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少年向上

2024-06-01

知行合一 少年向上(精选6篇)

知行合一 少年向上 第1篇

知行合一 少年向上

初二十一班

赵欣怡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可见,懂得礼仪对我们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必然也能遵守礼仪,倘若毫无修养,又岂会登得大雅之堂?国家亦是如此!一个向上的人、民族、国家,都应该要与礼仪携手同行。

经国家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以礼相待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伊丽莎白曾说:“礼仪和礼节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信。”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科技飞快的发展,中国已经雄立于这个缤纷的世界。可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了治国的根本,一个满载着礼仪友好的国度,一定是个蓬勃向上且充满正能量的国家,而它也必能受到他国的尊敬。秉承着友好的和平理念,中国定能在国际大堂之中昂首挺胸。身为中华儿女,难道我们不应该把中华礼仪发扬光大吗?

定社稷 “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汉文帝刘恒即帝位后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创下“文景之治”,留得一段佳话!刘恒以孝服人,以礼治国,才创造出昌盛的国家。固国不能失礼,人不能无孝。唯有把握好礼,真正做到尊老爱幼,民众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安定,中国才能富强!与那些面临着战火纷扰的国家及人民相比,我们是如此幸运。而正因为有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真善美,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心怀感恩!

序民人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虽然我们因华夏文明而自豪,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些人着实应被称为没素质。一些中国游客去国外旅游订房却因无礼被拒;到日本参加夏令营只有中国学生座位上存有垃圾;在新加坡过马路时中国大妈闯红灯被罚款;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餐馆大声喧哗引得他人不满批评。类似于这样的事层出不穷,作为中国人,我为此而感到羞愧。成千上万的人才凝聚为一个国家,我们出门在外便象征着国家,所以每一个人都去实践文明吧。就让我们一同去追求真善美,让文明、和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利后嗣

想必有人会嗤之以鼻,只是普通的礼仪而已,何来对后代有利之说?实则不然,国家就如同一个大的家庭,一个国家如果丝毫没有礼仪可言,那么他的后代也一定不会有什么文雅品格,这样长期以往,这个国家必会落败不堪。反之,当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礼仪教养,耳濡目染,所有的人都做到行为举止优雅大气,那么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后代,又岂会是无能之辈!为了中华之崛起,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让我们共做文明向上的现代人!共同建设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中国!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知礼,更要去行礼.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行为。让我们继承、弘扬和践行华夏礼仪之美,拼搏向上,让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而自豪!中华好儿郎,誓要治国平天下。身为中学生,我们更要力创文明新风!

正所谓:“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一个知礼、尚礼、行礼的民族、国家、人类社会,一定会是和谐幸福的。中华乃礼仪之邦,未来等着我们去着手创造!少年向上则中国向上,奋发努力的我们,定要时刻践行文明礼仪,与真善美携手同行。因此,就让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航,带领着中国扬帆起航!中国雄起!

知行合一 少年向上 第2篇

《知行合一》青少年潜能训练营开营仪式讲话

你们是最好的菊花和高粱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河北沧州——铁狮子的故乡,和大家共同参加沧州第二届“知行合一”青少年潜能训练营暨语文阅读与作文特训营的开营仪式。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能借此活动与大家结下一份珍贵的友谊,一段宝贵的缘分!从今天起,我们就成为了朋友!

河北,自古就被称作燕赵大地。而燕赵大地,自古就是英雄辈出之地。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皆是。”

据我所知,这里有“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荆轲;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猛张飞;有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的好汉林冲;有血染沙场、舍身报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古往今来,他们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赵之歌。

我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来自沧州、来自承德、来自涿州、来自衡水、来自石家庄,你们都是河北人,都是燕赵豪杰的传人。这是你们的福分!我羡慕你们,我又嫉妒你们,但我更喜欢你们!因为你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英雄的基因!你们天生就是英雄!你们有英雄的传统!你们也有能力去做英雄!

我们这次的 “知行合一”青少年潜能训练营就是帮助大家成为英雄的,我们这个活动实在是极有意义的一个活动,因为它全程都充满着正能量,因为它催人奋进。或许这短短的七天不能让你成为英雄,但它能在你心里种下英雄的种子!你的这颗英雄心将是你一生的财富,是无价之宝!我在本次特训中设置了大量心理励志教育的课程,并与语文课程高度融合,相信能带给孩子们一场“头脑风暴”,部分地疗治孩子们的心理疾患,为他们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这些课程有《命运》《千里之外》《胡哲》《岩》《忏悔》《飞翔》等等。

我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书名叫《赐予孩子伟大的力量》。这本书是我十七年教育经验的结晶,目前在全国各大网站及书店畅销。这本书正是用来帮助大家成为英雄的,我相信大家会喜欢这本书的,或许它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卓越的学生,帮你成就了不起的事业!

我们这次的潜能训练营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是学习语文。下面我想和大家谈谈,我们为什么必须学好语文?!

其一,语文决定中考、高考的成败,从而决定我们的命运。现在国家正在进行中考、高考改革,语文在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值将在各科中最大,为180分。而且,中考和高考将加大语文考试的难度,这就意味着今后同学们在语文上将会有巨大差距。语文好的同学无疑能在竞争中占据极大优势;而语文差的,则可能毁掉你的美好未来和似锦前途。

其二,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它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就像我们做工一样,没有工具是没有效益的。所有的学科都要以语文为基础。因为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来进行。语文不好,你的理解能力就上不去,你的其他学科将很难学好。

其三,语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我们读书、看报、写信、吃饭、买东西、打电话、问路、交朋友„„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离开语文啊!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有语言和文字。所以,要做一个人,我们必须学好语文。学不好语文,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未来将困难重重,障碍重重。

其四,学好语文,才不枉做一个中国人,才不枉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好我们的母语。我们绝不能愧对祖先!我们也绝不能愧对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语文是文化之根基。语文是发扬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通行证。没文化,最可怕;有文化,才伟大。有文化才能在未来社会获得生存权和发展权!

总而言之,语文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学好语文,就是守护我们的生命线。

河北省古时属冀州,故简称冀。值得一提的是,“冀”这个简称,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那么,“冀”是什么意思呢?“冀”是个多义字,在汉语里有多种含义,其中有一义是“希望”。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这些词。所谓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简称“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所以,汤老师对你们抱有殷切的希望。而你们就是未来的希望之星!

燕赵大地盛产菊花和高粱。菊花散发着高洁苍凉之气,英气逼人,正是燕赵人的写照;高粱在北方的农作物中是最有辽阔壮美气质的,它不像黄云般的麦穗那么轻袅,也不似稻穗垂头委琐的神气,它高高地独立着,在烈日下遍野碧绿,充满勃勃的生机;高粱酒热烈、醇厚、浓郁的脾性,就是燕赵人的性格。

我亲爱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能做最好的菊花和高粱!

亲爱的孩子们,在这短短的七天内,我既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有什么困惑、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抛开顾虑跟我说。汤老师会真心地帮助你们。我们的友谊也会地久天长!在这里,我要诚挚地感谢小雨老师为我们加油鼓劲,他是值得尊敬的教育家;我还要诚挚地感谢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七夕老师,她为训练营的顺利开营付出了无数心血;同时也感谢训练营所有的工作人员和积极支持训练营的家长们。最后,我衷心地祝愿青少年朋友们在这难忘的七天内快乐满满、收获满满!祝愿沧州第二届“知行合一”青少年潜能训练营活动圆满成功!

知行合一 少年向上 第3篇

(一) 知行本体

正德三年 (1508) , 王阳明谪至龙场, “居夷处困”“动心忍性”, 最后“中夜忽大悟”, 尔后“体验探求, 在更寒暑”凭依记忆与六经四字相印证, 终于确信宋儒格物之说是错误的, 并由此确立了他一生的学问基调。

次年正德四年 (1509) , 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王阳明讲学于贵阳书院, 《年谱》记载:“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 席元山书提督学政, 问朱陆异同之辨, 先生不语朱陆之学, 而告之以其所悟, 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 举知行本体, 征之五经诸子, 渐有省, 往复数日, 豁然大悟” (《全书》三十二, 第446页)

王阳明在贵州初提知行合一时, 曾受到普遍怀疑, 王阳明自己说过:“昔在贵阳, 举知行合一之教, 纷纷异同, 罔知所入” (《年谱》庚午条) , 关于知行合一的详细阐述首见于《传习录》上徐爱所录: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 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 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 兄当弟者, 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 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圣人教人知行, 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看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 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 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 又立个心去好。…… (《全书》一, 第38页)

知与行是儒家道德实践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陈来先生在其著作《有无之境——王阳明的哲学精神》中认为, 在宋代理学中, 与知相对的行并不是用来泛指一切行为的, 主要是指人对既有知识的实践或实行。另一方面, 知的意义相对较宽, 因为知既是名词, 又是动词, 从而知不仅指主观形态所表现的知识, 而且也可以指求知的行为。

在宋儒的知行讨论中, “真知”是一个重要观念, “真知”包含了“必行”在其中。当宋儒以“真知”指主体必定将所知付诸践履, 以与常人之“知”相区别的时候, 在概念上是清楚的。但当王阳明在真知的意义上使用知的概念时, 这个真知的知与常人的如何区别, 就需要一个分疏。

陈先生认为, “知行本体”就是王阳明用来代替真知的概念。并认为“本体”指本来意义, 是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 是相互联系, 相互包含的, 一切使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按照知行的本来意义, 知包含了必能行, 这是知行本体, 也是真知行。

丁为祥教授在其论文《王阳明“知行合一”三指》中说:“这里的“本体”并不是与“功夫”相对的概念。惟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都指知与行本来的不可分割关系。说“知行功夫”, 是指“知行合一”作为人生修养的功夫与渗透其中的人生本体相对而言;说“知行本体”, 则是指知与行的本然关系而言, 虽然具体指谓不同, 但在知与行的不可分割上其涵义则是同一的。” (1)

两位的说法不尽相同, 但意思是相差无几的, 在王阳明那, 知行在本来意义上就是合一的, 不可分割的。

(二) 真知即所以为行, 不行不足以谓知

陈来先生认为, “真知即所以为行, 不行不足以谓知”是“知行合一”说的第一个表述。“真知即所以为行”当指真知必能行, 这个思想承自宋儒。而这两个命题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在“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认为“不行不足谓之知”有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这里的“知”指道德意识的自觉程度而言。王阳明说过“就如称某人知孝, 某人知弟,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方可称他知孝知弟, 不成只晓得说些孝弟的话, 便可称为孝弟?” (《传习录》上, 《全书》一, 第38页) 就是说, 当“知”用于德行谓词“孝”“弟”等时, 不可能与行没有联系, 只能对在伦理实践中从事过此类活动的人使用“知孝”“知弟”。

第二个意义则指一般知识活动而言。王阳明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寒必已自寒了, 知饥必已自饥了, 知行如何分得开” (同上) 。又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 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岐之险夷, 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 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 (《答顾东桥书》, 《全书》二, 第53页)

《答顾东桥书》是《传习录》中所录一长文, 王阳明针对友人顾东桥的质疑, 对自己的思想做了深入的阐释, 一一回应了友人的疑问, 知行问题是其中一个方面, 此文还涉及到其他许多王阳明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我认为不应将这两句话拆开来各自分析, 他们是一个整体。“真知即所以为行, 不行不足以谓之知”。前后两个知都是指“真知”而言。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论, 引来了当世和后人的批评和质疑。

二、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一) 王船山的批评

王阳明在谈到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时, 曾作了如下解释:“今人学问, 只因知行分作两件, 故有一念发动, 虽是不善, 然却未曾行, 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 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 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 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 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下》, 《全书》, 96页)

王船山对王阳明销行入知的趋向, 提出了批评:“若夫陆子静, 杨慈湖, 王伯安之为言也, 吾知之矣。彼非谓知之可后也, 其所谓知者非知也, 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 然而犹有其知也, 亦倘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 则确乎其非行, 而以其所知为行也。以知为行, 则以不行为行, 而人之伦, 物之理, 若或见之, 不以身心尝试焉。” (《尚书引义·说命中》, 76页)

虽然王阳明不时会使用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 必履艰而后知路等认识论领域内的例子去证明“知行合一”论, 但“知行合一”主要是道德修养领域内事。而王阳明“知行合一”论, 我认为, 客观上最重要的指向即“为善去恶”。在为善方面“真知即所以为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不是嘴巴上说些孝、弟, 就是孝、弟。而是要去身体力行, 才能算得上真知。在“去恶”方面, “一念发动处, 便即是行了”。要求人们将不善之念在心中克倒, “要彻根彻底, 不使那一念潜伏在胸中”。我把它称之为“知行合一”论的双重向度。正如杨国荣先生在其著作《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中所说的:“如果说, 以行释知突出了德性的外在展现 (德性在德行中的确证) 这一面, 那么以知为行则强调了净化内在的人格 (拒不善之念) 在成圣过程中的重要性。二者虽然存在着某种紧张, 但又始终指向同一目标。” (2)

王船山的批评, 即抓住两者中的一方面, 引向极端, 自然产生错误的结论。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 他的“知行合一”论又何尝不是?

(二) 孙中山的批评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中, 批评了“知行合一”论, 宣传“知易行难”:

“若夫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 即所以勉人为善者也, 推其意, 彼亦以为“知之非艰”而“行之惟艰”也。惟以人之上进, 必当努力实行, 虽难有所不畏, 即知之则当行之, 故勉人以为其难, 遂倡为知行合一之说曰“即知即行, 知而不行, 是为不知”其勉人为善之心, 诚为良苦。无如其说与真理背驰, 以难为易, 以易为难;勉人以难, 实与人性相反。是前之能“行之而不著焉, 习矣而不察焉,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今反为此说误而顿生畏难之心而不敢行矣。此王阳明之说虽为学者传诵一时, 而究无补于世道人心也。”

中山先生批评的思路是首先将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同《尚书》中“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等同, 然后得出“其说与真理背驰, 以难为易, 以易为难;勉人以难, 实与人性相反。”

《传习录下》载有学生的疑问:“或疑知行不合一, 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 便是‘知之匪艰, 行之惟艰’。”

正是由于弟子认为“知行合一”论与“知之匪艰, 行之惟艰”有冲突, 才向王阳明请教而“阳明企图把《尚书》的知行说, 与知行合一说予以融通, 照他的解释, 毕竟和他的‘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的说法已不一致。知易行难之说, 不管你作如何解释, 是合不到知行合一中去的”。 (《中国思想史 (下) 》韦政通著864页)

所以, 中山先生将知行合一同《尚书》中知行观等同是不合理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山先生指出了知行合一论的用意在于勉人为善, 这是非常准确的。中山先生倡知难行易, 目的在于教人敢于实行, 不以革命理想之高远, 革命方略之宏大而畏难不行。从这一方面说, 两位先贤的苦心别无二致。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立言宗旨和伦理意蕴

阳明的一生并不长久, 但在他五十七年的生命历程中, 却实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理想中的“不朽”, 集事业公德与立言垂教于一身。可以说, 阳明的一生, 就是知行合一的一生, 他的理论, 不是空想推理, 坐而论道而来。而是身体力行, 即行即知而来。他在《书林司训卷》中说:

周衰而王迹熄, 民始有无恒产者。然其时圣学尚明, 士虽贫困, 犹有固穷之节;里闾党族, 犹知有相恤之义。逮其后世, 功利之说日浸以盛, 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 相规以伪, 相轧以利, 外冠裳而内禽兽, 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 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 揭知行合一之说, 订致知格物之谬, 思有以正人心, 息邪说, 以求明先圣之学, 庶几君子之要, 小人蒙至治之泽。

阳明说得非常清楚, 他提倡知行合一之说, 是为了“正人心, 息邪说, 以求明先圣之学”。他清楚地看到引发上述道德危机的原因, 就是知行的脱节。

正如张祥浩先生在其《王守仁评传》中论述的那样:“在封建社会里,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是社会的统治思想, 它是和利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 为了做官, 为了荣华富贵, 士大夫之属无不口言仁义, 笔写道德。他们口上说公, 心里想私, 嘴上言义, 心里欲义……当这种情况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时, 这个社会的道德危机就到来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阳明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悟, 提出了“知行合一”论。如我在前文所述, 知行合一论指向“为善去恶”。虽然单从认识论方面看, 知行合一有不严密处, 但是我们更应该在生活实践中, 体悟“知行合一”, 而不单单是做理论上的分析与推理。

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其哲学理论、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立论新颖, 且与已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的程朱理学中的知行观相悖, 自提出后受到诸多怀疑, 批评之论时出。本文试图在简述“知行合一”的基本内容与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立言宗旨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批评论断, 恢复与发掘其中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知行合一伦理意蕴王船山,孙中山对“知行合一”的批评

参考文献

[1] (明) 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12月.

[2]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上册)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1年10月.

[3]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3月.

[4]杨国荣.王学通论一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三联书店, 2003.

[5]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6]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年7月.

[7]丁为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静态考察与动态把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 第4期.

培养知行合一的美少年 第4篇

“尚真教育”办学理念体系

“尚真教育”是围绕“德”“智”

“美”“真”基本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尚真求美,启智新德”为核心价值观,培养“知行合一美少年”的教育。“尚真教育”办学理念体系主要包括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训、校徽、校花、校树、校歌等。其中,尚真教育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是“尚真求美,启智新德”。“尚真求美,启智新德”涵盖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德、智、体、美、劳。尚真求美从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简化而来,既强调了“求真”又强调了做一个形象美心、灵更美的“真人”。“启智新德”的“新德”源自《大学》中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即天天增新自己的美德。尚真教育办学理念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知行合一的美少年”。“知行合一”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教育孩子“说真话、做真人、讲诚信”。

“尚真教育”办学文化体系

管理文化:说真话·做实事 第一,管理内涵。尚真教育的管理文化围绕“真、实”二字,即“说真话·做实事”。“说真话·做实事”的内涵阐释为“公正、精细、协商”。“说真话”是指公平公正,“做实事”是指管理要精细化,民主与集中并重,形成了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的管理风格。第二,管理制度体系。尚真教育的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的四制管理体系。学校管理制度涵盖了26项行政制度、13项德育制度、41项教学制度和35项后勤制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课程文化:尚真课程 第一,课程内涵。尚真教育课程文化就是尚真课程,即为培养“知行合一美少年”而打造的课程体系。第二,课程体系。学校尚真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系三个层次,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均按国家要求开设,校本课程为学校依据“尚真求美,启智新德”的核心价值观开发开设的特色课程体系。

整套尚真体系由四纬和四经组成:四纬由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兴趣走班课程、家长讲堂课程和班本课程组成。即: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是二师附小尚真教育的特色课程之一,它是学校教师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的,开发的课程有“机器人快乐学”“快乐健身”系列课程、“趣味数学”“快乐阅读”等13门课程。主要涵盖科技、体育、艺术、德育等内容。机器人课程是学校在全国较为领先的特色课程,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一节都能够学习到有趣的机器人课。此外,学校在一至六年级开设了体育校本化课程,一至六年级分别是国际象棋、足球、武术、篮球、乒乓球、韵律操。兴趣走班课程——学校的“兴趣走班”课程打破了原来常态下的年级和班级组织,坚持“以兴趣为主,以兴趣为纽带,以兴趣为起点,以兴趣为终点,以兴趣为标准”的原则,充分挖掘教师的专项特长,设置了各种兴趣活动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学校共开发出了特色“百趣园”“百科园”兴趣活动课程80多个,内容涉及科技、生活、艺体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四大类。家长讲堂课程——每月一次的家长讲堂课程也是学校尚真教育的特色课程。家长们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二节课走进各班的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目前,学校已整理开发出了“百家园”系列家长讲堂课程课本,共收录教学内容1000多篇。内容涉及安全、环保、卫生、文化、科普等17大项,分为德、智、美、真四大类课程,课程目前已经纳入学校的尚真校本课程体系实施。班本课程——班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双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课程,班本课程也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一种课程形态,是班级文化的一种升华和凝练。由于班主任更熟悉自己班级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因此教学效果更好。班本课程的开发更有利于尚真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

四经是依据学校尚真教育办学理念划分的德、智、美、真四大类课程。即:“德课程”——主要指德育、社会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国旗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百家园、百趣园等课程。“智课程”——主要指开发智力类的学科课程,包括快乐阅读、趣味数学、国际象棋、百家园、百趣园等课程。“美课程”——主要指艺术、体育类课程,包括小学生手工艺术、快乐健身系列体育课程、百家园、百趣园等。“真课程”——主要指科技教育、探究求真类课程,包括小小科学家、机器人快乐学、百家园、百趣园等课程。

四经四纬课程共同组成了系统的尚真课程体系,多层次、多角度体现了尚真教育的理念和内涵。

课堂文化:进步课堂 第一,课堂文化内涵。课堂是落实学校文化,培养理想人才的主阵地。学校尚真教育的课堂文化是“进步课堂”。“进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即师师进步、生生进步,这也符合“启智新德”中“天天增新自己的美德、一点点成长与进步”的内涵。第二,进步课堂体系。进步课堂的进步主要体现两方面:教师和学生。因此进步课堂的体系也是由两点两线组成,两点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两线主要由师生的进步档案和评价统计系统组成螺旋上升曲线。整个系统内容具体如下:

一是教师体系。进步课堂的教师体系由教师进步档案和教师课堂评价系统两部分组成。教师进步档案每位教师一套,内容涵盖教师每学期课堂教学相关技能、技巧的自评、互评及进步评语。档案中还含有教师每学期教育教学获奖记录及分数换算系统,学期末将有一个直观的分数体现自己的进步。课堂评价系统包括教师每节课教学效果统计表,统计表有两套,一套为教师自己统计的教学效果(正确率,错误率),一套为教研时使用,包含课堂提问、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数据。两套系统均可以为教师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也为教师明确了自己进步努力的方向。

二是学生体系。进步课堂的学生体系由学生进步档案和学生教学效果评价系统组成。学生进步档案每人一套,评价的内容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评价的方法有自评、家长评、老师评等,期末由班主任统一给予评语。学生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也有两套系统:一套记录学生平时及期末测试成绩,一套和教师评价系统共同使用,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成绩等数据。

教师文化:明智之师 第一,教师文化内涵。尚真教育的教师文化是“明智之师”。“明智”即“明理、智慧”,同时又突出了尚真的内涵,即明理的“真”、有智慧的“真”,符合学校“尚真教育”的内涵。第二,教师文化体系。尚真教育的明智之师文化体系主要如下:

一是明智之师标准。明智之师的标准是学校教师要有好形象、真学问。“好形象”是指教师要优美、时尚,外在形象气质佳。“真学问”,是指教师不仅要有外在美,更要有真本领、真内涵和内在美,这也体现出学校的“尚真教育”理念。

二是明智之师培训体系。为了让附小的教师成为明智之师,学校建立了相应的明智之师分层培训体系。即:“明智专家”工程体系——专家工程体系主要是选取部分省市级教师骨干作为特级教师及教育教学专家的培养候选人,采用导师培养、定向培训、建立工作室等方法,组成教师成长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科研带头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使其成长为各具特色的教学专家和特级教师。“明智骨干”工程体系——中年教师学校工作的主力军,但中年教师在工作8-10年左右会在专业发展上遇到瓶颈,学校为其成长制定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对这些教师进行解惑和提升,使其迅速成长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明智青蓝”工程体系——学校的青年教师众多,学校采取结对子、拜师等方法,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牵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其尽快成长为骨干后备力量。

三是明智之师评价体系。“明智之师”是学校教师评价最高的荣誉称号,另外明智之师每年还会评比若干教师星,分别为教学质量之星、教科研之星、班主任之星、团队之星。评选出来的明智之星教师要在全体会上做报告,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和大家分享,起到互学互帮的效果。

学生文化:知行合一美少年 第一,学生文化内涵。尚真教育的学生文化是“知行合一美少年”,即做一个“说真话、做真人、讲诚信”的好学生,这符合学校“尚真求美、启智新德”的办学理念和目标。第二,学生文化体系。学校学生文化的实施渗透在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具体的学生文化培育体系如下:

一是德育文化体系。二师附小的学生德育文化为“尚真德育”。尚真德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常规德育。常规德育为三级管理体系——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东西校区大队部和各中队组成一个倒T字形的三级管理机构,常规德育主要从抓学生的行为准则入手,培养学生“说真话、做真人、讲诚信”各种常规行为习惯。第二层次是学科德育。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围绕德、智、美、真这些内容自行开发德育课程,将做“知行合一美少年”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比如说班本课程、校本课程、德育课程等等。第三层次是活动德育。学校活动德育具有两大特点:其一,“节、典、善”。即利用重大节日、典礼提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围绕“知行合一美少年”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如班队会、升国旗仪式、读书节、科技节等。其二,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的“融”合起来,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家庭和社会,倡导各中队走出去,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做“知行合一美少年”,从而打造出一套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

二是学生文化评价体系。学校依据尚真教育学生文化内涵设立了“知行合一美少年”的评价标准,把评价标准渗透到了德育的角角落落,把“知行合一美少年”作为学生评价最高的荣誉称号,同时,“知行合一美少年”还下设了“真少年”“美少年”“智少年”“德少年”和诸如“科技之星”“体育之星”“学习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充实丰满了整个学生文化评价体系。

如今,尚真教育的理念和文化已经渗透到二师附小的角角落落,渗透到每个附小人的心中。愿尚真教育如雨露,如春风,滋润和吹拂二师附小这棵百年巨树,使她再染新绿,满树繁花。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 第5篇

——题记

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未来的路虽总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

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求得真知的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知行合一高中作文 第6篇

当大秦帝国的太子扶苏因与父皇的政治主张不合,不愿屈服而被罚守边疆领兵打仗;当柳永多次进京考取功名未果时,写下“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从此流连青楼;当百日维新失败时,“维新六君子”不愿屈服强大的帝国主义,英勇就义;当……一位位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坚定的,他们坚持内心的选择,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仿佛明白了,一个成熟了人,他们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永不屈服于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当“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刚做官时为民仗义执言,却最终落了个贬官回家,而后屈膝却成了朱棣身边的红人;当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时,傅作义为保住满城百姓和价值连城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编,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当……一位位屈于时势的人物,他们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却也有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永远低着头么?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张居正的生平,我才豁然开朗。张居正,天资聪慧,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进士,进京为官。但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高拱,一个害死了他父亲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齿。而张居正,却为他办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后,张居正却推翻了这位祸害朝廷多年的内阁首辅。我诧异了,毋庸置疑,他内心不可能忘记了杀父之仇,却以异于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来,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一点点明白朝廷的尔虞我诈的“游戏规则”。哦,我懂了,我们为人处世也要能屈能伸。当一个人随意蔑视你时,你应该暗自蓄积力量,等你强于对方时,有些蔑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心中对于成熟的疑惑也渐渐消失了。

上一篇:企业销售工作总结下一篇:低年级识字兴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