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2024-05-19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精选12篇)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1篇

1 循环经济的由来

1.1 循环经济的提出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第一次阐述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思想。书中用触目惊心的案例叙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同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

1.2 循环经济的概念

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中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1 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资源消耗量大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率仅排在世界第53位。目前,我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已超过4亿吨,石油1.4亿吨,铝矾土800万吨,铜精矿几百万吨,橡胶300万吨。因此,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新考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 资源再生与循环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再生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应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循环经济与资源再生,应将再生资源作为“二次原料”加以循环利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目前,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好资源循环利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3.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7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3.2 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取得显著进展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将于2011年正式施行,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安排。

3.2.1 坚持减量化优先原则

《循环经济促进法》坚持了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前端减量化的潜力很大。因此要特别重视减量化,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

3.2.2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在传统的法律领域,产品的生产者只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承担责任,但现代生产者还应依法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即通常所说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循环经济促进法》区分不同情况,对生产者等主体在产品废弃后应当承担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作了明确规定。由此表明,生产者的责任已经从单纯的生产阶段、产品使用阶段逐步延伸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阶段,相应对其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3 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

《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了建立废物交换信息系统、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

国家支持生产经营者建立产业废物交换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交流产业废物信息。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支持废物回收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及信息交流。废物回收交易市场应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安全和消防等规定。

3.2.4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仅靠行政强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激励措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等。

3.3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广,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十分必要。

2005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6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部分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

2007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6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第二批)工作的通知》,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再生纤维)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3.3.1 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

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

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中州分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后,全公司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首先实现了废水“零”排放,2008年实现了全公司废水“零”排放。

3.3.2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地实践。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上海化工区基于化工主导产业建设上下游链接项目,抓好产业链条节点项目,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整体优势;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仅为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的1/2、1/12、1/8和1/3。

3.3.3 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

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3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培育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3个循环层次,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

4 我国资源再生利用工作成绩显著

国家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中所称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再生资源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承担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主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再生资源利用的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展。

4.1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其表现形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是循环经济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4.2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持续增加

2007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持续增加,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旧电子电器以及报废汽车、报废船舶8大类别的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15亿吨,较2006年的1.03亿吨增长了11.58%。

4.3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不断提高

2007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值达3213.69亿元,较2006年的2421.1亿元增加了792.59亿元,增幅为32.74%。

4.4 再生资源进口总量继续增长

2007年,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报废船舶等5个类别的再生资源共进口3 538.67万吨,占回收总量的73.97%。

4.5 节能减排效果日显突出

2007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1.15亿吨;回收总值为3 213.69亿元;进口量为3 538.67万吨。

按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计算,与使用自然资源相比,可节能1.12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63.6亿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5.6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45.05万吨。

4.6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新的途径。

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投产试运行以来,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

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万~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从废物的回收利用入手,引进关键的补链企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完善区域静脉产业,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园区发展静脉产业。引进先进的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实现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动脉产业”与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的高效对接,使静脉产业上水平、上规模,促进区域动静脉产业的协同发展。园区年拆解加工能力为100万~150万吨,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原材料铜40万吨,铝15万吨、铁20万吨、橡塑材料20万吨。

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目前年再制造发动机5 000多台。

5 加快推进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正处于阶段性演进过程中,正处于新的发展起点,既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也面临各种困难的严峻挑战。

加快推进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从以下3个方面推进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

5.1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应尽早出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5.2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在再生资源回收方面,通过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

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

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

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

地方动态

机制。

5.3 着力构建全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5.3.1 资源开采环节

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5.3.2 废物产生环节

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

5.3.3 再生资源产生环节

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5.3.4 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

在此基础上,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城市、农村,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再生利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可以更大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静脉产业和低碳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垃圾资源化 第2篇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垃圾资源化

随着人类对各种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和消耗,各种废弃物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关键在于实行垃圾的源头削减,推行循环经济.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及其与传统经济的比较,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作 者:王晓光 作者单位:唐山大学管理系,河北,唐山,063000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年,卷(期):20(5)分类号:X7关键词:垃圾资源化 循环经济 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3篇

摘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资源日益贫乏,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我们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资源供应,又要保证城市自身持续发展,那么,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是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出路之一。

关键词: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对于一个以煤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特色城市,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资源供应,又要保证城市自身持续发展,面对严峻的形势,近年来,义煤集团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定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延伸煤炭产业链,向煤焦化、煤电化、煤电铝、煤化冶、煤建材等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开发生产多样化煤基产品。煤炭工业从过去单一的煤炭产品竞争变为多元化的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产品、建材等产品的竞争,切实做好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一、本市资源现状及分析

我市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支柱的资源型城市,依靠蕴藏的大量煤炭资源促进了义马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义马市在2004年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但是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试点,义马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处于企业层面的微观循环,未实现企业和城市之间的宏观循环,同时缺乏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限制了义马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围绕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义马这个豫西小城带来了巨大发展潜力。

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可为煤炭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对煤炭企业来说,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重大改革,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充分利用废旧物质的回收与处理的适用技术,通过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少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善单一的生产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贡献率。

2、充分实现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我们知道,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已成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由于传统煤炭工业采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式开发生产路线,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煤炭的采收率只有30 %,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煤资源二次利用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煤炭企业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我们知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可我国传统的煤炭开采和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煤炭的开發和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煤矸石、废水,向大气排放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煤炭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煤炭工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好煤炭资源浪费和煤炭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就必须摒弃以粗放外延式增长为特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遵奉循环经济理念,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三、理清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国家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一是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二是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三是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四是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2.以政策为依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义煤集团坚持按照十二五规划,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加强制度保障;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居民应自觉约束自己,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城市的永续健康发展。

四、社会效益

1、打造循环产链,实现产业接替目标。

义煤集团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向煤焦化、煤电化、煤电铝、煤化冶、煤建材等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开发生产多样化煤基产品。煤炭工业从过去单一的煤炭产品竞争变为多元化的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产品、建材等产品的竞争,切实做好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2、优化企业环境,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第4篇

分析农民抛弃或焚烧秸秆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较快, 燃气、电器等代替了过去的柴草, “烧”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秸秆成了农家的累赘。二是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农民为抢农时播种, 在没有更好处理途径的情况下, 只有一烧了事, 认为少量的秸秆焚烧也不会污染环境。再加上秸秆焚烧范围广, 管理难度大。三是机械化收割引发后遗症。因为收割机设计问题, 不能超低茬收割, 导致麦茬留得比较高, 茬子普遍都在20 cm以上, 有些地块高达40 cm, 较高的麦茬无论种植水稻还是旱作物, 对农民来说都有不利的影响。四是由于缺乏扶持力度以及科技转化能力较弱, 秸秆没有能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 一些企业即使有技术和生产能力, 但由于成本原因, 也不想做“贴本买卖”。秸秆价格的便宜, 农民群众认为收储和运输秸秆所花费的精力还不抵秸秆的价值, 不如直接焚烧倒是自我减负的有效措施。

要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问题, 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 重点支持高校、农业科研机构进行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机械及相关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 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 创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秸秆商品化和资源化。一是发展秸秆养殖业。采取“秸秆—加工—家畜饲料—粪便、沼气、腐肥—农作物”的方式, 利用秸秆加工生产饲料, 发展养猪、养羊、养牛等畜禽产业, 使秸秆过腹回田、秸秆气化造肥。同时可以谋求家庭秸秆多无化的发展, 利用家畜粪便加发酵的秸秆用来繁殖蚯蚓和养殖蘑菇, 产生有机肥料喂鱼、喂家畜。二是发展秸秆造纸业。可以有选择性利用或引进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秸秆制浆和造纸设备工艺, 建设符合环保产业要求的造纸企业, 韩国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现在农村公路基本上是村村通, 秸秆外运方便, 据测算, 如按建设年产30万t秸秆纸浆造纸厂算, 每一家这样的造纸厂投产后可以转化秸秆80万t, 产值12亿元, 每667 m2地的秸秆可由现在的10元升值到30~40元, 每年可拉动农民增加收入8800万元左右, 而且可以缓解国内造纸木浆的需求量,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三是发展秸秆发电业。如辽源市龙山工业开发区引进的丹麦BWE公司先进的生物质能直燃发电技术, 年可消耗秸秆38万t, 发电3.6亿度, CO2排放量仅为燃煤机组的千分之一, 每年还可为收储范围内的农民增收5 000多万元, 同时还能安置部份农村富余劳动力。秸秆燃烧后的底灰和炭灰, 含有丰富的钾、镁、磷和钙元素, 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四是发展秸秆编制业。我国的编制产品在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市场, 可以依托秸秆资源优势, 加工成玩具、草席、草绳等工艺品, 在给农民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会带来农村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另据了解,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有关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 根据这个意见, 到2015年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将超过80%。

开辟“秸秆出路”, 用“看得见的利益”来让更多的企业和农民真正行动起来, 才能让秸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并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迈出新的一步。

摘要:农作物秸秆大量抛弃或露天焚烧, 每年都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各级政府在加强综合管理的同时, 应结合新农村建设, 积极寻求秸秆利用有效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 变废为宝, 从源头上让秸秆“年年禁年年烧”、年年顺其自“燃”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5篇

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七台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对于全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近几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和我省建立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有利契机,立足煤炭资源优势,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循环,不断延伸煤炭加工产业链条,努力构建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初步建立了具有示范作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培育示范企业,努力探索煤炭经济循环发展的成功模式

为了避免陷于“煤竭城衰”的困境,我们在“十一五”之初就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壮大接续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为了探索循环经济的成功模式,我们根据企业的现实基础、未来发展前景、企业的人员、资本、技术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定宝泰隆公司作为样板,集中优势力量加以扶持。自2003年企业建立以来,市直各相关部门累计为企业争取资金支持接近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项目建设;为企业协调

1龙煤集团精煤100万吨,解决了企业原料煤不足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车皮、技术、人员等问题,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了坚强保障。经过我们的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这个当初投资500多万元起家,只能生产焦炭的民营企业,在经过两期工程建设后,已初步形成产品合理循环,价值逐级升值,废料和余能回收利用,工艺环节互为资源、吃配发展的产业链条。现在煤炭从入厂洗选开始,原煤变成洗精煤;用洗矸和煤泥发电,同时为城市供热;把精煤炼成焦炭,焦炉煤气分离出粗苯和焦油;用焦炉煤气制甲醇,比原煤直接制甲醇成本低60%;煤气制甲醇余气提纯制氢,利用氢气与焦油生产清洁燃油,与粗苯反应造甲苯、二甲苯;空气分离出的氮气用于干法熄焦,产生的热用于发电;电厂生产的灰渣用来生产水泥和建筑砌块。这样,就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以焦炭生产的副产品为企业深加工的二次资源,直线生产方式转为环式生产方式,工艺路线首尾相接、相互反馈,构成了物质、能量流动的网状循环框架。

发展循环经济也使企业迅猛发展。现在的宝泰隆公司已从原来的一个小企业发展为掌控七个生产单位、四个独资子公司、四个参股公司的大型股份公司。企业的经营范围也从过去单一的焦炭,发展成为横跨包括电力、供热、建材、燃料油、化肥,以及将要规划的医药、染料中间体和新型碳材料等十几大类、二十几种产品的综合型煤化工企业。资产也从成立时的5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6亿元,职工从600人增加到2000人。企业相继被

我省评为非公企业纳税50强、工业企业50强和企业50强,体现了极强的扩张力。

宝泰隆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模式,为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二、发挥样板企业的示范作用,积极构建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体系

有了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在全市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总结宝泰隆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市煤炭深加工企业,初步在全市煤炭深加工产业范围内,构建了以二次资源加工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框架。

我们积极引导推动地方煤矿资源整合,扩大井型规模,改进采掘工艺,单井平均产能由过去的2万吨提高到4.1万吨。鼓励洗选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支持新建60万吨以上的洗选项目,新建120万吨以上大型洗煤项目15个,全市原煤入洗能力达到3400万吨,可入洗原煤实现全部入洗;我们坚持“控制总量、关小建大”的原则,促进焦化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和规模效应,新上了隆鹏、乾丰等4个百万吨捣固焦炉,焦炭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并且所有焦化企业都上齐了煤焦油、粗苯、煤气等回收利用项目和环保设备;我们引导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整合煤化工资源上大项目,实现互为吃配、错位发展,防止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在全市建设形成了煤气制甲醇能力28万吨,煤焦油年加工能力15万吨,粗苯加工能力10万吨。30万吨煤焦

油深加工及5万吨针状焦和6万吨环己酮项目正在筹建中;我们把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推进以煤矸石和洗中煤为原料的电厂建设,年可消耗煤矸石和洗中煤近800万吨。建成以煤矸石、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煤建材企业7家,年可消耗煤矸石和粉煤灰近100万吨;我们把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把同类性质的企业集中在新兴、茄子河、东岗三个园区内,实现园区内企业间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链式共生关系,解决副产品规模效益临界点以及运输不便问题,加速二次资源开发及整合和综合利用,实现集约化发展。

经过我们的积极培育,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宝泰隆、亿达信为代表的13家大中型煤炭循环经济企业,构建了煤-焦-化、煤-电-建材两大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原煤每吨平均增加效益430元,企业也由数量的扩张转为质量的提升。

三、依靠科技创新和加强监管,不断提升循环经济整体水平为提高循环经济科技含量,我们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的微观管理上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我们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胜邦公司等十几家处于技术前沿的单位形成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了煤化工博士后工作站,与中国矿业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建立了煤化工研究院、煤化工中试基地,具备了把煤化工转向精细化工、材料化工、合成化工的技术条件,使

下游产业链条延伸和循环发展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厂的节能是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我们大力支持大唐电厂开展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企业研发的电机变频改造使厂用电率降低了0.48个百分点,供电煤耗降低了1.5克/千瓦时。开发研制“引射汇流”装置使机组高排供辅汽比例由原来的90%下降至30%,全年供电煤耗下降3克/千瓦时。供热增容改造供热能力达到了975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约标煤7万吨;我们根据项目产能和效益产出的科学计算依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会同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电业局等部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先后淘汰、关闭落后焦炭产能135.5万吨、落后水泥产能 15 万吨、落后炼铁产能10万吨;我们组织重点节能降耗企业参加节能培训,签定目标责任状,督促企业加强节能管理,确保企业按时完成节能目标。

关于资源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资源性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一、引言

随着科学政绩观的确立,各地普遍重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资源密集型地区,更加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这一些地区主要是煤炭石油等资源,挤出效应明显,其产业化水平低、市场需求单一、技术含量低、贫富差距大等。发展新型产业条件不成熟,因此,这里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资源型产业的大多数废弃物可以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材料或能源,进行循环利用。所以,资源行地区要立足于其比较优势,提高其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资源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接受了循环经济模式,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在资源性地区,由于自身物质环境的制约,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所以,要因地制宜的探索出一条适合资源性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一)企业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循环经济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态,也受价值规律的制约。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以低成本,带来高效益,这样才会激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国家虽然支持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但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算上税费等优惠政策没有使企业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企业就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就难以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机制。

(二)政府要合理定位角色

循环经济在起步阶段,政府要转变职能,颁布系列优惠政策,使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主体都有利可图,协调各市场主体的矛盾,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政府发展循环经济主导作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资源性地区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需要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级入手,循序渐进,加强各环节的产品或者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建立起循环互通的产业链。但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不是万能,各市场主体发生利益冲突,有时候难以相互协调,就需要政府介入,做好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二,在法律法规层面,必须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则,加强执行。目前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实践中的执行力度不够,贯彻不够深入,对发挥循环经济的保证作用还不明显。第三,我国虽然发布了《物权法》,但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产权与流转的制度还不完善,市场上还没有形成关于自然资源的交易、开发机制,环境要素没有纳入到生产要素中。政府部门还需要明确自然资源的产权与交易机制,建立好自由竞争的自然资源交易市场。

(三)关键技术水平低

资源性地区工业比例大,发展方式粗放,因此,此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程度大,投入成本高。在资源投入、生产工艺、产品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没有形成市场化机制,技术成果化水平较低。循环经济是技术水平高,绿色环保,效益好的经济模式,没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就难以降低资源消耗,难以提高废物利用率。资源型地区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因此,在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应用水平较低,没有建立起系列的技术支持体系。

(四)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水平不高

循环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生产、消费和流通环节。其生产环节源稀少,而消费环节废物过多。以前废弃物都是粗放处理,会加剧环境污染;通过生产消费与流通环节的循环利用,就会分散、混合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形成宝贵的可利用资源。但是日常生活废弃物量小且分散,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去搜集整理,因此难以取得规模效益。生活垃圾种类杂乱,需要集中整理分类,这种混乱性,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三、化解资源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

资源型地区要保持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统一,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以主体产业为基础,创新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型地区产业布局集中,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如果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所以,此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要从区域经济实际出发,立足于主体产业,以废物利用率低的产业为突破口、循序渐进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地区要逐步对原有产业进行,逐步建立成高端、成规模的优势性产业,形成资源性地区特有的循环经济样本。努力探索传统产业废物重复利用领域,以提高资源本地化、废物循环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化率等为目标,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产业,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初次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本较低,再利用资源需要有完整的产业链,对技术要求高。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外部性效益,也就是没有把环境要素纳入到经济模式中,市场主体没有承担社会成本的压力,也不需获取计算环境效益。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外部性效益“内生化”,把环境成本计算到生产环节中,再通过环境税费场等措施,核算环境要素的价值,这样就符合价值规律,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通过把环境要素内化到经济环节中,加上市场主体的管理变革、技术创新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相结合,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性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市场主体的经济效益,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性地区的经济转型。

(三)明晰政府角色,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是循环经济是市场机制起决定作用的新型经济模式,政府应该完善法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的规则,把突破口放在完善市场机制方面,加强执法监督,提供周到的服务平台。政府要建立反应保护环境要素价值的价格机制,完善自然资源的产权以及交易平台,协调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冲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建立合理的政府采购目录,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平台以产品交易机制。

(四)加大技术研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重视技术研发,首先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实践中提高原料利用里,降低废物排放。其次,只有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循环利用废物,降低资源小号效率,提高收益,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起步阶段,要选择一批合适的重点项目,作为核心技术加大投入,积极推广适合资源性地区发展的特殊产业,加大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以具体项目和关键技术推动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

(五)倡导绿色消费,完善静脉产业

产品生产出来了就要消费,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倡导绿色消费,提倡环保需求,支持生产销售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减少消费垃圾,形成消费与生产环节的两性循环。重点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集中供热供气服务点,加大废弃物回收力度,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静脉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帖征,袁卫民.资源型地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J].经济导刊,2010,( 6):62 -63.

[2]刑利民.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3]陈新风,赵平利.山西资源型地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估研究[J].经济问题,2012,(10):119-122.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7篇

关键词:资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 它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 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 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我国是世界矿业大国, 在现有的426座资源型矿区中, 处于成长期的有84个, 占19.7%;鼎盛期的291个, 占68.3%;进入衰退期的51个, 占12%, 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 (其中包括21座森工城市) , 随着资源开采的进行, 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衰退问题及环境质量劣化问题, 所以, 在资源城市实践循环经济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及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的立法与实践状况, 我们认为, 我国的资源城市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在经济发展战略中要首先对循环经济的推广进行制度与法规的立法, 要界定各部门的实践和推广循环经济的职责, 加快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逐步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要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 要详细地编制资源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分阶段的目标规划, 分别编制可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废弃物目录, 要制定各行业的排污标准和收费标准, 要规定各行业的废弃回收的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等等规范企业和社会公众行为的循环经济的制度和条例, 以指导生产者再利用和再生利用,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明确有关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职责和权限, 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使各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 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是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也是决定其经济增长的平稳性的重要因素, 所以, 资源城市的政府要加强力量, 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方案进行详尽的论述, 根据克拉克的观点, 生产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 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的, 其动力在于追求较高的收益率。资源城市的主导产业———资源开采与加工业属于第二产业, 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 同时, 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使这个产业具有有限的存在期限, 因此, 资源城市的政府要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 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 首先尽量减小资源开采业在资源城市产业中的比重, 要对环境污染严重, 生产效率低的资源开采业进行管制,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发展创新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机械工业、电机电器工业等附加值高的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要大力发展环境无害化的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业, 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从而使资源城市形成资源的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环境损害低的两低一高的高度化的产业结构。

第三, 在产业发展战略中, 要注意循环经济在选择与培育转型主导产业时的应用。资源城市的发展在很长时期内往往依附于资源型企业, 从国外经验看, 矿业经济产业链延伸过程中, 资源型企业常起到重要作用, 而在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的转变过程中, 资源型企业与这些联合体不但不能作为城市产业转型的主体, 而且它们的存在及其专业化特点对城市形成了锁定效应, 不利于经济多元化的形成, 当资源发生枯竭, 资源企业步入危机, 陷入衰退期, 于是相应的联合体也步入了末路, 所以, 从资源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讲, 其在培育转型的主导产业时, 要注意循环经济的应用, 培育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可持续性, 应是具有低的资源消耗、高的附加值、低的环境污染且可循环的产业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解决资源城市的成长问题。

第四, 要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突出创新政策, 尤其要加强关于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研究, 要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系统, 这是建立循环社会, 解决资源城市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

第五, 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社会, 是资源城市解决三大危机, 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为可行的途径。为此, 首先, 要明确政府的责任, 使各级政府能够对促进本地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宣传和支持的作用;其次, 要加强对企业层面的支持, 资源城市的政策要利用本城市的税收杠杆、财政支出对从事循环经济的产业加以优惠和扶持;最后, 要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在社会公众中的宣传, 使一般公众能够认识到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对建立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从而在日常的行为上自觉地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 从而为建立节约型社会、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和谐发展社会做出努力。

第六, 要加强对资源开采业的管制, 通过关停并转、企业重组, 提高其集中度和市场竞争能力, 从而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资源城市的问题主要是资源开采过程与输出过程中污染问题及其伴生矿和废弃物污染问题, 所以, 资源城市应从源头上加强对资源开采的限制, 要从资源的减量化和生产、运输清洁化入手,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输入端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第七, 要注意区域合作, 建立区域的循环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的“循环”并不是“闭路循环”, 循环是相对的, 开放是绝对的, 任何一个企业、行业甚至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物质闭路循环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加强和周边地区的合作。只有在发展好本市内部“小循环”的基础上, 和外部的相关区域建立资源合理流动的经济循环, 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运输、处置网络和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立覆盖周边区域的再生资源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 才能真正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所以, 在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中, 要尤其注意对外合作, 区域间的合作。建立循环经济也必然要注意区域间的合作与分工, 力争和周边区域建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和技术合用体系。

第八, 要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加强对科技与教育的支持。以科教兴市作为振兴资源城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社会需以科技和教育为后盾, 所以, 在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 要鼓励各级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的技术, 以及对可循环资源进行适当循环和处置的技术。要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使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坚实的科技基础。

总之, 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 必然上升到经济战略的层次, 只有在制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时,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 加强生产领域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作用, 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和工业基地改造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才能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从而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才能真正解决资源城市的成长危机, 使资源城市的成长呈现出稳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国英, 梁文阁, 郑丕谔.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 2007 (7) :43.

[2]韩少华.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 :71-72.

[3]吕晓梅.循环经济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09 (S1) :21.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8篇

关键词:能源,地热资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地热资源的概况

(一)地热资源的定义

其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和地质环境条件下,地壳内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中的热能量和地热流体中的热能量及其半生的有用组分。地热资源的热能一部分来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融熔体;另一部分来源于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因此,地热能是通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集热、矿、水为一体的矿产资源。

(二)地热资源的分类

地热资源按期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可以分为水热型(地下100-4500米)、干热岩型和地压型地热资源。按温度可划分为高温地热资源、中温地热资源和低温地热资源。

(三)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及其利用

我国是一个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国家,特别是中低温地热资源几乎遍及全国。受环太平洋底热带和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亚地热带的影响,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形成与东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以中低温为主,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平原、汉江平原、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藏南、滇西、川西以及台湾省。

我国利用地热温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真正大规模勘察和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国家政策和经济、技术等影响,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度停滞的局面,直至20世纪80年代国家将地热课题列入“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但是有限的研究经费对勘探来说只能限于技术支持,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发,直至一些眼光独到的商业人士看到了地热资源开发的经济性,方举大批资金进行有规模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地热资源主要应用于发电、供暖、工业利用、医疗、洗浴、旅游、农业温室养殖、种植、矿泉水生产、灌溉等方面。但是在开发利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约因素

1、地热资源勘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对地热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系统的规划,致使一些地区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缺少一个的合理的、系统的规划,部分已有规划的最终也未能落实,造成了勘察无序和开发利用盲目于滞后,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低下。

2、对地热产业和地热资源的特点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难以把地热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相结合,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地热产业。

3、缺乏统一的勘察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对已发现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系统的勘察评价机构,致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4、综合开发利用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尚处于自发、分散和粗放阶段,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

5、缺乏科学的法律体系,行政部门重复管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体系;此外,地热虽属矿产资源,但其开发利用却要受到不同的行政部门的重复管理,严重影响了地热资源勘察与开发利用的正常发展。

(二)环境问题

1、地面沉降。

当地热流体从地下热初中开采出来,通常都会造成空隙间压力的降低,此时地下水以水压形式承担着那部分地层压力,按水头降低的数量转嫁与含水层沙砾结构,引起汗水砂层压密,孔隙体积减小。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致使地面发生沉降,在人口居住区会造成住宅楼和其他建筑物基础的坍塌,而在非人口居住区会对地表水的径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2、地热排放过程中的化学污染等问题。

地热资源利用后的尾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道中,对周围水体和环境造成水污染。此外,地热开发利用还造成热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出现。

三、地热资源开发中引入循环经经济发展的理念

地热作为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造成地热田的温度、压力、流量的衰减,要实现长期、稳定开发的目的,就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从而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循环经济定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即资源节能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以较小的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地热开发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

1、建立健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体系,确保地热资源开发的循环发展。

根据我国地热资源的储量和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广泛开展调研和积极吸取国外地热资源环境立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对现行的地热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的适用性进行评估、研究和修订。地热资源环境立法必须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法规;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有力于地热资源开发的规定。同时,通过政府出台有力于地热资源开发的政策,明确主管部门,发挥政策的鼓励和导向作用。

2、建立专业的勘察评估体系。

建立起在开发阶段专门从事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的体系,按照国家标准完成我国地热资源的勘察工作。并且建立专门评估体系,对全国各地的地热储量和质量进行科学评估,保证真正优质的、资源丰富的地热资源得以开发利用。

3、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

加强技术创新,力争在经济活动中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一改传统意义上的只开发温泉的单一情形,通过地源热泵利用地下热水取暖以及灌溉、种植、医疗和发电等多种开发形式实现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此外,开发时便配置回灌设施,以避免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出现。

4、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地热产业化。

充分利用国家已经出台的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寻找融资伙伴、资产重组融资、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进行筹措资金,改变只依靠银行贷款的局面,保证循环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郑克棪.中国地热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化开发的进程[C].全国地热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9).

[2]、刘时斌.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朱家玲.地热能开发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21世纪地热开发应在我国替代能源中抢占先机[J].地热能,2003(6).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9篇

1 平项山市基本情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处于豫西山区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 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中, 煤炭保有资源储量32.5亿吨, 占河南的12.2%;铁矿保有资源储量58 740.4万吨, 占全省的47%;耐火粘土资源储量1 390.6万吨, 占全省总资源储量的56%。平顶山围绕优势矿产资源, 形成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 煤炭、化工、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综合发展的工业经济。2012年,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33.5亿元, 占全市GDP的62.15%。

2 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和“三废”产生情况

2012年, 平顶山市能源消费总量为1646.68万吨标准煤, 其中, 工业能源消费达到1 444.34万吨标准煤, 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87.71%。在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占总耗能量的比重达到64.2%。全市万元GDP能耗1.06吨标准煤, 是全省平均水平0.831吨标准煤的1.28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为62.69立方米/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9.9立方米/万元。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 798亿标立方米,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 504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8%。废水排放总量为2.095 9亿吨, COD排放总量为6.17万吨。

2010~2012年平顶山市主要“三废”排放总量见表1。

3 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循环经济指标统计体系还不健全

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涉及面宽, 部分指标尚未列入统计体系, 如全市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各种再生资源利用率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建议国家、省统计系统自上而下建立一整套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统计系统, 加强统计培训, 完善基层数据来源, 做到数出有因, 数出有据。

3.2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还需加强

如完善“有色链条”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目前, 综合利用有色行业生产氧化铝时产生的赤泥生产建材产品的技术还不成熟。赤泥综合利用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 全行业的重点难点。虽然有色汇源铝业公司已经实施贵金属镓的提取工艺, 但因其附碱较高, 暂无法利用到建材加工方面。建议尽快建立国家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同时建议有色汇源铝业公司积极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 从赤泥提取硅、铁、碱等有用成分后, 将剩余材料作为建材原料进行利用, 避免出现赤泥库, 做到吃干榨净, 完善“有色产业链条”。

3.3 循环型农业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建议加强循环型农业建设, 加快建设已核准的秸秆发电项目。

3.4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急需加强和完善

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尚处起步阶段, 目前, 餐厨垃圾等生活垃圾多是无害化处理, 资源化利用低;生活垃圾焚烧电厂项目正在前期阶段;废旧家电、废旧电池为代表的“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建议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起先进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推动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3.5 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

河南省、平顶山市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都未建立, 对省级试点城市、园区、企业缺乏政策资金支持, 更无资金支持更多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建议省、市政府健全激励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 在安排项目时, 给予试点城市、园区、企业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

3.6 配套法规政策需加快完善

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出台, 建议国家、省尽快出台、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体系, 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和措施, 推动试点市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

4 深入发展循环经济应注意四个要点

4.1 强化理念

目前, 循环经济理念还不普及, 更谈不上在全社会领域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如个别县 (区) 主要领导干部在招商引资时, 仍注重选取产值高税收多的大项目, 对能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固废利用项目不愿支持。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 推动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 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循环经济的完整理念, 将该理念融入到决策、管理、生产、消费各个环节。

4.2 优化结构

该市煤炭 (洗煤) 、焦炭、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占比高, 生产过程中伴生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电石渣等工业固体废物。今后,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大力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 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4.3 延伸领域

之前, 该市结合资源型城市工业固废产生量大的特点, 将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 如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重点行业, 目前工业六大循环产业链条已基本完善或日趋完善。今后, 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向纵深发展, 向流通、消费领域延伸。特别是加大在宾馆、餐饮等“窗口性”服务行业的宣传和实施力度, 这样才能在社会层面形成覆盖全社会领域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4.4 拓展空间

“十一五”以来, 该市发展循环经济更多重视的是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综合利用, 新兴战略性行业发展较慢,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少、占比低。今后要更多关注随着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速而伴生的废旧汽车、废旧家电、废旧电池等为代表的“城市矿产”等资源潜力, 加大对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扶持,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 平顶山市深入发展循环经济路径选择

深入发展循环经济,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完善政策措施, 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1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实施清洁生产, 促进源头减量。以平煤神马集团、中鸿集团煤化有限公司、有色汇源铝业公司等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为龙头, 全面推进企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 继续打造完善煤炭、煤化工、盐化工、钢铁、电力、有色“六大工业循环链”, 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鼓励产业集聚发展, 以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平顶山市高新产业区、舞钢产业集聚区、叶县产业集聚区、石龙区产业集聚区、汝州市产业集聚区为示范带动实施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按照改造存量, 优化增量的原则, 重点推进对现有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 提高资源产出率。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企业新上项目要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环节贯彻循环经济的要求, 按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产品生产制造产业即动脉产业的特点, 统筹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产业即静脉产业进行合理布局, 推动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同发展。2015年, 省级园区和企业全部达到试点示范要求, 完成实施方案规划目标任务;其余50%以上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市级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5.2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 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约型种植业, 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推动农田残膜、灌溉器材回收利用,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统筹考虑农业与畜牧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废物处置业、高效农业之间的关联发展, 形成“种植—养殖—废物循环—加工增值—销售”的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和林业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促进农业废弃物向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等方向转化。

5.3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加快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 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 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积极作用。以环境保护、绿色消费为重点, 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提高物流运行效率,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 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通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5.4 着力打造完善七大产业循环链条

充分发挥该市资源优势, 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 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与社会之间的纵向闭合、共生耦合和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煤炭、煤化工、盐化工、钢铁、有色、电力和农业七大产业循环链条。通过实施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循环经济链条渐趋完善。

5.4.1 煤炭产业循环链

充分发挥和利用该市煤炭资源优势, 建立大型煤炭能源基地, 关闭整合小煤矿, 遏制煤炭资源的无序开采。平煤神马集团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坚持“以煤为本, 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 走出一条适合煤炭企业特点的循环型发展道路。通过提高资源采出率、实施节能改造工程、不断提升煤炭洗选水平等资源节约措施, 大力推进煤层气、矿井水和煤矸石“三废”的综合利用。同时加强与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的耦合, 促进与社会间的循环共生。着力构建完善煤矿开采—选煤— (洗) 煤矸石—电力, 煤矿开采—煤矸石—土地充填—土地资源利用, 煤矿开采—煤矸石—建筑材料 (烧结砖) —余热利用, 煤矿开采—煤层气—燃料、化工原料, 煤炭—电力—粉煤灰—建材等产业链。

5.4.2 煤化工产业循环链

依托平煤神马集团、中鸿集团等大型煤炭、煤化工企业, 大力开展精细化工和煤基多联产, 在扩大焦化规模同时, 注重加大炼焦化工副产品焦炉煤气、焦油、粗苯的精深加工水平, 延伸拉长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升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 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构建完善煤—焦化—焦炉煤气—发电, 煤—焦化—焦炉煤气—甲醇 (驰放气) —液氨, 煤—焦化—煤焦油—蒽油—炭黑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5.4.3 盐化工产业循环链

充分利用该市丰富的岩盐资源, 以平煤神马集团、中盐皓龙等重点企业为依托,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破解技术瓶颈, 加强电石渣、粉煤灰及炉渣制水泥等资源的综合利用, 构建完善岩盐—卤水—烧碱—PVC—电石渣—水泥, 岩盐—精制盐—盐泥—石膏 (粉) —建材 (建筑工程) 等循环经济产业循环链。

5.4.4 有色产业循环链

依托河南有色汇源铝业公司等重点企业, 加强共生、伴生矿资源回收利用, 着力提高低品位铝土矿利用率, 扩大铝土矿资源的保障年限。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 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循环利用和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构建完善低品位铝土矿—氧化铝—赤泥—镓产业循环链, 努力构建氧化铝—赤泥 (提取硅、铁、碱等) —建材产业循环链。

5.4.5 钢铁产业循环链

舞钢产业集聚区重点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源产出率、水循环利用率和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四个方面入手发展循环经济, 使钢铁企业从污染排放大户发展到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直至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 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舞钢公司为核心, 构建并完善“矿山开采—选矿—炼铁—炼钢—轧钢—钢板—机械加工”、“矿山开采—选矿—炼铁—高炉余热—发电”、“钢厂—钢渣—建材”、“钢厂—钢渣分选—炼钢—轧钢—钢板—机械加工”、“废旧钢铁—钢厂—钢板—机械加工”等多条循环经济链条。

5.4.6 电力产业循环链

依托姚电公司、鲁阳发电公司等大型发电企业, 着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加大煤炭、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以及加强“三废”的深度治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展粉煤灰综合利用, 努力提高粉煤灰资源利用率。支持和鼓励发展生物质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 不断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构建完善煤—电—粉煤灰—水泥—余热发电、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脱硫石膏—水泥、城市污水 (矿井水) —中水—电厂循环水等经济链条, 实现再资源化的闭路循环。

5.4.7 农业循环链

充分利用该市农业资源优势, 不断延伸拉长种植、养殖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农业精深加工产品, 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构建具有平顶山市特色的种养殖产业循环链。利用玉米资源优势, 依托巨龙淀粉等玉米生产企业, 打造以粮食及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 构建完善“玉米—淀粉—沼气—发电”、“玉米—淀粉—沼气—有机肥”产业链。通过沼气将畜牧业、种植业、食用菌和加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对于山区和居住分散的农村, 重点发展以农户为单元、沼气为中心的复合庭院经济模式,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优化农民生活能源, 提高农民收入。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 积极构建完善“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种植”、“粪—沼 (菌) —粮、果、菜”、“粪—沼气—发电”、“粪—沼气—民用燃料”等多条农业循环经济链条。

5.5 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发展再制造, 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 宣传绿色消费理念,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推行绿色消费, 实施大循环战略。构建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保安全、循环共享的生产生活共生体系, 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5.6 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三产占GDP的比重, 着力发展该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 加快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 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提高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5.7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对于平顶山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 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根据平顶山市发展实际, 重点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等方面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投资、价格和收费、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完善循环经济统计制度, 加强管理及监督检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使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程会强, 赵文洋.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 2013, 07.

[2]钱发军.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J].河南科学, 2011, 29 (8) .

[3]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R].2013.

[4]平顶山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R].2012.

[5]平顶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平顶山市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

[7]河南矿产资源:平顶山矿产资源概况分析.

[8]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10篇

一、矿产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不仅出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 而且也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激励和约束企业节能降耗, 发展环保产业, 推进矿产“废物”的“吃干榨尽”。

首先, 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在国家政策扶持下,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下, 一些企业通过矿渣的再冶炼、粉尘制砖或烧制水泥等措施, 开展了企业内矿产资源的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如宝钢梅山铁矿在国家“无尾选矿示范工程”的项目建设中, 已做到尾矿全部回收利用。

其次, 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即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 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如铜陵有色金属 (集团) 公司在企业及园区内形成物流、能流及信息流的链接与循环。

二、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 矿业已经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强有力的基石。但是, 我国矿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投入大产出低,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由此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内的矿物质和能量, 从而延长产品产业链, 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使用寿命延长, 矿物质的综合回收率大大提高, 从根本上消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首先, 矿业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能量, 矿业产品处于经济产业链的最前端, 是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行业, 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要求;其次, 矿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效益, 降低消耗和控制污染, 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因而其自身有摆脱低效、高耗、重污染的强烈愿望;再次,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如共伴生矿物、尾矿等, 具有重新利用的巨大价值, 因此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第四, 传统矿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以改善;第五, 矿业产业链每延伸一步, 就增加了矿产资源加工转化带来的附加值, 并相应减少了“三废”排放, 这一增一减, 对矿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控制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目前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企业方面的原因。企业是否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关键是看自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l) 循环经济效益表现的多样性导致众多的企业缺少投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除经济效益以外, 还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 且后两者的效益显著大于经济效益。 (2) 循环型企业前期投入较大, 其初始的生产平均成本较高, 往往处于市场竞争劣势, 打消企业积极性。 (3) 企业不愿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因还有可能是企业短期内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而且很多企业没有资金用于产品的生态设计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目的。 (4) 对于再利用问题, 企业还需要考虑废旧矿物品的可获得性、质量的保证程度、消费者观念的影响等问题, 企业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 对废旧矿物品的使用兴趣不会太大。

其次是市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还未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市场。 (l) 资源定价不合理。造成资源滥用的原因主要是自然资源价格向下高度扭曲。现阶段企业利用废旧矿资源进行生产的成本大大高于其利用初次资源的成本, 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很难自发形成。 (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的外部效益不能转化为内部效益。尽管这些经济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增加社会福利, 但并不能通过市场让循环型经济主体获得, 会让此类循环型经济活动主体失去动力。

最后是政府方面的原因。只有企业方面的动力不足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 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 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解决。政府应当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 利用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 让企业家看到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和发展契机。

四、促进矿产资源型产业经济循环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其一, 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了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政府应设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 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对矿产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进行政府采购时, 优先购买清洁产品以此来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 加大对环保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其二, 实施财政补贴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最初往往本大利微, 因此, 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照顾, 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通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 可以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其三, 优化税收结构引导企业进行生产决策。 (1) 完善现有税种。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 对矿产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 制定必要的鼓励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矿产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矿产资源税, 把所有可以计量的自然矿产资源纳入征收范围, 以产量为计税依据, 提高矿产资源税征收标准。 (2) 开征新的税种。开征独立的生态税收, 这是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另外可借鉴国际经验, 征收新鲜材料税, 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 (3) 完善税收优惠机制并优化其管理机制。对于税收优惠政策, 方式应该多样化, 范围种类应该扩大, 力度应该加大。对不符合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环境的企业不仅要取消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 还要运用税收手段迫使其停产转产。同时对政策的制定, 应加大事前分析和可行性论证, 对政策的执行进行有效地跟踪监督, 为今后的政策实践提供保证。 (4) 建立“绿色关税”体系。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控制国内紧缺矿产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矿产资源性产品出口, 鼓励国内紧缺矿产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 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其四, 实施优惠的财政信贷政策, 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很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研制、试制阶段所需资金难以保证, 贷款难度大, 融资渠道不畅通, 此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工具, 以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帮助这些企业及时获得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其五, 改革排污费征收模式以制约企业先污染后付费的行为。有的地方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 只顾眼前利益, 存在擅自减免、定额收费等诸多不正常现象。所以应改革现行的排污费收费模式, 同时应扩大生产者责任, 生产者必须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 这样就会对于那些“先污染后付费”的企业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最后, 以提高矿产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来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价格与财政税收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在合理的价格基础上, 财政的投入政策和税收政策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调整矿产资源产品价格是促进矿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根本措施, 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 只有调整矿产资源价格、财政投入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岩, 赵海东.矿产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内蒙古西部地区典型案例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

[2]黄卫.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财政, 2008 (2) .

[3]李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 2009 (08) .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11篇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就是基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基础开展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有效的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的促进社会生产的整体发展。对此下面就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背景之下的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长期规划,完善机制

第一,通过长期规划,倡导节约经济发展。政府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中,全面贯彻执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全面促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通过对具体的区域、项目规范明确城市发展的指导方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资源开发以及资源节约的重视,要始终将资源节约放在首位,监测资源使用节约性、高效性以及循环使用性。要通过各种资源的节约与利用作为工作的关键,全面的改变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粗放型形式,进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完善相关激励制度,构建长效机制。现阶段我国资源价格管理只是单纯的反应资源的开发投入整编,对于劳动人员成本、安全成本以及环境污染等成本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尚未构建一个可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以及资源紧缺问题的价格成本。对此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促进资源的价格制度改善,构建符合现阶段资源进行缺乏程度的机制,要全面涵盖资源的投入成本、环境以及破坏等整体成本,要提高对资源开采以及相关资源的利用收益性、紧缺性以及相关因素等,要充分的彰显市场作用,进而构建一个统一性、开放性以及竞争性以及有序性的资源系统,制定并实施各种鼓励生产、资源节约以及相关降低能耗的政策制度,要充分的完善现有资源税收政策,加强对高耗能产品应用与发展的重视。

第三,加强环节重视,增强整体资源利用率。要想有效的促进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的节约程度,全面的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此要做到以下相关工作:

要做好相关资源的开采与消耗环节的重视,完善优化我国相关资源的开采、以及冶炼工艺的创新与优化,在根本上增强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的效率,尽可能的延长研究周期;增强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进而全面实现各种能量、资源的循环利用,创新经济效益。

二、强化监督管理,优化经济结构

首先,健全相关法规标准。在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基础之上,要想全面的践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就要制定以及完善相关资源利用的法律与法规,通过各种政府策略与方式,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明確相关高消耗与污染项目的准入标准,要对生产者以及消费者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规范行业标准,在法制领域中融入循环经济以及节能观念,进而通过强制方式增强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全面的促进资源节约以及各种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通过资源优化等形式,构建绿色的发展系统,增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增强执法水平,全面有效的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其次,发展服务产业。

在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制造业的整体附加值、降低相关资源的整体消耗、增强整体的生态效益。对此要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发展的精细化趋势,进而提高对一些物质消耗相对较低,附加产值相对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经济增长以及资源约束的内在问题,这对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奠定夯实的基础。

再次,重视技术创新。要提高对循环经济的重视,是构建资源节约形式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技术的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对此政府要提高对各种循环经济以及各种绿色能源技术的重视,提高相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科研,进而有效的促进相关科技的转化,在传统产业中应用高新技术,通过各种绿色科技的开发,提高对资源化发展、减量化发展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技术的重视,要全面的降低生产以及资源能源的排放,要全面的发展各种低资金投入、低消耗产业、低排污项目的投入,要提高对各种高产出、高效益产业的重视。

最后,加强宣传,强化意识。

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社会资源的重视,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树立节约环保意识。对此我国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提高对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视,通过各种资源以及环境教育优化,提高整体公众的自身生态、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肠道绿色消费,鼓励引资源节约、资源循环,让生态环保以及资源节约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

结束语: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之下,开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的提高社会经济质量与整体的生态效益。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使得我国经济在传统经济模式中逐渐的呈现了经济发展趋势,为其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我国在进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构建符合我国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曹旭,张夫玲.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379-384.

[2]李文君.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8:187-188.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第12篇

人类经济的演化已经从人造资本是经济发展限制因素的时代进入到剩余的自然资本是限制因素的时代[1]。多年来,我国一直关注GDP的增长而过渡忽略了环境的负荷的增长,而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快转变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举措。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人口学家埃利希教授率先提出了表征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率的数学方程形式:IPAT方程(资源环境压力方程):

I=P×A×T (1)

式中I表示资源负荷,P表示人口,A表示人均GDP,T表示单位GDP的资源负荷(即资源消耗强度)。IPAT方程总结了人类活动和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之间的一般规律,在区域经济的分析和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它可以探究环境过去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的走势,最终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环境。笔者以IPAT方程为基础,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均GDP、人口的预测和资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黑龙江省降低资源消耗强度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为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二、人均GDP和人口的预测

(一)人均GDP的预测

由于影响黑龙江省经济的因素有很多未知。因此,将其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一般来说,人均GDP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增长趋势,且历史数据也比较少。针对这两个特点,在此选择GM(1,1)微分方程模型[2]来预测黑龙江省2005-2010年间的人均GDP。

取1995-2004年黑龙江省10年间的人均GDP作为原始数据,如下表1:

用序列{X(0)(t)}={5 419,6 410,7 177,7 440,7 660,8 562,9 349,10 184,11 623,13 897}来表示1995-2004年10年间黑龙江省人均GDP,对表1数据建立GM(1,1)模型,其微分方程形式是:

undefined

其中X(1)表示累加生成序列。

a称为发展系数, 反映了数列{X(0)(t)}和{X(1)(t)} 的发展态势,亦即它反映了黑龙江省人均GDP的增长趋势。

u称为灰作用量,反映了黑龙江省人均GDP变化的关系。

通过数学方法来对参数a和u做出估计得:

a=-0.0967501, u=5 181.49 (3)

由此可得到方程:

undefined

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后验差比值C=0.1922<0.35,小误差概率P=1>0.95,即此模型的精度等级为一级。

运用此模型对2005-2010年的黑龙江省人均GDP预测如表2和图1:

而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GDP的实际值为14 430元,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约为0.82%。由此可以看出,运用GM(1,1)微分方程模型对黑龙江省人均GDP进行短期预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人口预测

1798年,英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了人口模型[3]:

xt+1=axt+bxt-τ (5)

其中a,b为常数,xt是t时刻的人口数,xt+1是相对于xt的下一时刻人口数, τ是由出生到成长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成人的时间间隔。

虽然马尔萨斯模型在对人口数进行拟合和预测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它也有着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模型的求解就非常困难。基于此,笔者把马尔萨斯模型做了一个简化处理:令模型中的bxt-τ为常数。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成人的时间平均至少要20年,也就是说τ≥20 ,那么认为xt-τ相对于xt 和xt+1是一个常数就是合理的。

于是得到了一个一阶常系数差分方程yt+1+pyt=q模型。考虑到人口数的多少只对下一年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以后年度的人数不产生较大影响,为加强近年来黑龙江人口变化的信息量,对p与q 的估计使用加权平均方法来近似计算[4]。使用1995-2004年的黑龙江省人口数yt构造:

undefined

以表3中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经计算:

-p=1.00213,q=-0.0573528 (7)

即差分方程为:

yt+1-1.00213yt=-0.0573528 (8)

此差分方程的解为:

yt=3 790.128(1.00213)t+26.872 (9)

其中t=0,1,2,…,方程中t=0表示2004年度,那么t=1表示2005年度,以此类推。

对2005-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预测如表4和图2:

而2005年黑龙江省人口数为3 820万人,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约为0.13%。由此可以看出,运用该模型计算所得出的数值与实际吻合。

三、资源消耗强度的预测与分析

(一) 资源消耗强度的预测

IPAT等式表明:为了减小环境负荷,至少应该使等式右边三个因素中至少有一个的数值降低。把(1)式写成对数的形式,两边微分[5]得:

undefined

(10)式表明,在时间 固定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变化率可以用人口变化率、富裕程度的变化率和资源消耗强度变化率之和来表示。然而,为了量化(10)式右边三个因素对环境负荷产生的相对影响,就必须研究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的各个变量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只研究它们瞬时的变化率。实际上,0年到N年的环境负荷相对变化的可以由人口、富裕程度和资源消耗强度的相对变化来表示,如(11)式所示:

undefined

在此,选取能源消耗量作为资源负荷 的度量,选取每万元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作为T的度量,以此来分析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在降低资源消耗方面所要做出的努力。在预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2005年与2010年的具体情况:

1.2005年

黑龙江省能源消耗量为I2005=8 044.6万吨标准煤,人口为P2005=3 825.07万人,人均GDP为A2005-14 310.53元。根据IPAT方程可以推算出,黑龙江省每万元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为:

T2005=1.46 吨标准煤/万元

而广东省为0.79吨标准煤/万元。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技术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如果黑龙江省资源生产率能够与其持平的话,那么2005年黑龙江省消耗的能源将会变为I2005′=4 352.9万吨,能源消耗将近减少一半,这将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

2.2010年

P2010=3 865.70万人,A2010-23 213.79元,代入IPAT方程可知:

若要使2010年资源负荷状况与2005年持平(即I2010=I2005=8 044.6万吨标准煤),那么必须使资源消耗强度降低至2005年的0.61倍(即T2010=0.61T2005 )。

若要使资源负荷大大降低,达到2005年的理想状态(即I2010=I2005′ =4 352.9万吨标准煤),那么必须使资源消耗强度降低至0.33倍(即T2010=0.33T2005)。因此,要减少经济增长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必须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二) 影响资源消耗强度的因素分析

资源消耗强度可以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分离关系,它可以视为一种投入产出比。其概念的直观表达式为:

资源消耗强度undefined

在国外, 主要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的新陈代谢, 利用进入经济子系统的物质流作为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示踪指标[6]。在此,基于物质流分析来构造资源消耗强度,引入DMI表示自然资源消耗量[7]。

将(12)式进一步分解:

undefined

其中:DMIijk表示i类能源j行业k地区的一次性投入量;R表示能源循环利用量;Dk 表示k地区的能源需求总量;Djk表示k地区j行业的能源需求总量;D表示最终需求量,包括进口和出口两部分;undefined表示k地区中行业j生产中直接或间接需要的i类能源量占能源需求总量的比率,反映了i类能源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即k地区j行业对i能源的依赖程度,反映能源结构fjk 的情况;undefined反映了k地区j行业的资源消耗状态,间接的反映了k地区j行业的技术进步程度,用Sk表示;undefined表示k地区的能源需求占全国需求总量的比率,反映了该行业地区政策,管理水平,人们的环保意识,用mk表示;undefined表示最终需求占整个GDP的比率,由于D包含了进口和自身产出两部分,因此它反映了对进口的依赖度e。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资源消耗强度的函数关系为:

undefined

把上式两边取对数,两边再对时间t微分得:

undefined

(15)式表明:在时间t固定的情况下,资源消耗强度的变化率可以表示为各种一次性资源占该类资源的比率的变化率、该地区该行业的技术水平的变化率、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率、该地区的消费能力的变化率、对进口的依赖度变化率之和。

(三)降低资源消耗强度的具体策略

目前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仍受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约,问题集中表现为“四低一高”,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程度高。这是黑龙江省多年以来只注重GDP数量增长,却忽视资源效率与环境容量的后果,但这同时也说明黑龙江省在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方面有足够的空间和潜力。

在黑龙江省现有自然资源、能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承载力减弱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现有粗放型增长模式,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破坏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并制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必须改变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以上的分析并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要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应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发展垃圾经济。在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强度的重点和突破口应是做好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居民消费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工作。通过这一产业不仅使垃圾变为再生资源,而且还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就业岗位。在国外垃圾经济也称为“静脉经济”和第四产业,这一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二,提高自然再生性资源配置比重。提高自然再生性资源配置比重,应以人力资源配置和新能源配置为重点。前者的手段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后者的手段主要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风力、太阳能、水能等再生性资源的优势,大力提高自然再生性资源配置比重,尽快优化资源结构,从而结构性的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第三,提高工业效能水平。黑龙江省必须继续强化节能的规制建设,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尽量缩小进出口产品单位能耗的差额。同时,要加强落地项目的产业评估,严格土地指标的使用程度,尽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第四,要延伸制造业的价值链,提高资源生产率。在制造业中通过延伸其价值链,可以集约地利用要素资源,因为制造业价值链延伸的领域正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域,诸如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售后服务和销售服务等。这些第三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会有效地综合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第五,加大产业组织创新力度,加快“三集中”步伐。要克服黑龙江省产业组织生产能力分散、规模效应不明显、市场占有份额不大等弊病,应加快组织创新,强化产业集群,发挥区域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并通过建立外部激励机制促进能源技术的创新及资源消耗强度的降低。另外,还要重视政府在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第六,以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来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落实执行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应黑龙江省的地方性的法律条例。

第七,调整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中,提高服务业比重,降低工农业比重;在工业中,降低过于依赖能源资源投入的制造业比重,提高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比重。

第八,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 提倡绿色采购, 对资源回收利用型企业给予减税和财政补贴政策, 形成全社会的舆论环境, 弘扬全民节约意识, 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8]。

让这些策略真正实现主要途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不仅黑龙江省、整个国家都要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重点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

四、结论

目前,黑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资源短缺,资源消耗强度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软肋。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就要解决资源消耗强度的问题。针对国家“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将能耗降低20%,就意味着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要实现根本性转变,抛弃在重工业时代,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另外,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生产率,事关全民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达到这一目标,黑龙江省应重点实施节约和替代煤、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此外,黑龙江省还应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清洁生产,推进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能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Herman E Daly.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卫星,葛渭高.一类时滞差分方程周期正解的存在性[J].延边大学学报,2003(6):83-89.

[4]张恩祥.来华境外游客的动态预测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9(1):122-127.

[5]Tae-Hyeong Kwon.Decomposition of factors determiningthe trend of CO2 emissions fromcartravel in GreatBrit-ain(1970?2000)[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3):261-275.

[6]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报,2000,15(1):17223.

[7]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力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D],2006-03.

上一篇:建筑设计理念下一篇:水处理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