史学研究理论下高中历史论文

2022-04-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史学研究理论下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史学和历史教学是史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它们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历史教育和培养历史学科人才的双重使命。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历史与时代结合的产物,它能够帮助学生读史明智。

史学研究理论下高中历史论文 篇1:

以史学阅读为基础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摘要】本文从分析史学阅读和高中历史教学为切入点,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现在存的问题,并基于史学阅读,提出几点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史学阅读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于策略   核心素养

将史学阅读高效应用到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历史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以史学阅读为基础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史学阅读与高中历史教学简析

1.1史学阅读形式分析

史学阅读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点:一是核心阅读。由于历史学类文献资料冗杂,对此,教师可结合人教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历史学类文献,这样便于高中教师丰富历史知识储备,科学高效进行课堂教学。二是,群文阅读。根据历史问题收集文献资料、从优选择,并梳理文献研究方法。三是,比较阅读。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一个历史问题,不同的研究学者的研究理念也不尽相同,对此,要仔细阅读其著作或文章摘要,了解著作思想,并对此进行比较判断,选取最符合史实的历史学类文献资料。

1.2史学阅读与历史史料教学

有效的史学阅读不仅能提升教师的史学素养,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能力,符合历史学科教学发展规律。由于史料教学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历史教学,对此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以史料教学为切入点,高效解决史料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又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品质。依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选择史料,减少因个人因素对历史教学水平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2.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学阅读问题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学阅读问题大致分为三点:一是,固步自封,导致缺少培养学生世界眼光的意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培养学生世界眼光的意识,如早已成为历史教学定论的“落后就要挨打”,经过大量的历史研究表明:鸦片战争前,我国GDP是世界第一,那何来的“落后”,而这个观点有待进一步探讨。二是,只注重教(教学),却忽视“教”(做人)。历史教学不仅是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向学生灌输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感、勇于担当,学会如何做好心怀家国情怀的当代青年人。如“鸦片战争”一课的意义,只强调外来侵略对我国的影响,并未提及到自我反省和反思。三是,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教版课改后,教学更加重视和突出学生的地位,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只是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正确三观养成的引导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以史学阅读为基础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3.1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针对性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

那在进行历史史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史学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会受历史教材篇幅限制的影响,而这些仅有的历史知识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点,对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搜集史料,并围绕教学主题阅读史学材料。如,在对新版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五四运动与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五四运动后加速了我党的诞生,是历史必然还是历史偶然。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进而极大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而中国革命发展何去何从,迫切需要一支为解放中国、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可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无产阶级为阶级基础发展起来的政党,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由此可以得出:在分析我党成立条件时,应结合当时所处的经济、政治、思想大的时代背景,而正是通过不断史料阅读,才能实现拓展教师和学生的历史视野。

3.2借鉴史学学术研究成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历史课堂教学应以教学为主线,以学生发展自主探究能力为根本,不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历史学科教师通过梳理史学界的史学阅读有关研究成果,将此贯穿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统摄历史教学主题,合理组织安排研究成果。如美国国父华盛顿对美国建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更好学习该段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该段历史的史料,激发学生探究华盛顿的优秀品质的兴趣,并围绕华盛顿主持召开的制宪会,梳理该节课的教学思路,探究制宪会议对美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但是,为避免学生夸大制宪会议的意义,有必要从美国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认识美国的国家制度。

3.3利用歷史思维导图,串联琐碎历史知识

思维导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之一,其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历史学习工具,用“画”的形式表将“错综复杂的时间”串联起来,以知识点、时间点为历史节点串联历史事实,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将碎片似的历史知识点画成思维导图,分类整理历史事件,时间点对应对的历史事件。如“九一八”事变知识点,为构建该历史事件的思维导图,在一张白纸张,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该历史事件的重点内容、核心词汇,如该事变爆发的原因、影响等。将该历史事件比喻成树木,零散的知识点作为分支,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这一事件的理解。

3.4关联性兴趣阅读,拓展教学视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历史关联性阅读,以此实现拓宽教学视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化的历史教学素材,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时政新闻等,而这些历史素材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如2019年7月中下旬环球网等网站报道的关于鲍里斯·约翰逊将任英国新首相的时政新闻,借此联系到《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理解国家元首的“统”而不“统”等历史知识点。而正是通过相关联的兴趣阅读,将当下的历史事实与英国历史制度构建的发展史,从而不断拓展教师的教学视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综上可见,通过史学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历史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于春红,闫刚.提升教学智慧的史学阅读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Z2):66-69.

[2]陈建云.史学阅读: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江苏教育,2019(46):37-39.

[3]陈建云.基于史学阅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9):52-55+89.

作者:谭建良

史学研究理论下高中历史论文 篇2:

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史学和历史教学是史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它们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历史教育和培养历史学科人才的双重使命。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历史与时代结合的产物,它能够帮助学生读史明智。史学理论的功用、研究方法、史学方法等,不仅对专门的史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理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对史学理论中史学的基本观点、史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究,希望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史学理论;史观;新课程

1.引言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马执斌先生指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是史学巨车赖以前进的两个轮子。它们互相驱动,历史教学呼唤着历史研究尽快展示新成果,历史研究期待着历史教学尽快普及新成果”。生动形象的指出了史学研究的成果和历史教学发展之间的密切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史学研究成果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变革的动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以史学研究的发展为指导,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未来史学研究人才的重大使命。

2.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2.1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及时的组织、点拨,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在备课阶段不但要综合运用史学理论进行科学整合教材,还要多角度发散性设计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即时性问题与答案,并运用正确的史学理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与分析,这必然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促进推动作用。

2.2学生发展需求

高中学生虽然在学习了初中通史教材后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判断能力还没有真正完全成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度运用史学理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在历史学习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探究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3.1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多地关注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由于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目标,而对史学理论在能力培养和“过程与方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史学理论基本内涵、史学方法的运用,诸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古今贯通中外比较等全面辩证分析等方法理解不深、运用欠缺,这就直接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更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大势和新高考的要求。

3.2史学理论学术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不宜在课堂上以授课的方式宣扬史学理论学术新成果中尚未被主流意识所认同的学术观点,对于教学过程中明显带有学生个体倾向性的过激观点和错误认识,教师应给予个别性的引导和纠正。高中历史教学只有与主流学术观点相一致,才能构建历史教育与史学理论研究新成果之间的良性联系。

3.3教师自身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与史料之间的对话无疑是最基础的工作,史学理论帮助教师建立起了与“无声”史料之间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在史学理论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但要具备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更需要科学史学理论的指导。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对历史知识的简单诠释,缺少运用史学理论解读与指导史料教学的能力。

4.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与方法

4.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史学理论运用环境

教师必须改变只注重梳理史实,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得出或论证相关的史学观点,引导学生根据“新材料,新情境”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以正确的相关史学理论为依据,审视和阐释有关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从而获得启迪和教益。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学习,是灵活运用史学理论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论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4.2挖掘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

在历史教学中寻找和阐释历史教材中的理论观点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

学习、研讨、分析、判断和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准确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更需要一线历史教师结合教参认真审钻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寻找理论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准确分析。

4.3提高教师的史学理论素养,将史学理论渗入课堂教学

史学理论是高中历史教师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的需要或个人条件,对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或历史研究中的某个具体历史问题进行考证、辨伪、分析、综合,进行新的叙述,得出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历史研究成果。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是实现教材观转变的前提。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注重史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注重解决问题,注重经验总结,理论提升,规律探索。

大胆把模块内部和模块间的内容科学合理整合。新课程“用教材教”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把教材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4.4建构新型的评价模式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历史思维、历史意识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及时作出评价。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学评价基本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比较单一,注重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突出了对史学理论中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方法的考查,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

5.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促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三维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化。如何在进一步将史学理论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探究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2,04,(07)

[2]王加豐..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09,(01)

[3]宫莉.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12,(11)

[4]陈二力.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D]重庆师范大学.2012,03,(01)

[5]张燕.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3,10,(01)

[6]马飞.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品牌.2015,03,23

作者:周芸

史学研究理论下高中历史论文 篇3: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与史学前沿的有效结合

摘要:随着新2017版课程标准的制定,统编新教材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史学前沿观点被纳入历史教科书。故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前沿,不仅是落实课程标准新要求的需要,也是实施统编教材新内容的需要,更是适应高考命题新导向的需要。同时,这一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提升教师素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因此我们建议教师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其次要把握好引入的度和量,第三要批判地对待学术前沿。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学前沿;统编教材

一、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前沿的必要性

(一)落实课程标准新要求的需要

首先,随着2017年《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教学要吸引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实作为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1]。

其次,《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清楚认识两个重要问题即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它们是整个课程标准的灵魂。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要求一线高中教师在设计课程结构时既要考虑内容基础性,又要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洞察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运用唯物史观,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提供多角度、开发性的思维训练。

(二)实施统编教材新内容的需要

基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育部将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改为统编版教材命名为《中外史纲要(上、下)》。统编教材编写体例进行全新转型,紧密结合了我国当前最新发展变化,不仅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功能齐全,并且让高中历史的课程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史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角度不少已经被学术界同仁广泛接受并渗透到当前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之中[2]。

如统编教材内容增加了“史料阅读”提供与正文相关的简要文献材料,,作为补充或拓展,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加深对正文的理解。还增加了“探究与拓展”板块的学习,这一模块里引用了很多學术前沿的观点,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同时这部分还可以作为弹性内容进行教与学,引发学生进一步延伸思考。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深度解读教材,结合当前的学术热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三)适应高考命题新导向的需要

伴随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出炉,高考呈现了全新的变革。首先,高考命题立意发生了变化,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3]。2019年考试大纲对于历史学科考查内容也做了说明,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随着2021年《中国高考报告》出台,从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预判2021年高考历史命题将会贯彻“核心价值”、强调“核心素养”、紧扣“前沿热点”、巧设“情境试题”。

其次,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新高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依托通史知识,2、多情景、重维度,3、引入前沿史学观念或学术研究新成果。4、学术化倾向试题分值比重较大。

当前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对学术研究新成果的依赖已经逐渐超过了对传统史料的依赖。命题者更热衷于从学术新成果中寻找命题的观点和素材。过去命题依赖原始史料,是一种“史料注我”的命题思路即运用各种史料来印证教科书的观点;而现在依赖学术新成果,是一种“我注观点”的命题思路即运用所学知识来印证、反驳或批判各种新的学术观点[5]。

基于高考命题导向变化,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强调史学阅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能够注重多样化多元化,进行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式练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结合史学前沿的有效性

(一)提升教师素养

伴随新课标和新高考大量地引用学术界前沿成果,高中历史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方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者,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余及时的了解学术动态并适当地开展教研活动,在这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同时也保证了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从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以读书、阅读期刊文献、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学习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从教师自身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在了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历史教学所需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学习该知识,以弥补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广泛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更好的贯彻了立德树人的使命。

(二)提高教学质量

史学研究成果的引入对于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完善、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多了解新的学术动态并与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可以纠正教材的滞后性,减少教材结论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修订教材说法中的不合理之处,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真实;补充教材中未能具体说明之处,激发学生学术探究兴趣;剖析教材重难点,理解教材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在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挖掘教科书,对教科书进行质疑、拓展和完善,把不同版本、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在微观上适当地进行取舍,合理呈现经过精心设计的内容,又自觉地、有意识地结合史学前沿,能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明确学习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的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品质。

(三)提高学生素质

历史学育人功能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新课改之后,提倡“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新的史学观点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新的学术观点,不是为了向学生证明教科书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因为新的史学观点具有延展性与生成性,能留有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整合、自我发展的空间。学生通过史料能做到史料实证、论从史处,学生在面对新的历史问题时能够从新的角度审视历史,并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而有个性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中历史教学与史学前沿结合的建议

历史学科虽然是关于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但是其时代性特征要求我们不仅关注社会热点,而且还要反映随着时代发展提出的新的历史理论和学术观点。

著名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先生指出:“要打破传统的闭塞的课堂教学,打开学术的窗戶,让学生呼吸到史学研究上的新鲜空气。[6]”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史学前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密切关注学术前沿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认真进行教学分析和学情分析,同时还要高度关注高考命题导向和命题专家的研究动态。

二、教师要利用自己开阔的教学视野和独特的分析视角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撰写教学研究综述,选择恰当的教学立意。

三、教师要博览群书。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有三类必读书:一类是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如《史记》《资治通鉴》以及顾颉刚、陈寅恪、钱穆先生等的论文。二类是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如于友西、赵亚服、叶小兵、赵烈恒、徐赐成、赵克礼等先生的《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论》等。三类是新近出版的专业历史著作,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7]。四、注重国内权威性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引入一些契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学术成果,并利用这些学术成果将高考选拔与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四、教师要多与名家学习交流;

多听学术报告,加强与高校学者的学术交流。每个地方都会有一批优秀的历史教师,如当前活跃在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李惠军、郭富斌、成学江等,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二)把握好引入的度和量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学术研究新成果时要把握好度和量,且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中学历史课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且学生的学习精力与有效注意时间有限,教师在引入前沿观点时应该进行高效的选择与编排坚持内容的适度性原则,避免过犹不及现象。

第二,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尚处在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前沿观点应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水平;要围绕教学目标,选取与历史学科知识最符合、最贴切、最典型有效的前沿观点。

第三,教师在进行前沿知识与历史教学有效结合时,要注意进行学情分析,尤其是分析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能否达到理解该内容的需要,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生已有学习能力水平,并预测其所能达到的发展上限,从学生的现实学习情况和学习条件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前沿知识进行结合,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种不顾及学生实际水平,漫无边际、肆意发挥、毫无根据的引用,只能是增加学生负担,效果适得其反。

第四,引入的学术观点要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严肃性,不可因循守旧,盲目发挥或是引用过度;同时要避免学术界有争议或敏感的话题。例如,南宋岳飞不再称为“民族英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学术观点与历史教材之间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多引用一些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学术观点。

(三)批判地对待学术前沿。

我们生活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资源共享的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很多史学前沿成果;再者这些史学前沿成果层次不穷,更新很快,琳琅满目。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史学前沿成果应该有所批判,不能盲目引入,应该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高考命题方向、主流思想、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对于史学界有争议的观点要慎用,有些中学历史教师因受教育背景不同、专业能力差异对史学界现存的一些争论不能辩证地分析,做出准确地判断和取舍,会对学生知识结构造成错误的引导。史学家们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对于相同的历史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史学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教科书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学术判断,把握住主流学术观点。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教师不论是在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中涉及到对人物或者重大历史改革评价时,应该采用新的史观,例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等,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整体地看待问题,不能够孤立地片面地对其歪曲。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运用要避免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冲突,所以教师要谨慎批判对待史学学术前沿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学术前沿要注意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状与学科知识间的契合性为基础条件,科学地选择符合史实、立场正确的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地选择引用方法,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新教材以及新高考的引领之下,史学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己经受到了广大一线历史教师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把批判地对待历史教材与适度地引入学术成果相结合,这有利于广大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保持科学性、时代性,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2]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8.

[3]王斌. 明晰变化抓住热点——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解读[D].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2017.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02日第4版.

[5]黄牧航. 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D].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

[6]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72

[7]徐赐成. 历史教师的“史功”[D].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0.

作者简介:杜雪(1996-),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历史),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作者:杜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