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范文

2024-05-29

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5

摘 要: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吉林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战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机制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空间布局分散,经济地位重要。在国家实施转型发展战略之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问题累积严重,转型发展困难;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十年后,经济发展能力增强,产业经济转型加速,社会民生改善明显,生态环境良性向好。但是,目前在由转型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阶段,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表现出老问题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呈现,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概述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廓清资源型城市由转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一、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发展成效

根据对全省资源型城市相关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参照国家相关的界定标准,吉林省初步认定共有32个资源型城市,比重较大。其中包括5个地级市(地区)和27个县级市(区),可分为煤炭、金属、森工、油气和综合型等5种类型(见表1)。吉林省32个资源型城市的土地面积为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6%;人口总数为13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0.67%;地区生产总值为3906亿元,占全省GDP的45%(截至2011年底)。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代表,资源型城市为吉林省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金和人才,它的兴起和发展改善了区域经济布局,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资源型产业能否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到吉林省工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关系到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表1所示,32个资源型城市中,辽源和白山市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被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并于2008年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舒兰、九台和敦化市于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汪清、二道江区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为解决资源型城市问题,国家做出了战略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明确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目标、任务和具体推进措施。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明确提出从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和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等三个方面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支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相伴随,吉林省积极制定和部署推进本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及工作,形成了《关于促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配套联动工作机制,组织编制全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十二五”规划,从着力解决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入手,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着力依托园区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发展能力增强。2006~2011年,资源型城市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双双总量增大、增速提高。城市投资环境逐步优化,资金“洼地”效应逐步显现。二是产业经济转型加速。通过引进拥有先进设备和高、精、尖技术的企业,加速资源型产业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依托组织产业经济发展链条,有效提高地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接续产业发展迅速,替代产业取得突破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0.14∶0.52∶0.34,明显优于转型前的0.22∶0.43∶0.35,经济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三是社会民生改善明显。转型期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将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列为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任务,强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走出一条“以治理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成功道路。四是生态环境良性向好。转型期间,吉林省将资源型城市废弃矿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等列入土地整治规划,科学规划、整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有效解决老矿区遗留的污染、土地闲置问题。目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42%提升至2011年的49%,自然保护区达27处,总面积约64.1万公顷,生态环境良性向好。

二、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以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保护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资源型城市的后续发展仍然困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还很不完善。

1.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较为脆弱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煤电、煤化、森工、石油等传统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依然偏重,传统产业的新型化和技术化改造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新兴接续产业层次较低,且规模不大、比重过小,缺乏大项目支撑;二是新兴替代产业的发展还带有很强的“植入性”特征,缺乏本土化的基础;三是受区位优势欠缺、环境状况欠佳、土地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制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能力不强,对高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因此,吉林省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力、辐射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体系。

2.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民生问题依然严峻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民生问题仍然非常严峻。一是资源型产业的工人数量过于庞大,工人的技能相对单一,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难快速融入到非资源型产业中去。二是新兴的接续替代产业很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本土化基础相对薄弱,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三是资源型城市的财政实力有限,多数属于“吃饭财政”,搭建就业平台、开拓新增就业渠道的能力还很有限,社会事业的发展很难满足资源型城市居民对民生问题的诉求。

3.转型机制不完善,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推进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尚未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诸如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接续替代产业调整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生态治理合作机制、发展资金积累机制、技术进步创新机制以及社会民生保障机制等。

4.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政策适应性亟需调整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发展已受惠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如沉陷区治理、企业社会职能分离、石油化工和冶金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但现行体制以及国家对吉林省的援助政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来说,仍需调整。一是《资源法》的缺陷约束转型。矿山与林场均归部门所有,没有统一的开发规划,地方政府与林矿管理处于“两层皮”状态,开发治理的协同合作性差;现有矿区周边及深部矿产资源勘探评价、废弃土地整理复垦、新矿产资源开发权配置、资源型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限制等工作没有统筹安排。二是援助政策的区域适应性差。现行政策具有广泛化,没有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同时,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城市,政策援助的方向和目标、支持领域以及政策效果评价也应有所不同。

三、完善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要靠城市自身组织功能,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开展二次创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二要靠外部动力,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负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的重任,不同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与发展模式,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抓住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机遇,重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和生态环境整治三大难题。而中央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资源型城市的重点项目投入,为资源型城市提供财政、税收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承担资源型城市的部分社会保障和生态治理成本,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反哺力度,以提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从转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键阶段,既需要国家持续的财力支持,更需要构建一整套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创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过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及宏观调控职能,从多个层面上为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帮助企业减轻社会负担,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尽快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资源管理和价格管制体制机制,完善有效反映市场供求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税改革步伐,比照新疆等试点地区推进相关政策实施。加快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由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等。

2.完善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机制

争取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拨款、财政参股、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期限即将结束,考虑到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困境,争取国家延续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同时扩大转移支付的范围。争取中央财政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专项支持力度,并逐步扩大专项支持的额度和范围。争取利用国家债券资金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争取通化、延边、松原等资源型城市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试点范围,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开展试点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预算稳定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的补贴、人员培训、环境治理等,形成对资源型城市援助的长效机制。允许地方政府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债券资金,扩充地方融资来源,以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设立省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接续替代产业园区与平台建设、充分吸纳就业等方面重点项目的引导补助资金。

3.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积极推动省域内资源型城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家进出口银行合作,支持煤矿、森工、油气、金属矿产等资源型企业走出去,建立国外原料基地,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吸引吉林银行等商业银行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投放,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并设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批程序。鼓励和支持资源型城市利用世行、亚行贷款及国外资本参与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整合各类信贷资金和国有资本,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发挥政府平台作用,积极组织资源型城市—银行—企业系列对接会,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支持吉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在资源型城市中拓展业务,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担保机制,提高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能力。

4.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民营经济在就业、税收等方面对繁荣地区经济作用显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形成一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要有明确的地区指向,加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打造承接民营经济创业的优质承载平台;降低民营经济投资的生态环境门槛,通过政府集中建设除污设施承担环境责任,放宽对一些项目的约束,促进一些产业项目的积极转移;各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给予金融服务、财税奖励返还、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发展、优秀人才政府津贴等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经济潜能。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培育,促进全省资源型城市快速转型发展。

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机制,培育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以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建立开放式、流动性和虚拟化产业技术研发与转移平台,有效整合技术研发资源,为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和吸引一批复合型、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到资源型城市工作,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可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引进优秀人才的补贴和奖励。通过科技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培育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能力。

6.实施项目带动机制,支持重大项目向资源型城市布局

鼓励和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及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新上的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要简化程序,加快审批,优先保障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一批生态健康、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接续替代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要重点突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D038);国家发改委下达吉林省发改委委托项目(1208070);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2013A18);东北师范大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1QN001)

参考文献:

[1]张友祥,支大林,程林.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经济学动态,2012,(4):80-83.

[2]侯明,张友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12,(8):58-61.

[3]张友祥,支大林.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政府责任[J].学术探索,2012,(7):28-30.

[3]董锁成,李泽红,李斌,薛梅.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2-17.

[4]吴新文,李剑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2010,9(2):61-6

2、88.

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榆林贫富差距的社会现象, 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缩影。事实上, 我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归结为榆林经济的发展。榆林区域经济发展是煤炭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煤炭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要同时抓好区域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才能有效改善榆林的发展模式, 实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合理配置共享。

例如很早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其实在这里并未实现, 甚至反而形成了“先富致使后穷”的效果。这还是要归结于当地本身, 虽然煤炭资源丰富可是因其超能力开采和不合理的开采方式等等, 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地面裂缝、塌陷;水资源破坏;植被受损等一系列恶性后果, 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进而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像把它作为环境治理试点一样, 让它作为政策试点或者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试验地, 才能实现当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二、榆林煤炭产业发展概况

我省榆林煤炭资源储存量大且分布集中, 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煤田主要分布在榆阳、神木、定边、府谷、横山、靖边等六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强有力地拉动了榆林市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 依托煤炭产业大幅度地提升了榆林市经济发展的水平, 使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 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 致使它具有国内外罕见的优质动力、液化及化工用煤。然而也因此有着的极不稳定的气候形态, 例如:昼夜温差悬殊, 风沙频繁, 干旱少雨, 这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破坏。

(一)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煤炭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尤其在榆林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地质形态的条件上, 安全的生产利用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不论是理论上关于安全生产理念的贯彻, 还是具体到实践中技术装备的革新和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都需要紧密相连。不然, 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不合理的滥挖破坏了原先的煤层地质结构, 造成煤层上地表裂缝甚至塌陷、地面沉降等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

(二) 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 由于企业追求经济利润, 榆林矿产资源开发不断加大, 而生态环境也随之破坏严重。因为缺乏有效的环境补偿机制, 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甚至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它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破坏

首先, 因其气候干燥这一特征, 榆林水资源总量比较少, 人均占有量更显得尤为珍贵。可很多煤炭企业开采煤矿过程中的大量开发和排污, 导致河水污染日趋严重, 长年得不到改善。榆林市全境的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湿地的严重萎缩、沙漠内陆湖的日渐干涸、水体有害物质超标等, 都已成为严酷的现实, 直接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活。

2.植被受损

榆林位于干旱地区, 本身对植被生长影响较大, 煤炭的过度开采使有限的耕地、林地、草地锐减, 飞沙尘土也使榆林人民苦心经营起的农作物无法存活, 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 破坏自然植被不仅致使环境自我净化能力更加低下, 也促使治沙工作必须紧跟破坏的脚步。而且这种趋势也反会过来影响煤层的赋存条件, 危机煤矿的安全生产。

三、榆林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榆林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及探究引发这些问题的缘由, 思考相应的对策, 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打造产业集群

在发挥区位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基础上, 扩大企业兼并重组, 逐步关闭一批技术落后、产能低下、污染严重的小煤矿, 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

(二) 产业经营多元化

就是通过对煤炭的加工、充分燃烧和化学转化, 达到高效利用, 并且建立和完善煤炭化工产业体系, 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 促使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的融合, 努力向其他产业扩展打破单一产业格局。

(三) 政府的支持

合理规划, 加大煤炭运输线路的建设力度;建立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和土地使用赔偿制度等。

(四) 走循环经济之路

目前榆林最需要妥善处理的就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减轻能源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鼓励大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 并进行试点, 条件成熟后向外进行推广。

四、榆林煤炭产业带来新能源的启示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榆林, 新能源产业也未尝不是一个出路, 例如, 如果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做全面的革新, 利用其所处地理位置下典型的光照充足、风力强劲等气候特征, 开发风能、太阳能和植被材料等新能源产业的运用, 将能改善榆林市能源产业的单一问题。

然而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首当其冲。当前榆林市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期, 因此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延伸产业链、加大科教投入力度等, 均是促进榆林市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

摘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 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输出城市。榆林“因煤而富”, 但一些民生、环境等问题也随之日益暴露了出来。榆林贫富差距的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值得我们反思!本文通过以榆林市煤炭产业的发展为例, 来分析我国能源需要迫切转型的现状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走的道路。

关键词:榆林市,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善峰.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4.

[2] 王锐.榆林市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2012.

[3] 王安.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J].中国工程科学, 2011 (11) .

[4] 马鸿雁.陕西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06.

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资源型城市作为自然资源开发的一种特殊类型区域, 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采掘工业及其相关的资源初级加工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城市, 是因为自然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 而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的自然资源为矿产资源。资源性产业既包括矿产资源的开发, 也包括矿产资源的初加工。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提出了四个指标:即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采掘业规模, 县级市应超过1亿元, 地级市应超过2亿元;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 县级市超过1万人, 地级市超过2万人。根据前述资源型城市定义和历史研究成果对河北省地级市资源型产业产值、从业人口等数据及“十二五”规划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向等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论证确定唐山、邯郸、邢台、张家口、承德5个地级市为资源型城市。

2 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现状

河北省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全省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所需矿物、能源和原材料的主要供应来源, 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增强了河北省的经济实力,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壮大对河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 我省基本上是沿着以矿产资源为依托, 在实现以原始积累为主的基础上, 逐渐完成工业化的进程。我省工业产品大都是在矿产资源深加工基础上的增值,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仍列于全省支柱性产业之中, 河北省十大产业一般为矿产品加工企业或与矿产有密切关联。

资源型产业也是河北省工业产值和利税的主要来源。据统计, 1990年以来河北省采掘业对工业贡献度平均为8.61%, 对国民经济支撑度平均为6.43%, 河北省资源性产业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一半以上, 为地方财政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存在以下问题:找矿难度增大, 主要矿种储量不足, 资源支撑能力减弱, 供求矛盾突出;矿山企业“小、散、乱”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矿山开发强度大、地质环境遭到破坏, 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艰巨;国有老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重;资源型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装备落后, 整体竞争能力弱, 自主创新能力弱;社会保障能力不足, 就业问题突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 接续产业亟待发展, 节能减排压力大, 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依然严重。

“十二五”时期, 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际看, 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势不可挡,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趋势势不可挡。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区域经济合作加速推进, 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4 解决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采取的相关措施

4.1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河北省矿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矿山企业规模过小、过多, 因而造成矿政管理难, 资源浪费大, 经济效益低。为了合理开发与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要通过联合改造、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引导小矿联合办矿, 以地域、矿种关联为基础, 以资产为纽带, 组建以大矿为核心, 乡镇小矿为紧密程度不同的矿业集团, 提高生产规模, 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发展大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 优化矿业结构, 从而达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矿产资源的目的。

矿城政府从政策上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 下决心关闭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安全生产无保障的小矿, 这是矿业城市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对于那些依法办矿的小矿, 也要组织起来实行科学开采、集约化经营, 并搞好安全生产。

4.2 实行科教兴城战略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壮大科技队伍, 加大科技投入,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建设, 完善以矿山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资源型城市发展重点,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矿业和培育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包括用地震勘探和遥感地球化学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寻找新的矿藏技术、矿产资源有效利用技术、矿床采掘条件预测技术、矿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矿床开采环保技术、矿床废物处理和资源管理技术、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等。

4.3 发展绿色矿城

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理念, 以现代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做好城市与区域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规划,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搞好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要将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工作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 拨出专款用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规划编制和具体实施。实施绿色城市战略, 就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多种手段, 制订切实有效的城市环境保护措施, 实行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对已破坏的土地和生态环境, 要及时进行土地复垦与恢复, 搞好城市园林绿化, 大力发展洁净煤等洁净能源技术, 对于矿山企业, 把矿山建设成花园式矿山,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管理、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实施, 逐步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双赢目标,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4.4 实行结构调整与进行产业升级

即实施资源型产业接续和替代工程,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拓宽资源开发领域, 拉长资源产业链条, 积极发展接续产业, 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加快采选设备改造和采用新工艺、方法, 大力提高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深部及周边外围地区矿产勘查、加强共伴生资源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矸石、尾矿等发展新型建材和电力工业, 大力开发利用衍生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 发挥人员优势, 向相近产业领域拓展, 另外鼓励发展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项目,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物业管理、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替代产业, 努力打造精品钢材、优质建材、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历史发展进行回顾, 对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 旨在为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一、M市绿色发展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针对该市转型面对的问题, 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 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转型发展[6]。优势主要体现在:

(1) 区位优势明显, 对外交通便捷。该市跨越长江两岸, 地理上处于南京1小时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内,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均十分便捷。

(2) 工业基础好, 科技资源丰富。该市在做好钢铁产业的同时, 着力于提升非钢产业的发展集群, 现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 高度注重产学研对接发展。

(3) 城市文化生态好, 城市软实力强。作为皖江示范先导区、国家主体功能重点规划开发建设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全国创业型城市试点市, 有能力打造一流的产业环境, 使企业进得来, 留得住, 发展得好。

(4) 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实力飞速发展, 城市综合实力增强, 城市综合实力在长三角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

(二) 劣势分析

(1)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长期的发展侧重经济而忽视了经济结构和质量。导致城市产业机构单一, 严重依赖矿产资源支撑的钢铁行业, 面临着资源枯竭。

(2) 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及治理成本昂贵。以往城市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给城市的绿色发展留下了很多的隐患。

(3) 矿产资源供需不平衡。该市经济处上升阶段, 仍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以保障其发展, 现状是本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 供需不平衡。

(4) 人口老龄化加速, 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受周围城市的辐射, 该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尤其是高端人才很难留住, 严重制约了高端产业的入住, 制约城市发展。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急需年轻力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5) 缺少知名品牌, 难以提升竞争力。该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要将打造知名品牌作为转型方向之一, 借助品牌影响力来作为替代性资源。目前的知名品牌很少, 制约了经济发展。

(三) 机遇分析

(1) 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发展, 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 给M市带来诸多机遇。

(3) 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机遇。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吸引投资的能力,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对M市的转型发展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四) 威胁分析

(1) 矿山生态治理难.M市拥有多年的采矿历史, 现如今不仅矿产资源日渐减少, 还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问题。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矿山生态恢复难度大。

(2) 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突出。该市铁矿富矿少, 品质较低, 开采规模不大, 此外对矿产资源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开采难以改变。

(3) 结构调整的压力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当前M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产业升级, 力求提高核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 M市有突出的结构性经济发展矛盾, 造成经济调整难度大。

二、基于AHP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AHP法要先明确研究目的, 把目的划分成不同的构成因素, 按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属性对不同因素划分层级, 以此形成多层次的系统化结构模型;再对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构建相对重要性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对指标进行排序, 求出最低层指标对最高层指标的权重, 完成对多目标的排序。其指标权重确定流程如下图1所示:

(一) 层次结构的建立

目标层:目标层以M市绿色发展程度S做综合指标, 用来评价M绿色发展水平。

准则层:准则层分别由经济社会指标A, 资源环境指标B和治理保护指标C三部分组成。该准则层包括子准则层, 由经济增长A1, 市政建设A2, 绿色生活A3, 能源产消B1, 资源利用B2, 环境质量B3, 环境治理C1, 生态保护C2共8个指标构成。

指标层:进一步可在子准层下, 构建更具操作性的指标层, 不仅要静态表现M市绿色发展情况, 同时也要展现其动态变化程度[5]。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适当选取历年数据存在相对波动的指标, 将近年绿色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用来反映M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关系。具体指标为:人均GDP增长率A11,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A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A13, 排水管长度A21污水处理量A22, 天然气供应量A23, 公园绿地面积A31, 生活垃圾清运量A32, 公共汽电车总数A33, 能源生产总量B11, 能源消费总量B12, 土地资源利用率B21, 矿产资源回采率B22, 工业用水重复率B23, 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B31,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B32,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B33,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C11, 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C12, 人工造林面积C21, 地质灾害防治C22。

(二) 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指标权重可以定量的反映各层级指标之间, 相同层级指标内部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对评价结果的最终影响。本文根据图2结构及专家判断构建表1-2的判断矩阵, 并计算各自权重, 进行一致性检验, 表3为根据表1-2进一步计算子准则层的总排序。

总权重按降序排列结果为:B3—C2—B2—B1—C1—A1—A3—A2, 同样, 可构建子准则层与指标层之间的判断矩阵, 得到各个指标的总权重系数。通过以上分析计算, 得到了资源转型型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多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在一级指标中, 由于M市为依托钢铁资源发展的城市, 资源环境指标所占权重最高是符合M市城市特色的。同时响应绿色发展的号召, 在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城市对已污染环境的治理以及对未污染环境的保护采取的措施, 因此一级指标中治理保护指标权重占比位居第二位。经济社会指标作为城市基础性指标在绿色评价中占比较少。

三、结束语

本文以M市为例研究资源转型型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应用SWOT分析法, 从四个不同方面去评估绿色发展能力, 然后以该市整体的绿色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对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对类似M市处于转型阶段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链接】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吸收自然资源, 但如果只有自然资源, 那么这个城市也未必能发展好。简单来说, 就是“有此未必可, 无此必不可”, 即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未必能发展起来, 但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要想发展起来, 必须要有自然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 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初始发展的基础, 但要达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技术、市场供需及人力资本积淀等条件, 而后几项条件正是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性城市相较比较薄弱的方面。其一, 一些城市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得比较快,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对自然资源发展的依赖程度在下降, 这样一来, 资源型城市的优势就渐渐衰微。其二, 对资源的依赖导致资源型城市没有发展其他产业的积极性, 从而陷入无法增长的怪圈之中。世界上也有很多地区是本来没有资源或者资源特别贫乏, 但也发展起来了, 如新加坡、日本、瑞士等, 这些地方自然资源非常贫乏, 但由于他们靠人力资源挖掘整个世界的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从而促进了自身发展。再比如我国的温州地区, 这个地方区位较偏, 自然资源也不是很丰富, 它的发展就是靠人力资源的挖掘。

摘要:绿色发展是对新时期城市发展理念的高度概括, 将绿色发展观念深入城市发展各个领域, 可以实现城市经济, 社会, 生态共同发展。本文以资源转型型城市为例在对M市进行SWOT分析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再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以区分不同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 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关键词:资源转型型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 姚震寰.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战略意义[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7) :27-28.

[2] 何建莹, 陈民恳.宁波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J].宁波经济 (三江论坛) , 2017 (11) :27-30.

[3] 庞丹靛.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7.

[4] 王璐, 庞皓.综合评价中的指标选择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7 (1) :58-59.

[5] 郑红霞, 王毅, 黄宝荣.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 2013 (2) :142-152.

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城市类型,作为全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众多煤炭资源型城市或迟或早都会出现因资源减少甚至枯竭,届时将使这些城市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到思维超前、认识领先,抓住机遇,实施转型战略,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转型,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resourcebasedcity) 一般是指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而兴起或发展,以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类型。平顶山市就是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起来的,一举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平顶山市一举成为仅次与郑州,洛阳的河南省第3大经济城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弊端日益凸现,困难重重,有些甚至由于资源日渐枯竭而面临衰亡,并导致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危机状态。近年来,我国煤炭城市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一般性城市,在整体上也滞后于其他类型的资源型城市〔1〕。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要进行城市转型,当然我们平顶山也不能除外。

所谓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相对于原有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持续能力、结构效益等的根本变革,就是从根本上转变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变单一的结构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转变急功近利的增长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转变盲目追求产值产量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要通过转型,使增长后劲更足,增长方式更优,增长效益更显,增长质量更高,经济系统更加和谐,经济发展更加持续〔2〕。由于我囯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我们平顶山市要将政府参与与市场调节统筹起来,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平顶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平顶山市是建国初期为了向国家工业建设提供原料而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各种问题都不易被发现(毕竟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其固有弊端就集中明显化,问题也全面暴露[3]。

1.1煤炭资源日益减少

平顶山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开采至今已有几十年。煤炭资源日益减少;且煤炭开采企业在开矿过程中经常出现“吃瘦减肥”现象;非法采矿,大矿小采等现象进一步加剧资源的浪费,使得平顶山市煤炭资源总量日益减少。

1.2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我市煤炭采掘业比较发达,而且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有所改变,且产品也不仅仅是初级产品,然而从平顶山市整个

产业结构来看,我市依旧是煤炭及其附属产业占很大比重。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单一也将造成我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从长远来看,将不不利于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1.3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功能恶化

我市各主要矿区煤炭开采普遍存在严重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地下水污染,而且容易造成地面塌方(师专老校区大门一夜之间陷入地下),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事后处理工作不到位,矿区往往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二次影响:塌陷区积水现象严重,山区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

1.4管理体制落后,企业活力不足

中央与地方往往在矿区利益分配,归属问题上发生冲突。对于大型企业往往采用两级管理模式,经常会导致决策的及时制定与实施;而我市的一些大型国企,比如平煤,神马集团构建庞大的自我服务体系,容易形成大企业小市政的局面,导致城市难以在行政上履行其全面职能;此外一些大型企业内部机构冗杂,管理僵化,效率低下,从管理学的角度考虑企业可能会出现活力不足,将不利于市场竞争[4]。

1.5职工合法利益得不到保证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炭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有所减少,因此在企改过程中大量职工失业,下岗;同时企业拖欠工资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再加上企业对下岗职工安排再就业工资做的不够完善,广大职工的生活更加艰难。

2关于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模式的探讨

2.1从城市接续替代产业考虑

2.1.1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5],是指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根据资源型产业类型的不同,可在横向上向产业基础技术相同、具有一定地方优势的产业领域基础上进行延伸,寻求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横向转移的可能性;在纵向上,可以考虑在原有产业链的接触上进行延伸,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煤炭城市延伸产业链条一般有三条: 一是开采—洗选—发电;二是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三是开采—洗选—发电—煤化工。个人认为平顶山市煤炭产业未来发展应该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积极扶持具有产业优势的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来革新产业结构,同时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进而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2.1.2 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

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是指在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多种产业中,找出具有发展潜力及区域带动能力的潜导性产业,通过对这种潜导性产业的扶持、壮大,达到城市产业转型的目的。一直以来煤炭开采产业是平顶山市的主要产业,为了保证平顶山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转型过程中,可积极发展先前就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化工、能源、电缆等主导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2.1.3新型产业植入模式

新型产业植入模式[6],是指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它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平顶山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石人山风景区、石漫滩水库风景区、二郎山风

景区、香山寺、应囯古墓、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三苏坟等。而且,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平顶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将日益密切。因此,个人认为平顶山市未来的城市转型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将我市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2从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考虑

如图1所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稳定期和转型期(衰退期)。

图1 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

总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顶山市的煤炭产业发展状况就图1看来,应该是出于成熟稳定期。成熟期是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城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稳定,城市尚未出现矿业衰退问题,政府财力相对充足,有一定能力解决相应问题。因此,个人建议平顶山市应抓住这一机遇,现阶段就应该着手制定相关措施为城市转型做准备。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考虑现阶段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同时政府在资金要方面要给予支持,进而保证政策的早日出台。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现阶段平顶山市就应该为城市转型做准备,着手制定相关措施。关于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方向,个人认为平顶山市可以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利用先进技术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可以发展化工,能源等新主导产业;也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平顶山市城市转型保障体系的建设

城市转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同时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顺利进行,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体制改革,调动企业活力

平顶山市政府可以着手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转变职能,建立服务性行政体制,依法行政。对于城市的一些新兴主导产业项目的审批可以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同时要抓紧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兴主产业,优秀产业的发展。平顶山的大型煤炭企业如中平能化集团应加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调动企业活力,进而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2健全资金保障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引进、新技术研发等

方面的财政支持。加大对未来我市可能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设立城市转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同时可以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健全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3.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城市转型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然离不开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市目前有平顶山学校,河南城建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和平顶山教育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质量工程学院等专科院校。因此可以立足于这些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教育投入,争取使这些院校的学生能成为未来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建设者。同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优秀人才,让他们为城市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3.4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

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 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攻关力度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对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争取早日实现产业的升级与重组,提升未来平顶山的发展实力。

3.5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市场是基础,政府是主导,城市转型各项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对于现阶段平顶山市各大煤炭企业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对于企业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故要彻查相关责任人;在关于大型煤炭企业的归属及管理问题上,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出现“两个管理班子”现象。只要这样,政府才能全面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

4平顶山市城市转型的目标

城市之所以要转型,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平顶山市未来城市转型的目标与发展方向就是可持续、全方位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平顶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走以外那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而是要经济、环境两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治理,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全方位发展就是平顶山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打破单一发展煤炭产业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第

一、

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一切工作都要围着这一目标去开展。 5结论

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看,在技术条件和消费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任何产业都有一个从形成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因此在传统主导产业衰退以前,及时探索发现、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路。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 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提升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是促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的关键,是构建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前提。由于我国资源型城

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摘 要:以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探讨在当前条件下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与理论指导。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

1 关于资源型城市

1.1 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确定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2002 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报告中,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三个界定原则和四个界定标准。其原则为:

(1)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讲,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2)动态原则。即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关注他的全过程,既要看他的过去,更要看他的现在。因为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经过若干年的经济转型之后,资源性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经济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程度不大或者已经很低了,这类城市在过去某个阶段可以叫资源型城市,但转型后已不再是资源型城市了,他的本质特征已与资源型城市相差很远了。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仅从定性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主观因素太多,难以做到科学、准确;同理,仅从定量角度去确定资源型城市,过于机械,难以将很多不宜用数据表示的复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难免偏离现实。因此科学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其四个界定标准为:①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 10%以上。②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一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两亿元。③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④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万人,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万人。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依据这些原则和标准确定的我国资源型城市共118个,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有13个;山西省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 7-10个。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 并从资源种类、行政等次以及人口规模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按资源种类分类,在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城有63个,占53%;森工城市21个,占18%; 有色冶金城市12个,石油城市9个,黑色冶金城市8个,其他城市5个,分别占10%、8%、7%和4%。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不容乐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危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产业结构僵化单一,多呈超重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机制导致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能源、原材料工业与配套产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2)产业关联度低,城市产业之间发展脱节,产业结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对资源型工业的鼓励和城市经济对初级产品开采的过分倚重,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特别突出,对于地方工业关联带动作用微弱,城市中除主导工业之外的轻型加工业和城市内其他产业发展都较为缓慢,造成国有企业实力强大,而当地的中小企业非常落后,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断层”。(3)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不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技术装备趋于老化,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中下等水平。 (4)产业组织的单调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的单调性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较多,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较小;在企业的规模上表现为大、中型企业较多,而小型企业较少;在科技结构和人才结构上也表现为单一化,资源型产业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力量不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变化分析

2.1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危机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国家持续、无偿的提供了大量的原煤、原木、原油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物原材料,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资源型城市的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也为其他城市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也是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然而目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尴尬局面,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已近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

2.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1)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原则。二是可持续原则。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增加投入、增加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必然使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增强。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传统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下去。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是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中,依赖外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对本地资源和外部的投入依赖性大。随着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或资源型产品市场发生变化,这种资源危机会引发城市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已经日益凸显,只有发展城市转型才能使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但由于资源型城市依赖发展的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弱,因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也较弱。根据周德群对中国51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得出结论,矿业城市的经济增长明显滞后于全国其他城市。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型产业的附加价值低。二是资源产业的波动性较大。三是资源型产业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四是资源型产业不是持续产业。五是资源型产业的有机构成低。

(3)我国的实际国情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大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已具有了中等以上的规模,如唐山、抚顺、徐州、鞍山都已经是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大同、大庆、本溪等12个城市人口也都超过了50万,资源型城市市区人口总规模已经超过了3500万,相当于2个中等规模欧洲国家的水平。如此庞大的人口想实现异地移民是不可能的,资源型城市的衰退会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就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就地安置这些人员。

3 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其独特性,结构过于单一,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等特点都是限制资源型城市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力深化制度改革和改变产业结构才能摆脱这一困境。而市场对技术进步虽有需求,但由于创新的周期长、投资的风险大或由于设备的更新改造的短期代价太大,使实际的产业结构难以升级。这时,需要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失血过多而“造血”能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处于劣势,单凭自身的力量实现经济发展有些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1)产业政策。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采取适度的产业倾斜优惠政策。产业布局上,优先安排能够发挥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2)财政税收政策。资源型城市因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财政税收体系使地方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导致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欠账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如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3)建立专项基金。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合理利用有限资金。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科技产业,加强对资源型城市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

3.2 制度创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在制度创新中,产权是重要的变量,有什么样产权就会有什么样组织,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效率。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导致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所有制结构单一等,这些原有的产权内容严重约束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 革,建立适应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的新体制。

(1)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成立全国资源型产业的统一管理机构,专门研究制订科学的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规划,协调中央、省级、地方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各资源型城市根据全国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的战略,依据各自资源型城市产业现状,进行详细论证并及时反馈。

(2)加快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明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成为为企业提供服务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调控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协调内外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资源型城市中,国有企业经济成份偏重,如大同、大庆、鞍山等,导致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应积极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探索。可以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股权多元化,创办中小企业的孵化器,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份。

4 总结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而建立的城市,不间断的和不合理的开发都迟早会导致资源枯竭的状况,所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合理的开采机制并适时的完成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才是资源型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张坤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蒲勇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5]王慧炯,甘师俊,李善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范文下一篇:执业医师拟聘用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