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成长与环境教案

2024-07-02

人类成长与环境教案(精选6篇)

人类成长与环境教案 第1篇

4.《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4

说明:平时作业4是“第十五章老年期的行为发展”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B.交换)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婚姻本身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2.青春期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或者说是缺陷在于:(A.生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度)。

3.(A.同龄群体)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

4.幼儿期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发展表现在(B.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

5.调查显示,现代人一生的情绪低潮期在(D.老年)。

6.失范理论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D.罗伯特·默顿)。

7.如果把人的一生与一年四季相比拟,老年期相当于(D.冬季)。

8.自我意识的产生在(B.婴儿期)。

9.“十月怀胎”,是从母亲最后一次经期来计算的,这个时间约有(B.280天)。

10.(C.青春期)意味着“第二次心理诞生”。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标签理论对犯罪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以(A.埃德文·勒门特D.霍华德·贝克)为主要代表。

2.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同时表现在:(B.对老年父母的调适C.对青年子女的调适D.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3.在具体研究年龄过程中,至少涉及以下几种不同的年龄:(A.生理年龄B.功能性年龄C.心理年龄D.社会年龄)。

4.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达到老龄化的指标主要有:(A.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B.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C.中位年龄D.老少之比)。

5.幼儿游戏的意义主要表现为:(A.快乐经验的获得B.认知能力的提高

C.社会性的发展D.性别的社会分化)。

三、辨析题(以下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先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ⅹ”,并分别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 进入青春期,女孩都早熟,男孩都晚熟。

判断:(ⅹ)

说明理由:总体上看来,大部分青少年都是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水平。一般来说,女孩要比男孩提前进入青春期,女孩要比男孩早熟两年左右,相对而言,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和晚熟,但是,从个体意义上看,在男孩和女孩中,个体意义上的早熟和晚熟差异表现是很明显的。

2.青年期标志着成年,生活的中心就是恋爱和婚姻。

判断:(ⅹ)

说明理由:

对于青年人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奋斗场所:家庭和社会。具体到现实的生活形式来说,就是婚姻和工作。青年期的生活主要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而展开的。

3.成功的死亡就是寿终正寝。

判断:(ⅹ)

说明理由:

好死意味着我们应该有尊严地去死(death with diginity),这种好死、这种有尊严地死我们把它称之为成功的死亡(successful dying)。成功的死亡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应该将更多人为的、社会的干预介入到死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全人的尊严。

4.人到中年,女性和男性都会进入更年期。

判断:(√)

说明理由:

虽然男性的更年期表现没有女性那么明显,但事实上,在中年男性和中年女性中都存在有更年期现象。

5.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与别人无关。

判断:(ⅹ)

说明理由:

婚姻包含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婚姻的调适,这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工程,它一方面涉及到了夫妇双方作为一个小群体对外在社会的调适,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了夫妇双方对各自出生家庭的调适,此外,还涉及到了夫妇双方对于自己新组建的家庭内部关系的调适。所以虽然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也同样牵涉到很多方面。

四、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胎儿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夫妻角色的转换 胎儿没有怀孕和出生之前,家庭的构成主要是两人世界,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唯一中心,胎儿出生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夫妻的角色被转化为父母的角色,这意味着夫妻二人除了夫妻关系的维护之外,又多了一种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

从夫妻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这本身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角色的改变,它更意味着夫妻在人格上的完满,和生活历程上的成熟,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2)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一般而言,不管在何种情形下,头胎子女常常成为家庭的核心,得到来自父母的所有的关爱,但是,当第二胎子女出生之后,这种格局便发生了微

妙的变化,父母可能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新生儿的照顾上去,长子长女很容易产生被冷落、被遗忘,甚至被拒绝、被抛弃的感觉。父母应该用各种方法来宽慰长子长女,使他们确信父母依然非常热爱他们,除此之外,父母还应当是长子长女明白新生儿是作为他的弟弟或妹妹而出现的,强化长子长女的姐姐或哥哥的感觉。

(3)家庭秩序的重建新生儿的到来打乱了原来的家庭运转程序。除了夫妻角色的转换,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之外,还要面临着家庭收入的支出分配,闲暇时间的重新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需要付出极大的物力、财力和精力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和科学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开始可能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忙乱状态,新的家庭秩序的建立需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付出辛劳和关爱。

2.在学校中,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请详细阐述。

在学校中,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校的规模和性质等。

(1)教师 教师和学生都是最基本最首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校中的基本关系,在这对互相促动的关系中,教师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有三种:亲子型、民主型、专制型等。

(2)教材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目的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从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到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校 学校自身也是影响小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到学校的规模、环境,大到学校的性质、地位,学校里边几乎所有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成长。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8分,共18分)

案例: 人生大恐慌——中年失业 人到中年,想象该是攀登事业高峰的时刻,但现在许多人赫然发现,迎接他们的,竟是一个冰冷的世界!下午三点钟,四十五岁担任采购副理的黎先生,来到人事主管的办公室。在这里他被告知,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计划裁掉一批人,他也在裁撤的名单内。

这真是晴天霹雳,黎先生想到今后生活没有依靠,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人生失去目标和方向,又想到自己进入公司超过十年,升到这个不高不低的职位,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会牺牲他?心中感到愤恨与不平,也感惶恐与不安。中年失业,求职就业的机会相对地减少,不容易找到新工作。蹲在家里

一定会让老婆和左右邻居看不起,更何况每月还有几千元的房屋贷款要缴,自己真不知该何去何从。

讨论问题:

1、中年失业会产生哪些影响?造成失业的诸多原因中,源自中年人自身的原因有哪些?

2、如何帮助黎先生解决中年失业问题?

1.失业的影响:

(1)失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

(2)失业导致失业者家庭地位的下降。

(3)失业割断了失业者与社会的联系。

(4)失业导致失业人员人格出现偏差。失业其实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深刻的危机。在失业的压力下,失业者常常感到强烈的自卑,而这对于失业者的自救和重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只会进一步加剧失业者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失业的原因:

社会方面的原因:

(1)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科学认识,不再掩盖失业的问题的存在,而是正视失业的存在,并且积极地解决失业的问题。

(2)社会的急剧变迁,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导致了我国用工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计划经济模式之下的“单位人”已经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人”,劳动力资源真正归属于社会而不仅仅是属于个别单位私有,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这不可避免地会促使人员在岗位之间的不断流动,暂时的失业也就相应而生。

(3)我国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我国人口数量非常庞大,劳动岗位相对稀缺。现代的科技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挤占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劳动岗位的稀缺和劳动力的大量剩余所形成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性的改观。

中年人所独有的不利因素:

其一、中年人知识结构的陈旧和单一。

其二、中年人自身的弱点使然。中年人在身体上开始走下坡路,在心理上开始显得过于保守,在社会适应性上,表现得相对有些滞后,这使中年人在人才市场上明显地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其三、文化教育中的反向社会化作用。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是一个信息激增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不是象传统社会那样老人对新人进行传帮带,而是新人反过来对中老年人进行启蒙教育。

2.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解决失业问题,同样也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方法。

(1)自身方面:

首先,更新观念,正确看待失业问题。明白失业是生活中必然的伴生物,只要有工作的存在就可能会有失业的产生,每个人都必须为失业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只有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失业真正到来之际,我们才不会惊慌失措、方寸大乱。

其次,改变就业观念,并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努力学习,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三,发掘自身优势,动员资源。任何人都是有资源的,更何况已经做到中年的职业人,会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社会支持网,应当发动其中蕴含的资源。

(2)家庭方面:

家庭关系的调适,家庭成员也应当认识到失业所造成的暂时困难,不给予失业者过多压力,而是应当提供宽慰、支持,并动员家庭关系、家庭资源来为重新就业做好准备。

(3)社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问题。社区、政府应当为失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其中,为失业人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免除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为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展更多的就业培训、提供相关就业咨询等则是最现实的要求。

人类成长与环境教案 第2篇

第一章 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重点:

1.人是存在的系统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难点:

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 性别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

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

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

重点:

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

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 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第三章 家庭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

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 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

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

重点:

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

难点:

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 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2.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3.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应对的专业方法?

第四章 婴幼儿期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以及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同时,介绍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活动的发展,以及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了解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掌握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掌握幼儿活动的发展,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重点:

1.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难点:

1.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婴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3.幼儿期游戏的发展如何?根据幼儿性别化的发展,如何开展性教育? 4.如何看待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第五章 儿童期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儿童期生理的发展及相关的问题;同龄群体的形成及对于儿童社会化的意义;学校以及电视对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掌握童年期儿童与同伴、儿童与学校、家庭的关系。

重点:

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形成以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难点:

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形成以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童年期儿童与同龄群体的关系如何? 2.家庭教养方式对童年期的儿童有哪些影响? 3.如何看待儿童的言行脱节现象?

第六章 青春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青春期的基本理论;青春期生理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对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青少年犯罪理论特征及原因

教学目的:

1.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2. 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3. 提升对青春期同龄群体、社会性发展的认识。4. 认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重点:

1.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难点:

1.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3.如何看待青少年与流行文化? 4.如何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七章 成年早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成年早期的意义及阶段划分上的讨论;讲述了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分析了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论述了成年早期的工作与职业对成年早期阶段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 2.掌握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

3.学会分析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 4.成年早期的职业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重点:

1.掌握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

2.学会分析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 3.成年早期的职业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难点:

1.掌握成年早期的有关发展理论

2.从人类行为与环境角度分析成年早期容易出现的婚姻问题

学时安排:2学时

思考题:

1.成年早期有哪些重大发展课题?

2.如何看待第一份职业对于这一阶段发展的作用?

第八章 中年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中年期人的生理发展与变化,特别是进入更年期所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在生理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家庭问题的调适,包括对老年父母的适应、对子女的适应,对夫妻双方的适应;同时分析了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失业问题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有关对策。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年期人的生理方面的变化;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重点:

1.理解中年期的更年期问题;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难点:

1.理解女性更年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学时安排:2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女性更年期的现象? 2.如何看待成年中期的工作与失业?

第九章 老年期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老年期的生理特征,分析了衰老的生物学解释;在此基础上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从社会学角度对老年期的有关现象做出理论分析:活动理论、社会疏离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连续性理论、年龄分层理论;并重点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老龄化问题、老年歧视、退休与强制退休、死亡问题。

教学目的:

1.了解老年期的生理特征,分析衰老的生物学原因; 2.学会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老年期的有关现象 3.学会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

重点:

1.理解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 2.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老年期的问题;

3.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退休后的心理调适与对待死亡的问题。

难点:

1.理解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 2.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老年期的问题;

3.掌握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的方法,理解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施的必要性与具体工作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如何从发展的阶段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参考书目:

人类成长与环境教案 第3篇

关键词:环境,体育健康,关系

1. 引言

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

体育是指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体生长发育、动作技能形成和机体机能提高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升运动技能水平、充实人类休闲文化生活的一种有着明确的意识、清晰的目的、并且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促进人体健康, 而环境与健康是紧密相连的。由于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体育运动的缺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文明病”的发生, 而体育运动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最有效的办法。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 同样地, 人类对体育环境的认识亦是如此。今天, 体育运动的开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仍是新世纪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生态环境污染的加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体育运动的开展所导致的, 因此, 为了解决体育运动的大众化、大型化和生态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某些影响, 就必须在通过提高人们对体育与环境认识的基础上, 制定相应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和方针政策, 从多个角度全方位予以重视和解决。[2]

2. 体育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体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存在于文化环境之中。体育的发展对环境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环境又牵制着体育发展的和运行。所以, 我们不仅要发掘体育的潜力, 还应当利用优越的环境促进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

2.1 体育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指直接的影响人类生活具体的条件, 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空间、地貌、气候、地形等。生态环境是发展体育运动的项目、内容和规模的决定因素, 体育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开发, 从而使体育运动影响了地理面貌和人文地理面貌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为人们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户外运动的发展。[4]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就要做到在体育运动的运行和发展中, 不仅要求使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适应, 而且还有要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2 体育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意义

社会环境指的是文化氛围、社会舆论、社会现象、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 以及人口环境等等。体育运动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文化, 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健康的体魄, 而且能够锻炼人的身心。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培植多种运动项目, 造就多种体育人才。[5]

3. 当前体育与环境健康不和谐的表现

3.1 体育与自然环境健康不和谐的表现

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其中存在着许多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是, 由于地理地质因素, 某些地区的水、土壤和食物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者不足, 可导致化学性地方病的发生。此外,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 可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并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

3.2 体育与社会环境不和谐的表现

社会是个庞大系统, 与众多社会成分按不定期规律和程序结合成社会有机体。他是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 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资源、积累的物质文化等形成的紧密的社会关系, 并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的转变, 人们已明确的认识到健康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 而且也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与健康的水平息息相关。人口增长过快必然造成儿童及老年人口比例加重。由于年龄的特征和他们健康上的特殊问题, 将会造成社会保险工作的负担加重。[5]

4. 促进体育与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体育运动观念,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现代社会中, 由于电气、机械化、自动化已经渗入人们的工作环境和家庭, 休时光和娱乐方式已经被电子游戏机、电脑、电视、网上时候所占据, 人们普遍缺乏运动。随着现代文化程度的提高, 缺乏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想象会更加严重。所以, 想要健康、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工作, 想要推迟衰老, 延长寿命, 想要充分享受生命。

4.2 减少体育设施对环境的影响

体育活动、设施和赛事的安排必须保证对保护区域、农村环境、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在经过深入研究分析, 对运动、环境、健康、三者协调发展提出建议。要想运动、环境、健康三者协调发展, 首先应该从环境入手。只有当我们生活在健康的环境里进行运动, 才能获得理想的运动效果。

4.3 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所造成, 人们在发展的同时, 并没有注意到环境的破坏, 甚至是明明知道, 也没有进行治理。对于人为造成环境的破坏, 我们应从人们的思想上着手, 提高人文素质, 建立环境保护意识。解决了环境问题, 再谈体育运动, 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印东.体育与健康[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08.

[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1994, (03) .1

[3]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5.

[4]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人类直立与环境适应 第4篇

直立与疾病

一般地说,人的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在青壮年时期不甚明显,到了中老年时期就会越来越明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的进化史:从精子和卵子的形成、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及其在母体中的演化,到出生后由手脚会动、爬行,发展到会直立行走,然后由幼年至壮年,由壮年至老年直至死亡、尸体腐烂后分解为无机物回归大自然,人类个体百年左右的生命史演绎了几十亿年的物质演化史。

哲学和生命科学的大量论据,有力地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的生理还远未能完全适应直立姿势,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型疾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一系列的生理风险。与动物相比,直立使人的一些关节部位,如颈椎、腰椎、膝关节、髁关节负荷加重,容易引发这些部位的病变。颈椎增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刺、髁关节骨刺等等,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是腰部,直立把动物的腰和后肢之间的90°角拉成180°角,使脊椎最下端的几节腰椎承受整个上半身的重量,这种改变对人体的腰椎和下肢是很“残酷”的。人的腿不得不要负担全身的重量。在我国,民间就流传着“人老腰先老”、“人老腿先老”的俗语,足见腰和腿的衰退比其他部位要快;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到处都可看到摇着轮椅的老人。显而易见,这是由于直立姿势加重了腰和腿脚的负担。尽管腰和腿脚也产生较大的进化和功能的改变,但还是未能完全适应这种加重了的负荷。人类的近亲哺乳动物和远亲爬行动物,显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由于直立,人类比动物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直立姿势必然会对血液循环以及体液流动产生复杂而微妙的影响。例如,人的心脏要克服地心吸引力把血液输送到直立着的身体的各个部位,其难度肯定比未直立时要大得多。脑缺血、下肢静脉曲张、心脏肥大、心律不齐、心肌劳损、心力衰竭、高血压、中风以及脑溢血等疾病,都同人的生理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有关。而动物即便有这类疾病,其发病率也必定比人类低得多。直立姿势还会使人类容易发生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小肠下垂等是人类独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毫无疑问,动物不会患有这些疾病。

就连人类牙齿的衰老与口腔疾病,也反映出人的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牙齿总是下颚的先开始脱落。这是因为,直立姿势使人在吃东西和说话时,下牙必须不断克服地球的重力向上运动,下腭牙齿比上腭牙齿老化得要快一些。同时,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食物的残渣余孽会更多地集落在下牙的根部,细菌分解这些碎屑时就会对下牙造成腐蚀作用。

爬行和屈体卧姿健身

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中,人类虽然并未认识到许多疾病是由人的直立姿势同生理的不适应造成的,但是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地去战胜这些疾病,积累了大量的治疗手段和方法。现在,有一门称为“达尔文医学”的新医学和治疗方法,为人们揭示了人的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是许多生理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中的要点在于,以药物、器械和其他各种疗法减轻或缓解人的直立姿势同生理的不适应性。在这门新医学中,“爬行疗法”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经常性地模仿陆生哺乳动物的行姿和卧姿,对上述提到的各种生理性疾病都会有明显的疗效。这不仅仅是理论预期,实际上已为医疗实践所证实。我国历史上的隋代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以治疗各种疾病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明朝人所缉之道教总集《道藏》中,保存有历朝历代各家各派的“导引术”,许多“导引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以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近几年来,英国流行“爬行疗法”,据称此种疗法对许多慢性病和老年病皆有显著疗效。在巴西,老人中掀起了“爬行热”,那些身患颈椎增生、腰椎增生、哮喘、动脉硬化、冠心病、内脏下垂、内分泌失调、消化功能紊乱、失眠、痔疮等病症的老年人,纷纷在家中的地板上练爬行。佛教信众在家礼佛拜佛的弯腰屈膝运动,使得此类人群上述疾病的患病率极低。事实上,爬行运动已经日渐盛行,它不仅对健身防病大有裨益,而且可以治疗和缓解20余种老年病。

以达尔文医学理论作指导,还可以创立一种新的养生学,即养成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和健身活动方式,以减轻和缓解人的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的养生学。在这门新的养生学中,“爬行健身法”应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说,减轻和缓解人的直立姿势与生理的不适应性带来的诸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经常“回复”到人类的近亲——陆生哺乳动物的姿势,经常模仿它们的起、行、坐、卧,尤其是经常模仿它们的行走。

这样的爬行健身法,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过。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模仿一些动物的姿势动作,编创出“五禽戏”,用以祛病健身。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做“五禽戏”,“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五禽戏”强调“四肢距地”、“两手抱膝”等动作。华佗虽然不懂生物进化论,更不知道人的生理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但是他的这套“五禽戏”却暗含这些科学道理。“五禽戏”从三国到元明,流行了1000多年。“爬行健身法”的要旨,就是所有动作必须尽可能地模仿陆生哺乳动物,尽量使身体与地表保持平行,使四肢与身体尽量保持90°角。

人与地的和谐

2000多年前古希腊神话“斯芬克司之迷”说道:人是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下午三条腿的动物。这是人类进化史的一个缩影:即婴儿时用四肢爬行、到青壮年用两条腿直立行走、再到老年时撑着拐杖行走。这种变化周期与人类进化的阶段是互相吻合的。同时,也从人类学和生态学的角度证明了直立姿势与生命运动周期的不适应性。

人类用两只脚在地球上直立起来,从此以后解放了双手: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万物之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了直立行走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人类直立起来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在人类进化的进程中,生理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作为一种代价和副作用出现了。

由此可以看出,生物进化也具有两面性。生物进化在增加了人地互容的同时,也增加了人地的不相容性。人类的直立行走,使得视野大为开阔,增大了活动的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目睹更大的空间范围,可以利用更多更好的环境和资源,最终使地球的生命圈中进化出“智力圈”。然而,人类为此也付出了相应的自然代价——因生理活动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而患上生理型疾病。从医学地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发生在地球生物圈的智慧圈层中的人地自然不相容现象。人地自然不相容的原因在于直立的身体和地球重力的矛盾,进一步说就是长时间直立活动的维持和地球重力对人的反维持的矛盾。社会生态学、人体工程学、运动学、体育学、康复科学、旅游康乐学、休闲学、服务性行业等学科领域应及早研究减缓这种人地自然不相容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对策。

政治教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5篇

1.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

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从法律保护环境的角度,说明法律的作用,是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决定了本课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框讲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二框讲保护环境的原则。第三框讲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本课知识结构

第一框:环境问题:知道环境问题的涵义,强调其严峻形势及危害。第二框: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及基本原则,强调我国环保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第三框: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本框侧重联系实际,强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

3.总体教法建议

在讲清环境保护常识的同时,辅助其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如调查自己身边环境问题状况(影响个人、家庭生活、经济建设的案例);借助教学手段,如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网络等,全面展示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环保意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环境问题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重点分析: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教材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威胁生态平衡;

(2)危害人类健康;

(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问题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这个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又是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教材强调三层意思,首先要弄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材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还要认清我国的国情,认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小栏目。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可自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思考或议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经济建设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拟题目收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各种材料,可在教师或同学协作下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

人类成长与环境教案 第6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⑵使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⑶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⑷解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能力目标:

⑴掌握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⑵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关注人口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2)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生态环 境的关系。(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4)环境污染的种类。难点:

(1)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案,苏教版,生物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图或表格。图具有一目了然的直观效果。

2.点明该节内容简介,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激起学生探究的意识: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长期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量。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而且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你又是如何看待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呢?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我国历年人口增长情况图,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相关内容,以我国历年人口增长情况图为例,讨论: 1.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为什么我国历年人口增长情况表现出“J”型增长?

3.中国政府认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人口是关键。人口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与开垦土地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等等。

教师: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长期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量。,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而且也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人们把人口激增称为“无声的爆炸”。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组织学生看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

人口增长及其特点

阅读课本P94-95相关内容,结合图“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形式举例”,进行分析、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方式,那么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

【讲述】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问2〗将你置于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讲述】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问3〗造成人群拥挤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讲述】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问4〗你是否同意“人满为患,地球超载”的观点?

【讲述】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5〗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是从1949年开始的,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讲述】1949年建立新中国之后,人民脱离了战乱,生活比较安定。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问6〗我们国家为什么非常重视人口问题,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呢? 【讲述】我们国家的现状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较少。

〖问7〗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能否用图解其中的相互关系? 【讲述】

〖问8〗我国是如何控制人口增长,与此同时还做了什么?

【讲述】实行计划生育和颁布了法律法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探究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P97-99页,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观察下面的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回答相关问题。

〖问9〗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什么不同?

【讲述】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

〖问10〗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是否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讲述】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问11〗种群大小——随人口增长,土地资源能否增多? 【讲述】否。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问12〗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亩产量变化与人口种群大小变化之间表现出什么关系时,才能维持人口的生存?[来源:Zxxk.Com] 【讲述】对粮食资源的影响:由于人口剧增,耕地相对减少。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为0.15公顷,大大低于1975年的0.31公顷,我国人均只有0.08公顷,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增加,人均土地资源减少,只有在人口增长和粮食亩产量基本相符合的情况下,人才能够生存得长久。

〖问13〗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现阶段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讲述】人口剧增对生产能源和生活能源的需求大大增加。现在已出现世界性的能源短缺,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人类大力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尽管这样,人类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问14〗人口数量的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如何?[来源:Zxxk.Com] 【讲述】人口剧增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类无休止地开发矿藏、森林、淡水、海洋资源,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问15〗有人说“人口增长只是部分直接污染了环境,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如何解决? 【讲述】不正确。

为了向土地索取粮食,人类向环境施用大量农药、化肥,这种无节制的使用,造成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在能源大量消耗的同时,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也严重污染环境,滥开发资源会引起资源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恶果,加剧了环境污染。

由于人口增加而对粮食、能源和资源的需求,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又直接危及人类的生活。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把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负载量以下,与环境和谐共存。

〖问16〗总结以上内容,请你绘制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图。【讲述】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问17〗简易绘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流程图。【讲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18〗我国现有13亿人口。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到2030年人口总数可能达到16亿。全国现有耕地1.3亿公顷,今后耕地可能会进一步减少。试说明如何协调我国人口与耕地的关系。

【讲述】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等。〖问19〗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讲述】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即由人口迁移引起的)。

〖问20〗人口增长的极限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人口的增长与环境有必然的联系吗?

提示:人类属于生物圈中一员,其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活及无机环境稳定。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意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师的合作者。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关系。在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上课程设计逻辑性较强,且环环相扣,采用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表现在:课下自学探究调查;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开展讨论互助交流;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感;支离破碎的环境唤起学生的疼惜与良知;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策;了解到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还将生物课堂延伸至课外,使更多的人受到环保教育,使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课后习题

1.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漠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 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A.①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下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3.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因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不包括()A.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

B.森林吸收CO2放出O2 C.生活垃圾、汽车排放尾气

D.工业排放的“三废” 6.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

1.D 【解析】土地沙漠化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以及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植被破坏等。防治土地沙漠化就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等。土地沙漠化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D 【解析】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3.C 【解析】人口增长有符合种群增长的一面,但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如出生率升高而死亡率降低导致人口增加,但人类可以实行计划生育等政策来减缓人口的增长。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鉴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等方面,所以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只有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首位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但我国人口数还会有一个增加的时期,这是我国前一阶段人口迅速增加的必然结果,之后才能降下来。

4.B 【解析】环境容纳量表示的是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我国现有的人口并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5.B 【解析】森林吸收CO2放出O2对于缓解“温室效应”等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不是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6.A 【解析】“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的增加所致。浮游植物死亡,会加剧温室效应,因为这些大量死亡的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无法被它们吸收利用。同时,海洋表层的需氧微生物因分解死亡的浮游植物而急剧增加,有机质被分解,又释放出大量的CO2,同时还消耗大量的O2,从而使大气中CO2量增加,故A项符合题意。

板书

第1节

人类影响环境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及人口增长的定义 2.人口自然增长的前提 3.人口增长的特点 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现状:人口多,增长快

前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4.计划生育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问题及其含义

上一篇:宣传方案评选活动下一篇:小雪养生需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