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

2024-05-24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精选11篇)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 第1篇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老师: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建筑,气势宏伟,构思巧夺天工,许多名楼,更因名人题诗,神话传说,流芳百世,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学生:1.湖北武昌黄鹤楼

2.湖南岳阳楼

3.江西南昌泰王阁

4.山东蓬莱阁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描述的并非名楼豪宅,甚至可以说它是普通简陋的屋子,作者拿它和诸葛亮的茅庐和西蜀杨雄的亭子相提并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又是谁?

学生:《陋室铭》刘禹锡

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教学目标》

老师:抽A读《作家作者介绍》

老师:抽B读《铭》

老师:(出示生字)请大家听范读后,根据书上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划出音节停顿“│”。德馨(? ) 帘青(?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苔痕(? ) 调素琴(? )

学生:小组活动(生字注音和全文节奏)小组展示 组长批阅(一个组注音,三个组划音节)

老师:抽学生读(生字、节奏)?? 老师:抽三组学生读ⅠⅡ Ⅲ 老师:抽全班齐读

二、课文理解

老师:请大家根据注释,小组探讨,说出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课文,把译文写出来,记住。温馨提示: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6、谈笑有鸿儒;7、往来无白丁;8、可以调素琴;9、阅金经;10、无丝竹之乱耳;11、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两组上黑板展示字的注释,三个组写译文ⅠⅡ Ⅲ

(组长批阅,其它同学在书上、本上完成此两项任务,等待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

学生A主持:提问:(提问按每小题)

学生B主持:提问译文(提问按ⅠⅡ Ⅲ)

老师:请大家把译文一起读出来。

三、课文赏析

老师:作者写“陋室”,开头却用了十六个字来写“山”、

“水”和“仙”、“龙”,目的是为了引出来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兴)

(比兴:失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如:甘蔗出

来节节甜;桂花盛开处处香)

(展示课件)

老师:作者从三方面来描述“陋室”

① 环境_____,_____(景)

② 交友_____,_____(友)

③ 情趣_____,_____

_____,_____(趣)

老师:1.来这儿的人多吗?(不多)

2.都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3.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士之士”,“高雅之士”呢?(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4.朋友走了会很孤独,孤寂吗?(不,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老师:1.作者把自己的`陋室和三国时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相比的作用?(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

“子云”自比)

2.表明了什么?(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字上干出一番事业)

3.可见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

4.作者这样写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5.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悟德馨)

6.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点题:惟吾德馨)

7.读过全文,我们能感受作者的品质?(身居陋室,却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陋室铭》课文结构:

四、写作方法:托物言志、比兴、对偶、引用

比喻起兴: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清幽(景)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洁(反向)点题

比喻? 托物言志?

起兴? 反衬类比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仿写]教师铭?? 侯运成? 3月

职不在高,尽责就行。

业不在大,守好就好。

平凡老师,教书育人。

上班骑车去,下班买菜中。

谈笑在讲台,往来皆学生。

可以写写诗,懂英文。

无K歌之乱耳,无酒局之劳形。

远有孔夫子,近有陶先生。

自己云:奋斗一生。

五、习题训练(小组活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作练习,掌握“铭”这种文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教室取名“德馨陋室”(教室布置时取名)吗?这个词有何意义呢?这个名称是由何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写作手法分析:

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第3篇

[关键词]状物取神 托物言志 反向立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20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整篇课文有十八个句子,堪称愤世嫉俗之作。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其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以及他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主题,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开头排比缜密,其对偶句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节奏感强,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几个押韵字来行文,押韵严格,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富音乐的节奏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通过对山水的描述,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陋室的孤陋与否,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他们抚琴研经,生活从容,远离庸俗,远离公门,既像得道隐士,又像凡夫俗子,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通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描写,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体现了“陋室不陋,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从不与白丁做伴,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引入主题,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深处着笔,大费周折,极度渲染,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见贤思齐,终生践行,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本身并无过分之处,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我们从这篇文章的主题来看,它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操,也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作者能将自己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蕴悠远,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篇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两全其美的不朽佳作。

精选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优秀 第4篇

第一: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言文古文五项,自主翻译课文。

第二:通过反复吟诵、思考、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语言及情感。

第三:理解“陋室不陋”中所蕴含的君子之德、高洁志趣,了解刘禹锡其人其事,体会其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教师吟诵《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让学生回答,这是谁的诗?还记得关于这两首诗的小故事吗?

游玄都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紫 陌 红 尘 拂面来, 无 人 不 道看 花 回。玄 都 观 里 桃千树,尽是 刘郎去后栽。

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游玄都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再游玄都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当他再次回到了长安。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刘禹锡重提旧事,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

二、初吟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全班自主吟诵一遍课文,然后全班齐吟一遍。

2.题目解说——铭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教师过渡语: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铭这种文体的含义,除了依字行腔外,铭文一般是用韵的,所以本文也是押韵的,所以,我们吟诵的时候,还应该遵循另一个吟诵规则——入短韵长。

根据这个规则,全班再次吟诵课文,自己吟诵,小组尝试,推荐或自荐来吟诵。

本文押得是下平声九青ing的韵,这个韵都有如下字:青经泾形陉亭庭廷霆蜓停丁仃馨星腥醒惺俜灵龄玲铃伶零听冥溟铭瓶屏萍荧萤荣扃垧蜻硎苓聆瓴翎娉婷宁暝瞑螟猩钉疔叮厅町泠棂囹羚蛉咛型邢

这个韵,是一个清远的韵。

该韵的读音都会给人一种清远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韵带给人的感觉,初步感受刘禹锡阔达,不为世俗所左右的胸襟。

三、依意行调,理解文意。

1.分解文本,明确每一部分的吟诵规则:四言诗吟诵+近体格律诗+文的吟诵。

1)四言诗吟诵方式:一三,三一,二二,二一一,一一二,一二一。

2)近体格律诗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3)文的吟诵规则:虚字重长,根据意思循环往复,散体则慢,排比则快。

2.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解决古文五项,自主定调,进一步吟诵文本。

3.小组回答每部分的含义,讲解出现的古文五项,并且依意行调的吟诵该部分。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最后一句却说:何陋之有?那么,陋室到底陋不陋?

初二语文《陋室铭》教案设计 第5篇

这篇铭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选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由《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引出作者--刘禹锡。

二、解题: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给自己的陋室作的铭。

三、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多媒体显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三、整体感悟

1、 字词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指导朗读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3 GB3 MERGEFORMAT 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翻译课文: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 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 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 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 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4、理清条理:

①(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陋室铭》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第6篇

【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齐答)喜欢。

师: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此人终于大怒,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师:此人何许人也?

生:刘禹锡。

师:刘禹锡何许人也?

生:唐代诗人、文学家。(师补充)有“诗豪”之称。刘禹锡的说理精辟,词锋犀利,有《刘梦得文集》。

师:这篇超凡脱俗的千古铭文是?

生:(齐答)《陋室铭》(师板书)

【学习目标】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品千古铭文,悟万世雅人。

【解题深入】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什么是陋室?

生:简陋的房子。

师:什么是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从哪里得到的这个信息?

生:课文底下的注释。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告诉我们,课文底下的注释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文言文。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那么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品千古铭文】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能够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真认真。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呀?

生:儒,“谈笑有鸿儒”的“儒”。

师:这个字念rú,二声。请同学读一下。rú,rú。

师:还有没有?好,那老师考查一下你们。[辨音识字]你们能准确地读出红色字体的读音吗?横着读。谁来试一下?

生读: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师:真棒。刚才这些字音里有一个老师要强调的,就是最后这一个,“调tiáo素琴”的“调”是一个多音字,还念“diào”,同学们组个词。

生:小调,音调,调查。

师:咱们一起把这些字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那你能说出下列加点红字的意思吗?可以抢答的哟。

生1:斯是陋室:斯,这。

生2: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生3: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生4: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师:这个我得讲一下啊,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生5: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生6:金经:指佛经。

生7: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生8: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生9: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字词的意思我们了解了,谁愿意把这篇铭文给大家读读听听呀?

生读。

师:这名同学老师认为字音已经非常准确了,但是老师还是很遗憾地告诉你,老师从你的朗读里没有听到一点美的意思。想知道原因吗?我们一起来看。

2.读出韵律。

师:这是一篇美文,它美在韵律。刚才我们说了“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什么是用韵呢?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最后那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韵母都是相同的。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铭文,你能找到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吗?来读一读试试。

生读课文。

师:刚才这名同学非常棒地在读的时候在文中圈划了一些字,来告诉大家你圈划的是什么?把这些字读出来。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刚才这名同学读的这些字和老师屏幕上这些红字是相同的。老师屏幕展示的内容也藏着同学们需要学习的无穷奥秘。大家上课要注意观察,认真倾听。那这些字就是老师刚才说的用了相同或相近的韵母。用了什么韵啊?

生:ing。

师:我们就把这些字称为韵脚。在书上做一下笔记。脚,脚步的脚。

[朗读指导]

师:那像用韵的文章我们在朗读的时候,用韵的字语气要加重,声音要拖长。老师示范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伴是学习的最佳搭档,下面大家同桌之间你上一句我下一句,把我们的韵味读出来好不好?

同桌互读。

师:好,同学们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听?

同桌展示。

师:哎呀,掌声在哪里呀?

同学鼓掌。

师:我真得觉得韵味出来了。但老师又听出问题来了。刚才这名女生读到“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文书。

师:案牍放在一起是官府文书,是一个词,读的时候能断开吗?

生:不能。

师:这名女声读的时候断开的原因在于,请同学们看屏幕。

3.读出节奏。

师:这篇美文还美在它的节奏呀。节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停顿,老师已经把这篇铭文的节奏给同学们标出来了,请同学们快速在书上也做好标记,然后用停顿的方式再次朗读铭文。

学生标记节奏。

师:同学们标注得很认真,我们一齐根据节奏齐读铭文。

生齐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教学设计 第7篇

设计理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回答“为什么”。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回答“怎么样”。

4.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四、演读,装饰陋室

教师出示写着某种物品名称的牌子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放在刘禹锡的陋室里?选择后,请说出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1.文房四宝;2.玉麒麟;3.虎皮太师椅;4.锦衣玉食;5.未加装饰的琴;6.官府的公文;7.佛经;8.先秦诸子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演读、探究、讨论,在情境应用中,为下面挖掘文化内涵作铺垫。)

五、审读,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悟读,仿写陋室

仿写:《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陋室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第8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 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 ,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提交全班讨论。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遂以名楼 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 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初中文言文《陋室铭》教学设计 第9篇

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3. 关于“铭”

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lòu xīn tái hóng rú tiáo dú

陋 室 馨 苔 痕 鸿 儒 调 素琴 案 牍

gě shǔ

诸 葛 西 蜀

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著名、出名。在:在于。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四、翻译课文。

特殊句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何陋之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理解课文内容。

1. 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 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二、(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三、(8—9句):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明确: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明确: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明确: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小结:

1. 教学设计>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

明确:直接表现:环境: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朋友: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 灵 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 德馨

室 写景状物

室内人 高雅情调

言志 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 子云亭------何陋之有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堂设计 第11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范文一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学生自读第2段。

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禹yu锡xi馨xin鸿hóng 儒rú牍dú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五、研读课文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这篇短文。

2、由刘禹锡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较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条件呢?同学们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板书设计

景色清幽

陋室不陋

友人博学惟吾德馨

情志高尚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设计3:(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设计4:(哲理导入)

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重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背景介绍,检查预习

1.题解: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目标导学二 :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如“馨xīn”、“牍dú”。

②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③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④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

目标导学三 :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苔藓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②“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目标导学三 :赏析诵读,欣赏形式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目标导学四 :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背诵《陋室铭》。

2.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3.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4.结束总结: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是……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教学提示】

背景介绍,可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再分别汇报,这样效果更好。

【学法指导】

铭文特点: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教学提示】

可指名朗读,在此基础上同桌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类比: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类比的作用:就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形成逻辑推理的前提。

【教学提示】

可以分组合作,教师补充完善。

【学法指导】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将思想、立意、情感与文章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达到了水乳交融、顽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说是作者将通过视觉得到的物像,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对物像进行提炼与升华,最终达到精神层面的享受。

有许多散文创作者认为,意境纵然是由对具体物像的刹那触动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还需要不断的提炼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块璞玉,必须经过石匠的精心雕磨,才会成为真正的宝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创设一般要经历感应、孕育和激变三个阶段。

板书设计

陋室铭(托物言志)

1.(1—3句)比喻起兴,引出陋室。

2.(4—7句)写景叙事,描写陋室。

3.(8、9句)古贤自比,表明心志。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重点)

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1.板书课题: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①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②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③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④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诵读课文

①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

②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③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

④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⑥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言,理解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5.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6.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7.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9.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0.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1.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目标导学四:迁移运用,体会鉴赏

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教学提示】

①采用跳读方式;②小组互动、交流,班级中展示。

【教学提示】

这个环节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教学提示】

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可预先设题(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学法指导】

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文体,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而且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骈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教学提示】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学法指导】

衬托:是语文学科中的表现手法的一种,可分为正衬与反衬。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上一篇:小学数学脑筋急转弯大全含答案下一篇:平均数的计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