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金融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2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源型金融发展循环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资源型城市在新经济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应该以深化服务业改革,倡导观念创新,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使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金融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篇1:

云南省资源型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以分析资源型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资源型经济地区走生态化发展模式的相关经验,探索云南资源型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模式,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资源型经济;生态化路径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烟草、生物、矿产、旅游和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可以说云南的经济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的特征。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通过相关方案引导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云南省的东川、个旧、开远、宣威四个城市也被列为了资源型城市。新形势下,云南省各政府也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及资源型经济的生态发展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战略,走经济生态化道路,才能实现“美丽云南”的构想。

一、资源型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相关理论

资源型经济是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资源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经济体系,它可以是资源型国家,也可以是资源型区域或资源型城市。而一般而言的经济生态化是人类经濟活动日趋符合生态规律要求,日益实现在生态上合理的过程。比较熟悉的经济生态化的理论有3个方面:1、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经济发展需要各类自然资源,但有限的资源总是稀缺的,经济的生态化,就是要求我们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工作中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生态经济化,就是对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2、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云南资源型经济地区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地区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云南也不例外。云南省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矿山周围的地质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从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看,2010年云南省采矿业占用或破坏土地面积总额达27.94万公顷,占保有耕地(总面积604.87万公顷)的4.6%,直接经济损失达3.07亿元①。其中,云南省的东川与个旧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城市。

云南的资源型经济存在以下三个典型方面的问题:1、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高。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社会结构失衡,人们技能单一,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以个旧为例,其产业过度依赖有色金属资源,2011年个旧市采冶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5%,财政总收入70%以上直接和间接来自有色金属产业②。由于缺乏有色金属之外的旗舰产业,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稀少,使个旧经济增长面临着极大的市场风险。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多年来,云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的开采和消耗资源,不仅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如采矿、冶金、化工、造纸等生产,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严重。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后续发展能力不强。云南省产业发展对资源依赖性强,特别是工业方面,长期以基础工业为主,使矿产资源消耗严重,资源供给量急剧下降。如经济增长总体属于外延型粗放式的宣威市,煤炭深加工不够、产业链短;投资不注重实效,忽视煤炭挖掘技术改造;另一方面,煤炭及有色金属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云南省资源储量相比原来的比例已大大降低。因此,过度依赖资源必然会随着资源的减少或枯竭,而趋于衰败。

三、云南资源型经济生态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云南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云南省很有必要借鉴成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并结合自身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云南资源型经济生态化发展的独特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多水平优化模型与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的结合

在资源存储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多水平优化模型,从资源的自给情况、储备、持久性等方面对云南资源型经济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从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三个层面规范资源再利用。推动云南省政府构筑相关法律体系,如固体废弃物管理法,资源有效利用法,在具体行业层面,实行家电及汽车循环法,督促家电及汽车的回收再利用。通过法律层面的规范以及行业的实际行动,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减少资源的开发与浪费。

2、“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云南省从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到技术水平都在不断进步。医药制造业、橡胶产业、茶产业等第二产业,水电、风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产业,不仅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和市场需求,而且云南自身具备较好的资源,加之一定的技术实力和投资环境,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因此,云南可以利用这些绿色产业体系的技术产业群改造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利用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绿色技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将传统的环境破坏型发展模式转化为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同时,围绕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回收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通过产业关联以链网的形式连接,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协调管理,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发展旅游业

纵观海内外,许多矿业城市在转型中都选择将旅游业作为主要接替产业进行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德国的鲁尔区、英国的威尔士、南非的金伯利、加拿大的道森以及我国陕西的铜川、山西的大同、河南的焦作和平顶山、安徽的淮南和铜陵等。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矿业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云南省独特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云南省到处都是旅游胜地。传统旅游资源,工业旅游资源,城市环境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发展旅游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4、2015年分阶段实现,国际资本流入和沿海产业转移,为云南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云南省应该抓住机遇,发展大项目、大创意和大服务,融神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现代的科技手段为一体,提升旅游业档次和水平,增强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旅游开发程度低,旅游资源分散,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也不完善,但是在政府的支持与资源型经济地区城市定位的驱动下,旅游业的发展会日渐向好。

四、云南省资源型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云南资源型经济生态化发展的任务很艰巨,资源开发行为方式亟需进一步规范,调控监管机制也需进一步健全。资源开发企业在资源补偿、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必须落实到位,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需不断完善,加大扶持力度。具体有如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实现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经济发展不是一味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应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节约高效、生态友好发展的理念,发挥云南传统产业副产品多、可利用值高、产业关联度高、生产型废物大多数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优势。加大科技与创意投入,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端产品转变,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建立“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实验区”,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积极引导环保事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又为该地区发展多元产业提供新渠道。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制定生态环境损失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并设立专门的生态环境恢复管理部门。在资源开发中推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2、优化云南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云南是资源大省,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断加大其资源型产业的投资,必然会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给经济发展造成隐患。因此,云南省要加快产业转型,在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医药制造业、橡胶产业、茶产业、烟草业等第二产业。积极发展新型产业,如水电、风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提高云南在产业链和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做好旅游业发展的定位,综合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改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把云南省由资源大省变为旅游强省。构建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使资源型产业在循环经济的模式下运行:在生产上减少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的排放;将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变废为宝,重新利用;尽可能的使生产中的物质和原料重复使用,对环境的污染达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3、减少资源依赖,多元产业共同发展

云南经济的发展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想实现经济转型,走生态化之路,必须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的行为并不能改变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或生态圈的状态。因此,要拉长产业链,逐漸扩大覆盖面积,最后形成产业群。首先推行产业联盟,实行多产业的整合联动、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以整体合力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然后依托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上下两端产业加入,共同拉伸产业链。

4、建立经济生态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政府对市场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秩序的维护,突出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制定产业发展的导向型规划,同时在科技投入、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倾向性的优惠政策,引导资本流向重点鼓励产业,加快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在技术含量、环保测评和土地投资强度等方面设立适当的限制性条件,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的项目优先立项,提高资源和环境的使用效率,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用地紧张的困难。健全奖罚考核机制,加快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防污排污治理。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注解:

① 资料来源:师红聪,刘云忠,李培.基于生态环境补偿的云南省矿业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3)

② 数据来源:2013南云南省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韩斌.云南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生态转型研究[J].生态经济,2014年2月第30卷

[2] 杜琼、杜彬、步金.昆明市东川区资源枯竭的困境和经济转型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

[3] 师红聪,刘云忠,李培.基于生态环境补偿的云南省矿业发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3)

[4] 韩斌.云南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生态转型研究[J].生态经济,2014(2)

[5] 云光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2012(12):53-58

[6] 王雪梅.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北川县域经济发展探索.[M].2013.5

[7] 喻微峰.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

作者:张桃红 张军玲 周金杰

资源型金融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篇2:

以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

[摘 要]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资源型城市在新经济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应该以深化服务业改革,倡导观念创新,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使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源型城市;必要性;对策

资源型城市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依靠资源开采而兴起的城市,随着城市发展,资源逐渐枯竭,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转型的困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

一、以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我国资源型城市种类众多,有森林城市21座,煤炭城市63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有色冶金城市12座,其他类型资源型城市5座。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城市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代表和影响着矿业的兴衰,并且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型的不断开采,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开采收益逐年下降,接续产业发展滞后,一损俱损,百业萧条,城市开始进入持续的衰退。无论是处于鼎盛期的资源型城市,还是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城市经济转型都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成功升级转型,提高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性因素。第一,科技创新是拉长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的重要保障。拉长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增加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创新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劲动力。第二,科技创新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需要在提高消费水平、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依靠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创新代替依靠开采物质资源。第三,科技创新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即产业结构得到良性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进行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新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未雨绸缪,在城市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后,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如山东淄博、辽宁阜新等。但在转型过程中,仍然遇到很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才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等。

(一)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资源型城市在进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资源型城市的开采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对资源的开采,加之国家的政策支持,逐渐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链条。资源型城市普遍都存在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的情况。因此在资源型城市進行经济新转型的过程中,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空间狭小,导致经济结构进行自我调整的空间小,弹性小,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二)资源型企业竞争意识薄弱,管理体制较落后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计划经济的重点管理对象,多年来已被打上了计划经济的深刻烙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政府直接管理,并且按“指令性计划”组织社会经济活动,这就导致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缺少自主权,资源型企业管理严重滞后。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企业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市场发展趋势很难有明确把握,竞争意识薄弱,发展思路片面,管理体制落后,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管理体制是政企分开的,使城市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三)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市场失衡

资源开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大多数从业人员技能较为单一,文化素质较低。在资源型城市进行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型企业大量裁员,下岗职工很难进行再就业。此外,在就业观念问题上,资源型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多数来自正规部门,“铁饭碗”思想根深蒂固,对于从正规部门到非正规部门进行劳动转移可能面临的福利损失等情况,很多人放弃再就业。

(四)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修复难度大

资源型城市长时间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开采,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同时也会破坏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引发严重的资源污染、生态破坏现象,其中包括水质污染、地表坍塌、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不仅制约着城市的经济发展,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三、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针对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一)深化服务业改革,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生产性服务体系落后,就会使资源型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弱,从而影响企业效益。所以如果想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发展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体系。第一,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业水平。金融体系要做到为成长潜力大、科技成分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同时发展现代金融业务,拓宽服务领域,促进产品和制度创新。第二,以科技创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网上物流业,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根据现有的产业、交通和环境优势,逐渐形成物流园区,扩大与周边城市的物流集散网,逐步建立起专业的物流市场。第三,健全中介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及各种中介服务为一体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以高新科技、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创业体系,从而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

(二)以观念创新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需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基于国家的投资而发展起来,无论从企业运行的惯性,或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观念大相径庭。因此要彻底转变依靠资源发展的观念,树立以技术优势为依托的现代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说,树立新型的以技术优势为依托的发展观念,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新兴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明确规定鼓励哪些产业的发展,限制哪些产业的发展,并且清晰地界定鼓励性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资源型城市企业人才的数量与素质,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完善人才市场建设。要整合资源型城市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构筑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应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建立人才数据库,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及薪酬情况,以形成对比,供人才更有效地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注重提高企业家素质,突出外向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也应当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根本保障,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工资整体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低,加之部分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集体企业无力缴费,私营经济发展缓慢,因此社会保险金征收的来源较窄,稳定性较差。因此资源型城市失业保险金有数量少、稳定较差、保障功能脆弱的特点。因此应努力拓宽社会保障金的筹集渠道,在研究制定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时间进行大量资源开采,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环境污染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随着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如地表坍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逐日凸显,因此应该在资源型城市处于鼎盛时期时开始加以治理,建立高精度的地表监测系统,对已经坍塌的地表尽早落实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开展修复工作,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地表特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另外,对正在开采的区域采取适量的预防措施,以达到对资源开采区环境的最大化保护。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個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在城市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慧玲,王富贵.资源型城市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9(6).

[2]肖艳玲,罗洪云,赵庆华.资源型城市科技创新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3).

[3]程淑云,吴秀菊.资源型城市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理论视野,2001,(5)

[作者简介]陈柏如、刘慧卿,大连交通大学。

作者:陈柏如 刘慧卿

资源型金融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篇3:

中国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的对策文献综述

摘 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底端,产业结构单一,长期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和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使得资源日益枯竭,这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战略已非常迫切。对中国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的对策做了文献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问题研究。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产业

资源型城市是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自然资源对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然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底端,产业结构单一,长期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和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使得资源储量日益减少,有的城市已接近枯竭。中国资源型城市历史上作为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保障基地,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资源枯竭,目前普遍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困境,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就业维稳压力大。这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诸如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人数增多、社会矛盾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可见,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实施这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战略已非常迫切。

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或接续产业发展对策提出以下观点:张米尔和武春友(2001)对中国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对策:(1)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2)实施制度创新,挖掘制度变迁的利益。(3)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经验。(5)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 [1]。丁磊、施祖麟(2000)认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首先,针对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包袱过重问题,考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适当增加国家的投入;其次,从宏观政策入手,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中,对资源型城市进行恰当的区位功能和产业布局定位,使资源型城市的潜在优势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二是在体制改革中,应着力解决条块分割,促进行业与地区协同发展,同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维持社会稳定[2]。张秀生、陈先勇(2001)对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对策:(1)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专业性工矿城市的结构转换;(2)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3)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4)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5)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6)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宏观层次上,改革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管得过死,计划过多的行政体制;(7)治理、改良生态环境[3]。

宋冬林,汤吉军(2004)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政策是补偿经济性沉淀成本和社会性沉淀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以利于资源型城市投资主体的自由退出和发展接续产业[4]。沈镭、程静(1998)认为,资源型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改革与创新,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5]。戈银庆(2004)认为,资源型城市存在一种产业“锁定效应”,并提出了“反锁定”的对策。这些措施包括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接续产业;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区域竞争优势[6]。张青(2011)认为,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的根源在于资源型企业群落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衰退。资源型群落的根治途径是:转换资源型群落发展的驱动机制,实现从资源向资本、技术、知识的转换,提高资源的边际报酬,建立群体学习机制与创新机制,提高群落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制度创新,优化资源型群落的创新环境,扩大资源型群落对外开放度,提高群落对于环境变化的缓冲力[7]。

李树人、谢承泮(2006)认为,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步伐的措施有:发挥政府在组织城市创新资源中的作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聚集各类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中介体系;推动多学科之间的集成创新[8]。李旭红、安树伟(2005)提出促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一是制定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规划。二是加强勘探工作,寻找新的资源开采地或加强资源的深部开发,延长矿山的服务期限。三是用高新技术培育接续产业。四是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五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六是发挥科技教育的先导作用,重视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9]。钱勇(2005)认为,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可以考虑采取及早进行区域规划、深化矿产资源开采权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源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外地企业与教育科技机构在资源型城市建立分之机构等措施,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10]。

姜春海(2006)提出政府应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三个机制,以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11~12]。王晓来(2005)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适时选择和发展替代产业,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治理和保护环境以及争取政府的支持与援助等[13]。武春友(2009)认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着眼于四个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转变;所有制结构转变;区域经济社会管理系统转变。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的扶持、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替代产业的选择与培育[14]。单海平(2005)提出可持续发展中矿产资源产业的对策: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采矿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推进采选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回收废旧矿产资源产品,实现再利用;实行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把矿产资源产业延伸到国外[15]。

参考文献:

[1] 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6):37-38.

[2] 丁磊,施祖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以太原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6-79.

[3]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98-99.

[4] 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6):58.

[5] 沈镭,程静.大同市煤炭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52-57.

[6] 戈银庆.中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反锁定安排与接续产业的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0.

[7] 张青.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73.

[8] 李树人,谢承泮.技术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163-164.

[9] 李旭红,安树伟.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J].中国科技论坛,2005,(4):21-24.

[10] 钱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区域创新系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70.

[11] 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财政政策扶持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8):36.

[12] 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三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5):82.

[13] 王晓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析[J].学术交流,2005,(6).

[14] 武春友,叶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

[15] 单海平.矿产资源产业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2):16.[責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王开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下一篇:低年级语文美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