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初一的满分作文

2024-07-04

书初一的满分作文(精选14篇)

书初一的满分作文 第1篇

午后的阳光调皮的穿过窗户,洒进屋内,光滑的地板上渡了一层金光。

爸爸坐在窗前,一脸享受的看着自己的书,完全无视了我这个在旁边走来走去的女儿。

我之前也翻过老爸的书橱,但那些难懂的文章让我头昏脑涨,为此爸爸只能表视无奈。

就这样,我对爸爸的书完全没了兴趣。因为太无聊了,活力四射的我,就在爸爸身边跳来跳去,不停地给他捣乱。俗话说“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爸爸终于受不了了,站起来对我说:“stop,stop!”但看了我无辜的小眼神后,无奈的说:“算了,我带你去图书馆吧!”

就这么戏剧性的,我来到了图书馆,真是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太多书了,对于我这种“懒虫”来说简直是噩梦。不过毕竟好奇心人皆有之,一本本似曾相识的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挑选了一本喜爱的书,见没有座位了,就坐在地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书中的一切让我着迷,让我陶醉,它好像有魔力,磁铁一般吸引着我,我不肯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段优美的语句,我完全沉醉了。

太阳渐渐西下,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慢慢抬起头,感到脖子酸酸的,发现原来读书也是一种享受。

毫无疑问,从此以后我从“懒虫”升级成为“书虫”。

年华如泡沫,一去不复返,种子已经发芽,被知识的雨露滋润着,不久,它就会像夏花一样绚烂,宝石一般晶莹。

书初一的满分作文 第2篇

囡和南瓜转过身,同后座的豆和蛋聊天。此刻,一件事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最后排的咸鱼沉着脸,走到邻桌眼镜的位置旁,抽出眼镜的书包,大力扔去,书包在教室上空划了一条不太优美的曲线,落下了。同学们都愣愣地望着咸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咸鱼俯下身,提起自己的一只鞋,走回位置,伏在桌上,用手掩埋了那张涨红的脸。与此同时,眼镜不知所措,很尴尬地站着,苦笑。

“怎么回事?”囡问。

“可能是眼镜拿走了咸鱼的鞋,咸鱼不高兴了。”蛋推测。

“咸鱼上课总不穿鞋。”南瓜很了解似地说。

三个女生沉默了阵,各自品味着这件事。

“咸鱼这样做很酷。”豆先开口。

“他没有风度。”囡直接地说,然后抬起跟皮看豆,发现豆的眼睛发亮。

“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的,在气头上,应该发泄发泄,管他别人怎么看。”

“应该讲点艺术。”囡望着蛋,希望得到援助。

蛋点头同意囡的观点,同时说:“不过这个玩笑有点过份,要是我也会生气的。”蛋永远中立。

“只是玩笑,一笑了之,何苦要让人下不了台?”

“我很欣赏他的做法。”豆对囡的批语很不满意,“做人要坦诚,有什么说什么,有什么做什么。我可做不到嘻皮笑脸,虚伪!”

“仅凭一时之气,伤害了别人,事后自己后悔,就来不及了。”囡针锋相对,“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自私!”

“忍一时,风平浪静。”蛋打圆场道:“你们都有理,要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应该试试。”

南瓜觉得这三个女生的观点都是一些“妇人之见”,他不耐烦地插嘴道:“大丈夫不拘小节,志在四方,像我……”

囡敲了一下南瓜的胳膊:“南瓜,你不要插嘴好不好。”

豆白了南瓜一眼,说:“南瓜,你转过身去嘛。”(某些时刻,豆因的观点又是一致的)。

蛋只是莞尔一笑。

豆托着下巴,望着咸鱼,同情地说:“他今天一定不舒服,所以心情不好。”

囡心软了,觉得自己说话太重。

豆继续顾自说着:“后面的那些男生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咸鱼这样做大家并不会在意的。”

“难免会留下伤痕的,这件事让眼镜挺难堪的。”囡更同情眼镜:

“本来就是眼镜的错!”

“你怎么知道?”

囡豆又争执。

南瓜一听见“眼镜”二字,也不问什么,转身一拍桌子,大声说:“眼镜就是这种人!”

话音刚落,四座皆惊,十几双眼睛不约而同汇聚到四个人身上。囡、豆、蛋不禁低下头,红起了脸,深怪南瓜太莽撞。其实,南瓜并没有听全她们谈论什么,只是在一旁东张西望地很无趣,好容易找个机会,插了这么一句。此刻,他却不以为然,反问道:“你们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囡觉得南瓜的脑袋是高级水泥做的。

沉默了一会儿,囡抬头看见咸鱼已经坐起来和周围人谈笑了。

“你看到没有,咸鱼刚走到眼镜身边不知说了些什么,眼镜笑了,咸鱼也笑了。”说着,豆也开心地笑了。

“大概是道歉吧。”蛋推测。

囡若有所思,然后她也微笑了,她握住豆的手,认真地说:“很真诚。”

“谁?”豆问。

“他们两个人。”囡答。

“不,应该是我们所有的人。”蛋补充道。

写在满分作文的边上 第3篇

忧与爱

老王蹲在墙角, 两手对插在袖筒, 终于不耐烦地啐了一口。

小区近来又开始搞绿化, 就在老王所住公寓后, 轰隆隆的机子整天响个不停。这咬一口, 那儿又吐出来, 一排常青植物规矩地躺在路边。

而老王进城一年多了, 还是不能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看到这些小树, 他总忍不住怀念老家那片地。

“噫, 种两垄豆角哪!这么好的地!”他望着花坛, 叹了口气。

老王从前可是个种田好手, 手上老茧至今又厚又硬。

前年拆迁, 老王无奈地住进高楼, 地耙、平车、铁锨都没地儿放, 只好当破烂扔了, 只一把锄头实在舍不得便留在了墙根。

离开了土地的老王像塌陷的土坑, 只有被寂寞逼疯的草在向上生长。

那块地, 他回去看过几次。晒豆腐干似的被晾在那儿, 没有动静。

他觉得心疼, 那份烦忧藤条般缠捆了笑容。老王是个粗人, 提炼不出“家园荒芜”这样的概念, 他只是担忧。

像担忧秋日里留在地里没收的一亩庄稼, 担忧扔在墙角的一包麸皮, 或者一只秃了尾巴的老黄狗。

他抛弃了它们, 他被逼无奈。

始终是放不下的, 生活可以一夕之间改头换面, 而对土地生生不息的爱哪能说断就断?

忧与爱是利箭进入皮肤, 因为深, 所以痛。

老王渴望重回故土, 哪怕再扛一扛锄头。

然而作为一个农民, 一个失了根的农民, 他能如何反抗?唯一可以慰抚自己的, 还好, 还有一把锄头。

“举———前探———”老王扛着锄头在一群老头老太太前做着示范, “好, 回落———收!”戴眼镜的老人们略显生疏地扛好了锄头。

老王啐了口唾沫在手上, 想起前些日子自己被邀来做“锄头健身操”的教练, 他稍一迟疑地也就答应了。

因为他肩扛锄头时, 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觉才会淡一点, 那块干旱的心地才如久旱逢甘霖———滋润起来。

最近, 老王又开始了新研究———“铁锨健身操”。

沉溺于此, 只因他不知如何排解他的忧, 正如不知如何安放他的爱。

骆冬青教授的点评是这样的:

一篇堪称惊警的短小说。娓娓道来而内含的忧思反而更加凸显。作者善于细节勾勒, 于细节中灌注情致, 蕴含深思;全文亦自细故入手, 小小锄头中承载着对于农业文明远逝情境的阔大思虑。由于落实到了农民的感觉之中, 文章中呈现的田园“荒芜”之忧才尤为牵动情思。

其实, 这篇作文不过是李文君同学在平时作文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下边就是她的初作。

重拾锄头/李文君

老王蹲在墙根, 两手对插在袖筒里, 百无聊赖地看看天, 又看看地, 习惯性地朝手心啐了一口, 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小区这两天又在搞绿化, 就在老王所住的公寓楼后, 挖掘机整天轰隆隆响个不停, 这儿咬一口, 又在那里吐出来。一捆捆的长青植物规规矩矩地躺在路边, 就像是等着上台的龙套演员。

“堆了这么点儿土就硬说是山, 假山也不能这么假吧!”虽然已经进城一年多了, 老王还是不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 一见到大片大片的草坪, 他就忍不住摩拳擦掌, 唏嘘不已:“噫!这么好的地, 种上庄稼该多好!”

老王以前可是个种田好手, 只是因为摊上拆迁, 才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住进高楼。那些平板车啦、铁锹啦、耙子啦没地方放, 只能送人的送人, 卖破烂的卖破烂。唯有一把心爱的锄头老王实在不舍得扔, 就带进城来。可是城里也没有田给他种, 他只好把锄头收进了车库。

离开了锄头的老王就像荒废了的耕地, 只有被寂寞逼疯了的野草在拼命地生长。

小区里戴眼镜的老头老太们还真不少, 每天早晨都浩浩荡荡摆开阵势在门口晨练。老王看不惯他们甩胳膊扭屁股的样子, 所以从来没有加入过他们, 当然也没有人邀请过他。

忽然有一天, 邻居老孙一大早就敲响了老王的门。“王师傅, 有个事儿您可一定要帮忙啊, 您在这方面可是行家!”

原来现在城里开始流行一种“锄头健身操”, 小区的老头老太们离开土地时间已久, 于是, 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老王。老王矜持地整了整衣襟, 很低调地说了句“我试试吧”, 低头进了车库。

第二天, 人们看到老王威风凛凛地站在一大群扛着锄头排列整齐的老头老太们面前, 一边做着示范动作, 一边字正腔圆地喊着口令:“举———前———落———收———”

老王教得认真, 老头老太们学得也认真, 大家很快都进入了状态。不知不觉的, 城市里的这块水泥地上竟然重现了若干年前田野里集体劳动的场面。

毕竟锄头放下太久了, 虽然不是真的刨地, 一会儿的功夫, 老王也出了一身汗。他放下锄头, 用袖口擦了把汗。朝手心啐了口唾沫, 又抡起了锄头。老头老太们也纷纷啐着唾沫, 继续做“锄头健身操”。

重拾锄头, 老王忽然觉得脚下的水泥地有了泥土的清香, 心里的那块旱地也像迎来杏花春雨般的滋润起来。他隐隐约约地想, 或许到了秋天, 这里也能收获些什么吧!

李文君同学将《重拾锄头》较好的在高考作文中移植, 获得满分的好成绩。她的成功或许只是个案, 但是也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作文要写第二遍

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一般每道作文题只写一遍, 老师讲评完之后又开始写下一篇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每一篇作文都没写好, 没有成就感。老师的讲评因为没能派上用场, 也全都白费了心血。

在作文训练中一般要求学生每篇作文至少写两遍, 直到写得自己满意老师也满意为止。比如这篇作文事实上李文君同学已经写过三遍, 算上高考时写的那一遍已经是第四遍了。开始的时候, 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半命题作文《重拾……》, 李文君同学写的是《重拾锄头》, 写一个农村的老人, 随儿子进了城, 看到原本该种庄稼的土地都被闲置被占用, 自己又因为离开了土地觉得无聊, 所以非常苦闷。后来城里突然开始流行“锄头健身操”, 就是挥动锄头来锻炼身体。老人通过这样的健身操, 重拾锄头, 又找回了昔日的感觉。

李文君同学写的第一遍作文并没有“锄头健身操”这个情节, 只写老人在城市的各种不适应, 对农村的各种想念。当时老师跟她说, 虽然你的作文看不出什么缺点, 但是也没有优点, 情节有点空洞, 有点俗套, 必须找到一个独特的有个性的情节来。结果她写的第二遍作文里就出现了“锄头健身操”这个情节, 老师告诉她有了这个情节, 这篇作文就算成功了。老师打算把她的这篇作文作为范文, 于是又和她进一步推敲这篇文章, 丰富了一些细节, 比如老人因为珍惜土地, 看到城里的草坪就想到这些草要是庄稼该多好, 还有挥动锄头之前往手里吐口唾沫这样一些细节。根据商量的结果, 李文君同学又把这篇作文写了第三遍。

正是有了把同一篇文章写了三遍的经历, 李文君同学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 对故事情节每个可能的发展方向胸有成竹, 所以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改造, 贴切地把“忧与爱”的主旨融入到了这个故事中去, 得到了骆冬青教授“堪称惊警的短小说”这一高度评价, 成为网上公布的为数不多的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之一。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可以尝试每个作文题写两遍的做法, 第一遍训练的时候只公布作文题, 不作任何提示, 限时完成, 以此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能力;第二遍训练之前老师就第一次作文中暴露出来的审题、立意等问题进行详细评讲和提示, 再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修改旧作或者重写新作。争取每次作文都能让学生写出一篇最满意的文章来。

二.作文指导要重视个性化

现行的作文教学中, 所有的作文指导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审题方法、立意方向、构思途径、选材技巧统统面向全体学生讲授, 不管这些学生能否掌握, 是否感兴趣;评讲的时候也只能就学生作文训练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进行点评, 无论坐在下面的同学是不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即使在作文评语中有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但是一来批改的时间有限, 无法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盘托出, 另一方面因为不是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自己提供的这些建议也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重视, 致使这些评语不能收到实效。

面对面的批改就能解决上述问题。当然, 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 根本无法做到对所有同学的面批。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选择、分批次地进行面批, 还可以把存在同样问题的几个同学叫到一起, 以一个同学的作文为例, 进行小范围的集中面批, 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李文君同学平时就喜欢写作, 经常跟老师讨论一些写作上的问题, 所以老师对李文君同学作文的批改基本上都是面对面的批改。老师在指出她作文中存在问题的同时, 也注意听取她的解释, 根据她的解释再确定最佳的修改方案。

三.要注重突出学生的特长

李文君同学进入高三的时候, 老师发现她的议论文写得不够好, 尤其是论证过程, 缺乏层次性, 但是选用的事例却写得很生动。老师认识到她擅长编故事, 就有意识地培养她编故事的能力, 同时也逐步提高她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防高考时指定议论文文体。

根据她的特长, 老师在面对面批改她的作文的时候, 特别注意指导她追求立意的新颖和构思的圆满, 同时提醒她在点题扣题和详略问题上多加注意, 使她写出的每一篇记叙文基本上都能成为其他同学的范文, 极大地增强了她的信心, 到后来也能写出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了。

“满分作文”引出的变化 第4篇

下课了,我把小怡叫上台来,告诉她:“假如你这次作文紧扣主题,文笔流畅,层次清楚,感受真切,没有明显的错别字,我就给你满分。”小怡高兴地反问:“真的?作文也会有满分吗?”我说:“当然有了。”于是这一次批改作文,我特别留意小怡的。看得出来,小怡这一次比以往更仔细更认真,虽然文章仍小有瑕疵,我还是想试试,决定给她打一次满分。到了作文讲评课上,我们一起欣赏、品读小怡的作文,小怡听得非常专心,我看到了她脸上舒展的笑容;而当我说到假如能这样这样会更好的时候,小怡稍稍皱了皱眉头,继而又点了点头,看得出来她在正视自己的不足。我想,教师的评改如果能让学生在获得作文满分的肯定的同时又明白自己的不足,这就足够了。

作文评改一向令我们头疼:学生写得好一点还好,写得差的,有的简直就是千疮百孔,令人无从下手,但出于对学生负责,我们老师还是会字斟句酌、绞尽脑汁地替他们修修补补,而结果呢,学生往往置之不理、不屑一顾。究其原因,我想,或许是我们老师要求太高的缘故吧。

我决定调整一下自己作文评改的策略:细读,细细地品味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在“显微镜”下发现他们作文的优点。这还不够,我还应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多给学生一份自信,成功地刺激他们的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于是,在以后的作文评改中,我放大学生作文的优点,敏锐地捕捉学生作文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给予及时、准确、认真、精心的评价:在代表优点的词句下画上圈圈,并加评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经常使用“拟人句用得漂亮”“排比句用得妙”“字写得漂亮,文如字就更好了”“准确运用标点”“文章有条有理”“感受真实,有感染力”“气场浩大,有气势”等鼓励性语句。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得到比较多的肯定评价,而且没有明显的字词句错误的话,我就果断地给学生打出满分的成绩。对那些不幸患上“作文恐惧症”的学生,我就来多一点“优惠政策”,让他们尝到甜头,增添自信,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保持优点、不断改进。此外,面批语言也很重要,那是教师与每个学生的直接对话,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生积极认真的作文态度,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面批语言来维持。我用更清新、更扎实的面批语言,给学生带来更切实的改进……

信赖创造奇迹。我们师生的互动越来越好,学生的作文成绩在不断提高,患上“作文恐惧症”的学生在慢慢“痊愈”……

团圆的初一满分作文 第5篇

妹妹不在家的第一天。放学回家拆了袋锅巴吃得津津有味,家里安安静静,再也没有可恶的扰乱我思路的《小苹果》。拜这安静的氛围所赐,我少有地在六点半前就写完了作业,吃完晚饭在桌前看书、画画……二个字:舒坦。

妹妹不在家的第二天。想她了,之前拍摄的写真刚好送来,望着照片上妹妹那圆滚滚的脸蛋儿与那天真无邪的微笑,我不禁开始思念起远在滨海的妹妹来。安静的氛围现在可以被称作寂寞冷清。家里好像一下子少了许多活力,连空气都是沉闷的。零食一点点变得索然无味,没有可以与我分享的妹妹,再多的山珍、再多的海味,我一人独享,还是味同嚼蜡。我又撕开一袋薯片,惆怅地吃着。

第十一天,妹妹没回来。好想妹妹。

第十二天,妹妹没回来。心里空落落的。

第二十天,妹妹还是没回来……

今天是第二十二天了,听说妹妹回南京。我趴在窗台上张望,满怀希望地去搜索那辆熟悉的红车。等等,那是爸爸的车吗?我腾地站起来。“妈妈——”一声小奶音传进我的耳朵。我扒着窗台往下看,不会错的,那就是妹妹!妹妹回来了!我连招呼都顾不上打,匆匆忙忙拿了件外套就一步三级地往楼下冲。

跨过最后几级台阶,我一个转弯,飞速奔向妹妹。“姐姐!”此时她也发现了我,兴奋地一头冲进我怀里,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儿,小鼻子都皱了起来。“姐想死你了!”我抱起她转圈圈,团圆的喜悦让我几乎要跳起来。幸福从心底蔓延,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顾不上气没喘匀,我一口气抱着妹妹跑上了六楼。

回顾初一的满分作文 第6篇

我忽然觉得时间过得是如此之快,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从刚刚开学时候的悠闲自在就到了现在即将开始紧张的期末考试,我几乎没有什么感觉,就好象一睡觉一睁眼就这样了!

我在刚刚开学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让自己的生活变得非常精彩,我几乎没有什么计划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我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那种喜欢热闹的人,或许这就是自己的性格特点吧,不过这个性格特点确实不好!

然而却因为一个特殊的机会,我和宿舍里的人一起参加了宿舍文化节,这一次我们几个人一起表演了一个适合我们的节目,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节目越来越好,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一直从刚刚参加活动到了最终的决赛,并且取得了一个一等奖,这是所有人的骄傲!

后来因为这个节目的优秀,所以学生会主席邀请我们参加了元旦晚会,并且又一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大量观众的赞赏,我似乎在这个时间内火了一把,不过真的很高兴!

初一满分的努力作文 第7篇

我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经常有同学向我请教问题。有一次,好朋友张红问我:“你的成绩为什么那么好呀?你是天才吗?我真羡慕你。你看看我,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是我生来就比你愚笨吗?”

听了这话,我陷入了沉思:我哪是什么天才啊?同学们所看到的光鲜靓丽的画面的背后,指不定有多辛苦啊。在课前,我比你们多花一点时间预习;课堂上,我比你们多一点认真听课;在课后,我比你们多一点时间去复习。当你们玩闹时,我还在努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是啊,我今天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比你们多了一点努力。

张红拍拍我的肩膀,又问了一遍。我意味深长地对她说:“我只是比你多一点努力而已。”

不是吗?花多一点努力,开得更艳丽;鸟多一点努力,飞得更高远。太阳多一点努力,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一点一点的积累,厚积薄发,成就了“天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如果你认定了一件事,想要干成,就比别人多一点努力吧。只要多一点的努力,再远大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最牛满分作文”引起的思考 第8篇

首先, 笔者认为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存在误区。我们不妨先看看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兹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摘录几条:

1.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 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 内

容充实, 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 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

4.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

达,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

5. 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

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结合所学语文知识, 多写多改, 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按道理, 一篇作文如果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就应该得满分或者接近满分。以上要求除了“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等少数内容不容易做到之外, 其他方面还是能够做到的。但是, 长期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 似乎有个固定的思维, 即不是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看学生的作文已经在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 而是以一个并不清晰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达到的“高”、“新”、“奇”的标准, 去比照、挑剔学生的作文还缺少什么。现在一般的作文批改方法是, 先明确几点基本要求, 如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表达过关、主题突出、情节完整等等;议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表达过关、观点突出、材料充实等等。达到这些要求, 才可以得到基本分, 一般是42/60或45/60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找亮点, 亮点多则向上加分多。记叙文的亮点如:构思新奇、形象丰满、人物鲜活、意境深远、发人深省等等;议论文的亮点如:思想深刻、议论风趣、纵横捭阖、角度新颖等等。为了说明问题, 我们不妨对照一下数理化的阅卷, 通常一道数学题只要能够解出正确答案而且过程合理就可以得到满分了, 可为什么记叙文、议论文做到了基本要求却只能得到42/60或45/60分呢?在笔者看来, 那样的作文即使不能得到满分也应该得到90%的分数吧。把30%到25%的分数留给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得到的亮点分是值得讨论的。我们不应该理想化地认为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才是最好的, 仅以几篇超出一般的作文作为参照, 然后无情地扣掉其他考生作文的分也是没有道理的。须知道像《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赤兔之死》《永远的谭嗣同》这类习作连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甚至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士也未必写得出, 更何况是在高考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说是这些同学写得太好了, 而不是其他同学写得不好。数理化阅卷绝不会因为个别学生的解题别具新意而减掉那些按照常规思路进行正确解题的学生的得分。我们再来看看语文学科其他题目的评分标准:默写题, 只要写出了规定的句子, 就可以得到满分;简答题, 只要答出了规定的要点, 也可以得到满分。惟独作文达到了基本要求, 却只能得到所谓的基本分,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以上分析说明, 像《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这样的作文是应该得到满分的, 但也不可人为地减低其他作文的分数。

其次, 这类满分作文对中学生的影响抛开积极因素不谈, 其不良影响也是可怕的。因为它人为地抬高了我们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 使学生觉得只有那样的作文才是合格的作文, 而视那些虽然各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而不够“高”、“新”、“奇”的作文为所谓的“一般化”的文章。抬高的评价标准会减弱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写得不到认可的“一般化”作文, 满分作文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个遥远的梦。这样抬高的评价标准更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刻意求巧, 导致虚假、矫情的文风蔓延。这对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和教师的写作教学都是极为不利的。笔者曾经写过许多下水作文供学生参阅, 有些学生就在私下里议论, 说这些作文既没有华美的语句, 又没有新奇的立意, 在高考的时候是得不到高分的。对此, 我只能无奈地指出那些高考满分作文是极少数有天赋的学生的超常发挥, 我们要做的是, 按照课程标准努力达到其基本要求。然而这些解释在一味追求高分的学生面前显得实在苍白无力。

高考满分作文的阅卷评分取向 第9篇

一、立意要有穿透力

立意是文章的主脑,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要正确、鲜明、集中,这些都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从阅卷的过程、专家的评述、高考满分作文的内容来看,高水平的考场作文,立意不仅要正确、鲜明、集中,而且要独到、新颖、深刻、有创意。要想达到这种表达效果,文章的立意必须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反映生活的本真。

2010年高考,一位重庆考生的作文傩题》获得满分。文章以充满诗情禅意的画面开篇:六月的黄昏,庙宇的院墙呈现一片迷离的紫红,一片树叶飘过高墙,树叶脉络清晰、色泽澄净。由此,作者想到了佛境中的菩提树,从而把“难题”定位在生命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首先以悉达多王子成佛前的故事来诠释“对生命美与真的感悟”是一道难题,然后进一步提出“对生命美与真的表达更难”。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佛主净,道主无我无为。而皆可获真我,获顿悟,芹溪以无言之恣诉情,有的是虔诚……”菩提、庙宇和我,也许有了真心,难题便一道融向天际了吧”,点明主题,只要有真心,难题可解。

“难题”这一概念,外延比较宽泛,立意容易流于常规和表层,而本文考生却能穿透千载时空,穿透浮躁的世情,穿透“成熟的心智”,揭示生命的真谛:只要有澄净的、虔诚的、感动的、爱的真心,对真善美感悟的难题可解,对真善美表达的难题亦可解。立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本真、世情的本质、生命的真谛,这篇文章能拨动阅卷者心弦,其核心价值正在于此。

二、情感要能打动人 作文贵在抒真情,写实感。行文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刻画人物,但如果要它们打动阅卷者的心,就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者没有写什么重大题材,也没有抒发什么豪情壮志,更不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冷僻的典故,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用平易、朴实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抒写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和事上的深挚感情,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都是至情言语,沁人心脾。大家的文章固然堪称典范,高考满分作文亦可让我们深受启发。

《这也是一种芬芳》是2009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自己小时候喜欢看爷爷磨药、熬药,“可当那一缕缕药气逐渐弥漫整个屋内时,我却厌恶地远远躲避”,用欲扬先抑的笔法,为下文抒真情、写实感蓄势。在下文中作者生动地描叙了三个典型细节,凸显爷爷的慈爱、辛苦、博识。在“我”玩耍、哭闹的时候,“爷爷时常像变戏法似的给我拿出几枚甘草片,我含在嘴里,一丝淡淡的甘甜萦绕舌间”,爷爷的疼爱以及“我”对爱的领悟,形神毕现,令人回味。童年的“我”体弱多病,爷爷常常佝偻着背,烟熏火燎地为“我”煎药,并且总会端着一个白瓷碗,手里拿着两块冰糖,笑眯眯地递到“我”面前,爷爷的辛劳和慈爱使苦涩的药汤变得甘甜和芬芳。病榻上的“我”有时也难耐永昼和长夜的寂寞,于是爷爷拿出家中珍藏的中草药图典,教“我”关于药材的知识,爷爷的慈祥、和善和博闻,让“我”长了很多见识,获得很大的安抚。文章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指出“苦涩的药香散发的是爷爷的爱,细腻,绵软,濡染、浸透我的人生,是我生命最美好的芬芳”,卒章显志,照应标题,总结全篇。

纵览全文,作者将目光聚集于家庭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的事——“喝药”。“童年是在一碗碗褐色药汤里度过的”,然而,作者却能于这苦涩的药汤里感悟到爷爷绵醇的亲情和爱的芬芳,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不事雕琢,动人心弦,藉此叩开了阅卷者的心扉。

三,选材要有新视角

材料是文章思想观点站立的依据,是情感志趣进发的触点,是中心主旨汇聚的河床。在材料收集使用中,要关注重大新闻、时事热点,关注现实生活、平凡人生,关注社会道德、人间真情,关注人与自然、科学动态;对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热点事件,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要能对那些耳熟能详且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和成语、熟语事件用现代观点加以审视,对它们的内涵进行创造,做到古今合一,重新解读出新意。在剪辑材料时,当繁则用墨如泼,当简则惜墨如金,或改造,或拼接,或更换,或移花接木,都要针对主题观点的要求进行精当的创造性的剪辑,这样才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土也》是2010年高考一位北京考生的满分作文。“夏夜,繁星在天,人车如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想起了国家的发展与停滞”,文章一开始就确定了选材的范围,把内涵定位于“国家的发展与停滞”,入题又快又实,似大而新。围绕“国家的发展”,作者选取了两则材料。“仰望卫星环宇宙,西昌百姓笑盈盈”,以此为纲,叙写了我国于2010年6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人太空预定轨道的盛况;“上海世博真名世,百年谁能与媲美”,用此挈领,记述了世博会的溢彩流光。这两则材料十分鲜活、新颖,举重若轻,时代感非常强,该考生的选材能力,可见一斑。围绕“国家的停滞”,作者列举了网络、媒体上曝光的各种丑恶现象,表现了“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道德的“蹒跚停滞”,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选材切中时弊,现实感很强,视角独到。

此文选材视野开阔,从正面写“仰望星空”,选航天、世博为材,阐述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从反面写“脚踏实地”,选网络、报刊上的丑恶现象为材,揭示加强道德教育、解决社会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材料出新”使得此文赢得了阅卷者的情有独钟,打出了满分。

四、构思要有闪光点

构思精巧,是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作文构思精巧,关键是构思要有闪光点。可以巧用经典,重新演绎:借用经典故事,挖掘新内涵,展示新思想,成语故事、历史人物或事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人公或作文的核心事件。可以剪辑片断,再现生活:生活片断常常能反映生活本质,以这样的生活镜头入文,易于展现不同视角、不同场景、不同事件,不仅画面感强,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交代,使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从而表现深刻的主题。

《梅隆的智慧》是2010年高考一位上海考生的满分作文。文章以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卡梅隆的电影人生为

线索,以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卡梅隆制导的电影“《阿凡达》的绚丽震撼”为核心支撑,由此开掘出主题。作者先叙述了卡梅隆成功推出《泰坦尼克号》,然后“忽然蛰伏了起来”,设置悬念,吊起胃口,为展现主题蓄势;接着写卡梅隆坚守梦想,策划力作,“因为财力物力不够,技术条件不成熟,构思未趋于完美”,宁可把梦想“藏在心里,悄悄养着”;结果电影巨作《阿凡达》在2009年一经推出,便“轰动全球”;最后再联系现实,把浮躁的年轻女作家、高校里的教授们、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与“卡梅隆的智慧”进行对比,深化主题:“将幼小的梦想放归心湖,等它逐渐长大,日渐丰满,才会开出万众屏息的绚烂光华。”

这篇文章构思的闪光点,就在于作者选择了卡梅隆这个让世界瞩目的电影巨人,抓住了卡梅隆两部电影巨作之间“十几年”的“蛰伏”。这十几年是卡梅隆坚守梦想、精心策划的“十几年”,这“十几年”的“蛰伏”,终于在2009年再次成就了卡梅隆,并在2010年成就了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可以说,正是这闪光的构思拨动了阅卷者的心弦。

五、语言要有文学性

高考《考试说明》在写作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文章要有文采。语言优美的文章,见之,如微风拂面,赏心悦目;品之,如美酒飘香,绕粱不绝。

描写秋雨的初一满分作文 第10篇

时值深秋,枫叶变成了暗红,暗藏着力量与优雅;银杏叶由新绿到金黄,挂在树上,随风摇摆,银杏树变成了一个零售扇子的货物架。天空仿佛被洗刷过,澄澈而明朗。就在人们赞叹这幅美丽画卷时,突然,一根极细的银线打破了这美妙的平衡,好像是天上神仙不经意间掉落的一根发丝,就那么轻轻柔柔地从空气中滑落,落在地上,发出连蚂蚁都得侧耳倾听的微音。

秋雨真是悄悄地,不知何时便蹑手蹑脚地来了,像是怕惊动什么似的。当人们感知她的到来,秋雨,已然在编织她那愁绪万千而又轻柔的网了。她好像希望把这万千世界变成她的基调——凄凉、萧瑟、肃杀的同时,也染上绵绵柔情。看哪!那一根根银针,那一缕缕细线,那一个个身材修长的伞兵,就那样放松、散漫,像是在亲吻着空气,不肯离去似的,慢慢地降落。躺在叶上,躺在那火红而低调的枫叶上,躺在那向他们招手、盛装打扮成一身金黄的银杏叶上;跳在伞上,跳在那灰蓝或是藏青的大伞上,跳在那小巧精致、图案俏皮的小童伞上;落在房上,落在那平凡无奇的小平房上,落在那造型新奇的大厦上……

她无处不在,想让人们与她一样忧愁?是的,她做到了:游子开始思乡,却无法动身;上班族想下班了,却尚有任务未完;妈妈担心孩子受凉,却无暇送去毛衣;就连敬业的环卫工人,在此时此刻,也只想把扫把一扔,就地躺下,安安美美地打个盹儿,在那斗笠与工作服罩着的身体里,是一颗充满忧虑的心……

描写秋雨的初一满分作文 第11篇

窗外的天阴沉沉的,天空被一片黑暗笼罩着。已经三个星期了,这天似乎永无放晴之日。那片黑灰色一直蔓延至天际,细雨透过敞开的窗户飞入,打在我的脸颊上。

那往日端庄的梧桐,枝条被雨打湿,无力地垂了下来,好像一阵风就可以将枝条吹断。枯黄的树叶厚厚地堆积在路边,像年迈的老人聚在村头谈论年轻时的英勇事迹。不知这秋雨存何心思,竟如此眷恋人间。

伸出手,想接住那柔和的秋雨,而它们,似乎不愿接受我的抚摸,轻轻一躲,跑向了大地的怀抱,钻入泥土,消逝不见,没有留下痕迹。秋雨就是这样,悄无声息。

放学的时候,我躲在妈妈的雨衣下,不再像以往那样有说有笑,我如这阴雨的天气一样沉默了。

突然,我看见路边那个小女孩,“咯咯……”笑着把伞转起,雨珠便如瀑布般散落,那笑声仿佛有穿透的魔力,带着我穿透时光,看到从前……

我向来讨厌雨水打湿双脚,从幼儿园出来,雨还在下,一把伞阻止不了热情的雨滴来亲吻我的小裙子。我大怒,仰头质问老天:“你…干嘛要下雨!快停下!”引来路人驻足偷笑。妈妈却不理我,她自顾自地在水洼中玩得开心,“啪……啪……”踩得水花高高溅起。我兴奋起来,也加入了踩水的队伍!不一会儿,伞也被我们丢在了一边……我们“咯咯”笑着跑回家时,已经浑身湿透,在姥姥的责备声中,我俩相视一笑!

想着想着,我的脸上浮现出了微笑。最近的那些烦恼,不正像这场秋雨吗?雨总有停的时候。就算雨一直下,也要学会在其中寻乐,一切烦恼终会随风飘去。

窗外探出一枝桂花,还未完全绽放,却已清香四溢。嗅着花香,那打在窗棂上的雨竟也变得可爱起来,雨声也变成了和谐的音韵。

描写秋雨的初一满分作文 第12篇

大雨即将来临!

我走进教室,连忙跑过去关上窗,忽然,天空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紧接着“轰隆”一个惊雷,把我吓了一跳。教室里的灯儿也仿佛怕那雷,急忙把自己熄灭,让自己躲在黑暗中,仿佛只有那样,才能给它带来安心。霎时间,暴雨像是河堤缺了口一样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雨越下越大,雷越来越响,整个大地似乎都在颤抖。我朝窗外看去,远处的风景什么也看不清,只有迷蒙蒙的水雾笼罩在这雨间。

雨稀里哗啦地下着,我安静地听着。它像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像一位多愁善感的琴师,敲打一串叮叮咚咚的音符,渗入树林的每一片绿叶;它更像一位顽皮活泼的孩子,在校园里欢快地奔跑,走过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雨,越来越大了,房顶上的雨水像瀑布一样从房檐泻到地上,以滴水石穿的神奇力量,在地上留下了一排整齐的小坑……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雷电消失了,雨似乎失去了自己的靠山,渐渐失了势,最终不情不愿地离去。我走出教室门,户外空气格外的清新,房屋、道路都被冲刷的干干净净,树木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路面上也聚集了一些坑坑洼洼的小水坑,同学们觉得有些无聊,便踩着水坑在周围嬉戏。屋檐时不时会有小水珠落下,撞到地面后,迅速溅起一朵水花,一眨眼,便消失不见了。美好的时光,依旧很短暂,不一会儿便传来上课的“集结号角”声。我望着眼前的景象,有些失神,最后还是一步三回头的回到教室上课。

书初一的满分作文 第13篇

关键词:高考满分作文,负面影响,消除途径

每年的高考阅卷结束之后,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无疑是“高考满分作文”。报纸网络铺天盖地地登载,这样做的初衷是让后辈们欣赏、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却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引导作用———推进应试教育,学一学别人是如何拿满分的。对于后辈的学生,也同样如此,他们看别人怎么拿满分,自己就会去仿效。看别人用文言写作得了满分,于是大家竞相仿效———不管自己能不能用文言写作,先写起来再说。最后,不仅别人的东西没学到,自己本来有的东西也丢了,变得更加不会写作文。

一、高考满分作文的负面影响

(一)语言的文言化和选材的古代化。

2001年,江苏一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该生当即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随即,高中作文课堂刮起了文言飓风。就连《赤兔之死》的作者也表示了对这种不当之风的担忧。文言写作,本无可非议。但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文言功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否则会弄巧成拙。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运用文言,只是在句末加上“之乎者也”之类,就自以为是文言文了,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甚至闹出笑话来,叫人哭笑不得。

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朱贵开店》;2002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苏武与连奇的选择》;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宝钗鸣冤》,等等,这些作文都取材古代。于是,高中作文课堂刮起了历史之风。作文材料取材于古代,本无可厚非。但学生需要了解乃至熟悉历史,并能够恰当地取舍,从而为自己的主题服务。而那些仿效者很多只是东施效颦,徒有形式,胡编乱造,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贾平凹主编的《高考满分作文精讲(2002年—2005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共选高考满分作文126篇,其中,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诸如家庭、学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38篇,占总数的29.68%,其余的或取材于历史或者虚构。这不禁引起学生、老师和命题专家的思考,是学生选材的问题还是评分标准或阅卷者的个人偏好所致?

(二)语言的文学化。

优美的语言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不可或缺的因素。优美的语言不仅可以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旨,而且能给文章增添光彩。在高考作文评分中,语言优美、辞藻丰富、抒情意味浓的文章,同样会获得高分。优美的语言人人都应努力去学,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到。如果人人都能语言优美,就不存在优美与否的区别了。毋庸质疑,在作文教学中,语言的文学性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在的教育是全民教育,受教育者有多少有文学家的潜质?但是,既然可以得高分,能不能学好都得学。在贾平凹主编的《高考满分作文精讲(2002年—2005年)》的126篇作文中,散文66篇,占52.38%。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这样的散文类的满分作文,是一般学生难以望其项背的,能起到多少典范作用?如果都去仿效,会是怎样的后果?

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基本表达方式都不能自如合理运用的情况之下,又谈什么文学性?作文的基本功能是表达沟通。在中学作文教学和评价中,片面强调语言的文学性,必然使学生进行空虚的想像,不切实际的夸张,无端的情感抒发、无病呻吟,等等。这既不符合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又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没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而努力追求文学性,写出的作文必然给人虚、假、空的感觉。把写作的注意力一味放在语言美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写作中其他的要素,不仅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而且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更会影响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

(三)淡化文体。

话题作文时代,高考命题中对文体的要求表述为“文体不限”;近两年改变为“文体自选”。文体是文章的外在形态,是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由原来的“定体”到“文体不限”到“文体自选”,这个作文命题的初衷本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空间,按照个人的想法去选择恰当的文体。这是一个很好的要求,在话题作文时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个“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的要求,给作文教学带来极坏的导向:淡化文体。淡化文体的本意是,放宽文体限制,既可以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又可以选择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杂文、寓言、童话等。淡化文体的目的是给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符合该文体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四不像”。但很多学生将“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理解为“不要文体”,写出的文章“四不像”。“淡化文体”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没有文体”。

“文体自选”的要求,还被一些学生“合理”利用,即专门练习自己擅长的文体去应对高考,只能舞刀,不会弄棒,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总之符合要求。这种做法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严重相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1]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种“只顾眼前,不管身后”的状况不改变,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坏的作用。

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一学期的作文作过统计。共5个“文体自选”的作文题,班级共40个学生。统计如下:共200篇作文,记叙类37篇,占18.5%;议论类63篇,占31.5%;抒情类8篇,占4%;文体不清92篇,占46%。

文体不清的现象在高中生中比例很高。学生尤其不会写记叙文,常常会议论的笔墨多于记叙,但是议论的部分又没有多到变成一篇议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把以前的“文体不限”改成了“文体自选”,表明命题者已经意识到淡化文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文体自选”就是要学生在写作时选择某个恰当的文体,而不是强调考生要有基本的文体意识,会用恰当的文体表情达意。

“淡化文体”的真正含义不是学生在写作时不要文体,而是教师在教学中不以文体知识作先导、在作文考试时不限定文体,而由学生自选文体、在作文评价时不以文体知识作唯一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文体意识,严格区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表达方式,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四种文体的文体特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是什么。

二、消除满分作文负面影响的途径

满分作文的积极作用是不容质疑的,但目前满分作文的负面影响很明显,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考满分作文的积极导向作用呢?首先要质疑评分标准。怎样的作文才能真正称得上完美?如果把《赤兔之死》翻译成白话文,那么这还是一篇满分作文吗?如果不是,那么评分标准有没有严肃性、公正性、可操作性?

其次要质疑刊登标准。应该把怎样的文章刊登出来做典范?我认为,应把那些文体标准、语言规范、结构合理的文章刊登出来给学生去学习,而不能仅仅是具有文学创作特色的作品,或者具有思辨、哲理内涵的作品。应倾向于选取有生活味道的,有新见解新观点的,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作文。要把那些普通学生看了,能学到东西并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水平的作文作为范文。在贾平凹主编的《高考满分作文精讲(2002年—2005年)》的126篇作文中,一篇自然科学、实用类方面的文章都没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2]我们的评分标准如何不遭到质疑?

(一)调整作文评价标准。

作为面对全体高考学生的评价标准,一定要体现公正性、公平性、可操作性,所定立的标准应当和学生正常能够达到的表达水平相符。那些极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高度,还可以使用现在的“发展”等级,但所占分值要小(控制在10%以内)。评分标准要详细周全,且不带任何的主观倾向,每得一分有理由,每扣一分也有理由,50分作文和51分作文的差别可以明确指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正、公平。

作文考查的是学生具备陈述和论证某一观点的能力,需要学生先分析题目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证明或陈述自己的观点。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得出来的,或者如何表现文章的主旨的;具体使用了什么方法,是例证、推导、反证还是归纳,或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关注论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材料与主旨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

我国的作文评价重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字表述。高考评分标准是写作训练的指南针,如果作文评价重内容而轻形式,有利于将作文教学引导到“言之有物”的轨道上去,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个性的学子。作文评价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目前我国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的“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就是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争奇斗艳。

另外,评分标准中应鼓励实用类文体。降低实用类文体的得分标准,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学习如何写实用类文体,让学生真正学习如何用语言去交往沟通,从而实现写作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倡导诚实写作,书写真情实感。

“真”是艺术的永恒生命力所在。写作的最大技巧是“说真话”。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老也说:“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3]“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即文学亦未能外此。”[4]如何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呢?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关注生活、观察社会,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生活、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做一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子。人生的经验和体验丰富了,自然就有了感受和思考,这是真实写作的基础和准备。

其次,要改变作文教学的功利目的———考试得高分。学生为了得高分,就只能一味地拔高自己的立意,做道德的卫士、仁义的使者。而学生自己又没有这些经历和体验,就只能胡编乱造,所以才会闹出一个关于“不幸”的话题———在1998年高考作文中不少学生让父母兄妹死于非命。

最后,不要任何题目都戴上“道德,思想健康”之类的帽子,只要学生说的是真话,就应给予肯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而不是用老师的。有一段时间学校流行回家给母亲洗脚然后写体会。这明显要学生去为母亲的脚上的老茧而痛悔自己辜负了母亲,立志好好学习,报答母亲。可是,真的每个母亲的老茧都是因为生活奔忙劳累而导致的?是否高跟鞋穿多了?是否是不注意运动导致?这些也要孩子对着妈妈的老茧痛哭流涕?这些矫情的作文题其实不仅没给孩子道德的熏陶,反而让他们觉得说假话、抒虚情是自然的事情。

(三)强化文体意识。

文体训练应从表达方式入手,一点一点地强化。等表达方式基本把握了,再进行文体的训练。文体的训练不宜几个同时进行或者穿插进行,而要从记叙文开始逐个过关。一种文体完全掌握了,才可以开始另一种文体,否则学生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情况下就开始,必然会文体不分、文体不清。

强化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首先要注重各种表达方式的训练。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注重“研究文章构造之原则”,注重文体的区分和文体的特点。明确文体,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保证。要明确文体,就必须准确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高中作文教学的任务: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里明确了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乃是基本的表达能力。而今学生的这几种基本的写作能力,特别是记叙、说明和议论的能力低下,令人担忧。

在高考作文命题时,以“文体自选”和“定体”两种方式出现;在《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和老师的侥幸心理。不要按一定规律来命体,可连续考“定体”或“文体自选”,也可交替考。当命题无规律可循时,老师必然带着学生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规范的作文文体训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叶圣陶.对于小学生作文教授之意见.1919.1.1.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44.

引领高考满分作文的“三驾马车” 第14篇

下面,我们就以这篇有争议的文章为例,为同学们解读高考“满分作文”的真谛。

一、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意”,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同一则材料可以引发不同的观点,这都是意,而站在某一视角上确立观点,就叫立意。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好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就是独创。文贵于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站》文就是从独特的角度,站在历史的门口,小中见大,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审视生命的价值,缅怀为中国革命做出过牺牲的英雄们,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这是作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的作文,要从小处着笔,从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平淡、平常却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的材料,揭示社会的普遍规律或深刻道理,体现一叶知秋、窥一斑见全豹的效果。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我们在写作时,可从不同的角度人手,进行比较、分析、筛选。确定立意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准确新颖,二是有话可说。换言之,就是要避开自己一开始就想到的、也许多数人准备选择的立意,要考虑手头所具有的能够论证观点的材料在哪一方面更有说服力。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之后,确立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当然,高考作文话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意图,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可以反向立意、新奇立意、高远立意。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山以奇丽取胜,文以独特见长。说“家庭困难”是“家里很穷”,这是一般人的说法,根本没人注意。但潘长江说“有几只耗子到你家转了三圈,最后,是含着眼泪出来的”,就逗得全国观众都乐了,这就是个性魅力。考场作文要有个性,必须突破一般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文章因思想而高贵,因哲理而丰富,只有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笔杆倾诉,整篇文章才能鲜活起来,才能具有感人的力量。

几十万考生同写一个话题,往往大同小异,容易让人倦怠。因此,考场作文尤其要提笔不凡,构思精巧,一开始就要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给阅卷老师以先入为主的好感,让他欲放不能。在文章的开头上不落俗套,要么开门见山,一鸣惊人;要么宕开一笔,设置悬念。可以设问引入,可以题记总领,可以哲理启迪,可以托物起兴,也可以引文入题。在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要敢于大胆突破,让人耳目一新。《站》文就是采用了平时作文中少见的古体诗歌的形式,在结构上通过几个特定的历史片断展开联想,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现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力避语言平淡、内容平庸、情感贫乏、结构松散,在写作中彰显个性,写出性格,写出特色。只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注重积累(包括生活经历、见闻、知识、情感等);在写作中注重运用修辞;在生活中注重观察,调动各种形式的思维,学会联想和想象;在情感上注重体验,在构思上注重创新,高考作文获得高分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三、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高考的话题作文一般允许自选文体,但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没有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考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发挥。

周海洋的作文得了满分,得益于他的创新精神、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写作能力,但也有一定的幸运成分。由于作者主观上刻意模仿他人的作品,选了一种自己并不熟悉的文体,写了一个自己并没有去过的地方,选取了一些自己并不太了解的材料,做了一篇自己不好把握的文章。这样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客观上造成了《站》文的一些硬伤。林语堂说:“作文只须顺势,如一条小河不慌不忙,依地势之高下,蜿蜒曲折,而一弯溪水妙景,遂于无意中得之。”《站》文过多地引用或套用他人的诗句,有生硬拼凑之嫌,缺少贯穿全文的“势”,从而失去了真情实感,必须引以为戒。因此,同学们在写考场作文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有素材的、能够张扬个性的文体来写。

上一篇:单位对教师的评语下一篇:围绕审判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