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2024-05-10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第1篇

1 向小学生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有助于他们理解古诗

古诗的创作虽然与诗人的心情与处境有关,但更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我们从以上两个背景来讲述,能让学生更易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反过来,当我们学习了古诗的内容,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则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比如我们在讲到唐诗时,必然要提到李白、杜甫这两大诗人。我们对于唐诗有些了解的人来说,区分他们的诗是非常容易的事,简直易如反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不容易的。那怎样让他们来理解、区分呢?我们要从唐朝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李白正处在唐朝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边境安定,人民生活相对稳定,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积极向上的,乐观、飘逸,不只是李白,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如此。而李白除了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外,也与自身性格有一定关系 :李白豪放洒脱,放荡不羁,又是天赋异禀,有“谪仙”之称,所以他的诗都是天性豪放,飘逸不群的,对大自然的热爱无处不在,即使不得志之时的诗也不是那么消沉的,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杜甫则不同,身处唐朝乱世,唐朝由盛转衰,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经济凋弊,到处哀鸿遍野,杜甫的诗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离乱,所以他的诗有“诗史”之称,再加上杜甫自己的生活并不如意,家庭不幸,性格又沉稳,所以他的诗非常内敛,非常沉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有这样的社会背景与个人身世,理解起他们的诗来就容易的多了。

2 加强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

古诗中的字词与现代的字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是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们的,如“且看妻子愁何在”中“妻子”一词,已不是现代的意思了,而是指妻子和儿女,其他的如“故事”、“然而”等等,都与现代词不同。再就是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那种精神,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会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记忆。比如,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王安石曾经改过多次,所选的字有“过”、“满”、“到”、“回”等,结果这一绿字人人夸。还有贾岛在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不知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因为思考的入神,甚至冲撞了当时的京兆尹韩愈,韩愈不以为忤,反而帮助他确定了“敲”字,这就是古人的炼字。古诗中的这些字词用的恰到好处,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烘托到了极致,传神地描绘出作者所思所想。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教师在讲古诗时要多注意这样的字与词的讲解。

3 合理进行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

古诗讲究的是意在言外,也就是无论我们如何讲解,有些意境和情感都是不能用语言所能描绘的,这时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去体会作者的意境。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描写与意境在唐诗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也是非常高的境界,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中,一缕狼烟冲天而起,无风自直 ;奔腾的黄河,远处一轮落日红如血,圆如珠,渐渐地走入地平线……这样的想象比我们的语言更能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

4 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5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 ;“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总之,古诗教学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殿堂,使学生领悟到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摘要: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与重点,这是对小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品质、审美观等进行培养的重要资源。因古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与现代语文有很大的差异,社会环境也与现代有比较大的不同,小学生学起来就会很吃力。如何让小学生学好古诗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钻研的课题之一。古诗有不同的题材,也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同时让学生了解背景、加强对重点词的理解、加强对古诗的记忆等等可以让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第2篇

摘 要: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观点和知识,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把探究教学应用于古诗的学习中,对古诗的意境,背景等的探究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还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教学 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常吟古诗,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思想。在小学中吟诵古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字的感悟能力。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文感悟能力,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古诗的特点(一)韵律美

古诗对仗工整,一般每句压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宋朝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二)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练,而且常常用一些象征手法或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是再现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如《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个“于”字把诗人对秋天那种喜爱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三)意境美

古诗往往借助一些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孟郊的《游子吟》,把母亲的爱通过一针一线表达的很彻底。许多 古诗不仅写景也在写情,通过很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就能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

二、探究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教学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思想自古就有。研究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早在我国古代,儒家学者孔子的教学中就蕴含着启发式的思想,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就是听教师讲或自主学;“问”即意味着自主探究。

(二)探究教学在古诗中应用的重要性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意境进行探讨研究,利用老师创设的情景,通过想象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古诗教学中有许多睿智的道理,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通过探究研究,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从中收获很多知识和道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古诗中运用探究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以及意境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探究教学在古诗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根据古诗基本特点,以及探究教学的特点,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以音乐入手,让学生诗文配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诗歌教学中,选用相应的音乐背景,用熟悉的音乐情感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从而深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小学生的感知是直观的,一首优美的小诗配上与意境相配的音乐,再加上优美的朗读,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我们可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想像秋高气爽的景象。当学生慢慢进入状态时为学生创设情景,简单地讲述诗人当时的背景,让学生探究当时的画面,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山要画得怎样?你还看到了什么?石径、小屋、枫树分别是怎么样的?最后展示学生的画并且逐步引导学生读出诗文:云雾缭绕的山、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的石砌小路、在白云间若隐若现的小屋、红红的铺满山坡的枫树。此时,学生如临其境,完全陶醉在了美景中。这时就要抓住时机适当点拨,使学生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原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感悟诗意。借助音乐,学生想像、入境,不仅加深了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同时很自然地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二)多元教学,通过朗读促进思考,促进感悟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反复朗读,通过读能促进感悟,促进思考。如骆宾王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有的小学教材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诗,因为它节奏明快,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我们在教学生欣赏这首诗歌时,选择好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朗读语音响起,学生跟着范音轻声读,体会诗的韵味,再创设情境挑战读、激情读,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诗歌海洋的边缘。总之多读多诵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讨论交流,探究诗意,体悟情理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如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这是小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

(四)延伸阅读、拓展能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在学习完王维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你是否还知道他的其他诗?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可以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探究式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第3篇

一、对比选择字词,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古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想要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就要对诗人的炼字有所了解。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极妙,春风拂过,给江南带来可喜的改变:植物焕发生机,千里江岸,被绿色所簇拥。原本无法触摸的春风在诗人笔下活灵活现起来,用视觉就能捕捉,无疑让诗意更显开拓。据说,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原本用的是“到”字,因不满意,又改了十几字,最终才定为“绿”,实属“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在教《泊船瓜洲》的时候,教师自然要强调“绿”字的不同凡响。可以让学生将“绿”与“过”、“入”、“满”等字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用词的精确。

二、调动视觉感官,再现古诗的色彩美

古诗中对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可忽视其色彩之美。如《望洞庭》这首诗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写洞庭山水在皓月银辉的映衬下,显得越发清奇,山与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一颗玲珑的青螺被放在了做工精细的银盘之中。“翠”、“银”、“青”几种色彩勾勒出一幅安宁朦胧的洞庭山水图。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的色彩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甚至可以让学生手绘彩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再现诗中的色彩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感受具体情境,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将情景、心物交融之后的产物,诗人的审美意趣、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古诗拥有了意境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1.借助联想和想象

由于古诗意境中的含蓄美,我们在欣赏古诗时需要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学生在阅读古诗时,并不能直观地接触到诗中的形象,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他们进入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中,领悟古诗中传达出的诗人对人生、历史、社会的哲学思考。以《山居秋暝》为例,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里形成诗中意境的影像:傍晚时分,秋雨初晴,松林在雨水的洗涤下,纤尘不染,青翠欲滴,月光也显得格外皎洁,山雨汇成了汩汩清泉,顺流而下。浣女归来,竹林中传来阵阵的喧笑声;水面的荷叶波动,渔夫们在夜色到来之前归家。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风光,自然能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乐趣,以及对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满足。

2.课堂转移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受到时空的限制,这对学生理解古诗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从而理解古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意境。

比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二句,写的是初春景色:春雨细滑润泽,纷纷扬扬,而刚刚冒出芽儿的绿草被雨水沾湿,朦朦胧胧,是极淡的青色。如果在学这首古诗前,教师组织学生去观察初春景色,那么他们就能领悟到诗中所描绘的清新、舒适的初春意境。

3.情景模拟

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在写下诗作时的心理活动,情景模拟这个方法值得一提。如果能够和诗人处在相同的环境下,那么学生自然能很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

例如《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母亲在儿子远行前的夜晚,一针针密密地缝缀衣服,生恐他回来得晚了,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体会母子间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那么,学生对诗中展现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就会有更强烈的共鸣。

四、反复诵读古诗,品味古诗的情感美

“诗言情”,古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诗人情感体验的流露。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独自品味古诗中所包含的情感蕴意。学生在吟咏古诗后,让自身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磨合,体味、感悟,最终获得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心灵的相通,达到“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至高境界。

以《宿建德江》为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先写夜色降临,诗人停船留宿,然而目光所及,却四野苍茫,江水悠悠,羁旅之惆怅、理想之破灭,这些愁绪纷至沓来,让诗人忧从心来。接着,写到广袤无边的宇宙,明月伴着孤舟,相互衬托,意境独特,风韵天成。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清冷的音乐,轻柔的朗诵,如此,诗人的孤寂、忧愁学生也能切身感受到了。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探微 第4篇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每一首古诗都是作者思想、经历的真实抒写, 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但是, 古诗的时代背景距今天是那么遥远, 对于现代的成年人来说, 要想对其做到深入细致的了解恐怕都有点难度, 更何况对于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来说, 这就更为困难。然而,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作者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 又太过苍白与机械。如果我们能以小故事的形式将作者与写诗的时代背景讲给学生, 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比如学习《七步诗》时, 如果只是单纯地讲在本诗中“豆子”就是作者曹植, “豆萁”就是曹植的哥哥曹丕, “煮豆燃豆萁”就是象征着兄弟相残, 那么学生恐怕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都是一个母亲生下来的兄弟, 为什么会相互残杀呢?”如此, 学生就难免一头雾水, 进而影响对诗的理解。所以, 我们在讲课前应先给学生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做宰相时, 因为曹植从小比曹丕聪明伶俐, 于是, 曹操就特别喜爱曹植, 而不太喜欢曹丕, 而且也一直就想着立曹植为太子, 以承继王位。但是, 曹操死后, 曹丕却做了皇帝, 但他嫉妒弟弟曹植的聪明才智, 且怕有朝一日曹植影响了他的王位, 所以就想方设法要杀曹植, 以免后患。但平白无故地杀了弟弟, 又恐天下人笑话, 所以就想了这样一个办法:要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作首诗, 但在诗中不能出现“兄弟”的字样, 不然就杀了他。于是, 曹植就一边流着眼泪, 一边沉思, 在七步之内作出了这首流传古今、脍炙人口《七步诗》。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诗中的深刻含义, 容易感受到这诗中浸透着作者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容易体会到这诗是作者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与呐喊。

二、用古诗的“美”阐释古诗的特点与意义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 有许多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既写景又写意的诗, 这些诗大多言简意丰, 凝炼跳跃, “美”不胜收。它们的“美”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美。语美指的是在古诗中, 常常运用一些诸如夸张、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将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艺术的美进行灵动地再现。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遥望洞庭山无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等, 这些诗句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 让人读来感到美不胜收。2.形美。形美指的是形式美和形象美。比如“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等三组诗句, 两两一组, 平仄相押, 词性相对, 形式工整, 特别是诗句中的“兰芽”“沙路”“明月”“清风”“戏蝶”“娇莺”“惊鹊”“鸣蝉”等形象迷人, 充分显示了形式和形象的美。3.意美。意美指的是古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进而形成艺术境界的美。其实,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作者在这样的诗中, 往往会选取一些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 或者最有意义的场景, 或者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怀, 并以此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想象, 去领会意境与情感, 从中受到熏陶。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4.音美。音美指的是古诗中的押韵和节奏。古诗都讲究押韵和节奏, 从而显得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所以, 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声声悦耳, 能使人产生一种音乐的美感。正是古诗中的这些“美”, 将古诗的特点和意义诠释得十分到位。

三、用多种形式引导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象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走进工艺美术的殿堂, 你会发现所有的艺术品, 无一不是艺术家想象力的体现。同样,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件件瑰宝——古诗, 也全部凝聚了诗人的无限想象。所以, 我们在古诗教学时, 也必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联系生活经验与阅历, 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 以艺术者的想象去欣赏每一首古诗, 去领悟诗中的各种美,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譬如,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 营造一定的氛围,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 先让学生欣赏杭州西湖的图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 明镜似的西湖碧波荡漾, 湖面上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光秀丽, 景色宜人。在阴雨的天气里, 起伏的山峦在绵绵的细雨中迷蒙一片, 别有一种奇特之美。于是, 诗人就产生了美妙的奇想: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像浓妆的西施, 而雨后的西湖就如淡妆的西施, 都是一样的美丽无比。如果你是诗人, 在西湖中的亭子里饮酒, 看到眼前的景象, 你会发如此奇想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按照古诗所给定的内容展开想象时, 也可以有所生发, 有所添加, 在想象中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而对于表达的情境不明确的一些古诗, 教师则可以以此为引子, 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又如,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哲理诗, 教师则可以根据这首诗中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所揭示的道理,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自由发挥想象——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 就应再登上一层楼, 只有站得高, 才能望得远, 比喻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运用这些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就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第5篇

莲塘镇中心小学 高媛

新课程实施以来,古诗文课堂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块“硬骨头”,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从教六年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大体存在着这样两种模式:一种是把文言文完全当作“文言文”来教,因为要求“实”,就有一种让学生先从字面上弄个透彻的圆满心理,唯有这样才放心:另一种是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来教,这是“虚”,课堂上给学生的空间很大,结果可能是内容学好了,字面却没有落实,况且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不只是靠理解就行的。求“实”,势必要求学生有扎实文言功底,但这样学生的压力就会很大,容易因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求“虚”,让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增大,课堂是活跃了,但学生文言知识学习的效率降低了,甚至会产生一定的盲目性。文言文教学如何在“虚”、“实”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兴味盎然,课堂充满情趣,首要的是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离他们的日常语言较远,显得艰涩难懂,教学更需要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既然有效地激发兴趣,又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

点,有助于理解诗意、启发形象和领悟情理。教师应该尽量创设切合诗意、诗情的各种情境,所创设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特点,贴近学生实际,方式多种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入情入境,激发浓厚兴趣,激发丰富想象,促使感悟、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意和境、情和理,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

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植物学的知识外,还可以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语文课前提倡读背古诗;每周布置学生诵读1—2首古诗;利用周会课、活动课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诵读活动……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二、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问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做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学之优秀经念,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汪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如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配音读、运用多媒体调出动画,图片让学生扮演诗人表演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情、体验、积累。

三、应用挂图让学生去概括去想象。

宋代著名文学家曾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讲究诗话统一,不少写景、状物的诗文就是一幅幅色彩明丽,栩栩如生的图画,教学这类古诗,不妨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运用手中的水彩笔,将读到的东西勾画下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后,出示插图,进行对比,体会诗中的含义,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画面的理解往往上笼统的,模糊的,为缩短久远事物的失控距离,增加形象的真实感,教师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关注诗文中的人、事、物、景,假想自己身临其境,取处其中,进而在诗的意境中遨游。让学生学会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故事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四、通过作者,诗情、诗意,诗理来整体感受课文。

介绍作者生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诗文做了铺垫,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诗作是名家名篇,这些诗人的诗作都镌刻着不同风格和特点的烙印,在理解诗句时,要抓住有特点的文字,多去品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关键词语的突破,方法很多,从词意着手链接,呼醒学生的理解,体验,为词意理解打下基础。

五、在教学中的成效。

通过六年来的实践,无论爱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会背诵。

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

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养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基本上是意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较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给你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书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身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样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古诗语言精辟含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由静止转动画,从而感受到古诗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总之,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到他们的血液中,由肤浅而深刻到他们的生命中,继而传承到一代又一代之中!

电 话:0791—8576269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第6篇

【关键词】审美;小学生;诗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人生的浓缩,是生活的结晶,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我国最古典籍之一《尚书》云:“诗言志。”汉代学者卫宏为《诗经》所作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存心为志,发言为诗。”此外,《庄子》中“诗以道志”,《荀子》中“诗言是其志也”。诗歌凝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诗人通过对一草一木、一事一人、一个情感的特定展示,深入挖掘内心的微妙感受,创造意境,然后施之锤炼的语言打动人心。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非常丰富,饱含着种种积极向上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歌教学重在审美,审美重在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诗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与诗人的对话间体会古诗中蕴藏的智慧和精神,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品味诗人的胸怀及其人生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学会创造美,还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一,以美陶情,以美启真。作为情感教育方式之一的审美教育,其显著特点是以美感动人,以情打动人,让情感得以解放,去除种种变态的心理和本能冲动情感的压抑,进而扩大视野,获得神奇的美感体验。美与真,是一种和谐、协调并愉悦的感觉。审美教育过程中,形象思维实质强调的就是一种感性思维,一种审美思维。这种思维可以将积淀或蕴藏在美的形象中的理性、法则显现出来。从尼采、海德格尔,以至伽达默尔,都把真置于美的视角之中。由此看来,审美教育完全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的真知可以在审美联想及美感中得以开启。同时,美的因素也蕴含于形象之中,语文教师应巧妙引领学生感受古诗情景美。古诗的主题多样,或叙事,或抒情,或咏物,或写景,或怀古;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充满诗情画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幅短小,诗人描绘的外在景物与内在情感相融合,营造出独特的诗性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适度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诗人描绘的诗意,将欣赏的主体置于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达到“由形入神”,走进情景交汇、思与境和谐的艺术高潮,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认识到美,理解美,进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第二,愉悦身心,丰富情感。古诗中优美的文字,充沛的情感,可以使学生感悟到诗的美妙心境,体验古诗中的艺术美。古诗韵律和谐,平仄交错,起伏跌宕,节奏鲜明,既有内容结构的秩序美,也有韵律节奏的潜在美。情感和想象是一般文学作品的必备要素,但在诗歌中需要依靠强烈的情感推动着想象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要按照诗人情感的内在逻辑特性开拓意境的塑造,要采用独具匠心的想象方式,让诗作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想象。因而,比兴、夸张、拟人、用典等,常常成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所以诗,是诗人内心的袒露,诗中有生活的经验,有情感的积淀,有智慧的精髓,还有美学的闪光、独特的发现。小学课文中的诗作生动鲜明,既顺口又易记诵,字字入人肺腑。由于是众美毕集,带给诵读者极强的感染体验。自然与人文景物出现在古诗中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与社会,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生活感受的巧妙结合,是人格化的主观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学生细品词义,慢嚼语句,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还从情感、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

第三,美化心灵,培养品德。美是“对内在心灵的体悟,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充满了生命智慧的灵气,具有使人‘不惑于歧途的人生体验的导向价值”。每个人从事的审美活动,在本质上就是对生命本体的领悟、肯定与热爱。若要从根本意义上来考虑,美育又是对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一种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的两种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中国是诗的王国,诗教的传统源远流长,而诗歌的价值就在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并升华为人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因此,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和精神素养的有效途径。文学课文的阅读鉴赏,如果忽视了启迪学生从情感的逻辑去理解对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审美过程的复杂性仍旧是不完全的,应该引导学生从情感共鸣进入对社会、人生、宇宙的更深层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古诗审美教育不应仅满足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去陶冶情操,而应该把学生的个性自由、人格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美育的根本目的。更进一步说,古诗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审美教育的关键应是塑造美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趣,形成优良的品质。投入诗境、体会诗情仅仅是审美的初级阶段,要激发学生更深沉的情感就不能没有理性认识,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悟理。对诗的深刻意蕴加以领悟品味、消化。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身体力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建教学审美氛围,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从学生审美过程中,让诗人的精神品质渗融于儿童的思想与生命中。

参考文献

[1]方春婷.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2]王贤才.把审美教育融入小学古诗教学之中[J].甘肃教育,2012(14).

[3]金燕萍.古诗教学因创设音乐情景而更美丽[J].文教资料,2010(32).

[4]朱鲁娟.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0(07).

[5]陈红梅.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1(11).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第7篇

根据我对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的理解与钻研,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 我们来谈谈情境教学法。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实物或者是音乐, 人为地创设一种真实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 从而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 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情境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 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境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教育事业, 而且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因为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 通过音乐创设情境, 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 给人以启发和享受, 触动人的心灵,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生活,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状况, 然后通过教学进行对比, 会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提高学习的水平和效率。

三、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

(一) 明确教学目的, 抓住诗句所描述的意境去阅读古诗

古诗具有意境美的特点。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感与外界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诗的意境是通过巧妙的词句来体现的, 在古诗阅读中, 可以通过具体的词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去领会诗的言外之意, 明确诗的中心含义。因此教学时, 教师可以抓住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 创设情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全诗运用生动的词语, 创造了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艺术意境, 看似写景, 实则抒情。全诗的感情基调轻松愉悦, 洋溢着诗人遇赦回归的无比欢愉, 读来流利酣畅, 气势飞扬。如能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 以诗句来营造一定的情境, 则自然会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和诗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从而初步体味诗句给我们揭示的主题。

(二) 反复朗读, 再现意境, 在古诗韵律和节奏所体现的情境中领会古诗

古诗读来琅琅上口, 铿锵动听, 扣人心弦, 这就使古诗具备了音乐美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 反复朗读, 在节律音韵中再现意境, 使读的人和听的人都沉浸在诗的情境之中, 从而达到艺术感染之目的, 教学成效较好。例如, 白居易的《暮江吟》, 全诗押ong韵, 音调抑扬交替, 平仄错落有致, 读来悦耳动听, 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诗人那种自然景物之美形成的悠清、怡然的心情跃然纸上, 读后让人陶醉。又如, 陆游诗《示儿》, 全诗以低沉的仄声入诗, 格调悲凉愁伤。在朗读中, 如能再现出诗中那种缓慢、凄婉、低沉的格调来, 特别是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时, 以抒情节拍配合 (可以用手敲打桌面) , 突出缓慢低沉的韵律, 营造逼真的情境, 教学效果会更好。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情感, 如余音绕梁, 久久萦荡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三)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再造新形象, 从大脑所浮现的生动画面中感受古诗的艺术之美

古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象美。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语言描述形成的鲜明形象进行再创造, 从而使学生在形象美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如贺知章的《咏柳》, 诗人抓住春天柳树的特征,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从整体到部分, 写出二月之柳的喜人形象, 从而把赞美、惊喜的心情表达得极为传神, 尤其是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风使整首诗句描述的画面有动的感觉。同时启示读者, 在尽情享受美的时候, 不要忘了美的创造者。又如, 卢纶的《塞下曲》, 全诗描绘了一个月夜出猎的将军形象, 诗中虽无高大、英勇、威武等字眼, 但这些意思尽含其中, 这就是古诗所包容的形象美。因此, 我们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再造新形象, 为情境教学创造条件,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 整体回味, 形象、景物、感受三结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以景语为主要描写手法。在教学中, 针对古诗具有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的特点, 因此, 我们可以创设情境, 根据景语引发情语, 把景语转化成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扣动读者心扉的情语, 从景语之中领悟情语, 进入优美的意境, 形成鲜明的形象或画面, 品味、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体会中心, 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相结合、丰富表象和提高思维能力同步进行的目的。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再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而应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于是情境教学法应运而生。所谓情境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根据一定的词语描述,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创设的意境氛围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再现艺术形象,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那么, 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应用情境教学法呢?本文将作出探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1].嵇娜.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2) .

[2].陈月琴.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古诗,朗读,意境

一、情境教学法应用意义与现状

(一)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古诗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去讲解古诗知识,能够让古诗中的场景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快捷地去理解古诗内容。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借助教学情境的支持,教师可以省去许多教学语言,让小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去体会古诗的意义。

第二,有利于古诗教学方式的创新。一直以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所限制,乐于用传统的方式实施古诗教学,影响了古诗学习内容魅力的绽放。利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教师不能再用自己的嘴向学生陈述所用的教学内容,传递所用的信息。教师需要思考全面的教学技术、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给学生营造愉快的古诗学习氛围。因此,情境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思考新教学手段的动力与推动者。

第三,有利于小学生古诗学习兴趣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很多小学生认为古诗的语言过于晦涩,不容易看懂,现代文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每天坐在教师听教师一句一句地翻译古诗,学习兴趣也不会高。利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教师可以更多地向小学生展示图片与动画等信息,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时期,对于形象化的信息有着独特的向往。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形象度,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最新推出的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几点困难:

第一,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认知不足。情境教学法在提出之前,虽然少数教师也有过类似的教学实践,但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众多教学新方法呈现在教育工作者眼前。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法的认知是否全面,直接影响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很多教师认为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图片这么简单。单一的理解,让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也使得小学生无法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受益。

第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环境不足。情境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不能仅依靠黑板、粉笔与教师的一张嘴实施。要促进情境教学法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学校应当积极配合,加大小学语文教育投资,引入新的教育设备。但在大多数小学校园中,很少有学校与教师商讨情境教学活动的教学所需物品,也很少有学校将情境教学法当成一件教育益事在做。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高,教学条件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以及音响等设备充足。但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只有桌椅等最基本的教学设施,教师要创设情境,谈何容易。

第三,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不当。情境教学法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只有得到正确的应用,其积极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目前看来,很多教师的情境教学法都是错误的。其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情境创设。其二,部分教师忽视小学生的审美特点。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策略

(一)抓住诗句所描述内容,借助情境去理解古诗

意境美,是古诗的一大特点。诗人正是利用古诗中的意境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创作古诗的过程中,诗人将外界的景物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联系,以此为基础去创造人物形象或者生活场景。古诗中的每一个诗句都是由精巧之词组成,古诗学习中,教师要抓住诗句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去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借助诗句所创设出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内心感受,是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讲解《小池》时,教师可以利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让小学生描述对应的情境。这两句诗是《小池》的名句,描述的画面很有灵动性。借助这两句诗所创设出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更能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前两句诗中“惜”与“爱”的意义。抓住古诗的关键诗句,利用其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与诗人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能够大大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率。

(二)反复阅读古诗诗句,借助情境去体会韵律美与节奏美

朗读古诗,是小学生古诗学习的一部分。反复朗读古诗,能够让古诗所对应的情境显现出来。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诗讲究押韵,因此,每一首古诗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的,节奏上扣人心弦,这正是中国古诗的魅力所在。通过反复朗读,在韵律与节奏的基础上再现古诗的意境,会让朗读者与聆听者一同陶醉于古诗学习活动中,使古诗的艺术美得以扩大。一边阅读古诗,一边开发其中的情境元素,与小学生起创设情境,有利于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中的发挥。

比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时,整首诗押“an”,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平仄错落,很有美感。当古诗读起来顺口、悦耳,小学生就会有愉快的古诗学习感受,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快速提高。《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写景之事,表达着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喜爱。在反复阅读中,诗人的喜悦之情会通过学生的口气、表情以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一次一次地朗读,学生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有意境,不用刻意去创设,古诗的意境就能够显现出来。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较为凄婉,小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声音就会越来越低沉,速度也变得缓慢起来,逼真的情境自此而来,教学深度也会因此而加深。

(三)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借助情境去感受古诗的魅力

虽然在表面看来,古诗是抽象表达,但古诗却不失有形象美特点。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想象,大胆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对诗句中的语言进行二次创造。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象方向,古诗的形象美也会因此而丰富起来。联想,是小学生的强项,也是情境创设的必要品质。

比如,在讲解《咏柳》时,作者用了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二月柳树的喜人之处进行描述,表达个人对于二月柳树的赞美之情。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利用了比喻手法,使整首诗变得灵动、形象起来。鼓励学生针对本句诗进行联想,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下柳叶的情境,能够让小学生尽情享受大自然之美,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教师要肯定小学生的想象成果,给小学生想象的自信。一些小学生在课堂通过古诗情境,想象到“秋风似无情刀”这样的场景,教师要表扬小学生开放的思维,并引导小学生大胆想象。重视学生的想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利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会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情境教学法实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利于小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更能让语文课堂的古诗学习氛围得以优化。用不同的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用古诗中的内容去触动学生的心灵,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促进小学生爱上古诗,乐于学习古诗。

参考文献

[1]周芳利.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4,(10):35.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第9篇

一、建立学习古诗的情景

古诗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厌烦心理, 这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语言存在一些差异, 学生会出现不懂或者是不理解的问题, 这就大大打消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在这一情景之下更好地理解诗词含义,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音乐建立适当情景。

音乐是一种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通过音乐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 烘托出古诗中蕴含的气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相近的情景, 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之中, 感受古诗的含义。比如说在学习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古曲《送别》, 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弥漫的那种浓浓的离情别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这一情景之中, 感受古诗中的情景。通过这一种方法, 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就感受到诗词中的情感, 从而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语文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用音乐, 通过音乐为学生建立起适当的情景。

2. 通过图画建立适当情景。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图画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形成, 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含义, 就可以通过图画的方法更直观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图画是可以与诗歌建立紧密联系的, 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图画,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加以辅助,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被画中的情景所吸引, 加强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 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感受诗词的内涵。

3. 通过想象法建立适当情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以及扩展想象。”所以教师在古诗教学时, 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为学生创建适当的情景。比如说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 在学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 幻想诗中的情景。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请问同学们在读过这句诗词后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卷呢?”, 这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课堂互动, 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二、建立背诵古诗的情景

古诗是一种适宜吟诵的题材, 具有朗朗上口、押韵等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该鼓励学生背诵古诗,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背诵古诗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背诵热情也比较低。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 为学生建立适当的情景, 让学生能够在这一情景之下自然地将诗词记牢。比如说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时, 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 让学生通过视频片段一句一句记住诗词的语句, 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学生记忆古诗的速度, 也可以提高学生背诵的热情。

三、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应用古诗的能力

古诗学习除了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的古典文化而外, 还要提高学生应用古诗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古诗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对话、写作或者是演讲时引用古诗。比如说当遇到了一个沉迷于网游的少年时, 学生可以用哪一句古诗来规劝?学生通过思考想到了“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以及“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语句。这样, 在这一情境下, 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应用古诗, 提高实际应用古诗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第10篇

一.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 准确理解古诗中一些重点词的意义

准确把握词义是理解、赏析一首古诗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由于现代汉语不仅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 更是有所发展, 所以一些词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有的古今词义有细微的区别, 有的则古今词义毫无联系, 这给小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其古今意义的变化,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对每个词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讲解, 深入浅出, 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诗的原意, 而不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如: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 店》:“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 在这里是 “跑”的 意思, 前面有“急”修饰, 后面又指出目的是“追黄蝶”, 所以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行走”, 如“走马观花”只有理解成骑着奔跑的马观花才是准确的。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危 , 在这里是 “高”的 意思, 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 指危险, 虽然高的地方可能有危险, 这两个意义有一定的联系, 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危”的常用义。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但 , 在这里是 “只”的 意思, 这也是它在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义, 又如:“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缠绢。” (苏轼《水调歌头》) 可是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常用义却是一个指转折的连词。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 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 但是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却是一个动词, 二者没有任何联系。

二.通过品读古诗,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传入, 不少人开始热衷于西 方的“洋节日”, 却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 并不了解我国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等。所以, 在掀起“国学热”的今天,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 除了准确理解字词, 更要品味其诗情, 了解其丰富深遂的内涵, 让小学生在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基 础上,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 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青少年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

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 称“七夕”, 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 故七夕又称“乞巧节”,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 人家妇女结彩缕 , 穿七孔针, 或以金银鍮石为针, 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正因为妇孺皆知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 所以“七夕”现在也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白色情人节”。可见学习这一首古诗, 在正确理解字词的基础上, 更应该让小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讲述牛郎织女为什么要在七月七日这天相会, 让学生体会牛郎织女的坚贞感情、喜鹊的无私奉献和王母娘娘的独 断专横等, 以及在这一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习俗。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了解到乞巧节的由来, 又通过生动的爱情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而且把这首诗和李商 隐的《嫦娥》结合起来教学更是相得益彰, 让小学生对我国的神话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注重诵读,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古人曾说“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好书不压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而学习古诗更是需要诵读,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曾指出“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也说过:“诗须是沉潜讽诵, 玩味义理, 咀嚼汁味, 方有所益。”而对于小学生而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的阶段目标里也都有对诵读的具体要求, 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像,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 诵读对于古诗的学习与领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诗歌由于其形式 的短小, 语言更加的简洁、凝练, 同时由于其押韵的要求, 读起来都铿锵有声、朗朗上口, 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其语言的优美。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诵读能力, 除了一般的齐读、领读、范读、个性化朗读等方式外, 更要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节奏与重音, 自己感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真正做到用情感读、用心读。如: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剪刀。”

这首诗不仅“高”、“绦”、“刀”押韵, 读起来韵律和协动听, 而且运用了“碧”、“绿”一些颜色词, 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亮丽的美景, 还把柳树比拟成了妙龄少女, 把二月春风比喻成了剪刀。所以我们在诵读这首诗时, 既要通过节拍、重音等的变化读得抑扬顿挫、声正 腔圆, 又要带着喜悦和惊奇的感情去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 在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 也让他们仔细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小学生对诗意的准确理解

随时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 入课堂, 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旧模式, 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平面化教学转向了有声有形的立体化教学, 有效地扩充了课本资源,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黄海滨就说到“多媒体形象、直观、快捷、形式多样的特点, 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综合手段, 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活的东西, 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从多角度轻松愉快地接受教师所发布的信息, 从而避免了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 我们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小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有很大的帮助。如:

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 下燃, 豆在釜中泣。”

这里涉及到的意象有关于植物的“漉菽”, 也有关于器皿的“萁”、“釜”, 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 这些词都成了古 用今废词, 小学生更是无法想象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借用多媒体运用图片的方式给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使他们能够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快速理解词意与诗意, 掌握新的知识。

但是任何事 实都具有 两面性, 多媒体教学也一样, 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 精心搜集、设计各种各样的图片、视频等, 希望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 甚至养成了学生懒惰的习惯, 只等着教师“喂”给他们吃。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 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庐山瀑布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 形象逼真, 但是学生除 了发出“真美”、“很美”的感叹之外, 就很少有其它想法了。事实上, 我们可以先讲解字词,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 描绘一幅这样的美景, 最后再把学生自己描绘的图画和教师展示的图画作一个比较, 探讨彼此之间的优缺点, 提醒学生要抓住诗中的“紫烟”、“遥看”、“直下”、“落”等字眼, 突出诗人观景时看到的景物与角度, 以及瀑布飞流直泻时的雄伟奇丽等。这样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 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 不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快速准确地 理解古诗, 体会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与形象的比喻来描绘祖国大自然的美好与壮丽, 而且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所以“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 那么教师就成了多媒体技 术的奴隶, 只能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 而起不到教师应 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是手段, 并不是目的, 教师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满堂课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 只会让学生等着吃食, 却失去了主动寻食的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古诗 有效 教学

中国历史悠久,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这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古诗词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古诗词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应该从娃娃抓起。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最难学也最不想学的就是古诗词。

诗歌浓缩性强,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含蓄,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都很难去体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古诗教学就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该如何去教?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学?本人根据教学经验及自身学习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懂作者,明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像,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略到古诗的意境美。在指导学生品析语言,领悟意境时,切记不能太拘泥于语法和事实,一定要与的表现和表达手法结合起来,否则就会与作者原意不符。比如苏轼的《春江晚景》里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句中“先”字就颇有争议,有些学生就很不理解了,难道水中的虫、虾、鱼……难道不比鸭先知道这水暖不暖吗?对于这样的疑问,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是很难向学生去解释清楚的,于是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对比的描写手法,作者眼前恰是群鸭戏水,而苏轼心灵冷寂,运用这样的写法,反衬出他的些许孤寂。经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要了解诗歌的意境,还必须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古诗中,融入到诗人创作时的情感中。

二、懂学生,激兴趣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育观念。”我认为,学习古诗也是一样,必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古诗之前,应该对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提出:“没有丝毫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的古诗学习,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古诗,那么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江雪》这一课时,导入时,我就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萧萧寒风,伴着无尽的落叶,冬天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冬天的佳作,让我们回忆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和冬天有关的?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不仅让学生们复习了旧知,也让学生的积极参与了进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另外,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也能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三、多诵读,勾轮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教学也是如此,拿到一首新的古诗,一定要多读几遍。并结合诗歌的“平仄朗读法”,一声二声的字属于平声,用一条短横表示,读时就把声音拖长一些;三声四声的字属于仄声,用一条竖线表示,读时就把声音放短一些。让学生领悟到读古诗除了把音读正确外还可以让诗歌读得美一些,更有韵味一些。这样也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略到诗歌的独特魅力,并初步勾勒出整首诗的轮廓。

四、教方法,明诗意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创作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语言精炼,写法夸张。因此,要想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活学活用,总是传统教学中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是不够的,而是要教会学生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江雪》这一环节时,就请学生们自行阅读把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圈出来,然后全班一同解决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并总结出方法。教学《江雪》时,学生们圈出的词语有“千山”、“绝”、“径”、“踪”。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先给学生们普及了“千”“万”在古诗词中,指的都是虚词,指很多的意思,那学生们在理解“千山”时就明白了,这是指许多山的意思。在理解“绝”时;通过查字典知道,“绝”有几种意思:1.断;2.完全没有了;3.走不通的;4.独一无二的;5.特別;6.完全;7.死;8.绝句;9.越过,横渡;10.最高峰。学生们读了古诗,自然知道这里的“绝”应该是第二种意思了。在理解“径”的意思时,我要求学生们通过回顾学过的有关带“径”的古诗,学生们一下就想到“篱落疏疏一径深”,“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两句诗里“径”都是小路的意思,那这里也是小路的意思。在理解“踪”时,我要求学生们给“踪”组词,学生们组的词有“踪迹”、“踪影”“无影无踪”……学生们组完词后,再稍加分析就明白“踪”原来是“踪迹”意思。 那分析完学生们比较难懂的字词后,就由学生自己来总结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查字典法;2.复习旧知法;3.组词法。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灵活、使用的方法,争取在每一堂古诗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柳暗花明又一村——小学古诗文教学之体验》,《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年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析 第12篇

一、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原则

我们说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目标是以体验作品的情感为主,那么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呢?

1.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

刚才我们说了诵读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手段,诵读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感悟诗歌情意的最佳方法。所以,阅读记诵是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阅读记诵,不仅指有声的朗读记诵,还包括无声的默读品味; 不仅指课堂上有限的阅读朗诵,还包括生活中无限的阅读积累。

2.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

在古诗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与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是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与过去那种斤斤于诗歌的字、词、句、 语法,把整首作品拆碎了讲的教学方式是相反的。“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就是所谓的“渗透性”学习方法。杨振宁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经验》中说: “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 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诗无达诂,对于诗歌学习来说,以体会为主的渗透性学习方法尤为适用。 那种专注于字词句的释义,甚至逐字逐句进行串讲的方法,犹如拆碎七宝楼台,不仅破坏了诗歌浑融的意境,而且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强调的是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

二、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 《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 “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2.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 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 - 分词连序法: 一是分词解义, 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 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 扩、留、补、换、调、嚼、连。

扩: 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 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 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 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 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 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连: 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3.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 “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 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二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除了以上所说的方式,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一种感性化教学方式。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和自然的反映,古诗更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走进自然,触景生情。春之落花,夏之鸣蝉,秋之霜叶……这些在古诗中呈现的意象都可以带领孩子们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寻觅,去感受。只有这样,古诗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我们的孩子也才能得到心灵的陶冶和人生的启迪。

综上所述,情感体验是小学阶段学习古诗的主要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围绕作品,以学生对作品情韵的感悟为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设计者。应该处处体现一个“感”字,即学生内心对作品的感觉、感受。只有学生心里真正对诗歌作品有所感,有所悟,才真正实现了体验作品情感这一教学目标。

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上一篇:室内空气质量的管理下一篇:博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