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院外护理论文

2024-06-23

冠心病院外护理论文(精选8篇)

冠心病院外护理论文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成功接受了PCI治疗好转出院的138例冠心病患者, 年龄>60岁, 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上水平, 临床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提出的冠心病诊断标准[6], 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长期护理和随访, 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出院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6例, 年龄61~79岁, 平均 (70.88±4.14) 岁;干预组72例, 年龄63~82岁, 平均 (72.86±6.43) 岁;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冠脉病变情况等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临床痊愈出院后给予常规出院指导, 主要包括出院前医生或责任护士为其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顼, 并为其发放冠心病健康教育处方;干预组临床痊愈出院后在给予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接受12个月院外长期护理服务。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立心内科院外长期护理小组

由科室选出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冠心病监护病房 (coronary care unit, CCU) 护士2名、责任护士2名、导管室护士1名组成院外长期护理小组, 由心内科护士长担任组长。同时要求24 h电话保持畅通。小组成员经过2个月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冠心病及PCI术后的健康教育、冠心病康复指导、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如何预防复发以及患者的家庭护理、心理护理等。培训采取自学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形式。经培训后科室统一对小组成员实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从事患者的出院指导工作及院外长期护理工作。

1.2.2 建立冠心病出院患者档案

老年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建立档案信息, 内容包括: (1) 患者一般情况及生活方式; (2) 服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及用药方法等; (3) 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4) 遵医行为的评估:包括对疾病了解、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合理饮食、康复运动、情绪调节等[7]。每周由小组成员对档案内容及数据进行纵向对比与总结。

1.2.3 随访形式

1.2.3. 1 电话随访

患者出院后每月进行2次电话随访, 每次电话随访大约10 min,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电话随访时间。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有无心绞痛症状发作情况, 提醒和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 并记录。发现有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繁或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者, 嘱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同时改为每周1次或数次电话随访。个体有问题者也可通过电话咨询随时得到解答和指导。

1.2.3. 2 邮递信函

不定时地通过邮递为患者传递信函, 内容主要以健康教育知识、服药指导为主。

1.2.3. 3 家庭访视

长期护理小组每月家庭访视1次, 特殊患者每周家庭访视1次, 必要时联合患者所住小区社区每月进行冠心病健康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让患者了解冠心病以及易患因素, 如吸烟、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防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冠心病的常见症状, 指导病人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告知家属及患者老年冠心病常在活动后或夜间发生, 所以常用药或备用药应放在随手可取处, 并学会自我护理。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选择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少糖、少盐、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8]。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预防便秘。每天按医嘱只服规定的药量, 不可自行加减, 按时服药, 不要自行缩短或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合理进行体力和脑力劳动, 如打太极拳、跳舞、慢跑等, 以促进心功能的改善, 提高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反复告知让老年患者认识吸烟的危害, 并为他们创造戒烟环境, 用一些代替品替代吸烟。指导家属学习一些医学常识, 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 以便尽早发现疾病发作征兆。对于有抑郁和焦虑倾向的老人给予开导, 并与家属配合减轻其心理负担和恐慌。

1.2.4 生活质量评分

出院时及随访12个月后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普适性量表SF-36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和特异性量表SAQ (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分析其生活质量的变化。SF-36[9,10] (中文版) 包含11个条目36个问题, 分属于8个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记分按照每题原始分数用标准公式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 得分越高代表功能损害越轻。SAQ[11,12,13]包括19个条目5个维度, 分别是: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的满意度和疾病认知程度。逐项评分, 每项满分为100分, 按每题原始分数用标准公式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 评分越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1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SF-36调查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PCI术后12个月干预组老年冠心病患者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SAQ调查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SA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CI术后12个月干预组老年冠心病患者SAQ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对于有复杂护理需要的患者, 改善护理方式和延续护理不仅可以普及冠心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而且还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及死亡率, 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促进患者全面康复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14,15]。

冠心病护理实习体会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夏第四人民医院综合科6月至6月收治的10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病例均符合全国高等医学教材内科学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3]),其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60~78岁。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从患者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家庭和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估,针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角色行为、个生倾向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潜在的或现存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预防性及应对的心理护理(一般心理护理和个性化心理护理)措施。

2 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 一般心理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患者共同存在的一般心理特点有:恐惧、焦虑、悲观、否认、绝望、孤独、抑郁等。有资料表明[4],冠心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症状较多,焦虑尤为突出,这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的预后。

2.2 护理对策

2.2.1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人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心态,周到、细致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护患氛围,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掌握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达成共同促进康复的默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以细致周到的服务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从服务质量入手,经常与患者进行心理上沟通,并从生活上照顾他们,比如亲自给患者打开水喂饭,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上及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2.3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嘱其进食易消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清淡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这些都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基础。

3 特殊情况下的心理问题及个性化心理护理

3.1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性化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各种认知能力渐衰退,体力、精力下降,活动受限,动作反应迟缓。如在更年期,男女两性心理上均有如下特点:易焦虑、抑郁、固执、情绪波动大,情绪反应强烈等;男女性别不同,其心理特征也有差异。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了解两性在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3.2 不同角色行为的个性化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后,要承担患者角色,原有的健康人角色可能暂时或长久的丧失,有的老年患者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主要表现为角色强化和角色淡化,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角色训练、帮助其协调不同的角色行为,使他们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及角色适应。

3.3 不同个性倾向的个性化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后,个体需求受阻,生活环境改变,兴趣、爱好被迫放弃,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个性倾向及其特点,根据不同患者的个性倾向性协调好彼此的兴趣、爱好、习惯等,使其相互适应。

3.4 不同治疗时期的个性化心理护理 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存在恐惧、多疑、敏感、急躁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同情、关怀和安慰患者,从而消除其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给患者以安全感;在患者冠心病的恢复期,要了解患者期盼快点康复又担心疾病复发的矛盾心理,讲解导致冠心病复发的诱因及发病后院外自救的方法等,教给患者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担心和顾虑。

4 体会

院外形成褥疮的护理体会 第3篇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地18例患者, 男16例, 女2例, 年龄69~83岁, 平均76岁。疾病种类:慢阻肺8例;吸入性肺病5例;脑梗后遗症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例;低蛋白血症1例;营养差3例, 均为长期卧床患者。入院前褥疮携带时间为5~86天, 平均33天。有3例为大小便失禁患者。褥疮分期:Ⅱ度12处, Ⅲ度10处;创面直径:>9cm 5处、4~8cm 10处、<4cm 7处。褥疮发生部位:骶尾部15处, 股骨粗隆部7处。

1.2 方法

(1) Ⅰ度褥疮:将碘伏消毒红肿部, 涂以少量磺胺嘧啶锌软膏, 每日1次, 可起到消肿作用。 (2) Ⅱ度和Ⅲ度褥疮:将创面用碘伏消毒, 有水泡产生的, 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吸干净, 再用碘伏消毒, 再涂抹磺胺嘧啶锌软膏, 每日两次, 创面暴露, 以干燥为佳。除此以外, 加强基础护理, 每1~2小时翻身一次, , 避免局部长期持续受压;防止创面污染;并加强营养支持等。

2 结果

本地18例患者22处褥疮治疗最长时间15天, 最短3天, 平均7天, 全部结痂脱落, 皮肤完好光滑。

3 讨论

磺胺嘧啶锌软膏主要成分为磺胺嘧啶锌, 所以如果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此法。可增加创面局部营养, 促进组织愈合:并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 利于病症的消退, 也有消肿镇痛作用。另外, 碘伏可保持长时间的杀菌作用, 并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2]。

在治疗18例褥疮的过程中, 我们还体会, 褥疮的愈合时间与褥疮发生的时间、面积、程度及病人的营养状况成正比, 所以发生褥疮的时间越短, 面积越小程度越轻, 病人的营养状况越好则治愈越快, 反之则慢。如若无其它合并症者愈合较快。

我们在不断的工作与学习中, 对褥疮认识不断加深, 目前有关褥疮的护理和治疗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和手段。人们在护理实践中不能单凭经验或过时的或不够完善的理论处理问题。而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做事[3]。在我们通过18例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 此方法, 对Ⅱ~Ⅲ度褥疮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此方法操作简单减轻了患者负担,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碘伏消毒创面后再外敷磺胺嘧啶锌软膏治疗褥疮的效果。方法 对褥疮患者进行评估、清创、换药、防止继续使褥疮创面加重, 观察愈合情况。结果 18例22处Ⅰ-Ⅲ度褥疮平均7天全部愈合。结论 磺胺嘧啶锌软膏和碘伏液在干燥情况下可以加速褥疮的愈合。

关键词:磺胺嘧啶锌软膏,碘伏,干燥,褥疮,护理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16~217.

[2]李艳菊, 常宏.对褥疮原因的再考虑[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2 (10) :509~510.

糖尿病患者的院外护理指导 第4篇

1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了解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必须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只要认真与医护人员配合,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就可以延缓糖尿病对肾脏、心血管、神经系统的损害, 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能够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2 建立和养成有利于治疗糖尿病的生活习惯

2.1 调整生活规律

糖尿病属慢性病, 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按时起居, 有利于糖代谢。每周按时测量体质量, 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2.2 合理饮食调配

(1) 食物的品种:要少进食糖类、根茎类蔬菜, 增进粗纤维类食物, 多食高精蛋白类食物;选用植物油, 少进动物内脏, 适当限制水果量。 (2) 食物的数量:1d中进食次数和主食量要根据病情、活动量和用降糖药物情况来调整。主食控制:休息者200~250g/d;轻劳动者为250~300g/d;中等体力劳动者为300~400g/d;配以蔬菜为主的辅食。一般每天3餐主食的分配比例为1∶2∶2;病情重者用胰岛素治疗时, 可在2餐之间及睡前加餐, 加餐量是从3餐主食中减下的1/3量。

2.3 坚持适当的活动

适当规律的活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爱好, 选择活动方式。餐后1~1.5h是活动降血糖的最佳时间, 老年肥胖患者可在早起床后先轻度活动。

3 学会便携式血糖仪测定血糖的方法

根据不同型号的血糖仪, 向患者具体讲解不同的测量方法。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7.8mmol/L, 餐后2h血糖不超过11.1mmol/L。血糖控制相对稳定, 一般情况每月监测血糖1次,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调整药量。

4 坚持长期用药

4.1 口服降糖药的服用方法

磺脲类药、格列本脲 (优降糖) 及格列齐特 (达美康) 等药物宜在餐前0.5h口服, 双胍类药物宜在饭前或进餐时服用。

4.2 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选择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前臂外侧、大腿外侧方、腹部、后背, 用1ml注射器抽取药液以保证剂量准确, 注射前用碘伏消毒, 针尖与皮肤呈45°角皮下注射, 推完药液停留10s, 使针栓内药液全部注入, 注射完毕后用干棉签按压30s, 防止液体溢出, 降低药效。注意事项: (1) 胰岛素应放在4℃冰箱内保存, 用前轻轻摇匀。 (2) 抽取剂量必须准确, 在饭前0.5h注射。 (3) 短效和长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 再抽长效, 不可颠倒。 (4) 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以防注射部位产生硬结, 吸收不良, 影响疗效。 (5) 对于使用胰岛素笔的患者, 同样要注意抽取剂量与注射方法。

5 预防并发症

5.1 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的常见诱因是胰岛素剂量过大、降糖药过量、饮食失调与运动不当等, 预防方法为正确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合理掌握运动量与饮食量。短效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反应常发生在餐后3h左右;长效胰岛素容易在夜间发生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状:饥饿感, 同时伴有软弱无力、出汗、恶心、心悸、面色苍白, 重者昏迷;睡眠中发生低血糖时, 患者可突然觉醒, 皮肤潮湿多汗, 部分患者有饥饿感。处理方法:对意识清楚者进食含糖食物后15min内缓解, 一般为2~4块糖果或方糖, 5~6块饼干, 一匙蜂蜜, 半杯果汁或含糖饮料;对于病情较重且意识模糊患者, 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5.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1) 使用胰岛素治疗时, 不可随意中断或减量;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 根据血糖和尿糖水平进行调整。 (2) 要坚持饮食控制, 不可因血糖尿糖正常后, 随意中断饮食计划, 如暴饮暴食或一顿不吃, 致使血糖忽高忽低, 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 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呼吸道或泌尿系感染。症状:早期有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极度口渴, 尿量显著增多, 常伴有头痛、嗜睡或烦躁, 呼吸加深加快有烂苹果味;后期严重脱水, 尿量减少, 皮肤黏膜干燥, 眼球下陷, 脉细速, 血压下降, 四肢湿冷, 最终昏迷。处理方法:出现上述症状, 家属立即将患者送医院紧急处理。

5.3 糖尿病足的预防

关键是预防足部皮肤损伤和感染, 发生感染迁延不愈, 应去医院进行换药处理。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4%, 并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 医护人员应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家庭护理的必备知识,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自我管理, 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寿命,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家庭为中心的院外造口护理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患儿, 其中男26例, 女22例;体重3.0kg~16.6kg;年龄7d至11个月。入院诊断为先天性肛门闭锁30例, 肠梗阻10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例;48例患儿均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 其中横结肠造口25例, 乙状结肠造口15例, 回肠造口5例, 空肠造口3例。本组患儿均造瘘成功, 排便功能正常。随访人员对48例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造口护理指导及随访, 随访过程中造口皮炎15例, 经干预后好转;营养不良3例, 再次回院住院, 静脉营养支持后好转出院;造口脱垂5例, 予指导手法复位后好转。

2 护理

2.1 做好出院宣教的管理

出院前指导家长掌握造口的护理知识及造口产品的应用程序, 结合相关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喂养知识的宣教, 出院前5d有造口专科护士指导家长进行造口袋的佩戴, 出院前2d对患儿家长佩戴造口袋进行评估, 了解其掌握情况, 告知相关造口产品的应用程序, 要求患儿出院时, 患儿家长能独立完成造口袋的佩戴及产品的应用程序。本组病例中造口专科护士通过造口手册及面对面的健康宣教, 取得了较好的宣教成果。出院时建立病例档案, 向家长说明院外护理的目的、方法、时间及要求。2名造口专科护士制定表格, 其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入院诊断、手术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造口评估表等, 出院时由造口专科护士登记入册, 并发放造口护理手册, 具体内容包括造口的正确佩戴、造口产品的应用顺序、并发症的处理、联系电话、后期随访的方式及注意事项。本组病例中造口患儿家长因此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

2.2 并发症的护理

造口并发症主要与施术者的技术和术后护理质量有关[2]。肠造口的并发症常有造口皮炎、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造口脱垂及造口回缩、肠梗阻及切口疝等。现主要介绍以下三个。 (1) 造口皮炎:肠造口周围皮炎是造口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之一, 占3.8%~26.9%[1]。造口的皮肤问题多与位置及方式相关, 造口如与伤口相邻, 则成为护理的难点。本组中有15例患儿出现了造口皮炎, 随访过程中发现其中有5例因佩戴造口袋的方法不对引起, 有6例因患儿皮肤娇嫩, 而家长撕造口袋时不慎所造成, 有4例因大便较稀渗漏引起, 嘱家长来本院造口门诊复查, 请造口专科护士对其面对面交流, 教会其正确使用造口袋的方法, 对于皮炎, 给予应用保护性产品, 告知家长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撕离造口袋时, 需用温水慢慢擦拭底盘, 边擦边剥离;清理好造口周围皮肤, 用温水擦净粪便, 并安置棉球在造口上方, 以防粪便污染;在造口周围皮肤洒上造口粉保持干燥, 用棉签将多余粉末掸去;然后再喷上液体敷料保护皮肤, 以上两步可重复应用;根据造口大小剪裁好造口袋, 不可太大或太小, 以恰好能穿过肠管为宜;佩戴后可用温热的手掌对造口袋进行加热, 使其粘贴的更加牢固。经过以上指导后, 本组患儿电话随访时皮炎好转。 (2) 营养不良:造口专科护士术后即告知家长饮食的要求。告知家长开始进食时需要少量多餐, 注意饮食卫生, 温度适宜, 以防腹泻。出院时需告知母乳喂养的患儿家长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及产气的食物, 如人工喂养应选用蛋白水解配方奶粉。本组患儿中出现营养不良者3例, 其中2例为喂养不当引起, 1例为肠炎感染引起, 来院复查后予住院补液、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经治疗1周~3周后康复出院。 (3) 造口脱垂:一旦造口肠管发生脱垂, 应及时手法复位, 特别是造口脱垂期间出现肠管发黑发紫的情况, 需要通知医生立即处理[3]。本组患儿有5例发生了造口脱垂, 在电话联系过程中告知先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肠管, 此法可促进肠管回纳, 立即送医院手法复位, 来院后医生予手法复位, 并教会其简单的复位方法。在随访时告知家长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剧烈哭吵、便秘及肠炎等情况, 家长表示接受。

2.3 心理支持

当家长首次看到肠造口时, 很多家长难以接受, 专科护士初次向家长介绍造口袋的粘贴方法时要简捷, 避免复杂的讲解, 以免增加家长焦虑[4]。出院时应评估家长的心理状态, 做好解释及安抚工作。本组病例中有5例患儿家长对造口表示难以接受, 在出院随访过程中专科人员主动关心患儿家长, 了解他们的困境, 尽量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 态度和蔼, 言语温和, 并增加随访频率, 了解家长对造口袋的掌握情况。随访半月后此5例家长对造口的护理已能熟练掌握, 对患儿的将来也充满了希望, 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表示肯定。

3 小结

在造口护理中其术后并发症多种多样,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院外护理模式能有效地减少及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访中, 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得到提升, 患儿更易得到良好的照顾, 而且对于家长的心理辅导起到相当重要的一步。

摘要:总结48例出院造口患儿的家庭护理。认为重视出院宣教, 对48例出院造口患儿采取电话随访形式, 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院外造口护理直至造口回纳, 及时处理并发症, 使患儿家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态度发生改变, 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小儿肠造口术,电话随访,院外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吉力.小儿肠造口管理的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 2007, 1 (7) :43-44.

[2]喻德洪.肠造口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9-205.

[3]陈吉力.149例小儿肠造口并发症分析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1 (9A) :49-51.

冠心病院外护理论文 第6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1岁。因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于2008年8月1日住入我院血液内分泌泌尿内科治疗,在接受几个疗程的化疗以后,因外周血管条件变差,很难再继续接受化疗,而我院当时未开展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技术,为了不影响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我们只好劝说患者去北京一些大医院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患者于2008年10月11日在北京某大医院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之后带管回我科继续化疗1个疗程后,于2008年11月30日出院。出院后每周患者仍回我院由护士给予更换贴膜和可来福接头,在此期间患者洗澡1次,因将贴膜弄湿,污染穿刺点及PICC导管,当时未来医院及时更换贴膜,也未做其他消毒处理,1周后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患者遂来医院就诊。于2008年12月20日以左肘关节蜂窝织炎、穿刺部位感染、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再次住入我科治疗,当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感染,将要拔除导管,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给治疗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感染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医护人员积极采取措施,经过每天换药,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天2次,每次30 min,外涂中药如意金黄散,另开静脉通路静脉点滴抗生素(因感染严禁使用PICC导管输液),6 d后患者左肘关节皮肤红肿消退,疼痛减轻,脓性分泌物减少,停用抗生素,继续换药,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又过5 d,感染全部控制,患者PICC导管仍保留继续使用。

2 护理体会

2.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项新的护理操作技术,它的好处就是能为患者提供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减少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带来的风险,减化护士输液手续,减轻患者痛苦。但由于操作难度大、要求高、耗材昂贵,所以只有某些大型医院开展此项技术。而我院护士对此项操作技术不熟悉,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很少,相应的护理知识也相当缺乏,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上还比较重视,按规定更换敷贴和可来福接头,观察导管留置情况等,所以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问题。但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带管出院后PICC导管的护理宣教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为患者做好出院后相关PICC导管护理宣教,以至患者不了解导管的护理,所以发生穿刺部位感染。而发生上述情况后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此病例作为一个经验教训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

2.2 我们认真组织大家学习了相关知识,制定了PICC导管护理常规,及更换敷贴和可来福接头操作流程,由受过专门培训(2007年在北京空军总医院血液内科进修)的护士为大家示范更换敷贴和可来福接头正确操作方法,并且进行了考核,学习了PICC导管常见合并症及处理方法,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此项操作的认知程度和专业护理水平,同时也重视了对患者的整体护理。该患者在第二次住院期间学到相关护理内容,护理人员认真宣教,告知患者如何积极配合护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延长置管时间,减少合并症,减轻患者痛苦。现在该患者仍在接受化疗。

冠心病院外护理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糖尿病病人中, 男44例, 女36例;年龄29岁~81岁;病程2个月至 18年;初次住院31例, 重复2次以上住院者49例;合并有高血压11例, 冠心病8例, 周围神经性病变19例, 视网膜病变23例, 肾病 3例, 酮症酸中毒9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男23例, 女18例;年龄53.00岁±2.13岁。对照组男21例, 女18例;年龄54.00岁±1.36岁。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常规进行出院指导, 干预组除了常规的出院指导外, 给予院外护理干预。干预措施主要为电话回访干预, 10 d 1次, 与病人和家属联系, 特别是年龄较大 (65以上) 、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反复与家属联系、沟通, 取得家属的配合与支持。

1.2.2 干预内容

指导并监督坚持遵医嘱按时用药;饮食指导;指导病人适当的体育锻炼;劝病人戒烟酒;自我监测与门诊监测血糖指导。

2 结果 (见表1)

对照组3例病人曾出现铜症酸中毒, 2例病人出现低血糖昏迷, 8例因血糖高而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 再次入院, 干预组未出现并发症, 无一例病人再次入院。

3 讨论

糖尿病病人控制好血糖, 可以推迟和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从而降低了病死率。有些糖尿病病人以为住院期间血糖控制很好了, 所以出院后就不坚持治疗, 随意用药, 饮食也不认真控制, 照常喝酒、抽烟;不定期检测血糖, 血糖不能很好地控制, 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对干预组41例糖尿病病人采取电话回访方式, 针对个人情况, 对每例病人制订饮食计划和体育锻炼计划。指导监督病人定期自我监测或门诊随访监测血糖情况, 遵医嘱随时调整用药, 劝病人戒烟戒酒。结果表明, 院外护理干预降低了病人的住院次数, 减少了治疗费用,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此,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人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院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治疗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出院指导,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院外护理干预。[结果]出院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干预组在用药、饮食、运动、戒烟酒、血糖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3例, 干预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院外护理干预对有效控制糖尿病人血糖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院外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廖桂香.社区护理干预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7C) :1969-1970.

[2]姜节卫, 周梅芳, 胡惠芳.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8, 22 (6B) :1541-1543.

冠心病院外护理论文 第8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29 岁, 孕12 周, 3 个月前被未接种过疫苗的家养狗咬伤右食指, 自行在家用清水冲洗伤口, 因担忧接种狂犬病疫苗会对胎儿有影响, 未进行预防接种。 入院时, 患者发热39.2℃, 怕光、怕水声、怕关门声, 流涎水、分泌物增多, 烦躁不安, 乱吐唾液, 神情恐惧, 相关实验室检查均符合狂犬病诊断标准。 因家属放弃治疗, 要求送往300 km以外的当地医院, 我科派120 急救车及专业急救人员跟车转运该患者。

2 护理

患者神志尚清, 烦躁不安, 对其家属要放弃对自己的治疗感到气愤、恐惧、绝望, 流涎水, 乱吐唾液。 针对该患者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1 安全护理

2.1.1 转运该患者前, 应告知患者家属转运的目的、意义, 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 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互动关系, 风险共担。 为防止患者兴奋期躁动, 遵医嘱给予足量镇静剂, 保证患者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 输液时选择在下肢静脉置管, 以防止操作时被患者唾液污染或抓伤。 同时为防止其躁动伤人和自伤要进行合理有效的约束, 两名医护人员协助完成约束, 四肢选用约束带分别固定, 约束带下垫衬垫, 松紧适宜。 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 在腰部以及肩部易扭动的部位用较宽布式床单加以固定。

2.1.2 转运途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进展, 尤其要注意呼吸、意识、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根据病情随时调整镇静剂的剂量。为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要求急救车要匀速行驶, 避免颠簸, 关闭车窗以及车内照明, 并用深色棉布为患者遮挡眼睛, 各项操作要轻快, 尽量在患者较平静时进行。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面罩吸氧, 车内备有气切包, 以备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降低体温, 在患者腋下、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给予物理降温。 严密监测患者阴道出血量、持续时间, 注意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有无阴道排出液以及排出液的色、量和有无妊娠物排出,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做好终止妊娠的准备。

2.1.3 到达目的地前必须电话联系当地医院, 简要告知病情和需要准备的物品。 到达后要与接受单位详细交接病情以及治疗护理措施。

2.2 心理护理

2.2.1 尽量使用肢体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爱护同情、关心体贴患者, 特别要理解该患者作为一位母亲对即将失去胎儿的感情, 帮助患者接受现实。 让家属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陪伴在患者身边, 减轻其无助、恐惧感, 使患者在有安全感、亲情感的环境中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2.2.2 由于家属对狂犬病知识了解较少, 加之患者起病急骤, 紧张恐惧心理较强, 医护人员要向家属详细介绍狂犬病的相关知识, 指导其做好消毒隔离与自我防护。

2.2.3 李硕[1]认为护理人员在此类传染患者的心理护理中起重要作用。 急救人员因近距离接触患者, 且急救车内空间狭窄, 患者不断吐唾液, 易出现恐惧心理, 害怕感染, 护理人员要及时地给予心理干预和疏导。

2.3 做好防护、隔离

2.3.1 急救人员必须穿好隔离衣, 戴防护面具、 口罩、 帽子, 戴橡胶手套, 必要时戴双层, 并及时检查有无破损。 研究表明, 严格的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机会。

2.3.2 给患者进行护理时, 尽量使用一次性耗材, 并利用免洗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2.4 终末消毒和预防接种

2.4.1 急救车及车内用物消毒患者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垃圾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可以重复利用但不能浸泡的物品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拭, 能浸泡的物品用0.2%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急救车内及急救设备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拭, 开启紫外线灯消毒1 h, 并做好登记。 及时检查补充药品和耗材, 使各种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2.4.2 急救人员自身消毒急救人员卫生洗手并进行彻底沐浴清洁, 更换的衣物浸泡消毒。

2.4.3 预防接种所有急救人员和家属都及时、 足量、 规范地进行了预防接种, 采用辽宁成大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按“ 2-1-1”方案进行接种, 并且于整个接种完成后20 d左右进行抗体检测, 结果均显示抗体阳性。

4 小结

狂犬病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性疾病, 患病者死亡率几乎为100%, 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 但由于缺乏相关管理规范及自我防范意识, 动物咬伤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 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规范饲养宠物的力度。 人们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与动物亲密接触时, 一旦被咬伤或抓伤要彻底清理伤口, 并进行及时、足量、规范狂犬病疫苗的接种, 必要时还要注射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抵抗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 接种狂犬病疫苗, 是预防狂犬病最重要措施和最有效措施。 有报道6117 例暴露后患者主动到疾控中心进行伤口处理和预防免疫者无一例发病[2]。 最要强调的是, 由于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 接种狂犬病疫苗没有禁忌症, 可用于任何人群, 包括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等, 无论伤人动物是否患有狂犬病, 是否接种过疫苗, 暴露者都应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 本例患者因为对狂犬病接种的知识不了解, 存在误区, 认为孕妇不能接种狂犬疫苗, 所以没有及时接种疫苗, 危害了自己的生命安全。政府应有效地利用各大媒体、 网络等向人们普及狂犬病的相关知识, 尤其是偏远地区, 加大狂犬病防治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李硕.狂犬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护措施[J].护理研究, 2007, 21 (5) :1141-1143.

上一篇:施工与监测下一篇:手机电视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