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社区护理干预论文

2023-02-06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 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若不能早期发现和及时就地治疗, 死亡率极高。我们通过建立相应的执行系统以减少猝死和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

1 心脏性猝死的症状、体征及临床特点

1.1 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

发绀、呼吸困难、咯血、胸痛、心悸、少尿、水肿、头痛、头昏或眩晕、晕厥和抽搐、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等。上述症状并非心血管患者所特有的, 因此分析时要注意鉴别诊断。

1.2 心血管病的常见体征

心脏增大征、心音的异常变化、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心律失常征、脉搏的异常变化、动脉上的杂音和“枪击声”、毛细血管搏动、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肝大及或有搏动、水肿等。这些体征对诊断心血管病多数具有特异性[2]。

1.3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

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晕倒、抽搐、大小便失禁、瞳孔散大、大动脉搏动消失, 在20~30s的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后, 呼吸停止, 发作之前可以没有任何预兆。

2 心脏性猝死的早期检测手段

动态心电图;心脏X线透视;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大动脉僵硬度检查;直立倾斜试验;冠状动脉造影;心脏电生理等。

3 开展心血管病的家庭护理讲座

3.1 一般护理

3.1.1 休息与运动

休息包括适当的体力休息、脑力休息及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可选择如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等中、低强度的运动。

3.1.2 饮食

每日摄取5020.8~6282.6Kj的低热量, 可减轻心脏负荷。限制钠盐摄入, 可减轻水肿等症状。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限制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的食物。

3.1.3 排便的护理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切忌排便时过度用力。长期卧床的病人, 鼓励其做主动或被动的下肢运动, 改换体位, 腹部作顺时针的按摩, 或每日收缩腹肌数次, 病情允许时下床活动[3]。饮食应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便秘时可给缓泻剂, 必要时人工排便。

3.2 室内保持空气新鲜, 环境安静

每日定时开窗换气, 但避免空气对流, 防止患者着凉, 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 老年患者室温保持在22~24℃, 湿度以50%~60%为宜。

3.3 自我监护

教会病人自我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及学会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宜随意停药, 同时注意防止感染。

3.4 复查时间和指征

定期复查, 有下列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4 健康教育及家庭救治措施

4.1 健康教育

(1) 在饮食上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 对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给予相应护理指导, 控制高危因素。

(2) 控制原发病, 减少诱发因素如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严重贫血、大量失血、用药不当等。

(3) 自我观察呼吸困难、水肿症状。

(4) 严格遵医嘱服药, 参与自我检测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 尤其是洋地黄类药物等, 定期门诊随访。

(5) 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休息和膳食。

4.2“心脏性猝死”病人救护的家庭讲座

4.2.1 心前区用拳叩击

从20~2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拳击1~2次, 部分患者可迅速复律。若无效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

4.2.2 人工呼吸

解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 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使患者头部后仰, 一手将患者的口张开, 另一只手捏紧患者的鼻子, 深吸一口气, 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 然后缓慢吹气, 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以上, 确保患者有胸廓起伏, 每分钟10~15次。

4.2.3 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或垫木板于病人背下, 胸外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一只手的掌跟部放在胸骨的下半部, 另一只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背上, 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确保方向一致, 手指无论是伸展还是交叉在一起, 都不要接触胸壁。按压时肘关节伸直, 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使胸骨压低约3~5cm, 随后突然松弛, 按压和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放松的双手不要离开胸壁, 按压率为100次/min[5]。

4.2.4 在社区医疗服务站, 准备全自动除颤仪, 可将患者迅

速移至除颤仪旁边, 社区医生及时给予电除颤。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型转变, 护理工作的内容、形式、职能和服务范围发生了变化。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在现代文明和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的今天, 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由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血管病的患者, 所以, 在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中社区干预及护理尤为重要。

摘要:探讨以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社区护理干预路径。通过加强社区医护人员对心脏性猝死病因的了解, 对原有心血管病症状及体征的鉴别诊断;在社区建立心血管病患者档案, 统一管理;开展健康教育, 家庭护理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的讲座;与医院建立救护网, 开通绿色通道, 可大大提高心血管病危重患者的存活率, 减少猝死的发生。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社区护理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7~228.

[2] 刘保春, 任建兰.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J].2005, 2 (23) .

[3]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 (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0.

[4] 黄艳, 卢惠娟.413名护理人员对现代护理角色取向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 2003, 3 (2) :9~12.

[5] 吴云.谈社区护理管理[J].现代护理报 (繁体版)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议上海世博会促进我国科技馆的发展下一篇:浅谈行为导向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的几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