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2024-05-18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精选13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第1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下面小编带你一起来赏析这首古诗吧。

杜牧诗原文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借问:请问。

3.遥指:远远地指着。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诗的赏析一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诗的赏析二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诗的赏析三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第2篇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

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三、全诗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

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四、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第3篇

周思聪(1939-1996)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刘凌沧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1955年《颐和园一角》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1979年《人民和总理》获庆祝建国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1984年与卢沉合作《草原月夜》入选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1985年应邀访问日本,巡回展出《矿工图》等30余幅作品,同年油画《正午》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质奖;出版《卢沉、周思聪作品选集》等,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

谷泉(本刊栏目主持,以下简称谷):中国美术馆将要举办卢沉和周思聪的纪念展,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展览的情况吗?

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以下简称田):2010年5月23日,中国美术馆举行“沉思墨境——卢沉、周思聪纪念展”,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共同主办。这次展览,早在三年前就开始计划筹办,那一阶段主要是在编辑卢先生、周先生文集,和编辑二位先生的画册,在编辑中受到朱乃正先生、邵大箴先生、郎绍君先生全力支持。人民美术出版社程大利先生、王玉山先生、于赢波先生为二位先生文集精心制作;广西美术出版社黄宗湖先生、姚震西先生倾心于画集编撰与印制,王民德先生为文集责编,申少君先生为画集设计。二位先生好友樊杰先生和许多先生、老师、学生都在帮助做这两本书。卢先生、周先生儿女卢悦、卢欣、韩岩一直在思考和计划如何把父母的作品,以朴素方式展示出来。他们也在整理父母的文稿、图片为文集、画集的出版提供了最珍贵的资料。学界各位专家、学者,还有二位先生的学生都以撰文方式来纪念卢先生、周先生二位伟大的艺术家。

2009年10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由王明明院长主持了“我爱平凡的人——周思聪创作及写生作品展”并出版大型画集与纪念周先生、卢先生座谈会。2006年9月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画集《卢沉、周思聪画集》,郎绍君先生作序——《创造是一种幸福》。200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朱乃正先生主编《卢沉、周思聪文集》,邵大箴先生为文集作序。2007年由张晓凌院长主持以访谈方式,采访了十几位专家、学者及二位先生的学生。2005年由国家画院美术馆陈风新馆长主编《中国当代名家》开辟专题,怀念卢沉先生。去2009年12月由中国书画杂志社张公者先生主持以专题方式纪念卢沉、周思聪二位艺术大家;并于2010年4月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持《中国书画》纪念卢沉、周思聪座谈会。

为办好今年5月23日纪念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先后两次召开会议,由范迪安先生、邵大箴先生主持,马书林、梁江、徐虹、王兰、岳洁琼、唐勇力、李洋、袁武、吴洪亮等先生与二位先生亲属卢悦、韩岩共同商议展览事项。台湾山艺术基金会林明哲先生也对展览给予了大力支持。许多专家、学者、学生和亲友以不同方式参与展览活动。朱乃正先生、曹星原先生远在美国,非常重视“卢沉、周思聪纪念展”。由曹星原先生提出展题、朱乃正先生手书展题:“沉思墨境——卢沉、周思聪纪念展”,同时朱先生以深切的怀念之情,撰写了展览前言,曹先生以七千字篇幅倾诉了对周思聪先生艺术人生的追思。同时,邵大箴先生、郎绍君先生、刘曦林先生和许多画界前辈、学友、学生都撰写文章缅怀二位先生,并积极参与展览筹划工作。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吴长江先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高度重视二位先生纪念展,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杨力书记、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亲自负责展览筹备工作。我们相信“沉思墨境——卢沉、周思聪纪念展”将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学术大展之一。

大家认为,卢沉、周思聪先生在现代中国画创作、研究上,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是中国画界的楷模,是当代中国画大家。二位先生无论从艺术思想、学术品质、人格风范和教学理念,都对当代中国画人有极大启示。二位先生将深厚的传统人文境界与时代人文进取精神融为一体,以生命感悟为时代创作了许多传世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今天和今后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家对二位先生英年早逝无不为之痛惜,这是一个时代的悲痛。举办二位先生纪念展,深切敬仰二位先生朴素的人格,学习二位先生心存宽厚,为人、为业、为学、为事的敦厚而高尚的品质。这对于当今中国画品质的提升,对于传承中国文化思想与华夏民族精神,对于弘扬老一辈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境界,都具有当代性、历史性的重大意义。

谷:您如何评价他们的艺术创作?

田:卢先生和周先生是非常注重生命体验和向往思想高深境界的中国画家,他们是典型的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二位先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处处以对社会、对艺术、对他人、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要求自己。因此,我们看二位先生的作品,与做人、做事一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们生活极为简朴,学术上遵循传统文化倡导的人格精神与道德精神的艺术思想,实践着“诗言志”的人文理念。二位先生在艺术上不断摸索探寻,为追求真理不懈努力,创造出一批感动时代的经典作品。他们为学术的献身精神,既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进程,也完美地创造了属于时代、属于人生、属于历史的高尚人文情操。他们的经典之作与他们坚韧的进取精神,恪守真、善、美的内心体验都令后来者感动。

谷:卢沉和周思聪的许多作品,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中国现代人物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能具体谈谈他们的代表作品吗?

田:上世纪60年代两位先生的代表作,分别是卢先生于1964年创作的《机车大夫》和周先生1963年创作的《清晨》。在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创作中直面现实生活带给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机车大夫》中,卢先生用画笔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来看待劳动者,把劳动本色与劳动人的品质融入造型与笔墨语言中,画面老、中、青三代工人形象完美地再现出一个时代的建设力量,同时通过劳动者群体形象的生动刻画,真实地创造了一个朴素的时代。当我们重读这幅作品,一种劳动光荣、劳动神圣之感,让我们充满了对那个年代劳动者的敬意,也充满了对卢先生的敬仰。

《清晨》是周先生本科时期作品,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清洁工,画面干净、晴朗、寂静。这件作品展现出画家对生活的深切体会,更重要的是从审美体验中来创造画面的表现方式,使这件作品寄托了一种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人物虽然占据很小的位置,但创造了极大的精神张力。

70年代卢先生创作了《工地老英雄》,周先生创作了《长白青松》、《人民和总理》,二位先生还合作了《清洁工的怀念》。《工地老英雄》等画的是河南辉县修红旗渠的农民和石匠。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卢先生70年代这批写生是建国以来人物画写实的高峰。《工地老英雄》形象真实,笔墨生动,写实与写意有机相融,脸部的阳光感在传统绘画和教室习作中是无法找到,鲜活地呈现出笔墨当随生命的体验与感知。只有到生活中去,把程式化的造型语言与笔墨转接为一种生活化的语言,同时又包含了卢先生对程式笔墨语言的体验。因此卢先生的写生,既再现生活形象,又赋予形象内存的文化感。卢先生的写生与蒋兆和的学术思想一脉相传。蒋先生的《流民图》其中许多人物是对着模特画出来的,在写生中把人物形象按照内心体验转换为创作,其中人物动作转为造型语境,表情向着创作方位转化。蒋先生教学中曾谈到“以形写神,骨法用笔,创造技法”。我理解“以形写神”讲的应该是以形写意,“骨法用笔”是指技巧与品质、风骨的锤炼,“创造技法”是指笔墨方法、技巧应与文化体验和感受相融,并能产生它的独特性、精神性。这种精神化正是传统的“澄怀观道”。卢先生继承了这样一种理念。所以他70年代的这批作品把学院派的人物写生,放到生活当中,给人物写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说蒋兆和60年代的人物写生奠定了人物画写生的基础,卢先生则发展了蒋先生的写生理念。他突破了学院派课堂写生的方式,使水墨人物写生具有了很强的生命感,把笔墨放进生活当中,在写实中体会形的意象,在写意中体会审美的方位。为此,卢先生在写生语言和形式上找到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建立了中国画人物写生的整体观。这不仅成为许多中国画爱好者和院校学生学习的范本,更重要的是提示了水墨人物画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学术方向,只有走到生活中去,把传统的人文理念放到生活中加以再体验,才能产生一种新的创造力。这也传承了徐悲鸿倡导的“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方法并引伸为一种艺术思想。

潘絜兹先生的女儿作为知青在内蒙古救火牺牲的事件,引发了周先生创作《长白青松》。虽然当时反映知青作品很多,但这幅作品引起的关注是其他作品难比拟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历人生磨炼,提升人生的理想,是这幅作品经典形象的内蕴。这幅作品也标志了对知青生活的总结。以此,周先生把中国传统人文忧患意识带进作品内涵中,充盈着对社会良知的体验和思考,也彰显出她后来创作《矿工图》、《大凉山》的脉络。《人民和总理》是周先生70年代创作的里程碑。虽然是探索领袖与劳动者关系的主题创作,但这幅画还是延续着她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这件作品代表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创作语言上的自由,艺术家思想自由的探索使之成为那个时代主题创作的顶峰。这件作品在造型、笔墨和人物形象刻画上,都凝聚着周先生对一个时代心声的体验,并通过造型与笔墨的载体,将这一发自多少人内心的声音呼唤出来。此时周先生的忧患意识更加深邃,作品中盈满了同情和爱,同时在作品中隐隐透露出一种孤寂萧瑟的生命体验。今天我们驻足在二位先生的这些作品面前,为作品的艺术精神所感动,为二位先生那朴素而真诚的艺术感动,为心灵的纯净而感动。

去年10月,王明明院长在北京画院主持了以周先生70年代创作与写生作品为主的回顾展,周先生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情感的真诚,这些作品今天仍然感染着人们。虽然“文革”期间的红光亮对那一时期美术创作影响很深,但两位先生立定传统人文的体验,面向社会,面向自然,把身边生活与文化体悟和内心感知转化为心灵的诉说。正像余英时先生所强调的“士”。“士”象征着社会良知,这是人的真诚之本。做人要真,要实在,要诚恳,对待艺术也要真诚,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我们老一辈先生在做人、做事上,始终是以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学问为基础的,二位先生也正是传承了老一辈先生的做人与做学问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贮存在平常生活及创作、教学之中。两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耐品、耐看,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磨练,源点就在这里。

谷:卢沉和周思聪这批主题性创作,与后期更强调笔墨的作品,形成风格上的反差,是否可以理解为素描加笔墨的尝试?

田:素描是掌握造型基础和造型规律的一种方法。从观察对象到造型手段,对形体的空间、结构、明暗以三维空间或二维空间等因素来构成素描的基本方法,在院校里必须通过素描课程来学习这些课题。当时,主题性创作是无法回避素描问题的。但是,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大背景看,素描与笔墨是可以有机相融的,可素描加笔墨的提法又不一定准确。虽然在那个年代出现了一批素描加笔墨的创作,但是在卢先生和周先生的创作中,他们的笔墨和造型,是以意象方式来体现物象的。老一辈先生早就在教学中提出了写实与写意相融的观点,尤其是蒋兆和先生,他在解放以后的人物写生里,每一个人物的表现方法,都是根据人物在特定空间和环境里而产生不同的笔墨语言。而且,这种笔墨语言又总是将具象造型与传统写意的思维方式紧紧相连,其中具象造型是内涵着素描的因素,将这种内涵基因转化为笔墨的思维方式与笔墨造型理念,是蒋先生人物写生一种意象方式,由此形成属于时代的造型与笔墨的艺术语言。卢先生和周先生延续了蒋先生在创作与写生上“笔墨当随时代”的学术思想,并且做得特别到位。写实与写意是一个大课题。我们从卢先生、周先生1980年画的一批矿工速写、素描的创作素材中,能领会二位先生对素描与笔墨之间的深切体会。在其中,素描方法已转换为写意的方法,人物形象随着审美体验和生活感触在发生变化,人物形象转化了造型的苍凉、形象的敦厚感,带有笔墨的意味。通过现实人物把这种感受转换为意象的审美体验,实质是文化方位的确立和文化深层的体验决定了造型、笔墨的归属。如果说素描也在这样的理念里,它一定融化在其中,不是加法,而是融化了,融在了中华文化的体系内。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从唐代“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画意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什么叫写意。“吴带当风”实际上是以形写意,形作为客观物象,又是“比”与“兴”的载体,而写意又使形得以升华。“风”在此是审美内涵,也成为人物形象与笔法的内涵。这是笔墨造型的内涵。从这个方面理解两位先生的创作,他们是在不断深化写实和中国传统写意的内涵,并且始终是沿着这条道路艰辛探索,在文化传统、时代体验、心灵真知融为一体中,创造出一代经典作品的。

谷:从《矿工图》到《大凉山》、水墨荷花、《清明》,后期卢沉和周思聪的作品有种淡淡的苦味,周思聪甚至明确提出要创造“沉重的艺术”,如何理解他们这种审美品位的选择?

田:《矿工图》是80年代以来在中国画坛上具有影响力作品之一。它不仅以悲剧的方式表现了备受欺压和凌辱的劳动人民,更开拓了笔墨在造型上如何体现悲剧性这样一种表现方式。周先生一面在创造《矿工

卢沉消夏图纸本水墨48×45厘米1993

图》,一面与类风湿病痛作抗争。那个时候我们在进修,晚上到先生家,看到《矿工图》就放在两米宽的画板上,没有画完,房间很小,大约只有十几平米。同时我们还看到一部分周先生的大凉山人物速写。我们很震撼,当时就感觉作画条件这么简陋,作品却如此打动人。后来我们慢慢体会到,周先生在创作的时候,已经把到矿区经历的情感和生活体会的情感转化为一种审美的情操,一切造型和一切笔墨方式都向内心深处的世界走去。周先生将侵略战争带给人类的悲怆和苦难,放在造型与笔墨中来体验。如同鲁迅在一篇杂文中写到人的魂灵被粗暴地对待,周先生在画《矿工图》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认识——她在谈到创作《矿工图》体会时,讲到想画中国人在压迫下那种压抑的状态,压得透不过气来的那种状态。周先生具备了鲁迅那样的批判精神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也具备了鲁迅那样一种孤独与自由的精神。《矿工图》的意义已与70年代充满着渴求知识、充满了对文化体验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文化自省中融为一体。二位先生对民族历史的沉重,转化为心灵的体验,直面人物造型的压抑、扭曲与笔墨苦涩、隐痛和线条如钢筋般的缠绕,引出了对主题创作探索的独特性。虽然《矿工图》受到《原爆图》思路的一些影响,但《矿工图》在造型、笔墨层面上,开启了向内心体验的空间去寻求笔墨文化的社会内涵与历史境界;同时也是对当下人物画创作趋于公式化、概念性的反省与反拨。可以说《矿工图》的创造与突破来自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追求进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所以,《矿工图》的艺术语言、思想内涵和人文意义,都成为中国画和当代人文学术的一面旗帜。

《大凉山》是周先生继《矿工图》之后,逐渐淡化沉重的主题,继而呈现人的负重精神的作品。周先生画的彝族妇女都背着木柴和水桶,佝偻着,有一种很强的负重感和象征性。一种淡淡苦味把《矿工图》“沉重的艺术”,又放到生活中去体验。大凉山这个特殊地域带给她的感受,使周先生笔下每一个人物的负重都在自然中释怀,人物形象敦厚、温柔。她把生命经验和文化品质更有机地糅捻到了笔墨当中。郎绍君先生在评论这些作品时说得非常中肯。他说在这些作品中,周思聪从直感人生,已经上升到了咀嚼人生。

周先生90年代画荷花,常取清凉之意。这时苦思已化为平淡,用一位学者的话即“至苦而无迹”,荷里没有苦难痕迹,只留下先生对生活平淡真切的感怀。周先生的荷,笔法、墨法都蕴藏在荷的自然形态之中。我们都有看荷在水中倒影的经验,荷的倒影清澈、凝练,一种有意味的浑厚包含其中,如水印月,如清凉的风,这里包含了她对人生怎样的理解。痛苦的经历已经被融化,荷的精神走向了天真平淡,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倡导的一种自省的人文高度吗?自然的一切美均印映在周先生的生命经历之中。

《清明》是卢先生90年代的代表作。刘曦林在评论《清明》时,说作品完全调动了空间的自由,以淡墨为基调,勾染、拓印并施,像一篇理性的抒情散文。这件90年代初的作品,造型、笔墨和空间都趋向平面,但观者仍然能够从平面性的艺术中感受到沉重。这种表现方法来自于先生的内心——他觉得只有这样画,才能感到一丝欣慰。卢先生对中国画的贡献,是始终坚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卢先生以一生的经历下功夫研究传统,这是我们在聆听先生讲课时,和我做先生助教时所真切感受到的。先生在研究传统中时常谈到“传统的意义是创造”,正是这样的人文理念使先生从教学,从创作和研究进程中深有感触地提出了“在现代基础上发展”,尊重艺术规律、教学规律、创作规律的理论思考与感性的实践,将传统文脉连接当代人文思想与西方优秀文化,走出了一条重思维、重辨析、重感知、重传统、重现代的探索之道,重视中国画审美的开拓和形式语言的表现。另一方面卢先生以淳朴的劳动者眼光观察周围的普通人。无论是《清明》,还是与周先生合作的《草原月夜》,或是卢先生画的一批都市下岗老工人,都可以看出他关注人、关注生命与关注笔墨文化、造型文化紧紧相连。

卢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0年,创作了许多都市小品,还有鲁迅像与一批水墨构成创作等。我想只有了解先生的生活经历、学术追求和人格品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批作品。它们展现的是先生的心性与率真,是先生对文化品格的智慧表达。这种境界是非常可贵的。卢先生用他的人格精神和力量坚守了生命的进取与学术的探索。

谷:两位先生在他们那一代艺术家中,非常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艺术成就上,还表现在他们选择悲剧性作为自己的审美选择上。

田:和他们的老师相比,二位先生的生活与经历同样非常坎坷。两位先生英年早逝,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60年代至90年代二位先生的创作贯穿了一条悲凉而忧患的创作主线。《长白青松》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描写,《人民和总理》和《矿工图》,包括《清洁工人的怀念》也带有悲剧性,是对逝去的伟人和劳动者的刻画,更主要的是作品背后对中国人智慧、勤劳、忠厚、简朴与道德精神的弘扬与诉说。当我们重读这些属于时代的伟大作品时,我们为二位先生这种纯粹的、高尚的笔墨情操和人生的苦楚所感动、所流泪。

谷:作为两位先生的学生,他们在您眼里是全面和立体的。他们的性格与创作有关系吗?

田:周先生含蓄沉稳、温润,卢先生真率、坦诚而敦厚。卢先生有时候很童真,像个孩子一样纯洁。卢先生的思考比较重理性。周先生长于实践,在周先生的创作中往往体现出卢先生理性的思考,比如《矿工图》。

谷:作为新中国写实人物画的重要代表,把卢沉和周思聪放在文化历史当中,他们的贡献是什么?

田:我觉得首先是二位先生高尚的人格。邵大箴先生在《卢沉、周思聪文集》序中真情地说到,“卢沉、周思聪夫妇为人和从艺最可贵的品格是真诚。”郎绍君先生在为《卢沉、周思聪画集》作的序言中,特别谈到他们的人格高度与作品高度的统一。人格的立足与定力是决定作品高度的关键。由此我也认识到二位先生的人格力量、朴素精神、社会良知、学术境界、审美体验与审美创造,其作品形式与内涵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珍贵的精神财富。二位先生的言行与责任感是时代的楷模,他们的学问与探索精神是学术界的一面旗帜,二位先生所创造的经典作品如生命一样清澈。

清明时节雨纷纷 第4篇

清名节习俗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刚谷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赏析 第5篇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第6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牧描写清明时节时的景象。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位于仲春宇暮春之间,每年都在四月五日左右。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是人们纪念已故亲人而进行一些祭祀活动的节日。还记得语文课本上一篇叫《寒食节的由来》的课文,晋文公重耳在十九年逃亡中,有一次重耳一行人来到野地里,他们一点儿粮食都没了。由于几天没吃东西,再加上几天几夜马不停蹄地赶路,重耳竟被饥饿和疲惫折磨得昏死过去。介子推为了营救主公,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汤给重耳喝。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为了纪念这位忠心的大臣,就把这天命名为寒食节,要求全国上下所以人们在每年的这天不许点灯做饭,以慰藉亡者的在天之灵。

今年的寒食节,我们全家准备了拜祭的供品,驱车回到爸爸的故乡,那里有爸爸的祖先长眠在城郊那片郁郁葱葱的小山上。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望着从未见过面的太爷爷的墓地,我的心情不禁沉重了起来,也许是清明节这种气氛的缘故吧,今天虽未下雨,但是从早晨老天却从未露过笑脸,我们拿出了蜡烛、供品、纸钱等等,一一按照规矩祭拜了起来。最后我们又扫了墓,填了土。

作文:清明时节雨纷纷,泪也纷纷 第7篇

唉!满衣血泪与尘埃,踏过嫩绿的草地,但心中毫无生机欢乐。肆意飘洒的雨点终究会坠落在地上,人也终究会离别。举头遥望那绿绿的山冈,心中总有吐不尽的悲凉――已故的亲人永远安卧在山岗。一步步走向那大山,一下下清理坟墓,清明节为何让人如此忧伤?这细雨,这阴天,这离别的愁绪怎么也剪不断。田野间,嘈杂而烦乱的蛙鸣搅动我不宁的心绪。

这哀伤的雨! 小 荷 作文网

这哀伤的泪!

清明是个祭祖的节日,更是个忧伤的

大学网节日。“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一声声晚辈对去者的哀悼,一滴滴思念的泪水,为什么现实如此残酷,总是充满离别与伤感?我曾来到疼爱我的太姥爷的坟前,一回顾往事,我总泪流不止。忧伤,痛苦,悲凉在刚入春天的我的心中交杂,爆发出来的是泪水和痛哭。啊!我是多么怀念那些已故的`长辈,多想在与他团聚,谈心!

我并且我的家人们总是在清明登上山去,扫墓,放花。那太姥爷的墓旁有一株桃树,如今已高大。雨中,山上的每一处景物都显得朦胧,只能听见黄鹂鸟和青蛙的哀鸣声。那一声声,一阵阵,夹杂着其他人的哀号,像利剑,刺穿了每一个人的心,刺开了天,刺得整个世界都伤心,悲凉。在伤心中环顾,桃花在哭泣,草在哭泣,连山上的巨石也留下了那一滴滴感动的泪花。天也在哭,地也在哭,啊!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清明就是祭奠过去的故人,清明节是个伤心的节日,清明也是个值得纪念的节日。因为传统的清明,我们上山怀念故人,我们能为故人忧伤。唉!离别是多么痛苦的事呀!清明节,我们在山上怀故,是多么忧伤,甚至以泪洗面。就让我们在清明的雨中悼念亲人!纪念亲人的善行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桃花风起正养生 第8篇

才晴又雨乍暖还寒

但是,“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宋·柳永)。清明,谷雨前后,常常是春雨绵绵,阴冷潮湿,多雨寡照,乍暖还寒,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之说。因此,如果不注意养生,极易感受风寒,导致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此时,又是猩红热、百日咳、水痘、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不少人会在孟春之季不幸“中招”。

同时,春天是人体新陈代谢、脏腑功能活动逐渐增强,营养物质消耗增多而需求增加之时。若调摄不当,将致正气不足,或引起各种虚证,或旧病复发。又风寒湿滞,影响脾胃运化,可致胸闷脘胀,纳欠便溏,困倦乏力,或皮肤病多发。

清明节,农民开始春耕春种,民间有踏青上坟祭奠已故亲人的习俗,顺便旅游赏花。从事这类劳动或活动,一定要注意不可过于疲劳,要合理安排日程及食宿;注意防寒保暖,以免感冒等感染发生;并注意预防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等)复发:不要在坟地焚烧纸箔,以免发生意外。

扶正固本清补平补

春天宜补充营养,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_避免致病因素的侵袭;食物宜多甘少酸,补肝养脾,忌辛辣发物及油腻厚味,宜甘凉,清淡、芳香,免助阳动风。

春天饮食养生,宣清补平补,一改冬季的膏滋腻补。孟春时节,当令宜食食物有:大麦,黄豆、芹菜,荠菜、金针菜、菠菜、竹笋、枸杞苗、黄瓜、胡萝卜,佛手、豆腐、鸡肝、猪肝,瘦肉、大枣、牡蛎、,鳖肉等:药物有:当归、首乌、桑椹、天麻、生地、白芍,百合、山药、萸肉,麦冬、沙参、枣仁、菊花等品。上述食物和药物配伍食用,可补血养肝,滋阴息风,养心安神。

孟春蔬果巧食养生

金针菜本名黄花菜,是萱草的花蕾。又名忘忧草。4~5月采收,晒干入菜肴,清香浓郁,嫩滑爽口。入药有解郁安神之功。除含碳水化合物外,还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少量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

养生食法:金针菜15克,炒枣仁10克,水煎,临睡服用,对抑郁少寐有效。或金针菜10克,加豆浆100克同煮,入盐调味,亦有同效。

樱桃

春初开白花如雪,3月后结实。果子小,球形如璎珠,红似宝石,色泽光洁,果柄细长,营养丰富,甜美可口,香气袭人,被称为“春果第一枝”。

养生食法:樱桃鲜果1000克,去核,捣烂,加水煮烂,加冰糖500克,文火收膏。每次1匙,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可益气养血,适用于贫血体虚,四肢麻木者。

桑椹子桑树的果实。细小球形,密集成串,色泽紫红,肉质甜酸多汁。干者入药,为补血佳品。能补益肝。肾,滋液息风,常用于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耳鸣,便秘、盗汗等,还具有保护血管、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养生食法:干桑椹500克,白冰糖200克,加水,文火熬煮成膏。每次1匙,每日2次,开水冲服。能补肝益肾,熄风通络,适用于头晕目眩,关节酸痛及神经痛者。

山药

原名薯蓣。上能养肺,中能补脾,下则益肾。药性平和,阴阳兼补,不燥不腻。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泄泻消瘦、肺虚久咳,肾虚遗精,小便频数,消渴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文 第9篇

清明,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最为让我不顺眼的节气来了。

清明的雨下得并不大,却纷繁且令人不快,如同一个悲伤的孩子,在他要放声大哭的那一刹忽的被堵住嘴——那是他自发的用自己的手来堵,细细的,而又很长很长,不间断地哭。阴沉的天空满是铅灰色的碎点,把人的心情也不由地挤压成了铅灰色。

我看了看距清明正节还有两天的天空,不由得眉头一锁。还没到正节呢,就哀伤成这样子,到了正节会怎么样?居于苍穹之上的那个婴孩会放声大哭吗?

伴着这样的想法,寒食那天去乡下时遇见的白事成为了我讨厌这个节气的又一大理由。

生者已逝,天空却在他们被泪沾湿的衣襟上又染上了一道透明而沉重的痕迹,他们行走在路上,犹如一条纯白的银蛇在铅灰的世界中痛苦而又顽强的扭动着自己的身躯。

真令人不明白啊!

我的大脑一片混乱。从那一刻之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将看不见逝者的身影,可我们却在为他们而伤心——

值得吗?

世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诞生或消失生命,我们没理由为他们悲伤啊!

不对不对!

我把自己拉了回来。

犹如一些人所说,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是伟大的,生与死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们留下了什么。

我的确不喜欢生死交替,但面对红白喜事,我却不由得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因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

因为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爱。

我也曾想过,当我的亲人合上了那双满怀对世界的爱的双眼时,我该报以怎样的情感。他们让我开心过,让我仇恨过,让我失落过,让我兴奋过。虽然有时会让我百般不顺眼,可到头来,我早已发现了他们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他们是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

为何血浓于水,只因爱在心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文 第10篇

今天,爸爸带着我去“看奶奶”。因为我们有3个月没见面了。记得上回“见奶奶”时,是在正月十五。爸爸到了坟前,插上香,对“奶奶”说:“妈,我带着您孙女来看您了,您在那儿还好吗?您在那儿冷吗?有没有人跟您说话……”这时候,爸爸流下了眼泪。

记得小时候奶奶对我很好很好,奶奶去世后,我问爸爸:“奶奶去哪儿了?”爸爸说:“你的奶奶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那儿有美丽的花儿,还有小鸟……”我问爸爸:“那我想奶奶了,怎么办?”爸爸说:“闭上眼,睡一觉,你就见到奶奶了。”夜幕降临,我早早爬上床,闭上眼睛,我梦到了奶奶,梦里,奶奶对我微笑。

希望奶奶在天堂里也充满微笑。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文 第11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我们放了三天假。

前几天还是二十多度的.高温,这两天天气一下子变冷很多。妈妈说:”每到清明前后,天气都会变冷,容易下雨。“哦,我想,这应该是扫墓的亲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留下的眼泪吧。

清明时节“语”纷纷 第12篇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是:罗小韵、李英杰、李晓斌、鲍昆、高强。电影学院教师:朱炯。电影学院学生:陈涛、王威、余丽萍、谢丽佳、张斌、王华。北京大学学生:杨成晟 、薛蓓。清华大学学生:骆晓勇、马永昶 、黄钊、陈海滢、马亚军、姚剑峰。

闻丹青将自己刚刚买来的明前绿茶“贡献”出来,绿茶的清香使冒着风沙而来的茶客们心情好了起来……

当一群出生于七十年代末的大学生看到拍摄于1976年的照片时,有些惊讶,有些困惑,更有些思考。于是,清华大学摄影协会的姚建峰通过种种关系找到了李晓斌的电话,在电话里对他说我们想和您聊聊摄影。晓斌说那就到红星茶座去聊吧!

闻丹青:在座的这几位摄影家早在1976年就已经拍出了一批照片,而今天参加座谈的学生们大约七十年代末期才出生。所以说,这是两代人的座谈。两代人在思想认识上肯定有许多差异,现在的大学生对70年代的摄影不是很了解,而我们与现代大学生的接触也不多。通过这次茶座我们希望可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李晓斌:清华摄影协会的姚建峰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想和“四月影会”的人聊一聊,开个座谈会。后来又通过几次电话,我们就定在4月来开这个座谈会,我觉得这样也比较有意义。

姚建峰:最初是因为看了李晓斌老师的那张《上访者》的照片,后来知道了“四月影会”,当时就特别想认识各位老师。再后来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说要到我们学校展出他们的照片,看了他们的照片我们又有一些想法,他们的照片既不同于“四月影会”时的作品,和我们平时拍摄的内容形式也很不一样,所以就想拉上高校的一些同学和前辈们交流。毕竟两代人年龄上相差20多岁了,对摄影和对人生都应该有很多值得讨论的。

李晓斌:大致上的内容,《永远的四月》这本书里都介绍了,你们看看这本书就会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我们这些人今天大多还在从事摄影方面的事情,虽然有的人已经不是天天拍照了,但是仍旧把对摄影的热爱藏在心里。

高强:“四月影会”的成立、“自然·社会·人”的展出、以及《人民的悼念》的编辑出版,这里有一个共性,这就是历史的机遇。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以照相机为武器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认为这些情景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怀念。

你们现在有自己学习的专业课程,又对摄影这种高雅的、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艺术有兴趣,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追求。

我们当时认为摄影既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也可以表现风花雪月,也可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当时是打破了一种很强的禁锢,打破原来摄影单一的为政治服务,这一点对摄影界有很大的震动。

马亚军:很羡慕你们那个时候,不过为什么后来“四月影会”就解散了呢?

高强:我们搞了三届影展,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后来那种启发摄影向多元发展的作用渐渐弱了。再有就是,我们这些人都逐渐走上了专业的道路。各自的任务比较重,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再凑到一起搞什么展览或者组织一些活动了。

鲍昆:“四月影会”从开始就是以一种较为松散的形式存在,为所有热爱摄影艺术的同仁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这个平台中间有一批骨干,在座的几位就是,当然还有其他人,由他们无偿地服务,向社会征集稿件,最后推出的形式就是展览。随着个人的发展,在第三届展览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可能会出现一些分歧。第一届的展览是又可笑又可爱,大家就是想把摄影的本来面目展现出来,把自己做得很幼稚的照片也拿出来展,放制的照片也许显影也不对,定影也没定够,但是敢拿到公园去展览。那是一种真实,也特朴实,风格上变化很大。这时候还不存在艺术上的争论。到第三届的时候就不同了。我觉得“四月影会”的解散正是体现了创作上不专制,艺术观念上有了差异,就散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李英杰:当年我们成立“四月影会”的时候也都很年轻,没有什么功利性,这里有些好的品质是应该继承的。比如,那时候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经济上的问题,办展览也从来不设奖,没有什么金牌银牌之类的。大家都是齐动手,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大学生应该是思想最活跃的,最早摄影组织也是出现在大学。中国的摄影艺术在往前发展,但我希望有更高雅的作品出现。如果让“小燕子”代表最高的表演艺术,或者让写武侠小说的当北大教授,我个人觉得不太好,当然这只代表我个人观点。

鲍昆:实际上文革后期,摄影活动非常活跃,那时我国的照相机工业发展也有规模,许多非常简易的相机已经陆续走进百姓的家里。摄影组织也有一些,但是或者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或者没有什么影响,没有抓住一些机遇,就逐渐消失了。但是,那时摄影已经逐渐成为大众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在座的这几位应该说在“四五”运动之前对摄影就已经很有自己观念了,“四五”运动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来展示他们的想法。抓住了时机,实现了他们原来的梦想。

罗小韵:抓住机遇是谈不上的,至少我个人没有认为是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遇,我所做的都是下意识的,认为这些应该被记录下来的,就去做,很简单。没有鲍昆总结的那么复杂。

薛蓓:我们这一辈人对“四月影会”的真诚和激情特别感动和钦佩,对你们当时的艺术探索也很钦佩。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都是因为向往艺术。刚才高老师讲到摄影是一门很高雅的艺术,我不知道在这里“高雅”的含义是什么。我觉得与其说摄影一门“高雅”的艺术不如说摄影是一门很“严肃”的艺术。台湾摄影家阮义忠编辑了一套书,其中包括布列松等世界上著名摄影家的作品,那些照片之所以被认为是摄影史上的杰作,不是说它有多高雅,而是说这些摄影家们是在真诚而严肃地思考社会思考人生。而且我认为北大给金庸一个教授的席位没有什么错。无论什么样式的艺术作品, 只要它反映出了个人感受体会,真诚的去表达了,就有意义。

谢丽娜:我觉得艺术的东西是个人的感受,多去看多去积累,多去拍,我是这样做的。但是,很多书要看台湾版本或是香港版本,国内出的书一般都是大师级的,经典的,而国际上流行的摄影动态的书就很少。

罗小韵:中国目前的摄影教育相对比较落后。

姚剑峰:很多摄影书籍很难找,我们要看摄影画册要到国图去买进口的书。

薛蓓:摄影的本质是纪实,但摄影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既然是文化就有高雅与媚俗之分。可是一旦用高雅加以区分,审美就容易走向单一化。您能说科特兹的作品不高雅么?也许我们对高雅的理解不同,我是说评价一个艺术作品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就象罗小韵刚才说的中国的摄影相对与国外落后。

罗小韵:我说的是“摄影教育”,你落了两个字。中国的摄影状况与世界相比不是落后的问题,这牵扯到一个观念的问题,不能用一个落后这个词来定性。

薛蓓:落后的不是资金与资源,而是思想。比如布列松或是科特兹,我认为他们首先是思想家,他们对生活本身有深刻的思考,而且是一种近乎自我折磨的思考,而我们就是缺少这种思考。

李晓斌:最终要的是思想而不是技术和手段。

薛蓓:但是在中国我很难见到很有思想的摄影作品,即使在技术上也不能说没有差距。

王威:有很多(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你没有看到。

朱炯:我认为中国的摄影还是很优秀的,但是无论是哪个门类的艺术作品,我们在评判它的时候都是依西方的价值取向来评判。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很独特的国家。她有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就摄影来说,我看过日本大学摄影专业的学生作品,我觉得并不比我们的学生拍得好,但是在很多想法上它很独特。就纪实摄影这个门类来说中国的现实太丰富了,它蕴育的东西也太多了。我们教育不是按照西方的主流教育来实施,所以,看起来,我们的很多摄影师的作品就没有到主流上来。这次荷赛我们得了一个奖,但这并不能说中国的摄影师就比国外的差距小了。

王威:现在我们谈中国的摄影教育问题,好象我们是这种落后教育的受害者,但实际上我们没有仅仅充当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这正是我们学生摄影团体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同学们都玩起来。这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至于目前中国的摄影教育,我认为罗老师说得太悲观了,实际上我们不这样认为,尽管没有良好的条件,但是学校给了我们一个大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我们自己会完善。

黄钊:在清华由于学业很重,我们想把我们眼里的清华拍下来。但我们也经常出去拍摄一些风光片,这不乏有自娱自乐的性质。有不少同学是将摄影作为沉重的课业之余的一种发泄与放松。我们认为,象我们这样不应该只是一个搞学问的人同时还应该是一个人文的人,艺术的人。这一点很重要。我开始学摄影有一种玩的成分,也有对自己在艺术上完善的成分。

马永昶:我们正是通过摄影这种手段来达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目的。

王华:我们这些人凑在一起,也不单单谈摄影,能谈的很多,除了照片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摄影团体)最大的意义也就在这儿。

罗小韵:我想学生的作品应该做个展览。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文 第13篇

我坐在奶奶曾睡过的床上,望着窗外令人心烦的雨,又想起的奶奶去世前的情景:房间里站满了人,但大家都保持沉默。我站在墙角,远远地看着奶奶那张憔悴的脸,泪不禁滑落下来。一想到平日疼我爱我的奶奶即将离开我们,孤身去往天国,我便大哭了出来。虽然在进门前,母亲一再叮嘱我:“不能哭,千万不能哭。”但泪还是忍不住地落了下来。我生平第一次感到如此悲伤,第一次感到有一个人能令我如此留恋。此时,我才知道我对奶奶的爱,对奶奶的依恋。我扑到奶奶的被窝里,任泪水湿透被单。我清清楚楚地听见背后传来阿姨们的抽泣声。我朦胧中看见了父亲的脸。父亲平日一本正经,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而此时,脸上虽然没有泪痕,但一双红肿的眼睛告诉我,他哭了。我跪在奶奶的病床前,回想起了奶奶平日对我的爱护,泪就落了下来。

奶奶是个勤劳的老人,辛辛苦苦地将父亲拉扯大,为他成了家,立了业。但奶奶却没有过清闲日子,她又接手抚养起了我。奶奶对我的呵护能说是无微不至。冬天,奶奶用自己的身体将衣服捂热让我穿;夏天,奶奶在停电时为我扇扇子,哄我入睡。奶奶,多么亲切!曾记得有一回,奶奶不小心把脚扭到了,医生说,必须躺着静养,但奶奶在床上没躺几天,就起来为我做饭。奶奶一瘸一拐地在厨房里来回走,受了伤的脚就更加肿了。我心疼奶奶,劝她别干活了,但奶奶却笑呵呵地对我说:“傻孩子,奶奶不起床,谁给你做饭吃!奶奶可不愿饿坏我的乖宝贝。”哇,虽然是在冬天,但我觉得一股暖流包围着我。比起奶奶对我的爱,我对奶奶的孝顺显得如此渺小。在那黑暗的几天里,我都不知道我和奶奶是怎么过来的……

我缓过神来,再看看病床前的奶奶。此时,泪水已无法表达我内心的痛苦,更无法洗去我心中的悲伤。房里,依然安静,只是多了几丝低声啜泣的声音。奶奶微微睁开了眼睛。房里的大人们都紧张的围了上来。奶奶举起了那只颤抖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我的脸庞,轻轻地在我耳边说:“孩子,别哭,奶奶不会离开你!”奶奶使劲儿咽了一口口水,吃力的对我说:“千……千万要……好好努力……千万要孝……孝顺你妈……”话还没说完,奶奶的手就垂落了下去。

“奶奶——”我摇着奶奶的手,但再也唤不醒奶奶了。我仰天长啸,拭着泪,跑出了门。

一滴泪落了下来,扭头看看身边的那张床,轻轻的摸摸枕头,似乎还遗留这奶奶的体温。谁说时间会冲淡一切?时间冲淡不了奶奶对我的爱,冲淡不了我对奶奶的思念。

一年多过去了,现在,每遇到伤心事,我便会想起奶奶。我哭着冲出了们,任雨水淋湿我。我想让雨水带走我心中的伤悲,带来奶奶对我的关爱。虽然,奶奶无法再照顾我,但她对我的爱却一直没有冲淡过。

上一篇:《木偶奇遇记》读书检测下一篇:《细柳营》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