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素养论文范文

2024-05-14

外语素养论文范文(精选5篇)

外语素养论文 第1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巨变。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实施以来, “计算机信息化外语教学”这一理念已渗透到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成为大学外语教学领域被广泛接受的模型、式样或共同的纲领。这种共同纲领正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S.Kuhn)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中所言的范式, 就是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方法论体系”, 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

库恩认为, “范式的转变, 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看问题的方法的改变, 是现实科技、思想等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催生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当一个社会发生生产力或者重大科技革命时, 人们就需要重新调整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这就是范式的转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使旧的外语教学体系被打破, 新的外语教学观孕育而生。传统的“黑板、课本、粉笔”的教学方式逐渐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范式转变, 一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高速度、高效率、高性能、高体验”的外语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技术学习语言” (Learning Languages through Technology) 已成为外语教学广泛的共识与行动, 标志着外语教学新范式的确立。

新的范式不仅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而且也改变着外语教学过程中技术与人、技术与语言、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与作用。在新的外语教学范式中,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便成为值重新审视的问题。外语教师应如何面对新的教学范式以顺应“通过技术学习语言”的变化?这就必然触及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这一核心问题。

二、外语教学新范式的依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电子化、网络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外语教学新范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者越来越多地通过技术来学习语言。传统的单人单个传声筒似的教师可以变为基于海量知识储备的“教师”, 教师已不仅仅是人, 机器也完全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生, 从被动接受教师信息的受众变成了可以随时、随地、随意、主动学习的知识筛选者与知识构建者;原有的单调、枯燥、固定、封闭的教科书变成了多媒体、多模态、多情境、多资源渠道、综合、立体、开放式的学习系统。然而, “通过技术学习语言”的决定因素还在于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基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电化教学无疑要以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依托。何克抗先生明确指出, 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 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 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外语教师的必备素质。

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要求教师必须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作用于外语教学的成效。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够提高外语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发展又能推动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循环提高的过程。

然而, 目前我国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却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理论和课程的研究、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还没有对信息素养制定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指标体系。有调查显示, 还有许多外语教师缺乏应有的信息素养, 不懂外语教育技术理论。他们不善于整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善于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去开发利用信息时代海量的教育资源;即便拥有了一定的教育资源, 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等。甚至有些外语教师信息运用的技能还停留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阶段, 信息技术水平非常薄弱。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承担外语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外语教师更应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当今在贯彻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11计划》的过程中, 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信息技术已不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一环, 而是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影响外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甚至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外语教育计划的成败。

三、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催生了外语教学“教”与“学”的新范式。这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可以从中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那么, 外语教师怎样才能在新的范式中发挥主导作用呢?或者说外语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才能够胜任工作呢?我们认为, 外语教师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理论素养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外语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有广泛深厚的理论基础, 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方法论、教学论、学习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美学理论等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外语教师信息理论素养的培养应从诸多相关的学科中汲取营养。从狭义的角度讲, 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石。一位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如何理解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找到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2.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外语教师应具有的信息能力, 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获取、加工与教学相关的图文音像资源, 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具体而言, 外语教师的技术素养首先表现在能够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宏观上统筹设计专业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专业知识——语法、词汇、文学、社会、文化等人文知识的掌握。其次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针对某一门课或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媒体等因素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全方位地考虑如何在某一堂课上体现多媒体呈现原则、时空同步原则、注意分配原则、个体差异原则和紧凑性原则等, 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3.意识素养

意识素养是人对信息的反应和态度, 表现为对信息的价值取向, 这是一种自觉的心理反应, 属于情感范畴。对外语教师而言, 对教育技术既不能固步自封, 报以排斥或抵触的心理, 也不能只停留在对其感兴趣或爱好。应该对教育技术做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随时随地发现和积累语言、文化、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等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形成一种需要信息、积累信息、加工、利用信息的自我需求。因此, 我们说教育技术意识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能够将此反应在自己的情感领域, 加以价值化, 产生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

4.审美素养

教育技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 因为“教育技术是形象直观的教育, 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通过科学美、教学美来传递教学信息, 增加知识美的艺术魅力。”所谓科学美体现在“真”上, 即真实而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揭示事物本质的客观规律。教学美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造美的意境, 把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艺术化, 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增强知识传递的感染力。教育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也是科学美、教学美的完美融合。美可以融入语言教学声像材料和多媒体教材之中。优美简洁的画面构图、五彩缤纷的色彩搭配、悦耳动听的音乐节奏、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都可以让学生融入语言美、自然美、社会美、思维美的境界之中, 从而使学生陶冶心灵, 激发学习兴趣, 轻松愉悦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 教育技术中的美是科技与人文、技术与教育、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具备这种感受、把握、表现、创造教育技术美的思维和品质。

5.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危害。如今, 不良信息的泛滥、计算机病毒的肆虐、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共享与版权等问题都涉及到人的道德素养、文明程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外语教师, 不但要身体力行, 提高道德修养, 还需教育学生担负信息社会责任, 遵守信息的伦理道德和法规, 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 净化信息环境, 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立。因此, 信息道德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师生共有的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范式的转换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 最终都体现在外语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面对21世纪开放式、多元化、虚拟性、交互性、协作性的多媒体教学框架, 面对“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外语教学新范式, 教学设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 已经成为外语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方能掌握新范式中的现代外语教学技术, 提升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艳, 胡加圣.外语教学的范式转换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理据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12) :65.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论人文素养培养与高职外语教学 第2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外语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92-02

当前社会上频频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功利化教学所导致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成绩较为关注,从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而素质教育正是看到了功利化教学的弊端,提出了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外语做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也必须要承担起人文素养培养的重担。

一、高职外语教学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进行外语教育的目的是用外语来进行文化学习,用外语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心智。外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在于能够提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人文素养,而其中的人文价值则会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当中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最敏感的时期,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所受到的外界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出现情感和认知的障碍,如果任之发展下去非常有可能使学生出现道德的偏差。加之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导致对技术和知识的关注度较高,对文学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了情感空白的倾向。所以在这种教育背景之下,在高职外语教学当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等都意义重大。

外语做为走向国际大门的钥匙,不仅要求学习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素养;学习者在掌握知识所具有价值的时候,还应该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应该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将知识内化成为人文素养。高职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所以这一时期是非常利于教师在教学当中进行正面影响的。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渗透人文素养,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让他们以兴趣来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外语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外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

高职外语教学的课程标准是以新课改为基本思想的,做到对学生发展的充分重视,其实就是以学生做为教学中心,处处体现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整个课程目标的人文性色彩浓重。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中的人文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在外语知识、外语技能、情感态度、人文意识等方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运用外语。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做到了外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而更加关注的是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性。

这主要体现在了教材的编排及内容方面。新课改后的外语教材采取了模块化的内容设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同时还能够让学习有侧重的进行学习内容的选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教材中每个板块的设计也充分体现出了人文性,不仅有听、说、写板块,有实践板块,还有任务板块。具体的内容上多以贴近生活的场景为主,增强了趣味性。教材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特征,还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从心智、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

教学过程分为两种关系:一种是教师的教,一种是学生的学。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提倡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相互帮助,不断的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不断的感受到点滴进步的成就,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四)教学方法中的人文性。

新课改中对外语的教学方法也有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要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合,教学方法要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鼓励暗示、赞赏等都会成为学生进取的动力,帮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五)教学评价中的人文性。

具有人文性的教学评价重视的是评价过程、发展以及学生的进步程度,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的更为客观,同时也可以将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做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到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新课改的这些对教学评价的要求充分的体现了外语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職外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当前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也有来自外界的因素,而高职外语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一)高职外语教学课堂人文氛围不够浓厚。

课堂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隐形因素,但是在实际当中超过了65%的学生对课堂的人文氛围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其人文化环境不够融洽、轻松,没有办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我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现在的高职外语教学课堂往往让教师感觉学生难教,让学生丧失了对外语学习的激情,课堂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教师不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知识的获取,人文素养的培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应该是来自课堂,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当中承担了主要的作用,故教师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师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程度和速度。但是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多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潜意识的进行自我人文素养的学习和提高。

(三)教师对教材中的人文素养挖掘程度不够。

在新版的外语教材当中历史文化较为丰富,这些历史文化是不同时期的思想的精华,其中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但是在高职外语教学当中,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而对教材中的单词、语法等较为关注。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对教材中的人文知识盲区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长期以来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忽视,教师在备课、教学、课后辅导中不去引导和强调学生对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

四、提高高职外语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及建议

高职外语教学要想摆脱知识的单调讲授、技能的机械操练现状,就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价值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一)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高职外语教学课堂。

首先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外语教学课堂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去进行教学的组织;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情感和态度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外语教学课堂处于民主、和谐的人文氛围当中,同时这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合作精神、自信意志等的提高。

(二)有效的提高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不断的进行师德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我魅力;其次教师还需要转变原来的教育观念,充分的认识到人文素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教学应以学生需求为主。再次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沉淀,将人文素养培养渗透进入教学过程当中。

(三)深挖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当前的高职外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而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教材要想发挥出作用,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挖。例如战争体裁的模块,我们应该挖掘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关爱;以伟人为体裁的模块,教师应该挖掘到伟人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通过对这些人文内涵的挖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体会到其中的人文内涵,不断的进行自我修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倪建国.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2009(2): 187-188

[2]谭艳群.论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論与实践,2009(8):69-70

[3]熊剑柳.高职英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及公民素养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27-128

外语素养论文 第3篇

长期以来, 在外语教学领域, 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高中, 受应试教育影响和高考压力驱使, 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书籍, 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语法练习。学生常常会为了考试得高分而临时突击学习外语, 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 缺乏学习外语的主动性。高中外语老师则重在传授语言知识, 强调语法, 词汇, 和应试技巧, 较少对学生讲授外国文化知识, 更少为学生创造好的外语文化氛围, 从而难以激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真正兴趣, 也就更难以保持学生学习外语的持续动力。此外, 国内外语教材虽然题材多样, 但内容较为单一, 很多课文是为讲授语法服务, 学生所接触的并不是丰富多采的、深入目标语社会的语言材料。尽管学生学的是外语, 但很多情况下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 外语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二、对高中生进行外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语言学家克拉申 (S.D.Krashen) 1985年提出的输入假说 (Input Hypothesis) 理论, 外语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 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进行文化教学, 开展文化活动正是为学生创造外语“自然环境”。此外, 未成年人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应用语言的环境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自然”。高中生已具备一定语言基础, 通过文化教学和文化活动能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通过大量的语言积累, 学生运用外语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会得到加强。同时也缩小了他们和外国社会的心理距离, 加深对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养。

三、高中外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

面对高中生课业繁重, 高考压力大的现实状况, 外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 一方面, 要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 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 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 这种方法比较灵活, 又不偏离课文。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政治背景的内容。同时, 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外语自然环境”, 创造好的外语学习氛围, 组织文化实践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文化素养。

(一) 组织文化交流互访活动

教师在活动前需要正确引导学生, 使其认识到交流活动的本质是在外国文化熏染下的语言学习。当真正浸泡在“外语自然环境”中时, 需仔细观察外国中学生的日常习惯, 当地风俗习惯, 体味东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比如饮食文化, 在西方人眼里, 早餐和午餐比较随便, 晚餐才是最正规的, 晚餐的气氛和餐桌上人们之间的交流是西方人看重的。学生刚到外国人家中时, 常会觉得晚餐2、3个小时太长了, 边吃边聊很不习惯。此外, 中餐的作料是由厨师加的, 而西餐却常常是由用餐者自己加, 当调味品不在自己附近时, 站起身来或伸长手臂到别人面前去取物是不礼貌的行为, 轻声请求身边的人把东西递给自己才是正确做法;礼仪方面, 在西方, 打招呼通常以天气, 健康状况, 交通, 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西方人比较反感问自己的年龄, 收入等, 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加以赞美, 例如:我校高中生送给外国学生的围巾, 他们会立刻戴上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 西方人是分析式思维, 直线式的, 条分缕析, 思路清晰, 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中国人是直觉思维, 不习惯直接表达想法, 采取迂回的方式。记得我校学生刚到外国中学生家里时, 较腼腆, 别人问“吃饱了没, 还吃吗?”中国学生讲客气就说吃饱了, 不吃了, 主人便认为那就可以收桌子了, 但实际上中国学生没吃饱。通过大量语言输入, 文化熏染, 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和西方社会的心理距离, 逐渐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使学生对所学外语文化产生一种理解与包容。

(二) 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

外籍教师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在课堂上外教可以充分发挥母语者的优势, 给高中生讲授西方文化。课下通过外语角等活动介绍西方饮食文化, 节日文化, 和日常文化, 教学生做西式甜点等, 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觉, 以丰富他们的外语学习。例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设有“三王来朝节”, 是讲小耶稣出生后, 有3位从东方来的客人知道救世主降生, 便去朝拜圣母子, 献上带去的羔羊美酒等礼物。该节日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流传, 如吃“三王来朝”糕饼, 选节日之王与王后等。我校外教在外语角活动中亲自做了“三王来朝”糕饼给学生, 讲解节日来历, 同时还邀请了国际学校的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学生一起玩选节日王后的游戏, 极大地刺激了我校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给他们的高中生涯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三) 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教学

1. 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既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每年我校都组织圣诞外语戏剧晚会。学生们排演莎士比亚, 莫里哀等名家的经典戏剧。一方面他们努力记忆烦琐的原版剧本台词, 另一方面观看同名戏剧改编电影, 进入到一个更真实的运用外语的环境。外教也亲自写剧本帮学生们编排戏剧。我校外教曾经根据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编排了一个反应餐桌文化差异的现代剧, 深受学生欢迎。

2. 在欢乐的西方节日中开展教学。

节日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高中生思维敏锐, 求知欲旺盛。开展以西方节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外国驻当地使领馆组织的音乐节、读书节、故事节、圣诞节等活动, 使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识生动化。

四、结语

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外语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是通过一两节课或组织几次文化活动就能提高其文化素养。虽然高中生课业繁重, 高考压力大, 但外语教师仍需给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常识, 组织文化活动, 创造外语学习氛围, 以丰富学生们的外语学习, 为今后继续外语学习, 自学外语打基础。外语文化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地长期过程, 不像传授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那样能够较快获得教学效益, 但教师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文化教学, 重视学生外语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锻炼其思维能力, 判断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 增强对西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外语教学不可脱离文化教学, 文化知识也时刻贯穿于外语学习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中学英语新课标, 外语学习的任务和要求由原先的纯外语学习向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并重的目标过渡,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 有着较深厚文化素养的外语人才。本文分析高中外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论述提高高中生外语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意义。

外语素养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师介入,职业素养

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较强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环节, 可以反映出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各种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习惯、科研创新意识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因此, 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2004年明确要求“决不能降低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更不能放任自流”。然而, 这种硬性规定尚未看到明显的积极的效果。相关研究显示,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形式主义严重, 学术造假更是层出不穷。近年来, 这一现象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综观相关文献, 大多数研究立足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 力图从学生身上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从教师层面进行的探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事物的视角不同, 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 本文对学生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行分析, 进而探讨所反映出的教师素养。

一、教师介入

“中介”这个概念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 儿童身边对他有意义的人, 尤其是父母、老师, 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中介作用”, 而这种有意义的人被称为“中介者”。以色列心理学家、教育家费厄斯坦在实践中印证了中介理论, 因而更适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研究中,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介入的主体, 而教师的介入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中学生介入的程度。教师介入, 即, 教师亲自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中去, 具体行为包括向学生传授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前期设计和规划、建立并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相关研究发现, 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介入程度越深、频度越大, 教师就越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换言之, 教师介入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文质量的好坏。因此, 学生往往渴望教师的合理介入。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合理的介入会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同时, “教学相长”, 论文指导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 也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一个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道德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的重要责任。学生写作的过程, 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尤其是在选题和研究方法等环节。因此, 写作指导基本可以反映教师介入的程度和频度, 检验教师的职业素养。作者认为, 具体到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 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三个方面:师德素养、科研素养及管理素养。

三、从论文指导中教师介入反观教师职业素养

1、师生间的学术交流体现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 即,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 师德素养在教师素养中起主导作用, 体现在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中, 教师得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合作的过程。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合作的效度。有效合作的前提是双方事先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有限的”师生交流中, 准备工作更显重要。目前, 大多数高校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有些院校甚至针对师生间的交流时间和次数设定了量化规定。然而, 实际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据相关调查, 师生见面次数少、交流时间短, 事先准备不足, 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鼓励。

首先, 教师的介入不够充分。目前, 在我国的大学建制中, 大学英语很少设立独立的院校或者部门, 往往都是隶属于外语学院或者外语系。外语教师既要承担外语专业课程, 还要承担大学英语课程。外语教师教学任务重, 工作量大。同时, 班大、人多已经成为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授课模式。这无疑造成教师的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工作量加大。在呼吁个性化教学的今天, 学生英语基础的参差不齐更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以上这些教学实际意味着教师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巨大投入。

其次, 师生间的合作效度有限。导师负责制的政策下, 学生论文写作脱离教师指导现象普遍存在。如上文提到, 外语教师工作量大、授课任务重, 难以实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常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电话或邮件等“背靠背”的便捷方式, 而这种便捷的联系方式往往使学生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很难满足学生对教师介入的多元化需求。学生对于教师介入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涉及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活动的意义所在、确定学习目标、定制学习计划、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构建自身学习行为、建立正面情感态度、接受挑战、认识变化、产生胜任感, 并及时作出反馈。

此外, 教师很少对学生施以正面人格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教师的人格不可避免地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在指导论文写作中,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的人格会给学生输入正能量。例如,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和满腔热情的态度会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从教师的关怀、爱护中容易建立自信、自尊, 产生更强的上进心和更高的成就动机。教师对学生抱有适当的期望, 这实际上是更高意义上的关心、热爱学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抱的一定的期望水平对学生潜在智力的发挥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再例如, 教师好学、严谨、创新的学科态度会感染学生建立同样的学术态度。好学, 即, 不仅向书本学习, 还乐于向周围人、社会、自然学习;不盲目追随、敢于质疑、一丝不苟;不断探索教育规律、以科学真理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2、从学生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反观教师的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是专家型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新时期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 而应该努力成一个教育研究者。指导教师要有过硬的科研素质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以确保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科研质量。论文写作中, 学生遭遇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 即, 论文的主旨和切入点。相关调研显示,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往往太大、太泛、缺乏新意、理论支撑不足。如果没有教师的合理介入, 大部分的本科生是很难进行深入的理论梳理、有创意的理论探讨。同时,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实证研究方法也是一块薄弱之地, 需要教师的积极介入。然而, 部分外语教师对此深深感到力不从心。

首先, 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薄弱。优秀的外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开阔视野, 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 更好的为外语教学、外语研究服务。然而, 相关研究显示, 外语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这是影响外语教师科研素养的根本问题所在。

其次, 外语教师培训机会少。参加学术会议、留学访学、教师培训等活动是教师了解相关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对于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影响。然而, 可以利用到以上这些发展机会的英语教师人数并不多。通常由于经费问题, 英语教师接受教师培训的机会不多, 而且大多数培训都是由出版社举行的一年一次的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相关的暑期研讨会。即便是这样, 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可以争取到这样的培训机会。至于访学、留学的机会, 更是少得可怜。

此外, 外语学科地位较低。外语学科往往在高校的学科体系、学科群中没有足够的分量, 远远比不上理科和工科, 也比不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学科在“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上”没有优势。另外, 外语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很难做到产学研结合, 也造成了外语教师申报项目成功率的下降。学科地位失利, 在一定范围内也影响到了外语教师的科研成果的产出。

3、从论文剽窃与论文批改反观教师的管理素养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教师良好的管理不仅是学生论文写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而且是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成功的管理是推进学生论文写作活动开展的有利因素之一。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 教师的管理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学生论文指导中的合理的程序化介入和干预。现在普遍认为, 绝大多数学生纯粹是为了毕业而完成毕业论文。通常毕业论文答辩与求职、考研都集中在大学最后一年, 在三者发生冲突时, 相当一部分学生视毕业论文为“鸡肋”, 敷衍了事、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到答辩前夕, 才匆匆、草草完稿。甚至有学生大量依靠网络灰色资源、下载拼凑毕业论文。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更需要教师的合理介入。

首先, 教师对学生怠慢、敷衍的心理干预不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 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怠慢、敷衍、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态度消极、敷衍塞责的学生, 指导教师应该积极与之沟通, 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树立信心,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 教师对论文写作进度和质量的监控不力。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撰写毕业论文也是如此。论文的撰写一般分为确定选题、搜集资料、编写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步骤。指导教师应该对论文工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 督促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前期监控主要指教师对学生查阅原始资料、社会调查、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监控;中期监控指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考核、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后期监控指教师对学生论文成果认真评阅, 重点检查有无抄袭情况以及检查外文翻译是否准确, 成果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等。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也是对指导教师师德素养、科研素养以及管理素养的检验。固然, 学生的撰写是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关键和中心, 其地位不可替代。然而, 作为全部工作的重要一环, 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也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超英, 徐凤信.毕业论文撰写中指导教师的作用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 .

[3]孙琨懿.从教师职业素养反思我国教师资格制度[J].教育探索, 2005 (12) .

外语素养论文 第5篇

一、全方位培育女大学生艺术素养, 提升其表达表现综合能力

大学生核心就业力是指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 能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并可成为持续发展的、独特的、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能力。核心就业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表达表现的能力。在依托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同时, 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工作, 多维度多举措提升女大学生的核心就业力。以女生占学生总数近九成的外语学科为例, 外语类毕业生尤为强调表达与表现的技能, 而语言学习与艺术才能的相通性, 更要求学生在培养艺术素养的同时, 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1. 秉承古典文化, 重视女生教育。

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可以提炼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灵魂, 传承文化有助于养成良好品德, 知礼守法方能指导人生实践, “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一不对培养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文化积淀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在以女生为主导的外语学院开展“女生教育”, 内容并非对古代《女论语》式的封建女性观的重塑, 也不像女权运动初期低层次的有关“同一而平等”的妇女人权理论的简单张扬, 而是基于女性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征, 在正确审视女性在社会、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考虑性别差异基础上的平等”观念。这种“求差别的平等”显然已经超越了形式上的平等而上升到了事实上的平等。“女生教育”在完善女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影响, 帮助女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家庭、社会等诸多角色中找到平衡。

2. 普及声乐常识, 赋能演讲表达。

声乐常识的普及, 不仅能提升女大学生的歌唱艺术素养, 还有助于增强声音的表达表现力, 良好的发声方法对沟通、演讲、辩论等以声音表达为媒介的活动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外语类学生, 以英文为例, 无论英音美音都有其独特的共鸣位置和发声方法, 经过一定较为专业的训练, 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 会使外语发音更具魅力, 其他语种同理, 使专业知识学习的语言基础技能和表达表现技能同时提高。在外语学院成立中外文合唱团, 建立声乐训练长效活动机制, 非考试周每两周一次, 抽出晚上两小时作为团员活动时间, 团员数在学生总数中保证较高比例, 并实行“开放式”体验制, 非团员同学可以选择时间来参加。活动初半小时进行发声训练, 由每届声乐特招生优秀代表带领学生从发声位置、共鸣、气息、咬字等声乐基础技巧和基本乐理方面进行讲解、演示并主持训练。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的发声技巧有所提高, 运用在歌唱、外文发音、演讲、辩论等表达表现的场合, 驾驭更加游刃有余。日常可邀请电视台主持人或首席记者为学生提供普通话指导, 全方位提高女大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求职做准备。

3. 培育书画鉴赏能力, 提升书写技能。

中国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绵延未断的唯一国家,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一以贯之。书法与绘画技能不仅作为女大学生的特长能够在求职中产生晕轮效应, 同时在很多就业场合还能起到提高印象分值的效果, 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务员笔试中。曾有公考阅卷专家讲授经验, 申论试卷在批改过程中, 字迹整洁优美的试卷往往成绩很高。在外语学院成立“外苑”书画社, 举办教育和评比活动, 邀请书画家讲座, 提升书画艺术鉴赏能力, 讲授基本书写技能常识。定期举行书法、绘画比赛、外文书法大赛、翻译书法大赛等, 并在学院展出学生的作品, 以激励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书写方面训练有素, 已连续几年在国家公务员、各省市公务员和选调生考试中取得佳绩, 2013届本科毕业生公务员录取再创新高, 总人数超过30人, 占总数的8%, 事业单位14人, 占3.7%。

4. 培养棋艺兴趣, 提高协调能力。

棋艺作为一种教育载体, 功能在于开发智力、陶冶性情。陈毅元帅的“棋虽小道, 品德最尊”便道出了棋艺的真谛。棋与声乐、书画的不同在于棋往往是双方或者多方的博弈, 把握好这种关系, 在兴趣中锻炼, 统筹规划活动过程,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分析预测、沟通协调和组织应变能力。在以女生为主导的外语学院, 以学院学生组和班级文体活动为依托, 在课间或宿舍等社区举行棋类比赛, 提高女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保证活动的受众面, 可举办五子棋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加的活动, 通过广泛参与, 加强沟通, 加深感情, 在加强了班级凝聚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个人协调能力。

二、培育女大学生艺术素养, 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很多调查显示, 女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相比男生较弱, 容易受知识体系和习惯性认识的限制, 在实际工作和实用操作中处于劣势, 不利于女生的职业发展。女性自主创新能力的局限性, 大大阻碍了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 如何开发创意思路使很多女大学生面临挑战。加强女大学生艺术素养, 激发创新动力。艺术欣赏与创作, 要求个性化的再创造, 这种创造力与一般学科的逻辑思维创造力不同, 偏感性、综合性, 能够融合相关人文艺术精华, 在融通的基础上, 打破专业壁垒。在以女生为主导的外语学院, 在班级中自主创作班服、班徽和班歌, 辅导员也积极组织参与,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再如, 依托学院全程化就业指导针对大二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之自我探索的体验式互动活动, 在职业兴趣分组中, 由各组学员共同设计与兴趣内容相关的Logo、宣传语和创新活动等, 在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同时, 也完善了三涯规划的群体活动组织与团队指导。在整体的艺术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 拓宽视野, 更好地培育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育女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 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求稳惧苦、依赖被动、从众攀比、焦虑恐惧等。尤其体现在当今女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过重, 容易造成心态和情绪的不稳定, 有时还会出现逡巡不定、反复无常的矛盾心理, 甚至焦虑、躁动、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在就业过程中, 女大学生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 容易失去勇气, 走向极端, 提升AQ, 即挫折商或称逆境商数成为努力方向。有数据显示, 在职业生涯中, AQ高的女性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这同时也反映在就业单位对女大学生求职的评价上。培养某种艺术素养可以迁移负面情绪, 唤醒强大意志力和行动力。艺术修养所特有的松弛心灵的作用可以缓解这些紧张情绪, 调节疲劳状态, 增强抗挫折能力, 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学生发展指导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德、智、体、美、群、情、创、劳”八方面要素。其中,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艺术素养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的作用, 它帮助女大学生端正自我审视, 在毕业求职工作中知己知彼, 及时调整心态, 成功求职, 为未来的入职适应打好坚实基础, 助其在人生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育女大学生艺术素养, 完善女性自我定位

很多女大学生就业前存在自负、自卑或者自负和自卑交替的心理特征, 这些都是与实际情况有偏差的自我定位。自负往往来自于从知识学习方面相对于男生的优越感, 或虽然具备较强的艺术素养, 但在其他基本工作能力方面却略见单薄, 这些都容易造成自我定位过高或过低。期待值如果过高, 在屡遭碰壁后, 自我评价开始动摇, 继而转向自卑, 或者自负和自卑感交织, 最终造成自我怀疑、听之任之, 放弃规划、消极被动的求职心态。因此, 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 要注重有助于学生全面进步的其他七方面要素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在保持女性良好身体素质基础上, 不断审视和澄清个人生涯抉择。在学术发展和人格培育之间把握最佳平衡点, 实现均衡发展。享受为社会奉献的人生美感, 提高个人品质, 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 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获得工作经验, 全面提升综合就业力的同时, 运用艺术素养的王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克服依赖和被动的心理, 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知, 提高决策执行能力, 随时对规划进行评估, 达到良好的求职状态, 全面提升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最后, 通过艺术化的指导, 根据女大学生个体的特殊要求, 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 在有很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通过艺术技能提高这一途径, 进一步获得优异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的技能, 全面提高核心就业力, 塑造女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比较优势, 使女性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摘要:高校女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通过学生发展指导提高女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表达表现、创新思维、沟通协调等相关技能,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 以女生教育为重点, 完善女大学生自我定位和自我探索, 全面提升核心就业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艺术素养,核心就业力,晕轮效应,逆境商数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国际人权法[M].法律出版社, 2005.

[2]李宗玮.悟对书艺[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3]余南宁.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 2005, 7 (5) .

[4]贾昕东.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J].现代经济信息, 2008, (3) .

[5]林爱珍.浅谈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成因与对策[J].发展研究, 2010, (9) .

[6]吴璇.当前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上一篇:四大体系下一篇:个人信用信息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