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达方法范文

2024-05-21

材料表达方法范文(精选5篇)

材料表达方法 第1篇

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不断发展, 建筑表皮和建筑形象也显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景象。各种各样的材料让我们眼花缭乱, 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的今天, 如何确定表皮的材料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思考建筑的时候是先有形体再有材料还是它们是一同出现的呢?就例如是我们是需要一个金属的盒子, 还是我们需要一个盒子, 它也可以是金属的也可以是木头的。如果如老子所说建筑关注的是它的“空”, 那么这个盒子确实也可以是金属的也可以是木头或其它材料的。那建筑表皮和建筑空间就不是同一逻辑而是独立存在的。那我们该如何确定表皮的材料呢?地方的特色、气候的不同、材料的表现力这些都应是我们考虑的因素, 可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因素。

1 表皮材料的形态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描述, “立方、圆锥、球、圆柱和方锥是光线最善于显示的伟大的基本形式”, 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的建筑形体、建筑形式就是以上几种基本形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支持下当代建筑的形往往突破以上基本形的限制, 表现为基本形的变异, 原来明确的界线也开始变得模糊、不确定。

1.1 材料形态的变化

在建筑形态上,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基本上是靠空间张力组合在一起, 这类关系需要形式之间相互靠近, 或者具有共同的视觉特点, 比如形状、色彩或材料相近。边与边的接触, 具有共享的边, 并且能够围绕此边转动。面与面的接触, 要求两个形式具有相对应的、互相平行的表面。体量穿插, 形式互相贯穿到彼此的空间中。这些形体不需要具有共同的视觉特点。

现代建筑的表皮与支撑结构的分离使表皮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膜, 并随着人们对舒适度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以及附加在表皮上的技术越来越多, 建筑表皮已分解成具有多种功能层构成的多层表皮, 以满足一系列有时相互矛盾的功能 (通风、采光、隔声、热隔绝、防火、安全和美学等) 。建筑师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极大的自由, 表皮材料从不透明到全透明再到半透明, 使得表皮逐步实现了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1.2 表皮的解放

古典时期, 建筑表皮承担了承重和围护的双重任务, 包裹在建筑规则体块之外, 表皮的形式总是由体量被动地决定, 并显示这些体块的个性, 表皮更没有超越体块而独立地展示的空间。这一时期表皮形的基本特征是确定的、规则的, 通常表现为垂直四面墙体和屋顶的正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表皮从建筑的支撑结构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结构为表皮的形态和材料的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表皮材料的色彩

建筑的重要的视觉要素之一色彩, 是表达建筑心情最直接的方式。建筑既有建筑物轮廓的变化, 也包括外表面色彩的丰富性。在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时, 有意识地延续地方主色调, 将地方传统色彩构成方式包括色彩的比例配置、运用的位置等抽取出来, 作为现代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时的色彩构成依据, 有助于使现代建筑获得地方民族特色。

2.1 材料的固有色

现代建筑表现中, 对材料的自然属性的表现是表现重点之一。在设计中有效地利用材料的自身色彩可以对建筑信息的表达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2.2 材料的环境色

随着高反射性材料的广泛使用, 建筑表皮在色彩表现上不再一味呈现材料的物理色。玻璃等表皮材料往往能倒映周围环境色彩, 把建筑融于环境之中。

2.3 材料的设计色

建筑表皮色彩的设计色是指强调色彩的独立性、自由性, 突出其渲染气氛、烘托建筑形态的作用。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的学者拉斯金认为自然界的色彩从来也不是随形状而来, 而是按照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安排的, 在他所著《建筑七灯》一书中就写到, “色彩总是由上帝安排成简单的或不成样子的形状……建筑上色彩的第一条重大原则就是让色彩看上去与形状无关。”在实践中, 拉斯金建议将建筑物的色彩限定于不规则的形体和部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点、限定于棋盘格和齿形饰。

在建筑领域, 色彩的变幻主要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的。色彩甚至能在极微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例如, 被涂上简单不透明色彩的光滑物体, 白天随着光每时每刻的改变, 其色彩也经历了变化。色彩的这种特性给建筑师带来了灵感, 在建筑表皮的色彩设计中, 利用先进科技和表皮材料, 加强色彩的变幻, 给建筑表皮增添无穷魅力。

3 材料的质感

在造型艺术中则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称为质感。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 如空气、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 如砖、陶瓷、玻璃、布匹、塑胶等。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

3.1 不透明

表皮的不透明顾名思义是指表皮材料的视觉不可穿透性。古典建筑的表皮材料往往和建筑结构材料相同, 同时受到其他种种条件的限制, 材料不可以用透明材料, 即为不透明的表皮。

3.2 半透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建筑师在充分表达了透明材料与透明材料 (如玻璃) 的物质视觉特性之后, 转而注重表现那些介于透明与不透明之间的半透明物质视觉特性。通过对玻璃表面的处理, 如磨砂、丝网印刷、雕刻或用多层玻璃的重叠;在建筑表皮的外层叠加、悬挂各种孔板或编织网;直接利用半透明的聚碳酸酯纤维板或薄膜作为建筑表皮等, 我们得到了介于不透明与透明之间的无数种半透明层次。

3.3 透明

表皮从结构中解放以后, 透明性材料得以在建筑表皮上广泛应用, 直接导致透明建筑或表皮的出现。英国的水晶宫是玻璃在建筑上大规模使用的开始, 同时也预见了透明建筑的未来。

4 表皮材料的形态、色彩及质感之间的关系

4.1 形态与色彩

建筑色彩和建筑形态一样, 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产物。这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依存。如果没有建筑形态, 建筑色彩就没有依托;如果没有建筑色彩, 建筑形态就没有增饰。它们都是遵循建筑美学的原则而构成建筑美学的基础, 当然也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4.2 形态与质感

材料的质地、色彩、纹理等方面的物理特征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影响下, 会与客观实际情况产生偏差。设计综合考虑这些材质表现的特征, 并在设计中予以利用, 能够起到调节形体的比例、尺度与视觉重量的作用。

经过对现代建筑和后现代建筑的反思, 当今建筑实践更趋活跃、成熟和冷静, 在对经典现代建筑空间理论予以肯定的基础上, 形式被作为特殊的要素成为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而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不仅仅是建筑师创作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其本身已经成为设计者力求表现的建筑的一部分。建筑形体的材质化Materialization表现成为当今建筑的一种倾向。经典现代建筑中形式构件发展为“有质感的盒体”。盒体内部是功能空间, 材质的对比往往是不同功能体个性的表现。不同质感的盒体相互组合构成建筑的形式。此种形式的意义取决于材质的建构、组合的含义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这种材质化的形体表现结合精美感人的建造技术, 触及了建造艺术的本质意义。

5结语

现代建筑形式的千变万化离不开表皮材料的支持, 充分认识材料的表达语言对建筑表皮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其他的建筑概念而言, 表皮材料语言显得十分模糊不清。这里对材料语言的分析和把握主要是从材料的视觉属性上进行的, 从形态、色彩和质感角度对材料语言进行总结和概括, 进而了解它们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在材料语言领域必然会出现新的认识方法和理论, 为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季翔, 刘海波.建筑形态与构成[M]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7) :17-18..

[2]魏晓.现代建筑表皮的材料语言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 :19-20.

[3]王筱倩, 杨茂川.扬州职业大学学报[J].2006, 11 (2) :15-16.

[4]孙超法.半透明的金属建筑表皮[J].华中建筑, 2007, 29 (9) :85-86.

[5]李峰.建筑表皮材质与形体的互动分析[J].四川建筑研究, 2004 (9) :56-58.

[6]王荟荟, 王小凡, 张文韬.营造氛围———建筑表皮色彩探析[J].2008.

[7]甘立娅.建筑外表皮材料艺术表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7.

材料表达方法 第2篇

How to say zero in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especially on the telephone or in video conferences. As a non-native speaker, you might say the figure zero as a plain zero which is absolutely fine, but often an English native speaker will use a number of ways to say zero depending on where they are from. So understanding what they mean is important。

学会如何用英文说“0”对于消除误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打电话和视频会议的时候。由于英语不是母语,你可能觉得用“zero”来说“0”没什么问题,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母语是英语的.人可能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0”。所以理解其他的表述方法也很重要。

景观材料的情感化表达 第3篇

关键词:景观材料 情感化 表现

经济日益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生活变得模式化,同时我们周围环境和建筑亦然——“情感缺失”。设计领域中,高技术新材料不断更替,情感的传达在设计作品中更为重要,“人情味”的作品会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设计师的诚意。

景观设计中的视觉语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体现人类的情感,而种种语言形式的体现皆归于一种载体——材料。情感化是人们对于当今世界的需求,是一种个性的展现,不仅是个人,在设计中也是这样。我们并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毫无特色和情感的地方。而情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有的感觉,是通过嗅觉、听觉、视觉这些外部体验,由事物对个人的刺激所形成的。一个好的景观必须体现设计者的理念,同时必须让参观者也能深刻体会,让人们感受其中的深意,反复回味。景观的情感化表达,有时会通过景观轴线或者景观形式等方面来体现,不过景观材料是情感化最直接的表达。从材料的肌理颜色这些小的方面我们不难感受到整个场所所表达的内在精神,它在觸动我们心理感受。总的来看,这绝非是偶然的,而是通过了材料意象。在景观设计中,每种材料使人产生的潜意识是情感化表达的根源。

一、景观材料的属性与情感化表达

每种材料都具有自身的形式语言,表现为材料的自然本性——材料最本质的东西。事物的情感通过其自身的表面属性从人体的感官来传达给我们。生活在“铁盒子”下的人们,感受到的是压力和冷漠。很多设计师已经发觉了这种状况,开始寻找本土材料运用在设计中,像在工业机器之下的一抹绿色,返璞归真。

材料基本属性(“本性”)包括它的肌理色彩透明度软硬程度密度等,主要通过其外在属性表达情感。每种材料基本属性各不相同,满足了不同场所的需求。比如每种木材纹路和颜色各不相同,就算是一种木材的纹路肌理也是不一样的,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多样化的,因而设计师在选择时会再三斟酌。选择上,不仅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使用功能需求,也要满足设计师理念的传达。赖特的流水别墅在选用材料时候特别注重发挥其天然本性,充分表现天然材料的颜色质感,追求合理的力学特征。所有的支柱,都是源于自然的粗犷岩石,配上错综而不显凌乱的石墙,一道瀑布顺流直下给人印象深刻。洁白光滑的水泥墙面与天然石片堆砌而成的粗狂的石墙相对比,不仅在视觉上和触感上有强烈的反差,作用在人的心理也是十分独特的。整个景观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像在自然中生长的建筑,材料的运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视觉的领域而进入了心理感受。

Szathmary宫殿(图1)是匈牙利的历史古迹之一,如今已变成一堆废墟。残墙断壁依旧隐约看见历史的影子,设计师将废墟保存而不复原,设计师在一角放置了一个薄L型的锈蚀钢板景观构筑物(图2),斑驳的锈蚀钢板,保留了锈的原生态肌理,有一种追溯历史的感觉,锈迹随着时间而变化,引申出另一种特殊的生命感。锈蚀钢板穿孔,光线穿出,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构筑物的轻薄与原有建筑的厚重相对比,组合成一个现代与历史相交融的场景。设计师通过保留锈蚀钢板特有的原始锈迹,完美的诠释了景观材料的选取对于其场所的情感化表达的重要意义。

除了景观材料的自然属性,材料经过不同加工工艺,表面属性改变,会繁衍出特有的风格和特征,加强了景观视觉效果。设计师选择未进行加工的石块,凸显的是其自然属性,那种凹凸不平的嶙峋效果,给人坚实的厚重和粗犷感。有些设计师采用的是机械加工而成的石材贴面,显露了石材内部的结构特征,展现了石材的内在美,又或者是根据具体的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襄阳景观雕塑Penda,雕塑由500片色彩绚丽、高度各异的穿孔钢鳍片组成,位于亚洲最大紫薇园的入口处(图3)。为了突出音乐的韵律,设计打造的是一个“声波”的造型,500块钢鳍片采用了紫色不锈钢板包裹,在层层叠叠的地形中“生长”。后期经过电解质钝化处理,保证了不锈钢特征,同时加强了其耐腐蚀性。通过人为加工,改变了颜色、肌理还有处理过后的孔洞,传达的不仅仅只是其自然属性,而是赋予它的另一种特殊属性。

二、景观材料与其所构成空间的情感化表达

不同材质所构成其空间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空间是由环境要素组成,主要是色,光,影调节,不同材质构成的空间效果,传达的是不同情感。透明性也能够通过空间给人传达暗示,使人们感受情感的重要要素,这与各种材料形成的透明性空间给人带来的厚重感或者私密性等方面有关。Unveiling the pro-cess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获奖设计方案(图4),穿过白纱般的帷幕,园内植物隐约透出,整个画面朦朦胧胧,似远非远。这种材质的空间营造给这个植物园带来了不同以往的神秘感。

再如彼得艾森曼设计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图),他放弃了以往纪念碑以特殊的象征形态来体现纪念性场所,运用简单的矩阵排列的方式,2711个水泥碑组成,碑体的材料是十分坚硬的灰色自动密封式混凝土。为了保证其经久不衰的功能性外,水泥碑的灰色、不透明性、厚实质感使得整个空间显得庄重和肃穆,这种碑群的气氛很快让人进入一种默哀和沉思的状态。

三、景观材料相互组合加强了场所的情感化表达

单一的景观材质不能充分展现场所情感的表达,这需要多种材质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或者增强我们所需要的景观效果。景观材料的组合方式有很多种,烘托和对比是材料传递情感的主要手法。前者是通过材料的相互配合来烘托出气氛,增强效果,激发人的潜意识,把情感带入。这也涉及到有些材质的意象作用,比如中国古典园林经典的青砖白墙灰瓦搭配,这些景观材料早就成为了中国元素,无论在哪运用到,都会让人深深感觉到中国历史的古朴和沧桑感。

材质的意象作用上,日本园林可以说是典型,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日本园林有一种类型叫枯山水.白沙、石组、枯树经典的三种材料,在庭院中千变万化,包罗万象,可以是小桥流水的静雅,可以是惊涛骇浪的雄阔,可以使修行者自律,也可以引游人深省。这种经典搭配已经运用到现代日式庭院中来营造静宜之感。后者是对比的手法,日本园林中也有包含,园林中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在材质中呼应中又加强了变化.营造了这个精神园林。厦门园(图5),利用闽南传统“烟炙砖”建筑文化,红色烟炙砖与钢结构的深蓝灰色胡伟硬衬,适当点缀泉州白花岗岩石饰件,让人感觉热烈中带着质朴,营造了一种闽南特有的氛围。颜色对比,软与硬,柔与刚,在景观设计师的组合下,增强了景观效果,别有韵味。无论是日本园林还是其他的一些设计,通过这些材料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加强其景观效果,同时更好的表达设计者意图,如果单纯的使用—种或者几种材质可能会使得设计略显单薄。

总结

“表达方法”重在“领悟” 第4篇

一、依托文本语境,凸显“领悟”的内涵

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二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领悟表达方法,绝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抽象的表达知识,而是要用鲜活的文本启迪、熏陶、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进而感悟表达规律,内化表达之法,这才是“领悟”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学时不应以简单抽象的概念示人,而必须依托具体的语境,将领悟表达方法有机地融入文章的学习之中。请看薛老师的做法:

1. 感悟方法

师:我们读小说,一般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而往往忽视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之一。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样一个环境,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里写的环境是乡间公路。哪个词最能概括你对这个环境的感受?

生:凄凉!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这个凄凉的环境呢?

生: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

生:还有颠簸的公路,很荒凉。

……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

生:为了写出乔伊同样凄凉的心理。

生:暗示乔伊的生活很艰难。

师:为什么不能选择早晨,阳光明媚的天气,平坦的公路,奔驰牌汽车?

生5:这样的环境与乔伊凄凉的心情不协调。

生6:这些景物都给人美好的感觉,可是乔伊的心里很难过,很灰暗。

……

师:这叫环境衬托,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心境。

2. 迁移运用

师:里屋是乔伊夫妇休息的地方。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如果要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师:现在,请你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以“清晨,乔伊醒来……”开头,要用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一句。

教学中,薛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渐渐读懂了文中景物所传递的情感信息,从简单的景物背后感悟到了环境描写的表达规律:景物是人物情感的折射,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的心境,暗示生活的艰难……学生不但体会到什么是环境描写,还领悟到了环境描写的意义和方法,隐含在文中的表达规律逐渐被学生所领悟。当薛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小说结尾的空白点写一处符合人物心境的环境描写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借鉴文章的写法,进行写法的迁移。表达方法不再以简单抽象的概念呈现,而是以亲切可感的形象、鲜活生动的画面注入学生脑海中,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二、顺应阅读心理,体验“领悟”的情趣

学生阅读是从感性出发的,表达方法的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心理规律。不能把“表达方法”视为抽象的知识,让学生机械地操练,而应在文本的浸润中引导学生感悟“表达”之妙、体验“领悟”之趣。请再看薛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假如结尾最后一句话这样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杰克……”,或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奥巴马……”,(众大笑)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这样一改,就不完整了。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但是写到结尾的时候,乔伊不见了,没有结果了。

生:小说开头的时候说乔伊失业了,结尾的时候说“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已经暗示了这个人就是乔伊,如果最后一句写个奥巴马,就显得很突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师:“暗示”,说得多专业啊!小说的情节发展预示女店主的丈夫必然就是乔伊。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小说的题目是《爱之链》,乔伊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而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也就是老妇人又无意中帮助了乔伊,这就是爱的链条,将他们连在了一起。如果出现另一个人,这个爱的链条就……(说不下去了)

师:就变成了爱的河流,流个没完没了了。(众笑)

生:如果是其他一个人,故事的结尾就不精彩了。因为,一般人都以为这个人可能是其他人,而出现乔伊的话,就会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就觉得很精彩。

师:小说,特别是小小说,结局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失业的乔伊,家境困窘,帮助别人却不要报酬,在人们的情理之中,他应该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会于心不忍。于是……

《爱之链》的结尾采用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说的“突转”这一表达方法。为让学生领悟这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薛老师用诙谐风趣的话语假设了几种结尾方式,让学生在这些假设的比较中,感受到小说结尾的巧妙。学生在体会这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阅读感觉被不断唤醒,最终升腾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共振。这一过程,没有概念的演绎,没有按图索骥的求证,但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也体验到阅读小小说的无限乐趣。感悟表达方法成了生动有趣的体验过程。

三、关注具体学情,回归“领悟”的主体

“领悟表达方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去“领悟”。新课标中有关“表达方法”的表述是:“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其定位是“初步”和“基本”,教学时要针对具体学情,顺学而导,恰当把握表达方法教学的“度”,避免人为的拔高,造成教学主体的迷失。请看薛老师是怎样准确把握学情,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小说的结构之妙的:

师: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叫“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彼此之间对于很多事情的细节并不知道,而我们读者却好像是上帝,对这一切全都知道。而那些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的细节,却往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者的心。仔细读一读这篇小说,用心感受一下那些“人物不知道”的细节,可以在边上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生:老妇人不知道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乔伊已经失业了,并且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

生: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悄悄地给她留下了钱,是因为她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有人”就是她的丈夫。我知道好人总有好报的!

生: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

……

师:这就叫爱的传递!简称——

生:(齐声)爱之链。

薛老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用“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这一通俗易懂的话语来概括小说的巧妙构思,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心感受那些‘人物不知道’的细节,说说自己的体会。”这个问题既隐含文本内容,又指向了表达方法。学生在这一统领性问题的引领下,沉入文本,用心感受,在揣摩老妇人、女店主和乔伊分别“不知道”的细节过程中,深入把握人物间的相互关系,读出了人物无私帮助他人的高贵品质,体会到了友爱互助的人间真情,也感受到了这条神奇的“爱之链”悄然传递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表达之妙:通过“人物不知道”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细节描写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展现人物品质,使文章内容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破译语言形式 学习表达方法 第5篇

一、揣摩语言密码,体会表达方式

文本精妙的语言是作者准确表情达意的载体,作为引领者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发觉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密码,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1、品味标点,感悟情感

标点,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有时我们只要抓住看似平常的标点,就能咬进文章的深层,甚至嚼出文本的未尽之意。

《生命的姿势》中有这样一句:“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可先让学生默读这段话,说说从标点中读出什么,再让他们读出谭千秋此时的内心。最后要求试着描写一段心理活动,适当运用各种标点。

2、关注字词,推敲语言

字词是语文的根基。孤立地看它们,大多平淡无奇。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会变得很灵动。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我在教学“孙中山亲眼看见母亲给姐姐缠足”这一部分时,先引导学生说说孙中山看见了什么,接着抓住关键词“长长的、一道又一道”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肉体的痛苦。他们不仅体会到作者用词的贴切,而且领悟到了母亲对封建陋习的无奈,孙中山对此陋习的憎恨。

3、发掘句段,领会表达

文本中蕴藏着许多内隐、雅致又意蕴丰富的句段。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习得教材的表达方法,提升言语能力。如《小露珠》一文中,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最终变成了水蒸气,要和植物们一一告别了。此时,我让学生边看边想象,说说小露珠消失时植物们是怎样与她依依惜别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看看句子的特点。最后,我引导他们由小露珠到公园里的花、风中的柳进行仿写,学生的言语之门由此敞开。

4、聚焦布局,把握意图

文章的布局是按照文章的灵魂和核心进行综合考虑,使文章的各部分构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整体。在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中,学生洞察了文本构思的精巧,领悟到写作的方法。如《莫高窟》,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将藏经洞放在最后描写?学生洞察是因为藏经洞深受浩劫,失去往日光彩,而将其放置在最后交代并作略写的安排。然后启发学生模仿本文布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想象语言内涵,习得表达技巧

文本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作者有意形成的特定的含义之外,不少语句还存在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教师可以充分开掘这些资源,让语言形式的习得自然、顺畅。如教学《赶海》,我闹着要去赶海时,我问学生:“我”是怎么“闹”舅舅的?成功了吗?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那一幕,再说说那种感觉。你平时有没有在家“闹”过?写一写吧!学生们文思泉涌。

三、比较品评语言,促进表达内化

经典规范的文本,作者对遣词造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感知体会这些词语的效果,可以通过替换、增减和变序等比较品评的方法,促使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化。《姥姥的剪纸》中有写姥姥冬天夏天剪,白天晚上剪那句,我让学生将原话与“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在剪”作对比。学生发现原句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起来琅琅上口,更适合文本作者一直沿用的儿童化语气;老师的句子虽然简短,但是少了引人遐思的意境。

四、课内向课外延伸,迁移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语文课堂与生活语文对接的过程。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言语形式,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兑现语言的意义和价值,催生了语言的生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感受了老人豁达开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后,我布置他们去观察熟悉的普通人,挖掘闪光点,抓住与众不同的细节特点,仿照课文写一个人。

对于语言形式的考量,我们品味得还远远不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得“意”忘“言”,不可得“意”忘“形”。只有以教材为依托,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他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延安整风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环境问题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