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2024-05-16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精选9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第1篇

这是我原创大的,也是我较为成功的一堂课,大家一起看看,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秋天的雨》设计意图

杨林学校高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学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来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设计理念:

一:以读代讲,以读促思。

根据教材特点,对于这样的美文,在设计时,我定位于“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入文本,从而理解文本。这样,用读来突破难点。让学生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对于文本艺术化语言,学生的理解是一个困难。象:“五彩缤纷,你挤我碰”等这些词语和一些句子的理解,学生是有些难度的。这该怎么处理?在设计时我曾反复考虑:是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画面,让学生一看便知,还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而感悟呢?面对设计优美的课件我难以舍弃。但我反复思考:语文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如果阅读教学只是将语言文字简单还原成画面,那岂不是剥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想象的权利吗?那语言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又从何而谈了?思之再三,最后,我决定舍弃优美的课件,让学生通过文字去想象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秋天,还学生一个原始的阅读空间。可能舍弃优美的课件会让本就不出色的课少了一个亮点,但我愿意做一次这样的尝试,供大家来探讨这个问题,也希望老师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整体入手,局部突破,给学生以圆润之美。

这篇课文一共五个自然段,前四个自然段从四个方面来写秋天,最后一段总写秋天的特点。对于这样的课文,在教学时很容易每段平均使力,平铺直叙,突破不了难点,课堂也平平淡淡,出现不了高潮,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点,在设计时,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的。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再重点品读二、三段,一、四段略讲,以读代讲。小结时,用优美的语言把五个自然段串联起来,给学生以整体的圆润之美。

想是这么想的,但说的容易做的难,一堂课下来,总是感到有那么多的遗憾和不足。希望老师们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您的建议、批评、指导、鼓励都将是我继续进步的动力!

[秋天的雨设计意图(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第2篇

娄底市 双峰县 甘棠中心小学 王小吾

一、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三单元第二节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整体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2、设计理念

设计前,我首先让学生收集矿泉水瓶,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搜集一组学生的体重,并把这些数据用在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当中。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素材,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3、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有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即横式条形统计图、竖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4、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根据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推理。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进行学习。同时,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平均数

男女生分组进行口算竞赛,男生选四人,女生选三人。结果男生胜出,女生感到不公平。师:怎么不公平了?

生:男生人多,比计算的总数当然不公平。师: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我们比总数合情合理,那么现在人数不相等就没有办法比较谁的成绩高低了吗?那你认为应该怎样比才公平呢? 生:求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情景图:小红:14个小兰:11个我们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小丽:15个小明:12个 在生活中老师经常会看到咱班同学爱收集像老师手中拿着的这样的矿泉水瓶,大家看,老师把其中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

2、课件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看到这个统计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小红小明移多补少小兰小丽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那么要知道这几个同学平均每人数量应该怎么求呢?(小组讨论)

提示:可以利用手中模板自己动手移一移;也可以动笔写一写;也可以动脑想一想看有没有其它方法求出来?

4、学生汇报方法。

(1)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指名板前演示)课件演示移多补少法移动的过程。(2)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15+11+12+14)÷4

= 52÷4 = 13(个)

(3)那么这里的52表示什么?13又表示什么?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总数除以份数求出平均每份数也就是平均数。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说13是15、12、14、1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均数(板书课题)也就是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平均每人收集的平均数量。

5、小结:通过操作我们知道13个是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收集的平均数量,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不是)13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只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量,在实际收集的数量中,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个多,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个少。

1、移多补少

2、求平均数(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课堂巩固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与我们的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它,下面老师这里有一份有关平均数的资料请大家看一看:(师生共同理解)

(一)课件出示平均数资料: 该县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平均每月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0年7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人平均月收入140元。

1、五家站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50人。

2、小明数、语、外三门平均成绩92分。

3、松原市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大约是8℃

4、我们三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2007年上海市人平均月收入217元0。

(二)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现在我们要带着它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的选择方法我们看:

1、课件出示图片:

2、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6支7支5支 有三个笔筒,一个6支铅笔,一个5支铅笔,一个 7支铅笔,要使三个笔筒的铅笔数一样多,你怎样很快的知道?那么除了用移的方法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6支7支5支6+7+5=18(支)18÷3=6(支)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6支。

2、出示图片:

思★考小丽有三条下面这样的彩带14厘米24厘米16厘米 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分别长14厘米、16厘米、24厘米,请你先估一估下面哪个数最有可能是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为什么? 14厘米

16厘米

24厘米

3、一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不会游泳,如果他要趟过这条河到河的对岸,会不会有危险呢?你能帮助他分析一下吗?我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冬冬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比赛,你知道该怎么比吗?(求平均数)怎么求呢?(如果除不尽可用计算器计算。小结比赛结果。)

欢乐队植树统计表姓名植树棵数王强18谢明12李雷19王飞11刘思10开心队植树统计表姓名植树棵数杨洋14周杰16陶晓12卢浩15蔡志8 欢乐队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开心队呢?

(三)同学们清明节马上快到了,老师想带你们去烈士公园游玩,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相关景点图片)老师把这一周内游览这两个景点的人数制成了一个统计图,请大家看。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景点平均每天的游客量多吗?(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解决方法。)

2012年3月2630日“烈士公园”游客数量统计图日期人数3月26日星期五303月27日星期六453月28日星期日653月29日星期一403月30日星期二2030日29日28日27日26日0510***04550556065人数/人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第3篇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正确书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角色对话, 能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的知识, 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 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对话。

【教学难点】了解“地心引力”的作用。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新课;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 果园里的桃树结了很多桃子。哪个小朋友能把它们摘下来? (读生字, 摘桃子)

2.真能干, 老师再奖励你们几个大桃子。 (读词语)

3.我们的课文里啊也有一些桃子成熟了, 这回可是地球爷爷的大手帮助摘下来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爷爷的手》。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一年级下册识字应是重点, 课一开始笔者就和孩子们一起复习生字、词语, 但是一味的读会有些枯燥, 因此笔者创设摘桃子的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聚焦对话, 朗读体会

1.地球爷爷的手真是神奇, 小猴和小兔非常疑惑。现在请大家赶紧读读课文, 找找小猴、小兔和猴爸爸的对话吧!看看他们的对话藏在课文的第几到第几段呢?

2.用不同的记号画出小猴、小兔和猴爸爸的话。

3.交流:谁来读小猴的话?谁找到了小兔的话?猴爸爸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 (课件依次出示)

【设计意图】如何在长长的文本中寻找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种读书的本领, 但一年级孩子找句子容易盲目, 所以笔者先让他们找对话在哪几段, 缩小范围, 再开始找句子。

4.好好地读读他们的对话, 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我知道会读书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要说话了!

预设:

(1) 很有礼貌。

谁很有礼貌?从哪些词语你读到小动物很有礼貌? (请、谢谢、您)

谁能有礼貌地读读小兔和小猴的话? (指名, 评价———你一定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小朋友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请”和别人说话呢?你是怎么说的?看来大家和小猴、小兔一样都很有礼貌。

引读:听了小猴和小兔的对话, 猴爸爸亲切地说——— (齐读)

(2) 很奇怪。

从哪两句话看出小动物很奇怪?

仔细观察这两句话,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句子中都有个什么呀? (问号) 怎样才能把问句读好呢?自己试试看!

是啊!猴爸爸的话让小猴和小兔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大问号, 谁来带着奇怪的语气读读小猴子和小兔的话?

指名读, 评价:“你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了。看来你一定也很奇怪。”

小朋友真会读课文, 我们已经把他们的对话读通了, 也读明白了, 真棒!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5.指导分角色朗读。读之前先请小朋友看看, 这两个句子写了猴爸爸和小猴说话时的样子。 (课件出示)

猴爸爸 (笑着) 说:“别谢我, 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小猴 (奇怪地) 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 () 地说:“爸爸, 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 好吗?”

小兔 () 地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它又没有手。”

你们能不能也模仿着这两句话来说说下面的句子?读出这个小动物的语气。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相应角色的语气。如读小猴子的话, 用欢快、有礼貌的语气;读小兔的话, 用惊奇的语气;读猴爸爸的话, 用慈祥、和蔼的语气)

师:这样一说句子就更加生动具体了。接下来,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这篇童话中的对话。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棒。 (全班分组读, 师生分角色读, 让全班都动起来)

【设计意图】在前一环节中, 孩子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 让他们试着填一填语气词, 是在引导他们如何把句子说完整, 也是在为分角色朗读打基础。在内化语言的同时, 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读出角色的语气。

三、研读难点, 实验解疑

1.是啊, 别说小兔小猴了, 就连我们也觉得奇怪呀!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十段, 找一找地球爷爷说的话, 把它画下来。

2.小朋友想一想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

3.你找到地球爷爷的手了吗?集体交流:

(1) 地球有地心引力。过渡:原来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这手的力气是很大很大的。

指导朗读:读好“很大很大”。

评价:地球爷爷的力气真的很大。还有谁能读出力气大的感觉?

(2) 那什么是“地心引力”呢?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个实验大家就明白了。

请你拿着回形针慢慢靠近磁铁。请你告诉小朋友, 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是的, 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 就被磁铁吸引过去了, 这就叫“引力”。

(3) 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 而且它的引力比磁铁要大很多很多, 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事物, 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 (课件图文展示)

(4) 这地心引力的作用可大啦!谁来读好这个句子? (指导朗读, 评价:地球爷爷的手真了不起!)

4.我们的地球爷爷, 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 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地球爷爷真了不起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 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自由想象说) 是啊, 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 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乱七八糟。 (拓展图片, 教师讲解)

6.看来地球爷爷的手还有很多作用呢, 你从课文中的哪个标点发现了? (省略号) 那么地球爷爷的手还有什么用呢?你能来说一说吗? (同桌说, 全班交流)

口头句式训练:地球爷爷的手能让__, 能让__。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什么是“地心引力”以后, 笔者让学生进行句式训练, 但是孩子们的知识有限, 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补充图片, 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四、补充儿歌, 写字回顾

1.有个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发现了“地心引力”的神奇力量, 他写了一首拍手歌, 可是有几个字他不会, 所以写了拼音。小朋友自己把它读一读。看看你能帮他吗?

你拍一, 我拍一, 地球爷爷有法力。

你拍二, 我拍二, 能让táo儿落下来。

你拍三, 我拍三, 能让松鼠tiào下来。

你拍四, 我拍四, 能让shù叶飘下来。

你拍五, 我拍五, 能让qiú儿掉下来。

你拍六, 我拍六, 能让雪花飞下来。

你拍七, 我拍七, 什么法力大无比。

你拍八, 我拍八, 地心引力大无比。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第4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先看一段动画片——《小马过河》。(播放动画)像小马想的那样过河真的不会有危险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设置“小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马像它想的那样过河一定不会有危险吗”的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

师: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了。瞧,三(1)班各小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套得准的获胜。这是第一小组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1:张强套中5个,徐同套中9个,周宇套中6个,吴鹏套中4个。

生2:徐同套得最多。

生3:张强比周宇少套中1个。

……

师:现在请你们来当回小裁判,这4个男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

师:从第一小组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看,4个女生分别套中几个?谁套得准一些呢?

师:如果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比,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师:当男、女生人数相同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比总数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分析平均数的需要,本环节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整合,创设了男、女生各4人套圈谁套得准一些的情境,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比较总数得出结论。】

三、合作探索

1.教学例题。

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小组的比赛情况):从这幅图(略)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男生4人,女生5人)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男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6+9+7+6=28)女生呢?(10+4+7+5+4=30)因为女生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我觉得是女生投得准一些,你们同意吗?(学生讨论交流)

师: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通过比总数来判断比赛结果不公平,那怎么才能更合理、更公平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可以把几个人套中的个数“匀一匀”,让每个人看上去一样多,然后再来比较谁套得准一些。

师(引导学生观察“匀一匀”的方法):刚才这位同学是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1)从9个里移走了几个?(2)给李钢补了几个?(3)给陈杰补了几个?(4)他们两人一共补了几个?(5)移走的个数和补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等)(6)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总数变了吗?(不变)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个“7”就是原来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些数据,它们有的比平均数7大,有的比平均数7小,还有的与平均数7相等。平均数7比最大的数9小,比最小的数6大,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9与最小数6之间。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现在你能估一估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学具摆一摆,并移一移,看看女生套圈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小组合作)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6个)这个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圈的平均水平,它在最大数10与最小数4之间。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得出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7个,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6个,现在你知道是谁套得准一些了吧?

师(小结):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比平均数来判断比赛结果。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得出平均数,你能通过计算求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28÷4=7(个),30÷5=6(个)】这个28求的是什么?这里的30呢?它们都是先把每组的数合起来求出什么?(总数)然后再把总数怎样?(板书:再分)这种方法就叫做“先合再分”。

师:为什么求男生的平均数时除以4,而求女生的平均数时却除以5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就要除以几。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方块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

2.统计图变化。

师:如果男生中李钢套中的个数从6个增加到10个时,其余同学的不变,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有变化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师:我们发现当其中一个数变大,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会随着变大。

师:如果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时,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来算一算,验证一下。

生4:2+9+7+6=24(个),24÷4=6(个)。

生5:4÷4=1(个),7-1=6(个)。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减少了几个?平均每人少了几个,我们就从刚才的平均数里减去几个?

师:一个数变小,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是怎样变化的?

师(小结):看来,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变化数据组中的某一个数据,引导学生在算一算、比一比、猜一猜中发现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平均数的敏感性。】

四、巩固练习

1.生活中的平均数。

(1)光明小学三(6)班50个学生举行30秒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65下。

师: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出他们跳绳成绩的平均数吗?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

(2)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师: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不是每个篮球队员的实际身高都是160厘米呢?

(3)小红、小明和小花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

师:要求小红、小明和小花的平均体重,如果让你来做统计员,你需要搜集哪些信息?

师(小结):看来,平均数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定要学好它。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摆小棒的游戏。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中的平均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2.摆小棒(5根、6根、10根)。

(1)请同学们动手移一移,看看平均每堆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从10里面移走了几个?给5补了几个?给6补了几个?这两堆一共补了几个?移走的个数和补的个数怎么样?

(2)这个平均数一定会比( )大,一定会比( )小。

师:你会用计算的方法算出平均每堆有多少根小棒吗?

3.“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个小礼物(出示),这里有三条长短不同的丝带(没有数字),请你来估一估它们的平均长度一定比哪一条长,一定比哪一条短?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学生列式汇报)

验证: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是18厘米,它确实是在最短的14厘米和最长的24厘米之间。

(2) 师(将第一条彩带延长2厘米,第二条彩带缩短2厘米):你能猜想一下现在彩带的平均长度会是几厘米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求出每堆小棒的平均数和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帮助学生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平均数的范围及数的变化对平均数带来的影响等。】

4.解决实际问题。

师:下面是华江果品店上星期5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

(1)哪两天卖出的苹果同样多?你是根据哪一幅图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2)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和橘子同样多?

(3)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

(4)哪几天卖出苹果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哪几天卖出橘子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

师(拓展):你还能像这样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要求学生依据不同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从不同角度分析、描述和比较数据,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5.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马要过的那条小河吗?这条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马过河真的一定不会有危险吗?

生6:平均水深110厘米表示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还有的地方可能正好是110厘米,所以小马过河还是可能有危险的。

生7:老师,不一定,小马走的可能正好是比110厘米浅的地方。

师:同学们,如果小马真的非常幸运地都是从比110厘米浅的地方过河,它确实没有危险,但河水平均水深是110厘米,是说这条小河的每一处水深都比110厘米浅吗?它肯定有比110厘米深的地方,而且会深很多,所以小马过河可能有危险吗?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理解非常深刻。那么,你认为小河中有的地方水深是70厘米,可能吗?有的地方水深150厘米,可能吗?

【设计意图: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平均数知识解决课前的疑难,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平均水深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代表小河中每一处的水深都一定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10厘米深,而且深很多,所以小马过河还是可能有危险的。】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其实,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能利用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完善知识结构。】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第5篇

了李家河乡中心小学

李京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活动,提问质疑

1、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

2、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清楚了。(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两次分一分活动,使学生产生平均分与平均数新旧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后面的教学拓展埋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

1、出示例一(课件)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丽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引导学生答出小明最多,小丽最少。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老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那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丽,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

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四人收集的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三)加深理解,形成方法

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四)初步应用,内化提高、解答预设,加以区分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题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设计意图: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五)联系生活、了解作用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 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

(六)练习:

1、求出7、3、6、4的平均数。

2、只列式不计算。

少先队员在儿童节这天做小红旗,平均每人做几面?

(1)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共做8面,小芳做7面。

(2)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各做8面,小芳

做 7面。

3、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装有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的水,求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七)课后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八)总结: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第6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2+36×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人教版教学设计之平均分 第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篇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12--14页例

1、例2,练习三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平均分

教具学具:

演示教具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 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 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b、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c、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b、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4.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2.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3.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平均分》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近“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下册 教师用书)。

篇三:新人教版二下《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进行平均分。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进行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动手实践,建立“平均分”概念

1、学习例1: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1)多媒体呈现题目: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2)学生操作。

(3)展示分法

(4)教师提问:这么多种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比较公平合理?为什么?

(6)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5)追问:为什么这2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2、完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三、再次操作,探究“平均分”方法。

1、学习例2: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多媒体呈现: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2)学生操作。

(3)展示分法。

(4)语言描述平均分。

2、完成第9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第8篇

一、不能让统计味让位于数学味

该课教师执教的学校处于城市边缘地区, 数学学习困难生多, 任课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本课存在着如下三个难点:对权的理解;对权的三种表现形式的理解与计算;f (xiwx) 中2n+1个数据的处理.一堂课解决三个难点不容易, 所以教师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这三个难点的突破上, 整节课透渗出浓浓的数据运算技能教学与训练数学味.

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仅是它工具性了.其实, 本课还应渗透: (1) 样本估计总体; (2) 平均数统计量的意义.后者在本节课的渗透更是当务之急.其理由如下.

对一个统计量的认识包含着统计量的意义, 统计量的应用, 统计量的合理使用三个方面.平均数这一概念与中位数、众数两个概念比, 显然有点“先天不足”, 这个不足来自于“平均分配”这一知识的负迁移.

小学生首次接触“平均数”是在三年级下学期, 在学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之后, 借助平均分配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理解.其配套的练习仅是计算若干个数的平均数.

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的下学期是小学生第二、三次相遇平均数, 平均数的出现是为了学习中位数与众数, 起衬托作用.相应的配套练习是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位数、众数、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为什么有时候用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用众数作出决策等.

如此小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建立更多的是在数学意义上的, 而不是统计意义的.至于平均数与平均分配的不同在于它是虚拟数, 它如何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为什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 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指标, 这一切对于确定性 (线性) 思维占强势, 不确定性 (决策性) 思维还处于萌牙阶段的小学生是不易理解的, 当然小学也没有提及.

本课是学生第四次学习中接触平均数, 如果不在此明晰上述的统计意义, 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想到要提及.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归队”, 让学生在统计意义上理解平均数.

如何“归队”, 20.1.1平均数 (第一课时) 可考虑设计类似下面的问题情境:

某个九年制学校, 从小学一级至初三年级, 每年级8个教学班, 每班均有48名学生.

(1) 中午所有学生都在学校食堂吃饭, 请你设计一种方法帮师傅估计一下要准备的饭量;

(2) 学校总务处就学生的饭量问题做了抽样调查, 结果如下:

请你预测一下, 中午学校食堂要煮的饭量.

其中问题 (1) 是让学生体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不涉及权的意义;问题 (2) 感受权的意义, 体会求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设计目的是在解决第 (1) 问时, 把平均数关于它是虚拟数, 它如何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可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指标等的统计意义交待清楚.并由问题 (2) 引出加权平均的概念.

现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安排了统计内容的学习, 往往涉及的概念都基本相同, 如集中量数, 同是学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但每个学段学习的着重点应不同, 教师多思考学生知道了什么, 还不知道什么, 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走多远, 这些方面多作考虑.其二, 统计课一定要有统计味.中学数学中所蕴含的统计思想主要包括随机思想、统计调查思想、假设思想、量化的思想等, 这些与确定的数学有很大的不同.浓而单纯的数学味将不利让学生形成统计观点.

二、生活味、统计味、数学味的和谐统一

统计课往往要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以相关概念为工具, 以掌握统计知识, 形成统计技能, 树立统计观念为目标, 一堂好的统计课应该是生活味、统计味、数学味的和谐统一.开篇的引例往往能为一堂课定下基调, 下面列举的四个实例均是为引出权的概念而设计的引例, 就此谈谈本人的拙见.

实例一: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平均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 .

【评析】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

实例二:小明的爸爸与两位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 投资一个亿, 按所投资金的比例大小确定董事长, 小明的爸爸投资额5千万, 那么该由谁来当董事长呢? (学生答:小明的爸爸) 因为他所占的股份最大, 也即“权”最大.

【评析】生活味浓, 但此“权”非彼“权”, 不能由此直接建立“加权平均的概念.

实例三: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 分三项计算: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 期中考试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50%.如果小强的三项成绩 (百分制) 依次是95分、90分、85分, 小强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评析】情景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这里的“权”实际上是“外赋权”, 学生容易理解“权”的含义, 但权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又不能直接导出加权平均数的一般计算公式.

实例四:某区A、B、C三所学校的学生参加全国初中数学联赛, 各校平均成绩分别为:90分、80分、76分.

(1) 小明说这三所学校所有参赛学生平均成绩为82分.请你判断小明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正确, 请说明理由, 如果不正确, 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出所有参赛学生的平均分?

(2) 如果这三所学校参赛人数和各校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如下:

试求这三所学校所有参赛学生的平均成绩. (精确到0.1分)

【评析】情景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 能直接引入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问题 (1) 亮点还在于能让学生感受统计量的意义———经历这里的平均数能否代表三所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且让学生补充各种形式的条件, 为权的多种表达形式埋下伏笔;问题 (2)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数学的演绎推理, 是一个执因索果的过程.这种设计应该是生活味、统计味、数学味结合得比较好的引例.但应该注意的是, 这里的权是“内在权”, 学生在理解“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不是那么直接, 这点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问题 (2) , 控制不好容易让数学味浓于统计味, 能否A、B、C三校学生的成绩不是以选手平均成绩的形式给出, 而是以一组数据的形式给出.

平均数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人教版 第9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8-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生2:同样多。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下一篇:香山红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