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2024-05-24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精选12篇)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第1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能正确计算平均数应用题。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总体情体,是一个虚拟的数值。

2.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不能删去该组资料中的零值资料。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中总体情体,是一个虚拟的数值。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周每天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数统计如下:

只列式不计算

生:(46+52+37+23+58)÷5 师:如何计算平均数?

生:把5天的总人数加起来再除以天数。出示:平均数=总和÷个数

二、出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板书:平均数的计算㈠

三、新课探索:

探究一: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值 1.计算结果

师:计算一下(46+52+37+23+58)÷5的结果

学生汇报:(46+52+37+23+58)÷5=43.2(人)2.质疑并讨论

师: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人数会是一个小数?

师:小组讨论一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小组讨论

生:因为平均数是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所以它可能是一个小数。

3.小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的是这一组数据的人数的总体情况,所以人数为小数,在这里就不足为奇了。

跟进练习:下表是4月~9月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的统计表,4月~9月平均每月有几人参加“幸福社区小小志愿者”活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探究二:数据资料中有零值资料的平均数

师:下表是上周在“班级文库”借书人数的统计表,上周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在“班级文库”借书?(周一到周五都开放)

计算并汇报

情况

一、(5+7+8+4)÷4=6(人)情况

二、(5+0+7+8+4)÷5=4.8(人)讨论:那种方法是正确的?

生:平均数是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0”也是一个数值,所以要除以5.小结: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这组数据中所有数(包括0)都要参加计算。

四、课内练习

1.试一试:选择正确的算式:(请说一说理由,尤其是错误的原因)⑴ 小亚在投篮比赛中的情况如下表:

小亚平均每次得分是多少分?

A.(12+20+10+5+15)÷5

B.(12+20+0+10+5+15)÷5 C.(12+20+0+10+5+15)÷6 ⑵ 小胖踢毽子比赛情况如下表:

小胖平均每次踢几个键子? A.(8+10+6)÷5

B.(8+7+10+6)÷3 2.书本P36试一试

交流汇报

(2+3+0+8+5+3)÷6=3.5(次)或(2+3+8+5+3)÷6=3.5(次)师:为什么结果是一个小数? 生:因为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值。

3.小胖在体育比赛中投掷铅球的情况如下表:

小胖平均每次投掷铅球多少米? 4.选择正确的算式 学校图书馆借书情况:

4~9月平均每月借书的有多少人?

(④)7~9月平均每天借书的有多少人?

(③)第2季度平均每月借书的有多少人?

(①)①(143+136+138)÷3 ②(143+136+138+152)÷4 ③ 152÷3 ④(143+136+138+152)÷6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说,在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在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时,我们要从问题出发分析,找到总份数和它相对应总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练习册P37、38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第2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 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 ]

A.标准差 B.方差

C.平均数 D.中位数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 ]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 ]

A.0 B.1 C.约1.414 D.2

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 ]

A.6.3,1.27 B.1.61,6.3

C.6.3,1.61 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对变压器线圈平均温升的计算探讨 第3篇

以某结构低压线圈 (内线圈) 的平均温升计算为例, 使用传统计算方法计算与某改进计算方法计算, 得出的结论相差较大。

该线圈结构是:连续式, 单根导线绕制, 采用0.54绝缘的半硬铜自粘性换位线, 绕组内通过电流1081.1A, 平均水平油道4.8mm, 电流密度3.65A/mm2。

2 我公司传统手算公式

2.1 计算线圈的线饼表面单位热负荷:

2.2 计算饼式内绕组铜油温差

2.3 进行绝缘和油道校正, 得出铜油温差:41K。

3 另一改进计算公式

3.1 先求出线圈的线饼表面平均热负荷:

3.2 计算线圈导体对线圈内油的平均温升

其中:θ1为线圈导体对线圈内油的温升, 需要查“热负荷-油流速-温升”曲线簇, (见图1) 。

3.3 计算线圈内油与散热器内油的温差

3.4 计算铜油温差

依据此公式, 得出铜油温差:12K。该结果对标厂家提供的计算值结果基本一致。

4 偏差较大的原因分析

改进公式比传统算法得出的结论相差:29K。

对比两个公式, 引进公式强调了匝绝缘的温升修正因素是与线饼表面热负荷相关的数值, 突出了水平油道流速对温升的影响, 并且提出了线圈内油与散热器内油的温差的概念。因此造成了计算上出现较大差异。

5 结论

传统的温升公式是基于当时的不同的线圈结构、油道大小、油流阻力情况等而总结出来的, 随着变压器研究越来越深入和油路结构的不同等, 对传统公式必须在试验数据累计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计算结果才能与实际温升计算值比较接近。

摘要:变压器的温升指标是重要性能之一, 影响变压器的使用寿命。GB 1094.2-1996《电力变压器第2部分温升》中4.2条:连续额定容量下正常温升限值规定为,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线圈平均温升限值为65K。变压器的温升试验的目的是模拟变压器满容量运行, 测量发热与散热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升。经过不断试验和摸索, 变压器行业积累了能够在结构设计阶段就能够得出的温升值的计算公式。本文就某一电流密度较高的低压线圈, 用我公司传统温升手算公式与行业内某公司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绕组,平均,温升

参考文献

[1]尹克宁.变压器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2]谢毓城.电力变压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第4篇

关于这道题目,很多同学这样认为:既然是求平均速度,而且题目中又给出了前半段的平均速度是60千米/小时和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小时。那么用这个式子

这样不就解决了吗?看起来这些同学想得也有点道理,其实这样的解法是大错特错。这样求就变成了只是求“速度的平均”,而不是“平均速度”了。是计算平均速度的特殊式,应用它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我们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是它具有普遍的意义。下面我们就看看在什么情况下才符合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由此可见,只有当t1=t2=t0时,才有。因此上面的解题中,汽车通过前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小时),

通过后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

t1≠t2,所以用解上题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法应该是

。求平均速度要特别注意用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而总的时间包括中途停顿的时间。我们在来看这个例子可以用不同的解法来求:

例2.汽车沿平直的公路上由甲地开往乙地,在前半程中的速度是10m/s,在后半程中的速度是15m/s,则汽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m/s。

解法一:令全程的路程为sm,那么前半程的路程为s1=s,后半程的路程s2=s,则汽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法二;令前半程的路程为s1,则后半程的路程s2=s1,全程的路程为s=2s1,则汽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法三:令后半程的路程为s2=60m,则前半程的路程s1=60m,整个路程为s=120m,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法四:令前半程的路程为单位“1”,则后半程的路程也为单位“1”,则全程的路程为单位“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由于此题缺少数据,以上的解法都采取了分别给全程路程、前、后半路程取字母或取单位“1”,或取特殊值使题目得解,都是可以的。

例3.甲和乙两位女同学比赛50米短跑,甲跑的快,跑完50米到达终点时,乙才跑了40米。甲说我们再跑一次,这次你落后了10米,下次我从起跑线后退10米,我们还按这回的速度跑。我多跑10米,你和我就可以同时到达终点了。

乙同意后两人又跑了一次,结果还是甲先到达终点.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尽管甲从起跑线后退10米,开赛后甲跑的快,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跑完50米,乙跑完40米,最后每人还要各跑10米。这是一次10米短跑赛,甲跑得快,最后甲还是要先到达中点。

关于平均速度的计算题会意不同类型的形式出现,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分清楚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参考资料:

认识平均数的教案设计 第5篇

篇一:认识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 自主探究移多补少及先合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会估计平均数的范围,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3. 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对一些简单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自主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

师: 在光明小学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上,二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比赛情况.(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a.问题:观察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b.设疑:你认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c.说明:要想判断谁套得准一些,为了体现公平性,就要用到平均数.

2.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明确学习目标:

a.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b.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预习交流:

[小组内简单交流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提出质疑.]

过渡:

回归课前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4.自主预学:

a.男生队套圈总数:6+9+7+6=个

b.女生队套圈总数:10+4+7+5+4=()个

思考:

a.比较男女生套圈总数,这样比,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b.怎样比才够公平?

学情分析:

[能否从男女生参赛人数上的不同去衡量.]

二.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

1.怎样求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2.你认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法指导:

a.明确总数份数和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b.根据求每份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探究展示:

学情预设: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说明:7和6就是男女生套圈个数的平均数,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表示每个人套中的实际个数.

2. 质疑:

分别用套圈的总个数去除以他们的什么?(总人数).

3. 精要点拨:

明确:求平均数,要找准和总数对应的份数.

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过渡:

师:除了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还有其他求平均数的方法吗?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

说明:

先合后分和移多补少都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计算时,我们可以选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而移多补少的方法适合于操作时使用.

4.平均数的范围:

观察与思考:

平均数7和6,相比它们所在的一组数据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重难点突破:

明确::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四.训练检测,总结反思:

小华家1月~5月用水情况统计表

1月2月 3月 4月 5月

13吨 10 吨 11吨 9吨 12吨

(1).小华家平均每月的用水量在( )吨和( )吨之间.

(2).算一算:平均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想一想:

1. 怎样确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2.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你先求的什么?

归纳与总结:

a.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

b.平均数等于总数除以对应的份数

五.综合实践与应用:

1.想一想,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简单说明理由。

①、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均分是95分,那么他的三门功课一定都是95分.()

②、小马过河:河的平均水深为130厘米,小马身高140厘米,小马过河不会有危险。( )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里交流判断依据]

重点明确:

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并不表示:1.每门的成绩都是95分,有的高于95分,有的低于95分.

2.处处水深130厘米,有的低于130厘米,而有的地方比130厘米深的多.

2.知识达标:

同学们收集标本,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丽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标本?

[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3.智能积累:

三年级的8名同学分两组向灾区捐款,一组捐了220元,二组捐了180元。

①、平均每名同学捐款多少元?

②、平均每组同学捐款多少元?

思考:两道题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重点明确:

相同点:都是先求捐款的总数.

不同点:各自对应的份数不同.

知识延伸:

小力前5次英语测验的平均分是91分,第6次得了97 分,他6次测验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六.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当堂检测:

有3条彩带,长度分别是9厘米,17厘米,10厘米,平均每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数

(一)1.移多补少

2.先合后分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的特点

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里面的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上,而难点则是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分析数据,从而体会到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第6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国家旅游局关于“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选择第六排的

C、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第7篇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 “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第8篇

在高校工作中常常需要利用excel公式计算平均绩点以用作评奖评优参考条件。但是由于各专业课程和学分的不同, 仍然需要手动更改excel公式中的各项参数。鉴于此, 笔者尝试利用excel中的“宏”来实现平均绩点的自动计算,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成绩导出及“宏”功能描述

进入《清华综合教务系统》 (下称《系统》) 后选择“成绩管理”功能, 在菜单“报表统计”下“年级—专业成绩一览表”项设置专业、年级、课程属性及时间段。单击【统计】后可看到图1所示报表。

将成绩总表【导出】保存为Excel文件, 如图2。希望达成的目标是: (1) 一键计算所有学生平均绩点。 (2) 保留学生原始成绩。 (3) 按平均绩点从高到低排名。

三、模块及流程图设计

笔者将整个程序分为6个步骤, 设计流程图如下 (图3) :

四、“宏”程序录制及编写

1、导出成绩的格式转换和总学分计算

《系统》导出的成绩为文本格式, 无法进行绩点转换, 因此录制宏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利用系统自带的“选择性粘贴”功能转换格式。程序如下:

(1) 先在该数据文档的空白单元格中输入一个数值型数据“1”, 将其复制到剪贴板中。

(2) 选择所有需要格式转换的单元格, 单击“开始→剪贴板→粘贴→选择性粘贴”命令, 弹出“选择性粘贴”对话框, 选择“运算”中“乘”单选框并确定。

2、检测成绩合理情况

如果因休学、留级或缓考等导致没有成绩, 会显示为“-”, 无法合理计算平均绩点。因此在第二步需要进行预判。程序如下:

3、建立原始成绩表、计算工作表

为在计算成绩时更方便地调用原始成绩, 建立原始成绩表和计算工作表, 并复制原始成绩。程序如下:

4、将百分制和等级制成绩转换为绩点

正式计算平均绩点前, 还需要利用IF函数将百分制和等级制成绩转换为绩点, 以表1所示为例, 如果采用不同折算方法, 可在程序中自行更改, 程序见表后:

5、计算平均绩点

本校采用的平均绩点的计算公式为

平均学分绩点=∑所修课程学分×相应课程的绩点/∑所修课程学分数

为适应较多学生和课程的情况, 故采用循环语句计算平均绩点, 程序如下:

6、成绩排名并保存文件

绩点计算完成后, 可以选择新建成绩排名表进行排名, 只需手动完成此操作并“录制宏”即可完成。

五、为宏指定自定义按钮

完宏的制作后, 可以为其指定自定义按钮, 以后只要打开需要计算的成绩文件, 点击自定义按钮就会直接得出结果。指定按钮的步骤如下:

1、在“工具”菜单上, 单击“自定义”。

2、单击“命令”选项卡, 在类别框中选中“宏”。

3、将所需的“自定义按钮”从“命令”框中拖动到显示的工具栏上。

4、右键单击“自定义按钮”为其指定宏, 可自行更改图标名称和按钮图示。

六、结束语

本程序在WINXP+Office 2003及WIN7+Office2007的工作环境下皆可顺利运行, 只需根据绩点折算方法的不同进行简单修正即可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斌, 吴磊编着.中文版Excel 2003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欧阳明慧编着.Excel VBA技巧实例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计算方法研究 第9篇

摘要: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是统计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解决方法是根据是否连续和间隔是否相等将时点数列分为四类,归为四象限图,不同象限采用不同方法计算。

关键词:时点数列;间隔;连续;序时平均数

统计学中动态数列分析法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变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动态数列的分析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据以进行统计预测。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叫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一、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均可以计算序时平均数。绝对数动态数列分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它们各具有不同性质,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不同。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是序时平均数计算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有关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1根据连续时点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

(1)对连续变动的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方法是计算算术平均数。

(2)对非连续变动的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方法是首末折半后进行计算。

2根据间断时点计算算术平均数

(1)对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方法是计算简单算术平均数。

(2)对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方法是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原有方法存在的问题是逻辑上较复杂,进行计算时不容易选择到正确的方法。

二、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教学改进

1界定时点数列连续与间断、间隔等与间隔不等

时点数列根据是否每天的资料均有,可以分为连续时点数列和间断时点数列。如果被研究对象是逐日变动,即研究对象每天的资料均有,这样的数列称为连续时点数列;如果被研究对象不是逐日变动,而是间隔几天变动一次,这样的数列称为间断时点数列。

时点数列又可以根据资料所属时间的间隔是否相等,分为间隔等时点数列和间隔不等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称为间隔等时点数列;间隔不等称为间隔不等时点数列。

2时点数列归类

一个时点数列根据是否连续和间隔是否等可以归类到四个象限,即间隔等连续时点数列、间隔不等连续时点数列、间隔等间断时点数列、间隔不等间断时点数列四种情况,如图1。

3计算方法

如果时点数列间隔等就计算简单算术平均数,如果间隔不等就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如果时点数列连续不需要处理数据,如果间断则需采用首末折半法处理数据。首末折半法是指通过计算一段时期首、末观察值的均值来代表这段时期的一般水平的方法。最后,根据时点数列归类,就可以选出该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图2。

三、举例说明

某工厂库存如下,计算序时平均数。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第10篇

【基础能力训练】

一、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应用

1.已知一组数据-2,-3,-5,0,2,3,6,5,1,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精确到百分位).

2.一周内某班卫生得分如下:9.5,9.8,9.7,9.0,9.6,则该班卫生平均得分为________.

3.有10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得分分别为:80,75,90,85,68,93,72,88,100,79,则这次竞赛中学生得分的平均数是_________.

4.用计算器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①6,8,5,9,6,5,10,10,7,3

②99,100,102,99,100,100

③97,98,99,98,99,100,101,103,104,103

④2918,3145,3115,3314,2906,3147,3076,2897,3158,3216

5.某校学生在“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中,省下零用钱,为贫困山区失学的少年儿童捐款,各班捐款数额如下:(单位:元)

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

请用计算器计算该校平均每班捐款为多少元?

6.某地区100个家庭收入按从低到高是5800元到10000元各不相同,在输入计算器时,把最大的数10000元输成了100000元,则依据错误数字算出来的平均值与实际平均值的差是多少元?

7.某校七年级数学竞赛中,为了了解甲、乙两班学生竞赛的情况,从每班抽取十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单位:分)

甲:867886928587868880

乙:789187828186768785

用科学计算器分别计算他们的成绩的平均数,并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哪个班的成绩较好?

二、创新实践

8.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绘成了下面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表,用计算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

三、数学与生活

9.10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打分如下:9.67,9.87,9.79,9.95,9.68,9.78,9.57,9.89,9.82,9.85,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则这名歌手的最后得分约是()

A.9.78B.9.79C.9.80D.9.90

10.为了解用电量的`多少,李明同学在六月初连续几天同一时刻观察电表显示的度数,记录如下:

日期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

电表显示(度)11714129135138142145

估计李明家六月份的总电量是________度.

11.在世界杯足球赛第一轮的比赛中,某队上场队员年龄情况如下表:

年龄22232526293133

人数1123121

求出这些队员年龄的平均数.

四、探究学习

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

我们知道,利用MicrosoftOffice软件中的Exeel可以很方便地制作统计图。其实,利用Exeel还可以很方便地求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比如,求下面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6000,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0

先打开Exeel,将这组数据逐个输入Excel表格中的第一列,一个数据占一格,选中一个空格,作为给出答案的位置.点击工具栏中的“二”后,在“二”这一行的最前面会出现一个可下拉的菜单:点击这个菜单,选中“ACERAGE”,拖动鼠标,将刚才输入的数据全选中,此时,在Numberl这一格中会显示这列数据所在的范围(从A1到A9),按一下确定,立即会在刚才选中给出答案的位置显示出“平均数”答案为.

如果遇到困难,别忘了点击“帮助”菜单.

同学们不妨一试!

参考答案

【基础能力训练】

1.0.782.9.52分3.83分4.①6.9②100③100.2④3089.2

5.100元6.900元7.甲=85.3,乙=84.2,所以甲班成绩较好.

【综合创新训练】

8.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7×6+8×12+24×9+6×10)÷(6+12+24+6)=8.625(道).

9.B解析:去掉9.95分和9.57分,

剩下的数的平均分=(9.67+9.87+9.79+9.68+9.78+9.89+9.82+9.85)÷8≈9.79(分).

10.120解析:李明记录的是7天所用的电的度数.

这7天共用电:(145-117)度=28度.

平均每天用电:28÷7=4(度).

故6月份总用电量为4×30=120(度).

11.这些队员年龄的平均数=(22×1+23×1+25×2+26×3+29×1+31×2+33×1)÷11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玩拍球游戏

将教室内的同学分为甲队和乙队,分别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参赛,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的多哪那个队就获胜。

输的队有什么想说的?(只凭一个同学不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实力)。

那就每个队选四名同学,同样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球数量多哪个队就获胜。

要看哪个队获胜只要看看总数

老师加入输的队,现在来看总数,原来输的那个队总数多所以原来输的队就获胜。

对于现在输的队你有什么想说的。不公平,你们五个人,我们只有四个人。得出结论,当人数不相等时,看总数是不公平的,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

引导学生想出甲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4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

乙队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5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 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求和平分 总数÷份数=平均数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所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是谁拍球的次数?引导说出这个数不是某个同学拍球的次数,而是这几个同学们拍球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观察平均数与这一组数中最多的数和最少的数有什么关系?

得出平均数是把多的数拿一些来给少的数,引出“移多补少” 因为移多补少,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数少,而比最少的数多,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一,“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举出例子。并说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意义。深化理解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4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最新的《健康报》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师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30年前,也就在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我想,老伯伯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师:老伯伯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同学们,学习了平均数的特点,你们打算怎么样来劝劝那位老伯伯。

5,巩固练习,练习怎么样求平均数。1,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求出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3,三年级学生小红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爸爸一个月的收入是2400元,他妈妈一个月的收入是2100元,小红一家一个月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元?

4,王红家第一季度用水15吨,第二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用水35吨,第四季度用水21吨,王红家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5,美羊羊参加羊羊村的歌唱比赛,评委给的分数分别是:96分、95分、94分、90分、98分、95分,请问美羊羊歌唱比赛的最后得分是几分?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布置作业

平均数的计算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4+=18(个)

男生队:7+3++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

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

=

(个)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9)÷

=

6(个)(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

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题:平均数)

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呢?

4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基本练习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2提高练习

试一试(出示主题图)

男生队

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4=8(箱)

(3)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

(四)全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平均数

女生队:(4++4++7)÷=

2(个)

男生队:(7+3++9)÷

4=

24(个)

上一篇: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下一篇:厂庆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