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2024-05-28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精选9篇)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第1篇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掌握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的作用。

3、理解课文中对联的意思。

4、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解题

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在清香的碧螺春中,在京剧优美的唱腔与华美的脸谱中,在安塞腰鼓雄浑的鼓点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对联,再次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教师可出几个对联的上联,请同学接出下联,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致。

宝剑锋从磨砺出 雾锁山头山锁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3、教师引导:同学们都很喜欢对联,当代著名作家黎汝清在童年也和春联有着不解之缘。走进课文,让我们看看作者与春联有着怎样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学生展示朗读后。教师重点指导个别字,如“琢磨”,“琢磨”思索、考虑,而琢磨。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浏览,注意留意文中和时间推移有关的词句,比如:“那是二年级寒假过完的时候、第二年开学、以后”以此作为时间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段都谈到了童年的爱好对人一生的影响,并学习运用这种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质疑问难

1、边默读边思考,关键是画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

2、默读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疑问之处,能解决的共同解决,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教师将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简单问题学生谈自己的见解,解决不了有价值的问题在下一节课再共同探讨。

五、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还可鼓励学生找些对联与同学品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首先检测生词掌握情况。

二、自主感悟

同学们,作者童年与春联的故事一定深深吸引着你,那就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或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谈谈为什么?

三、梳理升华

1、教师引导:同学们,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谈到了童年的爱好对作者一生的影响,那春联是怎样一步一步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的?

2、教师启发:请同学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读、勾画,并写下自己点滴感受,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以下我从四方面进行教学预设:

(一)认春联

1、学生讲述作者喜欢春联的最初缘由。教师引导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抓关键词,从“漫不经心”到“被吸引住”直至“聚精会神地琢磨”,体会作者对对联的关注程度逐步加深,逐渐产生兴趣。

2、追根溯源,一副对联居然如此奇妙,让作者以至出神。引导品读第一副对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启发学生谈对这副对联的理解、感受,进而引出对联的特点:(对联结构精妙,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寓意很深,给人启发教育;对联又很有文采,可以当作诗来欣赏。)

3、请学生对照对联特点再次品读对联,相信学生也会随同作者的情感对春联产生兴趣。

(二)品春联

1、随着对春联兴趣的浓厚,作者对春联又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关于品春联的事。进而启发学生:作者带我们品味的两副 对联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对联,而后对照对联进一步了解对联的又一特点----“对仗工巧”。

3、品读对联时可教师说上联,学生接下连;或男女生对联。反复品读中让学生体会对联之妙。

(三)写春联

1、教师引导:作者也践行着他所品味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他在父亲的鼓励下尝试----写春联。

2、教师充分鼓励学生品读小作者抄写的对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想象画面体会其意境之美,感悟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重点品读第一幅,让学生讲一讲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副对联的故事,请学生谈感受。并结合“对联上的字顺序颠倒,年逾五十的二大娘竟然一字不差的认了出来。”以及“当我看到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快乐。”充分体会这幅对联给老人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小作者从中也获得无穷的乐趣,进而也有了深入的思考写出“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品味春联的寓意。

(四)搜春联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跑遍”、“如获珍宝”体会作者搜集春联的热情极其高涨,对春联的那份喜爱已达到极致,春联真正融入到作者的童年生活。

四、背诵积累

背诵文中的几幅对联,争取让我们的学生也对对联产生浓厚兴趣。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更多的对联和关于对联的知识,以“艺术瑰宝---对联”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第2篇

1、会写“壤、鞭”等8个生字,会认“跷、逆、寓”三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漫不经心、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

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那内容,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感受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生活的。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

大红纸上写大字,左一条,右一条,书幸福,写吉祥,家家门上寄希望。你贴这扇门,我贴那扇窗,全家上下喜洋洋。(打一春节用品)

2、了解春联的由来

3、师:春节快要到了,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这喜庆的场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春联的魅力,看一看春联和作者有怎样的渊源?(板书课题:我和春联生齐读)

1、自渎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壤、琢磨、呛”等字的读音。

2、作者介绍

3、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解释疑难。

(2)出示认读生词,指名朗读。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春节过后开学了,作者上学时发现,学校大门口有一副对联,读过之后就被吸引住了,经过老师的讲解,作者对春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不但给家里写对联,作邻右舍都叫写。对对联的喜爱和收集,使作者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5、注意留意文中和时间推移有关的词句,试给课文分段。

6、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出示中心问题:朗读课文,谈一谈春联是怎样一步一步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画出有关语句,作批注。

2、四人一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

(1)学习文章第二部分,思考:我是怎样爱上春联的?

生:那是二年级寒假过完的时候——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察觉。二年级寒假过后,开学时在校门口两侧看到一副对联,第一次深深吸引了我。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总结:这副对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学习就像逆流行船不前进就会倒退;人的心就像在广阔的草原上跑马,很容易放荡开去,但很难收回。从而劝诫人们,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

齐读三四自然段

(2)师:老师是怎样给我讲解的呢?

指名读5、6、7、8自然段

生:老师表扬了我的勤学好问,并且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春联的知识,让我从小对春联产生了浓厚兴趣。

过渡: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下春联第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它又是怎样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呢?

(3)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9——11自然段。

生:我从一副对联中感悟到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的道理,老师又从另一副对联中给我讲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

师:作者感悟到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对仗的知识。

师:作者由认春联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品春联,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写春联,那么我又是怎样给邻居们写春联的?

齐读这几段。

生朗读12——17自然段。

生:十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写春联,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

生:老师告诉过我,对联寓意要好处于对二大爷家两位老人的了解,我写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师:对联给两位老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作者的心理也充满了喜悦,说明作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师:怎样理解“我”抄录的这些对联的含义?

指名理解说明。

(4)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和时间推移有关的句子,体会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对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指名读最后一段

师:开篇简洁明了,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尾回应开篇,表明“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与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是大有关系。”开头结尾相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1、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对联,谁能说一说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2、出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对联进行朗读联系,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第3篇

1982年我第一次教三年级,看到那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作文课中咬笔杆、发呆、焦虑与痛苦,迫于无奈我开始新的尝试,试验着上“玩玩说说”课,把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课堂,玩“自画像”“盲人摸象”“斗鸡”“吹鸡毛”……一下子原本枯燥的文字技巧的训练,竟变成唤醒儿童天性的快乐的习作。受孩子们习作快乐情绪的感染,我坚持实验研究两年,试着把实践探索变成文字投寄出去。不仅在国内小语界很有影响力的《教学月刊·小学版》1984年第4期上发表了,还给我的文章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标题《“玩玩说说”——作文新课型探索》。

从那以后我满怀着激情和使命,一直往前走着,用实践丰富着活动作文。从1982年单一的“玩玩说说”的“捏鸡蛋”等游戏作文发端,到“神奇的纸桥”等科学小实验作文;从1991年《吹鸡毛》《50+50= ?》等一批教学录像进入《张化万习作教学专辑》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礼物,到1991年执教的科学小实验习作《烧不破的手帕》被《人民教育》等7家杂志评为教学设计一等奖,课题进入浙江省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从新世纪课程改革执教的《摔鸡蛋的学问》在天津全国小语会的习作教学研究会上引起人们热议,到2003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张化万小学语文教学40周年研究会》上《我发现》《心的建议》引起热烈反响;从《乒乓打架》《保护鸡蛋》《新年贺卡》等一批活动作文教学光盘进入《中国名师张化万小学语文教学专辑》,到省内外的一些学者开始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分析;从“吃西瓜”“保护鸡蛋”的儿童生活作文,到深入学生社区生活,去大街小巷查找错别字,探访敬爱的老师的综合系列活动作文……

这30多年,我和学员们通过无数次艰苦跋涉的探索实践,跌宕起伏的坚持与反思跟进,才慢慢寻找到今天受到教师与学生欢迎、充满生机而又问题不断的活动作文。

这30多年,是杭州市天长小学著名的小学教育改革家、全国劳动模范李承龙引领着我;是特级教师罗云仙、杨明明、曹晓虹、王莺、俞国娣、虞大明等一大批人帮助着我;是杜威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解放儿童的思想、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列昂杰夫的活动理论召唤着我;是杨再隋、吴立岗、刘力、汪潮等国内一流的专家教授点拨着我。这30多年,是天长小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鼓舞着我,是天长小学民主自由争鸣的文化厚泽了我,是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帮助了我。

30多年的实践探索终于让我们明白,传统习作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习作是师本作文而不是生本作文。我们煞费苦心地在寻找适合习作的儿童,而不是寻找适合儿童的习作。我们公开和内隐的最根本的假设是学生不会习作,他们的习作是完全需要我们教的。我们千辛万苦在寻找的不是如何唤醒儿童对习作的需要,激发儿童习作表达的欲望、运用的意识,而只是站在教的角度期盼一种习作教学序列,能够分门别类、分期分批按照所谓的科学教学的序列进行教学灌输,让学生学会系统的写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

习作是什么?不是创作,是练笔,更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们成长发展的记录和证明。习作是儿童生活、情感、思维、语言的一个活着的整体,不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句子、段落的表达训练。从根本上说习作不可能条分缕析、清晰科学地一点点分别地教和操练的。习作呈现在儿童面前的是一个情感的、生活的、语言的整体。小学生习作要成功只有全身心地、自然地投入到习作中去,把习作当作是自己的一种学习生活,当作是自己的一种情感抒发,当作是自己的一种思想表达,当作是自己的一种思维与语言的倾吐。只有这样习作才能够说是生本习作,才会从根本上具有勃勃的生机。

30多年千百度的探寻,终于找到活动作文——它鼓励学生以课堂内外各种活动的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并提升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从而使习作成为学生主动倾吐情感、学习个性化表达、融入社会、提升多方面能力的一个过程。它是开放的习作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我认识的活动作文不是从理论家的书斋中走出来的,也不是舶来品。它是生长在中国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产物。

它从一诞生就是为了儿童而存在的。活动作文的教学设计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教学评价系统都服从和服务于小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存在。

活动作文的内涵

一、活动的界定、特点与分类

1“.活动”的界定

中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家朱作仁先生认为:活动,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过程。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一切活动都是社会的活动,包括游戏、学习、社交、劳动等等。…… (朱作仁,《教育辞典》“活动”544,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苏联教育家列昂杰夫所说“: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的。” ( 列昂杰夫1975年《活动·意识·个性》) 巴拉诺夫更断言“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巴拉诺夫等1976年《教育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然是生成与发展主体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活动作文以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组织作文教学,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发展的潜能。

杜威说过“: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性的过程。”活动作文的“活动”就是学生“主动建设性的过程”。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为实现某种交际(理解和表达)需要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中学习语文。活动能激发学生了解、感知、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加深对交往对象的体验和感悟,促进交际表达成为学生内在的积极需求,这样的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灌输与塑造,而是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发展的过程。

活动作文的“活动”承担的是全面核心的教育教学任务。它是活动作文教学的主线,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更不只是营造气氛的开头;它是师生、生生和活动多向互动碰撞的过程,学生不只是活动的被动裹挟的对象,更不是毫不相干的看客;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习作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主要凭借;它是撬动习作四个支点(欲望、内容、构思、表达)的路由器,而不只是学生观察的对象,获取的习作素材;它的功能是全面的,不仅能促进学生习作的顺利成功,还让教师真切地感受习作教育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2. 活动作文的特点

小学活动作文以“活动”为平台 , 以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为依托,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习作训练 , 从而提高学生的各项习作能力 , 使学生乐于习作。它鼓励学生以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 , 体验生活、认识生活 , 探索和发现生活 , 并在此基础上记录和表现生活的一种教学模式。

(1)它是语文学习活动

活动作文是语文学习活动,不是其他学科活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

活动作文一切均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的,正如“语文课标”所建议的那样“: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活动作文教学包含的“综合”主要指:一是作文知识的综合,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作文知识解决问题;二是作文能力的综合,如组织学生参加作文趣味活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三是作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的综合;四是作文实践过程的综合,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

(2)它是活动化习作实践

活动作文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活动”的外,还在于:一是学习的过程是“活动”的;二是学习的方法是“活动”的;三是学习的手段是“活动”的。可以走进现实世界考察、采访等,也可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3)它是自主的习作生活

它不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它是一种学习、一种生活、一种特殊的作文生活。一是作文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作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二是作文实践的自主性。三是作文实践的体验性。四是作文实践的合作性。

(4)它是过程性习作实践

它不是结论式的知识掌握,侧重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不是通过获取最后的结论来掌握作文知识。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一看活动确立和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学习作文的价值和可探索性。二看其资源利用是否具有最优性。三看学习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即看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策略是否科学。四看学生作文实践是否具有全员参与性和全程体验性,即看是否人人参与到作文学习中,个个都经历了实践、领悟、探索和创新的全过程。五看作文结果是否具有深刻性和广阔性,学习成果怎样。六看作文教学的综合学习效率是否高。

3. 活动的分类

活动作文的活动设计只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活动天性,儿童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学习能量。

需要创设活动作文的哪些活动情境呢?

这种活动情境包括现实情境和想象情境,这种语言实践活动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有模仿性和应用性活动,还有探究性和创造性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校园、社区和社会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儿童日常游戏与生活情境,比如斗鸡、吹泡泡、盲人摸象和吃西瓜等;二是课堂内外的校园学习情境,比如洗手帕、称金鱼、听力考试、神奇的纸桥等;三是学生家庭亲情生活和小区社会活动情境,比如保护鸡蛋、劝戒烟、心得建议等。诱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既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内部的东西,也把自己内部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行为。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儿童是以个体的、独特的方式实现的。学生在主动活动中产生表达的需求,积极有效地把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能力。

它源自真实生活,又不是自然的生活活动;它需要将自然状态的生活与活动和儿童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衔接,赋予生活认识与习作教学的意义。

它是模拟的、浓缩的、精选的教学活动;它需要激活和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敏锐的感知和多种感官的观察,获取观察的表象,激活大脑中类似生活的认知记忆,努力和大脑中原有的在生活与阅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认知网络并网,把在课堂活动观察中获取的表象转换成一种意象。这样“活动”才可能促进一种见识,一种生活的阅历,活动经过才有可能转化为学生的一种经历,启动与人、与自我心灵沟通的一种冲动与表达欲望。

二、活动作文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思想

习作教学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平台之一。但儿童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受到成人语言的影响。尽管那时儿童学习语言无明确目的,无计划,无组织,但他们不是孤立学习语言,而是在生活中认识自我和他人,认识身边的世界和生活,在互动交往中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言的时空和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样,课内外学生的语言输入量远远大于输出量。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习作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它是儿童生活、情感、思维、语言的活的整体。不是可以孤立地无限割分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点状、线性的表达训练。习作要成功,只有把习作当作自己的学习生活,一种情感抒发,一种认识表达,一种思想和语言的倾吐。将学生表达的欲望、内容、方法、实践等整合起来,习作才从根本上具有了勃勃的生机。活动作文就是如此。

为什么活动才能成为适合儿童习作的整合平台呢?

活动是儿童生命的本性,他们是在活动中学习的。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心理学家让 ? 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认识的形式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行动,保持主客体一致性的基础性在于活动。儿童只有自己参与各种活动,才能真正获得知识。他认为: “动作是思想的根源,活动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儿童时期实践智力先于反省智力,而反省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地掌握实践智力的结果。”皮亚杰把“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的最重要原则。他指出,社会知识直接来自于与他人的交往活动。语文属社会知识,应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去获得知识。活动教学已经成为现代一种基本的教学主张。活动作文,学生在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中,兴趣浓厚,参与积极,从而增长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30多年的实践探索,30多年的理论学习,让我们认识到构建“活动”平台,才能唤起学生内在的表达需求,激活表达的欲望,以需求为机制,实现多种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习作学习的综合性。

活动作文以儿童“感觉在前,语言在后;思维在前,词语在后;情感在前,道德在后”的三个客观规律为基础,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儿童喜欢的、符合成长规律的、有利于全面成长的活动作文。而不再是单纯地站在习作教学的角度,看是否对学习习作技巧有用;也不单纯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作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习作心理负担,真实地感受到习作的愉悦、轻松、快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三、游戏精神是核心价值

活动作文离不开“玩”。学生对于习作的情趣,对于习作意义的认识,对于习作的喜爱与语言技巧的掌握,都是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要顺利地进行活动作文教学必须“把玩进行到底”。

在中国,许多人把玩作为一种负面的东西,必须节制。以为玩的功能就是娱乐消遣,其实玩更重要的功能是社交。玩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去一个新的地方,认识新的人,和新的人一起体验新的好玩的感觉。使玩变成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的活动。玩,让我们有可能成为儿童平等的玩伴,找回快要失去的童心,唤醒真实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玩,让我们忘记一本正经的说教,开始真正平等的师生对话,实现心灵碰撞,激活学生的潜能,释放内心的情感。那时教育教学才能真正成功。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神采飞扬,在玩的时候会迸发个性。当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时,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特别好。因为玩是源于学生自己的需求“。玩”大有文章可做。玩中有学,寓教于乐,玩中创造的教学方式能在课堂内外长存长盛。玩的过程能激活语言,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状态。儿童生命状态是一种游戏化的存在。游戏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主体活动,对儿童生命发展具有本质意义。儿童从幼儿到儿童再到少年的生命成长过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游戏方式不断变迁、演化、延伸、升腾的过程。从婴儿期咿呀学语时的玩物游戏、动作游戏,到幼儿初期的身体游戏、运动游戏,再到幼儿后期认知发展基础上的装扮游戏、象征游戏,最后到儿童期、少年期的探索游戏、社会游戏,游戏伴随儿童一路走来,不断谋取生命发展健康、和谐、昂扬、乐观的人格状态。没有游戏的儿童,是残缺的,也是遗憾的。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儿童认识、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儿童的游戏与成人所从事的游戏活动有根本的不同。成人的游戏只是为了解除生活的疲劳,暂时忘记人生的忧烦,他们无法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之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生活的意义,游戏是儿童大半的生活。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获得对生活世界的认知,获得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获得智慧潜能的滋养生发,获得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弥足珍贵的游戏精神!

活动作文倡导“把玩进行到底”。它的核心价值就是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源于人类的游戏文化史,源于儿童真实快乐的游戏生活。但游戏不等于游戏精神。活动作文倡导的游戏精神,追求的是自由创造的精神 , 平等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追求一种民主快乐同时又学习规则遵守契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它是儿童快乐的来源和本质。它启迪儿童智慧,释放活力,发展自由创造的能力。它关照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和本真。

游戏精神就是“玩”的儿童精神,是“以情趣为本”(即以快乐为原则),是自由的、非功利的。这种精神融合了独特的儿童文化,伴随着儿童生命的成长!游戏精神是一种童年的精神。缺失了游戏精神的小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于儿童天性和成长秩序的漠视和背离。只有当游戏精神贯穿于小学习作活动之时,习作才可能成为童年健康生活与快乐成长的自由乐园。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段时间以来,张艺谋和他这12年来所拍的电影,以及所做的面向电影市场的不同尝试,不断遭遇争议和各种质疑。

各种声浪中,张艺谋多数时候选择沉默,他警惕地面对冲向他的媒体,不抱屈也不辩解,隐藏起性格,含糊了态度,小心地化解质疑问题里的犀利。

这次在新电影《归来》中,张艺谋拿出早年他对电影单纯和热爱,想呈出和当年一样的自己对电影的初心;在他的团队为其精心筛检之后,他坦诚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从自己的立场,一一回应一路走来所遭遇的质疑,自己30年的电影心路历程,以及对中国商业电影的思考。

《归来》的简约是有意识地冒险

中国新闻周刊:《归来》剧本筹备了多长时间?

张艺谋:两年半吧。

中国新闻周刊:这一次的《归来》说的是文革后的经历,你刻意回避了文革的残酷吗?

张艺谋:简单的说它是两层故事,一层故事是我们俗话讲叫做“悲欢离合”的一个感情故事,另一层在感情故事底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有时代烙印、有历史的一种沉淀在里面。

我觉得这个反倒是中国美学的品质,就是它尽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尽量留白,尽量用简约的东西去表现。如果你能用一个比划表现,你就别写一句话,所以我是有意用这种方法,点点滴滴地渗透一些感觉就可以了。我不想高举强攻,因为高举强攻我们过去拍过很多了,就此类题材也需要改变方法。

这部是有意识地内敛、克制,又简约地表现一个时代,我觉得这是特别难的。要自觉、要自信,很难做到。要扛得住自己创作心态的诱惑,也是很难的。比如大家说,其实那么拍会特别有效果特别有意思,而且好看,你这时就想,我要那么拍么?那么拍我其实也很拿手啊,我不仅很拿手,而且屡次证明了,屡战屡胜。那好,那我坚持,说“我不”,甚至我不拍,就过去了。大家都说“哎呀,不行,这太可惜了”。

你常常也会动摇,说“会不会我错了?会不会这东西出来两头都不靠啊?”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热闹了,也没有直接了,而且也无味,怎么办?最怕的是淡然无味。

中国新闻周刊:拍的时候自己很清楚,这么拍风险非常大?

张艺谋:非常大!可能我觉得一般导演都不一定敢这样做吧。

我所说的简约,我所说的留白,那种内敛,很难做。它跟淡然无味就只差一张纸那么薄!所以我希望我做得好,我希望大家看了以后能有好的感受。还没有交给市场和大众检验,我只是坚持了这个做法。我认为自己坚持,一方面是针对今天中国电影现状的一种自觉,一方面也是我对此类题材的一种自觉。

中国新闻周刊:万一这个冒险失败了,观众不买账,它会影响到你接下来的创作么?

张艺谋:它不太会影响,因为我自己是很好奇,也很期待,但是我不会就那么脆弱(笑)。首先我们不是要拿一部作品去试什么,通常我在拍一个作品的时候,都是我对一段故事进行了沉淀之后的一个再思考,用一种艺术的角度去呈现它,没有必要去为了试什么。

我觉得这个故事用这样的方法拍,是我思考的结果,是我主动的选择,我自己在过程中学习,在进步。现在拍完了,创作这部分的心态收回来了,就有好奇心——就是放到市场上,可以试一下了。

我为什么好奇,我是相信“2000后”,“90后”和“80后”。中国电影市场蛋糕越做越大,也有一些负面的批评,这是一定的。今天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某种批评,很多声音是年轻人发出的,不一定是老知识分子。我相信我们的年轻观众有鉴别力,所以就有了好奇。

巩俐跟过去一样非常相信我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片子如果是一个小导演拍,说不定就被划为那种小成本的、为了拿奖的文艺片,会不会有很多人觉得,可能因为是你拍,才敢用很大胆的拍摄方法;也因此有这两个这么有号召力的演员,才吸引很多人去看这个电影。

张艺谋:你说的是一种自身的条件,这是不能回避的。比如说,以我现在所谓的“江湖地位”,加上这两个演员,如果投资在一定限额上的话,是一定赔不了。这是一个现实,这当然是我有利的地方。所以我所谓的“大胆”和年轻导演的“大胆”可能是不在一个标准上的。这是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层次上、在不同的阶段,这不能比。

但同样的,我觉得对我来讲,拍这样一个故事、用这样一个方法、这样一种心态,是非常有挑战的。当然更多的还基于对两位演员的信心。演员要好,演员不好你敛到哪儿去了,(笑),对不对?

中国新闻周刊:像巩俐也跟你合作几十年了,她怎么看你的这次转变,会不会觉得,导演我不太适应?

张艺谋:不,她跟过去完全一样。第一,她非常相信我;第二,其实我没有太多地跟她说我的这个美学考虑,这种形式的考虑,跟演员讲大而空,我们是非常就事论事地谈每一个片段的人物处理和人物的感情脉络,我们谈得很实的,包括演员进来后说我是坐在这儿,我还是拿个杯子,还是坐到这边这样说话?

所以巩俐的表演是一如既往(的好)。演这样的一个人物(老年痴呆症、失忆),在后半段,很有挑战性,我也觉得也就是她,能够把这个人物演得不是一个道具。通常演一个病人的话,她会迅速地被符号化、道具化,我觉得很难演,而且我们要跟进,丝丝入扣。我觉得她演得很好。她和陈道明两位演员,托起了这部电影,才得以让我的简约和内敛能实现。

中国新闻周刊:比如说在老年的时候有哪一场戏,你跟巩俐具体怎么讨论?

张艺谋:她自己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提前两个月去做了大量的访问,去养老院看那些有病的人,去接触很多这样的人,关注他们,观察生活,那儿一坐五天,我们叫“体验生活”。她每次体验回来都要跟我们开一次会,把她的体验讲给我,我就根据她讲的很多东西来修改剧本。因为编剧也不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她代替了我的眼睛,她回来告诉我说,导演这段儿戏应该这样子,编剧写的不对,这话不是这样讲的,这些人不是这样反应的,等等,很细节的东西。让我们做了很多调整。

像陈道明,他找来很多当年的右派,去谈,问好多问题,了解他们的心思,还有他们回家以后的家庭情况,他们的心理变化等等,回来也跟我讲。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的功课……这种体验生活、这种从生活中来的严谨的创作方式,可能是这个影片成功的关键。

拍商业电影是我有意而为之的事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这三部电影,从《红高粱》,到《英雄》,到今天的这个《归来》,你给中国电影的不同时期也给同行带来的这种——转变?

张艺谋:大家都这么归纳我的三阶段(笑)。归纳的也有一定道理,各十年、十年、十年,刚好差不多三十年。我没有刻意做这样的自我设计。

只是拍这部电影(《归来》),是我长时间的一个思考,以前条件不够,所以一直在心里面没有流露出来。

其实大家对于我在这十年商业电影的弄潮中,给我的某种尖锐的批评,我都是看到的,我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我还是认为我们一定要试水商业电影,一定要磨练自己的技能和适应性,两条腿走路。中国电影市场那么大,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商业片导演,没有好的、年轻的商业片导演来占领它,全部让给了好莱坞导演,我觉得那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我自己不是一个年轻导演了,但是我愿意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来拍这些东西,我往后还会拍。

所以这是我的一个有意而为之的事。

但是大家对我的尖锐的批评中,也有某种期待和期盼,和恨铁不成钢吧(笑)。这些我都看到眼里,我有深深的同感,我觉得这不是对我个人的一个判断,大家也确实对商业电影的未来有某种期盼,不是对我个人的。期盼说,至少我们不要犯错误,不要迷失,不要走入误区,大家有这些焦虑,其实这也是我自己在认真思考的东西。

两条腿走路,我不会只剩一条腿。有人说你这样走时间长了一条腿萎缩了,怎么办?这点我对自己有自信,虽然我从来没有解释,在大家批评我最尖锐的时候,我都不出来解释,就像那个广告,“我能”,我自己知道在我心里没有泯灭,一直没有泯灭对这种电影真正的喜爱,和对这样的题材真正的一种有感而发的心态,我心里一直有。不仅一直有,因为批评日益增多,我还很强烈。

《归来》是我很多年来就想拍的电影。我知道我迟早会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我不知道这会证明什么,只觉得这本身就是我创作的一部分。

中国新闻周刊:在那个时候,会觉得委屈么?

张艺谋:那没有什么,自己心里面很清楚,因为是你心里想拍的,不是要证明给大家看,很多东西是有感而发,像这种所谓的文艺片,所谓的有思想内涵、有深沉寄托、有情怀的电影,其实一直是我崇高的目标,一直奋斗的目标。我当然要拍、想拍这样的电影,这是心里面的冲动,不是因为被谁骂急了,要做一个证明。我还会拍艺术片,这个不需要证明。

比如说动作片,是我愿意拍的,不是要证明给大家看,我会拍商业片。我看李安导演说,拍电影拍到精疲力竭感觉下辈子都不想再拍了的那种,我不是的。我常常拍完还摩拳擦掌“哎呦,我下回打得更好”(笑)。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你的前十几年,从《英雄》开始,你给中国电影带来的这种变化?

张艺谋:也不能说是我带来的,我没有那么了不起。我觉得那个时候正好赶上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转型期,它从计划经济慢慢转向了一个市场经济,那个时候孕育着中国一个大电影市场的崛起,那是一个开端。我也是很巧赶上了那个开端。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说这个开端是你最早发现的?

张艺谋:我没有那么先知先觉,虽然《英雄》是第一个出来的。我就是运气好,我赶上了这样的一个信号。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英雄》首映的时候,你说的一句话,你说“也许若干年后大家不记得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但是会记得在漫天黄叶中张曼玉的一身红衣”。

张艺谋:是不是——你基本都忘记了那些内容了!甚至是关于秦始皇、关于历史之类的讨论都忘记了(笑),尽剩下一些广告画面。

中国新闻周刊:再回头看《红高粱》,大家现在也是特别清晰地记住了那些……

张艺谋:对对,昨天陆川导演也说,记住的就是那个红颜色。一个电影最后被记住的,可能就是那几秒钟。

中国新闻周刊:那这部《归来》,你认为最后大家会记住的是什么?

张艺谋:会记住的,我猜测有可能是最后一个画面。

我不是自编自导的导演,现在是等米下锅

中国新闻周刊: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映的时候,你在采访的时候说当时为什么要选《雷雨》作为剧本来拍,是因为当下的中国文学创作很匮乏;为什么你当时能拍《红高粱》,是因为那时小说文学百花齐放。

张艺谋:没错。坦率地说,像《归来》这种类型,像这样我能看上的、能寄托我一种情怀的小说,是吃了上顿就没下顿了。我现在不是说还有三个故事在等着我,不是的——没有了。

所以感谢严歌苓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原著,她不是为我写的,但是我发现了新大陆,我终于拿到了我心仪的东西。我虽然用它的结尾做开始,但整个长篇小说的厚重沉淀在了这个故事中。可惜我的这种发现太少了,让你有时候着急,连你要拍一个商业类型的电影都找不到一个故事,只好拿《雷雨》来改编。

中国新闻周刊:接下来依然还是挺难的?

张艺谋:很难。主要还是没有好的故事,太少,无论是什么类型。

我现在是等米下锅。吃着碗里的看不到锅,还不是看不到锅里的,那锅都不知道在哪儿呢。这一点是我们很焦虑的地方。

这一点其实也是大环境所致,又说到这个市场,我觉得市场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大家在“鸡屁股底下掏蛋”,所有的投资人,他们眼光比我们还锐利。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有时候写剧本需要一个能执笔的人,我们俗话说叫“枪手”,来帮我们整理文字,通常是不署名的。现在经常会遇到文学策划对我说,你到电影学院文学系、戏剧学院文学系,找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文笔还不错,也懂这个的,可那个学生刚写了些东西比较受欢迎,就被公司签了,一签五年,专门给写电视剧去了。

我很惊讶,现在他们发现人才从剧本源头找,商业眼光远远敏锐于艺术的眼光,所以“啪啪啪”都签了公司签了经纪人,这个芽就被抢了,他们希望他去创造《泰囧》这样的奇迹。搞得我们就更难了(笑),不再像过去那样子,你登高一呼,很多人都愿意来。不是的,现在他们没时间,有些人“对不起我能来一下”,拉上一个月后,就说“导演对不起,我得走了,我后面那个活来了我得交稿”,有很多这样的事情,这就是市场需求。

投资人知道要抓剧本,因为导演、演员跟他说,只要有好剧本大家都来。所以现在很多开发商、投资商就在发展这些,实际上拔苗助长的现象很严重。或者说,人心就浮躁了,自然我们就不能沉淀了,不成熟也赶紧上市,没办法,要占领啊,要赶紧呐。

可能这个现象会持续很多年吧,所以我现在的焦虑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我底下没货呀,怎么弄。比如说《归来》,有朋友看了说,“挺好,艺谋你再拍几部”,可我找不到(剧本)啊!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你现在担心更多的,不是现在自己有没有一些电影创新的想法,更担心的是没有好的剧本?

张艺谋:因为我不是一个自编自导类型的导演,有一些导演是自编自导的,这种导演产量低,但是他自编自导也能稳定。我现在这样子有点像职业导演,所以我更多的是希望有一个剧本或者一个原作,给我一个起跳。

我喜欢这种类型,我不想自编自导,一是我能力不够,另一个是目标太清晰。我愿意发现,发现陌生的、不了解的东西——你这个故事感动我了,“哦,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我准备拍它,那我去了解”,我就跟学知识一样,我喜欢这种方式。去做不同的尝试,更自由一点。这样的导演确实是依赖于发现更多好题材。

“艺术电影一直是我第一想拍的”

中国新闻周刊:刚刚去世的你的老师吴天明曾经说过,他有个心愿,就是像你和陈凯歌,能再拍出像《活着》、像《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你也说他基本上不跟你聊近十年你拍过的电影,你怎么看他的这个心愿?

张艺谋:其实我后来由衷地说,我相信,除了头儿(吴天明)之外,可能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期待,我刚才也讲了,在这十年当中我心里对自己一直有这样的期待。我知道我会拍这样类型的电影,能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我不敢说,但是一直是我第一想拍的,而不是第二想拍的,只是苦于各种条件、机会等等。

所以我才会说,我其实就想把《归来》最后给头儿看一眼,但是晚了,来不及了。不是要证明自己什么,只是头儿看了可能他会高兴,可能觉得,“啊,你还是过去的张艺谋”。

中国新闻周刊:我想知道,比起拍《红高粱》时你对电影的赤诚,这次拍《归来》的心境和那个时候比有什么不同?

张艺谋:我觉得是一样的。当然我年龄成长了30岁,没有年轻人的很多想法了,但是热情是完全一样的。

这里还有一个题外话,其实这次过程中是(比当时)更困难一点,从《归来》刚开始拍戏,计生委就一天十几封公函,在全城发了三个地方,一次比一次严厉,那时基本上是全国舆论都在声讨我。连道明都不断提醒我,导演你怎么老不来现场,导演你不能老去开会,你得赶紧弄戏呀!其实(对拍戏的)影响相当大,我知道拍戏当中我不能作应答,得等我最后拍完之后,没有办法,只能把它放下了。所以很考验人吧?在这样全国舆论的面前,保持一个定力先把电影拍好。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拍戏、给演员开会,这个对我来说是个考验,我还好,还是把这个电影拍出来了。

我和外公写春联 第5篇

到了外公家,我有些生气,说:“外公,你也太节约了吧!买几幅春联都舍不得!如今哪有人写春联的!”外公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蔼地说:“外公不是买不起春联,也不是舍不得。你要知道,春联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渊源而流长,怎能失传呢?我叫你来写是让你记住这门传统文化。”听了外公的一席话,我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要让我发扬春联文化的传统。

外公给我搬来了桌子,妈妈帮我裁纸,我找来几张旧报纸,练了一下笔。由于我从七岁就开始练书法,虽说写的字不说十分完美,但写出来的春联可以称得上“横平竖直”、“有板有眼”,总之贴出去不会让人指手划脚的。外公家是开小超市的,我对外公说:“你创作一副春联,我也创作一副。”外公略停顿了一下,脱口而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我笑了笑,说:“太老土了!这副春联早已经家喻户晓了。看我的,来个新鲜的`。”我想了许久,终于一字一顿地说:“货真价实惠万家,礼貌待客暖人心”,横批是“经营有方”。外公看了我写的这副春联,连声夸道:“字写得不错,而且内容也好,说出了开店的经营之道。”听了爷爷的夸奖,我心里甜蜜蜜的。

在我写春联的时候,外公家周围的邻居也来了,纷纷夸赞我。外公激动地说:“写春联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文化呀!”

对!小朋友们,让我们拿起笔,为继承和繁荣春联文化而努力吧!

哦,原来是外公打来的电话,他让我去他家写春联.我笑了笑,问:“妈妈,人家都买春联,外公为什么要写呢?”妈妈说:“外公让你写,一定有他的原因吧!去了不就知道了吗...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爷爷又要写春联了. 腊月二十八日,我和爸爸到爷爷家帮爷爷写春联.来到爷爷家,只见爷爷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正戴着老花镜,双手捧着一本《春联集》 我说:“好啊,我还想把对联写好了送给外公外婆和舅伯舅妈呢.”

我和爷爷贴春联作文 第6篇

爷爷先把糨糊熬好,又把事先写好的春联拿出来,把糨糊抹在春联的后面,然后我们就准备开始贴。

爷爷贴高处的地方,我和姐姐个子矮,就贴低处的地方爷爷教我们把上联贴在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次序可是不能颠倒的,爷爷又让我把一个大“福”字倒着贴,我问爷爷这是为什么呢,爷爷说:“倒着贴,就是代表福到了,到了千家万户。”我心想:原来春联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呀!我们贴的几幅对联有“一派山河呈锦绣,万家灯火乐升平。”横批是“百事大吉”、有“丰衣足食人人乐,绿叶青畴处处春。”横批是“喜气盈门”爷爷又指着对联说:“对联要讲究对仗工整,字数相等,押韵协调”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第7篇

30秒,是我和你相守一辈子的理由

男人和女人吃完晚饭,然后男人搭上车直奔机场。他要去一个遥远的城市出差,飞机是不等人的。可是他们的晚饭精致且丰富,一点儿也没有马虎,全是男人喜欢吃的,全是女人的拿手好菜。女人用了大半个下午的时间,让桌子上摆满海鲜。男人像鲨鱼般喜欢海鲜,可这个男人的风格,却一点儿也不像鲨鱼,他举止优雅,是一位优秀的男人。男人是在傍晚登上飞机的。他对女人说,当他走出机场的时候,时间会很晚,所以他今天晚上就不给女人打电话了,等第二天清晨再打。女人说:好。她站在窗口向男人挥手。接下来的半个月,男人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度过。很晚了,女人早已熟睡。忽然电话的铃声将她吵醒,她看了看床头的钟表,已是凌晨。女人爬起来,来到客厅,接起电话。她听到了男人的声音。男人开口就挺突兀:你还好吗?女人有些惊讶:还好,我已经睡下了。不是说早晨再打电话吗?男人好像不放心,又追问一句:你没事吧?女人有些好笑,这男人太婆婆妈妈了,虽然知道他是关心自己的,我当然没事,睡得正香。你怎么了?男人说:跟你说一声,我已经到了。你不用担心。有事别忘了给我打电话。然后他跟女人道了晚安,急急地将电话挂断。女人拿着电话,愣了足足一分钟。她想今夜的男人有些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呢?一时却又说不出来。半个月后,男人从那座城市回来,仍然神采奕奕。可是他的肚子上,多出一块伤疤。女人问:怎么回事?他回答:没事,一点小伤。女人急了,追问不休。男人就笑了:告诉你,你可不要生气。那天我下了飞机在街上走,肚子突然很痛。那是从来没有过的绞痛,让我几乎晕厥。于是我一下子想到了海鲜,想到可能是食物中毒。你知道,在我们这个海滨小城,每年都有人因为吃海鲜而送命。于是我给你打电话,我想假如真的是因为那些海鲜,那么,此时的你一定也会有感觉。假如你没接电话,或者虽然接了,但身体有什么不适,我就会直接把电话打到120急救中心,让他们马上赶到咱家。后来听你口气感觉一切都很正常,我就没再惊动你,放心地挂了电话。感觉都那么不舒服了,你还不赶快想个办法先救自己?女人问,哪有那么多心思想东想西的。男人深情地望着女人:再紧迫,我也要先给你打个电话。你知道,食物中毒这样的事,马虎不得的。时间就是生命。女人想起来了,那天,电话固执地响了好久,她才懒懒地起来接听。虽然她和男人只是聊了简短的几句,可是这几句话,用去了大约半分钟的时间。就是说,在这半分钟的时间里,男人其实正在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他在确信女人没有任何问题后,排除了食物中毒的可能,才挂断了电话,才开始向路人求救或者求助于当地的 120急救中心。假如那天他们真的是食物中毒,那么,即使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男人也会把医护人员送到她的身边。只不过,男人会因此耽误30秒钟。或者说,在可能的生死关头,男人把自己的30秒,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女人。而这30秒,男人肯定深知,极有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女人不说话了,她已经说不出什么话来。男人轻松地笑了笑说:还好,只是虚惊一场,什么可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他又指了指肚皮上的那块伤疤,调皮地眨了下眼睛:这是急性阑尾炎留下的纪念。女人却笑不出来,早已经湿了眼角。她抱紧了男人,她说:这30秒,是我和你相守一辈子的理由。

我和青岛房地产的30年情缘 第8篇

在纪念小平同志讲话30周年之际,回顾青岛市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和自己的工作历程,颇有感触……

改革开放三十年青岛人民住房的巨变

1978年,青岛市辖区244.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仅66平方公里,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小青岛”,市区人口110万,城市人均居住面积3.88平方米,年住宅投资仅3200万元。

1980年,在人口增至120万的情况下,人均居住面积增至5.25平方米,年度住宅投资猛增3倍达到了9335万元,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之后政府改变人民生活条件带来的变化。

1990年,因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城市区划调整(1988年实施),青岛市辖区扩大为1102.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达到了94.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203.63万,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幅最高的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6.7平方米,年度住宅投资达到了38898万元,相当于1980年的4倍多。

1995年,改革开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国家也加快了取消福利分房、实施房改的步伐。住房投资出现了政府、企业、社会三驾马车齐驱的局面,青岛市全年住宅建设投资达到了390206万元,相当于1990年的10倍,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8.1平方米,建筑面积17.12平方米。

1998年,房改的推乎亍和落实,政府、企业停止了福利分房性质的住宅投资,带来投资总量的减少,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幅也有所回落。

2000年,在经历了房改之后,住房投资基本转向了社会化,人们开始进发改善住房的强烈愿望,住房建设投资也进入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时期,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1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了20.76平方米,较1980年翻了一番,而投资相当于1980年的50倍。在建设标准、质量提高、供地方式转变的同时,也看出建筑成本、投资成本的提高。

2009年,青岛市的城市建成区迅速扩大至272.8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长至275.48万。与此同时,城市住宅投资相当于1980年的355倍。人民的住房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岛市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26.83平方米。

改革开放的30年,住宅建设投资一直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面。上述数字变化的背后,我们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巨大变化。

但在住宅水平已极大提高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住房问题仍然是一个影响人们生活、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青岛市每年都将住宅建设摆在政府年度大事的首位。我作为一个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和政府住宅建设的实践者,这些阶段和过程都历历在目,也有许多个人的总结和感想。

青岛市在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时间里,人民住房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福利分房的前15年基本是政府和企业包揽,后15年基本是靠个人购房、政策调节。从解决无房问题开始的“住得下”阶段,到解决住房方便问题的”分得开”阶段,又到居住环境和服务的“住得好”阶段,前后经历了三个过程。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报告中提到的“创造有尊严的生活”,也是我们送些年努力的目标。

从解决“住得下”谈起

建筑业和住宅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在邓小平同志《谈话》10年之后的1990年,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各地经济实力也有了相当的积累,人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居住的矛盾开始突显。

青岛市政府适时提出7要让人民“住得下”的”解困工程”,成立了“青岛市解困工程建设指挥部”,并任命当时在市建委工作的我担任了常务副指挥,全面负责工程的组织建设工作。青岛市解困工程是政府为解决“住房特别困难户”的住房问题而提出的。在“谁困谁解”的原则下,政策让利,与企业共担投资,使10523户“特困户”几乎100%得到了解决。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项工作机构,对解困对象从户口变迁过程到工作单位情况都查遍了,做到底子清楚、界定准确,汇总材料足能拉~卡车,整个工作过程公开、透明。当时虽然还没有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但行为还是人本主义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响应。

从1990年市政府决定启动,到1993年圆满完成解困任务,可谓时间紧迫,工程建设质量就成了主要问题。解困工程以“错埠岭”居住区建设为主,外加几个区片。1992年是集中建设的一年,总建筑规模近25万平方米。引用当时青岛市一位分管建设的老市长的话说,“这样的建设规模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可见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这一工程的规模之大、难度之高,也足见党和政府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作为组织政府工程,不仅要完成人民群众的居住难题,还要高瞻远瞩,引领和带动行业的发展。作为“解困工程”代表作的错埠岭解困小区,已成为当时青岛市配套最齐全的住宅区,除传统配套项目外,将管道燃气、集中供热、电话线和有线电视全部八户,在青岛市率先将9条管线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施工铺设,不仅打破管线施工“各自为政”的格局,而且节省了投资和时间,提高了工程质量,也使青岛市在城市小区配套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针对当时许多小区“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日不像样”的状况,我们在没有政策支撑的条件下建管结合,率先提出小区物业管理理念并付诸实施,使错埠岭小区成为了国家首批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小区。这一成果促成了全国第一次物业管理工作会议的在青召开,也为1994年建设部下发《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在新建小区推行物业管理制度提供了~个参考,为青岛市后续的小区管理开了好头。

善城市环境迫在眉睫

青岛市“解困”工程的建设使城市居民的住房有了很大改善,但棚户区和危旧房区仍大量存在,居住其中的“不便户”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青岛市于1993年发布《关于加强市内五区棚户区(片)改造工作的决定》,决定利用7年的时间分两期全部完成青岛市区的棚户区(片)改造任务。据当时统计,当时青岛市区需改造棚户区(片)有35处,旧房面积约8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5万余户、11万余人。

1994年至1997年的棚改一期工程,基

本完成了居住条件恶劣、防灾能力差和影响城市形象的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两万余户。

同时,青岛市结台实际情况,决定以提高整体住宅水平和建筑质量为主要目标,实施建设部大力推动的“安居工程”和“试点小区”建设,启动了以福州路小区等试点小区建设为先导的安居工程建设,又派我担任了安居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

在严格科学的管理下,福州路小区荣获了“国家试点小区金牌奖”、“鲁班奖”、“全国安居工程优秀小区奖”,我个人也获得了全国优秀小区管理个人一等奖、建设部劳动模范等称号和奖项。自此,青岛市的住宅小区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建设部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安居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适逢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即剩余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启动,我又被赋予新的工作,担任青岛市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负责剩余棚户区改造安置工程的建设工作,为实现青岛市的“世纪之诺”——“绝不把棚户区带人二十一世纪”尽绵薄之力。

剩余棚户区改造工程自1997年启动,因对21世纪“元年”认识的不统一,将原定2000年完成的任务提前了一年,本应三年的任务变成了两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工程开始之际就提出不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而且要从高起点、高标准着手,要做到安置小区落成之日即是一个全新小区的开始之时。因此,我很明确地定下了建设目标——整个项目一定要在规划、建设、配套、创新等多方面创造全国的一流。

在工程设计方面,我们率先提出并实现了从地形测绘资料到设计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程精准性,使青岛市勘察、设计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和设计管理上了新水平;在工程建设中,全面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成为当时全国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示范区。1997年率先组织了对新区100余万平方米住宅节能建筑设计和实施。智能化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也走在国内前列,实现了“水表、电表、煤气表”三表户外传感计量,并建立了自动报警救助和电视监控系统;在投资管理方面,我们在结算管理中提出统一管理、统一结算,使建设成本严格控制在计划之内:在质量管理方面,对工程建设采用全面的、覆盖性监理,使这一工程成为青岛市有史以来建设质量最高的工程。

棚户区改造工程另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完成110万平方米安置用房建设的同时,完成了20余万平方米配套公建的建设,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医院、老年公寓、大型文化广场、山水公园,并率先在青岛市大型社区建设配套中建设了集商业、文化、办公、街政管理、休闲、娱乐、服务等于一体、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大型居住区中心,为打造“成熟社区”和未来周边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配套公建在当时的规划设计中已属超标准配置,但事隔十年的今日,已是超负荷运行。对此,我只有感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和城市化进程不是我们可以预知的,遥想当年再看今日,真是沧海桑田,变化之大不敢想象。

为大众创造“适居”条件是我们的责任

棚户区改造的成果不仅安置了大量居民,而且形成了一个大规模城市住区的雏形,青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于2000年发布《关于加快浮山新区统一开发建设的决定》,决定将浮山新区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至13.8平方公里,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并成立浮山新区开发指挥部,负责新区的开发建设,我又被任命为总指挥。浮山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可谓青岛市城市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青岛市城市建设理念和居住文化理念的一次升华,标志着青岛市城市开发建设由被动的解困、改造转为主动的规划、营造。

浮山新区的开发建设采取了统一规划、配套先行的办法,通过《浮山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发布,确保了浮山新区整体发展的框架,使市政、公用、文化、教育、商业服务及社政、治安管理、养老托幼等配套工程能高标准配置。至2006年,新区的主要路网建设已基本完成,新区规划1200万平方米建筑总量已完成近70%,一个崭新的城市新区已基本形成。

浮山新区的统一开发建设经验以及建成区的良好形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宋平、吴官正、姜春云等中央、省(部)级领导多次到新区视察;国内外100多个单位5000多人次到新区参观、学习,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150多次对新区及个人进行了报道:青岛市创建园林城市、精神文明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均把浮山新区作为城市建设和居住水平的示范区进行展示。以今日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日益苛求的标准,浮山新区10多年前的规划和建设仍不落后。

回顾工作过程,那些无房户搬进新居的笑脸、棚户区几代人走出陋居的欣慰以及各种因新居而幸福欢欣的场景历历在目,更加激励我热爱住宅建设工作。她是幸福的载体,同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006年,随着浮山新区开发建设任务接近尾声,我国房地产市场也如火如荼日趋完善,青岛市政府又一次关注浮山新区开发指挥部这一为青岛市城市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战斗团队的未来发展。“要让这个团队多年从事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宝贵经验更大、更长远地发挥其作用,要让这个队伍继续为青岛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第9篇

七月七日,这一天我就应做点什么,我务必做点什么,因为它之于一个中国公民,就像阵痛新生,分娩之于母亲。是的,让它从宛平城、卢沟桥的那一页翻起,从29军31师219团的枪声中开始寻找我可敬的祖辈们,奉献和创造的历史荣光。

“松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三千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

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决”的美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30、《我和春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和春联范文05-26

春联教学教案范文05-28

春联教学方案设计06-17

课文春联的教学设计09-28

佛教春联06-12

虎年春联06-29

猴年除夕春联06-03

春联的起源06-03

春联练习范文05-18

对联春联范文05-18

上一篇:百合_植物作文550字_四年级状物作文下一篇:精选的大学生爱国演讲稿心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