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2024-06-24

《鸡兔同笼》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精选7篇)

《鸡兔同笼》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1篇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与意图

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林国忠

设计理念: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趣题,教材借助这个问题向学生提供了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旨在通过教师启发讲解和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的设计我们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教师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运用猜想与列表的尝试法、假设法、代数法等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通过例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转化、函数、假设、代数和模型思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名题,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引起了许多国家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做好经典数学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12-115

学情与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集题型的趣味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教材呈现三种基本的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适用性有限;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但算理抽象,理解有一定难度;代数法等量关系较明显,学生理解数学关系简单,并有利于中小学的接轨,但求解过程对多数小学生而言较难。

课前,调查发现:对于“鸡兔同笼”问题,一部分学生在“奥数”中接触过,但多数学生还缺少独立解决本问题的策略,没有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流、比较中弄清“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经历多样化解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尝试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用假设法和代数法的一般性。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化繁为简、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法中各步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解读原题,直奔主题。

1、问: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以前接触过这种问题的同学举个手。

2、出示古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3、原题解读,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从我国古代数学趣题直接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的悠久与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策略

1、改编原题,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理解题意:从题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3、探索策略。(1)列表尝试法

①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

②说一说:他猜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该怎样调整鸡和兔的只数?为什么?

③试一试:在答题卡上自主尝试,如果答案不对,自主调整,直到找到正确答案。

④反馈交流。

A、按顺序列表。数一数试了几次?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B、取中或跳跃列表。数一数试了几次?有什么秘诀? ⑤比一比:以上各种列表尝试的思考策略分别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列表尝试法虽然烦琐,但这是解决问题一种重要的

策略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列表尝试的方法初步体验在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也发生变化,为下面学习假设法和代数法做好铺垫。]

(2)假设法

①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③汇报反馈。

A.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兔即是:(26-8×2)÷(4-2)=5(只)B.假设笼子里都是兔,鸡即是:(8×4-26)÷(4-2)=3(只)④比较:以上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⑤思考:为什么假设全是鸡,先求出的是兔?为什么假设全是兔,先求出的是鸡?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老师以列表尝试法为基础,放手让学生在独立尝试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生从自主尝试到讨论、汇报、互动,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巧妙地将学生个人或集体的认知经验、思维过程转化成数学语言(数学算式),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获得了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代数法(略)

[代数法是学生在五年级已学过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它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便于学生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不失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也让学生体验、领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梳理小结,比较优化。

(三)推广应用,建立模型。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

2、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学生自选一道题独立解答)

(1)动物园中的问题。

动物园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2)游乐园中的问题。

有38个同学去游乐园划船,共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每条乘6人,小船每条乘4人。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3、对比联系,建立模型。

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与例1有那些相同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凸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提炼出此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的一般性策略,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引导阅读,课外延伸

1、阅读并思考课本114页的“阅读资料”。

2、完成练习二十六的1-3题。

[设计意图:“抬脚法”是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解法,学生不容易理解,课后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练习作业设计的层次性、挑战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的课外发展提供平台。]

《鸡兔同笼》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2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列表、假设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们都喜欢看哪一类的书呢?(待答)很好,同学们还养成了课外学习的好习惯。老师也喜欢看书,不过我的爱好与同学们不同,我喜欢看的是有关数学之类的书,但最近我在书上遇到了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同学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待答)是这样的:“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吗?这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二、共同探究。

1、质疑:提问:

(1)、从数量上讲,鸡有什么特点?兔呢?(鸡有一个头,2只脚;兔有一个头,4只脚)

(2)、一只鸡和一只兔从数量上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一个头。不同点: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

(3)鸡和兔相比:什么比什么多?多多少?(兔子的腿比鸡的腿多,多2条退)

(4)如果有4只兔和3只鸡同笼,一共有多少个头和多少只脚呢?请同学们算算。算完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师:有时候,生活在同一笼子里的鸡看到兔子走路很好玩,于是他把两只翅膀伸出来学兔子走路,同学们说说,你会发现什么问题?(笼子里的脚多了,多的刚好是鸡学兔子走路的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着是兔子的时候,笼子里有:7×4=28(条腿)比实际的20条腿多6条腿,那么这6条腿就是鸡学兔子走路的得出的,就可以知道笼子里的鸡的只数:6÷2=3(只),如果笼子里多出40条腿,你能够知道有多少只鸡在学兔子走路呢?(有20只,笼子里多出的40条腿刚好是鸡学兔子走路得出的,即40÷2=20(只鸡)。有时候兔子对鸡也很好奇,它认为鸡叫起来很好玩,于是提起两条腿学鸡叫,你又会发现什么呢?(笼子里的脚少了,少的也搞好是兔子学鸡叫得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成是鸡的时候,笼子里有:7×2=14(条腿),比实际的20条腿少6条腿,那么这笼子里少的6条腿就是兔子学鸡叫得出的,即:6÷2=3(只兔),如果笼子里少了18条腿,同学们知道是几只兔子在学鸡叫吗?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教学例1

(1)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从题里知道了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和兔?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吗?

假如笼子里的动物都是鸡,那么8×2=16(条腿)符合题意吗?照此类推。

鸡的只数 8 7 6 5 4 3 2 1 0

兔的只数 0 1 2 3 4 5 6 7 8

腿的条数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2)在数学中这种方法叫列表法,如果遇到数目大的时候,这种方法行吗?怎么办呢?

3、假设全是鸡:(板书)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5、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5、假设全是兔

8×4=32(条)(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条腿)

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

4-2=2(假设全是兔,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

8-3=5(只)兔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列方程)

三、练习

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做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去解决

四、课后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你知道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又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请同学们自学P114页下面内容。这个内容我们留到下节课进行讲解。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1、列表法

2、假设法

(1)全是兔(2)全是鸡

8×4=32(条)8×2=16(条)

32-26=6(条)26-16=10(条)

4-2=2(条)4-2=2(条)

鸡:6÷2=3(只)兔:10÷2=5(只)

兔:8-3=5(只)鸡:8-5=3(只)

《鸡兔同笼》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3篇

一、“鸡兔同笼”解题法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解决“鸡兔同笼”的办法有很多, 既有古代流行的抬脚法, 也有现代人新创的猜想法、列表法、图画法、假设法、建模法、方程法等。“鸡兔同笼”的多样解题法彰显了数学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深入研读教材, 把隐含在课本公式、习题间的数学思想准确地提炼出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 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数学思想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鸡兔同笼”解决法分析

(一) 猜想法

也可称为凑数法, 即让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头”的数量先猜鸡与兔的数量, 再通过题目提供的“脚”的数量予以印证。在此过程中, 学生会慢慢领会“若鸡与兔的脚数量猜测得多, 则应该增加鸡的猜测数量而减少兔的数量。反之, 若是脚的数量少了, 就要增加兔的猜测数量而减少鸡的数量。在这种不断修正猜测结论的过程中,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慢慢变得大胆, 思路也更加开阔。

(二) 列表法

列表法可以看作是猜测法的延续, 将猜测的数值按照一定顺序 (一般是从小到大) 排列为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发现规律“鸡的数量减少一只、兔的数量增加一只的情况下, 脚的数量就会增加两只”。在现实生活中, 当一些问题暂时不能找到最恰当的数学模型时, 以列表的办法往往能够得到结果, 这也为后面的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三) 画图法

画图法是最直观形象的办法, 首先画出35个头与94只脚, 然后先给所有的头配上两只脚, 接着将多出来的24只脚加在其中的12个头上, 答案出现。通过上面画图的过程, 新的解题法——假设法已经初步呈现。画图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十分必要也相当有用的办法, 学生在动手绘图的过程中能够逐渐领悟解题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想象空间, 从而体会的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

(四) 假设法

新课程标准的提示内容中有“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则全部的脚的数量就应该是70只, 这会多出24只脚, 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两条只脚, 则24÷2=12, 这就是兔子的数量, 那么鸡就有23只”。根据这种提示, 学生可以反向思维:“如果笼子里全是兔子, 那就应该有140只脚, 这样就少了46只脚, 一只鸡比一只兔子少两只脚, 46÷2=23, 这是鸡的数量, 那么兔子就是12只。”

假设法解题相对于之前几种解题法而言更加快捷迅速, 并且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创新性思考能力的发展。但假设的方向一定要正确, 假设的目标对象必须顺应题目而非自相矛盾, 否则不仅得不到正确答案, 反而会让解题人陷入混乱。

(五) 建模法

这种办法是在假设法的基础上得到的, 在“假设”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得出以下规律:“鸡的数量= (所有头的数量×4-所有脚的数量) ÷ (4-2) , 兔的数量= (所有脚的数量-所有头的数量×2) ÷ (4-2) ”。这个规律就是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解决所有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甚至有所扩展的问题。建模法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常用数学思想方法, 该法从“形”和“量”的角度分析现实问题, 以相对简化了的抽象形式确立解题参数与参量, 结合数学定理 (定义) 将现实问题与之关联, 此时, 一个数学 (或现实) 问题就成为一个极简的数模。小学生对于建模的问题相对难以理解, 但教师应当尝试让学生初步对建模产生大致的印象, 从而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六) 方程式解题法

方程式的应用在四年级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种方法也是使用最广泛和最便捷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具体到“鸡兔同笼”的问题, 可以设兔的数量为X, 鸡为Y, 则鸡头数量则为35-X, 那么, 兔子的脚就是4X, 鸡脚就是2 (35-X) , 则方程式为4X+2 (35-X) =94, 解X=12, Y=23。

方程式作为解决现实问题最有效的数模, 具有直接、简便、以易解难的优势, 其在现代社会各行业均有广泛应用, 此法的应用重点在于将问题中的已经量与未知量通过列方程建立起关联, 最终通过已知量计算得到未知量, 此即为方程式思想方法的由来。

三、通过分析“鸡兔同笼”教会学生数学思想

从上述猜想法到方程式法不难看出, 这些由浅及深的数学思想方法之间存在着层层递进、由具象到抽象、由低层级往高层级发展的关联。粗看之下, “猜想、列表、画图”显得幼稚, 似乎很“笨”, 而且一旦头和脚的数量上了百只, 那么仅在画图表上耗费的时间就已经无法想象, 更遑论后续的解题措施。然而, 这些略显笨拙的解题法作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必然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 正因有了这些“笨”办法, 才为后面的假设、建模与方程式奠定了基础。教师需要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化繁为简,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所谓的“笨”办法与后面精炼简洁的数模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深刻内涵。

四、结束语

分析“鸡兔同笼”的目的在于让小学生掌握不同数学思想的内涵, 教师应充分挖掘与延伸“鸡兔同笼”的潜在价值, 引导小学生领会及掌握不同数学思想方法间的联系, 为更高层级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鸡兔同笼”是一道古代趣题, 今人新创的解题法各不相同。本文介绍了“鸡兔同笼”解题法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分析了不同解题法的过程, 挖掘“鸡兔同笼”解题过程隐含的数学思想, 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鸡兔同笼,解法探析

参考文献

[1]谢清霖.亲历问题解决过程深入感悟数学思想——“鸡兔同笼”问题蕴涵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 2013 (2) .

《鸡兔同笼》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2]周胜琼.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86.

《鸡兔同笼》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具准备:黑板、卡片、图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领大家熟悉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倆种小动物。(课件出示鸡、兔)提问:这是什么?接下来老师就从这倆种可爱的小动物身上找出一些数学问题来考考你们。

如:一只鸡几条腿?一只兔几条腿? 3只鸡有几条腿?你是怎么算的?

2只兔子几条腿?你怎么想的?7只兔子几条腿? 难吗?看来老师的题要增加难度了,你们还敢试试吗?

2只鸡和1只兔子共有几个头?几条腿?5只鸡和3只兔子共有几个头,几条腿?

2、通过刚才的问答我们发现如果把一些鸡和一些兔子放在一起,就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数学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出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讲解今意))

3、有谁知道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吗?(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三大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距今已有1500多年,4、会做“鸡兔同笼”这类题吗?会做的我们今天进一步来学习,不会的也没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老师相信今后你一定会做了。那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二、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呀?(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教师板书)

(二)猜想验证,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2、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3、和学生一起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只有这一个正确答案吗?)

4、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表法)

5、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生:麻烦,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多时,越不容易找出答案。)

6、那我们还有研究新方法的必要。

(三)尝试假设法

1、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

2、假设全是鸡一共就有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呢?(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那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呢?即10里面有几个2。就把几兔当成了鸡算,5个2,用五只兔当成了鸡算,这个五就表示应该有5只兔)

3、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4、假设全是鸡:(板书)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5、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生:3×2+5×4=26(只),5+3=8(只)。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6、假设全是兔

7、、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8和0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

8、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写算式,然后指名板演。)8×4=32(条)(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条腿)

32-26=6(条)(把鸡当成兔来算,两条腿的鸡当成4条腿兔算,每只鸡就多了两条腿,6条腿是多算了鸡的腿)

4-2=2(假设全是兔,是把两条腿的鸡当成有4条腿的兔。所以4-2表示是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条腿。)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条腿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

8-3=5(只)兔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四)列方程解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通过得到到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

(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鸡的腿=26条腿)(板书)

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把另一个表示出来。这道题我们可以设兔的知数为X只,根据兔和鸡共有8只。那鸡的只数就可以表示成:(8-X)只),因为一只鸡有2条腿,所以X只鸡就共有2X条腿。一只兔有4只脚,(8-X)只兔就有4(8-X)只脚。又因为鸡和兔共有26只脚,所以2X+4(8-X)=26 ① 解:设鸡有X只,兔有(8-X)只。2X+4(8-X)=26 在解的时候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将减变成加,分别加上4X,再来解。② 解:设有兔X只,鸡有(8-X)只。4X+2(8-X)=26 同样抽生说出自己想法。那种方程好解一点,(设兔的只数为X好解点)所以我们可以设脚数多的兔为X,在解的时候容易一点。

列方程的重点是找出等量关系:设头数,以脚数相等来列出方程;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列方程)

三、练习

1、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会做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做

《孙子算经》中原题学生解答并集体讲评

四、延伸、应用 1.课件出示“做一做1”

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时就变成了“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龟相当于兔,鹤相当于鸡)展示学生作业,并抽生说说思路。

2.看来鸡兔问题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3、“做一做”第二题。问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相似的地方吗?有哪些地方相似?(大船相当于“兔”,小船相当于“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五、课后总结:

《鸡兔同笼》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6篇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本节课主要是借助这个题材,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方法,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渗透以下几点:

一、在放手探究中体会解题策略

学生刚刚接触“鸡兔同笼”问题时,要列式计算往往感到困难,所以我设计了几种由浅入深的方案,先通过儿歌引入算出一只兔和一只鸡的头数和脚数,再逐步增加鸡和兔的只数,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口算出总头数和总脚数;然后出示已知头数和脚数求鸡和兔的只数。在放手探究时提供画图、列表、倒推、解方程等等方法,数形结合使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更关注知识的生成;不仅关注优秀学生,更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习效果来看,确实让全体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因为层次不同的孩子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不同方法,都得到了正确答案。

二、在策略多样化中体验最优方法

学生尝试应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和代数法等来解决问题,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假设全是鸡为什么求出来会是兔,学生很难弄懂。为此,在新课前我用兔子起立学鸡的故事进行铺垫,让学生明确,把一只兔当成了鸡就会少2只脚,用总共少的只数除以每只少的只数就是兔子的只数。尽管假设法的思路学生刚开始不太接受,但是孩子们体验到当数量很多的时候,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就行不通了,所以假设法就更具有普遍性,这样就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尽管方法很多,假设法和列方程相对更优。

三、在古题新解中建立数学模式

其实在生活中,鸡兔同笼的现象是及其少见的,我们也没有必要数出它们的头和脚,算出只数。那么这类题型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的解题方法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这些才是这节课要渗透的思想。为此我摘录了古今中外很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一一分析。找到这类题目的共同特征,得出共性,总结方法。因此鸡兔同笼不仅仅代表鸡兔同笼,它反映了一种数学模式的建立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学习数学只有在个案的探索中找到了规律性的结论和方法,才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人教版六年级鸡兔同笼教案 第7篇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本126页至130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尝试通过列表举例、尝试计算、列方程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热

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游戏消除学生紧张并为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预热。

教师提问:如果是44条腿那么是多少只青蛙呢?老师现在把青蛙换成鸡和兔子,而且是在同一笼子里的,已知腿和头的数量能不能求出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

<二>、提出问题(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生共同理解讨论题目的含义?请学生讲讲自己的理解。

教师讲解: 这段话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三>、解决问题 简化题目:(课件出示)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同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种或者几种解决方法,并理清思路准备讲解给其他小组。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可以用列表法、可以用假设法、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

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争辩。(老师参与其中,启发、点拔、引导适当,师生互动。)

小组活动充分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学生汇报,教师整理:

1、列表法:

(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学生说明列表的方法及步骤:

学生汇报:我们先假设有8只兔这样一共就有16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鸡,加上一个兔,这样一个一个地试,把结果列成表格,最后得出3只鸡、5只兔。

鸡 8 7 6 5 4 3 2 1 兔 0 1 2 3 4 5 6 7 脚 16 18 20 22 24 26 师: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都很好,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成功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老师还是觉得比较麻烦,又是画图,又是列表的,有没有更方便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假设法:

教师引导: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发现。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只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条腿。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一:假设8只都是鸡,那么兔有:

(26-8×2)÷(4-2)=5(只)

鸡有8-5=3(只)同样如果8只都是兔,则一共只有32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多6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条腿。一共多了6条腿,于是鸡就有6÷2=3(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二:假设8只都是兔,那么鸡有:

(4×8-26)÷(4-2)=3(只)

兔有8-3=5(只)

3、列方程:

我们还可以根据“鸡的腿+兔的腿=26条”列方程解答: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16+2X=26

2X=26-16

X=3

8-3=5(只)

即鸡有3只,兔有5只。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吗? 生: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四>、小游戏:教师出示一个信封,装一些一元,五角7枚。让学生猜猜可能是多少钱?怎么样的情况是这个钱数。

<五>、想一想,做一做:

1.尝试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看看我国古人是怎么解这个题的。

2、有龟和鹤共2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56条。龟、鹤各有几只?

3、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上一篇:自我反省喝酒的检讨书下一篇:全科团队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