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住院费范文

2024-05-05

平均住院费范文(精选9篇)

平均住院费 第1篇

平均住院日是一项全面反映医院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各科室之间配合程度、医院运营绩效等多方面状况的综合性指标。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抑制医疗费用持续增长, 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医疗服务效能, 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将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与追求自身效益相结合, 已成为众多医院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为此, 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支持下, 组织16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了缩短平均住院日研究项目, 本刊将参与该项目医院提交的部分论文结集刊出, 以飨读者。

缩短平均住院天数的措施 第2篇

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缩短医院平均住院日是今年等级医院复审的一项重要内容。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缩短平均住院日具体措施如下:

1、实施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筛选适当的病种,复习病历资料,剔除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项目,保留必须的诊疗项目,形成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规范的治疗方案,减少无效住院日。计算出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费用。实施流程管理,包括检查项目、次数、用药种类、计量、饮食指导、术后体位、术前准备、术后康复性训练、心理调节等每一个医疗、护理行为都规范成患者须知、医师诊治流程、护士操作流程。规范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治疗方案。此外,还有利用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制定平均住院日指标的方法,避免了一刀切的不公平性。

2、采用微创手术、伤口粘合处理等医疗技术。制定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用药合理的医疗技术,使病人尽可能在术后最短的时间内出院。

3、日间手术模式:医院采取对手术风险小的成熟性手术,术前检查、术前准备上午完成,下午安排手术,术后观察数小时,如恢复情况良好。第2日出院。可以减少病人院内感染的风险,减轻住院费用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4、根据医保政策,充分实行双向转诊或家庭病床。

5、改进服务模式:适当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入院前能做的或能够预约的检查、检验项目全部在门诊完成,提高门诊诊断的确诊符合率;医技部门实时采集标本、及时报告;提高科间会诊质量及效率,严禁出现推诿、推责和以大量辅助检查代替会诊意见的现象;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检查尽快完成,及时进入治疗、手术流程。

6、加强手术室管理:手术室决策和高效管理是医院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手段。临床科室对手术空间和时间的竞争也变得激烈,手术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超出常规手术室基层设施。麻醉设备和护理相匹配的承受能力。手术室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增加外科患者的周转,减少无效住院时间。所以,手术室管理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环节。应当研究手术室的效率最大化作为安排手术时间的依据,合理安排手术科室、手术时间。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过度利用和不足往往同时存在,这与手术时间、手术种类、手术医师技能没有严格评估有关。应当研究手术室安排时间、标准手术时间,以确保手术资源最大化的使用效率。同时,研究发现,第一台手术准时开始对手术室的利用效率很重要,平均45%的手术室第一台手术开始时间推迟15分钟,有10%的手术室第一台手术时间开始时间推迟30分钟。

7、麻醉流程改进:缩短手术患者住院1—3天的时间,对麻醉医师的时间和流程提出更高要求,术前访视和麻醉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都要求改进。有研究发现,麻醉准备和复苏室的使用,可以极大缩短手术周转时间,每个手术间可以再每个手术日增加1—2.5小时的手术时间。

8、改进流程:手术科室的病种诊治流程、科际间制度执行流程(会诊、转科)、手术相关科室的协作流程(手术科室、手术室、麻醉科、医技科室)、手术时间安排流程等。

9、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麻醉信息管理系统。

10、改进组织机构:实现以患者和流程为导向的组织模式,建立跨专业病种诊疗小组和跨学科病房、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流程型组织结构。

平均住院费 第3篇

1 实施步骤

根据卫生部2009年10月《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和广东省卫生厅2010年2月《广东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粤卫函[2010]121号)的通知要求,广州医学院自2010年3月起要求各直属医院从常见病入手,由易而难,逐步推行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扩展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和病例数。临床路径的实施包括计划准备、临床路径标准制订、实施检查和评价改进等四个步骤。

1.1 组织学习、成立机构

学校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作为医院年度重要工作之一进行部署,组织各医院医疗院长及相关科室人员学习临床路径的相关文件,在医院内对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培训,使各附属医院认识到试行临床路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医院相继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各临床科室成立了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保证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1.2 选择病种、制订指南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近30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指南,各医院根据本院的常见病种和业务能力,可以选择直接沿用卫生部临床路径标准模板,也可以组织专家在卫生部临床路径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形成更适合医院实际的临床路径标准,2010年要求附属三甲医院不少于10个病种,二级医院不少于5个病种试点推进,2011年要求各附属医院在原来工作基础上再增加一倍的病种数。

1.3 规范实施、跟踪检查

各医院根据确定的病种和相应的临床路径标准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做好表单填写和相关记录,有条件的医院尽快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信息化管理中。医院管理处组织专家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并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1年11月进行了两次督导检查,客观把握各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基本情况,排除实施障碍,督促医院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临床路径。

1.4 分析评估、不断完善

在临床路径实施一定时间以后,将进入路径与未进入路径的相应结果进行对照并加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效率评价(如平均住院天数)、经济指标评价(平均住院费用和药费)等。通过评价改进原有路径或使用改进后新的路径,使临床路径不断完善,更符合临床实际。本文反映的就是实施检查与效果评价部分的调查结果。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包括广州医学院直属医院7家,调查时间段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

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普查法,对医院过去一年内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所有病例(包含未进入路径进行治疗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进入路径进行治疗的命名为CP组,未进入路径进行治疗的命名为对照组。

获取数据的方法是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阅或者查阅医院病案库,具体由各附属医院按要求组织落实。采用EXCELL和SPSSl3.O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采用手工及计算机两种方式对数据进行清理、核对,核查数据是否存在逻辑和数据错误并进行纠错。

3 调查结果

3.1 临床路径病种选择与分布

据2010年9月统计,7家直属附属医院第一批开展的临床路径管理共计71个病种(见表1),其中19个病种被2~4家医院同时选中(见表2)。包括: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Ⅱ型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结节性甲状腺肿,支气管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颈骨折,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输尿管结石,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自然临产阴道分娩,计划性剖宫产,卵巢良性肿瘤,慢性鼻-鼻窦炎,声带息肉和老年性白内障。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期间,直属医院共计开展临床路径3027例。其中,附一院开展老年性白内障、自然分娩等13个病种,总例数为1440例;附二院开展慢性鼻-鼻窦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等18个病种,总例数为447例;附三院开展肺炎、腹股沟斜疝等22个病种,共计379例;附属肿瘤医院开展甲状腺癌、食管癌等10个病种,共计101例;附五院开展输尿管结石、缺血性脑卒中等14个病种,共计88例;附属荔湾医院开展2型糖尿病、支原体肺炎等12个病种,共计316例;口腔医院开展下颌阻生牙拔除、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等6个病种,共计256例。总体而言,各直属附属医院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及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促进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优化。

篇幅所限,本文列出两家附属医院(1家三级医院和1家二级医院)的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具体数据,附属某三级医院共开发临床路径病种规范13个,收治病人3120例,其中进入路径接受治疗的达1440例,总实施率4 6%,各病种实施率介于14%~100%。附属某二级医院共开发临床路径病种规范12个,收治病人1299例,其中计入路径接受治疗的达316例,总实施率24%,各病种实施率介于0~100%。具体数据见表3.

3.2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观察

本次调查选择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和药费3项指标作为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指标[3]

3.2.1 实施临床路径对平均住院日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实施临床路径对患者平均住院日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也有两个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腔隙性脑梗塞、良性前列腺增生)平均住院日有所增加。另有几个病种(Ⅱ型糖尿病、声带息肉、支原体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计划性剖宫产、慢性鼻窦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平均住院日变化不显著。

3.2.2 实施临床路径对平均住院费的影响。

从本次调查的25个病种分析,CP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方面没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费用上升、下降和持平的现象都存在。如表5所示。

3.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药费比较。

从本次调查的25个病种分析,CP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平均药费也没有表现出有规律影响。费用上升、下降和持平的现象都存在。如表6所示。

4 结论与分析

4.1 主要结论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实施率高于其他医院;第二,在多数病种上,实施临床路径能降低平均住院日;第三,实施临床路径不一定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药费。

国外大量文献报道,临床路径在泌尿外科手术、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切除术等择期手术患者的应用中,大大缩短了平均住院日[4]。本次调查的25个病种中,与对照组相比较,临床路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缩短。这与国内外研究结论一致。说明通过这种规范化的行为,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进而达到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目的。

临床路径在单病种质量控制中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它通过规范医疗和护理行为而规范患者住院费用。很多学者报告临床路径能够降低住院费用和药费[5]的这一作用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报道作出肯定[6]。然而,实施临床路径就一定会降低费用的理论依据值得商榷,临床路径规范了诊疗流程,并不是一定要简化诊疗流程,因此,针对原本繁简不一的诊疗流程,实施临床路径后,费用是否会降低并无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临床路径的实施与住院费用和药费的升降没有必然规律。但部分病种费用上升可能来自其他原因,其中不排除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使用等。

4.2 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医院竞争生存的微观环境、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以及医院内部管理运营机制相关。

从宏观环境来看,医院处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上一轮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鼓励医院走市场化道路,虽然新医改方案提出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但医院市场化导向形成的惯性力量仍然存在,医院在生存的压力与发展的动力下形成的逐利倾向影响了医院对医疗质量的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床路径的推广,而大学附属医院的特殊性在于其技术能力强,口碑好,病源相对充足,受市场竞争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率要高于其他医院的原因之一,也是大学附属医院诊疗费用在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之一。

从微观环境上来看,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地处经济发展较快的广州,医院之间的竞争本来就比较激烈,再加上近年来医保覆盖范围的普及,多数病人在费用支付方面可以得到医疗保险的支持,大学附属医院竞争力较强,病源相对充足,临床路径的规范有助于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经营效率,进而会提高医院整体经济社会效益。

从管理体制上看,大学附属医院的管理由学校总负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办分离,学校作为管理者对附属医院的发展做出战略定位和协调支持,如广州医学院就提出了附属医院组团发展战略和旨在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降低平均住院日的管理活动,而在医疗费用的管理上,不论是否临床路径病种,学校都会严格监控,以保证费用合理,这也是本研究调查结论(平均住院日有所下降,费用没有显著变化)的原因之一。

从医院内部管理来看,教学医院依托高等学校支持,管理上除对医疗规范和医疗质量有要求外,对学术水平也有较高追求,因此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学校也在定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及学术报告,使得高效管理机制结合临床路径实施能够降低住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必要的医疗费用已经没有太多的调整空间,这也是实施临床路径后住院日有所下将但费用没有显著变化的原因。

摘要:广州医学院自2010年3月起对所属7间附属医院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本文着重从病种选择、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几个角度对大学附属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临床路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Coffey RJ,Richards JS,RemmertCS,et al.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paths[J].Qual Manage Health Care,2005,14(l):45-54.

[2]Kinsman L,James E,HamJ.An interdisciplinary,evidence-based Process of clinical Pathwayimplementation increases Pathway usage.[J].Lippincott’s Case Management,2004,9(4):154-96.

[3]魏东海,姚红,叶广锋.临床路径评价视角与原则选择,中国医院,2011(12):27-29.

[4]曹小勇,陈俊国,向众彬,等.管理学的临床应用一临床路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8

[5]Markey DM,Megowan J,Hanks JB.The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implementation on total hospital lcostsfor thyroidectomy and ParathyroidectomyPatients[J].Am Surg,2000,66(6):533-539.

缩短平均住院日具体措施 第4篇

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反映医院内涵建设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缩短医院平均住院日也是今年等级医院复审的一项重要内容。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缩短平均住院日具体措施如下

1、规范诊疗行为,积极开展临床路径诊疗模式。

2、严格无菌操作,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3、在住院诊疗过程中,实施不同阶段的病情评估制,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保证诊疗的及时性。

4、提高科间会诊质量及效率,严禁出现推诿、推责和以大量辅助检查代替会诊意见的现象。

5、提高床位有效使用率。出院前复查有计划进行,避免盲目性。

6、各科室制定出院标准,当次住院的主要疾病得到控制的后续治疗在门诊或社区医院进行。对慢性病人或术后病人待情况稳定后转至卫生院或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7、有计划地安排择期手术住院日,避免周五、周末收治。

8、检验检查科室周末全部开放,病人入院前尽可能在门诊做好必要的化验和检查, 入院后即可进行治疗和手术。

9.为了进一步缩短住院床日,采用“日间手术”模式,所谓日间手术,是指需要实施手术的病人当日来院,经术后恢复观察,24小时内即可回家。

10.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病历,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高信息处理技术水平,在诊疗过程中尽量通过网络传递信息,确保临床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准确。职能、后勤管理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与网络办公模式,确保临床日常诊疗工作高效运转,出现突发事件能反应敏捷、处理到位。

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效益的研究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预处理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5年、2006年全年的出院病人,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费用信息、诊断信息及手术信息资料,为保证数据分析的同质性,将干部病房的病人及转科病人不纳入分析的范围,最终2005年60613条记录,2006年81045条记录纳入研究。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根据病人治疗方式(手术、非手术、放疗及化疗等)、伴随疾病情况(不伴有合并症及并发症、伴有合并症及并发症)及手术的量(单侧或双侧)分为不同的病例组合,选取有代表性且样本含量较大的19种病例组合[1]进行研究,其中手术病例组合10个,非手术病例组合9个,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及阑尾炎手术病人均不伴有并发症和合并症。

1.3 研究方法及步骤

局部加权的光滑模型通过建立光滑函数s(x)来描绘光滑曲线,其建立步骤如下[2]:

(1)选定一个点x0,找出距离x0最近的k个点构成领域N(x0)。邻近点的数量是现有样本含量的约定比例。这个比例被称为窗宽。

(2)计算领域内的点距x0的最大距离:

(3)指定领域内每个点的权重:

(4)计算领域内反应变量y的加权最小二乘拟合,让拟合值

(5)对每一点重复上述步骤。

本次分析选用局部加权的光滑模型绘制病人床日收入(住院累计费用/住院天数)及住院累计费用随住院天数变化的光滑曲线,并应用其分析19种病例组合的不同住院天数床日收入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2005年及2006年4种病例组合病人医院床日收入及住院累计费用随住院天变化的光滑曲线

从上述两种经手术治疗的病例组合及两种非手术治疗的病例组合的光滑曲线可见,病人的住院累计费用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图1、图3、图5、图7),即病人住院天数越长,病人的费用越多;与之相反医院的床日收入在手术病人中随着病人住院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图2、图4、图6、图8),且从该曲线看来,初期下降速度较快,后期下降速度逐步趋缓,在非手术病人中医院的床日收入降低并不明显,有些甚至有所增加。另外,从2005年及2006年两年的相同病例组合的光滑曲线对比来看,曲线变化的规律基本一致,并且本次研究的样本含量较大,因而结果可信度高。

2.2 19种病例组合应用局部加权的光滑模型对不同住院日的床日收入估计及每日床日收入变化分析

从表1中可见,所有手术的病例组合的医院床日收入均随着住院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而非手术病例组合中这一趋势并不存在,许多病例组合在住院天数较长的部分随着住院天数的延长医院床日收入反而增加,这可能与住院天数长的病人其疾病本身需继续治疗或病情复杂和可能发生医院感染[6]等因素有关。

表2为表1中列出的后一住院天数医院床日收入减去前一住院天数医院床日收入的差值,从表2的进一步分析可见,经手术治疗的病例组合医院床日收入每天的变化在住院天数较短时下降快,而在住院的天数较长时下降幅度趋缓;手术治疗的病例组合较未经手术治疗的病例组合医院床日收入变化程度更大,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而未经手术治疗的病例组合下降趋势不明显,甚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随着住院天数的延长,医院床日收入更多,且许多病例组合的疾病在住院天数较长时床日收入随着住院天数的延长而有所增加。

3 讨论

3.1 局部加权的光滑模型

光滑技术是根据现有样本中一部分邻近该点的数据来拟合曲线,亦即对于任何一点,该点的曲线仅依赖于该点以及那些指定的邻近点的观察值来确定,且距离观察点越近的数据发挥的作用越大。光滑技术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仅作为图形探测的工具,即画出拟合数据的光滑表面让我们直观地了解数据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模型;二是对所选用参数模型进行附加诊断,判断模型是否合适;三是直接利用非参数的光滑技术拟合模型估计回归表面[3]。本次研究主要利用光滑技术的第一项及第三项用途,选用局部加权光滑的方法描绘住院累计费用及医院床日收入随着住院天数变化情况,并通过局部加权光滑模型估计不同住院天所对应的医院床日收入估计值。

备注:光滑模型只针对现有数据进行估值,对于表中事先列出的一些住院天数,如果上述19个病种中未出现,就用邻近的住院天来估计,括符中的数字为邻近的实际住院天数。

3.2 平均住院日与医院经济效益

医院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前文不同病例组合医院床日收入的光滑曲线及每天医院床日收入估计值变化中可以看到,对于大多数病例组合,医院床日收入随着病人住院天数的延长而减少(红斑狼疮除外),这一趋势在经手术治疗的疾病中尤为明显,且在住院天数较短时,医院床日收入下降较多,而住院天数较长时,医院床日收入下降趋缓,针对某一天,该天所有床位的医院床日收入之和即为医院当天的收入,医院床日收入高,医院的收入相应增加,因而降低平均住院日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考虑到收治的病人增多,变动成本虽会相应增加,但固定成本会得到稀释,因此医院会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3.3 平均住院日与医院社会效益

前文不同病例组合住院累计费用的光滑曲线显示,随着病人住院天数的延长,住院累计费用增加,尤其是内科病人住院累计费用增加较快,病人的负担加重,因而缩短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可以在增加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减低病人的经济负担;另外,缩短平均住院日,除了直接降低病人疾病治疗费用外,还能减少病人许多间接费用,如住宿费、陪伴费及伙食费等。我们的研究证明:只要医院通过内部挖潜,切实有效地降低平均住院日,即可提高的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一论点。

3.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由于不同的医院疾病构成存在差异,而不同的疾病需要治疗处置的时间并不相同,因此简单在医院间建立统一的平均住院日标准并不适宜,而是应充分考虑医院间疾病构成的差异,引入病例组合的概念[4]。DRGs正是一种成功应用的病例组合,美国通过DRGs的推行,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DRGs的基本思想是应用相同的平均住院日代表相同的资源消耗,以此制定相应的费用补偿标准[7]。DRGs推行之初,医院出于控制自身费用的考虑,过度降低病人平均住院日,因此制度推行的初期常常出现未经充分治疗的出院问题,因此平均住院日并非越短越好,而是应该针对不同的病例组合建立适宜的住院天数。

另外,在本次局部加权的光滑模型研究平均住院日与医院效益的关系中,主要从医院收入面切入问题(医院床日收入),仅依据固定成本会随着收治数量的增加而稀释的角度阐明医院收益增加这一观点,缺乏成本方面具体的数据支持,今后可以从病例组合的成本核算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并从医疗品质、病人负担、医院收益多角度寻找出不同疾病最佳的治疗时间[5]。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住院累计费用及医院床日收入与平均住院日的关系,探讨缩短平均住院日与提升医院效益的关系。方法:利用局部加权的光滑,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2006年两年出院病人的19种病例组合进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9种病例组合出院病人费用随着住院天数的延长而增加,而医院的床日收入随着住院天数的延长而降低。结论: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提升医院的效益。

关键词:平均住院日,医院效益

参考文献

[1]Banker R D.Equivale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returns to scale in DEA[J].Eur J Oper Res1996,89(3):473-481.

[2]李杰,姜潮,刘宗航,等.在DEA模型中应用病例组合指数评价医院服务效率[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5):266-268.

[3]吕坤政.医院效率测量方法[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9,16(1):25-28.

[4]马晓伟,史玉环,骆秀凤,等.综合医院中各临床科室平均住院日标准讨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2):72-73.

[5]杨天桂,韦福康,刘芳.关于制定医院各临床科室平均住院日标准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633-634

[6]胡德奎,朱士俊,李贺栓,等.平均住院日标准的研究和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12):729-730.

加强学科建设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 第6篇

2008年在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基础上,为了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做好奥运会的医疗保障工作,北京市卫生局又推出了强化医院管理的十项举措,其中缩短平均住院日是考评医院绩效管理的重要指标。如何科学合理的缩短平均住院日,既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医院管理中的难点。平均住院日是指一定时期内每一出院者平均住院时间的长短,是一个评价医院效率和效益、医疗质量和数量以及技术水平的比较硬性的综合指标,它不仅反映医院的医疗、护理、医技力量,而且还能全面反映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1]。近三年,在探索如何解决平均住院日长的问题时,我院将加强学科建设、细化绩效考核指标和优化临床路径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采取措施干预,使我院的平均住院天数得到明显的降低。

1 资料和方法

1.1 制定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学科建设包括医疗、教学、科研、学科队伍和支撑条件五项一级指标,共1000分。其中,医疗指标350分(权重为35%),下设医疗工作量和医疗质量两项二级指标,以及门诊量、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平均床位周转次数)、住院病人中外埠病人所占比例、新技术、新业务开展项目及诊治例数、外科系统中手术量与出院人数比例、内科系统中药品费用与住院费用比例、危重病人比例、甲级病案率、病人满意度、医患关系和护理质量12项三级指标。

1.2 制定适宜的平均住院日指标

将医院总的平均住院天数(预期值)与各个学科的平均住院天数结合起来。依据近8年来我院各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平均住院日下降的趋势,制定出年度计划。

1.3 评估办法。

每月汇总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召开科主任和病房组长参加的质量分析例会,分析各项考核指标,注重过程管理,并对延长平均住院日的环节进行干预。年终进行总分评定,科室排序。

1.4 干预措施

(1)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合理配置科室医疗、护理、医技人员比例,抓好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使人员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工作需要。(2)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将实际临床路径向优化临床路径转变。具体方法包括:加强临床与医技科室间的协作,缩短住院病人常规化验、超声、CT和磁共振等大型检查的预约和结果回报时间;手术室全天开放,鼓励接台、急症和加班手术,严格执行手术开台时间以提高手术室的利用率;门急诊开放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尽量安排择期手术患者在门诊接受术前检查;出台适当的奖励办法。(3)严把医疗质量关,减少院内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为缩短平均住院日创造条件。

1.5 数据分析

对2005年至2007年学科建设医疗部分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科室自身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根据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平均住院日、每床日均费用和出院次均费用间的关系。

2 结果

通过三年来的学科建设,特别是临床医疗部分的绩效考评,并结合有效的干预措施,我院平均住院天数由2005年的14.56天降至2007年的12.18天。23个临床学科医疗部分的总分均值由220±15.8升至251±9.3,配对t检验p<0.001,有显著性差异。数据表明学科建设评估办法是行之有效的,在促进科室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完成了医院的既定目标。

平均住院日(天)、每床日均费用(百元)和出院次均费用(千元)间的关系(见图1)。图中可以看出三年间我院平均住院日呈持续下降趋势,由于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检查和治疗时间,提高了诊治效率,使得每床日均费用逐年增加,而患者的出院次均费用并没有增加且略有降低,表明医院加强床位周转、缩短平均住院日并没有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3 讨论

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家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将医院管理上的宏观控制与科室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能形成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医疗流程的意识,都具备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并发症的职业素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是一家以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为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床位981张。近几年来随着突出学科建设,使临床特色诊疗科目逐年增加,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等优势重点学科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患者前来就医,门诊量、住出院人数和手术例数每年以1 0%的速度递增。如何解决床位紧张、住院难的问题,我们把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强床位周转作为出发点。三年来由于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2.3天,床位周转次数增加至26次/年,无形中增加了近2 0 0张虚拟床位,扩大了收治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2008年我院计划平均住院日缩短至11.5天,从第一季度的医疗数据分析,经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在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实践中,我们得出如下体会:

3.1 学科建设是医院立足发展的基础

纵观国际和国内著名的医院,都具有一批独具特色的被同行公认、被患者认可的一流学科。这些学科不仅是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知名度的重要窗口、医院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是国内本专业领域临床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中心,始终能够占据本专业的学术制高点,持续引领本专业发展方向,成为本领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孵化基地”[2]。在我院的学科建设考评过程中,我们发现优势重点学科总是排在前列,每年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量多,新业务的开展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缩短了住院天数。开展的新业务项目包括:一日疝气手术、两日白内障手术、一日脑血管造影和伽玛刀病房等,为缩短平均住院日起到了推动作用。新技术如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符合适应症的肝脏和胸部肿瘤的射频治疗,以及各种腔镜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因开放手术带来的住院天数的延长。

3.2 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是关键

绩效指标应具体而明确,指标可度量并可查证,有挑战性并可以实现,职工参与并正式承诺。绩效是管理出来的,是过程管理。在确定绩效指标的权重时应考虑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管理者的导向,市场竞争因素和短板原理。在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考核时,我们注重过程管理,每月的医疗信息反馈、每季度的医疗质量分析例会,以及年终总结考评,都有效地促进了绩效指标的完成。同时关注实现绩效的短板因素,即延长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通过上述的干预措施,以时间为主线力求达到缩短术前等候时间、缩短术后康复时间、缩短疾病确诊时间、加快疾病治愈时间,以及适当的向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分流康复期或慢性疾病患者[3]。

3.3 优化临床路径是有效的措施

经过严格验证的各类诊疗指南或临床规范,可以对医生的行为进行控制,减少治疗偏差,为医院进行标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然而,各医院对于同一类疾病或不同的个体处理方法存在差异,病情严重程度各有差异,因此所颁布的诊疗常规常常不能被视为“常规”。优化临床路径是以医院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实际临床路径的特点,根据专家或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意见,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优化路径,它符合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医院系统环节中的关键岗位如急诊、检验、影像、手术室、麻醉科和重症监护室的高效运转、流程再造,常见疾病中便捷的病历书写,及时有效的会诊制度,快捷的结算制度都可以被看作是优化的路径,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延长[4]。

3.4 缩短平均住院日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重大

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已经成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缩短平均住院日使医院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卫生资源,平均住院日过长是形成我国“看病难”现象的原因之一。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可以有效利用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率。很多做得出色的医院,如北医三院的经验显示,在医疗实践工作中出现了“四低四高”的局面,即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病人平均医疗费用、药品占医疗费用比例显著降低,而医疗质量、社会效益、群众满意度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实现医院运行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可持续良性发展[3]。

总之,降低平均住院日是内外部环境的大势所趋,医院要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就必须加强宏观协调,强化自身建设,特别要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实践证明,实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管理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摘要:目的:平均住院日长是我国医院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如何科学合理的缩短平均住院日,已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医院管理中的难点。方法:通过分析影响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的诸多因素,制定以加强学科建设为手段,量化绩效考核指标,优化临床路径,减少延长住院天数的因素。结果:通过三年的干预措施,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平均住院天数由2005年的14.56天降至2007年的12.18天。结论:通过提升学科建设的绩效管理水平,可以实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管理目标,同时也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关键词:平均住院日,学科建设,绩效管理,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赵雁梨,李定安,马国胜,等.医院住院成本预测[J].中国医院统计,2005,12(2):152-155.

[2]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3-85.

[3]陈仲强.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R].医院院长论坛,2007,(5):16-19.

医院层面上缩短平均住院日研究进展 第7篇

1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意义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意义众多,可以从医院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看:

1.1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外部意义

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适当缓解看病难的问题;患者住院时间短,均住院费用降低,减少政府用于民众的医疗费用开支。可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缓解医疗供需紧张的社会矛盾。

1.2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内部意义

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使医院在实现资源成本最小化的同时,达到医院综合效益最大化。患者住院时间短,床位周转加快,在固定床位下出院人数增加,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重要的是缩短平均住院日,可带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上的提高,同时也带来运行机制、服务结构、医疗质量、分配制度等方向的改革,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 平均住院日的影响因素

要缩短医院的平均住院日,首先必须分析影响其平均住院日的因素。有的学者从控制的角度分析,将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4,5];而有的学者从因素的属性角度,将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为社会因素、临床因素、管理因素、学科因素等[6]。本文研究医院层面上缩短平均住院日,因此从医院外部因素和医院层面因素进行分析。

2.1 医院外部因素

2.1.1 社会因素。

从文献资料分析可知,众多研究者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缩短平均住院日措施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存在的缺陷有关。一般来说,公费、医保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都要比自费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长,表明不同医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2.1.2 患者因素。

患者本身的一些特征也会影响平均住院日,如年龄、性别、病种、疾病严重程度等都会对平均住院日有一定的影响。

2.2 医院层面因素

医院层面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医院本身的管理和制度问题、医护问题、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配合问题等。同时还有患者方面的因素,例如患者家属对医生的不信任,患者主动要求延长住院时间等,这些都会使平均住院日延长。

3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研究进展

很多医院管理者在缩短平均住院日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尽管角度和层次不同,但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运营效率。随着对平均住院日认识的深入和我国医院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医院管理者采取的缩短平均住院日措施也在不断变化。

3.1 通过改变单个影响因素来缩短平均住院日

应该说初期的措施主要还是一种被动的措施,例如建立平均住院日考核指标、缩短术前住院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等等,是一种由结果到原因的后推式查找措施,将住院日作为一个单独的过程割裂开来,从各个被分割的单元寻找措施以求缩短时间[7]。这些措施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某些病种的住院时间,但长期来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院本身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弱点,也达不到管理者们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手段提高医院运营效率的初衷。

3.2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随着2005年卫生部提出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医疗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分为基础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和终末质量管理。其中基础质量管理包括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是质量结构的核心,质量流程的源头,质量品质的保证。而环节质量涉及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实践证明,医疗质量管理,特别是环节质量管理,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手段。实践中,医院管理者加强医疗质量各环节的管理,从人员素质到设备引进,从强化科室管理到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均为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通过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出院人数、病床周转人次增加,平均住院日缩短。但是,只有在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才可能高效完成诊疗的全过程,从而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8]。

3.3 改善和优化服务流程和工作流程

医院为患者服务,从根本上说是一项服务的过程,如何更好的改善和优化服务流程,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有效途径。这种流程管理的思想认为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医院内部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质量管理和运营管理。在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引入运营管理思想反映了医院管理者管理思想的提高。例如有些管理者引入精益管理[9],以项目的形式对部分医疗服务流程进行改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精益管理就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从客户的角度定义价值,通过把非增值性活动与增值性活动区分开来,尽量减少非增值活动,最终达到每个步骤都能够为流程创造价值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浪费,来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一种管理工具。通过推进医院网络化建设,完善网络预约和传送报告,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解决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瓶颈问题。精益管理涉及到医疗服务的每个环节,使得每个部门都能统筹管理、密切配合,从而使得信息网络的畅通,激励与制约机制的加强,并且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而平均住院日的缩短成了水到渠成的结果。

3.4 新型医院管理理念

近年来,有研究者开始采用新型医院管理模式和理念。如:优势科室重组、六西格玛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来研究平均住院日管理。同时,有的研究者已关注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健康教育以及出院宣教对平均住院日的影响[2]。

4 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

4.1 实行住院床位统一调控

根据病床使用情况,建立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数字化医院管理平台,及时调整床位的分配比例,并依据各科室具体情况制定病床使用率的上下限指标,将指标完成情况列为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指标。此外,可参照国外的做法,设立床位协调部,由专人负责全院床位的协调,实行全院床位由医院调控。

4.2 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

住院流程中的环节往往是影响床位有效周转的瓶颈,只有解除瓶颈的制约才能真正达到管理的目标。院际间互认检查单、同级医院之间达成检查报告的互相确认,可以避免重复检查,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和减轻患者的负担。而减少重复检查的时间,对缩短住院天数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着力缩短预约检查时间和报告时间,提高手术室的利用率。缩短手术前平均占用病床日与术后的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无效或低效住院日。

4.3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术后并发症往往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由此加重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控制医院感染、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科室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应确定重点监测部位和场所,安排专人调查医院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4.4 开展新的诊疗技术,优化诊疗方案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医院信息化水平。集中精力创新和发展医疗技术,提高手术疗效。

4.5 进行必要的激励惩罚措施

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目标,对相关环节的责任科室员工给予充分激励,实行以科室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科主任综合目标责任制。

4.6 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等医疗工作核心制度和麻醉复苏、各种临床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等的贯彻执行情况,均影响到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及时性与效果,进而影响患者住院天数。

4.7 实施临床路径的管理

临床路径是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每一个诊疗服务过程中,通过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患者检查和治疗时间,然后进入标准化的、医务人员认可的治疗和管理程序。通过临床路径的管理,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与合理性,从而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费用的目的。

随着卫生系统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缩短平均住院日已成为医院管理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的降低平均住院日,需要医政管理者认真思考和应对。应该说,缩短平均住院日已经成为我国医院管理者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改善医院管理文化的必然结果,许多管理者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在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上的不同,像服务流程和工作流程优化、医院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在医院管理中还处于初步阶段,而涉及到一些体制因素如:组织结构与组织运作的变革方面,医院管理者做出的探索还是较少。

参考文献

[1]刘晓光.缩短平均住院日是一个系统工程[J].医院院长论坛,2008,5(1):18-19.

[2]杜于茜,朱成楚,梁军波,等.应用六两格玛方法缩短医院平均住院日[J].中国医院院长,2006,(16):45-46.

[3]陈仲强.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J].医院院长论坛,2007,4(15):16-19.

[4]林玲玲,蔡雪玉,林新.平均住院日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4):371-372.

[5]金兰.影响平均住院日可控因素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0,17(6):356.

[6]张璋,罗明.影响平均住院日因素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广西医学,1999,21(3):593.

[7]郑柏杰,丁枭伟,吴小青,等.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J].中国医院,2009,13(2):39-42.

平均住院费 第8篇

关键词:科室,转科,平均住院费,解决方案

按照医改方案的精神,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 (1) 。为此各医院都把平均住院费用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各科室的绩效考核体系, 并与科室的评先评优挂钩, 这样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就与各科室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各科室都非常重视平均住院费用这个指标, 并对平均住院费用的计算公式提出尖锐意见, 认为目前统计口径不合理、不科学, 没有真实反映科室情况, 一些科主任甚至公开抵制用这个指标来考核。为确保医院绩效考核制度顺利执行, 切实降低平均住院费用, 有必要对科室平均住院费用如何精确统计进行探讨。

一、现有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平均住院费用的计算公式为:平均住院费用=出院者费用总数/同期出院总人数 (2) 。该公式用在计算某一时期某一医院整体平均住院费用没有问题, 但在医院对内部某一临床科室进行绩效考核时就表现出局限性。因该公式没有把病人转科情况考虑进去。假如一个在外科动手术花了很多钱的病人转入内科治疗几天后出院, 这样内科就可能因这一个病人住院费用很高, 导致该科平均住院费用超标被罚 (3) 。因此各科都愿意转出病人, 而不愿意接收转科病人。有些科室甚至强制转科病人先办出院手续, 然后以新病人身份入住该科室。而现行医保、新农合政策对新入院病人都有一个报销起付线, 这样做会让病人多支付一个自费额度, 病人又不愿意, 从而降低了医院信誉和病人满意度。另一方面正常需要转科的危重病人因医院内部的绩效核算, 耽误了正常的转科救治, 也会为医疗安全带来隐患 (4) 。

有人提议对此公式改良为:科室平均住院费用=科室出院者费用总额/ (科室同期出院总人数+转科人数) 。但此公式仍然有局限性, 首先分子仍然包含有病人转科前住院费用, 对于已产生大额费用的转科病人, 转入科室仍然不愿意接收;其次分母中加了转科人数, 但并没有剔除重复转科人数, 这样容易让科室钻空子, 护士只需要把一个病人在两个科室之间反复进行无数次转科操作, 即可降低这两个科室的平均住院费用, 使科室平均住院费用这个指标统计失去意义。

二、病人转科情况分析

病人因病情需要进行转科治疗是很正常的医疗行为。近几年, 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跨科治疗, 跨科协作也越来越多。通过对某院2011年度出院病人分析, 有7.5%的病人住院期间发生了转科, 4.19%的病人转科次数不小于二次。转科次数达到二次及以上时, 有五种情况:一是病人又转回原科;二是病人又转到第三个科室;三是病人转回原科后又转出;四是病人在两个科室之间反复转, 如病情反复, 总是转向ICU, 病情稳定后又转回;五是假转科。假转科又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科室有时为了方便记一笔账, 临时要求把病人转过来, 记完账之后再转回去;二是已转走的病人, 因病历未完善又要求临时再转回, 完善后再转出;三是护士操作错误, 在电脑上把不该转科的病人作了转科操作。假转科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病人转出后, 很快又把病人转回, 一般不会过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转科行为具有客观性、随意性和反复性三个特点。

三、科室平均住院费用精确统计的解决方案

1. 计算公式设计。

由于转科行为具有客观性, 在设计科室平均住院费用计算公式时就不能不考虑。同时转科在操作上又具有随意性和反复性, 在管理上又无法有效控制, 因此计算公式中必需有效剔除这些特殊情况, 防止科室投机取巧。在综合考虑以上五种转科情况基础上特提出如下计算公式:

科室平均住院费用=出院者在某科室产生费用合计/ (同期出院者中在某科室住过院人数) 。

该公式中分子:出院者在某科室产生费用合计即全院所有出院患者在某一科室产生费用合计。不管患者是否从某科室出院, 只要该患者在某科室实际住过院, 产生了费用, 则在该科室所发生的费用就纳入计算。

该公式中分母:同期出院者中在某科室住过院人数既包含从某科室出院的患者, 也包含在该科室住过院, 后来又转往别科的人数。对于同一病人多次转入转出, 所涉及科室均只计算一人, 不重复计算, 这样可有效避免“假转科”情况的干扰。

2. 计算公式实现设计。

该计算公式从理论上讲, 考虑了现实特殊情况, 具有科学性, 但在实现上确实比较困难, 分子分母统计都比较繁琐。在实际工作中, 病人转入转出比较频繁, 情况也比较复杂, 出院病人又多, 若利用人工进行统计, 确实没办法实现。但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不断加强,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动统计将方便许多。

(1) 计算公式分子实现设计。从HIS数据库中查看病人明细费用记录, 我们发现住院病人各项费用记录均有申请科室、执行科室, 虽然执行科室不一样, 但申请科室都为病人所住科室。在统计各责任科室收入时可按执行科室来统计, 但在计算平均费用时只能按申请科室来统计, 病人转到各科室, 新产生费用的申请科室自动变为相应科室, 因此将某一时期内 (如某一个月) 全院所有出院患者的各项费用记录按申请科室为关键字段进行分类汇总统计, 即可得到公式分子:出院者在某科室产生费用合计。若按申请科室、费用类别两个字段为关键字段进行分类汇总统计, 即可得到出院者在某科室产生的药品费、材料费、治疗费等分项费用合计。

(2) 计算公式分母实现设计。公式分母实现的关键在于能够统计出转科病人, 并剔除重复转科和假转科现象。在统计时不可能一个一个病人去逐一分析转科情况, 而应该找到批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病人转来转去比较复杂, 但在实际业务中, 不论患者怎么转科, 每天晚上只能在一个科室过夜, 并且由过夜科室收取床位费。因此我们可以按是否在各科室发生过床位费为条件判断病人是否在相应科室住过院。从病人床位费记录里只选择住院号、住院次数、科室三个字段, 并以这三个字段为关键字段, 用distinct函数对患者床位费记录进行重复过滤, 结果就得到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所经历的每一个科室都只有一条记录, 并且是患者在经历的每一个科室都发生有床位费, 这样就把假转科和重复转科的人次都去掉了。然后以科室为关键字段, 进行分类计数统计, 即可得到公式分母:同期出院者中在各科室住过院人数。

根据以上对计算公式分子、分母的设计思想, 及时在HIS系统中编写存储过程, 设定执行日期, 每月自动执行一次, 实现了科室平均住院费用的自动精确统计。同理还可计算出药占比、材料费比等指标。

四、体会

由于住院病人转科现象不可避免, 现实转科操作又具有随意性和反复性, 确实为科室平均住院费用的精确计算增加了难度。该计算公式通过以申请科室为关键字段统计费用, 把患者转科前住院费用列入原科室, 转科后住院费用计入转入科室, 在统计人数上以是否发生床位费为条件, 实现对转入、转出病人, 所涉及科室各算一个, 切合实际, 有效剔除了假转科和重复转科现象, 防止临床科室钻计算公式漏洞。

该公式与原有公式对比, 对一部分科室如儿科、妇产科变化不大, 对内科、外科、肿瘤、康复、中医科室影响较大。特别是中医、康复、肿瘤科平均住院费用下降明显, 这些科室住院病人转入多, 转出少, 转入病人中许多已在外科住了很长时间, 若按原有公式计算, 科室平均住院费用很高, 科室很不理解。采用新公式计算, 全院各科室都能接受, 病人也能按照正常病情需要进行转科, 理顺了业务流程。

该公式以独立核算的科室为主体。一般一个科室只有一个病区, 对于有多个病区的科室, 该公式同样适用。只要这几个病区在电脑编码时, 把所属科室字段设置相同编码, 电脑即认为是同一科室。这样同一科室内几个病区之间病人互转, 就不按转科计算, 防止了同一科室内部“假转科”现象。

该公式在笔者所在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运行一年多来, 得到了临床科室的支持与配合, 有力推动了医院绩效考核的顺利执行, 化解了矛盾, 调动了广大临床人员的积极性, 使我院总的平均住院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①魏让.5年内8种恶性肿瘤患者平均住院费、检查费、检验费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39 (11) 224-225.

②郭志武, 李小慰, 熊凤梅等.住院平均费用两种算法的实际含义及差异分析[J].中国病案, 2009, 10 (4) :41-42.

③郑心印.某院1999—2006年出院病人院内转科病例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 2007, 14 (3) 217-219.

浅谈专科医院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途径 第9篇

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 达到产生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一直是医院管理中积极努力探索的课题。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表明, 合理降低平均住院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 在当前的医疗政策背景和确保三级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 各医疗机构都在致力于缩短平均住院日。近年来,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国内三级医疗机构的平均住院日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这一现象不仅提升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老百姓“住院难”、“看病贵”的矛盾。现就广西南宁一家三级医院住院部在如何缩短平均住院日, 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问题上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来源

通过对该院住院部2000~2009年10年的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次数等指标进行对比, 并着重对10年的平均住院日进行动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000~2009年相关指标比较情况 (表1) , 2000~2009年平均住院日发展及递减速度 (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医院开放床位不变的情况下, 病床周转速度和出院人数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 而平均住院日则稳步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 我院2000年平均住院日为26.1d, 至2009年缩短到17.9d, 仅为2000年的69%。10年来, 平均住院日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但递减程度不稳定。说明了一方面该院近年来致力于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特别是2001年以来医院采取的一系列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改革措施切实可行, 效果明显。另一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递减程度难免在一定范围内呈上下波动现象。

3 讨论

3.1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意义

平均住院日是一个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有效利用, 间接反映和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2]。医院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 提高病床周转次数,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提高医院效益, 实现医院资源成本最小化的同时, 减少患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 达到医院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使医院步入质量和效益相互协调统一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3]。

3.2 该院缩短平均住院日采取的措施

该院是广西地区大型部属三级乙等传染病医院, 面向广西全区收治住院病人, 门诊量较大, 住院病人较多, 患者治疗周期较长, 传染病院的性质决定了该院具有平均住院日较长的特点。长期以来, 平均住院日都在20d以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主要有重病人多、手术多、外地病人多, 部分患者希望能够实现完全治愈再出院等等;而管理上的原因则较多体现在医师对缩短平均住院日不够重视、术前准备时间过长、医技科室工作效率未能相应提高等、患者治疗流程各环节衔接松懈等方面。

近年来, 该院以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要手段, 通过采取强化自身内部建设、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在缩短平均住院日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 自从2005~2007年开展医院管理年的活动以来, 对于促进医院端正建院方向、牢记医疗服务宗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2.1 建立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

2006年开始, 医院加强宏观控制, 把缩短住院日作为深化医院改革、提高医院综合效益的突破口, 建立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绩效目标管理责任制。首先, 医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全院平均住院日3年内逐年缩短, 2009年达到18d的具体目标;其次, 根据各科的治疗特点以及过去3年病区的平均住院日, 制定出各科平均住院日指标, 加大平均住院日在质控体系的评分比例;最后, 实行质控结果与酬金挂钩, 充分调动了各科主任及医务人员对参与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的积极性。

3.2.2 完善门急诊管理为缩短平均住院日提供先期条件

完善入院前的门急诊检查以减少入院后的检查时间, 完善入院前的门急诊检查可以对一些疾病作出及时诊断, 尽可能使常规病人在门诊将必检项目做好, 入院后以治疗为主, 将大大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4]。

通过提高门急诊医师层次来提升门急诊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 坚持首诊负责制;其次, 加强门急诊医师力量, 提高门诊诊断水平。例如实行全日制门诊, 出台《专家教授门诊管理规定》, 明确要求全院所有副主任、主任医师每周必须到专家门诊坐诊, 并对全年不缺诊的专家年终给予奖励。

调整绿色通道服务流程以完善门急诊病人入院程序。以往的绿色通道多局限于急诊, 将这一模式扩展到部分专科的“急诊-病房”一条龙绿色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专科优势, 将专科服务前移到急诊, 使急诊病人直接得到专科诊治, 有利于提高抢救效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3.2.3 加强住院流程各环节管理

住院病人每天的医疗费当天录入电脑结清, 避免或减少出院时因退药及退其他医疗费用的操作而改变出院时间, 延长住院时间。

3.2.4 及时检查与治疗

医技科室积极为临床一线服务, 医院的检验科、放射科、CT室、B超室等医技科室24h上班, 及时地将各种检查结果送报临床科室, 为临床医师对患者实施治疗赢得了时间。

3.2.5 缩短术前住院日, 加快病床周转

医院院规定手术室、麻醉科做到按时开台, 上午和下午手术连台, 从而充分利用手术房间, 并将其纳入质量管理范畴。为了保证周末入院的病人在双休日后能及时手术, 规定辅助检查科室在双休日期间照常开展对病人的术前检查。

3.2.6 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门负责监控各科室的院内感染情况, 定期或不定期对治疗室、换药室、手术室及全院各病房实行监控, 并及时通报结果。对不符合测定标准的, 责令整改, 再行采样监测, 直至受检科室完全达标, 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 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日。

3.2.7 加快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医院十分重视加快引进及推广高、新、尖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重视改良和创新技术, 优化治疗方案, 几年来引进及创新医疗技术, 保持了医疗技术的先进性, 提高了疾病的诊治效果。

3.2.8 加强后勤支持系统的管理

提高后勤支持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实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保证[5]。逐步树立后勤支持系统树立“为临床一线服务”的理念, 合理配置后勤服务资源, 简化工作流程, 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

4 建议

4.1 按医院职能明确收治的病种结构

在病种收治方面, 卫生部、卫生厅、局等各级管理机构应针对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医院, 对其所收治的小病种明确比例和统一标准, 结合单病种管理, 在指标制定时限定其诊疗过程所需的住院时间范围、基本治疗手段和基本费用结构, 从真正意义上来探索和研究制定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的有效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不仅要研究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更应统筹考虑医疗机构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2 缩短平均住院日, 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缩短平均住院日, 医院层面应从内环境的改善如加强医院的管理、优化医院内部的就医流程等方面着手挖掘潜力, 但外环境的影响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如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拉大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自付比例差距, 引导建立合理的就医流程;畅通三级就医网络的转诊渠道, 将三级医院诊断明确或病情稳定的患者及时转入下级医院或社区医院等, 这些都需要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需要从机制和体制上给予一定的配套和保障。

总之, 通过平均住院日为抓手, 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高, 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 最终形成患者和医疗卫生机构共赢的局面。

摘要:平均住院日的降低, 不仅有利于减少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 而且有利于提高病床的周转率, 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缩短平均住院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建立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门急诊管理、住院流程各环节管理;患者及时检查治疗, 缩短术前住院日;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加快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加强后勤支持系统的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医院,平均住院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卫益.缩短平均均住院日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 2008, 12 (9) ∶65.

[2]林玲玲, 蔡雪玉, 林蕴新.平均住院日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统计, 2006, 13 (4) ∶371~372.

[3]曹荣桂.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7~293.

[4]陈险峰.加强门急诊管理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途径[J].中华医院管理志, 2007, (2) ∶121~123.

上一篇:栏目教学下一篇:“1+”模式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