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范文

2024-01-27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是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全市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提供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成体系等问题。本文主要对当前调查监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具有探索意义。

关键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

一、研究背景

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等问题,难以满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解决现有的问题,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调查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2020年自然资源部于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对新时期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2021年,又相继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标准体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试行)》,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进一步进行规范。

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

我国初步形成的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思路是构建“1+X”型的自然资源调查体系。其中“1”为基础调查,是对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特征开展调查,以地表覆盖为基础,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范围、面积、权属性质等内容;“X”是专项调查,是针对各类自然资源的特性、专业管理和宏观决策需求,组织调查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相关人文地理等信息。

在监测方面,根据监测的尺度范围和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常规监测、专题监测和应急监测三类。其中,常规监测是定期开展的全覆盖动态遥感监测,重点监测各类自然资源的年度变化情况;专题监测是对地表覆盖和某一区域、某一类型自然资源的特征指标进行动态跟踪,掌握地表覆盖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等变化情况;应急监测则是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以第一时间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支撑。

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土地、森林、水、草原、矿产资源调查等各项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但由于机构改革至今时间尚短,各省市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尚未完全实现“统一履职、统一型权、统一收益”,导致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调查监测标准未统一

在各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各资源的权属界线、单元界线、类型线、资源界线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空白等现象。在实际调查监测、利用保护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涉及的主管部门较多,长期以来各部门出于工作需要,形成了各自的调查监测标准,各资源调查监测标准未有市级或省级层面的统一。

(二)調查监测数据不成体系

机构改革将原先一些职能部门进行了切分,由此造成一些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也出现了切割,目前,森林、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专项调查、监测、数据更新等工作的开展,大多还是由机构改革之前的相关部门负责,因此就产生了当前调查监测数据不完整、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三)调查监测指标不够细化

由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复杂,各业务部门(处室)针对所涉及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发保护的工作方向各有侧重,导致了部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停留在一级分类指标,没有对自然资源调查检测的指标和数据进一步细化。

(四)缺乏专业实施人才

一方面,调查监测工作繁杂费时,现有专业人员难以完成全部测绘、分析和研究工作,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不够深入;另一方面,目前部分业务部门的工作仍然参照原有的工作机制,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流程、规范等方面还未有统一的培训,这可能会对后续数据资源整合造成困难。

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建议

为使自然资源调查检测工作持续稳健推进,进一步规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履职,应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解决以上问题。

(一)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顶层设计

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一要开展各类自然资源状况、产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构建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机制;二要制定统一的调查监测标准和调查监测指标项;三要实时跟踪掌握各类自然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形成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四要严格控制调查检测质量,构建完善的自然资源调查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二)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统一管理

根据国家数据库标准和建库规范,建立统一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国土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综合查询等管理功能。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搭建自然资源大数据综合分析和服务平台,实现各类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数据与空间规划、基础测绘、专项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逐步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综合大数据管理体系。

(三)构建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明确各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赋予自然资源数据以生命。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分析评价体系,推进各自然资源调查的综合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数据,为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专攻调查监测、数据登记、数据分析、数据与政策相衔接等各个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提高调查检测团队的业务能力;引入专业研究团队,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专项小组,加深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探索,打破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浮于表面的现状,将自然资源调查检测工作落在实处。

五、结语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分析评价、人才建设等相关机制的建立,能够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思路,对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EB/OL].(2020-01-17)[2021-07-06].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18/content_5470398.htm.

[2] 于雪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6).

[3] 黄灵海.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体系的构建[J]. 中国土地,2020(5).

[4] 叶远智,张朝忙,邓轶,张瑜,王建邦,张剑.我国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监测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测绘通报,2019(10).

[5] 胡林,陈俊菡.数据科学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监测关键问题[J].林业和草原机械,2020(2).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现代化建设中,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使城市规划变得更加合理、科学和快捷,对于推动城市建设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以促进城市规划信息组织更加完善,降低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成本,为城市规划信息组织合理性不断提高和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组织;方法;技术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推广,大大提高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规划中,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使信息不够准确、管理效率较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推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方法

根据城市规划的情况来看,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

(一)两层次的城市规划信息组织方法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城市规划信息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实现不同力度水平的信息组织,是由独立的信息源和独立信息源内部的相关结构组成,以满足城市规划的各种需求。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中的信息体主要是指独立存在的、有着比较完整意义的、具有一定功能的信息。例如:资料、以逻辑为连接的数据库中的相关要素与规划活动、图纸、文件和数据表等。而信息源主要是指构成信息的基本单元,信息源与信息体有着紧密联系,信息源不能离开信息体单独存在。例如:文件中的标题、图纸中的基础设施、数据库中的长度参数等,都是城市规划信息组织中的信息源。与此同时,信息源的获得要比信息体的难度高一些,更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是对相关信息的深度剖析。因此,在城市规划的初级阶段,以组织信息体为基础,则信息源应为城市规划组织的深度阶段,从而将城市规划信息组织分为上下两个层次。

1、城市规划的初级信息组织。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初级信息组织的具体内容是对信息体进行安排,将城市规划中的相关信息体按照要求要求进行分类,同时,根据相应的规律对他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等进行描述和序化,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准确、更完整的信息,从而促进各信息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相关信息得到充分利用。

2、城市规划的深度信息组织。在城市规划中,深度信息组织是指对信息源进行组织。在实践过程中,按照一定要求,对城市规划信息中的某个具体的物体进行组织,对这个物体内部结构进行描述,以形成基本的信息片段,即与物体相关的信息源,接著根据相关要求,对物体内部和外部结构的相关特征进行序化,以保证信息体的完整、准确和可靠,使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最终使实现信息体的相互沟通和连接,确保相关信息体得到充分利用。

(二)特殊序化的城市规划信息组织方法

在城市规划中,将相关信息序化,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城市规划信息的规范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物体的相关变化规律和理论,进行城市规划信息的组织是为了体现各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发觉各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从而根据事物的特征、规律性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对城市规划信息的序化,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分类,可以使相关信息的排列更加清晰,从而方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检索和查询。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实践和序号等,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序化方法有很多种。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使城市规划管理更加有效,必须对某一领域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序化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序化方法有时序法、主题法、分类法、物名法、号码法、权值序法和逻辑序化法等,其中,主题法和分类法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技术

对我国城市规划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技术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元数据技术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元数据已经成为信息组织技术的核心部分,使信息组织变得更加高效,在政府公文、档案、图书和可视资源等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由于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相关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元数据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致使其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一般情况下,在城市规划信息组织中使用元数据技术,要充分考虑序化与检索地理的空间特殊要求、它自身的特殊要求和序化与检索关系的特殊要求等。一般元数据技术在应用时,有如下三个流程:

1、根据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相关要求,制定合理的、可行的元数据方案。

2、对相关信息体进行概述、分析管理要求,并将相关信息体保存。同时,将与信息体有关的信息进行分析,采用合适的模式将相关元数据存储。

3、在实践过程中,元数据技术具有提供详细信息、支持相关规划信息的功能,并且,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相关列表清晰的观察每一个组织步骤。根据上述的检索途径和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相关流程,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实际规划中所需的相关信息和模型,以及相对应的元数据方案图表。一般情况下,图表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信息的相关描述与揭示对应元数据的相关概述;城市规划信息检索与利用对应元数据进行检索;城市规划信息存储所对应的元数据存储;城市规划信息的相关选择和相对应的元数据描述对象的选择。

(二)空间元数据的编码存储技术

在城市规划中,地理空间序化是信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规划的信息组织,必须注重不同空间属性的编码和序化。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检索时,首先选择的是空间范围,因此,空间信息序化的元数据储存非常重要。在实践过程中,采用空间数据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的效率,从而节约城市规划信息组织的时间,已经向着成熟阶段发展。目前,比较常见的空间数据库类型有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和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综合技术

在实践过程中,选择元数据对象要先进行元数据的查找,通过信息系统、GIS、图片浏览等工具的帮助,来确定元数据的范围;然后,对元数据对象进行相关描述,需要使用数据编辑工具,以确保规划信息的特殊属性得到充分体现,在结合GIS相关组件的时候,对城市规划空间数据进行合理的编辑;最后,在进行相关元数据的检索时,采用合适的检索工具,以便于查看原始元数据时,可以保证数据满足成熟规划信息组织的相关要求,从而推动城市规划管理的集成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信息组织需要正确选择序化方法和技术,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管理更加有效,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言生,李海龙. 面向决策支持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方法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1:142-145.

[2]孙红豹. 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周德芹. 天津市武清区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方法思考[J]. 山西建筑,2009,04:67-68.

[4]赵小锋. 基于阳光规划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体系理论方法研究[J]. 规划师,2009,05:17-20.

[5]鲁承斌,才睿,高文君,俞斌,徐津梅,姜慧,刘洪昌,孙晓洪. 城市规划信息流管理研究[J]. 规划师,2009,00:189-194.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项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 加上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 使得资源紧缺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在社会建设过程中, 需要对资源进行充分运用, 加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 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 而如何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 值得思考。

1 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性

中国人口众多, 在树木的需求量是隶属世界第一, 但是国内整体的森林面积却并不占据世界排名的优势, 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 人的需求和资源供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森林资源的布局本身不够均衡, 大部分集中在东北、西南、南方等地区, 其他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极少, 无法发挥良好的蓄水和调温功能。所以, 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利用, 构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必要的。

科学利用树木资源, 从而起到环保节能的作用,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观念。木材本身具有明显的可再生、可回收特征, 使得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可能。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二者并不矛盾, 城市建设不能不伐树, 但也不能因为生产目标而随意毁坏森林体系, 必须在法律的要求下对树木做科学合理的砍伐利用。加工木材本身的成本消耗量比较低, 这也是体现了木材和建筑材料相对比的优势所在。城市树木的生长, 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噪音污染、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森林不只是重要的环保卫士, 还极具观赏价值, 能形成出色的风景线。所以, 加强树木的栽种和原有资源的保护, 显得尤为重要。

2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1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

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国内尚未形成对树木资源利用的全局性、正确性认识, 只是对木材进行单一功能的开发利用, 从而引起森林资源的浪费现象。树木资源的最高价值不只局限在树干用于造纸方面, 其他部位还能形成更全面的功能。一棵树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地球生态系统运作的缩影, 树木的成长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球的进化历史, 因此极具研究价值。对树木资源的价值做全面利用用, 可以起到完美发挥树木各种价值的作用。

2.2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首先, 在资源利用时, 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对特定材料本身所含的价值进行充分发掘, 一棵树的根、皮、枝、花、果实等都是宝。此外, 应该加大对未开发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价值的挖掘, 如小兴安岭的野生药材315种, 但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之前不受关注的林下灌木、草本、层间植物等, 也应该得到新的看待, 通过“绿色食品”等理念的带动, 对山野菜等进行新的利用。而在现代社会, 非实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成了新的经济形式, 如旅游业的发展等, 这可以在不破坏原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经济效益。

3 城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3.1 理论基础

“城市矿山”指的是对城市周边存在的各种废弃家电等垃圾做必要的回收处理和二次利用, 使城市变成一座新的富含矿产资源的矿山, 对其进行开发, 毫无疑问这形象地体现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重要要求。站在“城市矿山”的立场上, 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城市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就需要工作人员合理地进行采伐利用, 保证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以免出现浪费现象。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被砍伐后的森林地带做及时性的补栽处理, 提升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3.2 树木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和原则

为了使城市森林资源发挥更高的实用价值, 开发和利用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但是在操作中, 必须将保护原有的生态格局、维持生态平衡作为基本原则, 促进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中, 必须秉承适度的理念, 采用科学的手段, 确保城市森林资源能被新的资源类型加以补充, 保证其得到长远健康的发展。

3.3 树木开发与利用的区域限制性

我国的南方地区经济更加发达, 对资源的需求量更高, 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区域, 而该地区的降水比较丰富, 气候条件更有利于树木生长, 树木的生长周期更短, 因此为资源的再生和循坏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 气候干旱, 生态更加脆弱, 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的保护措施, 使得树木与植被能得到高速再生。

4 树木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办法

4.1 适度利用, 科学管理

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秉承适度原则, 被利用的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森林资源比较聚集的地带, 从而形成比较高的边际生长率, 提升从而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当然,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 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现实状况合理采伐, 比如采取间伐思路, 在对林木进行砍伐利用的同时, 对生态进行合理的保护, 同时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的来说, 科学管理还要求对伐后的地区进行必要的补栽,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合理种植, 提高效率

因为树木和草坪都具有生态保护功能, 而且树木完全可以发挥对森林资源进行补充的良好作用。而在树种的选择工作中, 可以将乔木作为首选, 而不是灌木。由于当生态功能类似的前提下, 选择乔木, 其实用价值会更高, 也有助于在生活中发挥更多元化的功能, 比如用作建筑材料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对城市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于建设节能型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同时把握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且做好城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从理论基础、树木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和原则、树木开发与利用的区域限制性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研究树木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办法, 适度利用, 科学管理, 合理种植, 提高效率。

摘要:本文对城市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章从阐述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入手, 进一步分析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并且进行了城市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最后研究了树木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城市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必要性,历史,发展趋势,可行性分析,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1] 王方;胡慧;董光荣.城市边缘林地资源的发展与利用——天长市森林公园的改造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9-10.

[2] 范文甫.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护及合理利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2) .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铜陵市坐落于安徽省中南部地区, 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因“铜”而建的铜陵市, 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是典型的先有矿后有城式资源型城市。作为著名的“铜都”, 其冶炼加工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改革开放以后, 铜陵市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同时拥有良好的产业结构。有着“皖江第一桥”称号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 更是推动了江淮与皖南之间的经济往来, 促进了铜陵市在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 更为铜陵在皖中南地区的领导地位夯实了基础。随着2015年合福高铁与宁安高铁的相继开通, 铜陵作为合福高铁与宁安高铁的交汇点, 再加上京台高速、沪渝高速等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 铜陵确立了其作为皖中南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 铜陵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截至2016年底, 铜陵所拥有的6家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铜产业。

长期以来, 铜陵市主要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 根据2016年的铜陵统计年鉴分析, 铜陵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54%;而同年的安徽省产业结构分析显示安徽省工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的生产总值的41.1%;2016年全国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9%, 可见铜陵市的经济发展依赖工业的程度要远远超过全国水平和安徽省。但由于长期大规模粗放式的开采利用使得该市的矿产资源日渐枯竭, 2009年国务院将铜陵纳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列表之中, 从此铜陵进入了不断探索经济转型的新征程。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铜陵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怎样快速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 是铜陵市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第一步就是致力于让以资源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尽快摆脱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等因素的束缚, 再集中于各个方面的力量发展新兴产业来代替资源型产业, 形成发展前景与发展实力并驾齐驱的新的产业结构。从而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 最终形成一套新的经济体制。但铜陵市的转型之路并非遵循传统经济转型模式:在2010年初发布的《铜陵市人民政府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发展政策》 (征求意见稿) 的“产业政策目标”中明确提出: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要将铜陵打造成世界级的铜加工中心。

2 铜陵市经济转型路径分析

具有悠久资源开发历史的铜陵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不断探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道路, 但起初的转型大多为应对当时的发展阻碍被动地做出适宜的调整。21世纪以后, 在西部大开发与发展循环经济等系列发展战略的推进下,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方向与路线逐渐明确: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之路是集中力量推动新兴产业代替原有的资源型产业, 同时原有的依靠资源生产的产业会自动趋于消亡。在转型的大背景下, 铜陵市做了许多探索, 但都不是按照传统的路径进行转型。铜陵市坚持在兼顾发展现有支柱产业的同时不断转移战略重心, 转移至高层次的产业体系中, 坚持壮大主导产业, 并强化发展持续产业, 促进环境转型, 从而更好地推动城市转型。

2.1 提高现存资源开采效率, 提升铜产品的附加价值

在当今铜矿资源的日益稀缺的情况下, 彻底转变资源开发方式至关重要。提高资源开采技术水平, 同时将小型冶炼开采矿等落后产能的企业淘汰, 从而为具有装备优势的企业腾出资源空间, 以提高资源开采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 应当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 不仅仅生产初级产品, 着力将铜产品生产多样化, 形成更多的附加价值, 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优化金融环境, 推动铜产业规模化发展

铜产业依旧作为铜陵市的主导产业, 除了占据安徽企业“千亿俱乐部”榜首的铜陵有色集团公司以外, 铜陵市目前还有一百多个企业围绕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开展运输、配套等业务。还有更多的企业正依靠自己所具有的铜优势来吸引外来投资商的投资, 从而使得近两年入驻铜陵的铜加工厂不断增加, 这也为形成新的产业链, 大幅度提高铜的附加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参与铜的规模化发展, 政府应当提供一条方便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体户之间的融资渠道, 以及通过发放小额风险贷款和政策帮扶性贷款等措施来优化中小型企业参与铜产业规模发展的金融环境, 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既推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时反过来也推动铜产业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

2.3 合理利用新的发展纵深, 形成新的增长极

2015年10月, 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将枞阳县划入铜陵市, 这标志着铜陵市开启了跨江发展的新篇章。经过此次区划调整, 铜陵市现辖一县三区 (枞阳县、铜官区、义安区、郊区) , 新增近100万人口, 同时获得了近调整前两倍的发展纵深。区划调整在给铜陵市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铜陵市长江两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产业的江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以重工业为主的铜陵市。跨江发展作为铜陵市发展战略的新兴课题, 应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积极向学界、各阶层群众征求意见建议, 同时委托专门区域经济规划单位进行战略设计, 将跨江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包括在铜陵市的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同时在资源投入方面应当给予枞阳县更多的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一个新的产业发展环境, 力争将江北地区变成铜陵市新的增长极, 为城市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 江北地区尚未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 这就为铜陵市经济转型提供了新路径:在新的发展空间上借助“一廊一园 (合铜现代工业走廊和安徽汤沟港现代产业园。) ”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为支撑, 新材料, 新能源及电子信息制造业三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 同时再依靠长江这一黄金水道, 在江北地区建设港口。后期可借助于G347国道与县城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构成“港城一体, 产城一体, 城乡一体”的“三位一体”总布局。进而更好地促进产业转移,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2.4 把握好区位交通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高速铁路迅速发展, 合福高铁已经全线通车, 这对铜陵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标志着铜陵也开始步入高铁时代。作为安徽对接长三角的节点城市, 合福高铁与宁安高铁在铜陵交汇, 以及穿境而过的合同黄, 铜南宣高速公路等公路网络的逐步完善都奠定了铜陵市作为长江沿岸地区交通枢纽的基础。再加上铜陵依靠长江, 拥有长江这一天然黄金水道, 铜陵港也作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 可以凭借这一天时地利,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5 推进文化及旅游业发展, 带动第三产业增长

铜陵市作为中国的古铜都, 不仅具有超过3 000年的采冶铜的历史,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的江南第一城, 具有较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苦于一直集中发展工业旅游方面,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不突出。不断深入的皖南文化旅游建设, 以及高铁、高速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 都逐渐凸显出铜陵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尤其在区划调整以后, 枞阳县境内丰富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都给铜陵市的文化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红色旅游方面, 可以以渡江战役为主题元素, 有机结合北岸的指挥部与南岸的战役旧址, 形成一个红色文化的产业链。同时, 在文化旅游方面, 江北地区枞阳县境内的中国第一文山浮山亟待进一步开发, 可将其作为铜陵文化旅游业的支撑点, 以铜陵的青铜文化与江北地区的桐城派为中心, 合力打造一条既包含历史文化, 又融合了风土人情的精品旅游路线。在生态和农业旅游方面, 南岸的大通古镇, 北岸的周潭大山生态旅游区可以分别从绿色农业蔬菜基地与农家乐定位生态旅游。

结束语

铜陵是安徽沿江城市群经济板块的重要一级, 同时也是安徽与长三角互动的至关重要的平台。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铜陵市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寻找经济转型新路径, 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是铜陵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实施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转型期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这都是再经济转型期间不可逃避的困难。因此在认识到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的同时, 不能忽略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要充分主观能动性, 善于借鉴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 着重解决经济转型方面的突出难题,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客服自身发展瓶颈,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摘要: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依附于自然资源的勘测和开采, 并通过其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不可再生性, 资源型城市必定会面临矿竭城衰的悲剧, 因此实现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必须要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文以滨江资源型城市——铜陵市为例, 基于经济新常态视角, 探索铜陵市经济发展转型新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铜陵

参考文献

[1] 李宪海, 周进生, 解寀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与效果评价:以铜陵市为例[J].中国矿业, 2014, 23 (02) :8-10+15.

[2] 胡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若干问题的思考——以铜陵市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 26 (03) :48-51.

[3] 陈兴建.高铁时代中小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安徽省铜陵市的调查与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 2017, 8 (09) :69-70.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城市类型,作为全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众多煤炭资源型城市或迟或早都会出现因资源减少甚至枯竭,届时将使这些城市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到思维超前、认识领先,抓住机遇,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转型,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resourcebasedcity) 一般是指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而兴起或发展,以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类型。平顶山市就是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起来的,一举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平顶山市一举成为仅次与郑州,洛阳的河南省第3大经济城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弊端日益凸现,困难重重,有些甚至由于资源日渐枯竭而面临衰亡,并导致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危机状态。近年来,我国煤炭城市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一般性城市,在整体上也滞后于其他类型的资源型城市〔1〕。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要进行城市转型,当然我们平顶山也不能除外。

所谓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相对于原有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持续能力、结构效益等的根本变革,就是从根本上转变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变单一的结构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转变急功近利的增长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转变盲目追求产值产量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要通过转型,使增长后劲更足,增长方式更优,增长效益更显,增长质量更高,经济系统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更加持续〔2〕。由于我囯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我们平顶山市要将政府参与与市场调节统筹起来,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平顶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平顶山市是建国初期为了向国家工业建设提供原料而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各种问题都不易被发现(毕竟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其固有弊端就集中明显化,问题也全面暴露[3]。

1.1煤炭资源日益减少

平顶山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开采至今已有几十年。煤炭资源日益减少;且煤炭开采企业在开矿过程中经常出现“吃瘦减肥”现象;非法采矿,大矿小采等现象进一步加剧资源的浪费,使得平顶山市煤炭资源总量日益减少。

1.2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我市煤炭采掘业比较发达,而且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有所改变,且产品也不仅仅是初级产品,然而从平顶山市整个

产业结构来看,我市依旧是煤炭及其附属产业占很大比重。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单一也将造成我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从长远来看,将不不利于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1.3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功能恶化

我市各主要矿区煤炭开采普遍存在严重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地下水污染,而且容易造成地面塌方(师专老校区大门一夜之间陷入地下),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事后处理工作不到位,矿区往往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二次影响:塌陷区积水现象严重,山区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

1.4管理体制落后,企业活力不足

中央与地方往往在矿区利益分配,归属问题上发生冲突。对于大型企业往往采用两级管理模式,经常会导致决策的及时制定与实施;而我市的一些大型国企,比如平煤,神马集团构建庞大的自我服务体系,容易形成大企业小市政的局面,导致城市难以在行政上履行其全面职能;此外一些大型企业内部机构冗杂,管理僵化,效率低下,从管理学的角度考虑企业可能会出现活力不足,将不利于市场竞争[4]。

1.5职工合法利益得不到保证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炭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有所减少,因此在企改过程中大量职工失业,下岗;同时企业拖欠工资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再加上企业对下岗职工安排再就业工资做的不够完善,广大职工的生活更加艰难。

2关于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模式的探讨

2.1从城市接续替代产业考虑

2.1.1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5],是指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根据资源型产业类型的不同,可在横向上向产业基础技术相同、具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基础上进行延伸,寻求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横向转移的可能性;在纵向上,可以考虑在原有产业链的接触上进行延伸,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煤炭城市延伸产业链条一般有三条: 一是开采—洗选—发电;二是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三是开采—洗选—发电—煤化工。个人认为平顶山市煤炭产业未来发展应该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积极扶持具有产业优势的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来革新产业结构,同时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进而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2.1.2 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

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是指在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多种产业中,找出具有发展潜力及区域带动能力的潜导性产业,通过对这种潜导性产业的扶持、壮大,达到城市产业转型的目的。一直以来煤炭开采产业是平顶山市的主要产业,为了保证平顶山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转型过程中,可积极发展先前就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化工、能源、电缆等主导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2.1.3新型产业植入模式

新型产业植入模式[6],是指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它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平顶山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石人山风景区、石漫滩水库风景区、二郎山风

景区、香山寺、应囯古墓、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三苏坟等。而且,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平顶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将日益密切。因此,个人认为平顶山市未来的城市转型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将我市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2从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考虑

如图1所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稳定期和转型期(衰退期)。

图1 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

总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顶山市的煤炭产业发展状况就图1看来,应该是出于成熟稳定期。成熟期是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城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稳定,城市尚未出现矿业衰退问题,政府财力相对充足,有一定能力解决相应问题。因此,个人建议平顶山市应抓住这一机遇,现阶段就应该着手制定相关措施为城市转型做准备。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考虑现阶段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同时政府在资金要方面要给予支持,进而保证政策的早日出台。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现阶段平顶山市就应该为城市转型做准备,着手制定相关措施。关于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方向,个人认为平顶山市可以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利用先进技术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可以发展化工,能源等新主导产业;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平顶山市城市转型保障体系的建设

城市转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同时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顺利进行,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体制改革,调动企业活力

平顶山市政府可以着手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转变职能,建立服务性行政体制,依法行政。对于城市的一些新兴主导产业项目的审批可以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同时要抓紧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兴主产业,优秀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的大型煤炭企业如中平能化集团应加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调动企业活力,进而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2健全资金保障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引进、新技术研发等

方面的财政支持。加大对未来我市可能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城市转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同时可以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健全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3.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城市转型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然离不开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市目前有平顶山学校,河南城建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和平顶山教育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质量工程学院等专科院校。因此可以立足于这些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教育投入,争取使这些院校的学生能成为未来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建设者。同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优秀人才,让他们为城市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3.4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 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攻关力度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对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争取早日实现产业的升级与重组,提升未来平顶山的发展实力。

3.5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市场是基础,政府是主导,城市转型各项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对于现阶段平顶山市各大煤炭企业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对于企业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故要彻查相关责任人;在关于大型煤炭企业的归属及管理问题上,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出现“两个管理班子”现象。只要这样,政府才能全面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

4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目标

城市之所以要转型,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平顶山市未来城市转型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就是可持续、全方位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平顶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走以外那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而是要经济、环境两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治理,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全方位发展就是平顶山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打破单一发展煤炭产业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第

一、

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一切工作都要围着这一目标去开展。 5结论

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看,在技术条件和消费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任何产业都有一个从形成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因此在传统主导产业衰退以前,及时探索发现、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路。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 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提升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是促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的关键,是构建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前提。由于我国资源型城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资源型城市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资源型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等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河南省鹤壁市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做法与经验

鹤壁市是依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等。长期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阻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近年来,鹤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统筹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思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双赢。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鹤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统筹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思路,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狠抓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享受生态文明成果。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鹤壁市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统筹经济与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实施种子和高效农业工程;

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在发展现代工业方面,重点发展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金属镁深加工、电子信息、光伏等新兴先导产业,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发展服务业方面,高标准编制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商贸物流、科技服务等特色服务业。

多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体系中,以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农业经济体系中,建设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养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及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采取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制订责任追究和奖励办法、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引进推广节能技术和工艺等措施,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严格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把环保准入关。三是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以建设生态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实施城郊绿化、村镇绿化、建设生态能源林等绿化工程。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对已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

矿山限期恢复,对已停止采矿区及时做好土地恢复和复垦。通过优化肥料结构、采用科学施肥方法、推广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启示与思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鹤壁市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举措。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才能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良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科学发展的主题中。因此,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实施生态工程,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城市

发展首先是现代产业发展。鹤壁市的实践证明,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科学规划和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内通过拉长产业链、废弃物再利用等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使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多元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下一篇:风景区生态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