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优点

2024-06-20

从众心理的优点(精选8篇)

从众心理的优点 第1篇

从众心理的感想

心理1班 马梦彤 1307111014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

从众是这样被定义的:它是指个体在于他人在一起时,因为他人以某种方式做事,自己也自愿做出与他人这样做的一种倾向,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从众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具有普遍性。例如,当几个人聚在一起向天空看的时候,即使天空并没有什么东西,路过的人也会凑过来一起看一看。通常把从众行为分为两种类型:1真从众。这是指个体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其内心也认同群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里如一的从众。心理学家阿伦森等人把这种从众行为称为“私下接纳型”,也就是个体真诚地相信他人言行的正确性因而顺从他人的行为。2权宜从众。这是指个体虽然行为上表现的和群体一致,但是其内心并不完全认同群体的看法,只是破玉群体的压力才做出屈从群体选择的从众行为。阿伦森等称这种从众行为为“公开顺从型”,也就是在公开场合顺从他人的行为,但私下不一定认同他人的所言所行。比如说当公司开会研究出一个战略方案,有人提出了一个让老板非常看好的方案,其他人虽不看好但为了赢得老板的开心从而一起看好这个战略。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就弊端来说:从众会让人盲目,缺乏理性。从众的心理在群体中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还有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老大爷摔倒在路边,却没有人敢去扶,不是不敢,而是从众心理在作怪。从众心理会带来个性的消失。就比如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好多好多的东西,因为看见别人也在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伍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做,这样做不仅仅业余时间被剥夺,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都没学好。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从众心理更会扼杀创新的勇气和锐气,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减少了社会的创新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从众现象也不仅仅只是有其负面效应,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些从众效应反而会带来更多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在同伴的支持鼓励中可能对很多原本没想过或不敢去做的事产生动力,抑或在紧迫感的驱使下产生毅力,同伴与同学的共同参与能支持并鼓励我们对很多原本没想过要去做或不敢去尝试的事产生信心,抑或在紧迫感的驱动下产生坚持到底的毅力。总之,最终的结果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谓采百家之长,受益无穷。

由以上分析而知,从众心理利弊各有,有时候从众给你带来利益和好处,有时候从众给你带来不利和伤害。什么时候从众?什么时候不去从众?我们需要先做理性分析、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如何把握其分寸尺度呢?其实,依我看来很简单,不妨借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作选择,那就是:若从众行事能获得利大弊小的效果,则行从众之举,反之则选择不去从众。

从众心理的优点 第2篇

认同:这一术语指的是因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而对社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和依从一样,在认同中,也并非因为某种行为内在地令人满意,我们才采取这种行为方式;我们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仅仅是因为这种行为方式能使我们与所认同的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

认同与依从的区别在于,在认同中我们的确相信自己所采取的意见或者价值,尽管我们对这些意见和价值的相信程度还不很强烈。因此,一旦我们发现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吸引力或感染力,我们就倾向于接受来自这个人或者这个群体的影响,并且采取类似的价值或态度——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就像在依从中那样),而仅仅是为了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相像。(个人理解:追星和偶像崇拜可以归类到认同。)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第3篇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从众主要表现形式有消费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学习从众, 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互相鞭策, 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另一种情况是平时不学习, 考试靠作弊, 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 消极从众现象。择业从众, 指大学生在择业上, 更多的考虑眼前利益, 人云亦云, 看到其他同学选择什么工作, 或者见其他同学考研、考公务员, 自己云里雾里, 茫然一片, 不清楚自己的目标, 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不知道如何选择, 便盲目跟随潮流。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一) 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1. 寻求行为参照。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说法, 在情景不确定时, 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所以, 在大学生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是不确定的时候, 就会寻求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个体容易指向多数人的行为, 便产生了从众。[2]

2. 心理压力。

大学生活是缩小化的社会, 大学生会有“枪打出头鸟”的观念。当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建议与其他成员相一致时, 拥有不被孤立的安全感。同时, 为了显现自己适应、融入这个“缩小的社会”, 会违心的或者是真心实意地与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保持一致。

3. 不确定性需求。

作为独特个体的大学生在做选择时, 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 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反之, 如果不确定性条件存在, 从众现象也就容易发生了。

(二) 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

1. 个性特征的影响。

个性特征指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带来的影响。明显的自卑感, 自信心不足, 人际交往消极被动, 容易受人暗示这种个性特征比较容易从众;反之, 则较为独立。

2. 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指的是学校所独具的特点, 文化等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 班级拥有积极向上的班风, 则会对个体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反之, 则容易导致学生盲目的从众。家庭环境指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思维方式, 待人接物能力等对学生的影响, 当家庭从众时, 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从众。

三、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引导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

舆论导向, 是社会心理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同时又是团队中有效且自发的行为调节机制。[3]在大学生这一特殊团队、群体中, 舆论对个人行为的调节主要表现为:强调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 纠正错误的认识, 批判不正当的行为, 从而实现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调节。大学生具有这个群体独具的特点, 比如思维敏捷, 容易产生倾向性意见, 而这一群体,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 他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及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教师可借用此机会, 对大学生加以引导, 扬正气, 树新风, 宣扬正向的舆论导向, 营造积极的氛围, 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而激励学生产生正确的行为。总之, 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群体间产生良好的风气, 同时增强凝聚力。此外, 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以及判断能力, 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 选择正确的言论和行为, 从而对于从众也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二) 开展多种形式群体心理教育与引导活动

大学生从众行为或心理都与大学生的团队人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团队人数越多, 团队对个人就无形中产生压力, 压力对个人影响越大, 个人就越易产生从众行为。由此可见,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尤其是团队、群体教育, 心理指导, 对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可通过两种方法对大学生教育。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将团队心理辅导, 尤其是与从众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效应融入在教学中, 使得大学生有客观的认识, 通过理论学习, 让大学生了解从众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影响, 从而使大学生减少从众的消极性, 发挥从众的有利性。二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团队相关的心理训练, 或是与此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 对大学生加以引导。

四、结语

大学生从众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在许多方面大学生只有与主导倾向保持一致, 才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但如果凡事从众,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 随大流走, 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抑制个性发展。通过舆论及群体心理教育等途径, 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从众, 即从众但不盲从, 考虑社会规范, 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吴亮.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2.

“从众心理”的妙用 第4篇

有没有想过,其实可以运用从众心理,

让你自己更快乐,让你的团队更有凝聚力?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1950年代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他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事实上他并不知道,其他五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者(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三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五个假被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者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发现: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始终坚持了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阿希的实验让人们都感到吃惊,谁误导了那些参与实验的大学生?阿希,还是参与实验的人?图片还是线段?心理学上认为都不是,而是人们习惯性的从众心理。实验中前五位实验参与者用错误的答案,影响了第六个人最终做出的判断,进而引发出这种错误的认知。从影响力角度而言,这意味着:那些试图影响他人的人,可以利用这种从众心理来有效地影响他人。

获取安全感

美国有一个非常搞笑的真人版恶作剧视频,就是将阿希实验的进一步形象化:

一个男子进入了电梯,结果后来陆续上来了几个人,每个人都是面向里背冲门口站着。该男子开始感觉有些不自在,在进来第五个人之后,他开始侧过了身体,终于在第六个人进入后,他转过身去选择了与大家一致的站立方向;又一个进入电梯的男子遇到同样情形,他的反应与第一位完全一致;到第三个男子进入电梯,陆续上来的人开始整齐地变换站立的方向,一会儿集体侧站,一会集体背对着门站,而被试者也随着大家莫名地变换着站立方向,并且随着别人进行脱帽、戴帽的动作。

聪明的你一定明白了,那些最早做“集体动作”的,都是“托儿”。

从心理学上说,从众是人谋求心理安全感的需要,尤其越是在狭小的空间和团队中,人的从众心理就会越强。事实上,有许多社会现象也同样透露出从众心理的影响。

很多时候,从众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

就像前一段火热上映的《让子弹飞》,当颂扬之声俨然已成众口一词,你还敢说姜大导演在哗众取宠吗?当人人都说尖下巴好看,你还指望那些人造美女有哪个下巴是圆的?

但是,其实很多时候,从众也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

比如:失去工作是人生很痛苦的体验吧?——有时候对某些人甚至比离婚更痛苦。但随着失业率的增高,如果你的身边有很多人——同事、朋友、邻里,甚至是家人也和你一样,失业的打击反而会显著减少。

肥胖也一样,人变胖了通常会很难过。可是,一旦他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也变胖了,自我感觉就好多了。

这些现象,都已经得到了社会学家和经济学、流行病学的最新证据支撑。“物以类聚、人与群分”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心理依据的。

所以,何不好好利用一把从众心理,让自己感觉更安全,也因此更快乐呢?比如:当你在工作中办砸了某件事被领导臭批一顿,回想一下其他同事被指责时的“惨相”——虽然这有点不厚道——就不会觉得那么不可忍受了吧;当担心自己能力不够而不敢接手某个任务时,不妨看看身边的某某某,也许他比你还差都敢去拼,赶紧收起你的羡慕嫉妒恨,效仿之吧。

让团队氛围更美好

个人还只是一个微观层面,其实打造团队精神,从众心理也是可运用的很不错的选择。

看看我们的职场吧,你身边同事如今都在用微博,如果你没用就会被人定义为“奥特勒”,也许你并没有强烈感觉,但是由此带来的不安全感和压力一定是存在的。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在一个团队中,谁都不愿意成为那个太过与众不同的人。因为在孤立的环境下,人会有压力,而从众是摆脱压迫感的一种解决方法。

现在的员工越来越追求特立独行,管理难度日益加大。主管不妨抓住“坚持大多数人利益”的原则,使不能守规矩的人产生一种压力。同时,抓住在团队中最有影响力的员工,通过他们的行为带动,更有助于影响和帮助整个团队风气的形成。要知道,罚款久了是会产生耐药性的。而心理的压力,才是改善不良行为的根本方法。尤其是,当这种心理压力涉及到合作,相信只要想继续在这个团队里生存的人,都不得不“从善如流”。

几个小技巧或可一试:把工作设计成一个严密的流程,使得每个人都是下一道工序的上游;让不守规则的人做规则的监督者,或是奖惩的执行者。作为部门主管,你自己的做事方式、思维模式更要时刻注意,万一有什么负面的东西被“众”所“从”,影响可就大了去了。管理

从众心理,人的安全需求 第5篇

每一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下火车站我们都会随着大流就会不用想事地走出火车站,有许多这样的“从众”而正确的事例。其实这是根据常识做了判断,更多的时候从众并没有从常识判断,只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大家都这样,错不了,即使错了,大家都一样。

且不说孩子千差万别,但即使是“百差十别”,那也说明孩子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智能结构。在幼小的时候,特别需要不同的环境成长和发展。我办学本来开始是出自个人的兴趣,但到后来假装得考虑社会的意义并自己也信以为真的时候,我想这种社会意义是提供一个选择,为某些孩子。

我曾有过一次闯红灯的经历。前面一辆高大的大巴,让我没法看清前面的红绿灯,如何计算左右的红绿灯规律咱也没有去关注过,跟在这大巴后面结果就闯了红灯。如果在当时的情况,自己停一会儿让大巴离我一点距离以免看清红绿灯,但如果那时是绿灯,你傻乎乎地停着后面的人不停地按喇叭让你感觉自己就像犯罪似地内疚。

从众心理演讲稿 第6篇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心理活动室,我是校心委素质拓展部的周栩铠,很荣幸由我来主持今天的心理沙龙活动。我们今天的沙龙主题是从众心理,说到这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我有一个小故事要和大家分享,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虽然故事听起来有一些荒诞,但我们身边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各种从众事件。

Q:那么现在我想让大家来谈一谈你们身边的从众事件。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还有那些热点事件是从众心理导致的 第一日本地震核泄漏中国民众抢购碘盐。这个事件大家应该不陌生,原因是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因此民众相互通信争相抢购碘盐。这个便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第二大家在淘宝购物时面对那么多商家和商品,你会如何选择?我相信大家往往会选那个销量最好的。

第三 这个事情造成的后果就比较惨痛了,近100万伊拉克什叶派民众2005年8月31日前往首都巴格达北部阿扎米亚区一座宗教场所参加宗教仪式。行进途中,有人谎称发现自杀式袭击者,于是人群在一座桥上出现恐慌,继而发生踩踏,这次事件中确认有841人死亡,另有300多人受伤。)

第四那就是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了,大家看到那么多明星参与,争先效仿,比如我也参与冰桶挑战。

从众心理的坏处: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从众心理的优点 第7篇

导读:一个男性,当他的身边围着很多异性时,尤其是其中还有美女时,一般女人们会认为他“有魅力”;而当他身边没有其他女人时,女人们对他的魅力评价将会降低。这是为什么了?

北京情感心理咨询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女人们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收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知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且现有研究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不被从众,所以说,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

当一个人被许多人所愿意接触时,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因为这个人很有吸引力。而且,对男性魅力的判定,女性往往依靠同伴们的反应,也容易相信同伴的判定,在行为上她们也更容易从众。所以,她们不但表现出相信这个男士是有魅力的,而且,心中也是真正这么认为的。

有一些女性,她们虽然内心里未必真正地认同同伴们的判定,但是为了免受来自群体的压力(群体人数越大,群体意见越一致,带来的群体压力越大),为了与大家保持协调性,通常会改变自身的态度,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当然,也有一些女性敢于迎战群体压力,选择放弃表面的迎合,与自己内心的观点保持一致。

从众心理研究现状探析 第8篇

1受到少数遵从多数原则的影响

少数遵从多数的原则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人们的观念大多倾向于多数人一边, 极少部分人会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秉承自己一贯的观点。在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人数多的商店去买东西, 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 一个人从事某种行为, 肯定符合效用最大化法则。

2心理压力因素的影响

首先, 在一个理念和信仰都一致的人群中, 一旦某个人做出了超出信仰和理念的行为, 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孤立。因此, 这样的群体行为往往如出一辙。其次, 从众行为的发生往往受到权威压力的影响。在工作中,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上层做出的决策, 即便这个决策存在很多漏洞, 执行人员也绝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公司上层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员工, 在决策领导上更具权威性;另一方面, 员工心理都有惧怕心理, 一旦说出不同的观点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从众心理便应运而生。

3心理不确定性需求的影响

人们在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时, 往往会受到确定性和非确定性两种因素的影响。当确定性这一因素得到满足, 从众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因为情况是确定和清楚的, 不用去从众。举个例子来说, 某人确定要购买一台康佳电视, 在这种确定的情况下, 从众心理就无法形成。但当遇到非确定性的情况时, 从众心理的形成就轻而易举。

4受到惧怕心理的影响

一个人因为惧怕被群体孤立, 而违心的接受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 从而得到所谓的安全感。群体的观念和行为都在无形中给个人带来压力, 迫使个人屈从于群体, 做出与自己信仰相违背的行为。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这些语言无不都在警醒着人们, 如果违背了群体, 你将会面临群体的惩罚。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往往喜欢大多数人喜欢的事物, 相反, 一些个别人喜欢的事物, 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另类, 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 呼吁全社会来抵制。所以, 想要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标新立异, 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在潜移默化中, 很多人已经逐渐养成了追随多数人的习惯。

二、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1从众的益处

(1) 社会共同规范和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从众的促进作用。社会的发展需要共同语言和价值观的支撑。各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无障碍, 并能够相互帮助, 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才能够塑造凝聚力和团结力, 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促进社会文化的形成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2) 团体的行为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 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之所以能够左右我们, 归根究底主要是我们的指导方向只有一个。例如:在你面前有两个没有标示的洗手间, 你正在踌躇, 突然一个男孩进了左边的厕所, 那么你就很清楚自己的选择。

(3) 斯坦利·沙赫的实验表明: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在一个规范的群体中, 不从众者往往受到孤立和唾弃。显然, 在这种环境下, 从众者与大多数人的观点大致相同, 会受到欢迎, 而不从众者则鹤立鸡群, 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某个人为了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而与从众者对立, 则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2从众的弊处

(1) 某个人如果盲目的跟随大众, 那么他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空间。自身的潜力和创造性无法得到施展, 更别提自我和个性了。因此, 人们的过多的盲从会使自身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

(2) 从众会造成灾祸和悲剧。施佩尔在担任希特勒首席顾问时, 就发现希特勒周围集团的弱点, 即具有极强的从众性, 集团中的每个人都严格遵从上级指令, 即便上级提出多么残酷的指令, 手下都毫无疑问的遵从, 在这样的环境下, 人们习惯了跟从, 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致使希特勒集团上演了了一个有一个残酷的罪行。

三、怎样克服从众心理

青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 青年人应积极克服盲目跟从行为, 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为了避免盲目跟从行为, 要求青年人做到以下几点:

(1) 广泛参与活动。青年人常常受到活动狭窄的限制, 无论在行为还是在思想观念上都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生产从众心理。但是青年人如果扩大交流圈, 广泛的接触社会, 接受社会的新鲜信息, 那么对青少年抵制盲目跟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提高知识水准。俗话说:“无知出偏见”, “真知出灼见。”这是很有道理的。通过研究发现, 很多盲目跟从心理的形成都是因为自身知识的限制, 所以, 要想切除罪恶的根源, 就要从补充知识开始。青年人务必要把学习知识作为第一要务, 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内涵, 这样, 才能有效避免从众。

(3) 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如果一个人拥有强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那么就会减少盲目跟从行为的发生。所以, 青少年想要克服盲目从众心理的产生, 就必须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一个对事物保持一个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的年轻人, 才能够分辨是非, 有效的避免盲从行为的发生。

(4) 提高自制性与独立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无法控制, 那么这个人势必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所以, 青少年要想培养规避盲目跟从行为的能力, 就要提高自己的自制性和独立性, 理性的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 从众行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不难发现, 培养理性、科学的从众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责任, 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自身的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理性的思考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判断是非, 才能够避免因盲从而造成的损失。一方面, 我们要摒弃盲目跟从, 选择理性从众, 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 我们要摆正自己的态度, 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思考问题, 这才是正确的从众观。

摘要:从众心理也被称为羊群效应, 其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在社会环境、人为因素等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所产生的从众行为的目的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不能以偏概全。在社会学中相同的语言和价值观并没有害处, 它诠释着社会发展和功能的一种继承和延续。但在现实社会中, 盲目的跟从, 不仅会造成自身的损失, 还会造成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从众心理的形成, 并且从众效应也是具有正反面的, 因此, 人们要理性的看待事物, 避免盲目跟从。

关键词:从众行为,心理,研究探析

参考文献

[1]吴荣先.Walter J Lonner论跨文化心理学的创立[期刊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 (03)

上一篇:描写新同学的学生作文下一篇:关于社区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