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探究

2024-06-22

让学生快乐探究(精选12篇)

让学生快乐探究 第1篇

一、合作探究的成功举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或者说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全面的,然而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是远远大于个人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可以发现大多项目都是以集体研究出现的。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大的合作群体是师生五人相传:1909年化学奖荣获者奥斯特瓦尔德的学生能斯特获1920年化学奖。能斯特的学生密里根获1923年物理学奖,密里根的学生安德森获1936年物理学奖。安德森的学生格拉塞获1960年物理学奖。还有国外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曾经形成了威震世界的人才群。这些人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十七人。可见科学家们群体的科学研究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早已经出现,只是我们未曾尝试而已。

二、合作在实践中体验,探究在尝试中摸索

科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习科学知识,自主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合作交流中学习科学知识的方式。将过去的说课、听课、黑板上的演算转变成为研究课、讨论课、交流课,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在一些实验的完成过程中,我们也曾出现过没有事先想到的问题,但经过反复的调试与实践,难关一个一个地都被攻克了,最终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合作探究能够出智慧,出成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应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应唯老师是从,而是学生与老师平等交流与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三、只有自主亲身体验,方能知道其中的甘甜

有些知识的获得并不一定重要,获得也并不一定快乐,而是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的体验才最重要,这样的体验也使人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当然一个人的苦思冥想远不及大家共同的合作讨论。

1. 教师的作用

在学习中,好的老师可以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引路人,对学生即将进入社会面临的挑战能够进行透彻分析,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指出科技制作的重要性。并以学哥、学姐合作成功的事例为榜样,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从不包办,前提是个人愿意。“强扭的瓜不甜”,只有发自个人内心的意愿,才可能付出真实的劳动。还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群体组成给予指导。合作伙伴并不是几个同学之间关系好,情感相投或是其他原因,而是根据合作任务的要求,将其分为几个模块,寻求适合各自板块的人,达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走向误区,并能根据合作要求,指出什么可以合作,什么不可以合作,有了这些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离成功的彼岸愈近。老师一次次激励奋进的话语,使学生耳濡目染,开始蠢蠢欲动,经过一番思考的斗争与能力的权衡之后,绝大多数学生们决定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不亲身体验,怎么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呢?经过几周的合作探究学习的努力,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学生科技制作竞赛,并获得不错的奖次。

2. 合作者在合作中的分工与责任

合作就是几个人为了同一个奋斗目标,而集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合作的目的是凭借合作者各自的特长,而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合作过程中的分工与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视合作任务而定,把任务分为板块,每个板块对应于擅长它的成员,达到资源合理利用。其次,合作者在合作过程中,一定要各负责任,心里时刻要记住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一旦进入这个群体,就组成了一个整体,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重要的对组内的成员负责,在自己的范围之内,积极进取,以求更加完善。

3. 合作者在合作过程中交流与讨论

虽然组内成员各自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内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共同组成了统一的完整体。因此在合作过程中,组内适时交流讨论是非常必要的。交流讨论的前提是,成员必须经过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讨论时应积极发言,而不应只当一名听众。组内成员要对其他人的思想进行评价和确认。根据学生目前紧张的学习任务,不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只能是空耗时间,而无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始终坚持批判的求真精神,学生便可以发现彼此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扬弃,不断改进,对于共同的疑难问题,能够相互启发,共同思考,把各自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就攻克了难关。

4. 合作者之间应是和谐平等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特征之一,是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地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对生活的热情。和谐不是事物各个分散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的感知中的印迹,而是它们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应,它能给人精神上无比的力量。

我们一旦组成一个合作群体,就如同建立一个大家庭,合作者如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能处理好各自的关系,营造适宜的合作氛围。对组员提出的意见与批评能够诚恳接纳,积极改进,因为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指出你的致命错误,而包庇你犯错误的人,只会使你的成功之路越走越远。成员应相互鼓励,平等共处,对待他人的意见要诚恳,有则加勉,无则改之。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根据合作者的特点,优势互补,尽善尽职,共同进步,不断完善,定能取得成功。合作学习为同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敞开了友谊的空间,让人与人之间进一步沟通与交流,使各自的精神世界更加绚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学习与思考,面对前人的真理感到惊奇与震惊;在学习中意识与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类的智慧与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诚杰.论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27, (3) :22-24.

[2]毛宇, 苏姗姗.审美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34-38.

让农村职高学生快乐写作的方法探究 第2篇

摘要:本文针对职高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探究造成苦闷写作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能写、会写、乐写。

关键词:弊病循序渐进以点到面想象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职高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甚至“谈文色变”。写作课上经常看到学生绞尽脑汁,即使勉强成文,也大多篇幅短小,言之无物。究其原因,可能是语文基础差,阅读和写作能力欠缺,不会观察、想象贫乏、思想肤浅、视野狭窄等,也就是患了典型的作文“贫血症”。

一、职高学生常见的写作弊病:

1、语涩词穷,内容空洞。学生畏惧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到无话可写,甚至无从下笔。有些学生即使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也大多语涩词穷,内容空洞乏味,言之无物。

2、套话、空话连篇,缺乏真情。选材精当典型与否将直接影响一篇作文的好坏。但有些学生思想肤浅、视野狭窄,贪图省事,信手套用一些老掉牙的材料,毫无新意。英雄事迹就写刘胡兰、董存瑞,勤能补拙的就是童第周、爱迪生,爱国尽忠只见岳飞、闻天祥……或者有些学生整篇作文就是国家、民族、现代化、世贸组织、联合国、地区冲突等词语的堆砌,像这些文章,只会让人感觉空话、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

二、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写、会写、乐写。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想写、会写:对出现第一种现象的学生而言,讲解再多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该有计划地加强基础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颇为有效。

首先是仿写句式。造句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而仿写句式就是在造句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仿写句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定。这一步,教师要给学生选好例句,要求结合当天生活仿写。能熟练仿写或仿写句式型日记已能比较轻松地完成时,就应提高要求,在写的时候要求有意识地锤炼语言,尽量展现文采,这样不仅使仿写生动形象,也可提高作文水平。比如可以出这样的仿写题: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例句是:“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们就可以仿写出类似这样的句式:“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恬淡,恬淡就像隐居山野的贤士,看花开花落。”作文作为进入文学殿堂的起步阶段,同文学一样,理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生活,广积生活材料,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而这种有所限制的句式仿写形式,既能激发学生根据生活生发议论的灵感,又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

其次是通过以点到面的途径引发联想。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写作能力的高低。患了作文“贫血症”的职高学生,阅读面窄,阅读能力差,无暇也不想阅读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思路打不开,即使能写,也总是重复一些小学初中用过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无意观察、比较、分析自然与社会现象,不去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因此难以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感受,思维停滞于幼稚层次,不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一步主要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我们可先选一个可以广泛联想的字或词,比如:“月”、“柳”等,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字或词,限时快速展开联想并写出含有此字或词的短语、句子(包括诗句、熟语)等。在这一步中,我们虽然没有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当天的生活,但当天生活的感悟会在连接词句的联想过程中有所体现。

再次,加入想象,连词扩充成文段。在第二步我们自己能联想写出大串词句的基础上,把某一次联想写出的词句连缀成为文段。在连词成段的过程中,要学会事先确定写作的线索、重点、中心,考虑文段能否达到目的,这其实也就是训练学生的选材立意。当这一点已经掌握后,可以进一步要求自己赋予文段时代色彩或新颖独特的中心,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提高,因为中学作文训练虽然紧跟高考指挥棒,但更应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尤其要通过“为文”来引导自己的“为人”,要能在书面表达过程中有睿智哲思,能对事物对社会有正确的、辩证的认识,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刻,由贫乏逐步走向丰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

验。因此,这一部的重点是治愈部分学生“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的毛病。我曾给学生出过“叛逆、平等、迷惘”这三个毫不相关的词语,让学生或抒情、或叙事、或阐理写一段小作文。开始我也对学生没抱多大期望,只是当作一次训练,没想到,经过前两步的练习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大有进步。有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从亚当和夏娃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的身躯,更是思维的方式。它是最敏感,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平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富人和穷人之分,没有纯洁和狡诈之别,本是十分和谐的。曾几何时,人类改变了,有了善良与邪恶,有了富人与穷人,有了……我现在处在迷惘中,惟有寻视上帝给我遗留下来的痕迹……”这段文字从中学生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存在表示疑惑,很好地写出了自己的体会,比起以前可以说确实有很大的进步。还有很多同学也写出了比较优秀的文段。这三步作文训练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针对性的攻克学生写作的畏难心理,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促使学生主动想写,逐步会写。

(二)、避免空话、套话,学会创新作文,使学生能写、乐写:

存在第二种问题的学生并不是不会写作文,只是因为惰性或者是缺少创新精神。不仅社会需要创新,作文同样需要创新。一篇有新意的文章,自然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容易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遇到存在这种问题的学生,教师在鼓励其多读好书,多留心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在写作技巧上加以指导。作文要创新,也就是指作文要写出新意,能够发前人之未发。这就要求材料要新鲜,避免老生常谈;构思要新颖,摒弃“八股”样式;语言要有个性,力戒众口一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打破思维樊笼,激励创新作文。

第一、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人们习惯用定向思维来思考问题,看待事情。如果在作文中能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打破常识常规,就是一次很好的创新。比如:“东施效颦”这一成语千百年来一直被人认为是贬义词,就连成语词典中的解释也是“比喻以丑拙学美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对传统的观点进行否定,改变对其讽刺的人为的情感因素。只要抓住关键点:东施努力去仿效美。美的事物谁都喜欢,东施长得丑并不意味着她就没有追求美的权利。东施在对美的追求中没有任何地退缩,她在明白自己不美的情况下追求美丽,任他人评说也不气馁,就算结局不尽人意,但她这种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努力去改变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肯定。从这一角度去写,既有别于传统,令人耳目一新,也抓住了隐藏在材料内部本质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都可以采用发散思维来写,写出文章的新意。但需要注意的是,“逆向”须有“度”,不能走极端,要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否则就会有不健康的思想。

第二、结构应跌宕起伏,波澜迭起。《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的确,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沉鱼的浮沉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要使文章能“留人”,有新意,就应摒弃平铺直叙的结构,学会兴波澜。兴波澜的方法主要有:设置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

第三、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富有个性化。文章要有新意,就要力求做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他的语言相一致,否则就会人人千篇一律,个个异口同声,缺少真情实感。如果一个农村老太太,目不识丁,但说话却是一套一套大道理,这就与其身份不符,读者一看,就觉虚假。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说的,“最重要的就是想的和写的要一致起来,„人文‟的和„工具‟的要融而为一。如若不一致,如若融合不在一起,语言这个东西可就不再是一个好东西了。一切的虚伪,一切的谎言,一切的华而不实的官样文章,都是从这种“过剩”的语言“功夫”中“锻炼”出来的。……” 第四、文题或开头要有新意。一个精心雕饰的凤头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造成了“先声夺人”之势,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化用古诗词名句能使文题有新意,如“问君哪得红楼意,中华文化蕴涵深”,这一句就是化用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一诗。这种灵活的化用,使文题简练雅致,既吸引了读者,又彰显了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此外,开头的设计也应有新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头或以设问入题,启人深思;或以倒叙法设置悬念,吊人胃口;或以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或以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或用新颖形象地比喻,震撼读者……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前提是要结合所写的文体特点及文章中心。

”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学生在成功的尝试中积累了信心,不仅变得能写,而且会写、乐写。古人云:“会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快乐中惟见作文之“易”,不见其“难”,职高学生自然也能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论写作》汪廷煌

《论写作主体的超越意识》吴道文

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求快乐 第3篇

一、 融洽师生关系,唤醒探究热情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武断地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是学会倾听学生的多种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是给学生以简单生硬的评价,而是给予富有启发价值的评价。

二、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情境教学的运用使学生感到“易”“趣”“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特级教师林莘在执教《鲸》一文时,创设这样一组情境:海洋公园引进了一头鲸鱼供游人观赏。为吸引游客,院长请人在公园门口画了这样一张海报——在一个鲸鱼缸里游着一条正在“喷潮”的鲸鱼。海报下方还写着一行介绍鲸的文字:“鲸,鱼类,生活在海洋中,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海报一贴出,游客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游客们在议论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评评这张海报吗?这一情境的创设,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文字材料中寻求依据。

三、 寻找探究疑点,打开探究之门

笔者认为,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寻找探究疑点。

1.觅矛盾。课文中的一些“矛盾”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抓住这样一些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探究,就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匠心。请看《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2自然段,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泉边赏月,师傅告诉阿炳能听到泉水非常奇妙的声音。“奇妙”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十分神奇美妙、悦耳动听的声音。

师:那么课文第4自然段写道,“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又来到了二泉边,这次他听到的却是叹息声、哭泣声、倾诉声、呐喊声……”这声音奇妙吗?

生:不奇妙。

师:为什么?

生:这和阿炳坎坷、不幸的身世有关。身世决定了阿炳内心所能听到的声音。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抓住了师父说泉水的声音很奇妙,而阿炳听到的却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一矛盾冲突发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发现。这种探究性的争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去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探究疑点,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抓关键。关键问题往往也是教学的重难点,“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等就是关键性问题。抓住这些关键性问题,以其为探究点能活跃学生思维,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四、 授之以渔,提高探究成效

探究能力的提高源于探究实践的深入。因此,教师应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传授一些探究方法。

1.立足文本。首先是注重文本关键字词句的落实,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识别、辨认、理解、探究,感受作品丰富的内涵,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文本,自主探求,实现自由表达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刚开始,学生只说出因为司马迁完成《史记》用了整整18年时间。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学生领会到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还研究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可以说写《史记》几乎耗尽他毕生的心血。我又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课题中的“发愤”一词再说说。于是学生又领悟到司马迁受酷刑后把写《史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是《史记》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教师在引导探究的同时,始终教育学生立足文本,从文中领会其深刻含义。

2.回归生活。生活是语文之源。学生在一种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心境下学习,各种灵感才会活跃起来,思维才会长上翅膀,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观书有感》一诗时,学生提出:“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读书,只写了池塘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池塘与读书有什么联系?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读书要源源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五、 智慧理答,体验探究乐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看问题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常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4篇

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实践证明, 只有教师让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 在发展中获取新知识, 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 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张扬其天性, 完美其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 变“传授者”为“引导者”, 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教师要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 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 既“革新”更要“革心”, 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 才能真正的解放学生,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要给学生有张扬个性的空间

郭思乐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 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 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郭教授的话就是主张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 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空间。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预设好学习的情景, 学生只能按设置好的路来走, 这就丧失了自我, 抹杀了个性。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培育, 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语) 。学生就像花木一样, 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 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 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 就要根据不同个性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 而“探究”学习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三.要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强化探究意识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 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 不断地创新。教师应有“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 认真钻研教材, 善于引导, 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 有目的地强化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 可以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 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找出百草园生活的乐趣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乏味, 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百草园那么让人快乐而学习又是如此的枯燥无味呢?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 思考一下旧时的教育模式存在哪些弊端?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训练,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质疑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 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 有个学生问我, 木兰在军中那么长时间, 为什么没人发现她是个女孩子, 这可能吗?这是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好机会。通过组织学生们讨论, 最终大家有了个共识:《木兰诗》的主题是表现古代女子的“勤劳、孝顺、爱国”, 作者是有意回避了木兰可能被发现是个女孩的问题。

五.要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 要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 教态亲切, 情绪饱满。 (2) 多翘拇指, 多表扬。 (3) 发现问题, 及时指导。 (4)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让学生快乐成长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压力;疏导;心理健康

一、引言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的理想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发育的同时伴随着一场“心理革命”,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上却正处于“断乳期”,除了应付紧张的学习之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沉重的升学压力等。而且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同时又期望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越来越脆弱,承受挫折能力降低。遇到挫折,不愿与父母、老师交流,倾诉对象少,导致心情压抑,心理压力较大,阻碍其健康快乐成长。

二、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心理现状,通过开展《中学生心理调查问卷》的形式[1],对我所任教的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调查工作。本次抽查了108个学生,收到问卷100份。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如下:

1.进入高中后,对紧张的学习生活,你是否感到不太适应?从来没有的学 生只占了16%,有时占了68%,有18%的学生总是如此。

2.你现在的学习压力?认为过大的学生占了24%,还可以的占了72%。

3.你认为目前你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有72%的学生有时觉 得,从来没有的占了12%。

4.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有52%的学生压力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另 有38%的学生是来自自己的期望。

5.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有54%的学生选择与别人面对

面的交谈,有20%的学生选择到网络上发泄情绪。

6.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22%的学生情绪波动很大,32% 的学生会更加努力,46%的学生和以前一样,影响极小。

7.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不己?有32%的学生总是很苦恼,52%的学生有时会苦恼,14%的学生从没有苦恼过。

8.你是否很想学习,但总是无法集中精力学进去?54%的学生经常这样,44%的学生偶尔这样,只有2%从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9.你总是莫名其妙感到烦燥,情绪低落,浑身无力?选择经常的学生占了 28%,选择偶尔的学生占了62%,只有10%的学生从没有。

10.如果有一场考前心理讲座,你希望的内容是?有高达88%的学生希望 是有关如何调节情绪的内容,10%的学生希望是有关学习方法的。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及个别谈话中,可以明确看到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存在着如下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问题,如厌学等。由于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成绩差的学生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种倾向。

(二)精力分散。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的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等。

(三)信心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

(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总之,高中生存在着心理压力大、压力释放不顺畅、出现悲观消极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对学生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三、实施对策

那么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保持身心健康呢? 作者在多年教学实

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心理教育经验[2-5],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大、压力释放不顺畅、出现悲观消极情绪等问题,以疏导为原则,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一)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促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的平衡。心理日记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泄自己苦闷、烦恼的平台,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的平衡。

例:一位高中生的心理日记《学会面对》

逃避的我一直躲避现实到现在,而面对现实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困难,多么的难以办到。

由于我的胆小,我的自卑,使我不敢面对事实,于是我学会了逃避,想尽办法的躲过那个对我来说是个困难的事情。当我仅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躲过时,那时有一股平时从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我,使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躲过这一劫。然而,最终不能躲过时,我唯一的选择就是面对它,但是我还是会以一种胆小躲避的心态面对它。

小学阶段,几乎没什么需要我躲避的,但有一次,我真是没有选择的机会。在一次绘画比赛中,每个班级要选出两名选手去参赛,之前我并不知道。而就在那时,班主任选了我作为其中一名选手,那时我极力地想逃过这一劫,但无论怎样,已经没有机会了,至少那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由于我那时的过度紧张,致使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在考试中很长时间没有下笔,因为我不知该画什么。也许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困难。

以前我一直在逃避,就连到了现在,我也在做这不对的事情。

高中,存在着更多要面对的现实,这是避免不了的。我应该学会面对,但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这一方面的弱点吗?

我想我应该办不到,因为就有这么一个事实摆在眼前。高中的音乐课要求每节课必须有四个同学站在讲台桌前唱一首歌,那一节课恰好轮到我,而我想以喉咙不舒服为借口来推脱,但这个理由行不通。为了躲避,我最终说了一句“我还没准备好”,这也暂且躲过了,但是这只躲得了一时,却躲不了一世。

现在,我认为我应该正确面对现实,并尽力去做好它,这才不会使将来的自己感到后悔。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心理日记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能让学生把

自己的想法、苦闷表达出来,达到转移对抗,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有效调整学生因烦恼、挫折等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使学生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境。

通过写心理日记,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从而帮助自己走出心理的困惑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让学生写心理日记,相当于使学生拥有一个与自己交流的知心朋友,以增进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心理日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疏导与调节。

(二)从外部环境上,营造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成长。学生在校生活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为创设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奋发向上的班级,一方面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以友好、诚挚、公平、谦虚、信任、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谅解别人的短处和失误,并力求将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实践中,就会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力,体会到与人交往、合作的愉悦情感。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包括班级团队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参观旅游活动等。

例1:无锡市中学苏春瑜老师发现学生不够自信,就和全班同学一起创作了班歌《我能行》:“如果面前有一座山峰,我们就勇敢去攀登;如果眼前有一场暴风雨,我们就奋力去迎接。跌倒了,爬起来,说一声我能行;失败了,不放弃,说一声我能行„„”这首催人自信的班歌唤起了学生的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例2:知识竞赛,可确定若干主题,把学生分成小组,参加比赛。为了取得小组优胜,每个小组要集体准备,互相帮助,加强合作,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作风。

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与周边的同学友好交往,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保持和发展融洽的关系,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寻求生活的乐趣,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激发起学习信心,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感到学习生活愉快。

(三)理解和尊重学生,实施“四心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自主疏导释放心理压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期待是使人向上的动力,爱心是教育的润滑剂。尊重和热爱学生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进而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产生愉快、乐观等肯定情绪的体验,并由此迸发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发展,就必须理解、尊重学生,并实施“四心”教育。“四心”即:

爱心:即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尤其要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例如:安排座位时好中差搭配,要求先进帮助后进;课堂提问,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班级活动中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的爱,不能象家长式的溺爱,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关爱学生。除了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外,平时多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思想感情等,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尽量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耐心:即在学生出现思想反复情况时要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简单、粗暴、封建家长式的做法。

诚心:即以真诚对待学生,使学生产生安全感;

细心:即在心理辅导中,对学生言行举止要做细致的观察,善于捕捉学生心理的变化。

这样,师生心理才能相容,感情才能共鸣,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班级就是一个温暖的家,消融心理隔阂,解除思想戒备,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铺平道路,培养健全学生人格打好基础。

四、总结

在教育工作中,应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疏导方法为原则,结合本文所述的多种手段和方法,达到释放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武月,《高中生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2]庞滨,《打造健康的班级环境》,大众心理学,2006年。

[3]钱瑞芬,《心理日记—学生宣泄烦恼、调节内心的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

[4]齐学红,《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科学课,让我们快乐地探究 第6篇

【关键词】 科学课;快乐;探究

学生在科学课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探究,很多时候学生们觉得探究只是一个任务,老师布置任务,他们完成任务,并没有真正的享受到整个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不是重在最后真正学习到了什么知识点,而是重在参与,使学生们在科学的探究中体验快乐,在体验的过程中,知识点也渗入学生的脑海中。

一、快乐地去探究

如何做到快乐地去探究,就需要在探究之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的积极性,做好探究之前的准备活动,才能快乐地去探究。以下我从课前材料的快乐准备、教师课堂的快乐引入以及探究活动前自由、大胆的去猜想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观点:

1.课前材料的快乐准备。探究过程包括很多,并不是从课堂开始的,而是从课前就开始了,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前材料的准备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光的反射》一课中,要做到潜望镜,学生们对这样一个小东西很感兴趣,我便临时决定下节课专门花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做潜望镜,可是需要课前的充分准备,安排好他们自习要带的物品,小组之间便开始自己讨论分配任务,我听到小朋友们小组之间都在说,“你带一个镜子,我带一个镜子,我带一个牙膏盒,你不带材料那你带一个剪刀吧”,“另外我来带一个包装纸,把外面包装的好看一点”。“我一个人要带一套材料的,我想自己也做一个。”“我也是!”听着学生们快乐地讨论着,仿佛也能看到他们回家之后快乐地准备材料。

2.课堂的快乐引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在课堂的前五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学生快乐地去探究。我在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是这样导入课堂的:先给同学们看“乌鸦喝水”的动画,让学生说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小石子在水中会怎样?”再让同学们思考思考“如果乌鸦小朋友把木块扔到水中去,还能喝到水吗?”学生们对小石子和木块两种不同的材料在水中存在不同的沉浮现象产生疑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接下来探究不同材料的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积极性。

3.自由大胆的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探究活动的基础,是发现的前提。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幻想,敢于猜想。但是,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有时会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加以鼓励,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保持思维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敢想的胆量。因为这些看似可笑、错误的想法,蕴含着孩子们的创造性。如我在教《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给每组准备几粒硬糖,要求学生猜想:怎样使其中一粒硬糖溶解的更快?学生通过讨论后,纷纷开始猜测:有的组想到,一粒搅拌,一粒不搅拌;有的说,一粒用冷水溶解,另一粒用热水;有的提出把一粒糖用榔头敲碎后再做,另一粒不敲碎;有的想到了在酒精灯上加热……“用榔头敲碎的想法,引得哄堂大笑”但最终实验结束的时候,每个同学都对他有种敬佩的感觉。

二、在探究中体验快乐

做好探究之前的准备工作:课前材料的准备、课堂有兴趣的引入课题、大胆的猜想。就可以进行探究了,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快乐呢?我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想法:

1.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选题。“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得出结论更为重要。”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题目,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留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想想想对哪些方面提出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大胆地提出问题。不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随意的、零散的,有的问题甚至漫无边际,是空想臆断。所以,教师更要耐心的进行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执教《蜗牛》一课时,将几只蜗牛分给每组学生进行观察,观察前让学生提出问题。师:“你想要研究蜗牛的哪些方面?”生:“蜗牛头顶上的几根‘须有什么用?”“蜗牛是怎么爬的?”“蜗牛有没有眼睛?”“蜗牛爬的时候为什么会留下粘乎乎的‘鼻涕?”“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从哪拉便便的?”“蜗牛为什么要背着重重的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儿童话的语言,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使问题更加严密,例如“拉便便改为排泄”“须改为触角”“鼻涕改为粘液”。学生们自己选定了这些问题之后,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对蜗牛进行观察,一旦观察到问题的答案,及时记录下来。逐一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就基本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2.亲自动手探究。学习科学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记录、整理数据、做总结、讨论交流。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只有让他们从头到尾亲自“动”起来,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学习“蜗牛运动的观察”的时候,我给每一个小组发了一个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学生们很快地发现了当中的奇妙,但是,当我问及他们:“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他们用手比画,就是表达不清楚。于是我就说:“那你们会模仿蜗牛的爬行吗?”我这句话一说完,他们就活跃起来,争着模仿。我立即邀请了几个同学模仿蜗牛爬行,由台下的学生做评委,选出模仿得最像的那位同学。接着,让他再表演一次。这时候全班的学生都发现了蜗牛的身体在爬行中是波浪式前进的。之后的一课是《蚯蚓》,又面临一个“蚯蚓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问题,学生们立即提出用“模仿”的方法。我邀请了几个同学进行模仿蚯蚓的爬行的比赛,他们一便模仿着,一边开心的笑着。

让学生快乐探究 第7篇

一、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该体现“学生自主”的原则, 关注学生的生活, 指向学生的兴趣。自从哥本哈根会议后, “低碳”成为一个流行的名词。经常可见这样的标语“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什么是低碳生活呢?引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 上网查阅才了解这正是现在的社会热点, 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再联系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浪费水电、白色污染……无不破坏着生态环境, 造成了温室效应加剧,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要改变这一现状, 大家要做些什么呢?学生兴致很高, 要把“低碳生活”作为研究的课题。学生根据“是否感兴趣有困惑”、“是否积极关注生活”、“是否便于开展活动”、“是否有研究的价值”等选题原则, 确定了六个主题。他们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住址等自由组合成了六个小组:“低碳生活知多少”;“低碳生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关于低碳交通, 绿色出行的研究”;“关于巧用资源, 变废为宝的研究”;“低碳生活我宣传”;“低碳生活金点子”。接下去每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探究活动便拉开了序幕……在这一活动中, 我以一个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 充分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 自主地组合, 自主地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有职责。这样的环节,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实现了教学民主, 创设了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正因为兴趣所在, 所以学生探究的动力就自然提高了。

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积累和丰富经验,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数的老师经过实践和探索, 认识到比直接给予学生知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让学生在经历一次次发现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 培养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开展探究性学习往往容易走形式, 若能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探究, 那就大不一样了。如在开展“低碳生活”这一活动时, “美化家园小队”研究的课题是巧用资源, 变废为宝。我和学生来到了常熟南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电厂的尤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学生戴上安全帽来到发电站操控大厅, 通过叔叔的讲解, 了解了垃圾发电的基本原理。现在电厂全年发电约6400万度, 相当于每年节省3.4万吨煤。电厂一位叔叔的一段话, 引发了大家深深的思考。这位叔叔说:“我们还要从垃圾分类上做起, 因为我们现在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厂的垃圾都混在一起, 所以它们的热量等都没有充分的发挥。要是垃圾分类了之后, 就可以更加地低碳了。”原来垃圾分类还有这么多学问啊!回到学校后, 同学们搜集垃圾分类的资料, 发现垃圾中蕴藏着丰富的可回用的资源。学生探究愈深, 发现愈多, 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的决心越来越大。后来我鼓励全班总动员, 一起展开“垃圾分类”的研究, 让我们的行动号召更多人进行垃圾分类, 让更多的生活用品实现再利用和再循环。学生在采访工厂叔叔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 并且在困惑后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从而促使了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这时我让学生遵循“亲历实践, 深度探究”的原则, 向学生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 防止浅尝辄止。

三、开放教学, 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 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学习是一个过程, 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 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和探究氛围。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得以发挥, 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的主阵地。

以开展“走近地震”这一活动为例。我先在地震专题学习网站上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自由浏览来学习。然后我让学生分成“地震成因”、“地震危害”、“震前预兆”、“抗震自救”四个学习小组, 想研究哪一个问题, 就请坐到相应的组上。接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浏览, 让学生根据所提的问题, 如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有什么危害, 地震前有哪些预兆……进行自主查找和检索。整个学习过程先以学生独立操作、思考为基础, 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接着小组合作讨论, 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和大家一起分享获得的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他们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四、体验成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而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努力实践,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在开展“绿色环保袋袋相传”这一活动时, 为了证明塑料袋是有危害的, 实验小组的学生特地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位学生从家里带来一颗大蒜头, 掰下两瓣, 取名为一号蒜和二号蒜, 分别种在两个小盆里, 其中二号蒜的根部包了一张塑料薄膜。每天学生给它们浇同样多的水, 晒同样长时间的太阳, 并对它们进行观察。第一天, 两颗蒜都没有发生变化;过了三天, 1号蒜已经长了五六厘米了, 而2号蒜没有任何变化;又过了三天, 1号蒜长到了14厘米, 分成了两枝, 颜色翠绿, 而2号蒜还是没有任何变化。可见, 塑料薄膜隔离植物与土壤的直接接触, 使植物吸收不到养分和水分。学生用实验证明了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导致农作物减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分析思考、自主探究, 解决了塑料袋对植物有危害的问题, 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一旦有了这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学生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第8篇

一、教学设计

(一)操作与思考

(1)如图1,小木棒与直线l不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如图2,小木棒与直线l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

(3)如图3,小木棒与直线l不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的距离等于小木棒的长,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4)如图4,小木棒与直线l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的距离等于小木棒的长,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该题组的设计,引发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让学生感受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直观性与重要性,以及图形变换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本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究的欲望,使整堂课有了一个完美的开端。

(二)实验与探究

设计教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自由地发现,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感受几何图形的变换,把枯燥的概念学习转化为操作与探究。教学实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教师及时地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用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这些图形呢?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些图形呢?

(三)观察与发现

教学时,教师拿出提前设计好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在这些梯形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

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形,自然地得出结论:梯形问题都可以通过平移梯形的一腰,把新知识“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问题。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转化”的重要性,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

(四)解决问题

设计问题:在梯形ABCD中,AD∥BC,AB=CD。请你通过观察、测量或动手操作,猜想出∠A和∠D,∠B和∠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这是对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探究与证明,问题的呈现给了三种方式:观察、测量或动手操作,即可以直观地发现,可以动手测量,还可以利用折叠的方法。无论利用哪种方法,我们获得的都是猜想,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需要进行证明。教学过程关注了证明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平移梯形一腰得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思想渗透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数学素养也有所提升,这是我们所要的课堂,学生既有知识的收获,又有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情感的愉悦体验。学生通过探究与创造、观察与分析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其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保证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思考

(一)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教材呈现这些内容时,突出了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如利用平移由平行四边形引出菱形的概念,利用图形的旋转发现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利用菱形的轴对称性探究菱形的性质等都体现了“图形与变化”和“图形的认识”的整合。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利于学生的探究。

(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合理整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除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之外,重要的是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不能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要有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渗透。即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还要关注如何让学生“乐学”。知识和技能目标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但数学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更要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挖掘与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的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已有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等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心中悟出始知深”,要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通过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认识数学学科,认识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自主的建构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数学课堂成为互动、生动、灵动、创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让学生快乐探究 第9篇

师:课前大家都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 请仔细观察并将这些号码作个比较, 你有什么发现?再在小组内比较一下, 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后发现:

1.身份证号码有15位和18位之分.

2.身份证号码中有一些数字是相同的, 如320523.

师:看来这一段段的数字可能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请大家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可能是生日、省份……)

师:是这样吗?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呢?怎么来验证呢?

(学生汇报方法:查资料、上网、问老师、问大人、问专业人员, 等等)

师:那好, 这儿有电话、电脑, 周围还有那么多老师, 请大家行动起来吧.

刚才的猜测对吗?那验证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新的信息想补充吗?

组1:我们知道了1~6位数是行政区代码, 7~14位 (7到12位) 表示出生日期, 15~17位 (13~15位) 是顺序码, 18位是校验码.

组2:通过验证, 我们又知道顺序码的最后一位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

组3:我们知道了, 身份证号码上升到18位是为了区别新生儿与百岁老人的, 例如320523020923391就不知道是1902年出生的还是2002年出生的, 第18位校验码是计算机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 有时也用x表示.

师:这些信息很有价值, 你们是怎样了解到的呢?

组1:我们是上网查到的.

组2:我们是问了听课老师知道的.

组3:我们是打电话问了派出所的叔叔知道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自己探索出了身份证号码的秘密.1~6位数是行政区代码, 分别表示省、市、县或区, 7~14位 (7到12位) 表示出生日期, 15~17位 (13~15位) 是顺序码, 17位是表示性别, 单数是男的, 双数是女的, 18位是校验码.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来发现这个规律的呢?

生:先是观察、比较, 然后猜测再进行验证来发现这个编排规律的.

反思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 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让学生想探究

对学习素材感兴趣, 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是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前提.“身份证”是每名学生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不但是生活所必须, 同时从中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中我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访问收集身份证号码, 在此次活动中, 学生不仅完成了任务, 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有些号码是相同的”、“为什么身份证号码有15位和18位之分”、“这一段段的数字里面会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这些数学问题, 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 也是富有情感, 具有活力的东西,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诱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 使学生想探究.

二、让学生能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面对学生的发现、问题, 如果由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 讲解每个号码的意义, 那么学生也享受不到探究的快乐了.教学中, 我打破传统,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能探索.当电话、电脑、专业书这些想不到的学习工具一一展示出来时, 学生的探究兴趣就更浓了, 每个小组各显神通, 走出座位, 甚至走出教室去获取有用信息, 虽然每个组获得的信息有多有少, 但从一张张兴奋的脸上可以发现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而从结果来看, 他们也让我震惊, 他们不仅获取到了身份证的信息, 还会择取有用信息, 看来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求知识, 一定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让学生会探究

让学生快乐探究 第10篇

相比较而言, 文言文教学是创新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主记的形式, 缺少和谐民主的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要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所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1]教师应该学会放开,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才可能成就一个创造的天堂, 让学生享受自己的课堂, 享受创造的乐趣。

一、自编题目, 自测自乐

文言文教学中, 基础知识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影响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 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内容, 也是教师们一直不肯放弃“串讲”,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传统教法的主要原因。可是这样的教法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仍旧无动于衷, 考起试来, 文言文题目仍然是学生最怕的内容。究其原因, 长期的“串讲式”教学弱化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学生不思考, 就不知道自己看懂了什么, 没看懂什么。学生脑子里没有疑问, 自然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后豁然开朗的愉悦境界了。所以,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己读书, 发现疑问, 产生释疑期待, 这样才可能学到知识。

高中阶段文言文基础知识点主要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意义、通假字等等。

指导学生自编练习题是学习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好方法。学习完一篇课文, 学生自己编写练习题, 对于培养他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很有帮助, 同时他们也在这一过程中, 体验到了自我创造的乐趣。

二、优化教材, 引导创新

教师手中的教材都是一样的, 但是“教什么”, “选什么教”, “教什么最好”, 每个教师的处理却各不相同。能否优化教材, 即独立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是否成熟的标准。

教材处理最忌程式化。我们说要优化教材, 引导创新, 前提就是教师的创新意识。教材的处理是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针对教材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取舍、优化组合, 才可能生成一堂优质课。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教材, 都必须做到重点突出地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述特色, 而不是处处出击, 面面俱到。同时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 针对《登泰山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这类游记体文章可以采用“导游引路”的思路处理课文。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根据课文写一篇导游词或是导游手记等等, 要求学生为游客介绍景点特色或是谈一次做导游的经过及感受。教学《登泰山记》这篇文章, 熟读课文后先是让学生为泰山做广告, 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 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 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烦琐, 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 牵一线而带全段, 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 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 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 参考有关资料, 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 为泰山做广告, 激起游客的兴趣。当然以上环节可以视学生程度的不同选择课上完成或是课下准备、课上展示等不同形式。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疏通文意, 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利用以往生活经验完成既定任务, 三是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

通过优化教材的处理,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努力创造新知, 并享受自己的成果, 这是教学目标的最大实现, 也是教育意义的根本所在。

三、尽情想象, 开天辟地

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文言文语言简练, 语义含蓄, 省略现象较多, 这些特点使文言文本身有较多的空白,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切创造都源于自由大胆的想象。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 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学生想象力的训练, 给学生创设想象的基础和空间,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单调枯燥的文字变为丰富生动的形象,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欣赏彼此创造性活动中感受快乐。

(一) 图画解说法

图画解说法是指学生依据课文的文字语言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意境以及人物情绪等,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制作加工再创造成图画的过程。学生作为思考主体, 最大程度地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中。在这个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 学生是快乐的。

图画解说法适用的文章范围也很大, 需要教师根据课文文体及内容特点灵活设计实施方案。

图画解说法在操作上, 最后的展示交流环节是尤为重要的, 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劳动和付出, 关注他们的成果,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 在互相评价与欣赏的过程中, 体会付出的幸福感, 达到创造带给人的最高境界, 即得到肯定的快乐。

(二) 口头描绘法

口头描绘法是学生依据课文文句描述中出现的“空白”加以合理联想, 大胆想象, 披文入情, 语言加工后口头表达出来的过程。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高考因素的影响使很多教师更注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而往往忽视了口语表达在学生走向社会, 与人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言文语言简练, 语义含蓄, 省略现象较多, 很适合采用语言表达法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来。不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针对一些“空白点”创造性地发挥想象, 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把它们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 以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使学生在战胜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快乐。

(三) 扩展延伸法

扩展延伸法, 顾名思义, 一般是指扩展语段, 将文中简洁凝练的语句或段落扩展开来, 创造性地加入想象的要素, 使形象更丰满, 情境更生动。这种方法比较常见, 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另一种外延扩展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新资料, 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新的“空白”、新的思考。

例如, 《鸿门宴》一课对项羽形象的表现更多是项羽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的一面。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多角度分析人物, 教师介绍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以扩展学生思考的范围, 这一扩展延伸, 可以造成许多空白, 包括究竟该如何评项羽, 项羽真正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又该如何看待他的失败, 项羽的所为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等等。

(四) 结尾续写法

结尾续写法就是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情节发展, 进行大胆合理地猜测, 推想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 进行续写。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课文。首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然后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能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 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课, 可以让学生以“长安君在齐国”为题, 对原文进行续写。学生们兴趣很高, 有的学生改写成了现代剧本的形式, 甚至有要表演的兴致。

四、教师放权, 学生主讲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要打破传统, 勇于创新。把课堂还给学生, 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很多文言文篇目相对长或者难懂, 学生讲起来会有困难。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一些自读课文、简短的篇目、学生感兴趣的篇目交给学生来讲。教师要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和查找资料的途径方法, 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有所收获。

例如, 庄子《逍遥游》这一课, 内容比较深, 学生读起来兴趣不大, 也不易理解。教师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把本课作为了解庄子及其思想的一个窗口, 体会庄子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因为文科班里有个学生对老庄思想非常喜爱, 所以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给他提供了一些资料及网站, 让他拿出教学思路和提纲给我看。多次交流指导后, 学生版的“《逍遥游》看庄子”终于闪亮登台了。因为是学生自己做老师, 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课堂效果很不错, 而且很多学生看到主讲的同学知识这么渊博, 也都羡慕不已, 跃跃欲试, 纷纷要求试讲。

教师放权, 让学生做主讲, 前提必须是教师要精心指导, 不能把任务交给学生就放任自流了。主讲的学生也必须要精心准备, 课下做足功课, 让学生懂得“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

五、活学活用, 一举多得

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 另一方面又必须拉近“古今”的距离, 使学生感觉到文言文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那么如何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 有用于学生呢?教学中, 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古为今用”的方法, 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一举多得。这样, 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激活, 将古今巧妙联系, 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古今相通, 活学活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可以借鉴当今很多歌曲的歌词, 如琼瑶作词的歌曲, 还有《东风破》、《发如雪》、《涛声依旧》等类似歌词;可以古诗词牌填上新词, 旧瓶装上新酒;也可以尝试文言练笔等。

自从2001年江西省出现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之后, 文言写作也一度成为高考作文的热门形式。虽然我们不提倡“古文写作热”, 但在文言文教学中, 适当地引导学生尝试一下文言练笔, 还是很有意义的。台湾的基础教育就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学生的文章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散发着悠悠墨香。试想, 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这种共鸣效果, 那么就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古文修养, 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与创新”的热情, 使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而是充满着创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杏保, 陈钟梁.纵论语文教学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27.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284.

[3]铁皮鼓.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镇西.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6]金正扬.倪谷音与愉快教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

[7]张斌.愉快教育模式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8]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让学生快乐识字 第11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快乐识字

汉字承载着6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汉字学习得好坏往往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小学一、二年级主要进行启蒙教育,而识字教学就是启蒙教育最主要的任务。

一、激发兴趣,活动中识字

1.做游戏

学生大多喜欢游戏,因此可以通过游戏创设一个欢乐的学习氛围。在识字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从而效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

2.编儿歌

学生喜欢歌谣,我就把一些书本中的生字编成歌谣或谜语,学生用这种形式來熟悉生字并乐于接受。

3.演一演

有些动作性明显的生字可以用动作来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如“看”,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像“飞、来、去、坐、卧、立、走”等可通过动作表演来理解字义,在课堂上,就带着学生演一演,这样不仅让学生记清了字形,熟悉了字义,还避免了与形近字的混淆。

二、教给方法,自主性识字

1.读读字音

在字音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听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对发音有困难的学生,就借助汉语拼音来正音。

2.记忆字形

在字形教学中,充分发挥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的作用。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掌握了一套识字的工具,提高了他们分析字形、识记字形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用基本笔画和已学过的偏旁部首自学生字的字形,让学生感受到自学识字的愉悦。

3.想想字义

汉字的特点是音、形、义结合紧密。在教学中,必须特别注意联系实际地理解字义,进行趣味识字。学生既理解了字义,又记住了字形,最终提高了教学效果。如“篮”字,篮子是由竹子编制而成,很自然地,这个“篮”就是“竹字头”。

三、拓宽渠道,多途径识字

1.在校园中识字

校园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体,从教室、办公室、门牌和其他功能教室,从校园中的警示语到宣传栏、公告栏,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识字资源,如果教师提醒,就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久而久之,这种潜移默化的识字渠道会帮助学生识别更多的字。

2.在家庭中识字

家庭是学生长时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也为学生开通了一条家庭识字的渠道。这样,还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

3.在社会中识字

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为学生学习祖国文字提供了广阔的课堂。让学生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途中看到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到的“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和“不会就问”等方法,认识生字,回家后自己说一说,启迪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主动识字。通过这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使他们在大语文环境中产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从而热爱语文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

四、注重积累,巩固中识字

首先,课文是字、词教学的载体,是字、词的语义环境,所以,要把朗读与识字有机结合起来,在读中正音、读中识字、读中会意,生字、新词也在反复的读中加深印象,逐渐积累。其次,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识字空间,诗歌、童话、故事书等各种儿童读物都适合他们去阅读。我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去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提高儿童识字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汉字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教给学生简单实用的识字方法,让学生不会觉得学习汉字枯燥无味,在愉快的氛围中把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

让探究的快乐弥漫灵动的课堂 第12篇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我们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 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积极参与学习目标的确立, 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目标达成的评价,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主动探索, 自悟自得的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课堂学习的服务者,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充分的读书时间, 充分质疑问难的时间。学生在自学中读懂的内容, 我们不讲;似懂非懂的,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感悟, 并鼓励他们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 教师再重点讲解。

在导入新课后,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这时我们就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情况下, 我就问学生:“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学生有的想用拼图的方式学习;有的想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有的想用表演的方式学习;有的想用讲解的方式学习。学生在确立学习方法后, 自学课文。教师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 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 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这节课, 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兴趣高涨, 学习目标达成度高。

二、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 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分工互助性的学习。它是一种相互支持、配合、互动, 相互启发、冲撞、争论, 共同发展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体, 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不流于形式, 才更有效。在小组学习中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程序:1.确定学习目标。2.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间交流。4.集体评议总结。

小组讨论交流是小组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讨论的内容有所把握。在学生讨论前,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标出不懂的地方, 提出问题。在自学中, 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 自己去尝试、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去酝酿, 做好发表看法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 讨论才能成为可能。能否创设课堂讨论的最佳情境, 唤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训练表达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一是要设计“讨论什么”;二是要设计“怎样讨论”, 三是要设计“怎样汇报”。这样, 课堂讨论才能有序地进行, 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进行《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教学时,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 可按以下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第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

1. 读课文中的生字, 想办法记住每一个生字;

2. 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然后小组讨论, 说说他们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3. 组员轮读课文 (每人一个自然段) , 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北京夜景的哪些方面;

4. 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 读给小组成员听, 读后其他成员评议, 指出优点和不足。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讨论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 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让学生从中获取语言信息, 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真正把学生个体、小组、组际三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 学习中不仅追求学生发言频次高、覆盖面广, 课堂气氛热烈,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达到探究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

我们所说的探究学习, 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学过程创设的一种研究情境, 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 进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更多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 不断增强一种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新课标告诉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探究是艰苦的过程, 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 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 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 确实是一种享受。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如教学《所见》一课后, 问学生:“牧童捉到蝉了吗?”学生有的说:“牧童小心翼翼地走到树下, 用粘有胶的竹竿把蝉粘下来了。”有的说:“牧童把蝉捉下来, 放到小笼子里, 天天听它鸣叫。”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 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 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锤定音,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 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 探究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探究的快乐, 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所需要的吗?

上一篇:三维Mesh网络下一篇: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