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演员的文化素养

2024-05-29

舞蹈演员的文化素养(精选9篇)

舞蹈演员的文化素养 第1篇

一、文化素养对于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探索和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物质产品。物质的方面,例如人类的科技、建筑和劳动;精神层面则包括人类的情感、思想以及道德准则、社会伦理和相应的制度。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但各个文化所累积下来的人类精神则是贯通的。舞蹈表演通过肢体来传达信息,越过了国家、地域之间的障碍,更加可以用来展示文化的传承。

演员对于舞蹈的文化意识,指的是舞蹈不仅仅是一门人体动作艺术,也是人文文化的浓缩。舞蹈演员在了解人类的文化之后,可以对舞蹈艺术进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舞蹈以及心理状态。因此,舞蹈表演便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形式, 即普遍地追求形体美和动作极致。在舞蹈表演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两个能力相似的舞者表演同一个作品时,一个令人心旷神怡,耐人寻味,另一个却索然无味,只是单纯的技巧堆积。这样悬殊差距的根本原因是舞蹈演员文化功底的深厚。当前的舞蹈教育只求技巧、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对舞蹈演员文化素养的提高。然而,舞蹈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固然必不可少,但较高文化素养可以给舞蹈赋予一种独特的魅力。作为舞蹈演员,应深知一个角色的创作和表演不是单纯依靠几个规范的动作便可以完成的。舞者应该积极主动的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念,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成为优秀的舞者。

二、如何提高舞蹈演员的文化素养

(一)从文学中获得激情。优秀的文学作品经久不衰, 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启示。而文学阅读体验,可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体会人情冷暖,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生存状态。文学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而舞蹈者,也可以运用这样的体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将文学中的人物、情感、文化用舞蹈的肢体形式表达出来,拓展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使自己更好地驾驭舞蹈这门技术。

(二)从音乐中获得感动。舞蹈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音乐是舞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随音乐翩翩起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跟随音乐的律动而变化,音乐也是舞者展示对舞蹈了解的重要因素。因此,舞蹈演员也要注重提升音乐文化素养。舞者应该培养准确的音乐节奏感,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蹈演员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塑造和丰富舞蹈形象,同时深刻感悟音乐情感。 只有通过这样,舞者才能真正通过旋律,充分把握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之后将这种情感通过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完美地诠释音乐作品。

(三)从美术作品中获得灵感。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与多个艺术领域相连相通。它作为一种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的艺术,经常出现在美术作品中,因此雕塑,绘画等作品也经常能够激发舞者对于舞蹈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200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表演“千手观音”技惊四座,给人深刻的印象。该舞蹈的选材为敦煌的《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舞者通过模仿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态来完成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配以华丽的服饰,模仿壁画中的人物舞动腰部,手部,加以灯光,音乐的辅助,通过十几人的表演来达到千手千眼的效果。“而这段舞蹈的素材《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有37个之多,最精美的元代晚期莫高窟第三窟,运用以少代多, 以虚代实等艺术手法,莫高窟壁画在绘制之时不断借鉴当地各种民间艺术的影响,包括当地的西域舞蹈,可以预见,这种美术与舞蹈相互影响的艺术现象将持续下去。”

三、结语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舞蹈艺术已经不单单是通过舞蹈技巧对于各种事物的模仿,人们不断用变化的审美眼光审视着舞蹈艺术,这就需要舞者们在保证自身舞蹈技艺的同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修养,享受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够为观众展现出优秀的舞蹈作品,舞者也能开拓自己的职业领域,寻求到一个新的艺术境地。

摘要: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于表演者,即舞蹈演员有着全面的要求。不仅需要舞蹈演员拥有超高的专业技能,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舞蹈表演只有被赋予了文化才有其表达的灵魂。本文旨在阐述舞蹈演员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希望提高文化教育在舞蹈教育的比重。

浅谈少儿杂技演员的心理素养 第2篇

在少儿杂技教学中,有些学员经悉心培养,耐心指导后,表演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一旦业务考核、演出或重要的大型演出时,却易紧张、抛托以及不能准确地与音乐配合等现象,这主要是没有良好的表演心理所致。那么,良好的表演心理素质应从那些方面培养呢?

一、培养学员有强烈的表演欲望

少儿杂技演员的表演欲望是需要教师来激发的。教师在训练中,要尽可能通过生动的表演示范来唤起学生的表演热情,(尤其是青年教师)示范会使学员对所表演的节目认识更为直接。无论是技巧的具体要求、人物在美感方面的表演控制,还是个性的发挥和在集体节目中的配合以及与音乐的合拍,在意境方面的准确性等,都更形象、明了地展示给学员,让学员在训练的各个阶段中都有良好的悟性。这样也就更直接地激发起学员在不同场面的表演欲望。

二、培养杂技演员和谐的心理状态

节目就算是个集体,每一杂技演员就是集体的成员。节目的成功或失败关系到集体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在杂技表演中,演员都混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杂技表演、整齐的动作和队形,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在杂技表演中,大家形成一个整体,一起随着统一的节奏,按照整齐、有规律的队形变化,协调一致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表演。如果在表演中有一个演员态度不认真,动作不协调或出错,就会影响整体的美感。为了整体的美感和集体的荣誉,作为集体的每一分子,每个演员都必须全力浅谈杂技演员心理素质 以赴、同心协力这样有利于集体的发展。为培养和谐的心理状态指导老师在训练演员时要多做些准备。当某个节目在安排演员训练后,要分阶段来要求,首先要求演员准确地熟悉节目的过程与构成,然后将节目中所有技巧分节练熟,再使其它动作与技巧通畅起来。这样,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待具备较良好的表演状态后,再放心大胆地展开表演,最后才有可能达到表演上的稳定技巧、上下贯通、心理和谐和技、艺、美的完美结合。

三、培养能接受失败、自强不息的心理状况

杂技演员表演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演出与训练的差异,导致在演出当中出现受伤,完不成节目等等状况。有些演员一遇到失败就一厥不振,意志消沉甚至万念俱灰。因此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注意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如果定的太高会让学生有一种完成不了的心理,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当学生制订出具体的奋斗目标时,还要他们制定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并为之努力。对那些遇到挫折的学生进行鼓励,培养他们能够坦然接受失败,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完成表演。

少儿杂技演员的表演常给人以结构松散、心理不够成熟的印象,可能其中某一个技巧或动作表演的动人,而整体性却较差,出场、下场、表演过程中的高潮,与助演的配合以及情绪贯穿上在把握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更谈不上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有控制的表演了。为培养和谐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训练学员时要多做些准备。当某个节目在安排学员训练后,要分阶段来要求,首先要求学员准确地熟悉节目的过程与构成,然后将节目中所有技巧分节练熟,再使其它动作与技巧通畅起来。这样,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待具备较良好的表演状态后,再放心大胆地展开表演,最后才有可能达到表演上的稳定技巧、上下贯通、心理和谐和技、艺、美的完美结合。

四、培养学员的毅力、应变能力与修养

常有此类学员,表演时一旦出错误,就难以继续下去,只得从头再来,结果由于心理格外紧张、缺乏毅力,因而越演越糟。演出时的失误和日常训练是否有毅力,与能否持之以恒地艰苦训练相关联。训练多、准备充分,心中有底了,演出时才能做到完整。再者在训练场中,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员的表演训练,要习惯追求节目的完整性,如若有问题,也要待节目表演终止再逐一为学员指明。

演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平时就要让学员明白演出与训练的差距,学会适应。为努力缩小差距,教师需在训练的小课中经常集中学员互相观摩学习,创造一种正式演出的气氛。尽量最大努力多让学员在表演场地多与音乐配合,使学员熟悉自已所在不同场合中音乐的差异。还要让学员努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的表演状态,以避免一味地追求精巧的完美而不顾平时训练场的综合训练与基本功。另外,登台表演时心里暗示也很重要,上场前多让学员回忆训练场上发挥好的情景,会使之增添自信, 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

加强少儿杂技演员的舞台实践是重要的一环。杂技表演是一种复杂的技能过程。学员具备了基本专业技能,并不等于已具有了随时可以充分展示其艺术才华的条件。表演艺术的规律告诉我们,演员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时其心理特点、思维状态及技巧发挥过程是复杂的。缺乏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坦然的心境和舞台表演经验,即使表演者在台下准备得再充分,但一上舞台表演,其效果也常常是不尽人意的。因此,缺乏舞台实践的人应尽可能多地研究自已所表演的节目结构,使自已的技巧动作熟练、再熟练。加上其他积极因素的配合,便能在舞台上较快地适应,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已的艺术表演。常言道“熟能生巧”,其“巧”便在杂技艺术上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更大的表现空间。

杂技表演艺术是学员成长过程中综合修养的集中体现。事实上,某个节目在正常条件下表演效果不尽人意,常常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学员在训练、理解、驾驭该节目时的缺陷。表演者要想完全理解不同表演或创作意图及艺术特点,并对其进行更高阶段的艺术再创造,就必须具备尽可能丰富的综合艺术和文化修养。

浅析演员的基本素养 第3篇

一、崇高的精神世界

演员作为文艺工作者中的一份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发挥着自身的特殊作用。演员在每一个时期的使命都不尽相同, 但是, 不管身处哪一个时期, 文艺工作者都是同一时期社会精神的创造者。而在如今的演艺圈文艺工作者们已经乱成一团, 吸毒、嫖娼的青年演员比比皆是, 这些负面精神在社会中大肆传播, 让受众产生被欺骗, 被侮辱的感觉。因此, 作为演员, 应该“做戏先做人”, 一定要具有崇高的思想, 正确的价值观, 才能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的受众群体传播正能量, 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人们每天接收到的各种新鲜的事物不断增加, 使得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愈加追求。舞台和影视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 渐渐的成为人们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特别是对于年轻受众而言, 很多的电视剧里的角色、演员, 甚至能够形成他们的婚恋观。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演员, 更是要满足形形色色的人群的审美心理, 演绎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想要达到神似, 就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知识, 从内而外的在气质、行为中塑造形象, 如若徒有长相而没有内涵, 这样的花瓶角色是不会得到观众认可的。

演员要对社会、对人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复杂的变化都能有正确的分析、领略和认识, 对剧本与角色能够深刻的理解。只有理解的透彻, 才能对人物的思想感情表演得好, 这是首要的。如果你对社会, 对生活都理解不了, 不可能准确地表现出来, 塑造的人物肯定是苍白无力, 如果理解错了, 简单了, 那么塑造的人物就是单薄、模糊不清的, 甚至是错误的。

人在生活中的行动, 都是此时此刻产生的真事, 而演员在舞台和银幕上的表演都是在作者的虚构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 是考验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理解之后通过想象用语言和动作体现出来的, 演员根据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事, 或是听到、看到过的事经过大脑的思维活动, 并加以艺术构思和创造, 真实生动地体现再舞台上, 一个演员要想有丰富的想象力, 同样和他的知识面、生活的经历是有关的, 一个人不爱学习, 又不善于在生活中观察, 他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 而想象力不丰富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的深浅。演员生活在舞台上, 而舞台又是不断变化规定情境, 一切都是虚构的、假定的, 演员就是要在假定的规定情境中真实地生活着, 以假当真, 以真实的感受和态度来对待舞台上的一切事物, 这种舞台真实的产生是对想象力的作用, 想象力丰富的人, 他可以把一个小品或一格表演练习做得十分生动、有趣;相反, 则很贫乏、单调没有意思, 和想象力丰富不丰富直接有关。

三、过硬的基本功

在生活中, 当一个人碰到喜怒哀乐的事都能激起他内心的触动和反映的, 如果他碰到了不平常的事, 特别是激动人心的大事, 如收到一封母亲病危要他速回的电报;回到家, 发现了家里被盗;在河边散步发现了一个人掉进了河里或自己被人打了, 等等, 他都毫不动心, 仍然是平平静静甚至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 不动声色, 毫无热情, 这种人在生活中是有的, 对他来讲天塌下来也无动于衷, 什么事也激不起内心的感情变化。而作为一个演员, 他要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方方面面、各种各样激动人心的事, 通过他的身心, 强烈地、真实地、真实地表现出来, 激励和打动观众的心, 这种例子很多, 如影片《白毛女》表现喜儿的爹爹被地主逼债逼死了, 在年三十儿大雪纷飞的夜里, 喜儿发现爹爹死了时, 哭得死去活来, 观众看见这种场面落下了同情的眼泪, 激起了对地主老财的仇恨, 这种真实动人的表演, 是靠演员过硬的基本功, 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绝对演不出这种扣人心弦的感人场面的, 演员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如果没有好的基本功是不能当一名优秀的演员的。

演员塑造的形象是美的, 心灵更应该是美的。在新世纪的征程上, 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保证, 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完替自我的必由之路。

当然, 修养的过程是长期的、艰苦的 ; 修养的范围是广阔的、全面的 ; 修养的层面是深层的、细徽的。这就要求每一个演员知难而进、懊而不舍。

参考文献

[1]孙凤泉.浅谈演员的自我修养[M].戏剧文学, 2004.

舞蹈演员的文化素养 第4篇

关键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幼儿舞蹈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

舞蹈教育是实施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教师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社会尤其是舞蹈界要重视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师资建设。

一、幼儿舞蹈教育现状

我们对相关从业人员展开了调研,这些人员包括教学机构管理人员、教学实施人员、幼儿园舞蹈教学人员、社会培训机构舞蹈教学人员、市、县、镇三个区的幼儿舞蹈一线教学专家等。这些调查对象都有丰富的幼儿舞蹈教学经验,在本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调查结果显示,幼儿舞蹈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性成果欠缺

承担学龄前儿童艺术素养启蒙这一重要任务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缺少舞蹈素养的构成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成果,教师缺少专业学术支撑,处于零散自学状态。

2.教师的专业能力不系统

教学内容不科学,教学实施的手段方式过于专业化,教学创新能力差。

3.教师职业素养不高

幼儿对教师有恐惧感,对艺术领域的求知欲降低,教师的专业精神未给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

二、幼儿舞蹈教师能力的构成分析

幼儿教师的舞蹈教学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方面,可概括为“三能三心”。“三能”即能跳,能编,能教;“三心”即有爱心,有耐心,有上进心。

1.专业能力分析

(1)“能跳”。 一是要懂得选择跳的内容。教师要具备准确选择题材的能力,适当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幼儿年龄要求,以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选择教材。二是跳的能力,即专业能力。教师要全面掌握各舞种的基础动律、舞种气质与规范性表演要求,要用准确、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来表演舞蹈作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概念模式,有一定的形象感觉。

(2)“能编”。一是幼儿的“编”,引导幼儿去“编”,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在教舞蹈时,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二是教师的“编”,幼儿舞蹈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幼儿的心灵,教师要仔细洞察幼儿,了解他们的稚朴情感,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并改编为少儿舞蹈的基本素材。

(3)“能教”。幼儿舞蹈的教学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舞蹈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是根据幼儿生理发育特点进行科学训练;二是根据幼儿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情趣教学;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五是积极创新教学手段。

2.职业素养分析

(1)有爱心。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是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应该是幼儿的朋友,要热爱舞蹈更要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鼓励、宽容他们,以朋友般的爱心去感化学生。

(2)有耐心。一是教学心态要耐心,教师要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二是教学语态要有耐心,用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语言,这种方法有助于年龄稍大的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三是教学设计要有耐心,教师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切勿急功近利,过于机械化教学。

(3)有上进心。一是指课堂上求上进,如果出现不恰当的安排,要反复揣摩,深入研究和修改,让学生得到科学、专业的舞蹈训练。二是指课后求上进,教师要多进修,广泛摄取专业养分,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积累理论知识,形成完善的教学境界。

综上所述,在职幼儿舞蹈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顺应市场需求和专业需求,树立自己的专业成长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舞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范素芬,陈维素.舞蹈教学应注意儿童心理品质培养[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

舞蹈演员的文化素养 第5篇

舞蹈讲究用人类的肢体语言展现内心细腻的情感, 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动态艺术表现形式, 只有具备了把握舞蹈灵魂深层次的领悟力和高水平的表现力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者, 如何提升非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成为每一位高校舞蹈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中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实现了舞蹈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全面融合。

1. 舞蹈形体训练提升大学生的良好气质

舞蹈的外在表现往往通过自身的气质来传达, 而气质则是指一个人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的制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 气质是可以通过后天接受的教育来培养并加以塑造。在众多艺术学科中, 只有舞蹈艺术涉及了人类的肢体、动作, 从实际生活中可以发现, 通过舞蹈的形体训练能够改变学生站立时的驼背现象, 而且也可以改变学生行走过程中的不良习惯[1]。

现在多数大学舞蹈专业都开设了《舞蹈塑形与健身》课程, 该课程重要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古典身韵训练和芭蕾基础要求规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 而且通过调节学生的呼吸节奏、体能素质以及韵律把握等, 是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动作, 并对自己的气质和行为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 而且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 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 就会有更强的毅力和韧性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 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

2. 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舞蹈艺术感觉

高校舞蹈艺术工作者可以让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模仿来提升审美感知力, 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舞蹈的训练当中, 加上合适的音乐元素, 可以试着与学生开展动作对话, 首先让学生熟悉身边的一切事物, 包括:桌椅、地面、同学的身体等, 让学生在脑海中记下一幅幅画面, 再通过肢体动作将心理的语言展示出来, 这也是舞蹈艺术的真正价值[2]。

针对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做几拍动作, 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舞蹈动作加以美化和描述, 分析舞蹈动作中的节奏性和可行性, 然后帮助学生反常规动作进行体验, 突破对舞蹈艺术的常规思维定势,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节奏, 学生通过体验自身创造舞蹈的过程, 其中所体会的情感和感觉是超乎想象的, 这种快乐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 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对舞蹈创作需要不断加深对舞蹈艺术教学的学习, 不仅仅是指对舞蹈艺术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学习和体会舞蹈创作的训练阶段, 大学生的艺术创造性需要结合自身对高雅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而舞蹈的感觉同样需要学生在对舞蹈艺术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形体语言表达或描述对不同事物、人以及情节的感觉。

3. 用舞蹈深厚的底蕴存进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思考

对艺术产生理解和感觉需要大学生具备渊博的知识, 至少对艺术史的发展和艺术经典有多深入的研究, 这不仅仅是针对传统艺术来讲, 对现代艺术也是如此。从相关史料中可以了解到现代舞蹈最早出现在远古时代, 并经过代代相传和发展, 成为今天我们欣赏的现代舞蹈, 包括:少数民族舞蹈、汉族民间舞蹈以及中国古典舞蹈等, 从这些舞蹈发展史来看, 舞蹈可以称之为一切艺术之母。在当前高校教育普及的背景下, 舞蹈已经不单单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 同时也是大学生知识多元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学科中舞蹈一直显示着其独有的魅力和作用, 因此, 通过学习不同作品所代表的精神和历史背景, 对学生体会舞蹈艺术深层内涵有重要的意义[3]。

4. 培养学生鉴赏舞蹈艺术, 丰富情感体验

舞蹈之所以被人称为艺术是因为它处处展现着一种美, 舞蹈的美感体现在节奏与动作方面, 舞蹈乐作品以此为载体让学习者和演奏者在观赏中获取审美感, 进而提高学习者和演奏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老师在平常的教学当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美的舞蹈感, 让学生养成一种时常在内心独自表演和训练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增加非舞蹈专业大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加上不断的培养舞蹈技巧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审美力, 以此来丰富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就更加高效。

结束语

当前非舞蹈专业大学生的舞蹈素养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它不同于专业的舞蹈教育, 也不同于中小学的舞蹈课, 而是在大学教育中站在尊重舞蹈艺术的基础上, 寻找与专业文化知识的共同点, 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和舞蹈素养, 舞蹈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 并与大学教育的多个学科产生了融合, 为社会主义培养了大量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目前从我国舞蹈教学的现状来看, 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出发点都将舞蹈的表演作为了第一要素, 不重视舞蹈艺术与当代大学教育相结合, 这是当前舞蹈教学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本文从舞蹈艺术审美方面入手, 将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活动体验融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舞蹈素养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实现了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策略

参考文献

[1]朱东黎.论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跳出舞蹈精品[J].教师博览 (科研版) , 2013, 25 (07) :13-14.

[2]张锐.浅谈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的策略[J].大众文艺, 2012, 11 (12) :230.

舞蹈编导的基本素养与能力浅析 第6篇

一、舞蹈编导的基本素养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舞蹈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用的术语一般应是专业术语, 要恰当、清晰、果断, 声音要宏亮、清楚, 并要有节奏感, 语言要有鼓动性、激励性, 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 有效调整语速与语言节奏。舞蹈教师同时要有运用非语言提示的能力, 能用明白、有力、大方的手势指明方向, 以自然的表情传达教师是能很好地把这两种语言融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

2、清楚规范的师范与演示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能够准确把握示范的位置、示范的方法、讲解的时候能顺利完成示范面之间的转换并能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清楚, 使整个课堂教学连续顺畅。准确示范能力的提高是与舞蹈教师的专项和专业知识能力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舞蹈专业技术能力是舞蹈教师的基本功, 基本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示范动作的质量, 影响教学和训练效果。舞蹈的成套动作是由不同类型的动作组成的, 包括舞蹈操作动作与造型、难度动作、动作的配合以及过渡与连接动作。在教学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动作, 教师的示范能力说明教师对动作技能的熟练与准确程度, 教师示范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正确掌握技术与技能, 同时这样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因此, 舞蹈教师应重视自身示范能力的提高。

3、舞蹈教学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

舞蹈教师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把握舞蹈的动作要素, 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习水平。在教学方法上, 要处理好讲解与示范的关系、跟舞与带舞的关系。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更生动、直接地观看到动作示范, 学生再通过实践就能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是衡量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之一。

4、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激情法、递加循环法、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舞蹈课堂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挥和体现舞蹈教师在学生主体性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舞蹈的教学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 充满了激情。教育发展与教育教学的自身规律、特点要求舞蹈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组织中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能够确立符合实际活动的预期目标, 拟定周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从而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生成。舞蹈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组织有条理, 并能正确地运用音乐, 使课堂气氛尽量活跃。

5、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现代高等教育是以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为显著特征的, 也要求舞蹈教师具有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科研能力是舞蹈教师在众多能力构成中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 舞蹈项目要发展, 知识层次必须提高, 而科学研究是提高知识层次的有效途径。舞蹈教师要不断把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提高教学效果。舞蹈项目的发展, 由科学理论作指导, 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必然要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因此, 舞蹈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显得重要, 只有加强舞蹈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 舞蹈才能健康发展。

二、培养舞蹈编导基本素养的方法

1、把通过音乐感受而获得的自然神态与舞蹈动作结合起来

同一首音乐对不同的人来讲, 会有不同的感受, 而不同的音乐感受也必然反映其表现意识上的区别。将这种通过音乐感受而获得的自然神态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起来, 是增强舞蹈动作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将音乐所给予的情景联想与舞蹈动作结合起来

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会产生对记忆中的某些情景的联想。若将音乐所给予的情景联想与舞蹈动作结合起来, 则可丰富完成动作时的艺术感受, 增强表现意识, 从而提高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3、将呼吸与音乐节奏、旋律结合起来

正确的呼吸方法在于能随着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不断调整其呼吸的节奏和深度, 将呼吸与音乐节奏、旋律结合起来。它反映了舞蹈练习者是否能准确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如果能很好地将音乐节奏和旋律通过呼吸体现在不断变化的动作之中, 也就能增强其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4、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舞蹈基本动作和人体规律之后, 接着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 这时可以有侧重地培养学生舞蹈想象能力和舞蹈编排能力, 鼓励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尝试改进发展已掌握的技能, 使自己从舞蹈基本能力向舞蹈编排能力方面发展。在舞蹈整体组合教学时, 结合讲授舞蹈构图和画面的基本规律进行教学, 让一组人表演, 另一组人进行观察评议, 通过直观教学向学生讲解各种不同的舞蹈构图的动用和表现特点以及使用手, 让学生明白舞蹈构图不在于有什么固定模式而在于运动中怎么变, 在变化中寻找规律, 在变化中创造美。

三、结语

我们在编排舞蹈的时候要适当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编排舞蹈, 突出艺术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舞蹈创编实践, 通过学习自己习作的排练检验对学过的舞蹈理论与技法的理解相应用。

摘要:舞蹈作为肢体语言, 编导是其基础。舞蹈通过动作展现出来, 经过编排的动作就可成为舞蹈。舞蹈是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肢体在空间中的变化传达出编导和舞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舞蹈的特点和观者进行交流, 这对舞蹈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舞蹈编导,基本素养,能力浅析

参考文献

[1]孙小芳:《北京舞蹈音乐学院》, 2008年5月。

浅析配音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7篇

一、具有对配音艺术的执着热爱

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是艺术创作发展的核心动力。做为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必须具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兴趣和爱好, 而是应该上升到一种对艺术的态度和责任, 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才可能刻画出好的作品。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 无不是对艺术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和对创作保持着始终不懈的追求。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艺术表现。“配音”是用声音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 根据其所塑造的角色的需要, 运用有声语言在话筒前进行艺术创作;配音演员剧中担当重任, 在幕后默默奉献, 所以人们亲切地称赞配音演员为“幕后英雄”。这种艺术活动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 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和足够的热爱, 就会阻碍艺术的创造力。配音演员的表演和一般演员的表演相比较, 虽然在“演出”形式上不同, 但是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表演技能才能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配音绝不仅仅是对口型, 配对白, 塑造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同样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人物的创造。创作者在塑造各种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的时候, 要保持高度的热情, 必须是从心底里热爱这个角色, 将角色和自我融为一体, 如果对角色不够喜爱, 甚至讨厌这个角色, 就无法准确的塑造角色, 充分的展现角色的灵魂。我们平常在舞台上或银屏上看到的演员, 通常饰演同一类型的形象, 通过肢体、感官、情感等来再现人物、塑造角色。但配音演员通常是运用有声语言, 并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 展现出不同的复杂心理过程与情感轨迹, 塑造出出形形色色的具有多样化与个性化特征的人物形象, 让角色因声音的点缀更加生动, 更加吸引受众。同时配音工作又是一项充满个人魅力和创造性的工作,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不同于其他行业, 它要求创作者对所从事的行业全心全意的热爱, 尽职尽责。只有对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感兴趣, 对创作感兴趣, 只有对配音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配音职业足够热爱, 才能激发艺术创作的热情。

二、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现在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影视渐渐成为人们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配音演员通过有声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演绎出栩栩如生的并满足各类人群审美心理的艺术作品, 就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知识, 对于影片的深刻理解是正确创作的前提依据, 这就对配音演员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音艺术创作也被称为影视艺术的创作, 影视配音艺术是多度创作的艺术, 创作的度数约多, 规定制约性就越强。在影视剧中, 如果说剧作家的剧本创作是一度创作, 导表演是二度创作, 那么配音演员的配音就是三度创作, 在译制片中, 如果把剧本的翻译当做三度创作, 那么配音就是四度创作。创作的制约性要求配音演员必须深刻理解作品, 而文学素养就是理解作品的金钥匙, 文学素养越高, 其对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影视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非常广泛, 需要配音演员具有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心理学、史学等各类艺术学都要有广泛的理解, 这样才能使配音演员对于所要塑造的角色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力体现在对生活、对剧本、对所演角色、对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图等有一个理性的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

一个配音创作者, 如果对文化不感兴趣, 认为只要有好嗓子好声音就能塑造出让人满意的艺术形象, 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配音艺术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 想要塑造出感动观众并且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就要提高配音演员的文化修养, 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严格要求自己。配音创作者对于所塑造人物的理解的深浅取决于这个创作者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 以及其对于艺术的审美判断, 配音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可以通过其塑造的角色显现出来, 所以配音艺术对于艺术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配音演员与演员的心理素质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基本相同, 配音工作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不仅考验配音演员的业务素养, 更考验着配音演员的心理素质。因此, 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

配音前的心理调适尤为重要。配音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 会有一个丰富且完整的心理变化, 随着文本分析的深入, 发生一系列的思想感情运动, 不断产生清晰、强烈的具体感受, 并不断累积, 形成整体感受。将这些由大脑刺激形成的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相结合, 使配音演员获得某种情感的体验, 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 才能进一步理解角色的精神内涵和实质, 拥有的演员感受近似的内心体验。这就要求配音演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配音演员创作环境具有特殊性, 通常配音演员会积极调动情感, 对于作品的理解虽然不能保证和原作者一模一样, 但是会尽可能准确完整地理解作品, 潜心感受角色, 然后将作品及由作品引发出来的直接或间接体验相结合起来, 在深刻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近角色的原型。配音演员感情的表达要有能够使他们触动并引起共鸣的触发点, 在这个过程中, 配音演员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最终完成作品。所以, 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显得十分重要。

在配音创作中, 配音演员的基本素养同配音作品的优劣息息相关, 所以配音演员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提升自我修养, 提高作品质量。

参考文献

[1]亨利·欧文.表演的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

[2]杨建森, 范文芳.青年演员应提升文化素养[J].东方艺术, 2005 (16) .

[3]孙凤泉.浅谈演员的自我修养[M].戏剧文学, 2004.

刍议体育舞蹈教师应具有的能力素养 第8篇

自体育舞蹈在我国开展以来, 经探索与推广, 已逐步成为学校体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各级学校的体育舞蹈师资决定着该校的体育舞蹈发展水平。如何发挥好体育舞蹈教师在我国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因此, 为进一步促进体育舞蹈的顺利开展、促使我国各级学校的体育舞蹈整体水平, 研究当前我国体育舞蹈教师的基本素养, 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较高的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显示器, 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知识水准, 在某种程度上, 也是一个体育教师训练水平、科研级别、评判能力的标志。因为在体育舞蹈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外, 对体育舞蹈教师的文化程度要求比较高, 在文化程度上只有达到的—定级别, 才有资格申请相应级别的体育舞蹈裁判员, 由此可见体育舞蹈教师更应该应有更高的文化程度。目前, 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正积极地向世界先进的水平接轨, 体育舞蹈的未来也将和国际同步发展。所以未来对体育舞蹈教师的文化程度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因此, 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文化程度, 是新形势下体育舞蹈教师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二、基本的教学能力

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国家、社会和学校赋予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其是体育舞蹈教师运用体育舞蹈教材向学生传授体育舞蹈知识与技能、指导他们运动与健身的方法, 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这是体育舞蹈教师胜任本职工作所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也是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主要部分。体育舞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要求, 特别是在音乐旋律、舞蹈基础、身体素质和教学实践等领域都很高。它与其他体育教学能力既有共性, 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体育舞蹈教师要上好一堂课, 就要熟悉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灵活运用多种教法等, 其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生命安全教育等。所以, 能够熟练驾驭教学就成为体育舞蹈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养。

三、科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体育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具有科学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首先要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把握体育舞蹈动作要素, 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的教学原则, 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习水平。在进行基本舞步动作练习的同时, 还要注意素质训练、心理训练以及乐感训练。在教学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抓住所教舞种的精华, 教重点、练难点。在教学方法上, 要处理好讲解与示范的关系、跟舞与领舞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 体育舞蹈教师应采取示范与讲解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 这种结合方法应该是“讲解—示范—练习—提示”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记忆, 逐渐熟练掌握各种连贯动作, 从而展示出优美的舞姿。跟舞与领舞在双人舞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身心特点, 使学生掌握体育舞蹈技能。

四、全面的艺术修养

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项目。体育舞蹈有10个舞种, 每个舞种都有各自的风格与特点, 如华尔兹的庄重典雅, 华丽多彩;伦巴舞的柔媚、抒情等, 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文化背景。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舞蹈教师不但要精通体育舞蹈裁判法, 熟悉竞赛规则, 同时, 还要有深厚的体育舞蹈艺术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 除了其自觉地加强在职学习提高外, 学校还应对他们定期组织培训, 多参加一些交流活动, 有条件的可以送到国外培训, 通过各种途径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练教师。另外, 要想迅速提高我国体育舞蹈水平, 还有加强音乐和美学等学科的学习力度。不仅要对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和有关比赛等问题进行研究, 而且更应注重训练方法、舞蹈韵味、舞蹈感觉和舞台张力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例如世界高手在比赛表演时, 大部分神形兼备, 其感情似乎完全融合在动作与音乐之中, 做到了“忘我境界”。情随体动、动中有神, 完全地再现体育舞蹈的韵味与风格, 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是和他们所具有的全面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

五、体育舞蹈科研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要想迅速提高我国体育舞蹈水平, 还有赖于加强科研力度。不仅要研究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和有关比赛等问题, 而且更应注重基本技术、舞蹈韵味、舞蹈感觉等训练方法方面的研究, 这是体育舞蹈教师必备的另一重要能力。创新能力表现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善于敏锐地观察旧事物的缺陷, 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 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 并拿出可行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案来付诸实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他们会学。因此, 要求体育舞蹈教师应善于动脑、不墨守成规,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创造性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中, 点拨他们的体育舞蹈创造灵感, 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创新的同时, 充分调动各种影响学生的学习因素, 培养他们积极主的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体验成功与满足, 同时在审美中陶冶情操, 在想象与创造中取得进步, 进步再促进学生发展。

六、结语

体育舞蹈的开展深受在校学生的喜爱。虽然我国开展体育舞蹈的时间较短, 舞技水平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 但是, 只要广大体育舞蹈教师们努力具备有以上的能力素养;认真开展好本职工作, 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体育舞蹈整体水平迅速提高。

摘要:体育舞蹈教师是推动体育舞蹈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 本文主要运用逻辑归纳法、专家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舞蹈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进行归、纳总结与探讨, 试图为提高当前我国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舞蹈,能力素养,体育教师,刍议

参考文献

[1]郭树清:《影响体育舞蹈裁判员执裁能力因素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2007, 1 (43) :91-93。

[2]白建超:《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教学价值研究》,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2) :15-117。

培养舞蹈教师音乐素养的几点意见 第9篇

一、音乐素养的内涵以及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一)音乐素养的内涵。谈及音乐素养的前提就是要对音乐有所了解和认识。从音乐素质的层面来看,音乐素质主要是对音乐基本技能及基础知识的概括,包括读谱与听觉的能力、节奏与速度的掌握等;从音乐修养的层面来看,音乐修养主要是指有关音乐的感悟能力、表现形式、听觉欣赏等等,着重强调在音乐素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拓展和提升[1]。

(二)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主要通过有组织的乐符,打造沁人的旋律和节奏,以创造高深的审美情境。而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以肢体动作为媒介,有组织地运用节奏表情以及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外在形象和表现内心情感,其视觉可触性正好与听觉可感性完美结合,做到了舞蹈与音乐的水乳交融。

二、舞蹈教师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一)能够准确表达传统舞蹈的主题思想。在舞蹈中合理地融入音乐,对于展现舞蹈的主题思想和舞者的内心情感、提升舞蹈的艺术价值至关重要。舞蹈教师在进行创作时,对于音乐的理解将直接决定舞蹈的主题和韵律,例如家喻户晓的芭蕾舞《天鹅湖》,原本是想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革新意识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但由于创作者对于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理解失误,导致《天鹅湖》首秀失败,而在完全掌握了其中的音乐风格后,当《天鹅湖》重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时,其光芒足以震撼人心。

(二)能够将舞蹈的律动感充分体现出来。舞蹈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来展现的。节奏感与律动感十足的舞蹈动作,能够瞬间提升舞蹈的艺术水平。而舞蹈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有可能实现舞蹈动作与呼吸的完美结合[3]。

(三)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完善舞蹈创作艺术品格。舞蹈教师的音乐素养与其自身的人格修养在某种层面上是等同的,如果舞蹈教师善于将个人对舞蹈的认识充分融入到舞蹈教育中,向学生展示出优秀的艺术品质,对于促进学生对于舞蹈的认识和学习,完善舞蹈的创作艺术品格都大有裨益。

(四)能够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舞蹈张力和创作表现力。教师在讲解和示范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舞蹈动作的示范、人物内心的掌控、音乐节奏的处理、肢体语言的表达,亦或是舞蹈与音乐的融合,都对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品格要求极高。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细节,对于增强学生的舞蹈张力和创作表现力都极其重要。

三、有关培养舞蹈教师音乐素养的建议

(一)更进一步丰富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舞蹈与音乐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要想培养舞蹈教师的音乐素养,首先要充分掌握音乐的发展与形成,认识不同的音乐风格,以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才能,只有对于音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舞蹈创作中对于音乐的选取和使用如鱼得水,使得舞蹈创作更加震撼和完美。

(二)加强有关音乐基本功的训练,从而提升舞蹈教师的音乐欣赏水平。舞蹈虽与音乐派别不同,但在节奏的掌控上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舞蹈教师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对音乐基本功加强训练,要广泛接触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深层次地感受音乐内在艺术形象所营造的意境,在获得音乐体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想象力,为舞蹈音乐的鉴赏和选择奠定基础。

(三)充分掌握配乐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灵感的捕捉和舞蹈艺术的编排。舞蹈教师对于音乐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停留在已有的音乐作品中,更需要进行全新的创作。通过之前地学习总结,深刻捕捉身边潜在的音乐情境,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乐曲。只有心怀不同律动感的音乐,才有可能将之创新融入舞蹈动作中,经过切身体验,创作出新的舞蹈,提升舞蹈艺术的编排。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与舞蹈既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又存在某种层面的联系。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创新音乐所呈现的意境和价值,才有可能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舞蹈艺术,提升舞蹈教学水平,实现舞蹈艺术的真正价值。

摘要:中职舞蹈教师的音乐素养对于整个舞蹈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不仅能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更可以将自然的魅力、人内心的情感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从而提升整个舞蹈艺术的品格。本文从培养舞蹈教师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有关培养舞蹈教师音乐素养的几点意见,旨在促进舞蹈教师音乐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师,音乐素养,舞蹈教育,艺术品格

参考文献

[1]项莉.高校舞蹈教师的音乐素养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29):187-188.

[2]张璐.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关注高师舞蹈教学[J].大众文艺,2011,(07):248-249.

[3]罗红路,王妍.谈舞蹈教师音乐素养的培养[J].艺术广角,2007,(06):28-29.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下一篇:党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