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2024-05-17

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精选8篇)

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第1篇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教学建议

教学思路

本课重点介绍了在杂文、历史剧、小说、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涌现出的一批着名文学家、艺术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掌握这类知识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其共同的特征,也可以从其共同的本质中找出各自特征的表现形式。针对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成就,只要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所起的作用及其所处的地位,进行认真的比较,就会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内在联系、各自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印象。

重点分析

郭沫若创作的六部历史剧,借古喻今,表达了人民对国民党顽固派黑暗统治的悲愤,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为制止顽固派的@@降日活动,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文学革命发展的原因: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一批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用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斗争,涌现了一批着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进步文学是当时文学的主流。一些进步的学生团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大量作家联盟,团结和培养了大批文学艺术家,促进了创作的繁荣。

重点突破方案

对本课重点内容:鲁迅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剧及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解决办法可举出实例来加深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选读鲁迅的某一篇简短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剧的片断,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等。就。“今天我们这节课先介绍民国时期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第2篇

民国时期的邮递员

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物流水平还不是很发达,邮递员则在地方邮政工作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图为邮递员们带着鼓鼓囊囊的邮包离开重庆邮政总局,他们将为重庆民众派送信件。在邮局的包裹存放室里,一名邮政人员正手执单据查找一件包裹。这样的画面有些类似现在找快递的场景。在重庆邮政总局内,职员们正忙着给邮件分类。之后,这些邮件将按照类别分别派送。邮递员的繁忙工作和战争年代的特殊背景有关,战火造成很多家庭都不能团聚。家书成为大众表达乡愁和思念的重要途径。对于不识字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常常会找人代写家书,而由自己口头叙述书信的内容。图为广东一位专门代写信件的人在帮他的顾客写信。此外在战争期间,日方更是对中国的邮政进行严密监视和控制。图为日方邮电检查过的信件。之后邮递员才能派发这些信件。〔《一億人の昭和史(10)·不許可写真史》,第232頁〕图为职业写信人正在帮忙代写信件。桌子上摆放着他为顾客写的信件。

民国时期的云南匪患 第3篇

关键词:民国时期,云南省,匪患

民国时期, 云南的土匪人数众多, 活动范围遍布全省。由于山高岭崇,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经济落后, 历届政府屡剿不灭, 匪患愈演愈烈。下面介绍匪患最为严重的几个地区的情况。

一、滇南匪患概况

民国时期滇南地区匪患最重。有记录的大股土匪武装组织就有二十多支。江川有被唐继尧收编的大土匪吴学显, 有独占小孤山的土匪司令蒋世英;玉溪甸坝有禹发启部, 热水塘有杨友棠部;建水有东庄坝的龚铁匠 (原名李运鸿) ;开远有汤松林;个旧有李绍宗、李绍文兄弟;蒙自有陆光保;临沧有罗锅四、李金廷等部。仅石屏一地就有彭万有、李春和、李自鸿、王次东、孔庆美、白小七等土匪组织十余股。

滇南土匪之猖獗, 各地方志均有记载。如《秀山镇志》仅自1914年—1929年就记录大的匪患六宗, 现摘录部分如下, 以说明当时滇南匪患何其炽热。

“周兴国等匪洗劫县城。民国19年 (1930) , 农历九月二十四日, 匪首周兴国 (绰号周疵牙) 、莫朴率部攻入县城南关外 (今文庙街一带) , 掳掠三天三夜, 不仅金银珠宝、衣服被褥、粮食牲口、什物用具全部洗劫一空, 就连妇女的裹脚布也被抢去。无论男女老少被一串串捆绑起来, 带到山上, 要挟拿钱去赎。”

“李绍宗二犯通海。民国18年 (1929) 春, 李绍宗以“元武边防军”司令的名义, 率领500余名土匪进驻县城。出城抢劫大新村、冯里山、徐家庄、石坎等村。30多名村民被害, 20多所民房被烧毁, 直到七月才撤离县城。”

江川县匪患情况也非常严重, 特别是民国初年。民国7年 (1918) 10月3日, 迤西杨天福率众1000余人, 窜扰江川, 焚掳旧城 (今龙街) 后, 向海门桥逃窜。……

石屏县在民国时期土匪非常猖獗, 不但客匪时常侵扰, 本地亦兴起多股土匪, 继而又流窜侵扰外地。《石屏县志》载:

“民国初期, 由于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土匪乘机作乱, 石屏匪患也极频繁。兹选重大匪首极其作恶事件, 记录于下:

吴学显, 江川县人 (有说系高大人) , 于民国10年 (1921) , 率匪众四五百人, 驻扎宝秀山小亭子一带, 欲进攻宝秀。团首刘乙光率领乡绅前往小亭子与匪首吴学显谈判, 筹送现金数千元, 始率匪众撤去。

民国22年 (1933年) , 李春和聚匪数十人, 流窜县西北山区及八抱树河一带拦劫, 捆人勒赎, 杀人越货, 凶狠残暴。一天傍晚, 他率匪徒回家, 路过宝石砖瓦窑时, 将4名窑工杀死, 抛入烈火熊熊的窑洞中。……八抱树河为石屏通往思普地区的咽喉要道, 匪首李春和经常出没作案, 致使商旅受害, 行人裹足。”

二、滇西匪患概况

民国成立后, 滇西地区很快兴起土匪多股, 再加上流窜到此的客匪, 滇西也成为匪患的重灾区。到1925年左右, 滇西本地匪众多达5千余人, 主要云集于大理、元谋一带。其中, 五百人以上的大股土匪就有杨天福、 (曾因劫持外国人而名声大噪) , 张占彪 (浑名张结巴曾在军中任旅长) 、马建中 (原为大理卫戍司令部连长) 、龚太久、杜芳龙、杨春茂、洪玉林等近十股。九十人至百人左右的小股土匪, 或是三五成群的散匪, 更是多如牛毛, 无法估计。

鹤庆县频频受到土匪骚扰。《鹤庆县志》载:

“民国15年 (1926) 春, 张占彪经常出没于鹤庆、邓川、洱源交界的芹菜场、马耳山、瓜拉坡、观音山一带, 还用‘定国军’的名义, 四处勒索银元及猪、米、烟、酒等物资。……民国17年 (1928) 10月, 张占彪趁县城防守空虚之机, 派匪300余人于31日 (街天) 中午窜到县城, 其中一部分匪徒伪装成赶街的少数民族模样, 暗藏武器浑 (混) 进城内, 强占西城门楼, 县城防卫土匪进城抢劫, 四处逃匿。……”

元谋县亦常常受到土匪侵扰, 客匪居多, 不但烧杀抢掠, 甚至县城多次失陷于匪帮。1922年19月11日, 匪首李联标率匪约300余人, 对法那禾村烧杀抢掠, 枪声贯耳, 火光熏天。12日黎明, 匪渡龙川江攻县城, 团警不支, 官民仓皇逃匿, 县城落陷。“次日匪离城西去, 城内仍烈火熊熊……”

牟定县情况与鹤庆、元谋相仿, 也受到土匪频繁光顾。民国16年 (1927年) , 股匪洪玉林率匪众数百人由元谋窜至牟定东区挨村烧抢。股匪洪玉林在牟定盘踞两月后方出境。

三、滇中、滇东北匪患概况

民国时期, 滇中、滇北地区的匪患也相当严重。匪众主要集中在嵩明、陆良、会泽等地。其中五百人以上的大股土匪就有普小洪部、张兴洪部、缪海清、刘开学部, 韦天成部、李天福部等十余股。

滇中地区遭受匪患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嵩明县。如民国9年 (1920) 4月18日, 悍匪普小洪率数百人由西门夜袭嵩明县城, 大肆掳掠, 民间损失甚巨, 并烧毁县衙五马楼及西厢办公室。……民国10年 (1921) 普小洪逃到梁王山盘踞。八月中秋节夜, 围攻白邑村, 烧毁苏海村、上下纳堡三村民房十余所, 又到杨林抄抢孔庆尧, 掳掠戴秉经。并向村户勒索巨款。……

同时, 股匪张兴洪聚众400余人盘踞宜良马街、老爷山、荒田一带, 屡送派单向各村勒索钱财, 稍有迟缓即入村肆行烧杀。小新街、小街、白龙桥、杨林等地均受其害。

民国12—15年 (1923—1926) , 以缪海清、王顺安、刘开学为首, 啸聚匪众千余人, 分别打出“601军”、“602军”和“独立旅”的旗号, 在会泽、巧家一些地区抢劫商旅, 当时过往客商没有军队护送就无法通行。云南省政府多次电令会泽县政府定要剿灭匪众, 并派出学生军 (军事队) 一个营协同剿办, 反被土匪缴械。

在匪风炽盛的年月里, 较为富裕的人家无不惶恐, 有的把老人和小孩安置到县城居住。效古里公馆、杨林公馆、白龙乡公馆挤满了这些人家的亲人。巨富人家则迁居昆明, 乡村里一近黄昏即关门闭户, 不见人影, 只闻犬吠声声, 一片阴森。至于山区贫苦人家, 则过着常年两头受气的日子。匪众到家住宿如不接纳, 则不死即伤;若省方或地方剿匪的队伍到来, 招待不周, “窝匪”的罪名就落在头上。“匪来如梳篦, 兵来如刀剃”这是当时民间流传的顺口溜。

参考文献

[1]江川县志编纂委员会.江川县志[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 第1版:第三章.

[2]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年10月, 第1版:第五章.

[3]鹤庆县志编纂委员会.鹤庆县志[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7月, 第1版:第三章.

[4]元谋县志编纂委员会.元谋县志[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第1版:第二、七章.

[5]牟定县志编纂委员会.牟定县志[G].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8月, 第1版:第五章军事.

[6]嵩明县志编纂委员会.嵩明县志[G].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8月, 第1版:第二十章, 军事.

[7]政协云南嵩明县委员会编.嵩明文史资料选集[G].第二辑.1990年1月:18.

民国风云人物景耀月的家世后裔 第4篇

民国人物作文素材 第5篇

2016-06-03 原文:辜鸿铭一向狂傲,但他特别服膺蔡元培。辜鸿铭曾在课堂上对学生宣讲:“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因为蔡元培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笔记:

2016-06-03 原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笔记:

2016-06-03 原文:章太炎从来不正眼看钱。没钱了,他就卖字。到了晚年,他更不晓得如何用钱了。让仆役买一包烟时,他掏

出五块钱。儿子要做大衣时,他也掏出五块钱。有一次,要盖房子了,他掏出来的,还是五块钱。2016-06-03 原文:当王国维在北京招国学研究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清华大学,都想看到日夜思慕的大导师王国维,因为王国维当时的名声太大了!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着„„进来的将是什么样的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铃声响了,踏进门来的王国维使大家很吃惊!很失望!只见一个五短身材,蓄八字须,戴缀有红帽结的瓜皮小帽,后面拖一根长辫子,着一件长袍,外套马褂的人缓步走入教室。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是我们仰慕的伟大的国学大师?但 是等到王国维一张口,一说话,一表述,一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就把这些学生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境界、新学问、新天地!这时候,同学们都会由衷地佩服他。

2016-06-03《人间词话》之所以不同于前朝词话,就在于它融贯中西,在容纳西方比较文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典型的中式“境界”说。王国维不仅将“境界”说视为做人成事的标准,还将之视为诗词创作的原则和批评的标准。书中,无论是研讨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典论作品的优劣和词品的高低,均由“境界”入手。2016-06-03 原文: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王国维)

2016-06-03 原文:李叔同为何出家,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叔同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测度出的破产、遁世、幻灭、失恋、政界失意等等说法,见解独到,境界高远,令人折服。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就爬上二层楼„„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对二层还不满足„„爬上三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究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人生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艺术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2016-06-03 原文:马寅初的倔犟是出了名的。马寅初常对人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马寅初因写《新人口论》而受批斗、围攻时,他的犟脾气又来了,说:“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我个人被批斗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

2016-06-03 原文:熊十力曾在南京研习佛学三年,他潜心苦修,心无旁骛,颇有创获。可在生活中他却十分穷困,甚至穷得只剩下一条长裤。白天,他穿着裤子,晚上,他把裤子洗了,当晚晾干。翌日接着穿。后来到四川办书院的时候,他还是穷得只有一条裤子。有时翌日裤子未干,他就在外面套一件长衫。有人来时,他就一袭长衫来待客,因而被称为“空空道人”。但他却不以为然,毫不在乎。不论是何人来拜访他,他都以此形象接见,坦然自若。2016-06-03 原文:有一次,熊十力问弟子徐复观的读书心得。徐说这书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书有许多错误。熊十力听着听着,突然大吼一声:“笨蛋!你读书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长处一点都学不来,还能有长进吗?” 笔记:

2016-06-03 原文:因此每次北上开政协会议,他便把车窗打开,风呼呼地往里灌,一车厢的人都受不了。服务员向陈毅反映,说熊十力是个怪老头,不好伺候。陈哈哈一笑,说:“咱们国家有几个熊十力?不就一个吗?想法子照顾一下嘛!让他自己住一个包厢好不好?” 笔记:

2016-06-03 原文: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和谐。——熊十力曾这样解释“孤冷”。熊十力好静。20世纪30年代,他所住的沙滩银闸路西一个小院子,门总是关着,为免闲人打搅,门上贴着一张大白纸,上面写着:“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门。”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熊十力好独处,他曾告诫徐复观,要想做学问,生活上要和妻子隔开。笔记:

2016-06-03 原文:“这对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

笔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

2016-06-03 原文:有一位听陈寅恪课的清华学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陈先生讲课也够怪的,讲白居易的《长恨歌》时,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了考证一个‘汉’字,旁征博引竟讲了四堂课。笔记:

2016-06-03 原文:蒋天枢如约去陈家,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因整理陈寅恪的遗著,出版社要给蒋天枢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被湮没了好久的陈寅恪,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又突然“吃香”,很多人都想办法打出自己的旗号,说是陈先生的弟子,独独蒋天枢无语。笔记: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人物 第6篇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适用话题】

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始终有待思索实践。【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素材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一生曾3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2.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素材四】

冯友兰——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 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然而,在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果然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多维解读 1.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2.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者治学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提倡学者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者要以怀疑的精神建立学术批评的民间立场,要敢于对行政干预说“不”。面对国民政府的三度训令,冯友兰慷慨陈词,执笔抗辩,其抗辩雄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为学术自由树立了典范。【适用话题】

典范、精神自由、学术自由、老当益壮、站在巨人的肩上、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作业、要勇于说“不”„„

【素材五】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先生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就是典型一例。他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逝世后,其弟梅贻宝含泪回忆说:“五哥长我11岁,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面对东北地图变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之”。他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在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米糕上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多维解读 1.大楼与大师

大学有了一流的豪华大楼,并不等于有了一流的办学质量。当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北大并没有大造崇楼巍宇,他的身边云集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马寅初、刘半农等一大批学术巨擘,他依靠这支群星璀璨的导师队伍,一举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基本品格。诚然,为使当下数量激增的大学生有良好的深造环境,添置必需的设备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我们的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来自行政的干预过多,看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往往不看其内质,而注重于可视可触的“硬件”。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大学早已不是净土,“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言犹在耳,斯人已去,反观现实,惜哉痛哉!2.厚德载物

真正的君子具有包容世间万物的博大胸怀,他们甘心在别人耀眼的光芒下刻苦钻研。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百年的校史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幕后英雄,才有了清华学术星光大道上的光彩与荣誉。他本人虽然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在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正是这样淡泊宁静的心胸、包容旷达的厚德,成就了清华百年的别样辉煌,梅贻琦本人也成了清华的名片而享誉全球。【适用话题】

名片、丰碑、大师、爱国、信心、乐观、破格、大学精神、厚德载物、大楼与大师、不拘一格揽人才„„

【素材六】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官

梅汝璈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东京审判。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梅博士曾慷慨激昂地表示:“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梅汝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多维解读 1.正义之剑 法理之剑舞“远东”,梅汝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代表中国人民参与的东京军事法庭审判,不仅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正义,也对发展和维护国际的正常秩序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之时,我们需要另一把法理之剑再舞“远东”。2.铭记历史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那场如同硝烟一般逝去的历史审判,让中国人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梅大法官之言掷地有声,发人深省。【适用话题】

责任、诺言、正义、忘记与铭记、回望身后的脚印„„

【素材七】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铁肩辣手,记者当有天下责任;快笔如刀,报人不惜满腔热血”,这是民国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一生的真实写照。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邵飘萍,心怀壮志,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袁世凯称帝,他大声疾呼:“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宋教仁遇刺,他秉笔直书:“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最终因不愿向反动军阀张作霖低头,面对30万元巨额“封口费”毫不动心,遭到枪杀,以身殉国。●多维解读 1.勇于担当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要勇于担当。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应该是公众的眼睛,要尽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对社会进行激情而理性的观察、审视。或许,因时代不同,记者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但是,在“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这一点上,应该是共通的。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将个人的“小责”,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大责”。正如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所言:“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虽路途坎坷,然信念不改,屡仆屡起,至死方休。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公平”当为 “铁肩”所负,“真理”应为“辣手”所书。“辣手”除了犀利、尖锐、深刻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辣”的背后,应有一颗济世之心。2.报人风骨

真正的报人应具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的风骨,傲视一切权贵。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自由报人邵飘萍,心怀壮志,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在不自由的境遇中,凸显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彰显出一个正直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的精神风骨。【适用话题】

责任、风骨、勇于担当、人间正义、人生的作业„„

【素材八】

傅斯年——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傅斯年曾说,“一天只有21小时,另外3小时是用来思考的。”有人评价傅斯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正所谓“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多维解读 1.人格典范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或许正是社会大众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种期许。在那个动荡的多事之秋,民国学人傅斯年为“谔谔之士”做了生动的注脚。他一改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明哲保身等积习,敢怒敢言,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是一代学人的人格典范。2.给自己修枝

人和花草树木一样,也需要适时修枝。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由修枝而悟人生之道,说明只有合道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正如傅斯年所言,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有人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适用话题】

第17课民国时期的文化 第7篇

——文学和艺术

(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课本内容与旧有知识联系起来,了解民国时期文学和艺术发展的概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文学艺术革命不断发展,涌现出一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2.了解无产阶级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伟大成就。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为人民,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历史文献。 3.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有:

(1)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翼作家联盟。

(2)人物和作品:鲁迅杂文、郭沫若历史剧、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徐悲鸿、张大千、刘白石、赵树理、丁玲、周立波。

(3)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延安文艺座谈会。

4.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效果分析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分辨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1.以文学为重点,其中又侧重鲁迅杂文和郭沫若的历史剧。

2.难点是如何使学生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要内容和伟大历史作用。

3.文学部分设计为谈话法,边讲边忆边讨论,在和谐气氛中施教。音乐与美术调劝直观教学手段,课上欣赏。补充京剧和解放区文艺。

4.准备:(1)鲁迅像;(2)《屈原》、《子夜》、《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录像片段,总计不超过10分钟。或准备原书。(3)准备《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录音带。(4)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作品各一幅。(5)如有条件,可将(3)、(4)都编入录像。

板书设计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文学和艺术

一、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

二、鲁迅杂文

三、郭沫若历史剧

四、茅盾《子夜》

巴金《家》

老舍《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

五、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六、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

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915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918年,鲁迅(周树人)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艺术革命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文学艺术家,鲁迅、郭沫若、聂耳、冼星海、徐悲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革命文艺团体的出现与发展,促进创作繁荣,团结进步力量,大大鼓励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斗争。

2.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和文艺团体)

一、民国时期著名的文艺团体。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前者由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圣陶等发起。后者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

(允许学生活跃,回忆作家的作品。)

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左翼作家联盟(左联),鲁迅、茅盾、夏衍等参加。“左联”作家不顾国民党特务的逮捕、暗杀和围攻,写出大批革命作品,展开文化反“围剿”,有力地配合了红军和根据地的军事反“围剿”。

(挂鲁迅像。板书:鲁迅杂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135页。)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知名。后来,以杂文为武器向反动派顽强战斗。什么叫杂文呢?杂文是带有文艺性的议论文,短小灵活,喜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的杂文是其典型。他1936年病逝,有著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135万字,汇为16集。

(板书:郭沫若历史剧。指导读136页。)

郭沫若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五四时以诗集《女神》开辟中国新诗的时代。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周恩来领导下,为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作了大量有显著成效的工作。为适应团结抗战需要,他写了《屈原》、《棠棣之花》等六部历史剧。

(放《屈原》录像。暂停。)

(板书: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放电视剧录像片段。或依次展示原书。)

《子夜》创作于1931—1932年。作者以30年代上海为背景,真实塑造了黑暗统治下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吴孙甫。他受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压制打击,又剥削压迫工人、农民。作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中国社会,指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与命运。瞿秋白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

茅盾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小说还有《林家铺子》、《春蚕》等。

(学生交头接耳议论情节和人物。)

巴金的重要作品是《家》,《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通过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高老太爷专横、凶残、荒淫,觉慧兄弟在历史潮流推动下觉醒,展示了五四以后社会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文清丽酣畅。先后30多次出版,3次搬上银幕。

(观看录像片段,与学生谈论情节。)

老舍擅长运用北京方言,细腻地描写北京的风土人情,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他的作品生活情趣盎然,语言生动幽默,是典型的京派小说家。

他写过《骆驼祥子》,一个拉车人的故事。《四世同堂》,写出日伪占领下北平人民的苦难和觉醒,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各类汉奸的无耻行径。

(电视剧主题歌。允许学生哼唱。)

解放区的文艺事业也得到发展,文艺工作努力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创作了一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优秀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贺敬之等执笔的歌剧《白毛女》都是划时代的杰作。

(板书: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播放录音,体会作曲家心声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激励人民抗战斗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被定为代国歌。

19世纪末,世界开始有电影。1896年,上海首次放映电影。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31年,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特丹》问世。我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影片是《渔光曲》。

京剧艺术在民国期间发展繁荣。老一代有小叫天潭鑫培。青年一代有所谓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骐北马等。各家流派,精采分成。

(学生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其中最著名的是梅兰芳。他继承前辈艺术精华,潜心实践,勇于革新,创造出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把应京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最先把京剧艺术介绍给世界,被德国著名艺术家布莱希特誉为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地方戏曲也发展起来,越剧、豫剧、粤剧、平剧、黄海戏等都借鉴京剧艺术,百花争艳。(挂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作品。板书人名。)

(主要依小字材料介绍人物品格。)

(对作品作简单介绍。)

(板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

1942年,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毛泽东同志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号召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自觉地深入人民群众,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革命的文艺应当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此后,解放区的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造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回顾解放区文艺成就。)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嘎然而止。布置作业,整理:民国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民国时期有趣的“高考”试题 第8篇

第一则是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题, 题目不难, 但其中有一道怪题———“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 要求考生对下联。据说后来只有3人答对了, 他们对的都是“胡适之”。“孙”对“胡” (猢狲) , “行”对“适”, “者”对“之”, 答案用的是时髦人物胡适的名字, 十分有趣, 大大出乎出题者的预料。但据一位考生透露, 这样答其实也不是十分准确, “胡适之”的“胡”与“孙行者”的“孙”平仄不协 (都是平声) , 最标准的答案应该是“祖冲之” (南北朝数学家) 。

这道怪题的始作佣者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陈寅恪,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 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人们都认为“孙行者”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 而且还都以为是陈寅恪有意为之, 目的就是调侃一下胡适, 其实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 (清代学者) 和“祖冲之”。

陈寅恪如此出题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 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却很不理解, 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推行白话文1余年之久, 尽管社会上坚持使用文言者依然不少, 但白话文已占据了主流地位, “对对子”在当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已销声匿迹多年。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陈寅恪此举是有意复古开倒车, 后来甚至还有人将这次考试当作笑谈, 所以“对对子”这种形式没有再应用, 更没有推广。

第二则是闻一多录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 (今山东大学) 时, 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 一个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 另一个是“杂感”, 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 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 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 后来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 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 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后, 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 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 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岛大学。据说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 其他学科成绩平平, 也是唯独作文文才并茂而为主考老师所赏识。这次破格录取臧克家, 可能是闻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之意吧。

第三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1946年度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 这份试题可以说是简单至极, 让人看了有不可思议之感。题目共两道, 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上一篇:申银万国实习一周心得体会下一篇:学校门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