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考范文

2024-05-28

数学中考范文(精选12篇)

数学中考 第1篇

一、分析以往,把握方向

分析2010年各省考试卷,仍采用选择、填空、解答三类题型,知识覆盖面全,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核。在此前提下,也更加重视考查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查内容上各个层面均有所涉及,数与式部分的试题将不再纯粹考查繁、难的计算,取而代之的是探索数与式的数学意义,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问题。在变化的图形或实际问题的背景中观察、概括出一般规律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对方程与不等式内容的考查将突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合理推断”的数学应用模式。整个过程蕴含着用数学的模式化功能发现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合情推断与探究能力,从而达成对“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目标的考查。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查视图,几何体及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可能性较大;几何论证题可能从常见的几何概念和命题中提出问题或猜想,通过对其分析、探索,发现其内在规律并能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以考查学生的合理推断能力,此题型对证明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统计与概率部分中,运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的问题与生活联系紧密。总之,用现在的“灵”代替从前的“难”。

二、了解分布,明确重点

1. 知识点分布。

(1)代数中数与式的运算、方程和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应用等;几何中三角形、特殊的四边形、圆等图形,全等、相似、旋转、对称等变换,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知识及其应用,统计与概率中计算与应用等核心知识常是命题者关心的重点,几乎每年中考试卷中都涉及。

(2)试题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前面的常是代数领域的运算求解题,较易,以考查运算技能为主;其后多是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计算或几何方面的求解证明题,不难,以考查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或分析推理能力为主;然后是应用题等题型,以考查建模能力等为主;最后多是某一领域或某两领域知识的综合题等,有一定的思考性和综合性,以考查数学思维能力为主。

2. 难易分布。

试卷的难题基本集中在选择题最后一题,填空题最后一题,解答题后两题,以易—难—易—难—易—难的趋势分布,这样解题时有张有弛,难点分散,便于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

三、制定计划,合理安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中考数学复习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基础知识点的复习为第一阶段,专题复习为第二阶段,考前模拟测试为第三阶段,回练调节是第四阶段。

1. 第一阶段的复习夯实基础,“三抓五过关”。

“三抓”是: (1) 抓《考纲》,抓基本概念的准确性; (2) 抓公式、定理的熟练和初步应用; (3) 抓基本技能的灵活反复应用。“五过关”是: (1) 能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概念; (2) 能熟练求解书中的例题; (3) 能熟练运用书中的定理证明基本题; (4) 能说出书中各单元的作业典型题型; (5) 能掌握书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做到基础知识系统化,基本方法类型化,解题步骤规范化,从而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紧跟老师的复习步伐,不掉队,不钻牛角尖,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学习,保证做到会做的题全做对。重点要对那些自己曾经做错的基本题、平时感觉有点难的题目加以标记,不要轻易放过,弄清原因,回归定义,查漏补缺。不同基础的同学复习的侧重点应各有不同:基础略差的同学应更多关注基础题,而基础略好的同学应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特别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注意:套题训练不宜过早,参考资料应以单元为主,本阶段复习宜细不宜粗。

2. 第二阶段的复习专题训练,“三防三练”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以纵向为主,按知识点的顺序复习,那么第二阶段就是以横向为主,突出重点,抓住热点,深化提高。这种复习是打破章节界限,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梳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脉络化。在这轮复习中,应“三防”: (1) 防止把第一轮复习机械重复; (2) 防止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 (3) 防止过多做难题,题海战术,等等。“三练”: (1) 对于老师精心组合的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函数与几何”、“几何综合问题”、“运动与几何”等问题要精练; (2) 对自己平时害怕的题、容易出错的题要多练; (3) 对热点题型一般有:阅读理解型、开放探究型、研究性学习型、操作与探究等。解题时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这道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几个角度考查的?题目考查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要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回忆,从中悟出规律来。有所思,有所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便能悟出道理、悟出规律、悟出灵感。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难度,能力就不能得到提高。所以学生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力争通过二轮复习,有一个质的飞跃。

注意:最好有一本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资料,要知道外地考题中出现的精彩题型往往就是本地命题的借鉴。

3. 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模拟训练,提高考试心理素质。

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同学们无论从知识的掌握,还是从解题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所提高,但在临考前心理上却是很不稳定。不少同学中考失败,栽到在“考运”上,多半是由于心理不稳定。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特别在复习的后半阶段,还要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同时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和应试状态,便于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模拟卷时,要做到对、快、多。把它假想成中考,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建议学生在做好学校正常的模拟测试之余,最好找几套难度适中的模拟试题,设定标准时间,进行自我模拟测验,并严格按照标准答案纠正以往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找准得分点,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问题,查漏补缺,积累考试经验。

注意:自己评分应按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切不可只看答案,不看得分点。否则养成解题中“跳步”的习惯后导致不必要的丢分是很可惜的。

4. 第四阶段回归基础,提高自信。

离中考还有四五天时,找出以前的试卷重点对以前做错的题目最后过一遍。进行一些适应性的训练,做好基础题,自我心理调节,让自己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做题,增强自信心。注意此时忌熬夜,临时抱佛脚,要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考出理想成绩。

数学中考 第2篇

1、做中考真题

中考不同高考,中考的明天一般都是比较有地域性的,所以我们最好选择我们所在地方的历届中考真题,这样我们就能大概的理解中考的具体难度,这样复习和学习就有更好的目的性了。

2、利用寒假查漏补缺

数学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所以寒假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段时间用来查漏补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所以复习要针对弱项,做好考试的各类题型都有解题思路还有解题方法。

3、重视计算能力

数学每一道题都很考验你的计算能力,所以我们平时做题要尽可能的动手自己计算,不要想着口算还是用计算机算,自己动手计算才能减少考试的失误。

4、心理疏导

谈中考数学复习 第3篇

【关键词】中考;数学;复习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完成义务教育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浣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是九年级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1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数学复习应按效率最优化原则选择对策,这个对策必须具有普通的优势,对全体有效。所谓面向全体。不是指面向一个笼统,宽泛的班级,而是指面向具体的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组成的特定集合,指承认个性,通过面向每个个体来体现面向全体。随着自主学习探索性复习的开展,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策划整个复习,他们学习主动精神有了施展空间,学生的主动性有机会体现,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协作、学生与学生协作,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的复习呢?在分块复习时,本人先做一周的示范复习,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以下方法进行每天的复习:每天晚上先做一份第二天要复习的练习提纲,并把自己做的不太熟练或不会做的题目用不同符号进行标记,然后根据老师发给的知识点提纲有选择性的去看相应的教科书,再回头自行解决不会做或做不太熟练的题目。若还是无法解决则带着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们交流。最后本人把需要讲的内容及学们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2遗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3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九年级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务线:(1)圆的性质;(2)直线与圆;(3)圆与圆;(4)角与圆;(5)三角形与圆;(6)四边形与圆;(7)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使学生真正掌握九年级数学教材内容。

4引入“落实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总复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如能领悟到存在于数学知识这个载体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九年级数学教材中换元法、配方法、图像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等方法,有的要求了解,有的要求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因此总复习中针对要求,分层次训练。九年级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如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数学思想,包括将无理化为有理、将二元三元转化为一元、将二次转化为一次、将复杂转化简单、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解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应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予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至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类比、推广等重要思想,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拓宽学生思维。

5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1)y=13-2x;(3)y一1x+1-1;

(2)y=3x+2x-1;(4)y—x+2x-2。

数学中考 第4篇

一、基础复习,要有载体,有落脚点

数学的基本概念是组成数学内容的基本细胞,数学的基本技能是数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徐利治教授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求异思维能力”。掌握双基是发展能力的前提,没有扎实的双基能力的培养,发展能力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在我们的中考试卷中,基础题占70%左右,各种题型中都有基础题的影子。而我们有些教师在双基复习时,空洞乏味,概念性质的梳理脱离题目,使学生过目即忘。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只有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展开充分的想象,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因此,我认为基础知识的梳理应有载体、有落脚点,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独立持续思考的时间以及合作交流的机会。在题目中渗透概念、性质、定理、公理的复习,利用性质来解决题目,挖掘出学生思维中存在的不足和闪光点,及时给予纠正和鼓励,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专题提升,要教会学生多思多练、善于总结

如果说第一轮双基复习是以纵向为主,按知识点顺序复习的话,那么第二轮专题复习则是以横向为主,突出重点,抓住热点,深化提高。这种复习是打破章节界限的,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知识的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其主要的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梳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轮复习中,应防止把双基复习机械重复,防止单纯地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防止过多地搞难题、偏题。在这一阶段就是要把双基推向高潮,在整个复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复习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主要对策是:多思、多练、多总结。教师应教会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我没想到?我思路受阻的原因在哪里……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所述:“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总结,总结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基本模式、基本图形。基本图形在我们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我们在黑暗房子里的一扇门。找到了基本图形,就等于找到了打开这扇门的钥匙,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能走出光明大道。基本图形在我们的中考压轴题中也频频出现,熟练掌握常见的基本图形,学生解题就能得心应手,倍感亲切。

三、试卷讲评,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般来说,考试以后要讲评,平时练习要讲评。试卷讲评是初三复习中的重要课型。有些教师在讲评课中一讲到底,过程详细且分析透彻,但效果却不佳。究其原因很简单:其一教师开始讲的一部分题目学生大多回答正确,注意力不够集中,待讲到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时,也未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且精神已显疲惫。其二教师讲解多为正面阐述,并未切中学生产生错误的要害,对于一些错误观念未予澄清。总之,该讲的未讲清,不该讲的倒讲了。教师的讲解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结果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要做到讲评课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分析试卷,询问学生,不仅要弄清哪些题目存在问题及问题的严重程度,而且要弄清错误产生的原因。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更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抓主要问题。

有些错误在学生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引不起多数学生的兴趣,要懂得放弃。事物的辩证法就是这样的,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要通过讲评课解决一些问题,必须放弃一些问题。讲评课应抓住主要矛盾,选择那些难度适宜,多数学生存在错误的题目作为主讲内容,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 挖根寻源,引导学生弄清错因。

学生的正确概念是在不断地同错误概念进行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展示错误,并让学生说出形成错误的原因,是讲评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数学概念不清,乱套公式造成的错误,宜采用讲议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数学公式的意义,通过矫正题进行及时的矫正练习。因粗心大意、审题不清造成的失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计算造成的错误,必须要提高学生运算的准确性,在明确算理的前提下,主要靠平时一定量的练习形成技能技巧。

四、考前辅导,注重心理调节,熟悉应试技巧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高效复习、轻松应考的关键因素。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那么两智相遇呢?中考考试中,许多平时成绩不相上下的同学,其中考成绩却相差甚远,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同。因此在平时的考试中,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心理指导。首先,对自己要求不要过高,应确立一个切实的考试目标,允许自己有失分,毕竟能考满分的人是极少数的。其次,教会他们一些调节心理的有效办法,如自我暗示法:“我是最棒的,没有题目能够难倒我”“我相信我只要把会做的题目都做对,就一定能考好”等等。

除了有良好的心态外,应试的技巧也至关重要。首先,要科学统筹答题顺序,先易后难,合理支配时间。第一步,先做容易得分计算量又不大的题目,快速增加得分,体验成功感,这样有利于消除刚开考时的紧张心理。第二步,做有一定解题思路,但又须一定计算和表述的题,不断补充分值,完成大部分的试题,心理上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利于活化大脑中的知识脉络。最后一环,在无后顾之忧的状态下,集中“火力”去攻打心中所谓的难题。切忌从头做到尾,一旦碰到一次跨不出去的坎,花费时间过多,就会影响后面题目的作答,心理上会造成过重负担,导致审题不周,错误百出,连连失分。

其次,谨慎审题。一般题目至少看两遍,弄清题意,找全信息,识别题中的陷阱,挖掘隐含的条件,对感觉熟悉的图像和题目,更要谨慎,千万不要凭借旧经验和旧思路,没看清题目就想当然地作答。因为图形内容的相同并不意味着题目的设问也相同,对于新题型也要仔细读题,耐心地多看几遍。

最后,答题要规范,不丢冤枉分。平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考试卷的评分标准,秉承“扣分点,要避免;得分点,要多写;关键点,不能少”原则,规范作答,正确书写格式。这样既不轻易失分,又能在自己不能完全求解的试题中多得一些零散分。另外,书写要工整清晰,卷面要整洁,作答顺序一般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些会让评卷老师在可扣可不扣的地方,不扣你的分,在可给可不给的地方给你分,会使你获益多多,不丢冤枉分。

数学: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计划 第5篇

一、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4月15号——5月15号)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50分)的7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5)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6)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轮复习(5月15号——6月5号)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 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3)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4)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5)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7)注重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6月6号——6月16号)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备用的练习《中考模拟试题》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6)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7)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8)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9)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0)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四、强化四项训练。随着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数学考试命题也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总体趋势是:①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基础性。②突出能力考查,强调实用性。③考虑学科间渗透,增强综合性。④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题型结构由单一到综合,由模仿到创新。所以总复习要做如下安排:

1提速训练。现行数学考试一般都采取了客观题起点低,减少运算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评价选拔的功能,这就需要在熟练“三基”的基础上,加快解题速度,进行限时、定量解题训练。

2变式训练。各种数学考试总体分析来看,基础性强了,能力要求高了。且加强能力考查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变式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适合中国教学特色的宝贵经验。其实质就是通过对一个问题提出多角度、多层面变化的问题,揭示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或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的出现,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起来。变式训练就是在某一基本题型的基础上逐步深入、拓展,运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层层递进的训练方式来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省了阅读试题的时间又贯穿了解题的整体思路;既巩固了基础又训练了能力;既辨析了概念又强化了解法;既体现了创新又激发了兴趣。充分体现例、习题的示范性、典型性,使解题涉及到知识和方法突出基础知识的利用变式训练可以省时增效,复习中,要精选例题和习题,跳出教材,跳出题海,灵活应用,开阔思路,提高综合实用能力。

3阅读训练。当试题的叙述较长时,不少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究其原因就是阅读分析能力低。在复习中,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作图、识图,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阅读题、信息题加强训练,同时加强思维能力与阅读的联系。

4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在中考命题中也不断的得到加强.据统计中考命题中有44分试题源自生活实际(课改题有60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简单能力,在教学中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诸如:税收、利率、成本、打折等一些市场中的常识性知识的含义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领会和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一般要求全面理解题意,能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结论,尤其要去发现和挖掘比较隐蔽的条件,必要时,可准确地作出示意图,以探求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依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同时在表述解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同时在表述解题的过程中要简捷明了,层次分明,严谨规范。

中考数学复习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中考数学 复习 方法

初三学生面临着毕业升学,无一例外的都要经过统一考试,初中数学内容较多,涉及面宽,应用性强,且初三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复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进行初中数学的总复习呢?怎样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全部知识点,真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复习内容及要求

专题复习既要抓住主要知识和核心内容,又要关注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走向。以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为切入点,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选取近两年各地的典型试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精讲精练,常见的专题有:开放探究性问题;实验,操作问题;方案决策,设计问题;归纳,猜想问题;动点问题。

二、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专题为单位组织复习,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围绕近两年中考试题的热点,难点,对重点题要狠下功夫,不惜一节课练一至两道习题。

(2)注重题后的总结,做了一道典型的习题后,要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分析总结能力。

(3)选择的专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达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目的,但要注意选取的难易度,难度适宜,坡度适当。

(4)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提示思维过程,揭示解题方法,切记不能让学生搞题海战术,更不能急于给学生答案,否则达不到锻炼思维能力的效果。

三、复习策略

1.习题概述

此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以三角形、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图形中的某个元素(如点、线、段等)按照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中互相依赖,体现了数学中“变”与“一般”与“特殊”的互相转化思想。在各地中考试题中以压轴题出现,考查学生的操作(画图)能力,利用函数、方程、相似等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启示与建议

首先,运用多媒体软件,使图形真正运动起来。授课前制作运动问题的课件,使点、线、图形动起来,让学生经历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对动点问题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清除对动点问题的畏惧,树立自己解决这类问题的信心。其次,点拨观察方法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虽然动点问题是中考的压轴题,涉及知识面广,但笔者认为在解题方法和技巧上也有共性可循,所以要求学生解完每个动点问题后,都归纳总结,此类问题总的来说有三个步骤: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结合图形用初始变量表示图形中其他变量;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方程或函数模型来解决问题。解决动点问题,不应通过题海战术式的机械训练,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而是利用图形运动过程,让学生辨别图形中的特殊位置和一般位置,并且能动手画出特殊位置和几个一般位置的图形,运用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提高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的效率

提高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的效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1.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数学概念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学概念的内涵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数学概念所反应的对象的全体。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不够重视,导致在复习时效率不高。如有些教师不分析公式的推导过程,只要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到时会用就行,但是学生一忘记公式,就没办法解决了。事实上,掌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即使学生忘了公式,也会解决问题。

3.注重解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转化和化归思想(消元法、降次法、待定系数法),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都是每年中考必考的数学思想方法。纵观我们的教学,学生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考试,问题总还是出在对常规方法的掌握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巧解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

4.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望,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因此,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如教学中可采用设计悬念、设计疑问、设计幽默、设计欣喜、设计竞争等方法进行情境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设思维障碍。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感,进而经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闭塞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最终通过学生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②设思维阶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启发的方式可采用以旧引新、步步释疑、点拨诱导、类比启发等方式,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等思维规律,决不可超前指路,越俎代庖。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中考数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阅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新观点、方法去教学生,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中考复习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数学中考中充满信心地答卷,当中考之后捷报频传时,我们将都能真正听到花开的声音!

中考数学复习对策 第7篇

善于反思总结, 提高解题能力

解题后反思、总结, 才能进一步看透问题的本质, 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优化过程, 探索规律, 形成自己的解题经验.数学复习中既要注重概念、定理、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梳理, 更要关注题后的反思与总结, 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有些学生崇拜老师“列方程总是胸有成竹, 添加辅助线总是马到成功, 演算证明总是简捷而又灵活”, 觉得自己课上也听明白了, 可为什么做题时还是动不了手?这是因为听课仅是获取知识, 动手探索才是运用知识,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 才能举一反三, 提高解题能力.

解题后, 小结一般可以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 清楚理解解题结构, 以便形成迁移.考虑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哪些步骤易出错, 原因何在, 如何防止. (2) 重新评价解题方法, 找出最优解法.考虑解题中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数学思想, 想法是如何分析出来的, 有无规律可循, 有无它法. (3) 分析重要步骤, 以便抓住解题关键.考虑解题的难点何在, 你是如何突破的, 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 再比较哪种方法是本质的、最好的、简单的. (4) 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变换, 以便使问题系统化.考虑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何结构特点, 运用这些特征是否可以将条件加以改变, 结论加以引申, 题型加以更新, 解法加以推广.

中考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 为了全面考查初中学习情况, 中考试卷常常综合有关知识, 形成一个题目, 但为了避“超标”之嫌, 涉及的各部分知识目标要求相对不高, 这是命题者的常用方法.由于在平时教学中, 知识的综合是一个薄弱环节, 所以从进入复习开始就要结合复习内容“每日一题”地捎带进行小综合训练, 直至逐步进行大综合训练.

注重错题分析, 学会对症下药

平时练习、测验后要分外留心做错的题, 建立一个自己的“错题档案”, 认真总结做错题目的类型和方法.要着重分析自己做错的题, 找出错在哪里, 出错的原因:属于知识没有掌握牢固的, 要及时补救, 夯实基础;属于做题技巧没有运用正确的, 要吸取教训, 防止下一次重蹈覆辙.如果对做错的题目不注意, 不下狠劲扭转自己的错误思维, 考场上一旦遇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会做错的.“错题档案”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 考试前只要拿出它, 就能明白自己的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要争取做到每一类型错过一次之后下次绝不再错, 时间一久, 会做的题就越来越多, 考试时便可以将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梳理主干知识, 采取“收缩复习”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 可以看着课本目录回忆基本知识体系, 把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 形成知识体系, 总结解题方法;也可把典型习题分类整理, 力求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数学中考 第8篇

一、试题解析

原题展现:如图1是一个三棱柱包装盒,它的底面是边长为10 cm的正三角形,三个侧面都是矩形.

现将宽为15 cm的彩色矩形纸带AMCN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如图2),然后用这条平行四边形纸带按如图3的方式把这个三棱柱包装盒的侧面进行包贴(要求包贴时没有重叠部分),纸带在侧面缠绕三圈,正好将这个三棱柱包装盒的侧面全部包贴满.

(1)请在图2中,计算裁剪的角度∠BAD;

(2)计算按图3方式包贴这个三棱柱包装盒的矩形纸带的长度。

分析:(1)要求∠BAD的度数,可以在Rt△AMB中求出∠ABM的度数即可.所以关键在于分析出AB的长,而根据“包贴时没有重叠部分”可知:AB的长等于三棱柱的底面周长.(2)要求这个三棱柱包装盒的矩形纸带的长度,只要求出BC的长,根据包贴和侧面展开可以构建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

解析:(1)由图2的包贴方法知:AB的长等于三棱柱的底面周长,所以AB=30.

因为纸带宽为15,

所以,

所以∠DAB=30°.

(2)在图3中,将三棱柱沿过点A的侧棱剪开,得到如图4的侧面展开图,将图4中的△ABE向左平移30 cm,△CDF向右平移30 cm,拼成如图5中的平行四边形ABCD,此平行四边形即为图2中的平行四边形ABCD(图4、图5为缩略图).

由题意,得

(cm),所需矩形纸带的长为MB+(cm).

[点评]解直角三角形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知识点之一,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其应用.此题的最大特色在于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和包贴的特点构建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

二、感悟认知

1. 真正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生活·数学”

三棱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立体图形,例如学生熟悉的三棱柱的万花筒(如图6)、有些品牌化妆品的包装盒也采用三棱柱包装,在三棱柱的表面进行包贴是装饰的必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遵循《新课程标准》中“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2. 充分体现在“做”中学——“活动·思考”

学生在解决本题的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是想象不出包贴的过程,以至于找不到解决此题的关键——AB的长等于三棱柱的底面周长,因而束手无策.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思想的母亲,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也就是说,要探究必须得“解放小孩子的手”.动手实践进行操作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手段,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在动手实践包贴的过程中感受只有当点A与点B重合时才能保证“要求包贴时没有重叠部分”与“正好将这个三棱柱包装盒的侧面全部包贴满”这两个条件,从而探索出“AB的长等于三棱柱的底面周长”这一关键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本题很好地渗透了这一理念,让学生把空间图形(三棱柱)展开并与平面图形进行合理的转化,从而让学生在平面展开图中明确线段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巧妙解题.

从本题的考查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虽然我们的教师有“做”数学的意识,但缺少“做”数学的实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从而明晰相关知识,揭示数学本质.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要主动创造机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中“做”,了解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实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力求“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将教师的“教”的思路和学生的“学”的思路动态融合在一起,形成开放的、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全面、彻底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的“说”和“做”最大化,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中考数学复习方法探究 第9篇

一、中考数学复习应以“双基”为主线,注重复习方法

数学经历了由重“双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到重“四基”(增加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在现阶段还没有比考试更好的选拔人才方法的情况下,忽略“双基”的培养是非常可怕的。教学实践证明“双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基本功扎实是显而易见的。

1. 中考复习要重视课堂学习、课本学习。

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教学学习中度过的。教师以现行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考查,而且目前课本知识内容的连贯性、权威性,是其他任何参考资料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学生复习时虽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两种参考资料作为课本的补充,但不可盲目使用和迷信考试辅导资料,而必须以课本为复习依据,吃透课本,强化“双基”,避免舍本求末。总之,课本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2. 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教师应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勤动手、算到底和一次性做对题的习惯。学生对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结构特点要熟悉、掌握,对“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的应用不能忽视低。教师应加强“配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利用“配方法”构造二次函数的顶点式,从而作抛物线的图像,求最值,等等。

3.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宏观型思想方法,包括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第二类是逻辑型思想方法,包括分类、完全归纳法、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方法等。第三类是技巧型思想方法,包括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学生应对其中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要熟悉掌握,在复习备考中更应纳入到自身知识结构之中,在中考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各种能力

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

1. 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学生必须做到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目前阶段,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复习,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纳。

中考中对能力的考查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是强调阅读能力、创新探索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平时做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本质,平时加强自己审题能力的锻炼,才能做到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后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2)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变通思维方式。学生应注重自己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同一题目,寻找不同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这样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

(3)学生应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后能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知道哪些量没变、哪些量已改变。例如:折叠问题中折叠前后图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同,但题型新颖,背景复杂,文字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学生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三、从自身出发,调整心态,有的放矢地复习

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化薄弱知识的方法、能力环节的复习训练,分析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强项,哪些是自己的弱项,要以强项带弱项,根治知识的盲区、死角。在本学科的重点、难点知识、技能上多下功夫,这些位置也是考试命题的热点、焦点,学生应加大“投入”,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同阶段复习学生应各有侧重,把知识技能的“点”和“线”结成网,形成知识的有机整体,将思想方法形成整体框架。

四、广泛收集资料,精心选制题目

中考复习的后半期,来自各方面的不同途径的复习资料、模拟试题排山倒海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就是有三头六臂,不吃饭、不睡觉,也难以完成。这种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多大帮助,甚至阻碍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思维,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不算,且收效甚微,陷学生于深潭迷雾中。因此,对于每一份资料、每一张试卷,教师都先全面通读,“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筛选典型的、有价值的题目给学生做。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或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以及重复训练的题目,教师要考虑将其删去;对于涉及教材重点知识又有必要重复训练的,教师也要注意题量,而不能不管试题好坏,不管资料质量,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一见题目就拿给学生练,此是劳命伤神之举。当然,精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分析、掌握中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发展动向,研究大纲、钻研教材,才能在精选题目时看得准,抓得稳。

五、灵活进行变式,培养学生变试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许多题目稍加改动,便可得到一种创新型的题目。比如,将已知和结论交换一下,把定点改为动点,把结论设置成猜想,等等,都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都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推理演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既能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多元思维、发散性思维,拓展解题思路,又能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熟练性、实践性。教师每节课都能依据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编写数学题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型的学生,这也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育.

[2]教师能力学.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第10篇

一、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规范化的限时训练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更突出知识的螺旋式上升递进, 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的分散到几册书中。所以, 复习时要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 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可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体会知识点, 让学生说出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并让学生利用此知识点编一些简单的题。在总结知识系统时多让学生总结联想, 如复习二次函数时, 学生可想到解析式、图像、性质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等。

新课程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运算和解题过程的要求相对降低, 导致学生的运算准确率低, 必要的解题步骤书写欠规范。除了要巩固知识点, 还要强化运算的快和准, 训练出表达的简洁和严谨。

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 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分成四轮进行:

第一轮, 摸清初中数学的脉络, 开展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近几年的中考题安排了较大比例的试题来考查“双基”。全卷的基础知识覆盖面较广, 起点较低, 许多知识源于课本, 是对课本原型进行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复习中要紧扣教材, 夯实基础, 同时关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识, 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 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变式训练,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提高应变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题告诉我们学好课本的重要性。在复习时必须深钻教材, 在做题时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有些中考题就是书上例题和习题的延伸、拓展。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例如, 中考时涉及的动点问题及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 也常涉及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

第二轮, 针对热点, 抓住弱点, 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根据历年中考命题的特点, 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 进行专项训练:实际应用型问题;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标信息题;体现学生自学能力的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的探究性试题;几何代数综合性试题等。

第三轮, 综合训练 (模拟练习) 。这一阶段, 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 加强解题的指导, 提高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从往年中考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10份进行训练, 每份的练习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及时批改, 重点讲评。

第四轮, 回味练习。在中考的前一周, 教师要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题型分几块回味练习, 扫清盲点, 或找出以前试卷的重点, 对以前的易错题进行最后一次清扫。

三、抓住考试要求, 深化知识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遵义市的实际情况, 并把考试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的具体要求一致起来。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能综合运用, 做到举一反三。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复习之中。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 大致可分成两个层次。①狠抓重点内容, 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 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 “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 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②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和学生训练过程中, 总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 解题还没有思路, 因此要抓紧时间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 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 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

四、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性试题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 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现实生活事例, 教学生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思考的全过程, 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完成知识的猜想与证明。

五、调整好心态, 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 不但使学生, 教师也要调整好心态。在中考复习时, 学校领导或专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 正确看待成绩, 增强自信, 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

其次, 要避免学生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 甚至把模拟考试也当成负担。随着复习的深入, 数学复习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会不断增大, 考生一次没有考好或是有不懂不会的题是很正常的, 切忌一味的焦虑、着急,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因势利导, 及早疏通学生学习上、心理的上的问题。

浅析中考数学复习技巧 第11篇

【关键词】中考数学 数学复习技巧 建构主义学习观

江西省中考数学试卷难易结合,重点突出;既紧扣双基、注重基础,又改革创新、突出能力。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了达到此目的,在数学复习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我们的复习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

一、注重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高效课堂就是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充满激情的解决相关问题。“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中考数学复习时,要善于设计问题,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充满悬念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比如,我们在讲解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x1+x2= x12+x22= x1-x2=

二、遵循数学科目规律

江西省中考数学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考查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内容涵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几大块。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线,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应用数学语言解题能力进行训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条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涵盖上面提到的几大块。根据难易度,教师复习时要以“数与代数”为主,重点复习这块知识,并且这部分知识历来是中考数学测试的重点。其次是“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对很多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他们不善于把基础知识转化成能力,即灵活使用能力,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启发和思维外显。至于“统计与概率”,很多学生感觉不是很难,大部分学生都会解答,所以教师在复习时可以一带而过,稍作讲解即可。

三、尊重认知规律

认知规律有很多,但是与教学有关的认知规律主要包括注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注意又包括注意的稳定性(即学习者只能持续注意同一物体大约10到20分钟),注意的广度(学习者能同时把握对象的数量)等;教师在复习的时候,不能希望学生持续高度关注一个物体,注意让学生定时的放松,如果需要注意的内容比较多,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关注不同的注意事项。首因效应,就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这两种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学生对教师前几分钟和后几分钟所讲解的知识印象特别深。所以,复习时,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善于课堂小结。最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认知规律是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教师要对知识进行有规律的复习,学生才不会遗忘所学知识。

四、尊重教学原则

我国教育界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已经指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目前我国已经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1)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对象),比如轴对称图形和正方形的空间折叠问题等就可以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2)启发性原则(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一些证明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已知条件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还需要什么条件等;(3)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这项原则要求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尊重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一节课的信息量不能过大;(4)巩固性原则(根据学生记忆规律安排不同的任务、让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复习;(5)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每个学生的知识经历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和评价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的任务也有所差别;(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哲学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高分低能”现象就是忽略了这个教学原则——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知识。

总之,本人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按照以上规律教学,学生在数学中考中一定能取得较好成绩。

中考数学总复习初探 第12篇

一、科学剖析知识结构,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头两年,学生数学知识是按章、节一点一滴获得并积累起来的,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是零碎的.因此,初三总复习时教师必须科学地剖析知识结构,列出知识结构图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串联起来,整理、归纳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四边形这一章时,由于概念、性质、定理较多,各图形之间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极易混淆.如果能列出下面的知识结构图进行复习,就会使学生对本章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有清晰、系统、深刻的认识.

二、精选范例,挖掘例题教学功能

复习课中所选的例题必须能突出教材重点,反映《教学大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或者是在解法上具有代表性、应用广泛的.通过范例的分析与解答,可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例题的变式,通过变式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在复习圆这章时,我们可以选取教材第79页例2作为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式.

范例:如图1,已知AD是△ABC的高 ,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

求证:AB·AC=AE·AD.

变式1(证明题变为计算题):如图1,已知AD是△ABC的高 ,AE是△ABC的外接圆 直径,若圆的半径为5,AD=4,求AB·AC的值.

变式2(范例的条件和结论对换):如图2,已知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 且AB·AC=AE·AD.求证 :AD⊥BC.

变式3(保留范例条件,引申结论):如图1,已知AD是△ABC的高 ,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

本题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的相关性质,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融为一体,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又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总结归纳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具有本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结合例题的讲解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对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意识.这样,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认知结构,活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初中数学比较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转化、数形结合、换元法、配方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等.

例:已知求证 :a、b、c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

分析:本题直接证很难,可换个角度考虑:要证明a、b、c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 只要证明a-1、b-1、c-1中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即将问题转化为证明(a-1)(b-1)(c-1)=0成立.

本例应用最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 它使题目由难变易, 使我们更快找到了解题途径.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总结,使学生领悟其价值,强化应用意识.

四、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数学教育有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及综合能力,而考查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探究、联想等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必然趋势.因此,进行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时,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创意新颖,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创造性、探索性的问题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如图3,⊙O表示一圆形纸板,根据要求,需通过多次剪裁,把它剪成若干扇形面,操作过程如下:第1次剪裁, 将圆形纸板等分成4个扇形; 第2次剪裁,将上次得到的扇形面中的一个再等分成4个扇形;以后按第2次剪裁的做法进行下去.

(1)你在⊙O中,用尺规作出第2次剪裁后得到的7个扇形(保留痕迹,不写作法);

(2)请你通过操作和探索 ,将第3、第4和第n次裁剪后所得扇形的总个数填入下表:

(3)请你推断 ,按上述操作过程 ,能不能将原来的圆形纸板剪成33个扇形? 为什么?

简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作图能力;

第(2)题是一个规律探索型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n=1,2等特殊情况入手,通过观察、探索,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第1次裁剪所得扇形的总个数为4=1+3, 以后每进行一次的裁剪,扇形总数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个.因此,第3、第4和第n次裁剪后所得扇形的总个数分别为10,13,3n+1;

第(3)题由3n+1=33得,,因为n不是自然数 ,所以不能将原来的扇形纸片剪成33个扇形.

显然这类探索性问题的解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 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很大帮助.

五、重视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西南师大的陈重穆教授指出:“问题解决了, 学习任务还未完成,还要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经验教训? 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更美? 这里使用的解法能否解决其他问题? 这种似乎多余的一看、一想,却常常是创造的生长点.”所以反思习惯的养成,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及解题思路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是矫正自己错误的一面“镜子”.

例如: 已知x1,x2是方程x2-(k-2)x+(k2+3k+5)=0的两个实根,求x21+x22的最大值.

若不加反思就会得出最大值为19,但这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方程要有两个实根必须且只须△≥0;解之得-4/3≤k≤4,所以当k=-4时 ,x21+x22的最大值是18.可见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选择的自由下一篇:发展延边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