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小学课本

2024-06-29

民国的小学课本(精选11篇)

民国的小学课本 第1篇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 (典藏版) 》,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

社会对语文教学和课改的批判由来已久, 尤其在新学期之初, 批判之风潮刮得格外地强劲。在今年的这场网络与媒体的口诛笔伐中, 有一种声音和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 很多评论者将上世纪30年代初由叶圣陶先生编写、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供初级小学生使用的语文课本翻出来, 与当今权威通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一番PK, 比照之下, 对《开明国语课本》是赞美有加, 对其中所蕴含的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推崇备至, 并因此还出现开明出版社应时之需再版而热卖脱销的盛况。

一、两套教材的比较

在读《开明国语课本》时, 也特地将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拿来与之进行比较。

以前常听同事们谈论起家里还只是在上低年级的孩子就开始讨厌语文, 我心里还多少有些对孩子的学习品质不以为然。在对两套课本一番比较研读后, 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好的教材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生活品质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有很大的断层:一年级上册还比较贴近儿童的生活、心理和认知水平;一到下册便开始与孩子疏离了, 开始端起学究的架子了, 开始在所谓的“美文”的象牙塔里扭捏造作起来了, 开始摆出一副正经严肃的道学家面孔来进行道德说教了……

而《开明国语课本》让人全然不会有这样隔膜、枯燥和厌恶的感觉。它的八册课本尽管在课文篇幅长短和内容难易上都有层级的区别, 但却能始终保持一种亲切感和趣味性。它之所以能在接受者的心理上产生这样好的效果,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这套课本在课文内容的选取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浓郁的儿童生活气息

绝大部分的低年级教材都注意到了课文要有生活气息, 但是真正能立足于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底的, 我认为开明版的课本是做得最好的。这套课本是在用儿童喜欢的事情来写做课文内容;用儿童式的心理和思维去想象、去追问、去探求【例如第二册的第一单元】;用儿童式的表达特点 (浅显、直率) 或儿童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押韵) 去表达【例如第一册的开篇写道:“先生讲/小黄狗/玩皮球/小黄狗/你玩皮球/像吃馒头/哈哈”】……这些浓郁的儿童生活气息, 让人在童趣横生中忍俊不禁, 心中充满着温馨和快乐,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从而因感动而爱上书本上的这些澄澈的文字。这何尝不是深入浅出式的美感———生活美、人情美、文学美———教育呢!

之所以强调是“儿童生活”, 是为了区别于成人的生活以及从成人的视角去定位的儿童生活。就这一点, 且不论人教版小学课本从第二册起就已开始与儿童渐行渐远, 就连它的一年级上册也未能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做到“从一而终”的纯正了。例如, 入选的《静夜思》虽有生活气息, 但缺少“儿童意识”, 有着婴儿般良好睡眠的孩子们几乎没有半夜看月光的生活体验, 更何况六七岁的儿童懂得什么是乡愁!……正是这些成人视角、成人思维, 成为孩子理解课本的障碍, 而儿童生活气息的缺乏, 也使得孩子最终不接受这样乏味的、枯燥的说教式灌输。

2. 潜移默化的公民素养教育

正如上面提到过, 开明版的课本是用儿童喜欢的事情来写做课文内容, 因此它的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式, 而非生硬说教的灌输式。例如, 两套书都有讲到儿童造房子的游戏, 开明版是用了一个单元三篇课文《纸盒改做的房子》《鸡的家》《大家来住》, 由孩子游戏的纸房子到他们动手给鸡搭下蛋的木房子, 再到用歌谣的形式介绍人们建造新房的流程, 课本通过这样一种由游戏到生活、由具体生活体验到抽象知识介绍的迁移拓展的方式, 在游戏中蕴含着蜜蜂会做巢、人类建房子等知识。

不仅是教育方式上有差异, 在公民素养的教育上, 开明版的课本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 除去人教版中也有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爱国、礼貌, 以及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品质的培养等共有的公民素养教育内容外, 开明版的课本还非常着重地强调民主意识、劳动意识、协商合作意识。在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有写道:“先生讲话, 小朋友听/小朋友讲话, 先生听/小朋友讲话, 小朋友听”, 用非常浅白的话开宗明义地宣扬着民主平等的思想, 并通过对日常行为规范的渗透, 将这一优秀的公民素养落到行动的实处。“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光荣”, 对劳动的由衷赞美、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对他人的劳动成果欣赏和感恩等劳动意识的教育, 更是在各册课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开明版的课本还常常写到孩子们群策群力, 通过协商、合作, 一起努力把事情办好的生活或游戏事件。如《我们开店吧》, 从中体现出很强的行动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而人教版虽也有类似的内容, 例如“语文园地”中的《这样做不好》《该怎么办》等, 但都只是以提列出几个问题的方式, 这种局外人式的点评, 终究让人觉得教育有种纸上谈兵式的羸弱。

3. 着眼于语感、语用的训练定位

《开明国语课本》不仅在课文内容的安排上有上述优点, 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也与人教版的迥别。前者通过练习重在对语言的表达运用训练, 具体的表现, 一方面是在对课文的回顾, 主要是对文中句子的仿写造句, 尤其是关联词的运用;另一方面则是训练字词, 但它始终秉持“字/词不离句”的原则, 在具体句子语境中训练用词连句。这两方面都可以看出其练习设计的意图着眼于培养语感、注重语用。而后者人教版的课后练习则重在积累, 包括“读读背背”对课文的背诵积累, “说一说”“连一连”的认字和组词练习中对字词的积累, 但是它的字词积累都是没有语境的孤立记忆, 从这可以看出其练习更偏重于语基中积累技能的训练。

二、当今语文教材的反思

通过《开明国语课本》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优劣比较, 我认为当今语文教材在改革中遗失了三个最为重要的传统。

1. 遗失了俯下身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的真诚关怀

只有以受教育者的生活、心理、思维基点为出发点的教育, 才是真正能走进心灵、赢得心灵的成功教育。

2. 遗失了对生存基础、生活本身的关注

忽视了人真正的健康发展需求,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其实不是形而上的美育理论或机械空洞的抽象知识, 而是在劳动中体验创造的自豪感、在游戏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协商合作的能力。

3. 遗失了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学是为了生活之用, 而生活之用离不开具体的生活之境, 所以学绝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机械组装, 不是只为应对题海做准备, 它应该有更鲜活的源泉、更广阔的施用天地。

总之, 不是所有的旧往都已过时, 也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进步。所以, 我们既要面向前方勇于突破和摸索尝试, 也要时刻不忘在回首中去理性地反思其得失, 并借鉴其精华。唯有如此, 我们的语文课改才能真正地走向更远、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 (典藏版) [M].丰子恺绘.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0.

小学课本上关于端午的诗句 第2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课本上关于端午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课本上端午的诗句1

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2、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3、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4、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5、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6、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7、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9、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0、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小学课本上端午的诗句2

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2、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4、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忺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6、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范成大《如梦令》

7、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8、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9、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10、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文天祥《端午》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3、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15、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16、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7、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19、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20、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21、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2、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23、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24、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25、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胡仲弓《端午》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27、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28、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三首录二

29、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王迈《念奴娇》

民国老课本里的世界 第3篇

课本直排,写正体字。上学的规矩是先向老师鞠躬请安:“先生,早。”“先生”是对老师的敬称,不分男女。放学的时候,师生道别,叫“明天会”。

课本里嗅得到江南水乡的味道:“柳条长,桃花开,满地菜花黄”,“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江南风景如画,课文里两个杜撰的地名,一条红桃巷,一条白荷巷,满满的江南小情调。

还有几篇课文,是根据江南童谣改编的,譬如“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大家来拍麦”,本是妇女逗弄婴儿所唱,一边唱,一边拢着婴儿的小手:“噼噼拍,噼噼拍”,作者润饰了几笔,变成:“小麦新,做面粉。大麦黄,做麦糖。拿点面粉给张家,拿点麦糖给李家。张家给我一瓶新蜂蜜,李家送我一支石榴花。”

编课本的叶圣陶,尤其懂得儿童的语言,譬如:“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儿童讲话,没有意义,但有意思,只在乎吃饭睡觉玩。“带来光明,温暖了人间”,这种大道理,这套课本里没有。

没有道理的课文还有:“三头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课文短小,但可教的东西很多,首先学数字:“三、一”;然后教生字:“牛、羊、草、花”,最重要的是告诉小孩,即使是牲畜,也并不只晓得吃草,里面有一只羊,与众不同,它看花,有灵性,也有享受生命的一刻。

儿童天生都喜欢听动物的故事,这套课本里连一头猪也可以有发言权:“自从到了人家来,人只给东西吃,不让活动。越吃越胖,越胖越怕活动,我只好躺在地上。人看见了,就说我懒惰。你们说,这不是冤枉吗?”这样的文字,有菩萨心肠。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课文,就有什么样的作文。民国的小学生,深谙这种品格,也懂得美和善,一篇作文《我家的玲玲》,写家里养了一只狗,取名“玲玲”。人狗有情,在小作者眼中,这只狗形象强壮高大,性情温和忠实,视如良伴,而不仅是宠物。

还有一篇《游动物园》,前面写得兴高采烈,中间突然插了一句:“听说这里本来还有一头白象,在不久以前生病死了,这真是十分可惜的事。”细心铺排,感情色彩有变,一件乐事,中间插写一笔憾事,“既有喜,又有愁”,小小年纪,有这种慧眼,证明学校里教的,不只是课本,还有人生的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 第4篇

一、前言:

科学研究表明,5~15岁是人生最佳记忆时间,牢记的内容将终生受用,因此提升此阶段内学生的阅读量加大其知识的积累势在必行,因此小学语文阅读量的增加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重点研究问题,因此学术界针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对此问题进行个人的思考,并在本文中进行阐述。

二、各套教材课本阅读量课文数量现状比较分析

课本阅读量指全套课本阅读完整文章的数量(不包含配套阅读品种)。包括课堂教学用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以及“阅读链接”中的附加文章,还有练习系统(如“语文园地”“积累·运用”)中出现的完整诗与文。为方便计算研究,统称为课文数,作为考察学生阅读量的基础参数。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并出版的三套教材、江苏版、北师大版教材为蓝本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探究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相应教学理念和编写指导思想下课文数的量化情况。

从纵向看,代表不同时期的人教统编版(1987年)429课,九义版(2011年)507课,课标版(2001年)615课,数量呈递增趋势,课标版的阅读量为最高,统编版最低,各套间相差约100篇左右,比例差相对均匀。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教育的发展,课文数自统编教材之后在稳步上升,课标教材达到最高点。这三个数值给我们的思考是:统编版、九义版、课标版在不同时期内,承担小学语文的识字学习、基本阅读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在课时数相对等同的情况下,其中哪个是最佳课文数数值,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中,既达到2500~3000字的识字需要,又培养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因为涉及诸多隐性因素,不能作出简单的判断,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验证。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在不改变课时的情况下,能够让学生达到最大阅读量,吸收最多的信息,从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仅从这一点上来说,课标教材的优势最为突出。

但是从横向上看,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这些同一时期的课表教学文件是由高向低进行排列。江苏版的课标教学文件相对最低,但是其产生的效果依然良好,而人教版的课标文件相对被时代课标文献少了140多篇左右,这证明人教版的课标文件在阅读量处理上既不采取精装原则也不采取高阅读量原则,而是适度的平稳推行,每一个课标文件的制定都受到地方或者其他因素的制约,在这里并不对其进行评论,但是能够从其安排的课标文件上,窥探到他们对小学语文阅读量对小学语文阅读作用上持有的态度。

三、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思考

作者本身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偏向于大量累积阅读量这一教学模式,原因有三:第一通过多年教学发现,小学生的记忆能力非常强,普通课文孩子阅读三遍左右就能记住大概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基本都能够完整的掌握课本的内容,且作者与初中语文教师探讨过,初中语文教师则表示,孩子的理解能力超强,大部分孩子对于课文的基础掌握没有任何问题。这就表明小学时期学生的理解能力偏弱,再精准的课文讲解也未必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因此我们只需为孩子添加知识内容,为他们打好基础即可。第二小学生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在课堂上小学生的几种能力只有10分钟,其余的时间集中力会慢慢下降,如果再出现某些吸引状况,则会直接导致小学生丧失几种能力,那么在十分钟的时间当中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快速的讲解课文要点,剩余的时间则是用各种学习方法,如情景代入法、快乐学习法、建构教学法等带孩子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这时的教师不是教育者而是引导者,因此精准化的教学只有十分钟,那么再多的精准解释也无法弥补学习上的欠缺,因此倒不如增加孩子接触知识的阅读量,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反复讲解的知识往往缺乏耐心,增加小学课文阅读量,配合教师引人入胜的引导教学,能够迅速抓住孩子的心里,在课堂上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学习知识的时间,让孩子对语文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而过分的、反复的精准教学,则会导致小学生丧失学习动力,如此会让孩子陷入到枯燥乏味的学新环境当中,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针对小学语文课文阅读量是否增加,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应当正确针对孩子的年龄段以及接受知识的方式,接受知识的水平做出正确的反应,而不是一概而论的强调精准教学的重要性,因时、因地的针对性教学,发挥多变的一到风格,才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考虑的切实问题。

四、结语: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第5篇

闻鸡起舞(祖逖)

刻舟求剑

买椟还珠(郑国人)

画龙点睛(曾僧繇)

胸有成竹(文与可)

杏林春满(董奉)

手不释卷(吕蒙)

鹏程万里

水滴石穿(张乖崖)

大公无私(祁黄羊)

程门立雪(杨时

程颐)

入木三分(王羲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

刻舟求剑

买椟还珠(郑国人)

画龙点睛(曾僧繇)

胸有成竹(文与可)

杏林春满(董奉)

手不释卷(吕蒙)

鹏程万里

水滴石穿(张乖崖)

大公无私(祁黄羊)

程门立雪(杨时

程颐)

民国的小学课本 第6篇

纵然现今的语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但因此就承受诸多无妄批评和指责,是不是也同样没道理?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典型,認为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也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昨天,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直言,这些说法,纯属胡说八道。“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文章不少。”

昨天的会议上,不少与会学者认为,盘结在语文教育身上的外界干扰实在太多,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见不作澄清,任其混淆视听,必然会对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危害。

民国老课文没你想得这么美

孙绍振几年前编撰过语文教材,谈及这段经历,他直言:“不只是痛苦,真是痛得‘皮开肉绽’”。无论是语文教材的编撰还是课堂教学本身,“谁都能对语文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在中学的各学科中,或许没有哪一门学科承受的非议比语文学科更多。

孙绍振说,语文教材确实不好编,如今问题也不少,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歪理当真理”。针对有学者认为的“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一说,78岁的孙绍振回忆说,自己读小学时接触的正是“民国老课本”,有一本教材的第一课就是蒋介石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时选的哪里是美文,大量课文是时文。”孙绍振至今还能背上几段小学课文。从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选文不仅没有文学性、不贴近生活,而且文章遣词造句中时而有语病,时而夹着方言。

但书市上,借着“民国老课本”热销,不少出版商笑弯了腰。在诸多民国老教材中,最受追捧的是由叶圣陶编写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孙绍振说,《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实际上在当时不是主流的语文教科书,而是给学生课外阅读的读本。名家之所以编这套读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太糟糕。

“有些学者和书商,一边在攻击学校的语文教材,一边在组织编写给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看,也不排除背后有经济利益的因素。”有学者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为“书商的诡计”。问题是,在对语文教材的诸多批评中,这类“诡计”被发现了吗?

美国学生“多元思维”值得中国孩子学习?

除了教材,语文课堂受到的外界侵扰也不少。到上海赴会前,孙绍振刚读了一位学者写的文章,大意是讲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故事被搬到美国课堂后,美国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孔融让梨”故事做了更加多元的解读。

美国学生的活跃不难想象。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孔融的父亲很有问题:“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也有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孔融:“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还有学生对分梨的行为产生不解:“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在文章的写作者看来,美国孩子对一则文本有多元的解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胜出中国孩子很多。

“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如今的课堂上似乎是被鼓励的,学界不少人士甚至认为,在教学方式上,中国老师要向美国老师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孙绍振认为,诸如美国学生对于“孔融让梨”的很多讨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本的解构——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解读。

“这是西方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划等号。因此,在全盘引进、模仿西方的教学方式前,老师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孙绍振说。

一位出席这次论坛的中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无论是“皇帝的新装”、还是“愚公移山”等故事,在如今的中小学语文课上,很多老师确实都会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名,在课堂讨论时让学生畅谈对故事中各色人物的看法。

以愚公移山为例,如今的中国课堂里,也能听到“愚公把山移掉,这种做法是不环保的”、“愚公的行为很愚蠢,他可以自己搬走”等言论。乍眼看去,中国的孩子也和美国孩子一样很善于发散性思考,但这位老师同样表示:“离开文本的随兴解读,本不该是语文课教学的要义。”

语文教学被太多貌似“正确”的意见纠缠

“对于语文教学的很多意见听上去很正确,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徐默凡也讲述了一条让他“印象深刻”的见解:包括名家学者在内,很多人主张,语文学习关键在阅读。比如,“学生语文学不好,关键是读书太少”、“学生如果爱读书,书读得多,语文素养自然上去了”。

徐默凡说,假如这些听上去很对的意见被架之于一位钢琴教师头上,相信众人就不会皆以为然。“如果一位钢琴老师告诉学生,我的课只是培养兴趣的,提高钢琴水平更多是课外要欣赏钢琴名曲,这样你的钢琴水平自然提高,考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在第一时间解雇这位钢琴教师。”

以此为例,徐默凡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直接的教学目标是增加学生的语文技能。但在现行的教学环境中,语文课堂被各种貌似正确的声音、意见所包围,一些显而易见的教学误区却没有机会得到澄清。

小链接:懂古文比懂英文还重要

张晓风的身上,对家训“承担”精神的践行无处不见。除了作家、环保推广者等身份外,她还有另一个重要头衔,即是“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副召集人。 “大家都以为古代的东西很难,所以就拒绝学习,这是很可惜的。中华文化底蕴悠久而博大,事实上稍微解释一下就能懂的。”张晓风说,“我觉得懂古文比懂英文还重要,因为学了英文后,有人可能大半辈子都不会去用它。”

她认为,呼吁重视国学教育也是一种抢救。“像环境一样,国学这么好的东西,可我们都不重视。虽然现在海外成立了很多孔子学院,但我们有时候连自己文化里头有什么好东西都不知道,又遑论如何教外国人呢!如今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况愈下,国学程度低,其实海峡两岸都面临一样的困境。”

然而,面对大陆当下出现的“国学热”,张晓风同样表现出了担忧。“当然,我们都希望中国文化受到重视,可也有紧随而来的问题出现,就像小孩子要给他们营养,是喂鸡精还是什么?这就涉及具体的方法问题。但我们起码应该认识到,‘国文教育的兴衰,关乎国族文化慧命之存亡’。”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 第7篇

一、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持续提升

随着家长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阅读期望值也在持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合理规划课本阅读量的情况,也知道 “贪多嚼不烂”的教学道理。但是,在这些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也只是注重延续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没有从骨子里进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具体的来说,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是简简单单按照教学课本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按照课本的阅读量进行教学设计。 但是,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没有将这些知识有效地和小学语文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小学语文课本的教学任务形成了对小学生的沉重负担,这就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难以得到保障。

例如,根据对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多种小学语文课本的研究,可以看出,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呈现出了递增的趋势。虽然在这些教材中,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添加了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呈现出了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完全没有发挥出先进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应有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规划程度不高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规划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的规划程度还不够完善,所形成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知识体系也不够健全。但是,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小学语文内容的教学设计, 往往难以拿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就导致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例如,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对于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合理值”的规划。具体来说,就是没有把小学语文课本阅读过程和小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吸收归纳两者的平衡点归纳好,只是一味地进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灌输和积累,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的锻炼,这就导致小学生难以掌握到进行语文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也就难以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效率。

二、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思考

(一)合理规划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

为了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设计。

例如,在进行小学课本阅读量设计时,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的课本知识程度进行检验,进而有效地了解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定期让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总结,增强教师对小学生学习程度的了解。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调查问卷设计的方式,合理地考查出合适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保证规划出合理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

(二)控制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数量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设置合理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具体的来说,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控制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地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平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阅读分析方法和阅读理念同时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学习理念,通过合理地控制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设计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小学生充分地表明掌握住基本的语文知识是提升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根本。通过这样的方式,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控制,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进而有效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民国的小学课本 第8篇

分析学校近几年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测试中的数学成绩, 90%的学生不会读题, 对于图画的解读能力低下。结合笔者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 农村低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极为贫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以纯文字形式呈现”的习题无从下手。面对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习题, 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刨去文字, 留下数字, 然后, 凭借一己之感, 拼凑算式,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错多对少。

2.对“以图文结合形式”的习题舍本求末。面对图文并茂的习题,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图画, 忽视掉文字, 任凭自己的对图片的理解, 列式计算, 这样的结果往往舍本求末, 错误百出。

3.对“以图表和符号形式呈现”的习题束手无策。相对于前面两类习题, 这种类型的习题更为抽象, 更加需要学生仔细阅读, 但是, 由于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对此束手无策。

通过观察和访谈, 笔者以为, 造成农村低段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这样三个方面:

1.年龄限制 :第一学段的孩子心智尚小, 相对于具象的图片, 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和符号对学生而言是毫无吸引力的, 再加上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量有限, 因此对于数学阅读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年龄的限制而放任他们的学习行为, 这不仅是因为数学阅读对问题解决的重要价值, 更因为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学生终身受益。

2.家庭忽视 :虽然现在的农村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富裕, 但是农村家长的素质还是亟待提高, 他们能够感受到正确读题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意义, 但是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 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自己读题给孩子听。殊不知, 这样的做法越俎代庖, 把本属于孩子的训练机会统统揽为己有, 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孩子数学阅读能力的弱化。

3.教师轻视 :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总认为阅读是语文老师的事情,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意识非常淡薄。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这类错误, 总是简单地归类为审题不清、粗心大意等。孰不知, 这些都可以归因到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缺失上。

二、理论构建

数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含语言符号 (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 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多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 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验证的积极能动的思维过程。低段学生 (低段学生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 即7—9岁儿童。) 的数学阅读能力主要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导学生把阅读视为自己学习行动的基础, 使学生体验阅读经历是一种乐趣, 端正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习惯。

三、提高低段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九大策略

1. 面批课本作业, 点燃阅读课本兴趣之火。面批是指老师当着学生本人的面, 批改其作业。便于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作业速度、正确率及其思维过程, 从而给予及时的指导, 及时发现、据实分析隐藏在学生作业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精心重组课本练习, 在课中安排做一定的课本练习, 并当堂在学生的课本上批改, 写上激励性评语, 既可以利用课本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因此面批学生的课本作业, 能够点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之火。

2. 绘制课本补丁, 点燃阅读课本兴趣之火。课本补丁是把课本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牢记的一些概念、定义、规律和方法等等, 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绘制在数学课本上, 就像一块块“补丁”镶嵌在学生的数学书上。它较好地记录了学生学习的足迹, 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为学生课后的复习提供了显性的资料, 成为学生再次阅读数学课本的较好素材。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 也因为是学生自创而点燃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之火。

⑴绘制概念补丁。新课程以来, 数学书上的很多内容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出现, 旨在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学习后, 才能得到最终的学习成果, 有很多就是概念的定义。学生可以把这个定义抄写在课本相关的空白之处, 形成课本概念补丁。

⑵绘制方法补丁。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规律用补丁的形式绘制在课本上, 形成课本阅读的素材之一。这里的方法和规律包括例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多种解题方法等, 它弥补了教材的空白之处, 留下了学生学习的足迹, 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增长。

⑶绘制练习补丁。练习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数学课本由于篇幅等原因的限制, 不可能罗列全部习题。也因为地区和学生个体的差异, 课本上的练习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因此, 补充一些个性化的习题、拓展性的习题、学生的易错题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课本补丁的形式, 把课本上没有呈现的概念公式、规律方法、拓展练习绘制成为课本上的阅读材料, 不仅可以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 留下构建知识的痕迹, 也让数学课本成为更丰富更具体的阅读材料, 同时因为学生自身参与了课本的编写而更能激发低段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之火。

3. 创设连环情境, 点燃阅读课本兴趣之火。《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课本上的很多习题都提供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但是对于低段学生而言, 过多的情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把课堂搞得四分五裂的同时, 还容易失去数学课的本味。那么要如何更好地利用课本上的丰富资源, 来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数学课本呢?

⑴利用书中的人物创设连环情境。人教版教材上贯穿始终的两个小朋友是聪聪和明明, 还有一个小精灵。教师可以把课本上提供的情境和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 并让这些人物和学生结成好朋友。这样每次这些人物一出现, 学生便会带着好朋友又来了的欣喜, 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学习, 达到学而不厌。课堂结束的时候, 还会对下次好朋友的来临充满期待, 下课后也会乐意去看书上有这些人物的地方, 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人教版二下 (以下同) 《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 教师这样引入:

师 :小朋友们, 今天小精灵要带聪聪和明明去哪里呢?课件出示主题图。二 (1) 班明天要去春游啦。聪聪和明明看到二 (1) 班的小朋友忙忙碌碌的, 就有了疑问。他们在干什么呢?你知道吗?

就这样, 聪聪和明明就以一个虚拟的形象出现在数学课上, 带领着小朋友们去探究, 去学习, 去质疑。课本上的很多情境便都成了他们活动的乐园, 成为生活与数学的衔接地。孩子们也非常乐意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对于他们的家——数学课本, 就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⑵利用书中的故事创设连环情境。连环故事教学在低段数学课堂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数学课本上的很多故事可以串联起来成一个连环情境, 别具趣味。根据数学课本上的动物童话的特点, 创设这样一个连环情境, 让学生把枯燥的作业练习课变成充满童趣, 生机盎然的领地, 既让孩子带着愉悦主动的情绪去阅读数学课本, 又激发了学生对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

⑶利用书中的习题创设连环情境。数学课本上的习题来源于生活, 富有数学味, 有很多也可以自成一个连环情境, 特别是一些练习课。

案例1 :二下课本p52的练习十一的第7、9、11三题,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连环情境来展开。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年级的小朋友分组活动, 一个组去了电脑小组, 一个组去看电影, 一个组进行了拔河比赛。你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吗?学生逐题读题, 完成后同桌讨论, 最后全班校批改。

还可以根据习题的特点, 安排闯关游戏, 把一个练习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为第一关第二关第三关, 然后让学生进行闯关游戏。最后根据学生的作业掌握情况, 在课本上给学生一个闯关评定, 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课本就是最好的学习材料, 利用连环情境重组课本内容, 适合低段学生的思维, 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之火。

4. 新授课, 阅读习惯的生长地。新授课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课, 这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课前感知认读课本, 课中巧设导读提纲, 转化解读符号, 同化顺应概念。课前让学生去接触课本, 学生往往是一翻了事, 甚至有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看, 更不要说认真阅读了。因此,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爱动手爱游戏的特点, 布置实践性较强的作业, 让孩子感兴趣地去阅读课本, 研究课本内容, 从而慢慢养成学生课前认读课本的好习惯。

数学语言根据外部特征, 可以分为四种 :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作图语言。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 对于倍这样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通过圈一圈,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转化倍的概念显然比较有效, 学生在动手动口的同时, 既理解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又增强了学生图文互译的阅读能力。

5. 练习课, 阅读习惯的补充地。教学实践表明, 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 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 只有再次阅读书本, 及时练习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 巩固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练习、复习课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补充地, 笔者有意识地渗透有序阅读法、比较类推法、语意转化法, 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⑴有序阅读。有序阅读, 顾名思义便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阅读。对于低段学生, 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顺序, 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力。一年级的小朋友总是会先被花花绿绿的图画所吸引, 因此顺势而为, 一年级小朋友的阅读可以是先图画后文字, 二年级小朋友则可以培养从上到下进行阅读的习惯。

⑵比较类推。比较类推是通过对题目中信息的比较, 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从而解决问题, 养成良好的阅读课本的习惯。

⑶语意转换。主要有两种 :图画转化成文字, 算式转化成图画。图画转化成文字。数学课本中有很多题目都是图文并茂的, 其中的插图具有内容简明、主题突出、形象直观的特点, 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挥文字所不能代替的独特的作用。低段学生喜欢看图, 但要把图画的意思真正理解, 还需要学生具有一种把图画转化成文字的本领。算式转化成图画。低段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读出算式并不难, 要明白算式代表的含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操作, 思维、想象等, 把算式转化成图画, 帮助孩子来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 阅读课, 阅读习惯的延伸地。阅读训练课采用多种信息选取解决问题、阅读材料开发、阅读经验迁移等方法, 从思维的角度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行训练, 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材料既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同化”, 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实现认识的“顺应”。因此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合理地选择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相适应的, 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促进学生信息交流、提升思维品质的数学阅读素材。为低年级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侧重于数学故事、数学谜语、数学笑话及数学儿歌等。可以利用阅读课, 开展数学故事大王比赛、数学猜谜……等数学阅读辅助活动, 比一比谁读得最认真?谁读得最主动?谁读得最明白?让孩子们在快乐阅读中获得数学小知识、数学发展史、解题小技巧及生活中的数学小常识等数学内容。

7. 把握阅读时机, 掌握阅读课本技能。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及认知的特点, 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去阅读课本 ,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技能, 其一便是能准确把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时机。

(1) 课前预习的时候阅读课本。课前阅读书本很重要。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新课上完后, 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 这样无准备的教学, 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日标, 了解重、难点在哪里, 带着疑问上课, 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预习什么, 怎样预习, 教师事先应做到心中有数, 目标是什么, 重点、难点是什么, 怎样设计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除了教师提的问题, 学生还会影响哪些问题等教师都要全面考虑。

(2) 遭遇活动困境时候阅读课本。要让学生明白, 课本和字典一样, 是为人释疑解惑的。当你学习有不明白的时候, 可以反复地大声地读一读课本上的语句 ;当你操作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 可以仔细阅读书上的插图和文字, 领会课本上的步骤要领从而解决困难。

(3) 复习总结的时候阅读课本。为了巩固所学, 必须要反复去复习, 才能加深记忆。实践表明,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老师说复习课本, 往往不知道该干什么。有些学生会一字一句地读, 有的就是拿着课本不知所措。教师要交给学生复习阅读课本的内容与方法。复习的时候可以读例题、读课本补丁、读练习等, 对一些概念和易错题还可以反复读。

总之, 要让学生能够自觉明白, 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复习, 什么时候要去阅读课本。明白阅读课本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数学, 是为了让自己的数学素养能够更好。

8. 指导阅读技巧, 提升阅读课本能力。对于一无所知的低段学生, 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他们一定的阅读技能, 提升他们的数学课本阅读能力。

⑴错题诊断 :收集学生由于阅读错误产生的错题, 让学生帮忙诊断错因, 对该生的数学阅读方法进行指导、纠正, 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性。

⑵以说促读 :对有难度的题目, 阅读后自说、同桌说、小组说题目, 把一些抽象的符号、概念、图表用语言描述出来, 以各种层面的说来促进读的正确性、全面性、实效性。

⑶活动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比赛、游戏、展示活动, 对于课本上的一些动态的习题, 可以运用课件演示、实际模拟进行还原呈现, 在各类有趣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运用一定的阅读技能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9. 明确数学阅读姿势, 奠定学生阅读技能之根本。一直以来, 语文老师经常强调学生的读书姿势, 其实正确的数学阅读姿势同样重要。对于低段学生来说, 自我监控能力很差, 还是需要数学老师再次强调正确的读写姿势, 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形态美。但是数学课堂上往往缺失这个情景, 因此笔者把明确数学阅读姿势放在第九个策略中, 作为奠定低段学生的数学课本阅读技能之根本的保证。

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的阅读姿势是否正确, 数学阅读还可以让学生手拿一支笔, 预习时可以边读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复习时可以边读边划出自己已经掌握的地方, 课堂上可以圈出重点词句, 课堂外可以画一画线段图等等。

四、低段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小, 喜欢被人表扬, 因此激励性强的评价方式不可或缺。从一年多的实践中, 针对上述九个策略的实施, 笔者摸索出了低段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评价量规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从课本习题、课本补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六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其中课本习题在考察中占30分, 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各占20分, 其余几项均占10分。

课本习题 (30分) , 能正确读懂数学书上的习题, 正确解决习题。及时面批并能批阅同组同学作业 ;能正确读懂数学书上的习题, 大部分习题能够正确解决。大部分习题能课堂上及时面批 ;能在帮助下正确读懂解答数学书上的习题。当堂不能批阅完成的作业能到课后批改完成。

课本补丁 (10分) , 能完成各类课本补丁, 能阅读理解记忆和使用这些补丁进行学习, 并能督促他人 ;能完成各类课本补丁, 能阅读理解记忆并使用这些补丁进行学习 ;能完成各类课本补丁, 能在别人的督促下阅读理解记忆并使用这些补丁进行学习。

课前预习 (10分) , 能根据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 提出问题, 找出重难点 ;能根据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 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能根据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

课后复习 (10分) , 能自觉在课后阅读课本进行复习, 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内容 ;能在课后阅读课本进行复习, 并进行错题重做 ;能在督促下课后阅读课本进行复习, 并尝试错题重做。

阅读方法 (20分) , 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技能进行数学课本的阅读, 并能指导其他同学 ;掌握几种种阅读方法和技能进行数学课本的阅读, 知道数学课本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在同学的帮助下运用阅读方法和技能进行数学课本的阅读。

阅读习惯 (20分) , 任何时间阅读姿势正确,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为同学纠正不良阅读习惯 ;阅读姿势正确,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知道正确的阅读姿势, 能在同学帮助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践中, 教师注重评价的方式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阅读, 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数学学习,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当前低段数学教学中课本使用率低,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下, 对“以纯文字形式呈现”的习题无从下手, 对“以图文结合形式”的习题舍本求末, 对“以图表和符号形式呈现”的习题束手无策。本文以低段数学课本为载体, 采用教育叙事、案例和总结反思, 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升小学低段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习惯、技能, 提出操作性较强的九大策略, 培养低段学生使用课本进行自助学习的意识, 为今后中高段学习需要的独立自主阅读能力夯实基础。

民国的小学课本 第9篇

一.声音造型的审美化表达

1、虚实相间的声音造型展现作品意境

有些诗歌需要修辞性地描摹现实,如《雨铃铛》,春雨的艺术化声响、小燕子春天的忙碌都流露在朗读者轻松、明快、喜悦、虚实相间的声音造型中。“沙沙沙,沙沙沙,(虚)春雨洒在房檐上。(实)房檐上,挂水珠,(实)好像串串小铃铛。(虚)丁零当啷,丁零当啷,(虚)它在招呼小燕子,(实)快快回来盖新房。(实虚)”虚实相间映衬现实时间与心理世界的和谐相生,生动诠释了“雨”与“铃铛”之间的勾连,拓展学生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纯粹幻想型的诗歌里,更需要利用声音造型辐射幻想的斑斓和多维性,想到的“点”与描述般的“面”利用虚实来分界和融合。如《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实)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虚)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虚)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实)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实)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虚)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实)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虚)望呀,望———蓝天是我的课堂。(虚)”虚实声音的处理配合诗歌的结构,整齐、统一。

更多诗歌是在作者流动的情绪中,现实与想象交错辉映。实声重在现实的描摹,在飘飞的思绪中渐缓、渐淡,幻化成假象的图画。如艾青《下雪的早晨》(片段)“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也不会有什么人影;但我一直都记着那个小孩”开始承上启下从客观的现实过渡:“和他那很清很清的歌声,此刻他……”声音的虚化从这里开始,采用绵长气息的呼出,声母阻气要有力,气音缓慢、温和,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在读中让学生体悟诗情。

2、运用声腔体现浓烈的情绪

声音的哭和笑是声音造型的常用手法,常通过声音的化妆来表达浓烈的情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在情节和感情发展的高潮,也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我们十三岁的王二小,英勇地牺牲在山间。”悲怆的语气、缓慢的节奏、配合颤音的技巧,吸气在抖动,呼气要战栗,使悲愤的心绪内敛,在内心积蓄力量。“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蓝天。”两两对比,在朗读“冰冷的山里边”、“血染红蓝天”时,在声情合一的基础上,欲抑难抑声抖动,让学生在声音造型中得到深深地感动、情感的升华。

而艾青的《太阳的话》正好相反。在诗歌中抒发了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明快的节奏中,踩着鼓点,“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多么热切的盼望!“金黄的花束”、“林间的香气”、“亮光和温暖”、“满身的露水”都是世上美好温馨的事物,全文可以在轻盈的语速中,放松口腔喉部,弹动小腹膈肌,气打软腭,运用笑言的技巧并增加声音的弹性,充分表达了作品浓烈的情绪。

3、运用精细的角色感创设语言环境

在声音的造型中,角色感和对象感都是重要的概念。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受众,更有不同的角色,角色的声音造型要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形象。如《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教学目的是通过创设语言环境、与生活有机的结合,拉近学生与“老树”的距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大自然与人的情谊。教师的声音造型就是学生内心视象形成的过程。作品的叙述人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边抚摸老树粗糙的树干边在树下问老树,有疑问、有猜测也有撒娇。朗读者要把握角色的年龄特征,发音器官部位靠前,嗓音甜润略带童嗓,语气语调顺应儿童腔体现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儿童的声音造型才能展现这首诗的童真和童趣。

同样是儿童诗歌,《天外来客———陨石》的叙述人转化为循循善诱的自然馆的讲解员或者是教师。节奏舒缓,有现象有原因有解释,角色的年龄和风格都有所改变,所以声音造型以稳重为主,起伏不大的语调配合重音和舒缓的停顿,给人以信服。在塑造精细的角色感中,要抓住感觉和形象,音色音量要恰当,不求逼真求神似,语气语调要跟上。

二.声音造型的规范化表达

1、在情节的推进中把握好情绪的转换

在《好事情》中,尤拉的沉思、幻想、不耐烦,各种不同的情绪叠加在作品中,在情节的推进上脉络要清晰,增加朗读的层次感。“他想:‘如果马莎掉到河里,我就跳下去救她!’‘如果狼来抓小狗,我就开枪把狼打死。’”在角色的代入感中,拖长声音,实中带虚,幻想的语气。“不,别打扰我想事情!”、“走开,我正在想事情。”尤拉的不耐烦语气在气息的硬度和咬字的间密性、尾音的突兀停止上得以抒发。

2、角色语言和叙述语言区分开,掌握“跳进跳出”的技巧

如《一片树叶》,短短的文章中包含叙述语言和小兔、小猴、小熊的角色语言。音色区分不同的动物形象,口腔和共鸣腔变化的位置要准确。语势的模拟要综合运用语言的轻重、快慢、长短、间歇、高低、强弱等因素,用以表达角色的性格、感情和生活经历等。总之,角色的声音造型要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形象。小兔声音有弹性,温柔可爱,气息舒缓,发自内心对叶子的赞叹:“哟,一棵多么漂亮的小树!当然应该爱护。”“小树太可爱了,把一片嫩叶夹在我的画册里当书签,那多美啊!”小猴语速偏尖偏快,活泼调皮,气息急促,句子间歇处多次连读,为自己的摘叶子行为百般寻找借口,自认为理所当然:“多么秀丽的小椿树哇!以后它一定会长得高耸入云。到那时,我要在树干上做攀登技巧表演。噢,让我取片叶子做个纪念吧,对,只要一片。”小熊慢条斯理,声音粗哑,气息笨拙,对自己的摘叶子行为采取理性的价值判断,并自我安慰:“这棵小树不只长得好看,还有股醉人的香味儿。我要摘一片叶子尝尝,看到底是什么滋味。不错,为了爱护小树,我绝对不采第二片叶子。”间或插入的叙述语言必须能迅速“跳进跳出”,切换清晰。为了和角色语言对比,叙述语言偏中性、客观、语调平稳,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充当穿针引线的的作用,作品的前后要有连贯性,形成较为稳定的语言风格。

三.结语

声音造型受作品人物的气质、声音、语言的速度节奏的制约,用声音塑造人物,强调声腔的个性特点。声音造型的表现对小学语文课本的理解和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色的丰富多彩和语气语调的的千变万化,构成了语言的艺术性。朗读者要从作品角色的性格和情绪出发,仔细揣摩,用得体、自然、适度的声音造型来表现。基本功要扎实,气息运用得要好,声音的控制一定要适当。在惯于套路分析、机械诵读的课堂里,声音造型的审美化表达和规范化表达,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颂, 《朗读美学》[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2]庄文中, 《中学语言教学研究》[M],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曾致编著, 《文学作品朗诵指要》[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民国的小学课本 第10篇

一、小学语文课文阅读量现状

(一)小学语文课文数量的特点

小学生的课文阅读量需要达到160篇,并且达到两千五到三千的识字要求。近几年,课标版的小学教材中,课文数都在呈现增长趋势,这会在相同的课时中,扩展小学生的阅读量,进而可以提高其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小学语文的课文数量的提升,也会造成小学生课业压力大,兴趣减少,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这是提高阅读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因此也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二)小学语文课文印张数特点

小学教材在几年的演变中,厚度在逐渐增加,每页的字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插图也在增加。这些变化,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丰富多彩的插图还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图文印刷排版质量的提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能使其享受阅读语文课本的乐趣。但另一方面,课文增多,相对阅读时间减少,容易造成一些学生过于求快,而难以真正的消化吸收文章。这些既造成老师的教学负担,也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这一负面影响急需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老师来引导学习。

(三)年段课文阅读数量特点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低年段的学生以识字为主要目的;中年段训练以作文为主的写作思想;高年段拥有大量汉字的积累后,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的学习,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接触更多的信息量,并且拓展编写思路。总体上,小学课本中需要背诵的文章数量一直占有大量比重。在小学生的记忆黄金期,大量经典篇目的背诵能够丰富其精神世界对其以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的影响。

(四)课文语言积累特点

小学语文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背诵语言优美、段落整齐的文章,以达到语言积累的效果。因此,各套教材的内容多以方便记诵的古诗、散文等传统篇目为主。这些文章在小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学生烂熟于心,这对其在长远发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拥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量现状的思考

(一)阅读量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

增强小学生的独立能力与课本阅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该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兴趣为主导,设置篇幅短小,内容引人入胜的课文;中年级的课文需要提供一些段落逻辑清楚,思想严密的能够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文章;高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便可扩展提供多种类型的文章,并且课后安排思考性问题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增加课文阅读的趣味性

小学生多是靠着兴趣来进行课本阅读学习的,所以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由被迫阅读转为自主阅读,保证阅读质量。对此,老师可以在结合课文,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其兴趣。例如:将不同性格的学生安排一起,进行分组阅读,使其进行交流讨论,并且交换意见与看法,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运用多媒体进行课文形式的转化,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在课文讲述过程中,营造一种更加有趣的阅读气氛,使学生能够更加心领神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安排表演,使阅读课文变成一项“活动”,分角色阅读,在全班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吸收课文内容,能够认真完成课文的阅读任务。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小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对反复学习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应该避免过多的反复的精准教学,这样会让小学生陷入枯燥的学习环境中,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可在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提供不同类型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通过拓宽其接触书籍的广度,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的消化吸收能力远高于被动的一味灌输式学习。

三、总结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涯具有重大的影响,但这种文字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个专家对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进行不断地调研,对小学课本不断优化,也需要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真正消化吸收课文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需要学生配合老师,主动学习、记诵优美的课文段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小学这个学生分辨能力不强,课文阅读以老师教学为主的情况下,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制定合理科学的预读计划,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更有效的接受新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

摘要:小学是很多孩子提高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本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阅读书籍。而小学生需要被动的引导去学习知识并且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小学课本对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小学生对课本阅读量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有何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贺玲.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2]陈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6).

民国的小学课本 第11篇

一、改编, 让习题有宽度

【习题1】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

7000接近1000, 还是10000?

【改进】教学《认识整千数和一万》一课时, 教材中“想想做做”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不少老师都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后集体汇报。这样的处理, 似乎合情合理, 但缺少思维的含量。前不久, 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位老师分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 出示第一根数轴, 引导学生认识数轴, 指出所有的整千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 然后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 最后让学生比较, 1000与10000这两个数, 哪个更接近7000。

第二步, 从数轴上把2000到3000这一段数轴截取下来, 把它放大, 等分成10大格, 如下图,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追问:2300接近2000还是3000?2800呢?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 这位老师较好地读懂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并进行了适度的改编, 使静态的文本资源变成动态的思维资源, 让数轴充盈了生长的气息。在学生认数的过程中, 数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教材中的编排, 无疑是让学生借助数轴有序建构整千数。而这位老师的处理, 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相邻两个整千数之间以百为单位的数的大小关系。这样的处理, 为学生数感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拓展, 让习题有深度

【习题2】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4页第2题。

【改进】解答这道题, 对学生来说, 不是很难的。只要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列式解答就行了。但如果从揭示平均数特征的角度来分析的话, 这样的处理似乎有些肤浅。如何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呢?一位教师是这样拓展这道题的。第一步, 在第二条丝带的20厘米处画出一根虚线, 不计算, 让学生根据平均数的特征, 判断20是不是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然后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结果。第二步, 将第三条丝带的长度增加6厘米, 不计算, 让学生巧妙计算出现在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第三步, 将第一条丝带减少3厘米, 不计算, 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平均长度会发生什么变化。第四步, 将第一条丝带增加3厘米, 第二条丝带减少3厘米, 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怎样变化。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 教者从四个层面将这道习题进行了深化和拓展。第一步, 先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判断平均数是不是20厘米, 后通过“先合并后平分”的方法计算出正确的平均数。第二步和第三步, 让学生明白三条丝带中的任何一条发生变化, 都会引起它们平均长度发生变化。第四步, 让学生明白三条丝带不管怎么变化, 只要总长度不变, 它们的平均长度就不变。这样的设计, 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建构, 从而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组合, 让习题有温度

【习题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6页练习六第2题。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改进】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其目的非常明确。但如果联想到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3题 (从长方形纸里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 将它们进行优化组合, 那么这道题就会变得丰厚起来。一位老师在设计这个环节时, 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 他将右边的图形改编成这样一组条件:从一个长是20cm、宽是15cm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接着,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原来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从长方形纸片上剪下的最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剩下的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等等。在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追问:原来长方形的周长是70cm, 把它分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 周长分别是60 cm、40cm, 和等于100cm。为什么原来长方形的周长与分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不相等呢?第二层次, 先让学生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把正方形纸剪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 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如果把正方形纸片撕成如不规则的两部分, 如这两个部分的周长大小有什么关系?

【反思】一道简单的习题却被教者演绎得如此生动、深刻。教者的设计以问题为核心, 驱动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 形成探究能力。第一层次教学中, 从“大长方形的周长”到“最大正方形的周长”再到“剩下的小长方形周长”。第二层次教学中, 从“正方形的周长”到“每个长方形的周长”再到“撕开后不规则两部分周长”。这两个层次中设计的问题, 可谓层层推进, 环环紧扣, 步步深入, 整体感强, 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进行数学思考。

上一篇:优化形式下一篇:政治教学中的生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