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最新城镇规划

2024-06-30

东平县最新城镇规划(精选7篇)

东平县最新城镇规划 第1篇

城镇规划与建设毕业论文

一、论文说明

该选题表是某重点大学多名在校教师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的总结,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写作论文。

另外,在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以及论文答辩等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请仔细看这些题目和思路,看几个后你就会有所收获。这些题目写作以及答辩都比较容易!如果确实精力有限,也可以联系我们团队,我们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

二、写作思路与范文

小城镇的建设规划与发展探讨 思路:

本文对小城镇的建设规划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此对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提出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策略,希望以此能够促进小城镇的建设规划与发展。

题目:农村小城镇规划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思路: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效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发展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际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布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到农村小城镇健康发展受挫。本文在阐述小城镇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规划与布局当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解决措施。

题目:庄里镇级市发展研究 思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在完善城镇体系,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镇级市”作为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1]),在诸多省份的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同时也引起了经济与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2015年7月,庄里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首批镇级小城市。

题目:以城市文化为内涵的特色小镇规划研究 思路:

城市化发展速率加快,使得我国各地区城镇规划对特色元素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这一举动不仅仅能够提升城镇规划水平,还能够实现城镇文化内涵凸显的目的,进一步保证我国各地区特色小镇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文章将以城市文化为内涵,阐述特色小镇规划,进一步保证特色小镇规划工作者对其潜在文化内涵和特征有一个正确的解读。

题目: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及建设的思考 思路:

在改革开放之后,小城镇建设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新兴村建设的落实,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题目: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发展探索暨《规划师》·南昌论坛(2018)成功举办

思路:

2018年5月10日,由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和《规划师》杂志社联合主办,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和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协办的 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发展探索暨《规划师》·南昌论坛(2018)在江西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8家规划设计单位和高校共计300余名代表。

题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苏州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对策研究 思路:

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后,苏州目前进入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时期,是综合协调、城乡一体和以人的服务为核心的重要发展期。苏州小城镇不仅是缓和城市压力的外延地带,更是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在新型城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提高城镇化质量和人的生活水平的保障,如何实现其科学、健康发展,适应新型城镇化提出。题目: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城市边缘区城镇设计方法 思路:

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相应的城镇化战略已发生转型,城市边缘区作为最敏感的区域,其规划设计一直被国内的学者与专家所忽略,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区域进行建设,并未考虑其自身城乡二元性。笔者基于崔恺院士的蔓藤城市的规划设计概念,来探究适用于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城镇设计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的城市边缘区相关的理论与。

题目:包头周边小城镇风貌更新策略研究 思路:

小城镇风貌是展示城镇形象,凸显城镇特色的标志,是城镇过去、现在、将来的综合反映。2016年为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加快小城镇进程、改善城镇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特色小镇工作,由此兴起了城镇更新热潮,尤其表现在小城镇风貌建设上。我国早期小城镇发展轨迹显示,小城镇的建设程度基。

题目:东北新型小城镇街道景观特色设计研究 思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等关于今后东北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政策。

题目: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高原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机制研究 思路:

四川藏区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城镇的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对全国生态格局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四川藏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区域的城镇形成了独特的城镇空间格局。而作为四川藏区中镇区空间特征最为突出的一类城镇,高原型城镇的空间结构极具研究价值。研究自然要素对城镇的生态约束作用,探索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高原型。

题目:灾后重建规划与设计集成方法实践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年回顾

思路:

为实现灾后城镇恢复重建 既好又快 的目标,需要 建设周期压缩、技术可控可行可靠、城市空间品质营造 三方面的技术保障,简单的多技术叠加在灾后城镇恢复重建的特殊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规划与设计技术方法的科学、合理集成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有效路径。文章针对灾后城市恢复重建特殊的复杂条件,归纳了在实践中集成多学科和多专业建构的灾。

题目:新时期村镇农房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思路:

在我国大部分的村镇地区都有大量的农房分布,并且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农房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目前来讲,农房规划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科学开展农房设计与建设,可以对村庄及农村人口分布状况进行合理整合,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运用,不断提高村镇发展水平。可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村镇农房规划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题目: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思路: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越发注重城市建设与城镇建设的协同发展。城镇身为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有效规划,是实现社会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本文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作用和发展现。

东平县最新城镇规划 第2篇

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是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发展中小城镇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体制障碍。比较突出的是有关政策法规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如,对社会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对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中常常遇到的既有资源使用问题等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二是营利障碍。中小城镇建设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为主,大部分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利润率低、回报期长,营利性较差。三是融资障碍。大多数项目投资金额大,但社会资本融资较难,融资成本较高。四是人才障碍。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尚未做到一视同仁,导致社会资本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破除这些障碍,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需要积极改革创新,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实现信息公开,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尽快出台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的负面清单,落实“非禁止即允许”的行政管理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最大限度地向社会资本开放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积极创新投资方式。中小城镇建设可以项目形式进行市场化招标,依据项目周期、投资额度和收益情况,采取多种模式进行投资建设运营。经营性领域可完全推行市场化运作;准经营性领域可采取公私合作、股权合作等方式建设运营;非经营性领域可采取捆绑式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由社会投资人组织实施,或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回购或购买服务。已建成的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可通过委托运营、股权出让、融资租赁和整合改制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

构建多样化的营利模式。建立投资、补贴和价格协同机制,配合使用优惠政策,构建多种营利模式。经营性项目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资源及社会可承受的原则,逐步理顺公共服务价格体系,并增强其灵活性。采取公私合营方式建设运营的项目,确定合理的政府投入比例,推行政府占股不分红政策,减轻社会资本压力。对于无收益、低收益项目的建设运营,可以探索在项目建设的同时赋予社会资本一定的土地开发权及广告、商铺、冠名等经营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建立健全退出机制。科学设定退出标准和程序,为社会资本退出中小城镇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对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后续资金无法维持的社会投资主体,实施强制退出;对公私合营、享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在清产核资后,允许社会资本撤资并取得合理回报;对自愿退出的,建立产权交易平台,畅通退出渠道。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定位政府在中小城镇建设领域的职能,在科学规划项目、制定规则标准、推进体制改革等方面,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鼓励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赋予社会资本用人单位同等人事权。提高监管水平,以城镇特色和优质服务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东平县最新城镇规划 第3篇

完善具体规划。围绕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依托县《城乡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搞好城市设计,做到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促进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同时,重点突出规划的刚性作用,严格依规拆迁、依规建设,按照“快拆、慎建”的原则,加快8个扫尾片区和5个攻坚片区的拆迁进度,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加快建设进度。加快推进已确定的22项市政工程建设,其中重点做好为民街、丝网街、新盈街、西马路等道路提升工程,推进主要街道的沿街立面改造和网线入地工作。大力实施北外环、正港路、孙犁路、育才路等道路绿化工程。加速推进北外环、东南外环、郑北线升级等10条道路工程建设及县城小街小巷的治理、断头路的改造,打造顺畅快捷、四通八达的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新汽车站的各项手续,加快工程扫尾,力争尽快投入使用。

邹平县小城镇建设中用地问题浅析 第4篇

摘要:邹平县小城镇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用地的问题,而是怎样有效地使用土地的问题。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邹平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当前小城镇建设所引发的用地问题,势必影响到邹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土地问题对策

0引言

近年来,邹平县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提升了邹平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但据调查,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都是在增加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这些小城镇新区的大部分用地是通过征用其周围的优质耕地而建成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在邹平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当前小城镇建设所引发的用地问题,势必影响到邹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邹平县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存在的问题

1.1粗放使用土地,滥占耕地在小城镇建设中,由于缺少有效的节约用地和合理调控、约束手段,土地资源在该领域长期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对待,从而导致建设中的用地过多地采用了粗放式外延扩张模式,使不合理占用和浪费土地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多征少用、多占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等现象,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这种只注重外延平面式扩张,忽视内涵立体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都大大超越了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1.2土地利用效率低,用地结构不合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科学发展,要求规划对于各类建设用地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据调查,邹平县某些小城镇现状用地中,居住用地约占到了55%左右,公共设施用地约占14%,生产性用地约占8%,道路用地约占11%,绿地约占3%,其它为空闲地、坑塘等。这说明居住用地比重过大,公共设施用地、生产用地和绿化用地比重偏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与我国城镇建设所要求的标准、规范相去甚远。理论上讲,用地结构反映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而从“强化城镇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方针看,这样的用地结构显然还无法承担这样的功能和定位。此外,小城镇内部用地布局零碎、功能分区混乱、土地利用无序等现象也时有显现。譬如有的乡镇,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镇区内各项用地相互穿插,居住建筑用地、中小学用地、集贸市场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以及仓储用地等混杂在一起,相互干扰,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零乱和分散的用地结构,也会造成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偏低,小城镇土地利用率低下,要素集聚效益低,生态环境差,自然、人文景观缺少特色等现象。

1.3乡镇企业分散,用地浪费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集镇,可避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环境设施的高负荷,增添社会的不稳定等现象。因此,“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本土城镇化理论,一度成为我国乡镇企业分布的主要理论依据。以邹平县统计局的相关统计结果,乡镇企业办在村里的占60%,办在镇上的只占30%,办在县城里的仅占10%。邹平县2008年以来镇办工业单位449个、村办810个,平均每个镇分布有28个镇办企业、51个村办企业,这还不包括那些分散在各镇各村的私营小企业。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这种分散布局所导致的对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占地的总体需求,造成了乡镇企业人均用地比城市企业多出3倍以上,这无疑也是加剧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2邹平县小城镇建设集约用地的现实要求

就上述问题看,邹平县小城镇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还不是有没有用地的问题,而是怎样有效地使用土地的问题。当然,随着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二者之间最终将回归到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我们有限的国土资源这一问题上来,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因此,邹平县小城镇建设的集约化使用土地是目前邹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

在小城镇建设中,邹平和全国众多小城镇建设一样,首要面临的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以地生财,以财兴镇,靠的是做活土地这篇文章。实行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小城镇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但前提是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供应总量。譬如在小城镇建设用地中普遍采用招标和拍卖的方式,以获得土地出让价款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等。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量,采用土地资源供给的招标拍卖方式,将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有力地保障。而集约用地则将是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不二法则。

3邹平县小城镇建设中集约用地的对策

针对邹平县小城镇建设的实际,小城镇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是集约用地,即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充分挖掘小城镇存量土地潜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发展趋势。

3.1科学规划,坚持用途管制原则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注重实效,要有重点地发展那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因此,小城镇规划首先要合理布局小城镇,要树立城乡用地一体化的观念,既要防止小城镇建设片面追求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又要保证城镇用地的增加与乡村用地的减少相挂钩:其次,在小城镇规划的具体编制过程中,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同时,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并严格坚持规划用地的用途管制原则,严格控制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充分发挥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效应。

3.2挖掘潜力,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集约用地,首先要着眼于小城镇现有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挖掘潜力、加强旧镇改造、进行土地整理,提高小城镇存量土地利用率;其次,要针对不同类型小城镇(如从区位条件划分,小城镇包括“城郊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型“和”复合型”;从成因机制划分,小城镇可有“乡镇企业型“、”加工贸易型“、”商贸集散地型“和”支柱产业型”等类型)的建设发展规律,对应不同的土地利用及供给模式。在此基础上,小城镇建设规划应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8.3指标考核,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农民自力发展,从而造成了小城镇建设的低成本扩张方式,以大量占用耕地为代价。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中60%以上为良田沃土。另一方面,目前通行的小城镇考核指标,往往采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总量指标(如GDP),很少涉及土地的使用效率,即没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土地、环境等资源耗用指标相结合。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与土地资源耗用相联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目前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进行考核,应提到地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议事日程上来。

参考文献:

[1]高文杰,刑天河,王海乾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国城市规划广州宣言—以科学规划促和谐发展[J].城市规划2006.(11)。9-10

东平县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规划 第5篇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生产稳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010年全县瓜菜(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量7.5万吨,产值0.55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8.6%,蔬菜业在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中比重的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二)品种产品结构优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提高。近年来,以优质高效为重点,不断引进推广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机蔬菜、甜瓜、西瓜、西红柿、黄瓜、大蒜、大葱、辣椒等优质瓜菜逐步趋于品种优质化、种植区域化,规模效益日益凸现,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三)无公害生产模式推广面扩大,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以及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办法》等两个规范性文件,并下发到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从指导思想、任务目标、部门职责、工作重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强化和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县农业局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结合海兴实际,制定印发了十几种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不断扩大标准化基地规模。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蔬菜基地布局不尽合理;上规模蔬菜基地不够,蔬菜生产的规模效应没有充分显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蔬菜基地的生产质量和长期发展能力不够;加工及流通业发展不充分等。

二、产业前景预测

(一)城市和农村消费层面。居民蔬菜消费城市大于农村、高收入家庭大于低收入家庭、经济发达地区大于欠发达地区。随着农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到2012年农村蔬菜消费商品化程度由现在20%提高到50%,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无公害蔬菜、净菜、菜汁饮料等潜在市场较大。

(二)国际市场开拓层面。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国际上食物结构中出现蔬菜比重上升的趋势。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内价格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五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加入WTO后,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市场半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出口前景广阔。

(三)蔬菜产业在农产品发展中潜在优势明显。近年来,国内主要农产品转入买方市场,粮棉消费呈逐年下降态势,肉类食品消费呈现出增幅由大变小进而 1

基本稳定的态势,而果蔬食品消费持续上升。蔬菜消费又呈现营养化、多样化、优质化和均衡化的趋势。而蔬菜对气候、资源等的要求,决定了均衡供应不可能完全本地化,蔬菜在区域间品种、季节性调剂的范围大,蔬菜潜在市场相对广阔。国际上,我国蔬菜生产成本及价格将保持相当长的竞争优势,改进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储运、营销手段,提高加工品质量,市场前景可观。

(四)蔬菜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作用明显。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冬暖式大棚亩纯收益约10000-14000元,大中棚4000-6000元,露地瓜菜3000-4000元,大大高于粮油作物,蔬菜将是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主导产品。突破加工、流通,拉长产业链,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五)蔬菜产业发展可拉动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蔬菜生产作为第一产业,其劳动用工量和劳动强度较大。按照大田种植4亩一个劳力、棚室菜一亩一个劳力测算,目前全县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力约1.7万人,如蔬菜种植扩大到2万亩,棚室面积发展到1000亩,则年需增加劳力约6000人。蔬菜加工、流通及服务业发展潜力大。按目前蔬菜产量、价格推算,蔬菜加工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可增加产值5000万元。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食品工业、仓储运输业、农资产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将拉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空间。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生态农业观引导蔬菜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主攻质量,发展名优品牌产品,加强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发展蔬菜生产加工流通,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科技先导原则。强化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蔬菜优良品种生产推广、安全优质蔬菜生产技术规范、高效蔬菜生产和流通体系建立为重点,实现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

2、效益优先原则。强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本增效。以特色、原产地蔬菜为主,发展优势品种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推行高效栽培模式和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增产增效,持续发展。

3、经营配套原则。强化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使蔬菜良种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经营环节等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推进全县蔬菜产业的安全、优质、高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点面结合原则。建设鹏程无公害瓜菜区、张常丰绿色果菜区和张会亭无公害有机蔬菜区,切实发挥区位、企业和资源等优势,按照产储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蔬菜产品生产流通增值空间。

四、总体目标

到2012年,全县大棚温室蔬菜生产面积达550亩,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鹏程无公害瓜菜区200亩,张常丰绿色果菜区200亩,张会亭无公害有机蔬菜区150亩,并全部实现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建立容积达500立方,存量200吨蔬菜保鲜库,最终实现产供销储运一体化经营。

五、区域布局

按照“服务城乡、致富农民,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基地,走“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路子,实现多元化增收致富; 依托“绿源”品牌;努力做到基地规模化、品种特色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科技化、产品无害化、服务社会化、过程产业化、合作紧密化,走具有东平特色的蔬菜产业发展之路。

在总体布局上,突出三大片:

一是建立绿色瓜菜种植示范基地。以荣乌高速海兴出口为依托,在鹏程批发市场附近,建立200亩棚室绿色瓜菜种植示范基地;同时探索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大户型”、“家庭农场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乡村发展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甜瓜生产基地200亩,建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是建立无公害果菜种植示范基地。在苏集镇张常丰村建立200亩无公害果菜种植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周边乡村,大力推广“早熟桃”和“设施蔬菜”等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的高效立体种植技术,突出抓好设施蔬菜生产和高值田建设,同时向其他乡镇延伸,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三是建立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以张会亭村为中心,建立150亩棚室无公害又是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大蒜种植规模,使其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依托斑鸠店大蒜批发市场,打响“斑鸠店”大蒜这一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农民增收。

六、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在制订蔬菜发展规划的同时,带动各乡镇、村示范点和种植大户都要制订蔬菜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由按照“大基地、大市场、大龙头、大服务”的总体要求,稳步发展棚室化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二)强化扶持政策,建立资金投入体系。抓住国家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工商、城市和民间资本发展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推进蔬菜适度规模种植。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农户”等多种形式引导菜农适度规模种植。

(四)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及各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推广双膜、三膜为重点,加快推进瓜菜由露地种植转向设施栽培,切实提高蔬菜四季生产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强化技术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蔬菜技术人员和菜农进行培训,力争在2-3年内,使每个基地都有一批科技带头人,每户菜农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加强科技示范,强化示范引导,加快蔬菜产业化建设步伐。

城市规划 黄平县 第6篇

摘 要:贵州黄平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气候宜人的好地方。虽然经济落后,城市形象有待提高,但是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丰富,只要加以合理规划,定能加快黄平县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本文就黄平县城市概况、规划特征、旅游资源等方面因素分析黄平县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黄平县发展的有效建议。

关键字:资源;经济;规划;旅游

一.黄平县概况

黄平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北部。东临施秉和台江,南壤凯里,西接黔南州的福泉、瓮安,北连遵义市的余庆。距省城贵阳196公里,州府凯里54公里。根据谷歌地图搜索,黄平县的地理位置见图1-1。

图1-1 黄平县位置图①

① 图片来源:maps.google.com 黄平县全境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57公里。1949年解放后,黄平隶属镇远专区。195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黄平隶属州辖县。现全县辖5镇9乡,252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全县幅员面积1668平方公里,有34万多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2%,仅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69%,黄平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根据谷歌地图搜索,黄平县的城市市区图见图1-2。

图1-2 黄平县市区图

二.城市规划介绍

(一)性质结构

黄平在黔中丘原向黔东丘陵的过渡地带上。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最高峰在西北部纸房的轿顶山,海拔1367.2米,最低点位于东南角的清水江畔镰刀湾,海拔为519米。地形北部为武陵山的余脉,多为中低山,坡陡谷深;南部为苗岭山脉余系,为中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境内坝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黄平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宜人,②③ 数据来源:黄平县人民政府网http:/// 图片来源:maps.google.com 年平均气温13℃--16℃.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

(二)交通

建国前,黄平交通陆上有古驿道西达贵阳,北通遵义,水上有清水江和舞阳河航运直达湖南,空中旧州飞机场有飞机往来芷江、贵阳等地,是黔东南水陆、空运十分发达的县份,也是湘黔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解放后,陆上交通优势取代了水运和空运,湘黔公路横穿县境,省道湄黄公路直达遵义通重庆、四川。周边五县公路畅通黄平。湘黔铁路、株六复线穿过县内三个乡镇,共28公里,建有4个火车站。其中谷陇火车站有旅游列车停靠。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20.8公里。

县城至州府凯里58公里,距省会贵阳179公里,距境内火车站谷陇站30公里,现正积极筹备改造距县城25公里的旧州飞机场,将它建成贵州东线旅游支线机场,为黔东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邮政、电信、联通、移动通讯业务覆盖全县,通电话村数达80%。农村电视普及率达90%。全县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4座,已并入国家电网。水电设施齐全,供给充足。

(三)现状特征

黄平在黔被称为文物声名之地,有着发达的文化和久远的历史。过去,黄平形象为黄平人带来了自豪感和荣誉感,因为那时的城镇建设和市民素质比周边县市高出许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黄平的城镇形象却在发展大潮中倒退。县城建筑空间布局杂乱无章,没有地方特色。狭窄的街道、人行道显得拥挤不堪,绿化带、街道树参差不齐,枯枝病树随处可见,街道裂纹四起。没有设施完好的农贸市场和停车场。没有与城市面积和人口数量相适应的公厕。没有城市标志性建筑,没有完好无损,足够数量的果皮箱。街巷院落排污管网缺乏,污水臭沟随处可见。占道经营,占道停放车辆、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和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

黄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因有黄平烟厂等工业企业的有力支撑,黄平县经济发展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黄平县国有工业企业相继倒闭和破产,黄平经济步入低谷。全县财源结构单一,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是依赖财政以奖代补、转移支付和专项投入的经济县份。

(四)发展方向 目前,黄平工业基础薄弱,仅涉及治金、水泥、电力、丝绸等行业,2002年工业生产总产值6222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5万元。县政府已明确抓好以矿产品加工为主的开发项目,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黄平森林面积49102.3公顷,牧草地面积418867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200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4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8219万元,林业产值2999万元,牧业产值11337万元,渔业产值385万元。以退耕还林为依托,以烤烟生产、种桑养蚕、种草养畜为重点,发展生态、观赏、城郊、增值的“农业稳县”战略正在实施。

黄平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十大景点,黄平拥有四个,即飞云崖、重安江、旧州古镇、上阳河。随着飞云崖景区飞云大峡谷景点和重安江景区的野洞河景点的开发和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挖掘利用,以文化研究、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民族采风的“旅游兴县”战略正在实施,旅游业发展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拉动了流通、服务等产业发展。

三.主要旅游资源

素有“云贵最秀地,且兰古国都”之称的黄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舞阳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东线旅游的窗口。全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旖旎秀丽,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名胜古迹独特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古朴,有自然景观52处,人文景观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辖飞云崖、飞云大峡谷、野洞河、重安江、旧州古镇、舞阳湖、上舞阳河、浪洞温泉、望坝、枫香革家寨、谷陇大寨、太平洞苗寨等著名景区(点)。

黄平历史文化悠久。当地苗族同胞分别称黄平为“王简”、“旺珍”,均为“皇城”之意。在旧州这片热土下埋藏着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且兰王国古老神秘的历史。“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飘逸着“儒、道、释”为一体的文化气息,沉淀了清朝、民国、现代桥梁建筑精华的“中国桥梁博物馆”重安三朝桥,彰显着黄平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黄平自然风光秀美。这里山的美与静,水的灵与动,形成了黄平山水依恋的天然绝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峡谷、溶洞神奇秀美,“金盆(旧州万亩大坝)、银碗(舞阳湖)、玉带(舞阳河)、圣水(浪洞温泉)”是这块钟灵毓秀土地上的精妙 杰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山奇水秀、林深绿翠;温情的山与细柔的水巧妙结合成蜚声中外的浪洞温泉;中国十佳漂流景点野洞河以瀑多壮美、洞幽水柔使人流连忘返。

黄平民族风情浓郁。依山傍水而居的苗族,美轮美奂的服饰、多姿多彩的歌舞、原始诡异的抢亲婚礼习俗传唱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大山深处的苗族革家人,身穿铠甲式盛装、头戴射日红缨帽,神龛上供祭着弓和箭,彰显着一个弓箭民族的诡异与神秘。

黄平旅游商品有:(1)工艺品:泥哨、革家蜡染、苗家刺绣、苗革银饰、苗革女盛装、竹编、芦笙等。(2)名优特产:东坡毛尖茶、旧州牛肉干等;(3)特色美食:酸汤鱼、苗家鸡稀饭、沙滩狗肉、豆腐干等。

现全县上档次的宾馆饭店共16家,其中旅游定点接待单位8家,总房间398个,床位817张,日接待游客能力上千人次。县内交通便捷,大小公交车100余辆。

四.发展建议

虽然黄平县是一个资源富的大县,但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欠开发、欠发达的县情一直制约着其发展。因此,如何找准突破口,将转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县域整体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强县,便成了黄平最为棘手的问题。

1、突出特点、搞出特色。黄平自然山水风光秀丽、民风民俗多姿多彩、历史文化深厚悠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本人觉得,黄平县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旅游资源富集的生态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并与其它旅游区联合开发形成品牌,围绕“旅游,生态,产业”的主题,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各种旅游宣传促销及对外宣传推介活动,全方位展示了黄平旅游和城市品牌形象,积极拓展旅游市场。

2、细致规划,合理布局。在认识到黄平县旅游资源带动经济发展的潜力之后,也就明确了黄平县城市的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建议政府在贯彻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中,规划布局引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设计上适当超前、布局上科学合理。初期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整脏治乱相关硬件建设抓早抓好,解决严重影响百姓生活质量的热点问题,解决市容市貌与百姓求生谋生的突出矛盾。中期要在提升城市功能上抓好建设。对城市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修建综合性服务市场,对建材业,修车业等对市容貌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进行集中经营集中管理。全面启动城区柏油路铺设工程,全面治理苗里河,并修建垂柳依依的河滨走廊。远期要在打造城市特色上抓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旧城区的改造力度,彻底解决形象不佳的问题。要根据黄平旅游兴县的相关要求搞好临街建设。修建一条城公路,解决城区交通拥堵的问题。修建一两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提升城市品味。

五.结束语

规划是美好的开始,也是脏乱的的源头。规划好了城镇就会美丽、整洁,规划不好,城镇就会乱七八糟,发展落后。随着黄平县城镇规划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的建立,不仅让黄平与外界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也为今后几年黄平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有着无穷发展优势的黄平将笑迎八方宾客前来投资旅游,实现黄平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静:《以多元机制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N].贵州日报,2008(7)。[2]赵黎娴:《贵州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J].贵州民族研究,2009(1)。[3]胡鞍钢:《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J].民族经济,2008(12)。

[4]刘瑞:《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科学技术与贵州旅游,2009(9)。

[5] 王秉清、路言志:《贵州省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规划师,2009(6)。

[6] 吴海鹰:《中国西部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1)。

邹平县职业病防治规划 第7篇

(2010-2015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和国务院《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精神,制定本防治规划。

一、我县职业病防治现状与问题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其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各种职业病,保护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与进步。职业危害因素和有害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噪音、高温、毒物等。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全面掌握了全县职业危害状况,采取了有力的监管措施。在改善劳动条件和防治职业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一系列职业病防治法律和法规的宣贯;开通了县级以上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提高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探索多部门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力度,大中型企业的职业卫生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当前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职业病的危害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

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我县有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印染、医药、建材、机械制造等行业,存在着粉尘、噪音、高温、毒物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随着我县工业强县步伐的加快,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断增加,职业病防治形势更加严峻。

2、我县多数中小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到位。生产工艺落后,设施、设备简陋,作业场所劳动条件恶劣,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投入不足,个人防护措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职业健康监护。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劳动者健康为根本目的,落实用人单位责任,加强政府领导,强化行政监管,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县情,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采取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和健康管理等综合措施,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即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制度和监管体系,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目前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解决我县目前对劳动者危害比较严重的职业病。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4、宣传动员,社会参与。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劳动者监督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全县职业病综合防治能力显著提高,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明显改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明显增强,劳动者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二)规划指标

1、到2015年,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主要慢性职业中毒等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2、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8%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率达到100%。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年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4、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70%以上。

5、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90%以上,接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85%以上。

6、职业病防治监督覆盖率90%,严重职业病危害案件查处率达到100%。

7、依托现有的资源,基本职业卫生服务逐步延伸到社区、乡镇;化学中毒、医疗救治、职业病防治、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

8、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四、主要任务

(一)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1、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依法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专业人员,设立职业健康监督管理人员。建立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2、提倡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采用无毒替代有毒、低毒替代高毒,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职业病危害。

3、依法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用人单位要依法如实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按要求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工作场所。

4、在工作场所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要取得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7、对劳动者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能力;按要求为劳动者配置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8、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要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要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做好职业病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确保职业病病人的权益。

9、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在企业生产产品成本核算中按单位产量确定适当的职业病防治经费,主要用于职工健康教育、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监测等工作支出。

(二)构建完善的职业病防治和监管体系

1.健全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与基本职业卫生服务相适应的基层专业人才。

2.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体系。将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纳入我县法制建设总体系之中,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提高职业病防治监督执法装备水平,加强监督执法培训,提高监督执法能力。

(三)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1.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积极推进作业场所健康教育。

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劳动者健康、重视职业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3.认真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宣传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责任、职业病防治科技等方面的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四)强化对重点职业病的防治

1.尘肺病的防治。结合我县各项政策,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落后的小水泥厂、小砖窑、小陶瓷厂等企业的监督力度。以控制职业病为目标,强化对纺织、医药、建材、冶金等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卫生审查制度;开展尘肺病防治技术和发病规律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2.主要职业中毒的防治。对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苯、氨气等重大职业中毒隐患的企业,开展中毒隐患排查,督促企业做好各项应急救援预案。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治理的职业中毒隐患;对产生重大职业中毒隐患的设施、场所进行治理。严防重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

3、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防治。落实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计量监测和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五)开展职业病信息监测预警

为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控制职业病,开展职业病危害人群调查,建立职业病危害人群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体系。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重点人群(按工种列)、特殊人群(农民工、女工、未成年工)健康检查、登记建档和监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成立邹平县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卫生局、发改委、经贸局、建设局、规划局、安监局、环保局、财政局、劳动局、中小企业局、农业局、工商局、公安局、工会、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职业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代表组成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

(二)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卫生、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监管、工会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切实担负起监督管理职能。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职业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加大对企业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各用人单位的经常性卫生监督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切实做好对各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卫生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发改局、经贸局、建设局在安排或审查建设项目时,要严把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准入关,当发现有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时,应通报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设施及措施的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负责对环境污染的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职业病防治、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以及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保证职业卫生工作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工作力度,扩大工伤社会保险覆盖面,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对违法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有毒有害作业要严肃查处;中小企业局负责民营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农业部门负责农药安全使用的监督检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无照或超范围等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税务部门负责对涉税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公安部门负责对涉嫌犯罪案件的查处;工会组织负责组织群众性劳动保护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健康相关权益。积极探索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着力推动《规划》的贯彻实施。

(三)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我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二是要不断改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现场快速检测仪器、健康体检仪器和通讯、交通设备工具,三是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业卫生

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加大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

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职业病防治补助政策,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投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

附件:邹平县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邹平县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潘玉兰(副县长)

副组长:张念军(县卫生局党委书记)

成员:李伟(县发改局副局长)

由明枚(县公安局政委)

李波(县财政局副局长)

董献军(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车林静(县环保局副局长)

柴启毅(县建设局副局长)

孟祥利(县农业局党委成员、纪委书记)

王刚(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大队长)

崔莹(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

董国喜(县总工会副主席)

卜慧祥(县国税局副局长)

张庆伟(县地税局副局长)

朱玉斌(县工商局副局长)

上一篇:又是一年毕业季作文下一篇:MBA和EMBA及DBA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