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

2024-05-20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精选12篇)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 第1篇

1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例如有些教师未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自身的责任感比较薄弱,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过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 而不是从育人的方面发挥教育实效, 因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少之又少。这种问题的滋生使一些大学教师在授课中未把握明确的政治方向, 使学生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 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培养。

1.2 轻视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现如今的大学生比较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 同时也乐于接受各种竞争和挑战, 这些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但也有不利之处。之所以谈到不利, 是因为竞争的压力使一些大学生对自身利益过度重视, 对传统文化及精神文化建设表现出轻视的态度, 因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传统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优势, 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更好的规划和发展, 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加合理。

2 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状况能够充分体现出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将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集中起来, 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 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我国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在校园中进行传播, 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归属感激发出来。

2.2 促进高校做好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是一个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园地,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所以做好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将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并结合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2.3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 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 在接触、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与技能。

3 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3.1 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当今的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将大学生的先进的思想意识和凝聚力体现出来, 不仅要吸收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 而且还要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这样才能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发挥出来。

3.2 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

现如今我国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所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较多, 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向前更新和发展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大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也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应当重视大学生的价值, 作为教育工作者尽量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在工作、生活中充分尊重理解学生, 使学生能够“亲其师, 信其道”。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就要从各个方面来激发他们的潜能,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具有时代精神, 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产生共鸣, 进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科优势通过课外指导学生社团, 把校园活动的主体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为组织者和创作者, 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 进而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校园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3.4 创新教育方法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创新, 高校教师要树立现代高校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方法。在教学环节方面,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积极采用课堂讲授、师生讨论、主题演讲、社会调查、爱国主义影片观摩、校园DV创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励志书籍、多了解一些人文社科知识, 将先进的文化思想传承下去, 这样才能树立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

当今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还要不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重视精神层面的进步。因此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 进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甘春晖, 李辉.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2 (9) .

[2]邵宝健, 李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华章, 2012 (4) .

[3]白亚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2) .

[4]穆凯锋, 洪满春.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 2011 (4) .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第2篇

摘 要:随着各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国家对高校投入经费的增加,高校的校园环境都有了质的变化,校园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高校从长远考虑增加了学校占地面积,修建了新校区并根据使用功能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区域规划,使校园环境更加整洁美观、校园生活更加井然有序。以新时期环境特点为条件探究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文化建设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加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迈入新台阶。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国际形势复杂、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价值观的确立也在遭受着冲击。大学作为理想中的象牙塔也承担着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下,人能够影响教育环境,教育环境也能够反作用于人。冷静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1、注重教学工作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某些高校将教学工作视为工作的重点而漠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高校对校园文化的忽视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高校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就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和教学工作同等重要。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课余时间大学生也需要丰富生活,充实思想。此时就需要高校积极开展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使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交流讲座、文艺演出。依稀记得几年前的“复旦投毒案”,我们应当反思我国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能否认从小到大我们重成绩,轻素质,部分家长望子成龙也只是“唯分数是图”,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校园也注重毕业率、升学率,而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希望通过“复旦投毒案”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反省的价值,素质教育不再是句口号。高校培养的高水平人才不仅是指在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生,也需要同时具备健全独立的人格,因此高校应格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效力。

2、高校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思想源头。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项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与全体师生对所有文化活动达成的共识,高校应保持人本思想的态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相关部门同时应该“齐抓共管”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文化建设制度。此外,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后应该宣传推广,让全体师生了解学校的制度建设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学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对文化活动的过程及内涵给予客观的评价。

3、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有待提高

部分大学生往往对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只要是自愿参加的活动就可以不参加,对学校要求必须参加的活动也是极不情愿的参加,有时还会出现找他人替代参加活动的情况,这几种情况在大学校园中时常出现,校方往往也是束手无策最终难以实现开展活动的目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骨干往往在活动中收获良多,在自身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而极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同学就会一无所获。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也不等于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也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不是用制度?硎?缚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部分高校只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而忽视了其他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原因还是高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物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手段,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更好地实现精神文化建设的功效,制度文化的建设保证了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顺利进行。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扩招,因此吸纳的学生数量增加高校不得不修建校区,这样部分高校就可能出现只重物质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若是一些高校只是单纯的发展物质文化,加强对绿化环境、校园建筑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且投入巨大,而忽视对于教风、学风、精神内涵等软环境的建设,不充分挖掘学校本身的发展特点。这就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空有其表,缺乏内涵,往往使精神内涵教育的收效甚微,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驱壳。

2、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规划

高校的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它要求了各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营造特定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高的活动,不应当被视作一项任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严谨的教育活动,需要高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一套有科学理论依据支撑的规划方案及合理的机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随着活动展开不断进行调整,意在形成使全体师生都认同的行为规范。此外,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发扬民主,通过民主精神的培养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3、灰色文化阻碍了大学生的正确认知

在信息技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我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是我们被动接受不良信息的途径。大学生还未形成全面的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工作,严禁舆论的传播。此外,多元的西方文化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根据其自身猎奇的心理,对国外的新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部分大学生也开始盲目的崇尚西方的文化,毫无保留的全盘接纳。西方影片中的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时刻冲击着大学生刚刚形成的价值观,将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等中华传统美德置于脑后。这些不利于成长的灰色文化违背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外的文化我们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像乐于探索、敢于创新优秀的品格我们要借鉴和发扬。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1、全面提升对校园文化的认识

高校领导要首先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作用是其他的教学方式难以取代的。高校要制定长远的文化建设规划,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不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各高校还可以“走出去”利,经常与附近的兄弟院校进行文化建设上的交流做到文化交流的开放性,以此促进共同发展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与落实,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综合人才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真正地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

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足,离不开优良传统精神文化的继承,更不开严明的制度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高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广大师生的基本利益。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同时也要保证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有序的生活秩序。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系统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的保障下,高校的全体师生才能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制度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c和实际情况,让广大师生能够主动接受,最终成为大家日常的行为习惯。学校各个管理部门也要照章办事,将制度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及人文素养;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增强了自身教育的深度,使得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思想教育活动能够作用于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全体公民的思想政治水平,使社会文化不断进步。

新时期背景下,新媒体走入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兴媒体即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转机为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可见,作为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理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于有效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领域—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倍受重视和关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面对当今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新形势、新情况,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时期新挑战,笔者认为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正视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差距,积极探寻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看法不一,到目前为止还很难达成一致的结论。有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的范围中形成的小气候,是一种氛围;有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认同的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的综合;有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等同于第二课堂等等。以上对校园文化的界定,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狭义的校园文化”和“广义的校园文化”两种解释。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校园文化,虽然可以使研究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深入,但是很难做到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容易造成校园文化就是师生的课外文体活动的片面理解,从而由于指导思想的误导而造成在工作实践中使校园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校园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界定越来越倾向于从“狭义”向“广义”延伸。为减少对校园文化界定的片面性,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要深刻揭示校园文化的内涵;第二,要明确校园文化的外延;第三,要对校园文化各方面的属性给以准确的界定。按照这三个原则,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作如下规定: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或青年文化。

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前三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校园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指学校教学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由于物质文化处于校园文化的最外层,校园的物质文化使人们对学校产生最直观的印象。行为文化指校园里的师生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共同特性的行为方式。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制度文化指以文字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特点。精神文化以思想观念形态表现出来,体现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生活信念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校园文化应以其先进完备的物质文化陶冶人,以其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约束人,以其優美高雅的行为文化造就人,以其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引导人。

二、正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差距

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也明显地暴露出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新形势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正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层面存在着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够协调的现象

自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实行并轨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轨道。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建设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全国很多高校曾掀起了合并热,建起了规模庞大的新校园。就我国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现状而言,从总体上来看,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到位,总之,我国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说是“成效显著”。当然,校园的物质文化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高校的精神文化氛围。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我国高校在办学理念、文化特色、价值追求等方面,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国高等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比较浓厚,无视学生主体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应试教育模式在高校还很有市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成才教育、就业教育等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这明显暴露出我国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够协调的现象。

2、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中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冲突

我国自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观念多元化、社会现代化等多重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必然受到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形成校园价值取向的冲突,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传统文化的“礼治”和“理学”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完善、创造性成才的进程,它与现代社会大学校园所倡导的民主精神、独立人格产生了撞击;当代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对我国本土文化所构建思想价值观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促使当代大学生开始怀疑赖以支撑其精神活动的价值资源,并陷入了解读中西文化的价值冲突之中;加上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而导致的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高校校园高雅文化的传播力度;以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内容的校园文化精神与以人为本为内容的校园文化精神之间也导致碰撞和摩擦,这一系列问题必然导致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下的价值取向的冲突。

3、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层面存在着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各高校务必做到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从长计议、正确决策、长远规划、真抓实干。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为了紧跟全国高校快速扩张的形势,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只注重办学条件的“硬件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行为。比如有不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长远目标和规划,没有全员参与、全方位展开的制度保障,更没有全程式的计划、考核、奖惩、评比、表彰和总结。我国高校的大多数的文化建设活动普遍地存在着“应付一时形势需要”、“走走过场”、“一阵风”等现象 。一旦上级来人检查、重要节日庆典活动或者看到兄弟高校开展了某种活动就一阵风地开展一些突击式的活动,活动一结束就偃旗息鼓了。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培养模式等割裂开来,这校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并由此大大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

4、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层面存在着形式单调、缺乏个性和特色等弊端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特定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不同历史背景的高校由于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育人理念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因此,也必然形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也应该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但就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尚未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历史渊源、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由此造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千篇一律、特色不强、个性不明的现象。

三、积极探寻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要正确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在正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基础上,积极迎接挑战,自觉探寻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要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要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在高校校园文化有机体中,物质文化建设属于较低层次,而精神文化建设则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来保障,但物质设施必须要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中,要尽快纠正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较普遍地存在的的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建设的错误思想倾向,要坚持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时代主旋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可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脚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出现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冲击,要求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标准,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通过先进文化的培育、科学理论的武装、文明活动的锻炼、高昂校园精神的激励、优美校园环境的熏陶去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要树立全员共建意识,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属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高校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有待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曾几何时存在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或思想教育部门的责任的思想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力戒形式主义,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和日常工作中去,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高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实行岗位责任制,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过硬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要充分调动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4、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式,积极培育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历史性;既具有民族性,又富有国际性;这说明不同时代校园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校园文化具有相融性。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不能不加分析和批判地盲目地“兼收并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体现学校精神、反映学校办学风格、展示学校地域特色、再现学校历史传统为原则通过不断创新贴近师生生活、符合时代要求并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以培育富有特色、个性并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体系。这种富有个性并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文化要从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中去提炼,要从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去总结,要在教学科研和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创造、总结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2]刘锦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9,(3)

[3]李从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3,(3)

作者简介:

[1]卢洪信,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二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2]陈卫东,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教授;

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第4篇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人文情怀、精神风貌。目前高职院校进入了一个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但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主要发展是规模扩张式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生源紧缩局面的影响,在学院内涵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无长远规划,没有显著特色,文化底蕴缺失,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在由原来的中职类院校合并升格而来,进入高校序列时间不长,因此校园文化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中职类校园文化的缩影。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本科院校存在明显差别。部分高职院校一味的参照本科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最终出现了水土不服的不适应现象。特别是在办学层次,目标,学术文化,学生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明显。

目前高职院校虽然也发现自身存在问题和缺陷,但是在校企文化、特色文化的建设上力度不足,缺乏应有的对策。

根据高职院校目前校园建设的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强职业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建立职业特色显著的校园文化。

二、对策

(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面貌、水平、特色的整体直观反映,是凝聚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一般都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根基之上。学校要认真总结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理念、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设立、规章制度、办学经验,打造特色校风、学风、教风,作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和前进目标,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打造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将校训融入到学校精神文化中,进一步凝练,通过全员宣传,让全校师生铭记在心,作为行动指南和理想信念。加强校园网站、校报等宣传阵地建设。统一规划学校网站和各部门网站,版块设置科学合理,内容更新及时。

进一步完善学生会、社团组织建设,规范审批和监管。积极指导社团建设,提高参与率和知名度,大力推进品牌社团建设。

建立和完善校友会,利用各方资源进行捐资助学,为学校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以“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为抓手,大力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宣传创建活动。

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加强沟通协调,举办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企业主题活动。通过介绍校友的先进事迹、知名企业家事迹、知名企业展示,各种讲座,座谈会,着力打造成熟的校企文化平台,使学生融入到校企文化及职场环境中。

通过开展讲座论坛、岗位培训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文化传播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将学校逐步打造成为地区先进文化的示范,主动参于地方文化建设,建立学校地区文化研究所,提高地区文化氛围。

熟悉地方经济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动态、创新,提炼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当中。

建设地区文化展厅和民族文化展厅,加深学生们对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依托地方文化资源,精心组织、承办一系列高品质、内涵显著的文化活动,如和文化系统合作开展地区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工商联合作打造“诚信文化”,与法检系统合作打造“廉政文化”等,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积极宣传学校办学成果、业绩及特色和亮点,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及途径,大力宣传学校重大事件、重要仪式活动和人物典型事迹,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现。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在发展建设当中不断创新和积淀表现的一种物质形态文化,它主要包括教学生活设施、实验仪器设备、活动场所、校园整体环境等等。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以校园文化表现为出发点,建设的高层次、高品位,具有教书育人意义的人文景观,依托深厚的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做好历史物质文化传承及现代物质文化创新。

建立统一学校形象标识体系,统一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标准色、学校名称及中英文标准字体、各类指示牌、办公名片、办公教学PPT模版、办公用品、教育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等。对校园楼宇、道路、设施、场所等规范命名,可以通过开展征集命名活动,使社会各界、师生员工参与进来。名称要有深刻内涵,体现学校特色。结合学院特色,设计一些学院形象主题产品,如画册、笔记本、钥匙扣、书签、笔筒、名片盒等等,逐步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形象标识体系。

校园环境整体布局规划要遵循科学合理,形象鲜明、造型优美、统一协调原则。校园中各类标志性景观、横幅条幅、照片图片、景观景点、橱窗展板、各类主题雕塑、艺术品以及各种主题场所、学生活动中心、学术园地、创新基地、爱心屋、爱心超市等配套设施布置,要具有深刻意义和文化底蕴,使之展现学校的优良传统,创造育人的良好环境氛围。

校园的树木、花草、绿地、街道维护,绿化、美化、亮化应具有鲜明特色,展现校园文化氛围,阐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校园内建设各类主题区域,毕业墙、校企、校友纪念文化林等,反映办学思路,体现学校内涵和特色,打造高品质育人环境和学习创新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组织常规运转、精干高效的保证,更具纲领性的文化形态。学校应坚持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完善学校章程,各类规章制度,规范和创新各种仪式活动规则,建立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及规范。办得既要隆重,又要简朴,具有自身特色。学术活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专业学术活动等等。建立校旗队,规范升旗仪式,开展清明、“54”“9.18”等主题纪念活动,创新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形式,提升社会影响力。规范志愿者服务工作。通过开展和打造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激励师生珍惜荣誉,奋发不强。

(四)学术文化建设

学术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教书育人和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应建立开拓创新、钻研求知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完善学术道德规范,推进学术管理,执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坚持学术自由,鼓励与省内外及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团队合作,通过学术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师生提供学术交流学习的场地,学校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创新基地等场所向全校、社会开放,鼓励师生开展各种学术、创新、创业活动。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建学术论坛讲座,开展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术交流学习活动。鼓励校企合作开发相关技术和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加强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周”、“学术活动月”、“读书日”等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国内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大力提倡创新校园和实践校园。

(五)品牌文化建设

品牌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其前提是要有可打造的文化基础,要加大投入力度。可以拿出几个亮点文化进行试点,要突出其特色,具备自身特色,不易于模仿,要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如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打造成品牌。要有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规划,毕业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准。打造一些技术能力品牌,如电力、机电专业的学生,电工、焊工等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标准等等。打造一批学生社团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打造一批品牌活动和赛事。活动和赛事形式要创新,有意义,有赞助,社会影响力大,能够让每一位师生都能耳熟能详,记忆犹新。如内蒙古财经大学的“阿吉奈”杯篮球赛,比赛由1988级蒙商专业创办,每年6月份举行,以班级为单位报名参赛。活动由蒙授市场营销和金融班交替自主举办。每年这项篮球赛的第一场比赛为表演赛,由创办方1988级蒙商班和主办方对阵。这项由学生自己创办的品牌赛事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成为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品牌赛事。

三、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注重长期效应,从小做起,从细节做起,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品牌文化为抓手,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摘要: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闫辉.高校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2]张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J].传承,2011(29).

新时期质监文化建设探索 第5篇

序言:质监文化是指质监机关在长期的质监工作和业务实践中所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监问题的意识理念、行为规范、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哲学思想、行为准则、组织目标、机关环境、规章制度、公众形象及公信力等。它是一种渗透在质监机关一切活动中的虽看似无形,但却如影相随且须臾不可离分的东西,它是质监机关生命力的源泉和灵魂所在。它不仅显现为质监机关自身的行政职能和业务性质,而且还延伸表现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执法对象的关心、爱护、扶持、支持、服务、感化、分化、促进、团结和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过程的严肃性与人性化、原则性与灵活性等。本文就对新时期质监文化的特点、质监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建设步骤、原则保障进行阐述。

一、新时期质监文化的特点

(一)客观性。质监文化植根于长期的质监工作和质监机关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实践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影响着具体企业的成败兴衰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与观念一样,每一个质监机关只要还留下了历史的足迹,都会形成自己的质监文化。

(二)社会性。质监文化是社会文化呈现于质监机关的一种特殊形态,亦称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不同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质监文化。同一社会形态中,因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其质监文化的特征也有所差异。质监文化既表现为质监机关全体员工意志一致性的精神寄托与非纯理性的意念,也体现了质监受众的社会性统一意志。它反映了质监行为满足社会需要,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客观状态。

升行业形象‛,构建质监廉政文化;围绕‚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着力构建质监创新文化;围绕‚文明创建‛,着力构建质监礼仪文化。要从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质监文化。

(一)在表层的物质文化构建上,加强机关文化设施建设,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突出营造环境文化氛围,在办公环境、办公室布局、各种物质设施上体现质监文化底蕴。

(二)在浅层的行为文化构建上,要努力搭建质监文化的多元载体,加强文化平台建设,通过有奖征文、演讲比赛、言论征集、文艺联欢、体育竞赛等活动形式,发动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理性思考,营造质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在中层的制度文化构建上,以重构机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重点,建立完善质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文明创建活动,要长期抓、持续抓,保障质监文化建设长期深入开展,并形成与团队精神、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四)在深层的精神文化构建上,要围绕建设什么样的质监文化在全市系统开展大讨论,要用法治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等新理念、新思维引导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质监文化品位。要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机关核心价值观和‚质监精神‛,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构筑质监队伍之魂。要通过‚窗口‛、新闻、网络等多种宣传形式,倡导理念,树立典型,塑造形象,升华质监精神。

三、质监文化建设步骤

质监文化建设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认真分析机关面临的客观形势与发展趋势,以宽广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立足**面向省内外、面向国内外、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提升机关

现质监文化和质监精神的字画,营造良好的质监文化氛围。结合市文明单位的相关要求,对局大院相关设施进行改造,美化环境。

6.初步提炼机关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初步形成能够代表先进文化思想,凝结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精粹和当代文明优长,独具**质监特色的质监文化理念群。

(二)全面推进、整体提高阶段。

1.物质文化建设基本成形。建立起能够适应质监工作需要与发展的办公条件与信息系统,以高素质的人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高效、快速反应能力强化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活动,全面提升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亦使以质监机关和质监公务人员为代表的全新质监形象在社会公众群体中得到普遍认同。

2.行为文化建设见诸行动。严肃执法、热情服务。规范化行为、人性化管理。以理服人、依法履职。为此,除了制度创新外,首先需要观念更新。即要在全局公务人员中推动执法文化的革新,让全社会特别是质监公务人员牢固树立起现代行政法治的新观念,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并付诸质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活动。

3.制度文化建设立异创新。制度文化建设的立异就是要突出质监工作的特色,制度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是要拓展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的思路,其目的就是要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来达到规范个人和组织行为,达到按规矩办事,按制度管人的目的。为此,除了在形式要件上架构规范组织与员工行为的实体性规章制度与规范工作程序的作业指导书二个系列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从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融合、人事管理与人心管理相一致、管事与管人相统一、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相协调的哲学内涵上寻求并开创出一条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和机关内部管人与管事的最佳路径。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一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牢牢地占领师生的思想阵地。

二是坚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灌输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围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符合师生身心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影响和教育师生。

三是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校园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围绕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学生专业特点,将公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育优良教风、学风。

四是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高等学校要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建立健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客观的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二、必须坚持与学校改革发展相协调

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大学的校园文化都是环境和遗传的产物。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在继承传统中推陈出新,在塑造新型校园文化中改造传统,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共同服从和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同的大学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各不相同,校园文化应成为展示其办学特色和风格的独特风景线。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它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更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个性,是最为突出、具有典型意义、显示巨大社会效益的学校魅力。因此,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既要把握共同规律和时代特征,又要突出学校的自身特色,注意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找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定位。

三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硬件建设是大学办学的外在条件,包括教学设施、后勤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等等,是办学的物质基础;软件建设是大学办学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是大学办学的精神支撑,这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校园育人环境。所以,高校必须加大以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同时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以师资队伍为主体的软件建设,为高校积极稳步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要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学术是一所高校的内功,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追求,更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当前,高校管理体制行政色彩浓厚,管理机构庞大,对高校办学自主权、教师学术权利与学术自由造成了严重干预和限制,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以学术发展为重点,以行政管理作保障,形成学校改革发展的合力。

三、必须坚持与师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一切都要围绕、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凝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教师在教与学、教与管等互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是坚持形成合力。作为校园文化倡导者的学校领导集体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投身和谐校园建设;作为校园文化主导者的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到其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三是坚持德育为先。“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人的各项素质中,思想品德居于突出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对学生品行的教育和引导,要积极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育人的作用。

四是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以此加强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教育,使其知法用法、遵纪守法,提高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段建国,孟根龙.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华东政法学院思想理论、党建理论研究会.探索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7篇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引导师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和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校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并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细胞,不能脱离民族的、时代的文化背景而存在。与其它亚文化形态一样,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的缩影,也是社会文化中的具体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生成既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又有其特点:

1. 校园文化的教育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培养人才是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首要特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是高校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而校园文化包含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教育模式、治学态度、最终目标等,反映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和一种社会态度。校园文化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师生员工,把学校的精神、威望印刻在大家的身上。

2. 校园文化的实践性

校园文化应该表现社会的本质特征即实践性特征。在校园活动中有目的、有组织地为师生创造条件,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可使大家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价值,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精神。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增长社会知识和交际能力,这种实践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性

校园文化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新时代的校园文化总是对前一时代文化的继承、批判和创新。也正是因为有这一特性,不同时代才会产生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像一张过滤之网,以起强大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兼容并蓄,在冲突中创新文化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

4. 校园文化的规范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管理产生影响的。如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校规等,它们精练、严肃、规范地表现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而校园建筑、雕塑、仪式和校园活动等具有典型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的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三)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具体而言:

1.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公认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表现在校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3.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校园人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进一步促进社会化,提高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校园文化氛围就是个“染色缸”,可把人的心灵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键就是扶正压邪,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特别是培养目标、校规、校训、校风,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它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如我校校训“厚德、博学、精诚、济世”,是广大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规范作用

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独特节目如校庆、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校园人。

(三)筛选作用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这种筛选作用来源于校园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它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但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表现出较大的坚定性和独立性。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到,外来的消极思想和文化对大学校园的侵蚀作用。

(四)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有着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师生巨大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五)凝聚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表现在师生强大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上,同时也表现为社会的瞩目和认可。

(六)塑造作用

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浸染其中的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潜能,这自然也拓宽了知识面,调整了知识结构,更重要的还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包括控制情感的理智态度,承受失败的责任能力等等。这些从根本上促进了青年学生逐渐摆脱依附感,确立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心态。所以,校园文化使青年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把校风传统转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完成世界观的确立和人格的成熟。

三、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切实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重视和参与。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学校党政领导和中层干部应齐抓共管。在学校党团组织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以学生会和学生干部为主要力量,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二)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精神内核的外部呈现。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融情趣、个性、艺术于一体的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这里我们要注重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要结合各学校实际,进一步加大校

园各场所的美化、绿化和净化工作力度。高校校园应该是较高档次的美化、绿化。在设计校园环境时,景点设置均考虑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需求,能较好体现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德育渗透,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绿中求美,美中育人,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使其坚定人生目标,增强探索新知的信心和力量,促进校园建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信息技术教

育的投入,积极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设施中的科技含量,提升学校的档次和品位,也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 要充分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核。

校园建设中较好地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

(三)寓教于活动之中

1.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

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开展各种类型的德育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知识竞赛、社会实践、征文、演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爱国意识、识别伪科学和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增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2. 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

动,活跃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大量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赛和竞技比赛,组织“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 加强学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贴近

学生生活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和书法、绘画和手工艺品展等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反映学生的心声,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营造和谐的氛围。加强整顿治理校园及周边秩序工作,对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确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导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始终坚持“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整顿与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综合治理建设,在育人治本上狠下工夫。

(五)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第8篇

1 校园文化及高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系统, 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 除按教学计划组织的课堂之外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生活, 它所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风气及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是一个大学代代相传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 跟随时间变成历史的沉淀而传承,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时刻都在大学中发生着影响和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 作为一种校园文化, 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应该有其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它的立足点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 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 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

2 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客观必然性

2.1 这是由高职院培养人才的目标决定的。

我国高职院的培养目标, 可以概述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高职生面向就业市场, 面向生产第一线,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因此其校园文化就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也就是说应该从高职院培养对象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等方面体现职业特色。2.2是高职院形成办学特色的需要。高职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种较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都在为办好做强自己的学院而努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 唯有依托自己的行业特色, 培养出企业欢迎的高职生。构建具有行业背景的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将使一所高职院独具特色。2.3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 更好为企业服务的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 包括爱岗敬业、踏实勤奋、一丝不苟、对客户负责和满腔热情、自强不息等, 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 不是靠哪门具体课程完成的, 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达到目的的, 而是需要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

3 当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调查后发现,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以下现象:

3.1 校园建筑新, 文化气息淡。

多数高职院校校园基础建设都很新, 由于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新校园布局科学合理, 学校大门以及校园内的教学楼、图书馆、实训中心、体育馆、学生公寓等教学、生活建筑物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气息。但是新建筑在景观人文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雕琢痕迹太浓, 缺乏个性, 雷同现象很严重, 缺乏职业教育“职业”特色。3.2建校时间短, 文化积淀少。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 缺少普通高校特有的文化积淀。尽管有的学校前身是中职学校, 办学历史较长, 有过校园文化。但学校升格后, 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发生了变化, 原有的校园文化已不再适应, 有的甚至可能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3经费投入不够, 建设功利色彩明显。大部分高职院校是负债征地建房、负债办学。在资金有限、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部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 首先保证办学的基本条件, 而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明显落后。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缺少正确的认识,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处, 辅导员, 学生会, 团委的工作, 与老师的教学活动没有关系。或者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上脱离实际, 盲目的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 而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3.4新来教师多, 文化意识难以协同。高职院校的特点之一是新教师多, 组成成分复杂, 主要有四大来源:一是原学校教师, 二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三是本科院校调入的高职称教师, 四是科研企事业单位转入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教师的学历、职称、经历、以前工作的环境不一致, 思想观念、人文素质、行为作风的差异较大, 而相互之间的了解、磨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这对高职院校新的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4 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途径

4.1 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物资文化。

物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资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 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 以校园的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 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硬件。但是我们现在的建筑现代化程度太重, 缺少个性, 我们在对我校一些学生的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感觉到自己虽然身处大学中, 但是感觉不到大学的氛围, 看到就是几栋高楼, 玻璃墙, 平时基本没有机会去一次的体育馆, 图书馆书藏书太少, 很多都已经过时, 学校网站简单, 没有创意, 除了报道领导的动态外, 学生的活动空间很少。所以必须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数字化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 办公自动化, 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潮流。4.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 促进校园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思想和观念, 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管理体制、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制定必要的规章和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要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校园群体文化,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学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等个性特征的科学、稳定、规范、合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首先, 要呼唤制度体系的文化底蕴, 在整个制度体系中既要包含专门的文化建设模块, 同时在其它模块中也要渗透文化建设的思想;其次, 要建立各种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校内外实训管理等各种完善的规章制度;再次, 要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 特别是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 围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 不断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制度创新和改革。例如, 在教学管理上, 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就业能力为轴心,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等等。4.3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精神文化。首先, 要确立具有职业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时代要求, 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对办学有着根本性指导作用指导思想。据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高职院的历史使命, 兼顾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办学理念, 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要形成这样的理念, 领导和教职工要对自己的学校有个准确定位, 对培养目标要有准确定位, 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其次, 要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优良校风。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 具体可以通过校训、教风、校风等体现。作为高职院的校训, 应该特别强调“职业素养”等内涵, 高职院的教风和学风也应该体现“实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内容, 这样经过师生员工的努力, 通过一定时间的积淀, 逐步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这样的文化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再次, 要倡导和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除此还要体现高职院的职业特色, 就是要倡导学好专业掌握一技之长、爱岗敬业、踏实勤奋干好本职工作的价值观。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扩大, 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在对一些高职院校进行走访后, 针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职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汤桂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2]石皋莲, 吴少华.新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质建设[J].职教通讯, 2005, 10.

[3]汪长星.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

[4]沈琪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 第9篇

校园文化, 就是校园的“环境”, 就是校园的“氛围”, 就是校园的“生态”。丰富校园文化,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 能够使大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 受到熏陶、感染、影响和激励, 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为此, 高校应当正视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新的路径, 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建设不同步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外在标志和基础, 是有效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前提, 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然而, 当前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这一宗旨。当今, 中国高校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硬件设施应有尽有, 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却呈现出滞后性, 出现了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的现象, 甚至大部分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各种活动开展的效果, 致使许多高校力图以活动为载体来影响学生、锻炼学生、教育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校园文化生活, 却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 使大学校园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缺乏生存的土壤, 无法扎根于校园, 无法成为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真正的精神动力, 致使校园精神无法彰显。

2. 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当前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致使出现了严重的建设主体缺失现象, 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 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其中, 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而不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导致校园文化很难深入人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不广, 多数情况下, 它只是少数活跃分子的舞台, 活动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参与对象的定位等, 只是从制定者或一部分精英的角度出发, 不能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普遍情况, 使大部分普通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 久而久之也就对校园文化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了另一个重要载体——教师, 一方面, 学校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开展, 而忽视了教师的文化生活, 使部分教师的文化生活贫乏;另一方面,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身上都带着本校的文化特色, 是学生们直接接触和认可的校园文化传播的最有说服力的载体, 对这部分群体功能的忽视也是使校园文化水平无法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内容

各种事物、各个过程和各个发展阶段都各有其特征, 同样, 各高校因其所处的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设置不尽相同等具体情况的差异, 有其各自的特点, 为此, 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各具特色。然而, 当前很多高校恰恰忽视了这点, 不能够深入理解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历史、办学方向等, 更缺少对本校精神文化的提炼, 只是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大众化层面, 致使缺乏彰显本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校园精神和特色化校园文化, 这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不到本校校园文化的存在, 无法融入其中。

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途径

1.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导向

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形势, 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 是优秀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体现,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为此, 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引领, 把握主流意识形态, 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熏陶, 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深入人心, 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 并使其成为大学生自觉的文化追求。同时, 高校应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核心价值体系, 它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的运用, 而且也体现了大学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大学精神,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核心和思想道德基础, 能引导师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文化人格。

2. 建设特色化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本校特色。普林斯顿大学第28任校长威尔逊先生曾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 也不希望像哈佛那样;反之, 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可见, 保持学校的特色, 才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更是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提炼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种无形的德育资源, 熏陶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帮助大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家园和人格的完善, 激发大学生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为此, 高校要善于从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闪光的文化传统, 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要善于从学校的地域特点、社会角色的角度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 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要善于从本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 形成具有学科性质特点的校园文化;要善于结合本校学生的活动特点、身心规律和知识层次有针对性地创建一种和谐文化氛围和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文化氛围, 占领校园的精神文化阵地, 使其学生在其熏陶下, 逐步形成个人的兴趣、理想、信念, 获得一种表现真实人性的独特方式。第二, 自觉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它们是一所校园独立的精神特征, 更是学校持续发展、历久不衰的关键。高校首先应加强校风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提高思想素质, 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其次, 形成严谨的教风。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最大, 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和效仿目标, 教师的言行举止、处事观念等, 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 高校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要育人, 提升自己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职业道德与能力等各方面修养, 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外在榜样, 形成严谨的教风, 并以此来带动学风建设。再次, 要培育优良的学风。学风是学生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 良好的学风, 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锻炼坚韧的学习意志, 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3. 扩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东西, 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并作用于学生, 为此, 高校要不断扩展校园文化的载体, 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氛围。首先, 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物质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反映着学校的历史与层次, 高校应在能力范围之内创设一个布局合理、个性鲜明、格调优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 力求使校园中每一件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设备、设施都蕴藏人文教育内涵, “使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就是将校园文化转化成富有暗示、感染意义的具体情境与氛围, 以提升师生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其次, 充分利用课堂。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手段, 注重对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注重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 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再次,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作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重要产生阵地和传播阵地,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高校理应特别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 从设备到技术建立起学生需要并能起到正面导向的校园网站, 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创造条件, 主动开发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并能吸引学生的软件, 建立网上互动平台, 开展积极健康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等于一体的网上交流和教育活动, 正确引导校园虚拟文化, 牢牢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最后, 合理利用校内名师和校友资源。培养一批在校内外具有较高威望、学术上有较深造诣、教学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名师, 用其人格魅力去感染一批批的学生;建立校友资源库, 聘请优秀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校友到学校讲座, 与学生交流, 用他们的经历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树立信心, 不断进取。

总之,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构建出一种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个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3)

[2]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4)

[3]郭建宁.关于当前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1)

新时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10篇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我国的校园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并且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影响。目前, 学术界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解读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狭义的理解: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开展学校教育所缺少的艺术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文艺素养, 包括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二是广义的理解, 认为校园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以特定主体为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三是介于狭义和广义之间的理解, 认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校园文化的这三层面的解读基本涵盖了校园文化所包括的内容。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院校特征, 不仅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 还应当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将校园文化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结合起来, 充分运用校园文化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本文认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在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学校师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 由职业院校师生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校园精神文化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校园精神文化不仅可以影响到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等, 同时也能体现出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 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将外在的物质文化转化为校园师生的内在精神, 并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沉淀, 成为校园的一种特征。从目前职业院校的基本情况来看, 缺乏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 往往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停留在口头上, 缺少真正的行动。此外, 职业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缺少深刻的内涵, 在思想层面表现出了空洞乏力的状态, 因此精神文化在推进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对校园物质文化的投入不足

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 也为校园物质文化的投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职业院校与高校相比, 不仅资金略显不足, 而且校园物质文化的投入也得不到重视。其实, 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 更需要校园物质文化的支撑, 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优化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并在学校就能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很多职业院校中, 都存在着教学场地不足、教学设备陈旧、校园环境不够美化等现象, 这些状况的存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在逐渐改善。但是从学校自身来看, 更要具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的校园文化建设层面。

3. 缺乏科学系统的有效管理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有效管理, 在本质上是由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要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和组织, 不能朝三暮四, 无序开展。当前, 在职业院校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但是并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因此很容易产生盲目性, 取得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既要有学校组织的整体性活动, 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发组织的健康有益的文体等活动, 但是一定要注意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4. 缺少教师的主动引导

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起到主导作用, 能够以身作则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知识、高尚素养、善于育人的教师队伍, 并且能够做到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将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化为自身的要求, 使学生具有了主体精神和创造力。但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一般缺少这方面的主动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发挥出足够的主导作用, 思想和行为上都不够积极主动。教师队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 那么就很难从根本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 还要能以良好的品德素养影响学生, 增强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交流,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5. 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活动方式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凸显出个性, 这种个性不仅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甚至不同职业院校之间也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所区别。当前很多学校, 也包括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 互相模仿, 使得学生完全没有新鲜感和兴趣, 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的活动也是极为相似, 不能够具有显著的学校特征。校园文化应当不仅是校园内部的师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也要使社会群众能够对此进行区分,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留给人们深刻的个性化印象的原因所在。这方面的建设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尽管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但却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明确方向。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校园文化的精神塑造

校园精神文化, 不仅包括师生们共同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 而且还体现在校风、学风和教风等各个方面, 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我们首先要从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入手, 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树立起坚定地社会主义信念, 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 职业院校还要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 职业院校要凝练出能够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 并将这种精神渗透传播给全体校园师生。

2. 提高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化水平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种能够使学校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与校园文化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有秩序化的校园运行状态。职业院校首先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 在机构上要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只有建立了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机构才能够保证校园文化的长期有效建设。进而职业院校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 通过管理手段直接或间接的规范和影响师生行为。齐全、规范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促进师生行为向着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 并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3. 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 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 国家和社会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多, 这都为职业院校物质条件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 社会也对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不断的提高学校的培养和教育能力, 也必须升级能够与之配套的物质硬件条件。职业院校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的改善, 同时要更新教学设施、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等, 为学校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职业院校也必须开始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营造, 要具备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基础, 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快的接受来自于网络的新技术专业知识。

4. 加强校园文化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客体活动, 必须要具有外部表征性, 即我们如何来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那么校园行为文化的表现就是重要的评级依据。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对象是师生, 而且他们是主客体为一体的参与者, 即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有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体现,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 尊重师生的基本要求。此外,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 通过各种活动或行为能够展示出来, 发挥出相互影响的效果。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化与外化的结合点, 它的直观可测性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磊.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2]夏洁露.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路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3]徐柏才.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对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一幕幕惨剧,一场场纠纷,让人们扼腕叹息的同时,对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发生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应该有新的思考。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环境分析

1.随着“大学城”的兴起,众多高校新校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流动人口复杂,治安形势严峻,加之高校周围大学商业圈店铺林立、舞厅、网吧等应有尽有。一些业主为了争夺顾客而经营含有赌博、淫秽内容的电脑游戏,甚至通宵营业,招揽学生。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之间、学生和业主之间的治安纠纷。在一些地方,社会闲杂人员明目张胆到校园寻衅滋事,如果这些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极易酿成校园突发事件。

2.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校在校人数急剧膨胀相对应的是,教育资源的增长却十分缓慢,随着新校区建设之风的盛行,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匆忙上马最终由于财力有限使之陷入经济危机,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全面紧张。财务紧张的状况不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善,这给在校大学生的學习,生活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高校合并也使人员骤升。

3.部分高校师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教师本身失却了对自己的职业信守,丧失了自我约束的意愿。“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现状

1.部分高校管理方式落后,采用“事后动员型”模式,习惯把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看成学校安全保卫部门职责,很多高校仍把应对突发事件看临时工作,学校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力量主体单一,没有形成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及建立专门的部门。

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对疫情、食物中毒、火灾、地震和防范意识苍白。

4.财力、人力投入不足。高校缺乏足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条件,包括足够的设备、管理人员配备、资金储备,缺乏足够的社会合作资源和宣传资源。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建议

(一)提升防患于未然的能力

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绿色通道标志明显,每班配有紧急疏散图。工作人员做到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高校不但在硬件设施的安全性上要过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举措,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调解好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和品德教育,一旦学生出现了自己摆脱不了的焦虑、忧愁和恐惧时,学校要帮助学生驾驭、控制、宣泄、消除这些情绪,必要时请心理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强化意志品质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达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目的。

(二)提升校园日常管理能力

1.就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不但要建立相应的预防突发事件的管理制度,更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预防工作与教学活动统筹安排,捆在一起,共同部署、检查和落实2.。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真抓真管,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要重视细节,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变化的细节,从增强敏锐性和洞察力入手,及时掌握学生细微的思想变化和动态信息,在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段上,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苗头,在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上,要善于发现、敏锐捕捉学生异样的生活细节,细致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并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主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纠纷的苗头,排除不稳定因素,力争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数量控制在最低,范围控制到最小。如果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并及时总结教训,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搞好重点整治。

(三)提升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

1.汶川大地震的余痛还在,各种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仍在人员聚集的学校发生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发放防灾应急手册,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公布报警电话,开设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课程,使师生掌握避险、互救、自救、减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学校的相关教职员工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并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的逃生演练。高校利用门口宣传栏、安全知识现场表演、安全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3.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平时进行常规信息监测与对重大突发事件易发处的信息监控。针对学校的情况变化要随时对预案进行修正与补充。4.建立一支抢救、应急小分队,每年进行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抢救、应急等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作者简介

*肖华平,1973年10月,男,江西万安人,汉族,博士,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研究方向.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 第12篇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特点分析

如今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宏伟目标。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肩负有重大的责任,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学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充分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消极的校园文化,则会耽误大学生,延迟他们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怎样的校园文化和如何构建校园文化成为每一所高校办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和谐。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主流。和谐社会是一个宏伟的工程,它包括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校园的和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校园的安定团结,有序发展,能够极大地激发校园的生机与活力,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才、成长,对加速学校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也有着重大作用。

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最本质核心是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用这些文化教育和熏陶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升民族凝聚力有良好的效果。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充分激发每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校园的跨越式发展。纵观全国各大名校,其校园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其精神核心均是以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为主干构成的。在新的时代,提倡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校园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的。

●网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网络的特点

网络是一些特定通讯路线和电子设备组成的,具有互相连接,共享资源的信息交换系统。我国从1994年4月获准接入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沈鹏北京大学医学部团委 (CNNIC)调查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高于全球水平(21.9%),从而使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网络规模和网民人数。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大量的网络信息共同组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虚拟的网络社会,减少了人们面对面的交流,而丰富的网络信息,在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疏远。面对异常庞大的信息网络,大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和享用者。网络没有现实人际交往的特定情景、具体利益、群体压力等因素的制约,如此一来,网络所衍生出的互动、平等、自由便成为对大学生最具吸引力的三个特点。

2.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数据显示,大学生占我国网民数量的35.3%。由于网络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真实社会中产生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受到压力以后,也倾向于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寻求发泄的途径,这更增加了对网络社会的依赖。这种对困难的逃避使部分大学生在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应变能力,耐压能力,心理平衡能力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缺乏,这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不良的作用。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甚至会颠覆少年时期形成的基本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大学生是危险的。但从相反的角度,新颖的人际交往方式,新鲜事物的刺激,自由发挥的创新精神,也是对于大学生有利的一个方面。网络可以开阔视野、减轻心理压力和促进对外的交流。拥有一定自制能力的学生,可以从网络中得到之前没有学过的知识,这对知识的继承和发扬起到的正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此可见,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这更加凸显了正确引导网络文化的必要性。

3. 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正在改变着大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方式。首先,在虚拟的社会中,广大学生平等的进行交流,流露真情实感,从参与人数与积极性来讲都是其他非网络的校园文化活动所不能比的。其次,从内容上说,与外界相通的网络增加了学生了解周围环境的渠道,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有极大的加强。但同时,网络对于校园文化的负面作用也是与日俱增,网络中的糟粕不可避免的影响着象牙塔内的学生们。由网络的普及性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良好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必将塑造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而不良的网络环境也会对大学生成才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正确引导网络文化也是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在构建优秀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的作用

既然网络在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就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阵地,正确引领学生的思潮,提倡具有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的高校校园文化。

引领学生思潮,作校园文化的宣传阵地。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侵蚀。而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面对腐朽落后文化时不能明辨是非,往往产生严重后果。网络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净化器,还是鱼龙混杂的万花筒,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网络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用优秀的网络文化抵御腐朽的网络文化的危害。网络在作优秀校园文化的宣传阵地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依托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面旗帜,带领广大学生认识和发扬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使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充实第二课堂。大学的教育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而第二课堂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和谐校园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网络文化建设是第二课堂中的一支活跃的力量,为学生发挥其才能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挖掘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沟通内外上下,促进校园和谐。和谐的真谛在于互相理解,而理解的关键在于沟通。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于校园上下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而构建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在于校园内外的理解与沟通。网络在沟通与交流方面一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很容易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桥梁,通过及时有效的上下沟通,可以更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教师教学和行政管理提供极大的便利,促进校园内的和谐。而通过各种与外界信息的沟通,可以使校园里的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不再坐井观天,使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靳国良, 蔡宁.校园文化对高校共青团建设的价值.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0 (4)

[2]夏聘庭.对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3]赵妉.高校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4]张晓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7 (1)

[5]丁振中.浅谈和谐文化在重塑大学精神中发挥的作用.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7 (3)

[6]凌德祥.和谐校园文化对一流大学形成的重要影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7]高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职教与经济研究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1)

上一篇:文书档案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图结构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