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24-06-24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精选6篇)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1篇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编辑:河北招聘网 | 来源:同济网

就业环境是指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

大学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具有活力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顺利、合理地就业,对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并且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

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必将引起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以至思想观念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情极其复杂。就经济而言,地区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多级技术水平并存,企业制度处于调整变革之中,产业结构处于大的变动之中,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亟待提高。我国要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知识型经济在产业经济的增长中,主导作用日益明显;

2、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构成的全方位变化;

3、知识经济将促进企业重构;

4、知识经济的兴起必然引起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

我国的产业经济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产业的生产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有一定差距,不太适应全球性知识经济来临造成的产品迅速更新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变化,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部分生产过剩并存的局面;

2、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理想;

3、产业素质和企业结构不太合理,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多样化、精密化和高层次的要求;

4、产业间关系不够协调,难以实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知识经济时代将表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区域发展中的特征:由于通信网络的便捷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知识尤其是新的技术创新的传播和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极大程度地消除了区域的人为隔离和时间空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

1、知识一经产生,即可不花费或少花费成本为大众所了解和利用,因此,各个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依存性得到加强;

2、知识经济下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支柱产业和完全基于知识的第四产业,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主要依托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要拉开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各区域如何选择适合本区域资源条件并能形成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3、与工业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特征不同,知识经济更依重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四、知识经济与就业革命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一方面使知识密集型的新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使传统产业部门经过改造知识含量大幅度提高,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一场西方社会日益引入关注的就业领域的变动。这一变动的特点是大量传统就业领域的 “缩小”,知识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结构加速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有关就业的革命。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劳动力需求量也将相应减少,从而形成一部分劳动者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上随时都会有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劳动者被淘汰或为寻求更理想职业的劳动者主动辞职,拥有新技术的劳动者被吸收。因此,失业是技术构成提高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严重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上述的两个原因,也有因历史上为解决就业问题采取 “广就业、低效率”政策而造成的隐性失业问题,还有乡镇企业发展对城市企业的冲击。

五、知识经济对人才和教育的要求

与传统的工业、农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土地为主要资本;工业经济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货币为主要资本。因此,知识经济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知识、智力为主要的资本,知识资本也就成为知识经济主导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硬件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在一些高科技企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已经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是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比尔·盖茨靠自己的知识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微软王国,美国靠知识而迅速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形成相当的气候。我国一批迅速崛起的高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和利用了知识资本,获得了成长的巨大动力和竞争力,就是很好的证明。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应具备以

下几种能力:

1、对事物主动进行思考的质疑能力;

2、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

3、从无际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自己所需的知识的选择能力;

4、将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能力;

5、组织和协作能力;

6、学习、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并查找文献资料以及在因特网查阅信息的能力;

7、继续学习、自我发展能力;

8、开拓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博士生培养水平略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差距。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正逐步改革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和人的智能开发的要求。教育创新包括从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到教育的时间和教育的空间等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管理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应将教育的时间从学校延伸到整个人生,使人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掌握和运用新知识。

六、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1 政策环境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流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点。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二)个体成长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成长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三)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一般反映的是人们的日常意识,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流行的精神状态,包括人们的要求、愿望、情感、情绪、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传统的就业理论和现时流行的就业意识形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有诸如社会时尚、父母及亲友的意见、老师的参谋作用、传统的性别观念等。1 社会时尚

社会时尚就是在社会中流行一时的风气或风尚,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集体行为模式。时尚在人们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领域,如衣着、服饰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接触交往中,如语言、娱乐等方面;还有的发生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以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方式表现出来,如政治、道德、宗教、教育等。由于时尚表现出的时髦性、时热性、时狂性等特点,人们崇尚的行为取向就会表现出社会时尚运动,这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大学生择业中出现过的大城市热、合资企业热、“孔雀东南飞”以及现在盛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时尚又与社会舆论有关。社会舆论能够引导时尚运动,时尚也能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和热门话题;反过来,舆论"或热门话题又促进或阻滞时尚运动。时尚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会造成行为结果的不同。健康的时尚,会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向行为导向;非健康或带有偏见的时尚,会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偏狭和行为取向的偏差,在大学生择业中易于形成从众、攀比、自卑等灰色心理倾向和盲动的行为。2 父母及亲友的意见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积淀,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与被依赖、控制与被控制性较强。受其不同情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勇气,依赖于父母的经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岗位由父母作主;有的父母怕子女缺乏经验,生活阅历浅,控制子女的择业行为,不允许其自己作主;有的父母是支持和鼓励子女主动选择,自己作主,并提供参考意见。这几种影响方式,对大学生择业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或受父母控制的程度更强。也有的大学生因为父母的从业境况或能力欠缺等原因,通过较有影响的亲友作主或征求其意见,根据其认同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择业去向。老师的参谋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共同参与下决定的,老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改变了前种模

式,但是老师的意见仍对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情感和对某一类或某种职业的认同。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意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老师的意见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主观的色彩,由于不同的老师职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择业的影响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这是客观事实。正因如此,才要求人职合理匹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业岗位外,应当说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领域。但是,有两种情况左右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择业范围狭窄,对有些可以适应的职业岗位有畏难情绪,有不如男同学的心理定势;有的用人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女毕业生,尤其是女毕业生较适应的职业岗位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造成了女毕业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四)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责任编辑:zixun)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2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方式,并对其生活模式、思想道德和价值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效应,以及对高校思政工作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从加强理论研究、组织保障、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几方面提出了对策,并总结了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道德教育

前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工具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也给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作为大学生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方式,对其生活模式、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来说,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防止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肃而又急迫的课题。诚然,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它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改进了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网络的应用对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模式下,教育者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灌输。随着当代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而是会将各种信息观点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加以分析,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再转化为行动,进而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冲击。网络的主体性、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势必造成道德教育对象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泛滥。

(二)网络的应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

大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长期浸染到网络世界里,难以避免会受到多元化的网络信息的影响。目前,网络信息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自由性的特点,导致大学生随时都会接触到五花八门的各类网站,这些网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乏有误导青年树立错误道德观的内容存在。面对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或学术立场的网络信息,尚未建立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思想的混乱、迷茫和困惑,对传统教育形成的价值体系产生质疑、颠覆甚至坍塌。

(三)网络的应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

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以各种身份、角色进行交流,这种迥异于现实交流的人际关系,具有神秘性和安全性。由于大学生年龄、阅历和教育的不足,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里,尽情、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诉求,逃避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从而获得内心的某种满足感。一些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引起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远,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

二、应对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冲击的对策

(一)深入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目前,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开展相关工作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从理论高度探索网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特点、规律,目前存在或即将出现的问题,分析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构建一整套适应网络的道德教育体系。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才能对日常的思政工作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并最终实现思政工作的目标。

(二)完善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

高校要从历史的、战略的角度看待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校党委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核心领导,从全校思政工作的布局中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把道德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个人,加大资金投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交流、联系,推动网络应用与道德教育工作的良性协调发展。学生处、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思政网站的管理力度,鼓励学生干部组织、社团等积极参与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教育氛围。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网络应用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思政工作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及资源,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将两课的理论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网络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建设党建、团建、理论、学术、心理健康等不同主题的网站,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起到为学生答疑惑、帮助成才的教育效果。

(四)提高广大政工队伍利用网络的技能

网络的普及对新时期的政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是检验新时期高校政工人员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应当建立一支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网络政工队伍。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政工队伍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技术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网络的资源和工具开展道德教育,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政工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让大学生通过对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对我国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认识,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网络吸收各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拓展自己的视野,自觉地抵制网络中不良的信息:总书记提出,为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他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通过向全社会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侵害的能力,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明辨是非,在虚拟的世界中也有强大的精神正能量。

(二)建立和完善网络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监管

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学校应特别重视新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计算机及网络基础教学与网络法律、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从新生入学起就要通过讲授知识、学生座谈、主题班会、团员或党员活动、请专家作报告、开展有关上网的专题讨论或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知识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网瘾的危害,自觉远离网瘾。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网络是新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还可以在“两课”教学和考试中添加网络法制和道德有关内容,让每一个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具备基本的网络法制和道德素质。

学校的常设机构和社团组织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转接垃圾信息、不搞网络侵权、不看黄毒”的文明网员,自觉维护遵守网络秩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辨识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而自觉地对网络不良影响进行抵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在校园内广泛地开展网络法制观念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在开展网络活动时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既要做到有效预防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帮助他们在面对网络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观念,避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对他们造成不法侵害。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请求相关主管部门配合,严格控制学校周围网吧的数量,规范校园周围网吧经营者的行为,坚决杜绝“包夜网”,以及提供色情电影、暴力网游等不良竞争行为:晚上严格门卫制度,外出学生请假条出入,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晚上抽查宿舍,有效地控制外出“通宵网”的现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而大学生上网的地点也逐渐由网吧转变为学校的宿舍。一方面,要对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引入和采用较为先进的监控软件和监控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的色情、暴力、反动等非法数据包进行过滤,有效防范外部不法分子和不良信息的入侵,净化学生的上网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课堂出勤情况的管理,严抓旷课上网的行为,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控制上网时间,严格规定和执行晚上断电和断网的时间,保证学生白天上课,晚上按时就寝,减少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规范校园网络的管理和运作,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网络行为动向,从中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通过网络评论员引导舆论、解析真相、拆穿阴谋、指明陷阱,帮助大学生回避危险,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

(三)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往往具有逆反心理,一味的说教和严格管制有时效果不会太好,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根据网络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些大学生迷恋上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学业压力增

大,人际关系紧张。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上网寻找一个可以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虚拟世界,进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人格异化、心理扭曲、情感缺失、道德滑坡。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设施,将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发动基层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建设以思想、文艺、体育、娱乐、文化、学术为基本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一个互助、和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大学生在身体、思想、性格、情感、人际关系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实现健康成才的预期目标。

2.研发和推广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软件

新的思想道德软件是通过开发包含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在的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大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例如,北大2010年在发放的录取通知书中,附赠了一款名为“北大英雄”的游戏光盘,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名北大新生,游戏制作者用四个学期模拟四个学年,并设计了相应的学分。游戏还设置了多种不同的能力属性:逻辑能力主要通过理科学习增长;文采主要在文科学习中获得;政治属性通过团委、学生会和党校来塑造等。这是一个巧妙的创举,北大利用了信息网络,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让他们提前进入了角色,让他们提前获得入学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这种游戏光盘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起的效果应该远远好于入学报告,远远好于简单的说教。

思想道德教育软件的开发者如果能够分析当前热门的网络游戏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网络游戏中最基本的练级和任务系统与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相信一定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巾玩,寓教于乐。大学生在反复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必然会接受和认可软件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和观念,接受着游戏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

3.创新德育技术,抢占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

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具有时代感的现代传媒,乐于从中获取信息和交流,这样,大学德育工作就更不能回避网络。事实上,网络必将给德育工作带来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充分利用网络,积极构建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已刻不容缓。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通过QQ聊天,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QQ空间或思政博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E—mail,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通过在网络建立的沟通平台,充分交流与沟通,使德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

网络给了大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的平台,一些不方便面对面或者通过语言交流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E—mail或者QQ与老师交流。一些很隐私的心理、道德 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匿名E—mail或者匿名QQ与老师交流。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这些信息,通过细心的沟通与正确的疏导,来帮助学生化解心理上的矛盾及压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负面情绪得到引导和宣泄,纠正他们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老师要紧跟学生的潮流,从班级QQ群中的聊天信息,学校的BBS,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论坛等内容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或积极参与到学生对热点问题看法的讨论中,或通过其他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不受网络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网络使师生间的交流变得更畅通,能够使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和道德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减少学生出现心理和道德上的问题,尽量避免学生因心理或道德原因自杀或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育环境,建设

1 前言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举足轻重,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环境,包括教学理念、管理机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课外活动组织、师资、单项体协、设施等,体育环境的不同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果以各校学生在校前两年体质发展(增幅)情况为参照物就很容易对各校的体育教学间接地做出评价,如果以大学生三、四年级的体质健康发展为参照物就可以对各校的体育环境做出评估。笔者将学校按“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与省政府共建院校、省属院校进行分类,比较各校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的发展变化,对不同的体育环境做出评估,有利于高校体育工作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对于转变高校体育管理理念、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构建良好的体育环境、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从“211工程”、“985工程”院校中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和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从教育部与省政府共建院校中选择延安大学(以下简称延大),从陕西省省属院校中选择西安理工大学(以下简称西安理工)和商洛学院为研究对象,以其2008至2011四个学年的学生体质为研究内容,获得402904人实测数据。对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对2008级学生体质进行跟踪调研,分析其2008、2009学年(上体育必修课)和2010、2011学年(上体育选修课)的体质变化情况,进行现场调研,访问专家教授,找出各院校之间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为改进高校体育环境提供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分别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着手,收集2008级学生08年度至11年度四年的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立定跳远和体质测试总平均分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1)身体形态逐步改善,“211”、“985”院校优于地方院校

陕西交通大学等校2008级学生男生身高平均值为170.63cm,体重平均值为62.18kg,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60.46cm,平均体重是52.16kg,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男女生四年的身高无显著性变化,在1-2厘米之间变化,属正常测量误差范围;但在校大学生的体重有显著性变化,男生体重平均增长2-2.5公斤,女生的平均体重有所下降,幅度1-2公斤。

由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交大和西农学生体重过轻人数比例是逐年下降的,下降幅度较大,交大3.6%,农大6.5%左右,标准体重人数比例是上升的,升幅交大为5%,农大达32%,肥胖的人数比例逐年下降,而地方院校的统计结果不容乐观,西安理工大学的标准体重人数比例是下降的,降幅达4%,肥胖比例上升了2%,商洛学院标准体重下降了15%,肥胖率上升了2%。

(2)身体机能

学生在校期间肺活量平均增幅为男生204.32ml、女生184.37ml,交大、西农2008级学生在校期间的男生肺活量增加幅度为479.13ml和256.39均高于延大和理工(见表2)。其中延大学生男生的肺活量有所下降。西农女生肺活量有上升的趋势,第一第二学年的增幅最大,达到了472.91ml,第三第四学年增速放缓,交大女生的肺活量变化不大。理工和延安大学女学生的肺活量第一第二学年有所上升,而第三年第四学年呈下降趋势。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对西安交大、西北农大、西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2008级学生立定跳远测试数据进行整理见表3。

(单位:m)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交通大学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远高于其他学校。各所大学学生在校期间,学生的素质是先升后降的“倒勺”状曲线,地方院校男生的身体素质呈单边下跌趋势。

(4)健康体质测试的总平均分

将西安交通大学等校2008级学生在校四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的总平均分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

从统计结果看,交大2008级学生在校四年的体质测试总成绩平均为77.45分、农大78.2分基本上是一个档次,而延大、理工地方院校的平均分分别为69.45分和71.71分。地方院校的体质健康总分低于“211”、“985”院校。由学生在校期间体质测试的成绩变化来看,交大、农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先升后降,在一至三年级上升,第四年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延大、理工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有单边下跌的趋势。

3.2 原因分析

就体育环境建设理念、特色项目建设、教学评估和体质测试项目设置进行了调研。交通大学的体育环境建设在于其先进的理念,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提出:“真正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心中有人文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个书院都要有一个代表传统的体育项目。我想到了建舞龙队,激发大家对体育的热爱”。如今,一条龙变成了8个书院8条龙,形成了当初设想的龙争虎斗的情景。如何在课堂外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西安交大提出“书院制”的思路,基本导向是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书院配备有专门体育导师。郑南宁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学院教师作为书院的老师,要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分享大学生活”[2]。正是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育文化建设使得交大的体育环境建设成果显著。这与剑桥和牛津的龙舟简直是异曲同工,值得各校借鉴。对交大体育专家访谈,交大体育文化建设是以比赛为平台贯穿全学年始末。对体质健康测试极为重视,管理严格,学生在校四年都要测1000m、800m和立定跳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有一批高规格的训练基地。陕西省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副主席单位、桥牌培训基地、游泳教员培训基地、游泳救生员培训基地等。女子篮球队是陕西省高校“CUBA”三连冠得主;赛艇队在全国及亚洲青年锦标赛中,多次取得不同项目的第一名;校桥牌队多次参加全国比赛成绩优异。曾先后获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陕西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3]。西农的校园体育环境建设是以高规格基地建设为核心,引领带动整个校园比赛、训练、科研和教学的高水平发展,尤其是网球、篮球和游泳项目水平是比较高的。另外,其体育课程评估系统保证了体育课的质量,值得各校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年度测试立定跳远、握力、800m和1000m。而地方院校的测试相对采用简单易行的项目,如用台阶试验替代1000m,用坐位体前屈代替掷实心球、50m和握力测试,降低了测试的难度,学生不用努力就能达标。对地方院校调研发现,体育环境建设意识不足,没有将体育文化建设放在首位,缺乏先进的体育理念,局限于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没有营造出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没有对学生形成印象深刻的刺激,激发不了其对体育的兴趣,90后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今后的工作,在课余疲于应付诸如第二学位、驾照、公务员考试等,而通过网络经常能观赏到NBA、欧冠、澳网等世界一流水平,现实环境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其对体育的兴趣可想而知。部分学校体育课的课时系数竟然是0.7,体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从何谈起?体育课程缺乏评估系统建设,也是体育环境建设的不利因素。

3.3 结论

总体上,不论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方面,“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均高于地方院校。学生营养进一步改善,交大、西农学生在校四年,学生标准体重率逐年增加,而地方院校学生体重偏轻比例逐年增加。学生身体机能稳步增长,有氧运动水平有了提高,前三年增幅较大,第四年略微下降,地方院校降幅较大。各校学生在校期间,学生的素质是先升后降的“倒勺”状曲线,地方院校男生的身体素质呈单边下跌趋势。“211工程”、“985工程”院校的体育环境建设总体上优于地方院校。

4 对策与建议

4.1 创新理念,打造当代大学生的“精”“气”“神”

以先进的体育理念为指导,以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为支撑,以体育文化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基地为突破口、以特色传统项目为载体大力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掌握一至两门健身方法,树立通过体育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远大信念,实现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4.2 高校体育环境建设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高校体育环境的建设可从体育人文环境、体育课程管理、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训练、体育协会及体育社团、评估及反馈等八个方面进行(见表5),囊括了体育环境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每个方面的建设又可通过多个指标体进一步具体化。体育人文环境包括指导思想、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及体育知识。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体育哲学、体育价值观、体育理念及体育文化等。体育课程包括师资、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成绩评价。体育赛事包括赛事资源的引进和开发、竞赛组织、体育产业化、国家级省级训练基地、职业联赛组织单位等等。

4.3 大力构建高校体育环境建设的基本框架

构建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健身环境,搭建“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社团——体育科研——体育产业”五位一体的基本框架。体育教学: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基础课、选项课,目标是增强体质,掌握一至两项健身方法,终生受益。体育训练:成立运动队,以赛带教,彰显体育竞技的魅力。体育社团:对体育社团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推动学生踊跃参加体育实践活动,锻炼自己。体育科研:围绕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和教研活动。体育教学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强制性,保证学生基本的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觉锻炼、积极参与、自我实现的体育态度和合作竞争、双赢、进取的人生哲学,培养体育兴趣,为体育参与打下基础。引进国家级、省级以及职业联赛训练基地,烘托健身氛围和引领学生健身。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载体,是构建体育健身环境的主角。做好体育科学研究,理论服务实践,科学发展。引进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如场馆经营、赛事运作、商业赞助、高校体育联盟等。以上五个支柱的建立将基本搭建起高校体育健身的基本框架。

4.4 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管理,严格体育成绩的获得条件

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拓宽体育选项课内容,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自然环境资源、民俗体育资源等,丰富体育课内容,加大体育课程建设,严格体育课成绩的获得条件,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管理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体育课程不仅包括体育教学课,还包括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因此,体育课程成绩应当由体育教学课、体质健康测试、课外体育锻炼三项构成。例如,北京大学规定以上三项均合格方可获得1个体育课程学分,另外,在健美操和太极拳选项中还增加了12分钟跑测试,值得借鉴[4]。

4.5 寻找项目突破口,放眼世界,请进来,走出去,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招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校体育环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窗口,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一切,同时也展示了学校的一切,李岚清说办学就是要“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讲的就是办学特色。每个学校应尽力发掘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以体现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如剑桥和牛津的龙舟赛,以社会活动及科考为主的北京大学山鹰社和自行车协会,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和较高知名度,是北京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展现。西安交大的舞龙队体现了龙争虎跃、健康向上、奋发图强的交大体育文化精神,彰显了整个校园的生机与活力,体育锻炼的氛围可想而知。地方院校应主动寻找项目突破口,放眼世界,请进来走出去,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招牌,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提高社会知名度,才能够长久生存。

4.6 设想

成立高校体育竞技表演队,项目设置上先入为主(也可是当地民俗体育),在项目的设置、规则、裁判等制定标准,即宣传了自己的学校也烘托了体育健身氛围。成立体育联盟总公司,各高校成立自己的俱乐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衡各队的实力,像NBA一样选秀、外援、转会,打主客场联赛、常规赛和季后赛,像欧冠一样平衡收支。形成龙争虎斗的体育健身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体质下滑趋势才能得到有效遏制,终身体育观才能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解读[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简介[N/OL].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http://zq.xjtu.edu.cn/tyzx/.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简介[N/OL].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http://tyb.nwsuaf.edu.cn/newsite/.

[4]北京大学体育部部门概况[N/OL].北京大学体育部.http://pe.pku.edu.cn/.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问题

网络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方便的平台,搜索引擎、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购物、网络硬盘、多媒体播放软件、博客、微博等多种网络软件将人们的经验、知识、文化和生活都传到了网络中,它们给信息获取和交换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也为网络内容的更加丰富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INIC)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7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接近6亿关口,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群体。大学生作为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社会群体,已成为网民主要的生力军。

1.当前网络环境与问题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是超乎想象的,网络以其自身的特殊性,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形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受益于网络的使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信息、展开人际交往、进行娱乐活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主要主要以交流、信息、娱乐、学习、消费等为目的。如网络聊天、博客、BBS 论坛是一种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沟通的方式;信息是以是浏览国内外新闻、搜索引擎、网上查分、浏览网站、网上求职、一种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获取知识或消息的途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多媒体娱乐、是一种利用网络所提供的相关软件进行娱乐放松的行为;网络也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再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限制,无对象限制的学习方式,如网上查询资料和浏览下载、网上阅读电子杂志、网上图书馆、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和共享的资源进行广泛的、协作的、开放的、无止境的学习的行为;消费行为。是一种利用网络的便利和迅捷获取有形或无形的商品的行为。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或旅游服务、商务活动等也是大学生从其消费的文明性、知识性的体现,其消極之处也可以从消费时间、金钱的迅速增加和网络行为迷恋及其造成的社会后果等方面得到显现等。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网络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当使用变成滥用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如有的大学生计算机操作熟练,但是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文章。网络的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在网上,由于技术的特殊性,很难做到对网络行为的严格审查。大学生在一个高度自由的环境下接收、使用和传播信息,弥漫于网络,色情、暴力等丑恶内容也在网络上泛滥。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网络监管不力

目前通过技术进行网络监管属于滞后性防御,只有当失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才能发挥作用。而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的冲击下,目前的网络监管方式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网络监管力度不足容易滋生侥幸心理,鼓励不当行为,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行为的盛行都与此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

2.2 网络媒体低级化

网络媒体出于迎合某些消费者的目的,越来越注重娱乐化,放松了对文化内涵的要求,从而变得低级化:网络游戏普遍化、媒体内容准“情色”化。致使原有健康网络文化的所占份额逐渐被蚕食,在这些不良信息不但起不到陶冶情操、自我升华的效果,反而受其毒害,引发行为和意识的失范。

2.3 家庭、学校、社会监管引导意识不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属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些家庭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尤其是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关爱不到位,致使一些误入歧途的学生缺乏负罪意识。学校负责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却忽视了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和约束;社会接纳大学生,但是不能为其提供完善的保护和引导,如对网吧的管理不力,导致许多网络弊端的出现,未得到及时引导和教育的大学生们,在网络信息的汹涌潮水中,就看不到指路的明灯,很容易误入歧途。

3.净化网络环境措施

3.1 加强网络监管

对网络管理应纳入国家宏观管理之中。国家应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规范商业网络经营者的行为。必须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商业网站和网吧管理制度,有效地规范商业网站和网吧经营者的商业行为,坚决打击商业网站和网吧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为大学生上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完善网络道德法律建设

净化大学生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是首要任务。这就使得网络法律的健全和完善成为了我国道德教育进程中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在信息产业部和与网络相关的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关于网络的部门法律法规,网络立法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并且初现成效。但是,网络立法工作还需适应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全社会可以充分信赖网络。

3.3 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大学生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的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已经完全走进了大学生的曰常生活之中,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基调和塑造大学生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3.4 树立正确网络意识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把握正确的上网目的和动机,这是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基础。正确的网络意识和上网动机是克服网络问题的根本所在。要树立使用网络应为学习服务的理念,网络资源是社会的财富,其主要功能应该用来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大学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好网络,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5 加强网络教育监管引导意识

人是网络空间中的真正的主体。高校网络环境塑造要不断注重大学生在成才发展中的积极性,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特点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的网络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网络道德教育来教会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从而对其在网络中行为进行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唤起大学生的个体成长动力,使大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得到提高和重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自律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网络的发展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活动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课题,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把网络成为大学生提高自我的有效工具,避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5篇

摘 要:人格就是一个人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是各种心理特征、道德质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与网络联系最紧密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以网络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几点关于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环境;大学生;人格;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83-02

人格一词,内涵极其复杂,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在《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实务》中认为“人格,亦称个性,是人与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人格反映了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同时又是通过动态的心理行为表现出来的”[1]。人格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本文主要以网络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时代背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然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重要群体,而网络信息也给他们带来了影响。他们不仅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展现自己才华,而且大量垃圾信息的存在和泛滥,使一些高校学生误入歧途而不得自拔,从而形成障碍人格。

二、网络信息环境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是时代精神与自身特点相融合的综合反映”[2]。网络环境能够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

(一)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内部冲突得到缓解

在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创造的人格结构模型中,人格的结构被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一个人要把持身心健康,要生活得顺利而有效,必须依赖人格三种力量的均衡协调,一旦不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心理失调。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形之中会令大学生的超我、自我压制本我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大学生焦虑、紧张、压力增加,引起大学生人格内部冲突、心理失调。“网络环境能够提供给大学生匿名的个人身份,使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对本我的限制作用减弱,给予本能快感和无意识中的焦虑的释放以极大的空间,因此它很容易成为宣泄的场所”[3]。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本我欲望,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自己的关系,缓解大学生心理冲突。

(二)有利于大学生开放性人格发展

开放观念是一种面向社会的观念,面向未来的观念,是一种跨时空、富于创造力的优势观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对以往大学生的描述。在网络信息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开放,当今的青年学生不再局限于封闭的环境之中,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开拓创新,因而树立了一种开放性的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开展社会交往,视野开阔而不狭隘,思维活跃而不僵化,标新立异而不墨守成规,敢于开拓而不畏缩。同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也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在传统与现代的两个维度摇摆,他们的人格也表现为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交融。这种交融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开阔眼界,从而有更为综合的视角审视自我人格特征。

(三)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网络信息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首先,网络信息复杂多元,能够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大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认识复杂多元的社会,从而根据这些信息,采取正确的行动,接纳与容忍世界的本来面目,依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其次,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大集体中来,在网络中交友、聊天、论战等,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有能力的人,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最后,由于网络生活的隐匿性等特点,在网络虚拟生活中,大学生们不必顾虑太多的社会现实因素,在网络中能够较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真实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不用矫揉造作或装模作样。

三、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雅克?德洛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受的大量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评估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4]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出现了一些迷茫和冲突,甚至导致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

(一)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往往也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在网络虚拟生活中,由于网络生活的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向选择一个角色定位,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网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向往的社会角色的写照。因此,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混乱,自我认知错位。当代大学生基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往往存在着主观偏激、固执己见和自我调控能力差等缺陷,会出现自卑、抑郁、羞怯、急躁和孤独的心理困扰,在意识品质上显得相对脆弱,适应社会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一些困难和坎坷就畏缩,进而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二)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缺失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6篇

摘要:

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校园环境是指以大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校园历史传统为背景,以全体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特色物质形式为外部表现,制约和影响着校园人活动及发展的一种环境。对高校周边环境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保护,是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湖北经济学院周边环境现状的分析,寻找对策,理清校园安全管理思路和措施,营造和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湖北经济学院;商业环境;和谐校园

一、湖北经济学院外部商业环境的基本现状分析及建议。

1、新校区周边环境基本组成结构及师生消费趋向分析。

(1)基本概况。

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区周边是指靠近新校区的北门、东门附近的区域,主要涉及梁山头商业区等区块。

(2)基本组成结构。

据调查,目前新校区周边共有各种商贸服务业商店130家,其中:菜馆、饭店21家,地方小吃18家,饮品店10家,水果店4家,零售食品店3家,超市、便利店6家,理发店8家,美容店3家,眼镜店7家,饰品店7家,服装店3家,宾馆8家,浴室4家,网吧6家,通讯产品商店2家,修车及自行车商铺4家,成人保健品店1家,二手杂货铺1家,家装店1家,移动通信3家。

(3)基本组成结构分析。

①目标性。

目标消费群体比较明确,主要是针对校区师生及部分当地居民。随着梁山头商业区等入住人口的增加,这些小区的居民也将成为潜在消费者。

②针对性与专业化。

商业形态的消费对象单一,直接针对校区师生,尤其是以学生为消费对象,商业形态并呈专业化,如:眼镜店、网吧、理发店、饰品店和浴室等。

(4)消费趋向分析:

①消费额方面:在我们的调查中,师生每人月均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13.22%,在500――1000的占66.39%,1000――1500元的占15.43%,在1500元以上的占4.96%。而校区位于市中心的师生每人月均消费同比都要高很多。

②消费方向。

调查中,月均消费量中“吃”、“穿”、“用”、“行”的消费比例分别是78.52%、7.59%、7.38%和6.51%,每月光顾最多的分别是小吃店,占66.2%,水果店,占47.1%,餐饮店,占26.5%。这与目前商业形态中餐饮业、小吃店所占比例最高相一致。

2、新校区周边商业经营环境分析。

(1)发展概况。

自下半年新校区启用以来,经过5年多的发展,周边地区商业经营环境渐趋正常有序,同时也吸引了附近居民、其他行业的消费群体。因此,从宏观的.层面看,其商业经营环境呈良性发展趋势。

(2)发展问题分析。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对经营户的访谈,从微观的层面看,新校区周边的商业经营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

①根据被访者调查显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该在新校区周边地区宏观商业经营环境改善中加强力度。在问卷调查“为了把商业街发展得更好,您认为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中,改善商业经营环境的主要措施。

②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新校区周边地区商贸服务业现状尚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在问卷调查“商业街目前各种服务中,能否满足需求?”中,分析如表2:

3、对于周边商业环境发展的建议。

一要对新校区周边地区商业发展做科学规划,来提升商业档次与水平。

二要加大对该区域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商业经营的外部条件与硬件设施。

三要对该地区商业形态要加强管理,取缔无照及非法经营,净化经营环境。

四要进一步鼓励该区域繁荣与发展,在工商、税收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湖北经济学院校园内环境分析。

1、校园消防安全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发展规模扩大,学生公寓增多,学生聚居密度高,尤其是学生公寓、食堂、超市等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尤为重要。消防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到位,消防设施如消防器材、安全通道及标识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配备不到位的问题,都可能酿成火灾。

2、校园交通安全问题。

(1)交通设施不全、交通秩序混乱。由于现在经济学院处于郊区国道周边,不少学生缺少交通知识,也缺乏安全意识,使本来就繁忙的交通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2)学校附近有的车辆没有安全保证,存在着“黑出租”揽客营运,这些车辆多数状况不良,驾驶人员身份不明,交通规范意识欠缺,强拉旅客,极易发生违章行驶和抢劫犯罪等案件。

(3)交通管理无序,摆摊占道严重。校园外随意摆摊设点,占据了人行道和路面,堵塞交通,严重危及外出师生们的生命安全。

3、校园治安问题。

个别学生素质不高,物品失窃现象也会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学校的扩大与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也成了不法分子觊觎的对象,如校外人员入内盗窃、行凶抢劫以及诈骗等刑事案件亦有发生。

4、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经历了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和迎考,有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接着面临着学习的、社会的、家庭的乃至今后就业预期的种种压力。一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心理比较脆弱的同学,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若自身不能调适好,又得不到外部关怀,容易发展为精神疾病,乃至发生轻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等重大安全事件。

三、对新校区校园环境分析的建议。

1、社会、政府方面。

(1)在维护高校交通秩序方面,政府应分清利弊,做好引导,争取最大化增大公共交通利用率。同时,加大警力,提高执法率;整顿净化城市道路;大力宣传交通法规、安全知识,提高公民素质等。

(2)公安部门要预防针对大学生为对象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侵害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负责制;在必要的地段设立交通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

(3)文化新闻出版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周边娱乐文化场所监查管理力度,坚决查处高校周边不规范的网吧、书市、影吧,净化文化市场。

(4)工商部门要坚决取缔高校周边无证经营的场所,加大对违法违章活动的查处力度,加强高校周边经营门面的监督管理。

(5)当地的卫生、质监、城管、药监、卫生、城建和教育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对校园周边的流动摊贩进行清理整顿。

2、学校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开展以树立优良学风、校风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建立并健全大学生保障体系。

包括经济困难大学生保障体系以及未就业大学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如建立正规合法渠道的家教中心,职业介绍所等,加大对学生就业保障的资金投入,防止和减少欺诈大学生的案件发生。

(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应从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以理想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 “三观”教育,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辅导问答。

(4)学校与各方面良好的沟通与配合。

一要加强学校与综治部门紧密联系,按规定派保安和驻校民警对经营市场进行巡查,强化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日常安全管理。

二要加强与家长联系,对于意外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三学校应该尽可能与周边社区居民加强联系,多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学生自身方面。

一要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要加强与人交往沟通,提高人际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三要学会在各种社会事件活动中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四、结语。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所赖以生存的“象牙塔”,高校周边环境则是高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加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3]郭琰。餐饮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工会硬笔书法比赛方案下一篇:简单逗女生的脑筋急转弯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