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高职范文

2024-06-04

外语类高职范文(精选12篇)

外语类高职 第1篇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职业指导专家约翰·L·霍兰德 (John L Holland) 以自己从事职业咨询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他人职业道路的深入研究, 引入人格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并经过多次补充和修订,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职业指导模式, 包括职业兴趣类型的划分、职业分类、职业类型鉴定表等。

霍兰德的理论建立在下面四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 (1) 人的职业兴趣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种:现实型 (Realistic) 、研究型 (Investigative) 、艺术型 (Artistic) 、社会型 (Social) 、企业型 (Enterprising) 、常规型 (Conventional) 。 (2) 对应于这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环境也可以划分为相应的六大基本类型。任何一种环境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其中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 (3) 人们一般都倾向于寻找与其职业兴趣类型相一致的环境, 从而运用自己的技巧能力, 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并且承担令人愉快的工作和角色。同样, 环境也寻求与其职业兴趣类型相一致的人。 (4) 个人的职业行为是由其职业兴趣与所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因而, 如果了解一个人的职业兴趣类型及其所处的环境类型, 就可以对其职业行为进行预测, 包括职业选择、工作转换、工作绩效以及教育和社会行为等。表1就是霍兰德关于职业兴趣的划分。

样本调查和结论

本次调研样本是选取北京某高职学院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四个系的大一、大二女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1份,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90份, 有效率达83%。结果统计见表2。

在表2中, 我们能明显发现外语类高职女生的职业倾向性。她们普遍倾向于社会型和艺术型的职业, 而对现实型职业普遍缺乏兴趣。总之, 职业倾向性偏差特点很明显。

调查结果分析研究

(一) 性别因素

性别是最能影响职业行为的因素之一。以下我们从性别刻板印象、社会角色和女性性别认同三个角度分析性别对女性职业倾向性的影响。

简而言之, 关于女性和男性个人特征的信念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大众媒体和文化是最能揭示和反映性别刻板印象了。跨文化研究表明, 在很多国家之间性别刻板印象的核心元素是非常相似的, 每个国家的被试都认为, 喜欢冒险、独立、有支配欲和强壮是男性特征, 而感情脆弱、顺从和迷信是女性特征。由于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从童年时代开始, 人们就被强调用多种方式进行有关性别的学习, 并获得“性别适当”的行为。而这样的要求也正是说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有不同的期望和标准。在工作中, 职业角色也经常是性别类型化的:护理工作、文员工作和初等教育是传统的女性领域, 而建筑和大学教育是传统的男性领域。在社会工作绩效评价方面, 一般认为男性在传统男性化工作中有优势, 而女性在传统女性化工作中有优势。对于男性化工作, 男性被认为更合格并被期望会更成功, 得到更强烈的推荐;对于女性化工作, 女性更受欢迎。

关于性别认同的理解, 儿童在早期生活中就可以获得。在两三岁之前, 儿童会注意到自己的性别并能分辨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四五岁之前, 儿童能够正确地把其他人按性别分类。六七岁时, 儿童就会坚持认为性别是不可能转变的。等儿童长大一些, 经验就会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并达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一般来讲, 女孩是认同母亲的, 从而认同了照顾者的角色。她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母职角色认同, 也促使她们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主动塑造。从儿童时期女孩就受到训练学习她的角色工作, 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女性常以自己的照顾行为表现来肯定自我, 在人生每一阶段都赋予自己照顾的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为什么在霍兰德职业倾向性测量中一些“女性化”的职业会得到很高的百分比。如社会型职业, 而现实型和企业型具有“男性化”的职业不受青睐。由此, 我们可以断定高职女生更趋向于选择符合自己性别特征的职业。

(二) 高职女生就业心理和职业能力特点

据调查, 高职女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心理:

自负与自卑心理高职女生就业心理是自卑与自负相交织。她们一面对自己有良好的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 就业时容易挑三拣四、高低难就;一面又欠缺灵活运用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优柔寡断, 尤其在屡遭求职挫折后, 容易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勇气, 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依赖与屈从心理城镇女孩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父母过多呵护, 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女生往往有独立的想法而无独立的行动。在择业中表现出极强的依赖心理, 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和个人独立决断能力, 在择业时过分依赖父母、学校和老师。

攀比与从众心理攀比从众是高职女生就业过程中另一个心理特征。不少女生在寻找就业单位时不从实际出发, 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评价, 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适合, 盲目的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 把区域和薪金作为求职趋向, 不愿从事艰苦平凡的工作。

尽管高职女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从总体上看, 她们还是有积极向上的就业态度的, 尤其在职业能力方面, 高职女生有很大的优势:

独特的思维能力女生擅长于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 处理问题时注意细节, 思考问题较细致、沉稳, 所以, 她们在制定工作计划、构思设计方案时, 往往使人感到和谐、典雅、细致和直观, 采取的方法新颖别致, 不像男性那样因粗心大意而破绽百出。因而, 对于形象设计、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 如在服装设计、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方面, 比男生更具有优势。

出色的语言能力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 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外语类高职女生更为出色。她们在言语表达上往往比男性更生动、形象, 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一般说来, 外语类女生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工作等, 更能发挥其特长。

具有交往合作能力女性普遍具有社会性特点, 比如温顺、和蔼、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贴别人等, 在社交场合中常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一些需要合作的工作上, 她们会比男性表现出更好的协作精神。因此, 她们很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推销等工作。

独有的人格魅力女生在人格上与男生有着较大的区别。她们在刚毅、果断等优秀人格特点上比不上男性, 但是她们活泼、温柔的性格却是女生独有的人格魅力。性别心理学表明:当面临突发的紧急情况时, 女性会变得更加冷静、坚强与果断。所以, 女生择业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发挥女性的人格优势, 展示自己的才华, 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 从而获得择业成功。

高职女生的这种就业心理状态和职业能力优势也决定了她们对社会型和艺术型职业的倾向性。这两种类型的职业也恰恰能够满足外语类高职女生的职业需求。

(三) 社会因素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先看一组数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对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本专科样本分别为11229人和15222人, 分别来自全国49所和34所高校) , 调查结果见表3:

根据两次调查, 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更高, 而女生在学校就业的比例明显更高。在2003年的本科毕业生中, 女生到国有企业的比例比男生低16个百分点, 而到学校的比例则高出21.5个百分点。另外, 女生到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的比例也略低。

再看一组数据。这里是我国经过人口普查获得的一些数据, 这些数据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城镇女性的就业形势:2004年我国城镇就业总人口为2.65亿, 其中女性为1.14亿, 占43.0%, 城镇妇女就业总量比2000年增加了13.2%;2004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11098.9万人, 其中女性为4227.3万人, 占381%;城镇女性就业者较为集中的职业是商业服务人员, 占全部女性城镇就业者的25.5%, 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占175%, 而专业技术人员在女性城镇就业者中的比重还略高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但令人遗憾的是,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中单位负责人的比例 (1.7%) 仍然大大低于男性 (5.5%) 。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第一, 尽管女大学生就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女大学生对社会型职业的偏好和对企业型、传统型和研究型职业的低倾向性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第二, 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数据中可看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女性正在越来越多地从业于传统劳动性别分工理念中“适合女性”的职业———商业服务人员和办事员:1982年、1990年2000年女性就业人员在这两类职业的比重分别是4.3%和0.7%、5.9%和1.0%、10.1%和2.1%。二是女性从业人员中产业工人的比重逐渐下降。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13.0%和12.0%, 在2003年的劳动力抽样调查中, 这一数据又下降到11.7%和7.7%。这说明, 以性别为基准的职业分化已有了职业性别隔离的趋势, 应当成为值得大家关注的事情。

我们不可否认, 从校园中大学生群体性的就业倾向到社会层面的职业选择, 不仅给高职女生搭建充分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 使她们能够在很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氛围中尽全力张扬自己的活力、个性和创造力, 同时也带给高职女生在职业倾向性方面的影响, 使得她们自发地产生择业的性别化倾向, 乐于从事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职业, 如社会型、艺术型职业等, 而远离其他选择。这也证实了霍兰德“人格———职业匹配”理论。

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对外语类高职女生职业倾向性的分析, 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第一, 无论学生倾向于社会型职业还是艺术型职业, 外语类高职院校都必须清楚工具型外语类人才不是我们的终极培养目标, “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这首先是市场需求的表现, 同时也是高职学生的渴望。第二, 外语类高职的专业设置、课程制定及培养计划应进一步体现“以生为本”, 并且要突出外语类高职女生人数比例较高的因素, 从而关注女生群体对职业的诉求, 进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专业制宜地把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第三, 在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需要更多地关注高职女生的职业倾向性, 做到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吴冬梅, 张梦霞.关于霍兰德职业兴趣与血型和性别特征的差异性实证分析[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 2007, (6) .

[2]Osipow S.H.and Fitzgerald L.F.Theori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4th ed.) [M].Boston:Allyn and Bacon, 1996.

[3] (美) S.E.Taylor L.A.Pelau D.O.Sears.社会心理学[M].谢晓非, 谢冬梅,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美) Claire A Etaugh Judith S.Bridges.女性心理学[M].苏彦捷,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刘芳, 王进.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 (1) .

高职外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之我见 第2篇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综合的工作经历和体验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缩短学生在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以及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技能等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同时在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职外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而且更应该是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科技知识和外事知识,并且精通办公现代化操作技能和相关的业务知识,能够与国际接轨等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为了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改革高职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学生顶岗实习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也起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外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实施的都是“2+1”的教学模式,“2”即学生在校前两年接受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1”即第三年由学校推荐安排或学生自行联系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岗位上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从事某一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的工作,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据了解,高职外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主要有外企、国企、旅行社、酒店、外贸公司等,主要在人力资源、文秘、前台、财务、外贸等岗位。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有明确固定的工作岗位,实习单位根据岗位的情况发给实习津贴,学校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实习单位一般安排优秀员工任兼职指导教师,即让学生准就业。

二、高职外语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习岗位不对口问题,也就是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就业岗位不一致。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交流。而现在一则具备外语能力的人才增多了,二来大多数职业并不要求专业的外语水平,这样就使得高职外语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可言。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很多外语专业的实习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从事一些只需要普通外语水平的工作,有的甚至基本外语,有的还要学生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财务、外贸等,不仅自己的专业知识得不到应用,而且还要从头开始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2、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1)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到位。部分学生对职业期望过高,认为自己是大专学历,应该坐办公室或者进入管理层,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错过了实习机会。还有部分学生职业准备不足,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才发现所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与自己想象中的理想工作不合拍,因而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得过且过,混到实习期结束。

(2)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实习生在企业中通过岗位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不少学生都认为,顶岗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企业转正,最终实现就

业,把顶岗实习阶段看成是借助实习来寻找工作,因而在选择顶岗实习单位时对于企业条件、地理位置、工资待遇等因素考虑较多,淡化了顶岗实习的“实习”的一面,造成的结果是一是挑三拣四,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二是一旦在某一企业没有机会转正时,不是按照计划继续顶岗实习,而是选择跳槽,另外找一个能实现就业的实习单位。

(3)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性因素。有的学生自身能力强、素质好,有的学生家里支持力度大,他们都能较为顺利的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而剩下的学生由于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联系用人单位比较困难。另外,因为择业观的缘故,学生对许多行业认知不清,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如酒店、旅行社等需要外语人才的工作单位,误认为这些企业工作不适合自己,从而失去了许多机会。

(4)学生的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学生走出校园,在顶岗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复杂的生产实践、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校的人际关系,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前所未有的冲击,梳理不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甚至出现心理失衡。

3、学校管理上的问题。高职外语专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分布的非常分散,往往是一个单位只有一名同学在实习,致使实习指导工作困难较大,有时流于形式。另外,顶岗实习考核制度上业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高职外语专业顶岗实习对策

1、改革课程结构,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外语专业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展自己的内涵。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如果没有独立思维与创新素质,就很难有立足和发展的机遇。外语教育专家指出,今后创新型复合人才将主导市场需求。所谓创新型外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外语人才,然后必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听、说、读、写、译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和了解如IT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以及特定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这无疑给高职外语教学提出了挑战,高职外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做好对学生指导工作

(1)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首先,要通过专业教师和顶岗实习讲座使学生对自身和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对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做好实习心理准备。重点要做好学生的角色适应教育工作,即如何顺利地从学生转变为实习生和企业的员工,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融入到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其次,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并寻找机会让学生经受一定的磨炼,以增强对困难的承受力,增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绘制,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据调查,企业需要的是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办事能力较强,注重全面发展、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的学生。所以要从新生进校以后就安排系列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一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有一定的规划,并在今后不断地加以修正。通过系统的、由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就业

素质,使之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这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选择岗位时避免盲目性,而且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从事外语专业教学的老师必须是“双师型”高级人才。不仅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也能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因而作为高职外语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外语语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要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公司工作经验,即“双师型”人才。因此,要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在吸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语人才的同时,组织现有的老师定期到企业调研、兼职锻炼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加强在对于顶岗实习的成效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性作用。教师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来研究外语教学课程,要在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中激发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

既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又能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培养是顶岗实习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必须加强监督和指导,加大管理的力度。对于在外地分散实习的同学可以通过电话、QQ、邮件等方式进行检查和指导。同时期要定期对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进行企业走访,深入到他们工作的第一线,了解他们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和实习需求,及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的高职外语人才。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指导和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教师将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工作任务、作业以及管理信息等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定期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完成学习。同时也将学生组成若干实习小组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实习指导工作站。大大提高了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5、要制定实习方案和评价体系

实习前,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实习内容,制定顶岗实习大纲和教学实施计划,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将实习手册发放到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内容、任务、考核方式和要求。实习中,要严格按照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指导、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实习结束后,要做好总结、鉴定工作,举办顶岗实习总结,交流实习收获和体会,使整个顶岗实习规范化、制度化。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按实习大纲和教学实施计划进行实习,学生要按月写出内容详实的实习小结,企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纪律遵守情况、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表现五个方面进行考核,给出实习成绩,学校根据学生的实习小结和企业的实习成绩进行总评。

6、建立顶岗实习基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推动高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顶岗实习的实践过程中,与专业较为对口的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建立起若干个顶岗实习基地,能为以后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也是顶岗实习的指导方针。顶岗实习是

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运作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为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起到桥梁作用。事实上,只有在顶岗实习中,学生才能自己去用心去观察、去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等,并且能将课堂内外学到的知识、实践技能和体验,尽可能运用和融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之中,最终取得“2+1>3”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千红、陆学红。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2]衣学娟、刘宝昌。高职实施“2+1”教学模式中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7,(2)。

[3]彭分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摘要: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顶岗实习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为培养创新复合型的外语人才,高职外语教育必须从课程改革、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等入手,充分发挥顶岗实习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中的作用,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外语类高职 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职业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1.4

就业导向下高职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指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来对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使毕业生符合社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求,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对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养要求主要是在毕业生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积极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以促使他们更好地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性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基于就业导向的要求,即加强对学生工作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等的培养,以保证人才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近100家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调研发现,高职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国际商务、语言培训、翻译、涉外文秘和接待等。其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主要有:

1、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由于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大都是在一些与各类外语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涉外部门,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一线的生产、管理和各类服务。这就需要毕业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和外语类相关专业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所从事行业的需要。

2、对综合素养的要求

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素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来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有效地调整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对工作能力的要求

高职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外,还要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岗位的能力要求上,毕业生要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具体文化特点和相应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外语语种来熟练地进行日常工作。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电子计算机和使用网络,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在证书方面的要求

不同证书的获得显示了毕业生所具备的在不同方面的专业能力。高职外语类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取得普通话、计算机和所学外语语种的相关等级证书外,还要努力取得一些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如翻译资格证书和导游证等。相关证书的获得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爭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与路径

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有效地贯穿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地贯穿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高职教育中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他们的实际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外语类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让他们在不断的职业训练中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从而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让外语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2、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外语类专业教学中

高职院校外语类课程的专业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平台和根本路径。在实际的外语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职业活动两方面来实现。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就业导向下的企业工作流程引入到教学中,然后通过学生在模拟职业环境中角色的扮演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并让他们在职业锻炼中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课程体系的建构,让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当前形势下高职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外语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整合,同时还要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提升学生商务技能与外语应用能力的课程结构模式。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外语类专业课程教学要以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分析,加强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通过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必修课等学分制的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为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提供发展空间。

3、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在外语专业综合成绩考核中

传统的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考核常常以语言考核为主,在就业导向下进行的高职外语专业考核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而把学生的交际、专业以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放入考核的内容中,而把语言作为对学生进行考核测试的工具。同时还要把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空间纳入到外语专业课程的考核范畴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岗位工作的模拟来加强对学生的考核测评,以提高他们对自身职业技能的锻炼。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组织创业实际操作、职业体验和外语演说竞赛等活动来进行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以切实提高学生对所学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面向社会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即根据用人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有效的贯穿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去,通过建构相关的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来进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并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完善测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锻炼中提升职业素养,从而促使他们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勇治强.关于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0(7).

[2]张斐斐,刘峰.浅论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3]陈江宁.就业导向的高职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4]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7).

外语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外语类高职,关键能力,特征,途径

近年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一系列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培养模式的探索、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等。为此学术界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尤其是在借鉴外国职业教育经验的问题上, 逐步认同国外关于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理念。但是在关键能力的内涵、特征、培养方式等问题上仍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没有形成共识, 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该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研究, 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外语类高职院校, 采用先典型后整体, 先实证后理论建构的研究方法, 以期对关键能力的内涵、特征和培养方式进行分析, 进而找出培养外语类高职学生的方法和具体的举措。

1 外语类高职学生的特点

外语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首先需要解答的是外语类高职学生的特点, 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 才能就关键能力内涵、特征和培养方式的确定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外语类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女生占据绝大多数, 因此外语类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基于女生的特点而形成的,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现代道德标准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

当代的女大学生在道德标准上强调公平、正义, 以自尊、自重、自爱为人格规范, 在地位上主张男女平等, 在学习工作中追求机会均等, 基本认同诚实坦诚、自强不息等传统道德观念, 赞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同时当代的女大学生又自觉不自觉地深陷封建传统道德观念而不可自拔, 尤其是男尊女卑、男主女辅、男强女弱等封建传统观念, 把“贤妻良母”的观念绝对化, 使得当代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徘徊于现代道德标准与传统道德观念的之间。

1.2 自主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追求个性的自我解放, 孜孜追求社会的大舞台, 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女大学生由于收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依赖心理, 行为处事多体现出顺从、依赖的表现方式, 其自身的独立能力相对较差, 缺乏自主意识。这种依赖意识如果过于强烈, 就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自卑情绪, 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缺乏技巧。所以当代的女大学生总是处于自主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之中。

1.3 专业意识与人文素养的薄弱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培养的角度而言, 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应该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意识, 但是外语类高职学生在专业意识上相对比较薄弱, 把外语能力的价值理性绝对化, 而忽视外语能力的工具理性。认为只要学好外语就万事大吉, 至于与外语相关的专业知识则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 造成外语类高职的学生以通过外语等级考试为惟一目标, 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把“素质教育贯穿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但是外语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薄弱, 她们把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公共课看成是完成学分的任务课程, 认为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虚无课程”,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意散漫、毫不用心, 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薄弱。

2 外语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内涵

“关键能力”这一理念是由德国劳动力市场职业研究专家梅腾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先提出的, 自从这一理念出现之后, 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且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学习引入, 得到了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认可。各国在引入这一理念之后, 均按照自己的实际国情对其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和分解, 形成了适应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我国在近些年, 也开始借鉴这一成功的模式, 并根据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 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此, 我们通过对比欧美国家和中国关于关键能力的不同解读, 界定外语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内涵 (见表1所示) 。

以上的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首先, 我们所说的关键能力这一概念不是孤立的单一技能, 而是一种涵盖了学生的智力、技能以及态度等素质的综合实力。其次, 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 它不是针对某一单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 而是可以在多领域间进行水平迁移的知识能力技巧。最后, 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持久性, 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或削弱, 它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实力。从表中可以看出: (一) 关键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是学生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性能力。因此外语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关键能力是一种对学生具有综合性的、普遍性的、可迁移的、对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久性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 外语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基本内容

从关键能力的内涵分析可以得出, 关键能力是一种抽象的共性的能力, 因此仅从理论思考的角度去建构外语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就具有很大的难度, 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引入笔者所在单位2010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数据统计, 通过市场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和素质要求来概括外语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基本内容。从数据统计中显示,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体水平评价较高, 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在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毕业生选项中, 我们根据关键能力的内涵在每一项能力中设计了1项子内容,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外语类高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见表2所示) 。

综合上述数据统计, 笔者所在的单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总体评价是比较高的, 也能够总结概括外语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 主要是以下几种能力:

1) 职业行为能力。主要是指职业道德、事业心和责任感, 也包括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实践能力等。

2) 方法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也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纠正错误的能力等。

3) 交流与合作能力。主要是指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交礼仪能力, 也包括沟通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谈判能力等。

4) 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是指吃苦精神、适应能力、竞争意识, 也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自我批评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等。

4 外语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如何培养

4.1 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关键能力的培养上

前面我们的分析已经明确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其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全新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以学生为主导, 把学生的需求当做课程设置的核心。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能的培养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就业。具体而言外语类高职以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公共课程建设包括:

1) 外语类高职以女生为主, 应该强调在掌握现代技能的基础上, 体现当代女大学生的淑女风范, 需要开设淑女教育系列课程, 包含《女性心理健康》、《女性与社会》 (包括女性与工作、女性与家庭、女性与情感等专题) 、《女性礼仪》、《女性尊严》、《女性与法制》 (主要是关于女性法律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 、《女性与就业》等课程。

2) 外语类高职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强调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 需要开设职业行为课程, 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职业规划课程、语言应用课程等。

3) 外语类高职应强调交流与合作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 需要开设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课程, 包含公共关系学, 社交礼仪课程, 世界史、中国史、哲学史、文化史、文学史等课程。

4) 外语类高职应强调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 需要开设相关心理方面的课程。

4.2 以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职业院校是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根本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这以目标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所以上岗实训是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 把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到实践当中去。

参考文献

[1]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6) :31-32.

[2]连超锋.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56-58.

外语类高职 第5篇

国外外语教学新趋势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张晓钟 唐敏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04期

摘要:近十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外语教学转向了语言与内容的结合,而且日益重视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些新趋势给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通过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并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从而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服务。

关键词:外语教学新趋势 高职英语教学 启示国外外语教学新趋势

21世纪科技与文明的快速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1 教学模式:转向语言与内容相结合过去十多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如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的外语教学已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转向了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状态,在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

语言与内容相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语言方面:直接用外语教授各种科目和课程,主要包括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如,词汇的循环、图式的构建、接触本族语者、真实的学科知识及语言技能的结合;(2)教学方面:学生通过用外语学习学科知识,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还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及参与学术性活动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多优点。首先,因为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交际能力和学习内容,而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语法规则等,所以它能减少学习者焦虑,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与教学材料、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由于某种学科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认知挑战性,具有双重教学目标:掌握学科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所以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法能避免语言教学与学科课程的人为分割,注重语言文化移入技能,从而真正做到兼顾有效语言的输入和交际能力的提升。

“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作为教学语言来使用。如,用外语教授各种课程,或是进行某些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如酒店管理等。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在澳

大利亚等国,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有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计划,分布在从小学到职业学校、大学的各个教学阶段。(2)浸没法。让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外语中,主要也是用外语教授学科知识,使学生通过掌握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教学中使用能把形式训练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的各种方法,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各种支撑。与传统教学相比,“浸没式”教学更系统,更丰富。如,用解释、同义词、反义词和歌曲等构成促进语言发展的言语支架;用合作学习、互教互学、角色扮演等构成活动技巧的程序性支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优化信息呈现方式等等。经多国研究和实践,由于教学效果良好,浸没法现已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方法之一。

1.2 教学理念:日益重视外语教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外语课程已经不被看做是单一的部分,而是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融合起来,体现出极大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秦虹在《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一文中,总结了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四个趋向:(1)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协调。一方面重视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对人的职业知识、技能、品格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又重视个人在职业、社会劳动中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条件。(2)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综合化。随着高科技发展和相应新产业的兴起,职业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将更为突出。(3)课程设计的目标: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重视职业技术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又重视职业道德、职业人格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美感、信誉、效率等心理因素的培养。(4)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重视调查和实验研究。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起了许多综合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如职业发展型、职业群集型、阶梯训练型、综合型等模式。

外语教学作为这些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理念上的进步和特征。

首先是需求分析理论对外语职业教育的影响日益重要。需求分析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需求能成为学习的动力,并对教学产生反拨作用。根据英语教学研究专家Tom Hutchinson和Alam Waters的“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理论,重视需求的英语教学与一般英语教学的区别不在于需求的存在,而是学习者意识到某种需求。学习者的这种需求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进行变化,从初级阶段的基础知识输入到高级阶段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文化的运用输出而对整体范围内的教学产生反拨作用。外语学习的需求分为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和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包括个体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潜能和职业规划预期等方面。表现在实际操作中,就应侧重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过程”。国外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时,通常都会重视调查和实验研究,以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作为前提,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做出各种选择,然后经过实验积累实效性的资料,然后再依据实验的效果,决定是否进行广泛的推行。在建立职业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时,也要先细致地分析社会需求信息(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职业知识、技能、品格的要求)、专业信息(指学生将来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目标情景的客观需求)、学习者的个人信息(指学习者学习经历、文

化信息、学习的目的和对英语的态度等主观因素)、英语语言信息(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生欠缺(即学生英语语言信息与专业信息之间的差距)、语言学习信息(指语言学习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即学习需求)等,从而制定出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相协调的、具有职业特征与素质培养趋向的课程。

其次是工学结合、“在做中学”的趋势更加明显。早在20世纪中叶,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就率先推进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而美国也普遍实行多元化职业教育,实施“合作教育”、“青年学徒制”、“校办企业”、“企业学校合作”等合作办学制度。其合作教育模式(CBE模式),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近年来,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挑战,一些国家提出了新的合作教育主张。如,2006年日本提出产业教育振兴方案,其重点有:(1)加强实务教育培训与讲习;(2)增加大学招收专门学科学生的名额;(3)调查研究事业单位的携手合作;(4)建立技能优异者支援实务学习等等。与此同时,“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近一步重视和加强,实践式、体验式学习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最近,国外还日益重视“服务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即在学校课程中融合社会服务概念,藉由学校与小区或组织、机构之结合,让学生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进行社会服务之工作,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思维方式的改善、能力的增长与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外语教学方面,充分给予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和人文关怀,充分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激励进一步的自我发展。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2.1 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必然和普通本科的有所区别。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培养实际使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国外“语言与内容结合”的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高职英语课程结构。首先,在培养模式上,笔者大胆建议,应该突破传统模式的影响,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决定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保障机制等内容,以岗位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独特的应用英语课程体系。可以尝试用岗位、职业证书、实习实训课程建设相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取代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如,用BEC证书、中英职业资格证书等取代传统的英语四级考试要求等等。其次,在课程建设上,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英语、专业英语ESP体系,拓展高职教学内涵,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语言与内容结合”,即直接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在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跨文化职业素质。

2.2 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得当今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国外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与工作结合,甚至与社会服务结合的趋势,启发我们大力鼓动学生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学习和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发展。要面向社会,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机制,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派学生到企业参观考查、进修实习,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企业的要求,实习“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方案中融入岗位实训及企业文化学习,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学院和企业双课堂,学生参与企业文化学习及岗位实践,校企共同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计划、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实现学生在校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职业能力,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让学生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打好基础,以便他们将来能够实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Pally M(Ed).Sustained Content Teaching in ACADEMIC ESL / EFL:A Practical Approach[M].Boston,MA:Houghton Miflin,2000.[2]Merrill Swain.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Teach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Task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8

[3]Hutchinson T,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林津石.国外外语教学改革新趋势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6

[5]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国外职业教育,2012.1

[6]王秀君.外语教学改革趋势--语言与内容相结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外语类高职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外语 公用外语 教学策略

一、高職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 2012,04:23-29.

[3]魏烨.关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9.

外语类高职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毕业生,创新能力,科技英语

一、进行能够提升应用能力的句子练习

基础英语稳固了以后,可以练习能够提升应用能力类的一些句子,以下是我给学生总结出来的,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很好。

下面略作举例。

you want take a female politician down a few notches?

你想让一个女政客难堪?

throw mud on her marriage.抹黑她的婚姻。

tablet平板电脑

hook yourself up.把自己铐起来。

toss the keys.扔掉钥匙。

you finally got her to drink the kool-aid你终于让她喝了迷魂汤了。

i'm counting on it.我全靠这了。

taste crap难喝

provider养家糊口的人

for one's sake为了某人

set a time for you to take a polygraph.找个时间让你做一下测谎

these are on special,buy one,get one free.

这些事特价商品,买一送一。

hush闭嘴

no cuts no buts no coconuts是一句小孩子经常说的话。这里的cut就是cut in line的意思。通常排队的时候,有人插队,反对者就会说这句话。no cuts,no buts是有意义的,即:“不要插队,没有但是”。不过后面的no coconuts就是为了押韵,凑韵脚加上去的,没有实际的意思。

一般的,学生学习语句,喜欢有意思的一类,上面的举例,在生活中常常使用,一段时间过后,他们能够熟读成诵,轻而易举地使用。

二、英美文学教育不可或缺

(一)阅读英美文学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英美文学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英美文学,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领他们积极开展英美文学研究,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促进人文素质快速提升。现代网络信息发达,无所不有,让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了解文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网络便成了必不可少的获得资讯的手段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和进修等多种方式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及对某些观点的认识。

(二)英美文学经典作家作品总结

英国作家:William Shakespeare,Henry Fielding,Charles Dickens,Jane Austen,Emily Bronte,Charlotte Bronte,Thomas Hardy,George Bernard Shaw,Joseph Conrad,D.H.Lawrence,Virginia Woolf,William Golding,T.S.Eliot

美国作家:Natheniel Hawthorn,Herman Melville,Mark Twine,Emily Dickinson,Walt Whitman,Scott Fitzgerald,William Faulkner,Ernest Hemingway,Saul Bellow,Eugene O’Neill,Arthur Miller,Tennessee Williams,Toni Morrison

这些名家,诸多名作,堪称经典,流传不衰,不可错过。熟读名篇,开拓视野,增加词汇量,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极大的提升。

三、锻炼学生用英语进行创新写作

听读说写,如影随形,缺一不可。学习的最后,需要执笔成文,才思敏捷,文章锦绣。我对学生的要求写作必须创新,具体要求如下。

(一)写作之前

仔细审题。写作前首先要把准备写的题目、题材、格式和要求内容,仔细考虑一下,弄清要求你写什么,抓住行文的要点,精心构思,周密推敲,最好打个草稿,方能进入正式写作中。

(二)写作之中

无论哪一类文章,要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词句,尽量少用“大词”或较复杂的语法和句型。遇到想不起来的词或句型时,尽可能的找同义词、近义词或同义句来代替,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准确率。

多使用一些较简单的句式,句与句之间要过渡自然,适当的用一些表示并列、递近、因果、转折等连词,语句会更自然流畅。

(三)写作之后

通查全文,是否扣题,有无遗漏、错误之处。查找各种可能出现的语法错误及标点符号。

总之,要做好书面表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审题抓要点,格式要正确,行文要准确,成文要查看。

四、重视科技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科技英语一般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讲演中所使用的英语。就目前而言,科技英语已然成为学习中的一个专门学科,而今全球科技飞速发展,单独的英语学习已经不能在科技界满足需要,一些超前的国家设立了科技英语研究机构,很多高级学府设置了科技英语专业。

科技英语没有感性的形象思维,阅读和使用中不容易添加感情色彩,几乎没有修辞手段,以表达正确为目的,需要清晰地、无误地说明问题、情况。科技英语词义专一、固定、在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不常见或者没有,在平时的生活英语中也少见,做为书面语言,它的词汇周密、谨严而固定,表达方式简易明了;一般而言,无需优美的文笔来描述,也不考虑朗朗上口;在语法结构上,科技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及分词短语。多用介词词组来说明使用哪一种手段、资料、有何依据,根据哪一种材料、根据什么标准等。

五、结语

外语类高职 第8篇

一、理论依据及其应用

从信息学的角度对“交际”所作的定义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借助于某种符号和媒体传递交际信息并产生相应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本质在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1) 外语交际属于文化交际范畴, 外语学习必然涉及中西交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于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积极理解以及进行跨文化接触的适应能力。交际活动中所强调的尊重和认同, 首先体现在对对方文化的态度上, 这是关系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高职外语类专业主要培养各类跨文化交际人才。根据各专业所面向的就业岗位以及各岗位的能力需求可清晰地看出, 跨文化交际作业在所有工作环节中占有很高比重。外语类专业毕业生所能从事的行业及岗位中, 对于从业人员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礼仪的掌握程度要求很高, 部分岗位对这方面要求甚至超过语言能力。所以,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作为高职外语教学的重点。

交际心理学认为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际的需求和动机从而消除交际的心理障碍也是影响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以需求为前提, 激发交际动机是各类工作环境的重要工作方式和要求, 尤其是主动性服务行业。例如所有涉外营销活动都具有营销的一般属性, 即如何通过有效交际促成交易, 达到营销目的。首先要引起交际对象的兴趣, 使之具有倾听、询问等交际动力。这样才能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交际过程中, 不但要尽量揣摩交际对象的心理, 按其思维模式换位思考, 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而且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时刻保持积极的交际状态, 正确对待交际的成功和失败以及由此产生的喜悦和挫折感, 及时调整应对后续状况。其次, 交际过程中不同经验和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模式所带来的语言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而交际心理障碍中的情感障碍等其它方面往往比语言障碍更难克服。这主要也来自不同的思维模式, 即文化因素给交际双方带来的压力。如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消除其它障碍, 并将语言障碍降到最低, 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学习训练。这将是高职生语言应用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在外语教学中, 应将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实训或实习环节对学生进行重点锻炼。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言语交际活动中会存在意图表达和理解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因此, 还要特别关注语言的“语境意义”或“言外之意”。高职外语类专业要充分重视语言功能及语言使用的适当性和得体性以及对学生合理使用外语能力的培养。在特定的工作语境下, 话语含义的理解是制约整个工作开展的关键。对于外语专业毕业生而言, 要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对言语意图的理解能力, 同时避免表达时的“语言准确”而“语用不正确”的现象, 必须对目的语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细节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并不断提高正确语用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策略

(一) 引入交际学理论加强交际策略教学

在有限的时间里, 浓缩交际学理论, 在课堂上穿插相应的知识原点, 加强交际策略教学, 并鼓励课内课外实践练习。关键是要让学生领会如何进行交际。交际策略能够促进学习者形成对外语知识的假设和外语知识的自动化。能够保持交际渠道的畅通, 使交际者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 (2) 交际策略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本族语使用者能够运用正确方式表达所想表达的内容, 一方面保持交际进行;另一方面保持交际渠道畅通, 并实现可持续性交流。交际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在没有掌握所需要的某些词语或结构时, 也可以通过使用其它手段或借助其它媒介实现或维持交际。所有交际策略都能起到扩充语言交际手段的作用, 使交际双方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传输途径。

学习交际策略对外语学习者提升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交际策略是在语言知识不足以达到交际目的时所采用的一系列补偿性措施。教授学生交际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交际出现困难时使用策略的能力, 以及帮助学生决定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策略。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通常的交际场合中会用到的一些交际策略,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在变化复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 从而在工作中终身受益。

在高职外语类专业教学过程中, 特别应加强对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各种语境中的交际策略的学习。如拖延策略、转述策略、借用策略等。这些策略的教授应融入到语言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 充分将语言应用同专业相结合。让学生一方面理解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通常情况下普遍使用的交际策略;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不同专业语境中所能遇到的状况和所能使用到的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学习也能对各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加强交际案例学习

注意案例模拟, 形成目的语国家文化思维定势。外语教学过程中很难保证师生作为交际主体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互动, 就要在课程的选材和练习设计上下功夫。可尽量模拟真实的交际。选材要真实, 即选用真实交际中所传递的信息, 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材料等。如新闻报道、电影电视、网络信息、广告通知等来自公共媒体或公共场所的原始语言材料。通过观摩吸收真实材料并模拟对其做出相应反应。运用各种真实的案例和任务来组织教学并进行强化训练才能使正确的信息传递方式成为学生的应用习惯。

外语课程设计要充分认识和体现本族语和外语的文化差异, 除了在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外, 要运用充足的交际案例向学生全面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如问候、寒暄、告别等言语区域都是中西交际方式差异较大的区域, 不能只教语言形式和用法, 而应同时介绍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 并重点用实例进行证明, 以加深印象形成思维习惯。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念、伦理价值观念、文化信念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内容也要有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阐释。在课程目标上要重视对中外语言文化以及文化行为的比较。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阅读、比较、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重点介绍, 推荐案例, 并利用课下时间和实训课来学习和巩固。

同时, 要对语用失败案例进行集中学习。充分理解常见的语用错误及其原因, 加深记忆避免重犯。也可将各类失败案例根据课程整体进度穿插到各课各环节中, 或与专业课相结合。关键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通过后天的补充形成接近目的语使用者的同等经验。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和内化, 并最终要反映在学生的语用实践中。要通过实践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调整课程安排, 对掌握较弱的部分进行随机强化, 以帮助学生最终形成语言交际习惯。

(三) 选用和设计开发综合型跨文化教材

传统的教学材料是为语言技能学习而设计的, 内容抽象, 与真实交际相距较远。为交际语言教学而设计的教学材料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方面要以语言使用的真实性为原则;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交际的跨文化特点。教材所选材料本身应是真实的, 而且学习者与材料应具有相应的关系。目的语国家的报纸、杂志、广告、广播、电视以及公共场的标识等与社会生活信息相关的语言样本中均可获取真实的语言材料。同时, 材料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突出在学生将来所有可能从事的领域中如何进行交际。要力求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解决一些实际的交际问题, 在课下还能通过自学巩固提高。

外语教学大纲应该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 明确毕业生应掌握的言语技能、语言功能、交际策略, 以及应了解的目的语国家的交际习俗、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在教材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充分综合欧洲文化、英美概况、西方哲学、跨文化交际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 对文化差异产生敏感性, 丰富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要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和电子课程的直观、容量大、兼容性强、便于自学等特点, 选用适合高职外语类专业的网络和电子课程,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 接触较多的跨文化内容。同时可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学习有效延伸至课外或实习阶段。对于高职外语类专业而言, 一方面应当选用适当的教材;另一方面还应专门编写、制作和开发符合高职生专业学习特点的教材, 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材料获取较为系统的综合性跨文化信息, 并得到相应的训练。

(四) 实训和实习力求真实交际

校内综合实训应为学生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跨文化语言环境, 模拟真实交际, 并与专业相结合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除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交际环境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构建工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场景, 利用人思维的任意性体现真实交际的动态效果。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外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 让学生开展模拟外语交流。同时挑选含有典型表达习惯或文化习俗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模仿, 引导学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上交流环境, 并利用网络无国界化的特点延伸课堂至目的语国家, 向学生立体化展示文化知识的同时, 获取真实交际经验。

实训课设计应在内容和方法上对学生的交际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减少他们的交际心理障碍。课程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的能力, 即“选择”、“理解”、“决策”的能力。此外, 从交际和思维的关系来看, 交际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 激活创造性思维。 (3) 运用外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原有的思维定势与所学外语的思维方式的调整。实训课程设计应当注意交际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重点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用语言交流, 并从中激活创造性思维。

实习阶段学生要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 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 体验真实工作环境的同时进行真实的工作交际。要为学生寻求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 保证在一定专业范围内的交际练习, 将学与用充分结合。同时, 应将实习阶段与工作阶段进行有效衔接, 保证实习所获取的交际经验对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使校内学习、顶岗实习和工作有机结合, 确保交际能力最终对人才出口的积极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尽量把所学进行实践, 检验成效并加深记忆。同时, 要把先前学习接触到的案例和形成的习惯在工作中进行强化, 进一步把交际习惯内化为自己的工作习惯, 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从而使专业学习真正为工作服务。

摘要:发挥交际学及其交叉学科对高职外语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 在课程中引入交际学理论, 讲授交际策略, 加强案例教学, 选用和开发适合的跨文化教材, 并通过实训和实习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情境, 能够帮助毕业生将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和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 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关键词:交际学,高职外语,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高职外语教育文献综述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有其鲜明的特色—“能力为本”, 重在培养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该要求遵循了高职教学的原则—“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自从《基本要求》颁布后, 广大英语教学研究者特别是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者努力贯彻该要求,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践, 开展了一些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职英语教育多年的工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 现综述如下:

1、国外职业教育外语教学的研究:进入21世纪, 与职业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变化当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 这些变化给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带来了令人震撼的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 全世界各国都在改革他们自身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改革外语教学课程。欧盟委员会从1995年开始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 整个资金预算6.2亿欧元。该计划规定要加强职业教育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进行跨国职业教育学生交流项目, 联合开发外语课程和具有创新特色的教学辅助材料。在丹麦, 各年级都用系统工程来学习外语, 他们不仅强调要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得学习材料, 而且更强调结合语言和内容学习。日本的职业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加强英语教学上, 他们还增加了英语课程的学分比例, 在外语教学中, 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更要注重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国外的这些职业教育的研究已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 也革新了许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所有这些研究都给外语课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国内职业教育外语教学的研究:10年来, 在教育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国内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针对高职生学习动机方面研究的有:温志 (2008) 指出高职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 但对提高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王彤 (2006) 通过调查表明, 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可归纳为工具型动机、内在兴趣型动机、自我效能动机、融合型动机和证书动机五个因素。其中工具型动机、内在兴趣为主要学习动机, 学生的自我效能较弱, 证书动机影响最小。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 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针对高职生学习策略方面研究的有:杨清宇 (2008) 指出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有效地语言学习策略, 高职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指出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采用有用的学习策略;王友良、李春华 (2006) 指出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普遍偏低, 使用最多一类学习策略是补偿策略, 使用最少的是记忆策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

针对高职生英语学习障碍问题研究的有:郑维萍 (2006) 在其研究中指出高职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 严重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效果。针对这些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找出对策, 帮助他们矫正心理和学习上的偏差,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方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宋慧洁 (2007) 在其调查中通过问卷测试找出高职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有学习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较差等, 并针对以上问题相应地制定了教学对策。

还有改变高职英语教学形式上的研究:鉴于许多高职学生原有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习动机、兴趣、能力和方法方面都相差很大, 有很多学者和教师都建议采用英语分层教学法, 这种教学形式现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使用, 尤其是高职院校, 不少教育者都有过研究。贾红瑜 (2006) 在其研究中认为分层教学能针对学生的实际, 有的放矢, 使学生感到学习目标可以达到, 因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情感的重要作用;高翰香 (2006) 林敦川 (2002) 都提到了因材施教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关系, 都提出了英语分层教学, 把一个班级根据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班分级教学。

一方面研究高职学生如何学的情况, 另一方面还有研究高职英语教师怎样教的问题。何志刚、李彦芳 (2006) 指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教师“从旁指导”的作用, 即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大胆说英语,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得锻炼机会。寇淑伟、汤国栋 (2006) 指出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弄清并把握好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 才能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 国内外职业教育外语教学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理论和实证研究, 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相信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将会看得更远, 高职英语教育必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寇淑伟, 汤国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11) :70-71

[2]宋慧洁.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7 (1) :84

[3]王彤.浅析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1) :62-64

高职外语专业学习指导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外语专业,学习指导

高职外语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培养以语言学习为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例如英语、日语、韩语、俄语、蒙古语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本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在零基础起步,通过三年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熟练运用该门外语的能力。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双师型”教师指导的保障,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极大提高。利用三年的集中学习,通过大量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做到的。而目前的高职在校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自信心不足等诸多问题,给专业能力培养带来了很多困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

一、外语学习特点

(一)系统性

外语都有两个系统:其一是语音系统。要通过长时间地模仿、朗读、听说的大量训练,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才能把握。其二是文字系统。同样需要长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大量地练习,不断地积累,并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地运用,才能掌握它。外语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它是一环套一环,基础不行,提高就不可能,任何一曝十寒、走捷径、速成的做法都不可能实质性地提高外语水平。

(二)实践性

语言作为交际的一种工具,它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信息的交流。同时,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学好。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外语的学习包括知识与技能两大部分,就像游泳,只知道如何划水、如何换气是游不好泳的,必须在水中锻炼这种技能,也就是说,只认识单词,只知道语法知识是不能学好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是外语学习的知识基础,而语言的技能通常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些技能都需要认真的专项的锻炼。个人词汇量的扩大,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都依赖于长期的大量的实践积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个人的障碍,取得质的飞跃。

(三)长期性

有人说学习外语就如学一件乐器一样,也有人说,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些话揭示了外语学习与长期练习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想掌握外语,就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克服不思进取、心血来潮、缺乏毅力和恒心等不良习惯,遵循外语学习的特点,树立必胜的信念。

二、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高职外语专业每个年级都有一部分学生陷入外语学习的困境中,他们上课听不懂、作业照着抄、考试凭运气,最终导致学无所成,甚至面临退学的危险。同样都是零基础、相近的高考分数,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突飞猛进,有些却停滞不前呢?探究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于学习管理和指导有重要意义。

(一)不良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堂和课余学习习惯都存在问题。他们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不积极回答问题,不做课堂笔记。最初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后来是由于没有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再后来就是因为落下的知识点太多,根本听不懂了。课堂如此,在课余时间里,学习困难生往往没有学习计划,不能及时复习和预习,对老师留的作业得过且过,不张嘴、不动手、不练耳的外语学习注定是不能出成绩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是死记硬背、不讲究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提高很慢。

(二)消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我们可以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意识程度、对学习对象的喜爱程度、对学习成就的追求程度、对学习活动的坚持程度等方面来综合地判定或评鉴他的学习态度。学习困难生往往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或是因为家人的要求或是因为就业的压力,出于自己喜欢的很少。专业选择的先天不足给他们的学习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当面对枯燥而长期的记忆和练习时,他们缺乏耐心和毅力,自己就选择了放弃。还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喜欢学,但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不出成果,心理上自卑、自我否定,行为上表现为焦虑不安、害怕老师提问、害怕考核,导致恶性循环,自暴自弃。

三、高职外语专业学习指导

外语学习困难主要归结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两类问题。要想预防和改变外语学习困难的问题,需要学习管理者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仅从学习管理者的角度谈谈对高职外语专业的学习指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功利目的等)。动机的类型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语学习的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外在动机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如为了表扬、获奖、升学、通过考试等。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成绩成正相关,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成绩越好。内在动机对外语学习成功的影响更大,具有内在动机的外语学习者不将自己的学习任务局限于得高分或者考试及格,他们会在完成课堂外语学习内容之外寻找一切机会满足自我对外语的兴趣。所以,学习指导的首要步骤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外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内在动机,适当运用外在动机。

我们可以通过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课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就业去向,让他们寻找个人兴趣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通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挑战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实现感;通过外国文化的学习引起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兴趣,进而形成对外语学习的兴趣;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另外,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对学习进步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课堂发言的学生进行鼓励,让学习优异者介绍经验,公开表彰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奖励情况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

情感作为最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影响着认知学习。它既可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好奇心、美感、偏好等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也可以抑制其积极性,使人稍遇挫折便浅尝辄止。因此,在转化学习困难生的工作中应掌握他们的情感变化规律,针对他们的个性心理发展状况和思想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对策。对于出现焦虑、自卑、自我评价低等情感和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学习管理者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矫正心理和学习的偏差,重新树立自信。如果对此置之不理,一再增加学生的挫败感,一些学生可能会回避甚至放弃外语学习。因此,学习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减少其对外语学习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开阔思路,挖掘学习潜力。特别是对缺乏毅力、自制力差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督促、检查、指导。

外语学习需要坚强的意志,为了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学习管理者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确立人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以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激励自己的学习,通过意志锻炼、名言警句、反思等途径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抗挫折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自我激励和调节情绪,学会合理宣泄和释放情感,当遇到烦闷和苦恼时要学会寻求帮助,以幽默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和挑战,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驱除不利情绪。

(三)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益的加速器,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学习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方法的研究,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 引导学生把元认知理论应用于学习。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和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调节的能力。元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有效性。学习管理者要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前制定计划、学习中自我监控、学习后评价反思、对错误和问题进行纠正,指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

2. 指导学生学习记忆规律,根据实际运用各种记忆方法。

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意记忆、组块律等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记忆的内容作系统化、结构化的加工,合理组织复习,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协同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恰当运用多种记忆方法以及自我提问技术、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法进行记忆。

(四)营造外语学习的环境

1. 落实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营造学习氛围的基础。课堂教学要提倡“形严神松”“他律式”管理,自习学习提倡“身死心活”“自律式”管理,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既有利于维护课堂纪律和秩序,又有利于学习知识的宽松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

2. 管理学习时间,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时间管理是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学习管理者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规划每月每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利用最佳学习时间,把精力充沛、效率高的时间用于外语学习。

3. 打造学习环境。

学习时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卫生整洁、光线适合可以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所以学习管理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 提供课外学习资源。

课外学习是外语学习的主要渠道,而外语学习资源是否丰富对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管理者要帮助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例如成立专门的外文阅览室,提供适合外语学习的报刊杂志、外文小说、外文字典、学习辅导资料等。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廉价,受到学生的喜欢,学校要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听力下载、授课课件、考试模拟题等网络学习资源。

5. 开展外语实践活动。

外语的实践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来作保障。可在校内组建外语学习社团,开展外语角、外语技能大赛、外语剧场、外文歌曲大赛、外语学习交流会等活动。在校外可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运用外语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亚曼.探究外语学习心理与学习潜力.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11.

[2]黄丽.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心理表现与学习动机的激发.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3]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5.

高职高专旅游外语专业就业现状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就业调查;高质量就业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全球的热点产业。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1年以来全球旅游业仍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上半年国际旅游者达4.4亿人次,同比增长4.5%。而在国内,旅游业被放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中国旅游也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迈进。上半年,我国累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 6627.12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出境旅游人数为约为3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1]由此可以看到,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相对比较匮乏,尤其是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这对旅游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于旅游外语类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对就业现状进行探析,以期对高职高专旅游外语类学生更好地融入旅游行业,提高就业质量有更大的帮助。

一、对旅游英语专业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独立建制的旅游院校,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院校,被业界称誉为中国旅游院校的“黄埔军校”。在26年的办学历程中。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而其中的旅游英语专业与学校在1985年同时诞生,是全区高等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同类专业,也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尤其是从1999年起連续六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签约率均超过90%,年度就业率达到100%。但近年来,旅游英语专业就业率有所下滑,从事旅游业的毕业生比率也在降低,学生择业的方向分流扩大。

根据以上图显示,2007年到2010年四年中一次性就业率为99.37%、96.6%、94.31%、90.4%,当年毕业时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选择从事旅行社和酒店等行业的旅游相关工作的学生从2007的58%下降到2009年的43%。其他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公司、学校、机关等单位。10%左右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降幅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却值得重视。而且近年进行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显示,已从事旅游业的毕业生到该年12月有超过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离开原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旅游行业人才流失比例较大。从以上的情况调查不难看出,如此紧缺人才的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作为职业的比例还不足一半。根据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高职高专在获得高就业率的同时,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这是我们旅游英语专业当前最需要的探索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旅游英语专业高质量就业探索

什么是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可以理解为实现“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它有以下五大特征:1.就业面向好、专业对口;2.岗位定位“高技能”;3.劳动有保障、薪酬高;4.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高。[2](P. 25-26) 而根据现状,目前离高质量就业还有很大差距。要进行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必须先明确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学生方面主要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等,学校方面主要是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业工作的有效性等。另外,社会经济形势、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态度等,也对高职就业质量的好坏有较大影响。下面主要从学校方面,就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进行分析探索:

(一)做好高职学生学习生涯的求职服务

求职服务应该贯穿在高职的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具体包括了职业发展规划、辅导求职策略、辅导面试技巧、辅导简历写作、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需求与薪资信息等。在麦可思公布的《201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高达 1/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提供的求职服务没有任何帮助。求职服务的有效性需要得到注意和改善。[3](P. 64-72)求职服务应该从“入学教育”时就开始。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应在入学教育时,结合专业介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职三年分阶段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将课程与求职服务融合一体。大一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大二重点是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用人需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大三的重点是进行就业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人职匹配”。专家讲座、毕业生回校报告等形式穿插其中。旅游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安排,已从2009级学生开始将求职服务纳入了教学计划当中。

(二)创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的特色模式。作为旅游外语类专业可以通过国内外旅游企业合作办学,特别是国外连锁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提升旅游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成就感。结合区域发展和企业需要,实行“分段式”、“多学期”、“工学交替”等形式,校企合作育人,强化企业对教学计划、课程实施、顶岗实习的责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桂林旅专这几年建设起了校内、国内、境外三种实训实习基地,2010、2011年都尝试将学生在第三、四个学期向美国企业输送实习生,并且开拓了新加坡、美国、迪拜、澳门、老挝等境外英语专业就业市场。国际知名酒店、国际邮轮等企业也纷至沓来招聘毕业生。旅游英语专业应把握好学校这些平台,打造订单班和境外实习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不断优化就业基地,逐步推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的制度,大力推进“外企定向订单式”培养,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积极拓展创业的途径,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三)加强优秀教学团队的打造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也是高质量教学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专职教师应既懂英语又懂旅游,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兼职教师应是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较强和实践经验较多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4](P. 68-69)经过几年的培养,目前旅英专业7名教师已经形成了100%的“双师型”梯队,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2011年旅英专业被评为校级优秀团队,更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质量教育认证,标志着该专业教学水平到达了国际水准。但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还需要优秀的教学名师,这是团队未来的努力方向。

(四)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实践

旅游英语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职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根据实际情况,旅游英语专业应增设形体训练、公共艺术课,培养学生的外在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增加优势。而在实习实训环节,旅英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在校内外资源进行相关培训。在校内,可以利用模拟导游实验室,对桂林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景点进行英汉讲解、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校外,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提供了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如桂林漓江风景区、象鼻山景区等旅游景区。专业老师可利用节假日带队进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真正达到产学结合的优良效果。

(五)设立“双导师制”的就业培养模式

设立“双导师制”的就业培养模式是强化就业队伍,实行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双导师制指一名学生有校内、校外两名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校内导师在学校内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等;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在顶岗实习中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5] (P.75-77) “双导师制”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系列载体,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互动机制。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到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实习,在校外企业家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充分感受实务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通过校外企业家导师的长期系统指导和现场实景式实习,不仅可以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有更多机会得到企业家导师和企业的认同,并在企业家导师的推荐下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双导师培养模式较好地达到了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毕业生达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2011年2季度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EB/OL].http://res.meadin.com/IndustryReport/2011-9-30/1193022263_2.shtml 2011-10-08.

[2]李佩禹,刘炳展.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 2011 , (12 ).

[3]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1).

[4]彭晓玲.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 2010 ,(7).

[5]齐小萍.企业家导师制: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途径 [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8).

[责任编辑:杜红艳]

外语类高职 第12篇

关键词:河南,外向型经济,高职,外语类人才培养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河南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还十分缺乏, 外语人才是大力发展河南外向型经济的首要条件, 高职院校一向是以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因此河南的高职院校就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为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任务。然而目前河南高职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情况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适应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潮流, 为河南区域发展培养出复合型的外语类人才是河南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 笔者有一下建议:

一、河南省应建立一所专门的高职类专业外语院校

如前文所述, 河南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外语人才, 目前中国其他大部分省份都有一所以外语为主导的高职类院校, 而河南至今没有一所。面对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 在河南省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外语高职已经十分必要。

首先, 建立专门的外语高职要开设多语种学科, 按照目前中原经济区尤其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可开设英语以外的小语种。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 其作为中国东西南北交通枢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一所外语院校既可以培养国际较为通用的外语人才, 也可以培养出与周边国家如 (日、韩、泰、越、西亚) 交往的非外语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可面向全国招生, 经若干年发展, 可建成中国的外语人才培训基地。

其次, 外语高职课程设置应瞄准市场需求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使各语种专业的学生习得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获得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外语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学习一门外语之外还应选修一些理工农医或者商贸类专业的相关课程, 这样才能在就业时顺应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第三, 单独建立的外语高职院校应吸纳海内外的教师精英资源, 优先选拔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比如应聘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应在相应的进出口公司担任过外贸业务员等工作, 应聘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应有在旅行社实际带团的经验, 这样才能为高职学生建立起一支高效而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二、建立高职外语类专业“双师型”教师

师资力量是河南高职外语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 其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名优秀的高职外语教师, 不仅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能用外语流畅地表达自己, 对所教学科有娴熟的掌控能力, 并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必要知识, 了解高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学习思维方式, 而且还得具备适度的人格魅力, 适时调节课堂气氛,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 又能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能力。

要想建立一支高端的外语教师队伍, 十分不易, 这需要高职院校和外语教师自身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管理层, 河南高职院校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不出门, 应走出办公室, 走到教师中间与教师建立良性沟通的和谐桥梁, 尊重教师不是空话, 教师权利的保障需要校方实实在在的行动, 学院的各项工作应将教师的教育权和应得利益放在首位, 在这样尊师重教的氛围中教师们才以校为家, 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对教师队伍做出选拔任免工作, 对教师的选拔要把好关, 对新任教师进行扎实的职前培训, 并积极搭建良性平台, 让新教师和有先进经验的老教师经常合作和交流, 有序地构筑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布局合理而平稳的高职外语类师资队伍。

三、引入ESP模式, 调整高职外语类课程结构

专门用途外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 , 是指结合了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的外语教学模式, 是由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引发开设的外语课程。与ESP相对应的是通用外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西方学者Strewens为我们指出了ESP与EGP概念在四个方面的重要区别:ESP在学习目标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 ESP更侧重特定专业相关的词汇句法, ESP不看重语言基础知识, 而是强调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很明显ESP概念中的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 其精髓与高职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即培养一种不仅懂外语而且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高职外语类课程应建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本身的特色就在于实践出真知,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校内实践, 二是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模块根据时间的安排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 河南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大量的实践课程, 但具体情况名不副实, 实践课也多由理论课老师兼任, 尤其是外语类的实践课, 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并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手、眼、口并用。理想的高职外语类实践课程应该由系部和校外实习 (实训) 基地合作制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 通过真实或仿真环境, 让学生担任专业就业目标的某一岗位来执行某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高职外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大力开发多媒体网络下高职外语教学是当前河南高职办学的必然趋势。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能够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需要, 而要提升河南高职外语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办学资金投入, 努力推广外语类教学中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 通过广播电台、多媒体和因特网等共同构建现代化、形象化和立体化的综合教育教学平台。教师可向学生们推荐广受年轻人欢迎的英文原版电影, 如《罗马假日》、《里约大冒险》等, 或者就地取材, 开设英美电影欣赏课, 一方面学习英美人的地道发音, 同时又能直接感受英美地道的文化色彩, 高职课时紧张, 不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开设英美文化概况, 通过英美电影欣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六、转变传统教学评估手段, 丰富考试形式

外语学科自身听说的重要性决定了外语类考试绝不能单凭笔试论英雄, 即使学生单项选择、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做得再好也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语言应用能力。因此高职外语类课程的考核需要任课老师精心设计, 例如商务英语课程期末考试可以设计一个公司的服务纠纷案例, 将参加考试的同学分为两个群体, 一方是公司代表, 一方是客户, 老师现场根据双方如何处理问题的对话来给同学期末成绩, 这种考试节省了考试成本, 学校不用印刷大量的试卷, 老师不用费时间批改试卷, 又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何乐而不为呢?

七、转变高职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

本课题组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河南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才教学过程中还是过于注重学生的语言的基本技能培养, 跟本科院校相比只是多了一些专业课程, 本科4年, 高职一般是三年, 并且很多学校现在实行的都是2+1模式, 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屈指算来只有短短的4个学期, 有限的时间已经不允许学生去钻研单词的词性, 句子的语法结构。河南高职院校若想尽快地适应中原经济区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 就必须对现有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改变, 针对外语类人才培养, 本课题组建议河南高职院校可以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

笔者所在的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与阿里巴巴贸易平台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订单式培养体系。经过反复协商, 2013年5月我们开始创办了第一个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电子商务订单班, 共同培养电子商务优秀人才。该特色班独立制定从岗位需求出发的先进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配备优秀教师和企业资深讲师, 全班实行模拟商业环境的管理方法。订单班培训结束后同学们五月底参加了阿里巴巴内部招聘会, 这个招聘会是阿里巴巴为与其合作的外贸公司提供人才而组织的, 而且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浙江而非河南。这是阿里巴巴相关人员经过细致调查而决定的, 浙江处于沿海发达地区, 外贸业务员缺口巨大, 而且同学们也愿意到浙江实习。经过考核, 同学们很快的被浙江各地的企业老板相中, 相继签订就业协议, 同学们就职的企业经营范围广泛, 涉及电器、洁具、服装、照明、体育用品等各行各业。

实习阶段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同学们就职的不少工厂都处于市区远郊地带, 住宿条件差, 伙食也不如学校丰富, 了解产品的过程也有些单调, 有些同学甚至萌生退意, 但更多的同学坚持了下来, 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吃苦耐劳的好印象。通过后期追踪调查, 不少同学都为就职企业带来了利润可观的订单, 增强了我院商务外语系与阿里巴巴双方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的信心。

结语

随着中部崛起, 郑州航空港建设的不断推进, 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外语人才, 河南高职院校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保障的责任是必由之路, 外向型经济需要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高职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就必须瞄准就业市场的需要, 不断更新外语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作为高职外语老师更应该自觉顺应高职外语教学改革的潮流, 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知识, 不仅熟练掌握语言教学方法, 更要勇敢地尝试学习新专业, 从而提升自身的高职教学素养, 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凤梅.与时俱进, 培养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0) .

[3]贾栗傈.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0 (2) .

[4]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 解读编委会.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 解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27.

上一篇:提高中药调剂质量下一篇:教学创新研究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