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管理论文

2022-04-22

小编精心整理了《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优化应遵循四大路径: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顶层制度设计规划;制定前瞻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完善版权保护体系;加快出台文化与贸易、科技、金融融合的政策法规;积极完善吸纳与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政策体系,力推文化创意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管理论文 篇1: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摘 要:从内涵和外延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继而全面概括其本质特征。希望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及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特征;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娱乐经济”等,在一般研究中被视为同一语,概念如此混淆不利于学术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就其名称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交集,兼具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特性的产业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见图1)。基于此,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事业间有诸多联系,也有诸多不同。

一、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比较

二者涵盖的领域存在交叉,但二者不是同一概念。从提出时间看,文化产业远早于创意产业;从逻辑上看,二者属不同范畴,只是二者存在交集,创意产业不只限于文化产业,也与其他产业相关。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后起之秀。

文化产业把文化变成商品,创意产业不仅把文化变成商品,还在商品中融入创意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文化产业在内涵上更强调文化的工业化复制和商品化推广,强调文化与经济双向互融,体现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对文化产品的简单复制,强调创造性,注重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结构优化。创意产业除服务于精神文化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创意产业中的研发创意、建筑设计、咨询策划等主要服务中间产业(房产企业、制造企业、政府组织等),不直接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关,文化产业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直接相关。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比较

前者脱胎于后者,前者是后者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后者是前者的源头、基础和原动力。后者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而前者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新阶段。

中国从产出角度、从所提供产品的精神文化性着眼,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文化引领科技”、“文化创意带动创新”已成为共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中国式新兴工业化具重大意义。

从广义上讲,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二者很难区分,从起源看,文化都是人类创意的结果。作为文化成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一不是人类创意的精华和结晶,所以说文化本身就包含创意因素,文化产业不可能离开创意而生存,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过程就是创意的转化过程,在此意义上,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在西方,(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因为文化就是创意过程,只有人类才有创造性,才有创意,也才有文化。正如卡西尔所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世界是由符号创造出来的文化宇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旨在提高人们满意度的创意日益重要,文化创意产业逐渐从文化产业中独立出来,日益成为经济生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产业。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市场化行为,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后者突出“创意”,是“创意为王”的产业,生产和销售的都是“创意”。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比较

二者无论内涵和外延都较接近。国际上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1998年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影响了欧、美、亚等许多有意发展此产业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被全球接受。上海也接受了这一提法,在“十一五”期间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除北京外,目前只有台湾和香港。香港最初使用的是创意产业,于2005年改为文化创意产业。

二者内涵极为相似。按照英国的定义,创意产业指“源于个体创造力、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2002年,台湾借鉴英国,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定义为:源于创意或文化累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的行业。

二者外延极为相近。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及时尚、电影和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13个行业。台湾创意产业也包括类似的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建筑设计产业等13个产业。

根据上海的定义,创意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五大类。

上海定义里的“文化艺术传媒类”与本文兼有文化和创意特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内涵重合,二者包括的文学艺术创作,广播电视电影制作等外延相一致,但上海“创意产业”里的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等创意分类更多是服务于“物质生产制造”领域,这与主要服务于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无关。

四、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比较

后者具规范价值而无直接经济价值;前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后者不能推向市场,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前者以市场为导向,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后者主体是政府,前者主体是经济实体,可是个人、集体或企业法人。但其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五、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意者发挥才华、灵感,利用现代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再生产,将文学艺术转化为具经济价值的产品,进而在市场中交换、分配及消费,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经济业态。与其他物质产品相比,创意产品的生产融入更多文化要素和思想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具如下特征:

(一)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基础

文化创意产业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这是其区别于一切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创意产品的前提。人类创造文化绝非为创造而创造,其目的在于利用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自我提升。21世纪以来,后工业社会、后福特主义等理念指出,人们对非标准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产业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强,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越来越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正是此趋势的体现。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基础,离开文化,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的基础作用,但它不是对文化的简单拼凑,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再生产,基于原有文化进行创新继而形成创意。创意是产业链的起点和核心。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形成、维持、扩展的基础,创意支撑着整个产业的发展。诸多文献将创意与创新混淆。创新是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已衍生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文化变迁等诸多内涵,其外延涵盖科技、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创意与人文精神有重要关联。人文精神是产生创意想法和创意活动的来源。创意是全新意义上的精神化的创新,它从属于创新但更强调人文内涵,更具知识经济时代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最忌讳落入陈规俗套,必须凸显产品特色,才能“直指”人心。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决定了其根本:创意为王。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线。

(三)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了因高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外,其中大多数产业早已有之,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产业所拥有的特性得到政府、企业、社会的格外关注。因高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内容产业。

欧盟“INFO2000计划”把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主体定义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服务的产业”。其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传播的印刷品内容(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各种软件等。这与1997年颁布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中信息产业的范围基本一致。

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其精神内涵,即内容。形式各异、内涵多样的文化产品因内容而有价值。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数字内容产业。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了新的消费人群,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其已逐步成为当代主流产业,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内涵。

(四)文化创意产业具备生态化的灵活就业属性

因生產与消费的全民性,文化创意产业具巨大的就业潜力,凡有创意的人都可成为从业者,如彩铃创作者,Flash爱好者、动漫制作者等。该产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完善的中介机制将庞大零散的创意工作者整合进产业链。文化创意人员就业形态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表现为典型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不同于传统固定集中的办公,从业者工作形式灵活,地点分散,联系网络化。没有传统就业模式局限,文化创意人才分布出现了离心化趋势,他们贴近自然,回归本真,形成了生态化的灵活就业新格局。

(五)文化创意产业特色与竞争力高度依赖全球化中的本土化趋势

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初始成本很高,但复制和流通成本很低,即边际成本低。其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对产品的重复开发,通过广泛传播、授权经营等方式延伸价值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国际传媒集团的经营实践也表明,产品内容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但70%的利润来自全球化的复制传播和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本土化的文化创意成为竞争的核心,加之文化创意产品的跨国贸易存在“文化折扣”,其主体消费群是具相似文化背景的本土消费者,该产业高度依赖本土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在全球具较强竞争力,如美国的影视产业,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巨大的国内市场保证了成本回收周期短,利用低成本的复制传播和成熟的国际营销机制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源源不断赚取高附加利润。

(六)文化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文化创意产业虽十分推崇个人创造力,但不同于过去文学家、艺术家闭门造车的“独创性”,不同于过去艺术作品如绘画完全由画家独自完成。当代创意产品必须由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协作才能完成。这只需看看最简单的电视剧片头、片尾有多少人参与就一目了然。

创意产品的创作远比一般产品复杂。这就要求所有投入都要达到和超出一般流水线水平。这样的创意行为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增值生产。在可增值的生产中,要得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出,每种生产必须到位,或是生产至少达到精通水平。

由于文化创意产品具艺术特性,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具多样性与差异性。差异性包含纵向区别和横向区别。纵向区别指产品间水平、等级的区别,关乎产品的“原创性”、“技巧性”。好莱坞的剧作家、导演及制片人对剧作家有一致评价,能断定其是“一流”或“二流”。用经济术语说,这些产品在纵向上是有区别的。这就是“一流/二流”特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产品与其他产品都是不同的,其不同将导致将截然相反的结果。在同时播放的电影中,观众选取这一作品而不是那一部。买方认为甲产品比乙产品好,如两种产品售价同,就没人买乙产品。

横向区别指不同类别、特色间的区别。同样质量的创意产品间会因消费者的偏好不同而不同。“两首歌曲或两部动作片,质量可能相同,但它们又不完全相同。用经济术语来说,它们具横向区别。”横向区别激发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激发艺术家从各种可能中做出选择,刺激消费者或中间商从一系列创意产品中做出选择。创意产品通常是横向区别与纵向区别的混合体。

(七)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高风险性

文化创意产业虽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但其需求不确定性高,市场风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产品需求日益上升,这是此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对某具体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广告、MV、动漫、网络游戏来说,这种需求又具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创意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存在着时尚潮流、个人偏好、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是风险投资。它以知识创新与高新技术为支持,具高收益、高回报、高增长潜力、高风险特性。即使是成熟的好莱坞导演,他也无法保证每一部电影的成功。机遇与风险并存,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

(八)除了以上特征,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如下特征

1.高知识性。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是知识、智慧和灵感的物化。其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具高知识性、智能化特征。生产者高度关注其产品,与普通生产者相对单纯的谋生和盈利的外在需求不同,创意行为具艺术创造的特点,是内在需求。创意产品被高度重视,甚至可满足生产者的自我實现需求。从消费视角看,其是满足情感需求的体验经济。从生产到消费,其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是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

2.高附加值和规模经济递增。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是高附加值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创作阶段,一旦进入流通阶段,具明显的规模经济递增效应,其边际成本的增加几乎可忽略不计。

3.“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特性。在全球能源紧缺的今天,它消耗极少的能源,而取得类似于或超过高能耗传统工业的价值。这种低能耗高产出,是文化产业的魅力和生命所在。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实践和发挥了传统文化产业的魅力,真切地实现了低能耗、高产出。这让处在资源恐慌中必须不断消耗资源求发展的世界各国看到了希望。

在如今恐惧能源消耗的世界经济调整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极强的现实意义。此外,发达的物质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致使人们深陷物质产品包围,造成“物质审美”疲劳。人们急需一种既有别于物质产品又可刺激感官的精神产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让这种倾向变为现实。作为精神产品主要生产者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这种消费心理转变中找到了机会。如火如荼发展的文化产业,在今天,鲜明地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蜂起。

作者:王安琪

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管理论文 篇2:

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的优化策略

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优化应遵循四大路径: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顶层制度设计规划;制定前瞻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完善版权保护体系;加快出台文化与贸易、科技、金融融合的政策法规;积极完善吸纳与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政策体系,力推文化创意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5.01.006

一、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来保障。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主要是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技术环境。其中,制度环境对具有较强内容特点与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制度,是文化制度的一种构成形态与组织形态,是用于规范、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流通、营销诸环节活动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总称。在制度结构维度,主要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构成;在效力层级上,主要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条例、意见、办法、暂行规定、通知等。[1]

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的优化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创新。而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创新实际上是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变革,是文化创意产业制度设计的完善与制度安排的法制化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创新的概念起源于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主要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2]创新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种层面: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3]其中,理论创新居于指导性的地位,制度创新是一切行为的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属于其中的制度创新,其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层面的引导和保障,降低旧制度体系中所产生的高交易成本,实现原有的制度框架下无法实现的效率与效能,增加社会效益。这就要求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在的问题积极做出制度安排,加快出台、修订、完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各业态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秩序的要素与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将产生的危险和危害降低到最低的水平。[4]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是增量与存量的结合,当存量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无法再仅仅依靠存量方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候,增量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就会成为引领其进一步发展的引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应是一个由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体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构成的制度生态。因此,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需立足开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制度的创新工作,这不仅仅是基于我国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有待完善的考虑,更是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需求。以我们周边的国家为例,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后的韩国、日本,还是其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而且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他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在领域内的巨大的竞争力都离不开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创新和变革。[5]

二、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优化的四大路径

政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引擎,积极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已刻不容缓。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顶层制度设计规划

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例如,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专项的创意产业工作组,密切关注国际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借此来指导本国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英国的创意产业也是在政府部门的扶持和规划下才发展起来的。[6]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顶层制度设计规划首先要保证顶层制度规划设计的稳定性。只有稳定的顶层制度规划设计才能提供全面的文化创意产业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思路和具体工作方法的指示,使其不再随着领导班子的更换随机调整,而能够随着产业发展的动态得到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其次要根据稳定且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从自身发展情况出发,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和优势,制定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探索特色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明晰产业发展定位、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唯有顶层设计规划科学、合理、稳定,才能真正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制定前瞻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完善版权保护制度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法律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发展环境的构建也需多元方式的协作。完善的政策法规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最重要的保障,特别是对于新兴且发展迅速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正确且科学的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前瞻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不仅仅能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引与保障作用,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一种“塑形”的隐性功效。以日本为例,日本在20世纪提出“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时就制定了详实的法律法规,如《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提出了“要在十年之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知识产权国”;为了配套此项法律的具体落实,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知识财产战略大纲》《经济和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日本最重要的产业计划》等;而且为了改变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政府管理“多重行政”的现状,日本又重新制定法规,改由内阁统一管辖、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7]从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前瞻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何等重要,正是由于有关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保证了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的来源和人们“创意”的积极性。对创造产品的原创性进行保护,才能真正创造价值。[8]因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法规要与其他相关的法规政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保证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加快出台文化与贸易、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融合的政策法规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其他一般产业政策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所以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时,需要全方位的考虑,但是绝不可以因为其政治性和文化意识形态属性而放弃了对其经济属性的支持。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重视国际文化市场的开辟,完善文化贸易制度,不仅注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量”,更要提高它的“质”,优化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结构和规模,同时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匹配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体系。当然,随着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发中国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

科技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生产方式,并由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批量化和产业化大规模复制带来文化市场的繁荣。[9]很多国家和地区提出“数字内容产业”,而这“内容”依靠的就是科技手段的支撑。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跟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如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云计算、3D技术等,打破文化传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并通过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消费方式,提高大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力和消费力,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除了产业与贸易、产业与科技的融合之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也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亟需相关部门转变投融资观念、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进入门槛,进一步完善我国投融资环境,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首先,应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遵循市场规则,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互助式的信用担保机制,为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融资信用保障;[10]其次,要放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或者信贷等要素来吸引投资,同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资金流动;再次,要积极培育多方位、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完善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板块和产权交易市场,为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的上市提供融资的便利渠道。

——完善吸纳与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政策体系

创意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创意来源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才华及其彼此间的“化学反应”。[11]创造性复合型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产业的核心所在。

我国要不断完善吸纳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政策体系。首先,加快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的建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育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推进企业、学校与研究机构的联合培养,加快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12]其次,应灵活运用并不断完善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建构系统、科学的人才评定机制。当前在人才引进中过分注重学历、职称、专业和岗位等“面上”的硬性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能反映、兼顾企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各地区应当基于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在遵从明确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具体可实施性等一系列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科学的文化创意人才评定机制,制定科学系统的人才评定标准;同时在人才引进层面应增加灵活性,从文化创意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按需找人”,找到最适合的人才,而不是最符合“硬性标准”的人才。

总之,保持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统一协调的步调是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实质是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的过程,是实现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落实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性决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鉴于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的优化应立足于实施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顶层设计规划,基于技术创新制定前瞻性的文化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体系,跟上文化创意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跟上文化创意产业跨行业、跨区域和跨领域发展的融合态势,这将真正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臧志彭,解学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演化研究——基于1994—2011年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04).

[2]刘志彬.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下的出版行业创新[J].出版参考,2014,(03).

[3]王成哲.论“创新动力说”的科学内涵:兼论创新动力的运行机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4]Anna-Katharina Hornidge.‘Creativeindustries’:Economic program and boundary concept[J].Journal of Sout heast Asian Studies,2011,(06).

[5]徐升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与创新[J].科技与法律,2010,(04).

[6]王爽.关于中国创意产业环境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7]Ubaidillah Zuhdi.Analyzing the Role of Creativeind us triesin National Economy of Japan:1995-2005[J].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14,(03).

[8]钱雅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策略分析[J].今传媒,2011,(12).

[9]吴学丽.当代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向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11,(07).

[10]苏玉娥.我国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学术交流,2011,(06).

[11]张扬,郭梅芳.文化产业金融创新路径的基本逻辑——基于文化产业特殊性的研究[J].商业时代,2014,(02).

[12]Sun Shuqin.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Art Education[J].Physics Procedia,2012,(06).

基金项目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的比较》(2014BGL0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盖小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解学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体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责任编辑

董金荣

作者:盖小飞 解学芳

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管理论文 篇3:

梅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选择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梅州属粤东北山区,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结合自身资源准确定位,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存在的问题;路径选择;梅州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关于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产业是出现于1998年英国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凯夫斯认为“创意产业是那些提供与文化、艺术、娱乐的附加值相联系的商品与服务的产业。”我国学者认为,创意产业从文化产业演变而来,是对文化产业的超越。根据我国情况,主要可以包含以下几类:广告、建筑设计、电影、电视、音乐等艺术创作;时尚设计、网站软件开发、书籍创作及出版、艺术表演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二是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由此可知,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顯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二、梅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梅州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世界客都”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快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观园,把文化产业发展为壮大山区经济的重要产业。

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等,闻名遐迩。

客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它独特的内涵和韵味,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资源,因此梅州文化呈现出山水文化、名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史迹文化等多元化的特点。

(二)政策优势

早在2004年,梅州市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梅州”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提出大力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和2010年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梅州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分析梅州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梅州市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是梅州市当前时代的选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梅州将以“打造全国知名文化产业城”为目标,梅州将以客家文化为核心,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转移,抓住国家发展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机遇,建设中国首个“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梅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晚,发展观念落后,政策体系不完善

梅州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相比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产业在梅州地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理论与实践都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实际决策的有关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更遑论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在梅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包括财政、法律、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当前,梅州政府仅仅出台了一些产业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管理、法律保障等政策体系还有待建设或进一步地完善。

(二)市场准入受限影响了产业向纵深处发展

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在一些领域还设置准入限制。市场准入历来是社会等外来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道大门槛。梅州文化市场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官方化运作,企业办文化还在进一步探索完善之中,行业垄断和管办不分的问题还有待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梅州现行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也有待进一步梳理,清晰明确的“投资路线图”才是真正吸引社会各界前来投资兴业的“定心丸”。在这种市场准入有限的情况下,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弱、小、散、乱”的阶段,旗舰型企业还未发育成长,产业集聚区还未真正形成。

(三)缺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和资金

高投入、高产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突出特点。梅州在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中,整个产业能融资的渠道很有限。文化创意企业作为新兴产业,绝大多数企业资产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主,固定资产有限,产业风险较大。同时市场上行业标准不一,没有建立起权威的行业资产评估公司,没有有效的信用担保人,引导企业发展的知名品牌也不足,再加上项目投入回报周期长,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当前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还相对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瓶颈至今仍然是众多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瓶颈。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梅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梅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十分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四)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使许多文化创意产品游离于市场之外

产品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中才能实现。作为一个高投入、高回报、周期较长的新兴行业,最经济、最有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应该是在专业细化分工的基础上,借助发达、成熟的中介服务和商业模式对产业链条中的若干环节进行串联,由中介组织协助承担市场开拓等环节的工作。然而由于中介服务的欠缺,梅州绝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要承担从产品的研发到市场营销等所有环节的工作,往往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有相对成熟的中介组织,市场中介在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开发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四、梅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基础——产业发展环境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除了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平的市场准入等各个产业普遍需要的环境之外,良好的创业氛围、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勃发生机的必要环境。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外部环境和吸引人才集聚。文化创意产业与一般产业的最大不同点就是突出人的创造力和集聚力,因此,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运输、电讯、规则制定等,还要提供创意的基础结构,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吸引有创造力人才的愉悦宜人且充满文化享受的生活环境等。

2、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旨在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包括网络信息平台、投资咨询平台、知识产权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展示交易平台、研发设计平台、国际交流平台等,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为创意企业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引导创意产业的集聚,促进创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减少企业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巨大,因而有必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3、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适度给予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上的倾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出台优惠政策、实施扶持机制,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并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信贷、融资、生产、进出口、社会捐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扶持。

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强化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立业基础。创意只有在获得知识产权后,才可能形成产业。一方面,要增强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在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上,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盗版行为,为梅州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规范、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

5、拓宽投、融资渠道

多元投资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梅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發展,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这种相对单一的格局对于做活、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都是一种局限。因此,应该加快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民资、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文化创意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政府资金、银行贷款、创业投资、证券融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而实现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实力。

(二)准确定位——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1、利用客家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着力打造客家文化旅游产业

深度开发客家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建设“梅赣龙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圈”和“梅潮山海文化生态旅游圈”,打造梅县雁洋旅游度假线、名人名居旅游线,五华、兴宁、丰顺温泉养生线和蕉岭、平远秀美山水线,利用好梅州的绿色生态资源,依托揭阳国际机场带来的交通便利,围绕客家文化、生态环境、红色历史、养生保健的四大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的客源,大力发展具有寻根寻祖、名人名居、探奇探秘的梅州特色的旅游产业。将经典线路与赣南、闽西主要景点连成一片,引领客家地区及海西经济区的特色旅游发展。

特色文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依托载体。梅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内容,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梅州“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中心”、“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梅州麓湖山国家级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发展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正逐步形成。

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配套性需求,盘活客家传统剧目资源,创新山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扶持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等文化艺术团体,创作一批有代表性的、融合客家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山歌、汉乐、船灯、木偶戏等艺术精品。扩大梅州具有客家特色文物及工艺品的展出市场,展地可以利用有代表的客家围龙屋,通过将客家文化产品与旅游市场相结合,满足游客体验丰富客家文化的需求,提升梅州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

2、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根据《梅州市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和即将出台的《梅州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市区县结合各自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使集聚区发挥集聚效应,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例如,梅州市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和建设国家级“梅州麓湖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基地,可以参照迪斯尼动漫文化模式发展。例如,梅县可以结合旅游产业,走雁南飞式的客家文化与精致管理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道路;兴宁市可以通过打造“神光山旅游休闲文化区”,推动兴宁市的温泉度假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大埔以高陂陶瓷为基地,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平远可以依托南台山卧佛和五指石,打造卧佛宗教文化和自然休闲旅游的山水文化等。

发展特色品牌,强化区域旅游文化品牌意识,对梅州雁南飞旅游度假村5A旅游景区和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雁鸣湖、灵光寺、叶帅纪念园等4A旅游景区等区域特色品牌的发展,要政策倾斜,使文化创意元素及产品进入园区、景区,促进文化产业品牌的提升,提高特色品牌的价值。

3、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具有客家特色文化创意产品

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突出客家特色文化元素,重点发展动漫设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广告等领域,为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注重与海内外设计界进行广泛合作,引进一流设计人才,开发客家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纪念品,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注入新的活力。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推进“千佛塔旅游宗教文化区”、“麓湖山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林风眠艺术创作园”等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构建梅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激活文化、娱乐、艺术服务的市场需求。

通过组织或引进广州、佛山、珠海、增城等珠三角发达市的文化(创意)企业来梅州考察采风或建立梅州分公司,对梅州丰厚的客家文化进行挖掘、创作、加工和营销上市,如各种类型的围龙屋、传统的戏曲、文艺、艺术作品、历史传说、名人典故等文化产品做成文化产业,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如合作、合资、合股、共同开发)等,进行有效开发,做大做强产业链,推动梅州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4、拓展市场,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交易平台

要鼓励支持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重视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中的引导与媒介作用,不断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渠道的有效畅通。充分利用政策税收等杠杆,积极鼓励支持民间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中介服务媒介机构,鼓励其独立开展文化经纪、代理、包装、推广、咨询等方面的业务。不断加强对中介组织的引导管理工作,鼓励制定自律性的行业公约,使中介组织在行业自律、协调、维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多渠道开展对外文化创意成果交流活动,要在企业界、文化界和民间等各领域开展互访交流活动,通过世界客商大会、海峡两岸客家文化高峰论坛和客家文化博览会等,加大品牌推介。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特色品牌活动的培育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各行业和园区积极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赛事、论坛、会展,逐步培育一批特色展会活动,不断提升梅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蔡洪杰.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

2、林建.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0(8).

3、徐晓金,张惠珍.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彭玲 古广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专业教学农业机械化论文下一篇:新课改哲学常识渗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