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策略范文

2024-06-01

提问的策略范文(精选12篇)

提问的策略 第1篇

一、营造氛围, 给学生的提问提供心理安全感敢问问题

许多学生不敢或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一是怕出错, 在人面前丢脸, 或是怕提出的问题受到老师的否定;二是老师不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由于学生不善于主动说话, 主动提问, 主动交际在学生中往往难以进行。要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 首先老师必须转变观念, 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主宰课堂教学的权威人士, 而应把自己视为学生的“学长”, 学习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平等、和睦的新型关系。教师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师生关系才会融洽;课堂气氛才会活跃、热烈;学生无拘无束, 思维才会流畅。平时, 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 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 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同学互助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 或师生共同研究, 各抒己见。

二、在新知识讲授中, 培养学生好问问题

实践证明, 在科学研究中,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求学生多问、好问, 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力, 特别是创造性想像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或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 能提出什么问题, 发现什么问题, 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这样,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实验操作诱发提问兴趣, 促进学生爱问、好问习惯的形成。

1. 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或

有趣的画面, 让同学们有一种很直观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从生活现象中能直接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很具体的场景, 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轻松感, 引导学生提出了一些比较直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所给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 思考这些现象的内在联系, 找到思考的方向;再让学生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来进行分析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通过设计一些有趣、出人意料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

如:用漏斗吹乒乓球, 学生会问: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什么力托住了乒乓球?

3. 用学生的切身体验提出问题。

如在研究浮力时, 让同学们将一个圆筒往水中按, 会感觉到越往下越费力。学生会问:为什么圆筒越往下越费力呢?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会提问题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 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 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 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反之, 提问方法不当, 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改革教学方法, 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1.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 自然、生活中各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 提出的问题将会源源不断。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 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形成看到现象就要尝试从物理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

2.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

验, 还是学生分组实验, 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 教师应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 经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 可以找出问题的原因。

3. 对比是物理学习中常见的一种方法。

对比可以加深印象,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但对比效果好坏却取决于提出的问题, 要善于从对比中寻找问题, 抓住关键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质疑引导。作为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多下功夫, 与生活实际多联系, 设置各种情景,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加以辨别引导, 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淑敏.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物理教师.

[2]张艳霞.谈提问能力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校报.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2篇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时刻关注,时刻反省。

1.教师提问时一味追求数量,忽略所提问题的质量因素。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一问一答,会造成一种假象,看似课堂活跃,其实此时的学生缺少一定的思维空间,实际上是处于较低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

2.学生等候回答问题的时间太短。每个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需要一些思考及酝酿的时间,尤其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导致思维活动不能进入到正常的思考状态。

3.数学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不能针对全体学生。个别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习好的学生直接抢答教师所提问题,学生抢答正确后,教师会误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知识点。这样就会忽略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影响整个班的数学学习氛围及学习成绩。

4.教师通常会完全控制所提问题的答案。教师对于所提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很正常,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便让学生回答问题,也会习惯性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时不时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论,左右了学生个人的思维,使学生个人想法无法表达出来。

5.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回答去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讲课,还要会在课堂上提问题,更高境界则是倾听学生对于所提问题的回答,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捕捉有效的、能提高学生能力的生成性资源,否则对学生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就会大打折扣。

6.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很少甚至不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燃起学生在数学上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质疑猜想等,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1.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问题贵在少而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所提问题的数量,这只会让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课本上的重点、难点,又要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提问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学习遇到的困难、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所提问题应该面向班上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刁钻,要结合班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问,并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每个学生都想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在同学中凸显自己,都想得到教师的充分信任和肯定。要充分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在提问上狠下功夫,行之有效的教学提问方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假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利用两个向量的坐标来求解数量积?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根据数学教学经验,对于求解数量积,这个知识点不但是难点,也是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而且教学课本上对这个知识点的推导也不是很好理解。讲解这一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先熟悉这个知识点,然后找出困惑的地方,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当然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便于同学理解的求解办法。

3.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回答去生成资源。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因而教师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时,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教师不但要会问,更要会听,在学生的回答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重要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设计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很有可能生成的一些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师生能否一起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又发现新的问题。

4.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比较枯燥,这对于数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学时必须设计有趣味性的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适当运用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指,为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动而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有很好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以提高。可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些场景,这样就能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当然,对于同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场景设计,学生对于该问题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提问时要运用一定策略。这样既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提高整体的数学成绩,又能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式方法,能够融会贯通,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霍超.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1).

[2]奚圣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11(3).

[3]王春泉.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探讨[J].教学手记,2014,(1).

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3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策略 教学方法

一、灵活趣问,增加亮度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师生互动,激发活度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多问多答,小步子、简单化越来越让学生反感。教师一上课就提问,很多小问题其实学生都知道,就是不想回答,课堂因此缺少活力。学生喜欢有时间思考、讨论,也喜欢提出一些问题问同学、老师。

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经过互动交流,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露出满意的微笑。

三、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四、发散巧问 ,增强跨度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难题。

这里的开放性就体现在“哪些”一词上。图画中,有基本信息,也有综合性信息;有过程性信息,也有结果性信息。从不同角度,能得到不同的信息。这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从提问面开放性上来看,由于问题的弹性比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好说,这样可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问题思维空间开放性上来说,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不同的信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问,巧选角度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做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学生们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1)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吗?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你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

(3)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

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经历了由特例进行探索、归纳、猜想的积极思维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六、循循善问,铺设坡度

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材,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迪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 促使教师了解学生, 以便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 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吃透教材, 巧设问题

在教师设计问题前, 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 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基础, 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 具体来说, 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方面:1.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2.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3.通过对问题的思考, 为学习指引方向, 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先出示一幅汽车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各种几何图形, 通过比较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进而创设让学生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 当学生怎么画都画不圆时, 教师提问:“为什么画出的圆不标准? ”“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圆呢? ”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 自己选择工具 (有圆规、线、直尺等) 创造性地画圆, 学生在画中慢慢体验画圆的要领, 再交流各自感悟, 得出 “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一圆的本质属性。 以上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创设虽然简单, 但起到了启思激兴的作用, 同时紧扣教学主题, 省时高效。

二、捕捉契机, 提升提问时效

课堂教学中, 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 所谓最佳提问时机, 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 此时, 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 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 准于把握, 又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如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学校把360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 上层1/4等于中层的1/5, 等于下层的1/6, 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 ”此题有一定难度, 学生都在冥思苦想, 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 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 为什么? 这三层共有多少份? ”经这样一问, 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 中层有5份, 下层有6份, 所以一共有15份, 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 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可见教师这个问题正问在知识的关键处, 既疏导学生思维障碍, 解决疑难, 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又如教了整数加减小数后, 要求学生计算5- (2+1.4) 等于多少。 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 得出3+1.4;另一个学生先计算2+1.4得3.4, 再从被减数5中减去3.4, 结果退位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 得2.4。 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有些模糊不清。 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 教师没有到此为止, 而是适时引问: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 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 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 大家纷纷讨论。 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加减小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 这种问题来自学生, 又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方式, 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天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受长期以来“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学生上小学数学课的时候往往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 教师讲的, 学生就一个字不差地记在笔记本上;书上写的, 学生就按要求练、读、背。为了提高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上的问题意识, 增强问题教学效果, 首先应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

教师要打破传统权威观,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 在小学数学课上, 老师要鼓励孩子提问, 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不论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思考价值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其次, 对于不敢提问题的学生, 老师要寻求机会让他们提出问题, 并对他们的提问行为给予及时强化,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缓解课堂紧张气氛,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敢于思考, 敢于提出疑问。

四、提问要适度

所谓问题适度指问题的开放度要适度、难易要适宜、题量要适量。 提问时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把握好提问的“度”。如教学“三角面积计算”, 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问:你们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吗? 学生答:知道, 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呢? 老师这里有三组材料 ( 出示材料: (1) 一个长方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2) 3 个三角形, 其中2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3) 一个一般三角形) , 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根据自己小组能力任选一组材料操作验证。 并要求操作时思考: (1) 三角形与已学过的几何图形有什么联系? (2) 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接着各小组开展操作验证, 有的剪, 有的拼, 有的折, 各组用不同方法解决了问题, 且说得头头是道。 问题少而精, 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想出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既发展学生思维, 又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的动态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强灵活性。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 采用适当的提问方法,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参考文献

[1]树海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提问策略[J].华夏教师, 2013 (09) .

[2]石芳.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 2014 (13) .

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第5篇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课堂提问是传播知识、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可以说,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必先从实现“有效课堂提问”开始。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诚信为本》时,用简笔画画出“小木偶奇遇记”里的比洛丘,先问学生认不认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提问他的鼻子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再顺势诱导学生联系教材,谈谈为什么要讲诚信及如何做个诚信的人。

二、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富起来》时,由“春天的故事”引入改革开放话题后,可提问学生:改革“改”的是什么?

是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7学生经过充分讨论,联系教材得出结论后,教师再用“足履关系”作比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这个疑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抓住“危险的诱惑”这一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诱惑?它们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诱惑?青少年应该怎样抵制不良诱惑?以网络为例,说说你怎样避免网络的不良诱惑。这样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身边的各种“诱惑”,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明辨是非,自觉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矛盾之处,也就是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有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有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中突等。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平等待人”这一内容,讲完“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我们要平等待人”后,可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一个老人上了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售票员请一个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年轻人无动于衷。站在一旁的王丽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吗?”年轻人反问道:“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呢?”请你帮王丽讲出反驳那个年轻人的道理。

五、要抓住聚合点来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课文的基本观点或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时,首先就热点设问:“你了解‘同票同权’吗?它有哪些规定7为什么要出台这些规定?”这种结合热门话题提问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并掌握知识。

六、要根据教学重点来提问

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反应。每课都有相关的教学重点,抓住教学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内容给予一定的重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做出反应,给予注意并加深印象。

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 第6篇

【关键词】:提问 有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5-02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重要手段。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精当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逐步趋向简洁、目标性强。但是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家常课”上,我们发现多数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教学中有将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一、随意单调、未精心设计的习惯性提问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每讲一两句就问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如同口头禅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则大声地回应“是”、“对”、“好”。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是毫无益处的。

二、呆板平淡、极其肤浅的填空式提问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咏华山》时,提问:“小孩儿是谁?有一天,他和先生去干什么?他们登上山顶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全是围绕课文情节打转,这是单纯的串问,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意义不大,这样做重点问散了,难点问歪了,特点问没了。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三、泛泛使用、毫无针对性的模式化提问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少不了问一句:你想对谁说什么?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的体验。

但稍作观察和分析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加上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四、偏离重点、漫无边际的漫谈式提问

有的教师能把一篇课文分解出几十个问题,“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搞得学生晕头转向。某校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上就向学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其中关于个别生词的解释就问了十多个:比如某个词在哪儿?念什么?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能看懂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五、深浅失当、难着边际的高难度提问

有些教师提问时没有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预测性评估,问题难度过大。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越俎代庖,自问自答。从表面看,虽然也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于教学两方面都是无益的,也无法实现提问的目的。

六、居高临下、以问代罚的惩戒性提问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打瞌睡”、“做小动作”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个时候,很多老师就会对他突然发问,以惩戒他。学生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慌忙站起身来,可能连老师问了什么问题也不大清楚。这样的提问,的确可以暂时起到提示、惩戒的作用,但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老师的提问产生畏惧,完全脱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这样的提问利少弊多,还不如不问。

七、放任自流、不予评价的回避性提问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总是显得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也只是作如“很好”、“对”、“错”等简单的肯定、否定,或者仅仅停留在对学生回答内容的重述、更正层次上,缺乏进一步的追问以及层次的扩展。

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整体教学观念,有的超越儿童知识水平;有的束缚学生思维发展;最常见的是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现状确实让人不尽人意,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是无处谈起,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最关注的话题。

如何才能使所提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注重策略,有效提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答、想答、乐答。

策略一:以生为本 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问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

苏教版第八册《祁黄羊》一课介绍了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家荐贤的故事。一位教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后,找出文中三处有关祁黄羊举荐时“想”的内容: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2)“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两次的“想”,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正当同学们热烈讨论时,一位同学的看法与众不同:祁黄羊什么也没有想(文中第三想)。教师虽颇感意外,但稍作思考之后,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问:“祁黄羊有没有思想斗争?”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研读文本,进行思辨。在不断争辩中一个有血有肉的祁黄羊“诞生”了。

策略二:凸显重难点 有效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脑读书、静心读书,从而把书读好、把书读懂、把书读透、进而具体感受语言形象,深刻理解语言意义,真切感悟语言情感。为此,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使问题凸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学科的特点和本质;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提问,使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情感。

教学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时,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减少”是指冬天剪去桃树上只吸取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增加”是指来年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可是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行吗?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考察学生是不是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我提问: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再深入思考一下,“减少”是为了“增加”,还有更广阔的含义吗?学生思考片刻,终于链接到了生活的例子。有的说:“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虽然我玩耍和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但是我的课外知识丰富起来了。这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有的说:“这学期,学校提倡减负,我们的作业少了,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这更能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有的说:“我原来长得很胖,后来每天早晨坚持跑步,虽然我身上的肉‘掉’了几斤,但我的身体强健多了,我觉得这也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真没想到,我的一个巧妙的提问似“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得学生“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意思已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了。

策略三:关注思维训练 有效提问

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在写天鹅群结束破冰工作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在水里游动着,捕食着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教师问:“这里的‘克噜——克哩——克哩!’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天鹅仿佛在说‘我们胜利啦!我们胜利啦!’”“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这‘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还包含什么意思呢?”这一恰到好处的提问终于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天鹅群这时捕食着鱼虾,一定会深深感谢那只‘破冰勇士’——老天鹅的。我认为应该用感激的语气读。”说完,他便感激地读着:“克噜——克哩——克哩!”嘿,真是惟妙惟肖!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那只老天鹅也会谆谆教导小天鹅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于是他就学着老天鹅“意味深长”地读“克噜——克哩——克哩”了。读罢,他还当起了翻译,把包含在其中的“谆谆教导”借助语言作了外化。嘿,那样子,俨然是只德高望重的老天鹅。

策略四:把握好“度” 有效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要把握好“度”,做到适度、适时、适量。

(一)适度,这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提问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提问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时,可选择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选择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适度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

(二)适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即使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三)适量,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地思考,反而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每一次提出问题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

策略五:正确引导 有效提问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在新课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正视“尊重”。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表现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阅历、学识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有的甚至在阅读面前还没有学会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那么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很可能是苍白的,所传达的思想也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我们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引导,让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

如我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让全班学生评价你喜欢的人物,很多孩子说喜欢孙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会很多计谋,为了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当学生对文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时,我为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还点头默许:“你真有自己的想法”。而接下来便有很多学生也纷纷附和……就这样费尽心机、想方设法害人的妖怪被学生当成了敬佩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事后,我才认识到:这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曲解。因而,我在第二天进行弥补:同学们,昨天有的同学说敬佩白骨精会想很多计谋,了一个信念坚持到底……那么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时学生们才意识到她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那么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不值得佩服。白骨精越会动脑筋,诡计越狡猾,对别人的危害就越大,是不值得敬佩的。

因此,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当学生个性阅读偏离真确的价值观时,教师要根据动态生成的即时情景组织学生辩论或直接否定,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要善于把学生的对话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从而促成文本新的意义生成,实现了“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的转化,在潜移默化当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促使学生提问的策略 第7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学生提问,策略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 思维才算真正启动。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 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因此, 学生不爱问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提问。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发现了问题, 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 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 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从数据来看, 学生不向老师主动提问的原因, 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害羞, 怕同学讥笑。

学生提问的信心, 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鼓励, 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 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 变得沉默, 进而厌恶学习。

因此, 要让学生多问, 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以下几点: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 教师同样要给予鼓励, 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出现问题时, 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 要鼓励学生继续说。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 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 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 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 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 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 “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 教师又往往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不利于教学。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 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 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 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上来。这样我便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问的学生, 也有了提问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学生, 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 能否提出好问题,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 并给予恰当的帮助, 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1. 利用课前预习, 促使学生提问。

我在讲新课前, 要求学生先预习, 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我在课前收集卡片, 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如在学习铁的性质前, 不少学生问:铁和水反应为什么不生成Fe (OH) 3?为什么生成Fe3O4?H2能还原Fe2O3, H2能不能还原Fe3O4?铁和水反应为什么强调水为气态?等等。这些问题既使教学有的放矢, 更令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差。

2. 利用课堂讨论, 促使学生提问。

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 并共同解决。如;在上铁的冶炼这节课时, 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观察了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课件, 然后让学生从原理、现象、步骤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 再进行加热?”“先撤走酒精灯时会不会导致石灰水倒吸过来, 可以改进装置吗?”“为什么铁粉是黑色的而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在我的指导与鼓励下, 有的同学对高炉炼铁提出独特的想法:“焦炭的作用是什么?仅仅作为燃料吗?”教师参与到讨论中, 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3. 利用学生实验, 促使学生提问。

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况。如在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的时候, 一位同学的试管内有葡萄糖, 另一位同学的试管内没有葡萄糖溶液, 结果同样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后, 加热至沸腾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 一支为砖红色沉淀, 另一支为黑色沉淀。这现象使他很感兴趣, 他于是提出:黑色沉淀是不是Cu O呢?如何证明?在我的启发下, 这位同学将黑色沉淀过滤、洗涤, 然后加入稀硫酸, 得到了蓝色溶液, 从而证实了他的判断, 看到自己用实验得出的结论, 他高兴极了。我很认真地对他说:“科学家常常就是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 你今天就是一位准科学家。”

物理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8篇

1. 明确提问目的, 直击学习重点

有些教师, 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没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随意设计问题, 盲目提问, 严重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了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应当明确提问的目的, 突显物理学习的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 在学习“电阻”知识时,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分配了一套电路板、电池、导线、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等元件, 要求各小组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 这样就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动手组装。教师结合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提出问题:你知道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吗?连接电路时, 应该按照哪些步骤进行?注意事项是什么?并且提示学生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相连,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 首先对电路中的元件名称、作用进行了学习, 选择适合的元件;然后开始动手组装电路, 发现问题时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最后学生总结了组装电路的步骤: (1) 要选择适合的元器件。 (2) 要检查元器件是否完好, 各元件之间是否接触良好。 (3) 调节滑动变阻器, 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数据, 并且记录好。

由此看来, 课堂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为了避免盲目提问对学生物理学习造成的误导, 教师应该明确提问的目的, 同时注意问题的质量和数量, 要让课堂提问更加有的放矢。

2. 切合学生实际, 重在启发思考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需要结合高中物理的特点,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设计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

例如,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内容时, 教师首先播放一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视频, 内容是小鸟在天空中飞翔、鱼儿在水里游动、汽车在马路上行驶、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学生在操场上奔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等, 让学生对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接下来, 教师提问: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什么叫机械运动?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 对视频中物体的运动进行思考, 通过查阅教材, 理解了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空间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总结, 主动探索物理知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此看来,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催化剂, 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3. 关注学生反应, 把握提问时机

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反应也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反应是教师调节教学活动的依据。在高中物理课堂上, 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 及时了解学生思考学习的情况, 恰当地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 在学习“参考系”时, 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境:你坐在高铁上, 看到和自己并排坐的人没有动, 而觉得站台上的人动得很快。这种描述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对同一运动的物体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描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也发现经常遇到同样的问题, 因此充满了疑惑, 但是无法解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高铁车厢中的人, 相对并排坐着的人来说, 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而相对车厢外站台上的人来说, 他们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了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明白了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借助一个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理解了“参考系”的概念。

由此看来, 教师提问时, 应了解学生的反应, 灵活应变, 适时提问, 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激励学生大胆提问, 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4. 注重科学评价, 反馈学习信息

课堂提问是师生、生生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对学生在回答问题、自主提问、探寻问题答案中的表现, 要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及时科学的评价, 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向学生传递学习信息, 促使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高效学习物理。

例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质点”的概念时, 教师列举了几种学生熟悉的例子,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火车在轨道上行驶、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等, 并且提出问题: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 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吗?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吗?大部分学生认为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 只看成一个点就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研究问题时, 可以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 忽略问题的次要因素,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 形状、大小相对是次要的, 所以可以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简化问题, 这也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方法。”教师通过这种点评, 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质点的概念, 而且还让他们学习了研究的方法。

由此看来,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 及时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反应, 能够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策略 第9篇

一.小化问题、细化问题

要讲好一节语文课, 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而教师如果仅仅提问一个或者两个问题是囊括不了一节课的重点的。授课内容必须要重点突出才易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这就要求老师站在一个高处把本节课的大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 从而在一步步的层层深入、剖析问题的过程中, 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不等的小问题, 这样一来, 教师最初设置的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里的提问也不是指学生就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通篇的提问。例如《离骚》一课,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 并没有像以往的文章一样先进行文字的疏通, 也没有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授课, 本课采用的是让学生预习的方式, 在预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疏通文意, 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老师提出问题:在学习本课内容的时候, 你希望老师为你讲些什么?在预习后学生们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本文中屈原用了比喻表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比喻?本文重点描写了屈原的几种感情, 学生们提出第一个问题的居多, 在讲授课文内容时, 应把第一个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授课内容, 在探究《离骚》中关于比喻的问题时, 将其细化为几个具体的小问题, 比喻手法的作用, 象征和比喻的具体分析。在符合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 通过对问题的切分与细化,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听课效率的效果。

二.找角度、细琢磨

要想使学生在一堂课上真正的有所收获, 就要从学生身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这才是真正的有效地提问。以《荷塘月色》为例, 要想把这些老题材的文章讲出内容、讲出精彩, 就要仔细地琢磨、认真地思考, 笔者认为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散文之美”上, 围绕这一点设置相关问题:作者为什么夜访“荷塘”?具体描绘荷塘那些景色?文中通感手法体现在哪里?找到以上问题, 然后让同学们积极地思考, 踊跃地发言, 他们才会在课堂学到真正的知识。

三.体现提问的层次性

教师在对文章进行通篇的分析以后, 从整节课入手、设计出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的问题, 并且从本组问题的设置入手, 全方位地进行分析, 由浅到深, 直至解决问题。例如在鉴赏《山居秋暝》时, 可以进行如下问题的设置:你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下这首诗吗?王维的诗素来有“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称, 那么在这一首诗里, 作者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呢?从诗中你又能提炼到那些信息呢?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把本首诗翻译成现代文吗?通过对问题的一个梯度的设置, 可以使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个最大的开发,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掌握知识, 收获自信, 获得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策略 第10篇

一、以点带面, 提问要“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附词会义, 务总纲领。”意思是调理文辞, 处理内容, 重要的是抓住纲领, 举“纲”以张“目”。题目有“题眼”, 作品有“文眼”, 文章有“线索”, 教学如果能以“眼”或“线”为中心问题, 既能避免浅、碎、平的教学弊端, 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接触课文, 参与教学过程, 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具体来说, 提炼以点带面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以“题眼”为中心问题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 抓住题目, 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 (即题眼) , 常常能得其要旨, 理出主线, 串起全文。因此, 根据题目设问, 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草船借箭》的“借”, 明明是“骗”来的箭, 为什么偏偏用“借”?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而且“既借则还”, 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要“还”给曹操——曹军造箭射自己!可见, 题眼是课文中的关键字, 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

2. 以“文眼”为中心问题

“文眼”是指文章中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词句段, 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 只要慧眼识“窗”, 破“窗”而入, 设计中心问题, 找到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 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 加强了思维训练, 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 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以“线索”为中心问题

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 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连珠缀玉地交织起来, 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课文的“线”为中心问题, 顺藤摸瓜, 使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如《田忌赛马》一课, 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 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二、激发思考, 提问要“活”

课堂提问如果启发性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 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提问, 才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我的经验, 以下六种提问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1. 层递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让学生从易到难“爬楼梯”,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晏子使楚》可设计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晏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 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懂了全文。

2. 曲折式提问

它是指问在此而意在彼, 让学生开动脑筋, 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的提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 吸引学生研究与发现, 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 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效果。如《放弃射门》一课, 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 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 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 有的说傻, 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 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 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 以制造矛盾, 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 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既然不是针刺疼了他, 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 它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我们不妨在这些地方设问,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在质疑、释疑中, 引导学生揣摩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的变化, 体会其内心急剧的思想斗争, 引发共鸣, 从而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4. 比较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 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 后一个不加引号?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含义?通过讨论, 使学生体会到, 这句话中出现的两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前一个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 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 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 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后一个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 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 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 真像在天堂中一样, 所以在作者心里, 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种提问, 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 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5. 想象式提问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 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 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三册《黄山奇石》主要写了黄山石的奇妙与形态各异。有位教师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 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 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他们有的编故事, 有的大胆猜想, 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 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像这样的想象提问, 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6. 拓展式提问

在文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与拓宽, 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场景等进行补充扩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 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 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你怎么度过这个除夕夜?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身边, 你会怎么做?类似这样的问题, 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 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 这样的问题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 很能引发学生兴趣, 锻炼学生思维。

优化语文提问设计的策略 第11篇

一、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提问的“主问题”

提问是课堂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常规武器”,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能够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主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研读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是经过提炼概括出来的,着眼于整体,着力于引导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形成教学活动主要“版块”。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没有了“连珠炮式”的“连问”、“蜻蜓点水式”的“浅问”、“一问一答式”的“碎问”,提问的“量”大大减少,课堂活动完全以学生读、写、说、思为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课堂学习轻负高效。可以讲,“主问题”就是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把学生深深地引入课文,激发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就从课文题目切入,以“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这一大问题来统领整篇教学;他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也是如此,以“这是怎样的一个园子”来推动整个教学,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当然,设计“主问题”并非就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就结束了,要真正理解课文往往需要设计好“主问题”下的辅助性问题,形成问题链,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阅读感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实践活动。如苏教版第10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扣住“发愤”设计主问题:“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但要真正深入理解课文还需要挖掘课文中极富情感的内容,必须抓住“发愤”的动因、“发愤”的行动及当时的内心活动、“发愤”的结果等辅助性问题展开研读,指导学生抓住“18年”、“60岁”、“52万字”等具体数字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等词语,反复朗读体会,展开合理想象,深刻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崇高精神。

二、 关注问题角度,选准提问的“切入点”

“主问题”设计得好不好,关键要细读文本,从整体把握,选准切入点,这样方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文眼处”切入,窥一斑而见全豹,“直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课文。

如第11册《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紧扣它设问:课文选择了哪些事例表现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又是“杰出的”工程师?找出依据,先在书本上批注,然后交流讨论。再如在语言“空白处”切入,一石激起千层浪。“空白”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的部分,即“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处。发现“空白”,就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第10册《二泉映月》一课时,围绕“卖艺度日”一词,进行练笔:阿炳是怎么挣钱度日的?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想象说话。情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情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样卖艺的?情景三:一天,阿炳发高烧,浑身发抖,他又是怎样卖艺的?通过对“卖艺度日”的补白,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阿炳生活的艰辛描述得淋漓尽致,使人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阿炳的同情与敬重。

提问的切入点很多,诸如“双基”处切入,万丈高楼平地起;修辞手法处切入,映日荷花别样红;文脉线索处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情感流露处切入,春风化雨润无声;方法指导处切入,为有源头活水来;细节描写处切入,小中见大撼人心……不管哪种切入,都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尤其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及文本特点,从语言的形式走进文本。惟有如此,才能提高问题质量,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前提条件之一。

三、 善用“变式”设问,体悟文本语言

所谓“变式”设问就是变换问题形式提问,帮助阅读理解课文,体悟文本语言。常用的有思辨直捣式、比较式、回问式、反问式、追问式等。其中“比较式”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这里就如何应用比较式设计问题展开阐述。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运用比较法设计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比较方式与内容有:字词替换比较、增删比较,体悟词语的感情色彩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同句式、句法的比较,体悟语言表达的不同效果;段落结构与内容详略的比较,体悟文章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不同文体的比较,体悟常见文体的基本特征;不同课题的比较,体悟作者写作意图的独具匠心……

如苏教版第5册第二单元隐含了段落结构知识点,《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围绕“原野热闹非凡”,从成片的大豆、挺拔的高粱和榛树叶子三方面,形象表现了丰收、红火的景象。《西湖》第三自然段也运用总分式的构段,只是形式有些变化,先分后总。《拉萨的天空》以总分总的形式谋篇布局。学《北大荒的秋天》,让学生初识总分结构的特点。学《西湖》,可与前文比较设计问题,丰富对总分结构的认识。学《拉萨的天空》则可从总分结构的共同样式和细微差别上设计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从而巩固对总分段落结构的全面认识。

四、 引导主动“发问”,语言、思维同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积极“发问”(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它往往比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前、课中、课后都是学生提问的合理时段。课前预习是教学的开始,课前提问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或兴奋点,帮助了解学情。课中提问能够促进学生读思结合,有利于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发现语言运用、语言积累的规律,在“得意”的同时“得言”、“得法”。课后提问,有利于拓展性学习,开展诸如课外拓展阅读、课外语言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12篇

一、兼顾不同类型问题, 最大的广度含盖课程所涉及的知识

高中物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应该提升问题的认知水平, 各种类型的问题应该均有所涉及。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无好坏之别, 但是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是相互补充的。所以, 教师在准备课堂提问时, 应该尽量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逐步地提高含盖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 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 部分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如果一下提出来, 学生往往感觉找不到头绪, 这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准备, 将一个大问题划分为几个小问题,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回答。

二、考虑多种提问方式,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情绪

提问方式有很多种, 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个体, 提问的方式各不相同。提问方式的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本身就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思维互动的过程。比如教师以挑战的语气、饱满的热情提出问题的话, 要远比以平淡的语气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诚然, 教师也应该适当地变换提问语气语调, 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在课堂教学之中。

三、注意问题设计的逻辑性, 保证问题的最有效性

逻辑性是保证教学高效的前提, 传统的先复习再新课后巩固的教学模式并非王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细致观察, 将提问环节设置于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同时结合问题的认知层次, 体现师生互动的意义和有序性。在准备好问题之后, 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同样重要。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提问时机, 往往会出现全班沉默的尴尬情形, 不利于课堂活跃氛围的形成。

四、注意学生反馈, 调整学生思维

在课堂提问后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以前, 应该注意观察学生, 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 但不要把等待时间放得过长, 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安。当教师逐渐熟悉提问等待时间的把握时, 课堂提问中举手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自信心会大增。教师没有要求但是积极参与回答的学生数量就会增加, 学生反问的情况也会增多, 反应较慢的学生也提出了更多新颖的观点。为了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话语, 并在讲述过程中引用学生的回答来解释某些问题。当然, 若是教师期望学生能够整理出较为完善的答案, 就应该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问题不留任何空隙或者教师忍不住自己回答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干扰。因此, 一旦学生开始回答问题, 教师就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若一个问题具有很高价值, 那么等待学生回答的耐心同样具有宝贵的价值。

五、尊重学生差异, 让课堂提问适合每名学生

上一篇:物资采购体系下一篇:低年级写作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