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发展方式

2024-05-28

论政治发展方式(精选6篇)

论政治发展方式 第1篇

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辩论式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方式初探

内容提要:辩论式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在实施中要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分工负责与团结协作相结合等原则。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辩论赛形式、辩论赛和智囊团补充辩论相结合两种方法进行组织。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参与学生活动,适时提供指导、帮助,做好引导、调控工作,保证活动能顺利进行。关键词 : 研究性学习辩论 学习方式

“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把辩论式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是我近年来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需要一门相应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载体,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应该贯穿在各科各类的学习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学科教学中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教育,而且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途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辩论式学习方式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适用于在学习一些具有争议性、思辨性的问题时采用,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怎样开展辩论式学习,使之既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锻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引导,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参与研究。

一、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辩论式学习方式的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在各种情景都能适用的教条,它们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是主动的建构者,是自己独特知识结构的创造者,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有意义的学习是反省和自我调整,教师是学习者与知识之间的中介者。

2、多元智论理论:

以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为代表的多元智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目的在于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

二、教学中开展辩论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开展辩论式学习方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还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老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辩论式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品质的需要。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是以辩论式等类型的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中只有投身于诸如辩论式学习活动之中,其主体性品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究其实质而言可以抽象为以下两个方面:通过像辩论式等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通过这类活动又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从某种意义而言,学生在辩论式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品质,又通过此类活动表现出个体的主体性品质。也就是说,辩论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成为影响学生主体性品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三、辩论式学习方式的特征和原则:

(一)、辩论式学习方式的特征:

辩论式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着重开发学生潜能。它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端正学习动机,把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辩论式学习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开放性。搞好辩论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做好充分准备。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必须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一个开放的空间进行研究、学习。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主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到主动探究。

3、互动性。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活动。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活动和交流。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在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不断的交流,在这种双向互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激发求知欲,知识得以不断更新,能力不断得到锻炼。

(二)、辩论式学习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1、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最终积累的知识质量和在实践上创造的成就,主要地不是取决于他先前在学校中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与他是否形成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密切相关。为此,教学中必须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落实到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辩论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提高了什么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组织辩论的过程,要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材料,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提高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富于进取精神和创造的潜能,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身的爱好、需求、知识、经验的“过滤”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因此,在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自主学习时间、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适时提供帮助、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任不管。

3、分工负责与团结协作相结合原则

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辩论式学习要求学生在辩论中团结合作,互相配合,而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和辩论中又需要学生分工负责,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在组织辩论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在辩论中又要团结一致,整体作战。

四、思想政治课运用辩论式学习方式的方法和步骤:

运用辩论方式上政治课在实践中可以采用辩论赛式、辩论赛和智囊团补充辩论相结合两种方式组织教学。

(一)辩论赛式

运用辩论赛方式,引入正方反方,明确辩论原则,划分辩论阶段。让学生站在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发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充分暴露问题争论的实质和焦点,从而有利于寻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研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组织辩论赛的步骤如下:

1、确定辩题,确定正反方。

根据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现象,师生一起讨论设计一些辩论题目,然后让学生讨论确定一个或几个题目作为辩题来准备辩论赛。学生通过自由选择正反方观点组成正反方,或是先把准备参赛的学生分成两组,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正反方,再由双方自己确定四位上场辩手,辩手之间要进行分工,其他未上场的参赛学生组成智囊团,为己方辩手出谋划策。

2、研究辩题、搜集材料,写好辩论词

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双方对辩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明确己方辩论要点,并分析对方会从那些方面辩论、反驳,己方如何应对。这个环节,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实践中,学生的辩论不够深入,或有跑题现象,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辩题理解的不够深刻,材料准备的不够充分。根据自己确定的辩论要点,双方辩手和智囊团成员分头去找资料,并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它更精练,更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出辩论稿,并指点学生进行修改,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演练,进行一些必要的辩论技巧方面的训练。

3、制定辩论规则,评价标准。

在正式辩论之前,还要和学生一起来制定辩论赛的有关规则,可以参照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规则来制定,如辩论发言顺序,辩论阶段,发言时间等。还要和学生一起制定评价标准,可以从发言流利、内容是否充实、反应敏捷程度、发言逻辑性、感染力、协作意识等方面拟定。以便评委对双方的表现打分,分出胜负。

4、组织辩论赛

辩论赛主席可以由老师担任,也可以由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教师应对辩论进程及辩论中可能出现的如跑题,语言攻击等现象及时引导和调控,保证辩论能顺利进行。

辩论前要找好评委,评委可以是由班里未参加辩论赛的学生推出的学生代表,也可以邀请几位老师参加,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

5、总结评价

辩论赛结束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要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肯定。可以先由教师点评,再引导学生自评。教师的点评要到位,要切中要害,找出学生辩论中的优点和不足,指明改进方向。因此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适应这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二)辩论赛和智囊团补充辩论相结合

一场辩论赛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制的,而且参赛人数也有限制。一场辩论赛下来,能直接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就比较有限。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辩论中来,可以把辩论赛形式作进一步的发展,把辩论赛与智囊团补充辩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辩手辩论结束后,由双方智囊团对辩题做进一步的补充辩论,以自由辩论为主,以提高这些同学的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智囊团的组成,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智囊团的人数可以在10人左右。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辩手和智囊团一起进行准备,研究辩题、搜集材料、写辩论词,智囊团补充的是参赛辩手未能全面、深入说明的内容。

评委要把双方辩手和智囊团的表现一起进行评判,决出胜负。赛后的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也要对这两部分一起评价。

五、运用辩论形式组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辨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辩论的兴趣。

辩题最好能和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尤其是和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有联系。辩题要有可争辩性、回答有不确定性,能激发学生辩论的兴趣。

2、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好指导工作。

辩论前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步工作,多方收集论据,充分准备,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

3、要做好现场的调控。

对辩论过程教师要全程调控,对辩论中出现的如跑题、语言攻击等影响辩论正常进行的现象及时引导,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吴继木著《试论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③ 彭惠才著《研究性学习课程问题的解决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 杨国祥著《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 林志刚著《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 方建福著《论研究性学习与思想政治学科的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政治发展方式 第2篇

启示

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开始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两种方式一起发挥着作用。后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电子表决器被引入到人大会议当中,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举手表决的方式正逐渐被摒弃。这体现了一种新的趋势,一种新的发展。

一、表决方式的类型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十三条规定,表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无记名投票,二是举手表决。事实上,这就构成了一届人大期间两种最主要的表决方式。一次会议专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无记名方式投票办法》,对投票的范围和程序都作了规定。根据无记名投票办法,这种投票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主要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决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些重要的人事任免的表决[1]。所以,在一次会议上,这些重要的人事事项都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除此以外,其他的议案和人事任免事项,一般都通过举手的方式进行表决。事实上,尽管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了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对这种表决方式的范围和程序作出规定,也没有其他的议事规则作出有关规定。所以,举手表决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程序都是根据惯例形成的,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两种表决方式各具特点。举手表决的优点是简便、快捷,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难以统计,易出混乱;二是代表举手时间过长,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身体不支,手臂摇动不易统计,举手与否可任意变动等;三是部分人大代表有从众心理,在举手公开表决的情势下,易于影响少数代表真实意思的表示[2]。所以,举手表决向无记名投票方式的发展体现了对表决人真实意志表达的保护和尊重,体现了民主的发展与进步。

二、表决方式与范围的变迁

自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的表决过程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1978年五届人大以来,不断有一些新的变革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变革有些甚至只是技术细节,但是也代表着政治进程的发展与进步。根据历届人大的无记名投票办法等文件,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表决过程变化的轮廓。

总体上来说,Ⅰ时期(1954~1957)、Ⅱ时期(1957~1966)、Ⅲ时期(1966~1976)出现的变化不大。除了通过宪法和重要的选举事项采用了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外,其余议题一般都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

Ⅰ时期,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无记名投票办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通过国务院总理人选,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其余议案的表决都是举手表决。”[3]二次、三次会议没有制宪或修宪的议程,重要的选举事项也没有,所以,基本上都采用了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各项决议。

Ⅱ时期,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代表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了各项决议。在每项决议提付表决之前和通过以后,会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4]。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没有通过表决办法的相关文件。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无记名投票办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5]这和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规定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变化。

Ⅲ时期,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选举办法规定:“选举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委员,表决任命国务院总理人选,均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6]事实上也是如此。根据会后的报道,大会根据中共十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经过认真讨论,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委员,任命了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7]。与Ⅰ时期、Ⅱ时期相比较,无记名投票选举的范围出现了一些变化,七五宪法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取消了国家主席,所以不用再选举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受到严重冲击,还没有恢复,所以也没有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一职因为彭真受到批判这次会议也没有选举。不过国务院人事任命的范围扩大了,包括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

Ⅳ时期(1976年以来),选举(表决)过程的变化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不时有一些新的变化出现。这既令人欣慰,又令人期待。欣慰的是可喜的进展,期待的是进一步的创新。

五届人大期间,通过宪法和重要选举事项仍然采用了无记名投票方式。一次会议,根据无记名投票办法草案,“选举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均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8]。三次会议,“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补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和决定增补国务院副总理人选,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以全体代表过半数同意为当选或通过。通过其他各项议案,均采用举手表决方式”[9]。五次会议,通过宪法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以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通过。通过其他各项议案,均采用举手表决方式,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可见,无记名投票方式在通过宪法和重要选举事项方面一直是首选方式。

六届人大期间,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仍然是两种重要的表决方式。一次会议,“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都采用了无记名投票方式,而决定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和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人选,采用了举手表决的方式”[10]。所以,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重要选举事项还是首选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但是对于其他选举事项,则沿用了举手表决的方式。三次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等议程。五次会议通过各项议案和进行选举,均采用了举手表决的方式。可见,举手表决的方式也是经常适用的,而且其适用的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

七届人大期间,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逐渐被电子表决器取代。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的方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以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通过,进行选举和决定的人选,除通过各专门委员会人选外,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议案和通过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11]。二次会议,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和大会主席团会议的决定,通过各项决议、法案、决定,均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三次会议以后,电子表决器付诸运用,逐渐取代了无记名投票表决和举手表决的作用。这是技术革新带来的结果。“1990年,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里装上电子表决器,事实上结束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举手表决’的历史。”[12]七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或者决定任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第五十三条规定,会议表决议案采用投票方式、举手方式或者其他方式,由主席团决定。宪法的修改,采用投票方式表决[13]。这里并没有提到电子表决器的方式,但是属于由主席团决定的其他方式。此后的历届人大历次会议大都广泛采用了电子表决器的方式进行表决。

八届人大期间,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一次会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办法》规定:“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选举和决定任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14]《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人选办法》规定:“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本次会议通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分别对每个专门委员会整个名单合并表决。”[15]《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议案办法》规定:“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议案和法律案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如表决器在使用中临时发生故障,改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宪法修正案,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16]可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已经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而举手表决的方式已慢慢成为辅助性的方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议案和法律案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如表决器在使用中临时发生故障,改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补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实行等额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17]。三次会议,表决议案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补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但决定国务院副总理的人选,采用按表决器方式。四次会议和五次会议都决定,表决议案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如表决器在使用中临时发生故障,改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这种规定为此后的历次会议所沿用。可见,举手表决的方式正在逐渐演变为一种备用的表决方式。

九届人大期间的表决方式和八届人大相类似。对于宪法修改和重要人事选举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其他的人事任命或议案表决都采用电子表决器的方式。一次会议规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选举和决定任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议案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如表决器在使用中临时发生故障,改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会议通过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也是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18]。这和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规定完全相同。二次会议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表决其他议案和法律案都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19]。三次会议、四次会议和五次会议,表决议案和法律案都采用按表决器的方式。四次会议还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补选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所以,九届人大期间,无记名投票方式和按表决器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

十届人大是对八届、九届人大的继承和发展。无记名投票和表决器仍然依据议事规则的规定发挥着作用。一次会议沿袭了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规定。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除了通过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采用按表决器方式,其余选举和决定任命,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议案采用按表决器方式,如表决器在使用中发生故障,改用举手方式表决[20]。二次会议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采用大会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其他各项议案,采用按表决器方式。三次会议对按表决器的方式进行了创新,首次出现了无记名按表决器的方式。这表明此前进行的按表决器的方式也可能是记名的。这实际上破坏了表决器作为一种秘密投票方式的价值。三次会议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采用无记名按表决器方式决定任命,对人选逐人表决;表决各项议案也采用无记名按表决器方式[21]。可见,直到此时,无记名按表决器方式和无记名投票方式仍作为不同的表决方式来处理。尽管它们保护人大代表投票意愿的功能是类似的,但其体现的其他价值可能还存在着差异。四次会议和五次会议都规定,表决各项议案,采用无记名按表决器方式。

三、启示

1.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举手表决的方式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便捷高效,便于选民对代表的监督,但是举手表决的方式也可能导致虚假的意志表达。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举手表决的方式作为一种公开的表决方式,正慢慢被其他秘密的表决方式所取代。

2.无记名投票方式的地位相对稳定。总体上来说,历届全国人大会议,无记名投票方式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尽管世事变幻,但是无记名投票表决对象的范围和地位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宪法修改和重要人事任免大都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

3.电子表决器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表决器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表决方式的创新。电子表决器方便快捷,尤其是便于对表决结果的统计,甚至可以实时显示表决的结果。而且电子表决器还便于表达真实的意志,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它也正取代举手表决成为一种重要的表决方式。电子表决器应该在将来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

4.表决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也反映了民主的发展与进步。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从无记名投票到电子表决器;从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到无记名按电子表决器,这一步一步的发展,反映的是民主的细节正在逐步改进逐步完善。小技术,大发展,尽管是小小的细节进步,日积月累,也会推动中国民主、中国政治发展稳步前进。尤其是无记名电子表决器的应用领域,如果能够由人大决策,逐步覆盖到所有政府的集体决策,乃至党委的集体决策,将能够推动中国的民主、中国的政治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1][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无记名投票办法》,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秘书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汇刊》,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69~570页。

[2]李林:《立法机关表决制度评介》,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

[4]《体现全国人民的革命意志,推动反右派斗争继续深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载《人民日报》1957年7月16日。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第3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 二者的关系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地位、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结的互动状态, 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一个体现”。从主客体关系而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被教育和被接受的客体。但是, 随着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社会化,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逐渐被式微即二者的主体客体关系逐渐被模糊, 因此,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受教育者的认同也不容被忽视。但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受教育者的整体要求, 导致个体教育的迷失, 最终导致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不协调。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协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作用是让受教育者理解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 但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惯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不协调:一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时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但由于受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 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内容不能及时地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接受新知识和认识社会变化的能力, 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实践相分离, 也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要求, 主要是教育技术的单一性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太单一和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社会发展要求。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灌输式教育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其弊端逐渐显现。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1、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教育的普及化方向发展, 大部分青年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而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再生力量, 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能否加强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青年教育好, 而高校是党和政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深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这些转变意味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智力支持,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高校不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场所, 也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授业解惑的过程。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 还有利于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参与全球化的能力逐渐提升, 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能力逐渐加强, 但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忽视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变化, 仍然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教育, 这一方式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科学运用社会发展成果和结合社会变化, 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潜涛, 杨丽坤.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的回顾与思考[J].道德与文明, 2005 (06) .

[2]徐文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2) .

[3]朱效梅.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07) .

试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第4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涵义

所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企业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采取的途径和手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依附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是运用方法的依据,而方法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方法问题时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对头,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必然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种事例,在实际工作中是屡见不鲜的。

所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是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形式。它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延伸和具体化,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所决定,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变化,对内容是有反作用的。一定方式反映一定的内容,一定的内容要由一定的方式来表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一经确定后,只有选择适当的工作方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获得最佳效果。人们在长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方式,选择何种方式,应从实际出发,并可互相结合,灵活运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特点

任何一项工作在其方式方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在方式方法上具有自身的特点。

1、针对性

针对性,指的是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脉搏和心理需求,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人们在思想工作及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有针对性的特征,是因为工作对象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状态,还有不同的愿望和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坚持对症下药,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在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共性特点,而且要注意个性特点。

要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必须及时准确地摸清职工的思想脉搏,掌握其思想活动信息。在当今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犹如一根绷紧的神经,非常敏感,并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旧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叉会产生新的思想认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对职工的思想动向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在想什么,有哪些愿望和要求。哪些属于普遍性的,哪些属于特殊性的,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只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解决职工的思想实际问题,才能具有针对性。

2、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系统灌输,又有日常教育;既有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又有活泼的业余文化生活;既有灵活的自我教育,又有先进的科学管理等各种教育形式。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植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范围也是较广泛的,这就决定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丰富性,广泛性乃至多样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建设的需要,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枯燥乏味,单调刻板,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代之以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借助于灵活多样的形式,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方法,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合理安排工作的内容,时间和场所。因为有些思想政治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工作时间可以做,茶余饭后也可以做;工厂可以做,家庭也可以做。因此要对工作进行合理设计,合理实施。二是灵活掌握和运用方式方法。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一种方法很难奏效,必须交叉选用多种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加以运用和调整,哪种方法实用就选用哪种方法。三是讲求方式方法的艺术性。由于职工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同,社会阅历、家庭出身不同,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也就不同。要力求从符合各阶层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把知识性、趣味性、目的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受到教育。

3、实效性

实效性,指的是讲求实效,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去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换取实践中最理想的效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益主要体现在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两个方面。通常,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正比的关系,精神成果的好与差,都会给物质成果极大影响,但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又常有不一致或矛盾的情况。因为职工思想转化要有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短时间内就出物质成果。同时也不能认为物质成果好了,精神成果也就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就高,笼统地把物质成果的大小作为衡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全面地看问题,综合地考察成果,从而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判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优劣好差,最根本的是要看它的实践效果,离开效果来估量方式方法,就没有正确的客观标准。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注重实效性,必然有助于方式方法的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当像经济工作那样,尽可能地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和不同情况,选用最恰当的方式方法,使之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讲求实效性,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这是因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做表面文章,而是把教育与业务实践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受教育者提高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而奋斗。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注重实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搞花架子,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从而在其运用过程中获得最佳效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略分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与此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角度看,可分为:搜集思想信息的方法,分析思想信息的方法,处理思想信息的方法,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方法。一般把处理思想信息,亦即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高思想觉悟的方法。叫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教育法,间接教育法和二者并用方法三类。凡是通过一定形式使教育内容直接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叫做直接教育法。包括组织学习、说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对特殊对象的重点帮助教育等等。凡是通过一些易被接受或是有约束力的中介形式,使教育内容间接作用于对象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称作间接教育法。如支持关怀,表彰奖励,制度约束等等。而典型示范,自我教育則属于二者兼用法。从使用的方法在现代科学系统中应用的范围作标准,可分为三个层次:

1、世界观意义上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这是最根本的方法,是对其他层次的方法起指导作用的方法。

2、应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特殊方法。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意义最为突出。此外伦理学、美学、法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好这些理论和方法,往往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提高效果。

还要注意方法的移植问题。在现代科学发展史上,某一领域的特殊方法向另一领域移植,往往对后领域的研究起重大的突破作用。例如,把企业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方法移植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转移不是生搬硬套,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不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问题。只有在充分注意人与物的本质区别的条件下,找到这两者的某些共同点,才可能使方法的移植得到成功。

3、个别方法,即具体方法。一般偏重于方式、技术。如谈心的技术,家访的技术,讲演、报告的技术等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灵活,常因工作主体,工作客体及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带有较多的工作主体的个人特点和色彩。所以也可以叫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

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 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购物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关键词】 消费现状 购物方式

经济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开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购物新模式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前经济的发展

1.1世界经济发展起伏不定

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工业生产恢复到了二战前的正常水平,50年代初到1973年是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974年到1982年是经济“滞胀”时期。1.2传统购物方式占主导,未出现新兴的购物理念

经济开始复苏,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大型百货商场不断涌现。人们利用节假日的时期,添加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显然最传统的购物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是最大的。这种最为传统的购物方式的优点是:消费者所得到的并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还有购物过程的愉悦,一种参与其中、享受过程的愉悦:可以跟售货员讨价还价,可以看到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缺点是:受地区限制较大、商品总类并不是最齐全的等。1.3传统购物方式的发展前景

虽然传统购物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新兴购物方式的冲击,但是现实生活中传统购物方式还是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仍是广大消费购物者的第一大选择,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21世纪经济的发展

2.1世界经济处于复苏与发展的阶段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先后走出了“滞胀”,经济下降幅度逐渐变小,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开始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世界经济正在不断复苏中。

2.2电视购物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方式逐渐多样化

随着电视机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家中,电视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了,一些商家也从中探到了商机。电视购物作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一夜之间充斥荧屏。一些更具电视娱乐特点、更具价格优势、更具质量保障的电视购物频道也逐步兴起,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电视购物就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其显示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购物的优点:1.电视购物具有强烈的广告效应在电视购物节目里,商品,通过光彩照人的模特示范,会给电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一般商品电视广告,只有短短的几秒,而电视购物节目,是由主持人和模特的专业演绎,详细的解说,将产品的使用效果展示到极限。2.电视购物增强说服力电视购物邀请产品制造商,由工程技术人员,从专业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产品特征,技术要点,产品利益,电视观众对此会产生信任感。3.电视购物瞄准消费者的需求在柜台营销过程中,消费者不便问,在服务人员不能详细演示、说明的情况下,而在电视购物节目里,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消费者对产品使用不了解、不清楚,可以反复收看电视购物节目进行了解。4.电视购物具有无限诱惑力。电视购物是通过跳秒的方式,告诉你所剩的选择时间和数量,营造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市场气氛,促使消费者尽快做出购买决策。5.电视购物具有快捷方便特征。消费者在家里,通过电话联系,告诉购物频道,你所需要的商品,一笔交易就算成功,一般在二天内,送货上门,为消费者节省了购物的时间和精力。6.资金回笼快。货到付款,或款到付货的支付模式,使电视购物企业的资金周转加快,有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7.电视购物是直销。扁平化的渠道模式,节省了门市租金等大量的运营成本,这种优势,直接体现在产品的低价格。相对于传统销售模式,电视购物产品,具有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

电视购物存在的问题:1.商品价格。传统商业的加价率一般为10%~30%,而电视购物的加价率一般为20%~60%。有时电视直销商品的进货价,只占直销价的40%,如此定价,让消费者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2.产品质量。电视直销是一种新兴行业,新颖的销售方式,高额利润吸引了众多商家跟进,其中部分商家,只注重利润而忽视了产品质量,甚至存在一次性买卖的心理,结果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恶劣影响,电视购物纠纷,一时成为消费投诉热点。3.售后服务。部分电视直销商家,将产品卖出后,对后面发生的质量问题,置之不理,售后“三包”服务质量差,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电视直销,一般免费送货上门,方便了购物,但是,如果商品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商品需要维修,或对所购商品想要退货, 实际上这是非常困难的,消费者甚至也不知道,能在什么地方找到商家。4.节目内容违规。5.电视购物行业自身行为不规范。电视购物公司一哄而起,素质差异大,一些公司节目制作粗糙,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公司仅靠几部电话,几个送货员,花钱购买电视频道时段,公司就挂牌运营,公司行为及运作极不规范。6.节目特技处理。电视购物节目制作,灯光、色彩、特技的运用是其优势,增强表达产品的效果,但是,过度的夸张、化妆、拍摄技巧的运用,以及电脑后期制作,这不是产品的实际效果,有误导消费者作用。2.3电视购物方式的展望 电视购物时一种方便、新型的销售方式,但它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取得规模效益、制定实施反暴力法规、电话服务体系的完善等等。当然,电视购物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只要它顺应市场的客观规律,必然会精力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

3.1信息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稳步发展

21世纪以来,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全球性的科学技术竞赛将进一步加剧。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四大推动力。3.2网络购物方式引领生活新时尚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购物作为一种全新的毛衣方式和商业模式,其目标四实现贸易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达到网上商流、物流、货币流和信息流的统一,这种购物模式既是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

网络购物方式的优势:1.网络购物的成本优势。由于网络销售成本低于实体销售成本,网络商品价格相对低廉,这是很多人选择网络购物的一大原因。2.网络购物的便捷性。顾客无需花费几个小时在各个商场和购物中心去搜寻所需的商品。顾客只要坐在电脑前,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网络商城”,大大小小几百条搜索结果便展现在面前;服务周到、送货上门,在选购了搜需要的商品后,顾客只需坐在家中等待货物被送来。有些网站有固定的递送方式;随时进行,顾客无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购物,二十随时可以进行商品的挑选和购物支付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实现网上支付、手机支付、银行汇款支付,后到付款等多种方式。3.网络消费者的个人性格。一部分人更追求个性与冒险,通常网络消费者比较时尚、前卫,他们具有更多的求新、求变意识,个性鲜明、敢于冒险,渴望自主选择;一部分人更容易跟风,部分网络消费者因喜欢赶潮流,心理稳定性比传统消费者更低,易受外界环境及他人影响;一部分人更追求购物的方便,这些工作压力较大,时间高度紧张的消费者为节省时间和劳动成本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而选择网络购物;一部分人更追求购物的乐趣,某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网络购物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

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1.虚假交易,网络欺诈现象频繁。在网络购物的各种投诉当中,最让人关注的是网络欺诈。2.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同于虚假交易,网络购物中还存在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欺诈手段,就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3.系统不够完备,各个环节互推责任。几乎所有的大型网络购物平台上都会规定或要求消费者在接收商品过程中先验货后签收。而快递员将商品送到后,常常会拒绝消费者先验货后签收的要求,他们总是以快递行规为由坚持必须先签收。这个现象的产生原因就是为了免除己方的责任。

网络购物的完善对策与前景发展,要想进一步发展网络购物就必须:1.加速信用体系的建立。要营造宽松繁荣的电子商务环境,必须通过立法解决诸如交易手段和诚信等问题。2.加强电子商务行业的规范性。网上商务经营者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电子商务信息传播行为,优化网络交易环境,规范商务交易程序,规范电子支付方法,规范货物配送,也就是物流环节。端正经营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共同呵护“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行业。3.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要加强。首先,消费者一定要是用可靠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并要及时保存相关交易证据。其次,消费者应该注意不在网吧或别人的电脑上输入个人账户信息。4.政府、社会相关部门的采取措施。当然网络购物这一全新的购物方式逐渐走入越来越多人生活当中, 尽管在它的发展中不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暂时的。相信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监督, 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网络经济的成熟也是指日可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购物能够更加蓬勃稳步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购物方式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购物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品良.网络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 周虹.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蒋金华.电视购物现状_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544):151-152. [4] 李黛.网络购物之探讨[J].中国商界,2010,(204):163.

[5] 吕静 吕会宁.网络购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7,(4).

论政治发展方式 第6篇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关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思想及《河南日报》系列文章“何平九论”,收获颇丰,深刻地认识到抓转变重在抓落实。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胡锦涛同志强调:“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领导方式怎么转?必须在抓落实上下工夫。卢展工书记讲得好,对于省及省以下各级党委、政府来讲,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抓落实。现在河南最需要的是怎么样来抓落实。

抓落实,要有高度的心理自觉和责任担当。工作能不能干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责任心强不强。要将抓落实的责任升华成一种价值追求,升华成一种党性修养。必须站在讲党性、讲忠诚的高度来认识抓落实,要在抓落实中检验党性、锤炼作风,在抓落实中赢得组织信任、群众认可。要始终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切实关心和注重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关注的热点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让群众关注的 1

难点成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抓落实,要尊重规律,敬畏科学。抓落实前提在“抓”,会不会抓、怎么抓,这有技巧和方法的问题,必须开动脑筋,找准路径,增强抓落实的效果。干事情要尊重规律,敬畏科学,不能急功近利。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是不成熟的表现,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急功近利往往害人害己。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用全局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和推进工作。

抓落实,要“干”字当头,重在运作。“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要重在运作。运作就是做,运作水平不仅仅是工作能力、操作能力、落实能力的体现,也不仅仅是求实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是领导干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基本要求。工作都是做出来的,我们要把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抓落实,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抓落实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瓶颈和难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正视现实,敢于破题,勇于创新,创造出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路,并付诸实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 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都需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没有思想上、观念上、作风上、方法上的转变,就不会有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站位上、举措上的调整,就不会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上一篇:棋艺协会学期计划下一篇:正确认识指针式万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