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急救范文

2023-09-17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1篇

1 心脏康复单元的内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心脏康复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R) 是为心脏病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支持, 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2]。现代心脏康复的定义可概括为:研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开展教育, 改变不合理生活方式, 保持心理健康, 进行心血管的预防, 降低危险人群数量, 并使他们免于患病, 对于心血管病人进行心功能评定, 判断预后, 开展针对性地二级预防工作, 矫正病人危险因素, 减缓甚至逆转消退病变, 改善症状, 降低二次发病和猝死的危险, 增强体力,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回归社会, 指导恢复工作[3]。

心脏康复单元是一种新型的病房管理模式, 是一个集合的整体, 需要一个团队来负责医院内心脏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这一团队由心血管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等组成。管理也是一种多元化的医疗模式, 在多学科的密切合作下, 除了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中西医药物治疗外, 还提供心理康复、中医外治、健康教育等措施。其中包括评估、运动、理疗、心理治疗、中医特色治疗。并且还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督促减少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为病人及家属选择优化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等。整体CR应该是全面的、尽可能早的、连续的、阶段性的、取决于个体化的、病人可以接受的[4]。采用手段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动的、积极的。在社会活动训练以及中医康复养生上, 以最优的西药治疗加上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 达到中西医内外兼治, 相辅相成, 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改善心血管功能, 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心脏康复单元不仅可以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并且它还把患者的功能预后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临床目标, 而不像传统疾病的治疗, 只强调症状的恢复和病理学的改善。通过心脏康复单元的制定, 可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再住院率、住院费用等。这样还解决了当今越来越凸显的医患矛盾关系。

2 心脏康复单元设置和功能

2.1 功能评估室

包括康复前评估、康复运动处方制定和监测、出院前评估及治疗调整、生活质量、职业评价、心理评价等。

在康复过程中对患者的再次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危险分层, 掌握总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评估患者的预后及出院时间, 以及是否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及能否进入相关的社区保健服务, 明确下一次随访的时间。

2.2 康复活动室

参照心脏运动康复危险分层标准, 根据个体化运动负荷试验结果, 进行心脏康复分层, 并明确缺血阈值负荷。严格按运动程序 (运动形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持续时间) , 进行康复运动。

运动形式:以有氧运动为主, 其中包括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步行等。结合其他辅助运动, 如瑜伽等养生活动。运动类型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是综合的。

运动强度:应设定在既能产生期望的效果, 但又不因强度过高而出现不良反应的强度。按个体化的有氧运动处方进行, 运动强度控制在无氧阈值范围内。

运动频率和持续时间:开始为5~10 min/d, 以后逐渐延长, 增加到15~60 min。为改善心、肺功能储备, 所以至少需要15 min/次的有氧运动。如果运动强度小、运动时间短, 运动量不足, 可以增加运动频率, 以满足运动量的需要。

有氧运动是一种能增强心脏功能, 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降低心脏病危险, 提高人体血管调节力的健康方式[5]。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心脏病患者的康复和重新获得生活、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3 经络体外反搏室

主要进行辩证应用体外反搏、体外反搏穴位刺激疗法等。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阻抑动脉粥样硬化, 减轻心肌缺血, 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

2.4 心脏外治治疗室

主要进行心脏病药物外敷、穴位、中频治疗、离子导入、平衡火罐、穴位贴敷、沐足疗法等。可全面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增强免疫, 使气血运行旺盛, 从而提升心动力, 提高心脏泵血功能, 加强心脏活力, 提高抗病防病能力。

2.5 康复教育室

制定教育程序、心理调整程序和回归工作程序等。开展教育与咨询、心理调查与咨询, 识别患者的心理状态, 予以心理咨询, 必要时进行专科干预, 期望达到精神、心理的健康。

教育内容:包括了冠心病的病因、症状、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 并对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心血管疾病、冠脉造影术及术后护理作指导。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及血脂、血压、血糖等的调控。让患者识别自身, 承认自己疾病。对患者焦虑、抑郁、孤僻、易怒等情绪的治疗, 给予心理咨询, 必要时进行专科干预。康复教育是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 其目的在于使患者了解促进健康的知识, 从而建立健康的行为。通过系统的康复教育, 使之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质量。

2.6 辨证施膳室

结合患者的体重、血脂、血压、血糖及心功能的程度和中医辨证, 制订具体的饮食处方。通过辩证施膳, 使患者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同时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介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3 心脏康复单元的作用和地位

大量研究表明[6,7], 心脏康复不仅可以提高运动耐量, 而且还能纠正血压、血脂、血糖等多种危险因素, 对减少吸烟, 改善心理状态, 缓解紧张情绪, 降低死亡率有很好的帮助。心脏康复单元不仅是一种心脏病综合性治疗的模式, 更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整合医疗或组织化医疗的特殊类型。这就需要医院将自己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心脏病患者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治疗和干预。心脏康复单元并非不提倡药物治疗, 而是提倡更科学、更有效的用药。在我国, 中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治疗心脏病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临床疗效,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心脏康复单元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

相比普通病房, 心脏康复单元具有多科协同的工作系统, 规范化的管理和治疗指南等优点。在指南的指导下运作, 可使治疗处置方案更准确, 检查更精确, 对每个患者进行评估, 更符合个体化医疗策略。在心脏康复单元中, 独立的护理单元有助于医护工作者更早、更及时的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使其可以的到更加快捷、积极、有效的治疗, 从而减少心脏病的病死率。并且心脏康复单元为患者提供了早期的康复训练, 定制的科学康复程序及目标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家属与患者的积极配合, 从另一方面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及孤独感, 对其心理产生良好影响,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单元综合管理模式十分紧迫, 探索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单元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 将中医与西药结合起来, 通过物理康复、针灸推拿、调节情志等多方面实施, 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综合及健康教育形式的治疗, 从而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缩短住院时问, 降低住院费用等,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单元, 以适应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 医学模式也在不停转变着,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单元综合管理模式十分紧迫,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单元, 建立适应医学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心脏病治疗,心脏康复单元

参考文献

[1] 张宝慧.心脏康复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4-5.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port of a WHO expert committee[R].Genev WHO, 1984:270.

[3] 刘江生.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5, 14 (15) :409-411.

[4] Piotrowicz R, Dylewicz P, Jegier A.Kompleksowa rehabilication cardiology[J].Folia cardiol, 2004, 11 (suppl A) :A1-A48.

[5] 陈启华, 叶国鸿, 罗发强, 等.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医疗十年指导[J].中国康复, 2003 (2) :75-77.

[6] Dendale P, Berger J, Hansen D.et a1.Cardiac rehabilitation reduces the rate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Eur J Cardiovasc Nurs, 2005, 4 (2) :113-116.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2篇

首先拿心悸、怔忡、胸痹、不寐来讲, 它归根结底是一个“心”字。《黄帝内经·灵枢》讲:“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 历络三焦”。所以汉代张仲景讲:“寸口脉动而弱, 动即为惊, 弱则为悸” (《金匮要略》) 。宋代, 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讲“惊悸不已 (也就是心慌) 变生诸证, 或短气悸乏, 体倦自汗, 四肢浮肿, 饮食无味, 心虚烦闷, 坐卧不安, 皆心虚胆悸之候也”严用和还讲:“夫惊悸者, 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且心者君主之宫, 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心气安逸, 胆气不怯, 决断思虑, 得其所以。或遇事有所大惊, 或闻巨响, 或见异相, 登高涉险, 惊忤心神。盖心主于血, 血乃心之主, 心乃形之官, 血富则心君自发矣。或又思所爱, 触事不意, 真血虚耗, 心帝失辅渐成怔忡”。宋代赵佶在《圣济总录》中也讲, 虚劳惊悸者, 心气不足, 心下有停水也, 心藏神, 其主脉, 若劳伤血脉, 致心气不足, 因为邪气所乘, 则令人精神惊惕悸动不定。若水停心下, 水气乘心, 亦令悸也。这就是说心气不足, 心血不养, 是其病的根本所在, 所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说“人之所生者心, 心之所养者血, 心血一虚, 神气不守, 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怔忡无时, 血少者多, 有思虑便属虚, 时作时止者, 病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 肥人属痰”。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论述这个病时说:“气强者, 不易惊, 而易惊者必肝胆之不足者也, 故虽有客邪, 亦当知先本后标之义。”所以明代作《证论准绳》的王肯堂做出这样的结论:“人之所主者心, 心之所养者血, 心血一虚, 神气失守矣, 失守则舍空, 舍空则痰入各之, 此惊悸之所由发也”。对于妇女患心脏病, 宋代齐仲甫在《女科百问》中写道:“妇人多惊者何也”?答曰:“妇人者, 众阴之所集, 而以血为主, 夫心主行血, 脾主裹血, 肝主藏血, 因产褥过伤, 或因喜怒攻损, 是致营血亏耗”。《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血即不足, 神亦不安, 所以惊怖”。为何会造成心气血虚呢, 在引起的原因上明代虞传在《医学正传》中写道:“或因怒气伤肝, 或因惊气入胆, 皆能令子虚, 因而心血为之不足, 又或遇事意繁冗, 思想无穷, 则心君亦为之不宁, 故神明不安而怔忡, 惊悸之症作矣”明代戴元礼在《证治要决》中讲, “一是因有事所大惊, 触忤心神, 气与涎郁, 遂生惊悸, 此乃心虚胆怯所致, 二是久思所爱, 触事不意虚耗真血, 心血不足, 遂成怔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注意和预防这方面的疾病呢?明代易大艮在“易氏医案”中常讲:“心为一身之主, 藏神而生血, 宜常静而不宜多动, 人能静养, 则心血充满, 脉自浮大, 若不能静养, 事事搅乱, 心无宁刻, 斯神不安而血不充, 是以脉无力而不浮, 怔忡惊悸之病由之以生也”。所以清代沈金鳌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人所主者心, 心所主者血, 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 快快动摇, 不得安宁, 无时不作, 名曰怔忡”。难经讲:“损其心者益其荣, 法当专补真血, 真血若富, 心帝有辅, 无不愈矣”。清代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中讲:“怔忡者, 心中跳动不安, 如击鼓然, 凡事不能用心, 一思更甚此由素过劳, 心血虚损而然。治者宜生血养心, 稍加凉血之味”。致于心绞痛, 是心脏病的又一表现, 可以称为严重者, 在中医属于胸痹范畴, 内经讲:“心病者, 胸中痛, 肋之满, 肋下痛, 膺背肩甲间痛, 两臂内痛。”这就是心脏痛, 可以引起肋下肩背两腔疼痛, 在这里有多种疼痛, 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 都可以引起这个区域疼痛, 统称厥心痛, 如与背相控, 善瘛, 如从后触其心, 伛偻者、肾心痛也、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者也。色苍苍如死状, 终日不得太息, 肝心痛也。卧若徒居, 心痛间, 动作痛益甚, 色不变, 肺心痛也。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脏病突发死亡。清代陈士铎把心痛分为2种:“一寒邪犯心, 一火邪犯心。寒犯心者, 乃直中阴经之病, 猝不及防, 一时感之, 立刻身死, 死后必有手足尽紫黑者, 甚则遍身惧青, 多非药食解救, 以至急而不遑救也, 倘家存药饵, 用人参一二两、附子三钱、急煎救之, 可以望生, 否则必死。若火犯心者, 其势甚急而犹缓, 可以速觅药饵, 故不可不传方法以救人也。余言前症, 正邪犯心也”。但同是心痛, 保以辩其一为寒而一为热, 盖寒邪舌必滑, 而热邪舌必燥耳。陈士铎还讲, 人有真正的心痛, 法在不救, 然用药得宜, 亦未尝不可生也。%

以上是古代一些名家对心脏病的部分论述、我们为此可以做一下总结, 心脏病实质就是一个心血不足症, 即使因惊吓而得, 时间一长也就必然耗心血, 现在有些人主张从活血化瘀镇静、兴奋入手, 这样的治疗有时表面见效快, 但往往出现依赖性。所以补心血, 增体质, 这是正治, 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 大部分是由于长期思虑过度, 操劳过度或不正当饮食, 伤及脾胃, 耗损肾水造成的, 使心肾两虚, 气血亏乏。因心为君主, 心神告急, 必然殃及其它脏腑, 造成使肝不能藏血, 脾不能统血, 病状虽出现在心, 有时也与其它脏腑均有密切关系, 所以中医自古有肾心痛, 肝心痛, 肺心痛之说。所以治疗疾病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从心肾入手, 巧施构方、可望回春, 另外民间讲十分病七分养, 平素要保持心平气和, 少生气、少烦恼。《内经·举痛论篇》讲,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就告诉我们能保持心平气和也是恢复身体健康, 驱除病魔的必备条件和保证。%

摘要:心脏病实质就是一个心血不足症, 所以要补心血, 增体质, 治疗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 从心肾入手, 巧施构方, 十分病七分养, 平素要保持心平气和, 少生气、少烦恼。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孕16~30周的常规产前体检的孕妇1098例, 均属自愿配合检查人员, 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28.5岁。

1.2 检查设备

GE-ViVid7 Dimension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So-noS-5500超声心动图仪, 探头频率为3.5MHz。

1.3 检查方法

使用节段分析法, 以胎儿四腔心、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三血管/三血管-气管切面为标准切面依次检查: (1) 是胎儿四腔心切面的检查, 确定胎儿心尖朝向, 左右心房大小、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卵圆孔大小、二尖瓣/三尖瓣瓣膜、左右心室大小、三尖瓣隔瓣位置以及室间隔的完整性。彩色多普勒观察肺静脉血流并测量记录左右心房心室舒张期内径、胎儿心/胸面积比、二/三尖瓣A峰、E峰流速。图1、2为本组病例中四腔心切面的图像显示与正常图比较。 (2) 胎儿右室、左室流出道切面:确定肺动脉位置走向, 彩色多普勒观察肺动脉血流, 测量并记录肺动脉内径, 肺动脉收缩期血流流速峰值。 (3) 三血管/三血管一气管切面:确定上腔静脉、主动脉的排列、肺动脉的位置关系及内径大小、彩色多普勒观察主肺动脉血流及方向, 观察主动脉峡部是否明显缩窄。

1.4 结果验证

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均进行新生儿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产前或引产前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结果与出生后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尸体解剖结果对照。

2 结果

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15例先天性心脏病分别为单心室2例, 室间隔缺损10例、1例21-3体室间隔缺损、心内膜缺损2例;漏诊1例为室间隔缺损。

从表1可见, 本组1098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胎儿经产前筛查与产后结果对比显示, 准确率达93.33%, 漏诊1例。漏诊率6.67%。

3 讨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有效检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且准确率高胎儿心脏最佳成像时机为孕20~27周, 此时胎心发育已基本成熟当胎儿处于枕后位, 骨影遮挡少、距离探头近, 胎儿心脏显示较清晰[3];而且这一时期胎位尚不固定, 在检查时易于调整。当胎位影响检查时, 可让孕妇变动检查体位, 一般均能避开椎骨声影, 清晰显示胎儿心脏;产前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对优生优育及确定围产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筛查, 胎儿的父母可在产前提前被告知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等, 复杂重症畸形胎儿可及时终止妊娠[4], 如本次筛查的1例21-三体先天性心脏病胎儿。

产前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对于大多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 通过筛查可以掌握胎儿的病情, 在产前及围产期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有助于选择最佳分娩时机, 对新生儿的救治及预后均有积极的意义。据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 发达国家对某些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宫内介入手术治疗, 使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有了更大的突破。届时, 胎儿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泛。

综上所述, 超声心动图在孕期20~27周检查准确率高, 本组15例病例均在这一时间段内检出, 但目前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1) 是检查人员的技术水平; (2) 受胎龄、羊水、孕妇腹壁、图像质量、分辨率等条件的影响, 因此, 在检查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探究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孕16~30周的常规产前体检的孕妇自愿的基础上对1098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脏进行检查。以胎儿四腔心、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三血管/三血管-气管切面为标准切面。显示异常情况即加做详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在1098例胎儿中发现先天性心脏病15例, 发病率1.37%。经产后和尸检证实, 结果相符, 漏诊1例, 漏诊率0.9%。诊断准确率为93.33%;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有效检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对优生优育及确定围产期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

参考文献

[1] Peter W, Callen MD.Ultrasonograph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4th ed[M].USA:WB Saunders Company, 2000:457~488.

[2] 文秋平.罗晓燕, 张红君, 等.超声心动图顺序分段法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31:4249~4250.

[3] 刘俊香, 刘燕.张民杰,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先心病产前超声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5, 2:139~140.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4篇

1 分娩期的监护与处理

(1) 心功能I级II级的孕妇, 一般能耐受分娩, 如无产科指征多数能足月顺产。 (1) 耐心做好宣教, 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适当使用镇静剂, 估计6个月以内胎儿不会娩出时, 可根据产妇一般情况, 宫缩状态, 酌情选用地西洋, 异丙嗪或哌替啶等。 (2) 随时检查脉搏, 呼吸, 血压及心功能变化。

(2) 有心功能代偿不全者取半卧位, 吸氧, 同时用强心剂。常用毛花甙丙0.4m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 L缓慢静脉推注, 必要时每间隔4~6h重复给药1次, 每次0.2mg。临产后即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至产后1周左右无感染征象时停用。 (1) 第一产程每小时、第二产程每10分钟测脉搏, 呼吸, 心率各1次。有条件者在整个产程中应该做母儿心电监护。如心率>120次/min, 呼吸>24次/min。无感染等明显原因, 应视为心力衰竭的征兆。 (2) 第二产程, 尽量让孕妇减少屏气用力, 宫口开全后行会阴切开术、产钳术、胎头吸引术, 以缩短产程。 (3) 第三产程, 可给予镇静剂。如吗啡, 哌替啶, 为防止腹压骤然降低引发心衰, 胎儿娩出后应立即用沙袋加压腹部。一般不常规用缩宫剂, 以免因心血量骤增。产后出血较多时可考虑用催产素, 而不用有升高静脉压作用的麦角新碱及垂体后叶素。必要时可输血, 但速度宜慢。分娩结束后。不要马上移动产妇, 继续观察2h, 待病情稳定后可回病房。

2 产褥期处理

(1) 由于产后数天内仍有发生心衰的可能, 仍需严密观察脉搏, 心率, 血压及体温; (2) 卧床1~2周, 保证产妇休息, 必要时给予小剂量镇静剂; (3) 在病情许可时应早期活动, 因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长期卧床循环缓慢, 可发生血栓; (4) 心功能Ⅰ~Ⅱ级可哺乳, 心功能III~IV级者, 不应哺乳; (5) 继续使用抗生素, 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及产后感染。

3 心脏病患者剖宫产术

随着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研究的进展, 麻醉和手术技术的改进, 以及先进的监护手段, 使心脏病特别是重症患者的剖宫产死亡率及围产儿病死率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有心衰存在时应首先控制心衰, 在代偿良好的情况下, 视病情选定分娩时间及方式。有下列情况应剖宫产: (1) 孕期有过心力衰竭者, 分娩期易再发生, 应于足月前行选择性剖宫产术; (2) 心功能III、IV级及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分娩期易再发生, 应于足月前行选择性剖宫产; (3) 心功能III、IV级及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内科治疗无效时, 应紧急行剖宫产术, 取出胎儿, 减轻心脏负担, 挽救母儿生命。

4 讨论

过去认为心脏病妊娠, 特别是严重的心脏病禁忌剖宫产, 因剖宫产时子宫突然收缩-回心血量骤增, 腹压突然下降, 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均可程度不同的增加心脏负担, 导致心衰。但近年来通过对分娩期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对心脏病人的分娩方式有新的认识。心功能I~II级的孕妇, 一般能耐受分娩。对严重心脏病以剖宫产为宜。因临产后, 每次宫缩约为300~500m L血液进入血循环, 能量及氧消耗均增加, 心脏负担加重。第二产程时除子宫收缩外, 腹肌, 骨骼肌都参加活动, 使周围循环阻力更增加。在产妇用力屏气时, 肺循环压力增高, 同时腹压加大时亦可使内脏血液涌向心脏, 所以在第二产程中心脏负担更重, 心排出量叫孕期增加60%, 胎儿娩出后腹压突然下降, 子宫迅速缩小, 大量血液从下肢及子宫血窦涌入心内, 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使功能不良的心脏难以负担。剖宫产可以避免上述分娩期血液动力学的波动及产程中母体疲劳和消耗。因为硬膜外麻醉可使阻滞区域内血管扩张, 外周阻力下降, 减轻心脏的超负荷。对胎儿娩出后腹压突然下降。子宫收缩大量回心血起调节作用。但对严重的心脏病孕妇行剖宫产术, 必须防止术中出现意外, 要施行心电监护, 麻醉镇痛要完善。麻醉期间保持血压, 脉搏, 呼吸平稳, 充分供氧, 注意输液量及速度, 减少术中出血。手术前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量, 特别防止出现心衰。

摘要:妊娠合并心脏病心功能Ⅰ、Ⅱ级阴道助娩;心功能Ⅲ、Ⅳ级剖宫产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心脏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 各种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获得及时治疗, 并存活到生育年龄, 因而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对升高。因此, 熟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和处理, 正确估计心脏病患者的妊娠问题, 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对降低母婴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 男9例, 女11例, 年龄50~62岁, 病程1个月~4年。

1.2 甲亢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参照有关文献提出的诊断标准, 并有下列或多项表现: (1) 心律失常:本病的心律失常以早搏最为常见, 阵发性或持久性心房颤动和扑动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不齐也可发生; (2) 心脏增大或肥厚; (3) 心力衰竭; (4) 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心绞痛, 甲亢缓解或痊愈后, 上述心脏异常表现消失或明显好转[2]。

1.3 临床表现

心悸15例, 胸闷、气短9例, 心绞痛7例, 体重减轻9例, 乏力6例, 多汗12例, 食欲亢进9例, 腹泻6例。

1.4 心电图异常表现

心房纤颤12例, 房室传导阻滞3例, 窦性心动过速8例, 房性早搏2例, ST段压低12例。

1.5 误诊情况

误诊为冠心病1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 冠心病心绞痛2例, 心肌病1例。上述病例在确诊前均按误诊疾病治疗, 效果不佳, 确诊后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3~8周后症状明显缓解。有7例恢复窦性心律, 有9例缓解后接受其他方法治疗。

2 讨论

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是超生理量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心脏, 使心肌代谢加速, 心肌缺氧和营养物质缺乏, 心肌变性肥大, 房室传导时间缩短和心房细胞不应期缩短, 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程较长、病情严重的甲亢患者, 由于高排出量的影响, 使心脏负荷加重, 可致心脏增大。在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的基础上可致心力衰竭。至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在甲亢性心脏病中则较为少见。甲亢性心脏病随着甲亢的治愈或控制, 心脏病变可以消失, 也可继续存在, 甚至成为永久性后遗症 (如永久性的心脏增大) 。临床发病率高, 约占甲亢病人的5%~10%。

2.1 误诊原因分析

通过20例误诊病人分析, 误诊的原因可能是临床医生对甲亢心的认识不足, 加之甲亢心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极其相似等有关。中老年甲亢病人起病隐匿, 临床症状不典型, 据报道有典型症状者仅25%[3]。常缺乏典型症状和高动力学体征, 常以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心衰或体重减轻、腹泻等症状为首发或突出表现, 往往造成误诊或漏诊。具体误诊原因有: (1) 对甲亢心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性, 对中老年甲亢心临床表现多样化认识不足, 收集资料不全面, 检查不细致, 不加综合分析, 一旦出现心脏症状和心律失常, 即被误诊为冠心病。 (2) 患者以心脏症状为突出表现, 且常为首发症状, 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本组资料中患者以心悸为主诉所占比例最高。体检时常有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接诊医生常考虑本专业、本年龄组的常见病、多发病, 先入为主, 而忽视了甲亢的症状和体征。 (3) 缺乏以房颤为主的心律失常的正确认识。房颤并不是冠心病的常见的临床表现, 也不能成为冠心病的诊断依据,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0.5%~1.5%, 在陈旧性心梗中房颤发生率为3.8%, 而在甲亢性心脏病中发生率高达50%~90%[4], 因此对中老年人房颤不要轻易诊断为冠心病。 (4) 对原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后, 临床医生惯用一元论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 而较少考虑到其他疾病的可能。

2.2 误诊防止措施

为减少或避免误诊, 及时减轻患者的痛苦, 我们临床医生应当仔细询问病史, 认真全面地进行体格检查, 开拓思路, 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当出现下列情况时, 应考虑甲亢性心脏病的存在: (1) 无法解释而与代解率呈正相关的心动过速。特别要重视熟睡中的心动过速; (2) 心尖区第一心音增强, 脉压增大, 心力衰竭经洋地黄类制剂和利尿剂治疗无效, 特别是右心衰, 且找不出原因; (3) 原因不明的房颤、房速等心律失常, 洋地黄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效果不佳者; (4) 针对冠心病系统治疗, 而心绞痛及缺血症状, ST段改变难以缓解和消失者; (5) 在心脏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心脏异常。笔者建议对无心血管病史, 新发的心房颤动者可常规作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除甲亢性心脏病。

摘要:目的 探讨中老年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20例中老年甲亢性心脏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中老年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多样化。结论 系统问诊, 查体, 正确分析病情, 检测血甲状腺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病,误诊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027.

[2] 黄元伟, 戚文航.临床心血管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64.

[3] 赵惠珠.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7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 (5) :571.

心脏病急救范文第6篇

急性肺心病是肺血栓栓塞症的一种严重类型, 由于肺动脉主干或其大分支的栓塞, 使肺循环大部分受阻, 肺动脉压力急剧增加, 引起右心室急性扩张和急性右心衰竭。

1.1 诊断

1.1.1 发病因素

引起急性肺心病的血栓主要来自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右心血栓脱落。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下肢周围深静脉和盆腔深静脉, 多因久病或手术后长期卧床、静脉曲张、右心衰竭、血小板及红细胞增多症、抗凝血酶缺乏及口服避孕药等引起的高凝状态, 使血流速度减慢而引起;盆腔炎、腹部手术及静脉炎等也可因静脉壁损伤而形成血栓。右心血栓主要见于心房纤颤和/或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心房附壁血栓、室间隔或下壁心肌梗死波及到右心室心内膜下而形成的右心室附壁血栓, 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并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栓子等。

1.1.2 临床特点

起病急骤, 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或气促 (尤以活动后明显, 呼吸频率>20次/min) 、胸痛 (胸膜炎性或心绞痛样疼痛) 、紫绀、晕厥、烦躁不安、出冷汗、惊恐或濒死感、咯血 (多为小量咯血) 、咳嗽、心悸等, 少数患者可有中度以上发热;严重者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如患者能度过低血压阶段, 则逐渐出现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的表现。肺部体检可闻及哮鸣音和/或干湿性罗音, 偶可闻及肺血管杂音, 并随吸气增强, 肺梗死时可伴有胸膜摩擦音及胸腔积液的相应体征;心脏体征可有肺动脉瓣区第2音 (P2) 亢进或分裂, P2>主动脉瓣区第2音 (A2) , 3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 或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也可闻及右心性第3音 (室性奔马律) 或第4心音 (房性奔马律) , 以及心包摩擦音等。此外, 应注意寻找其他相关表现, 如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 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其常表现为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

1.2 鉴别诊断

1.2.1 冠心病

部分急性肺心病因血流动力学变化而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氧, 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 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样改变, 与冠心病所致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类似, 但冠心病时冠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管腔阻塞的证据, 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和心肌酶水平有相应的特征性动态变化。

1.2.2 主动脉夹层

急性肺心病与主动脉夹层均可表现为胸痛、休克, 根据后者多有高血压、胸痛较剧烈, 胸片呈现纵隔增宽, 超声和CT造影呈现主动脉夹层现象等与前者相鉴别。

1.2.3 其他以休克、晕厥为主要表现时, 应注意分别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晕厥相鉴别。

2 慢性肺心病

2.1 诊断

2.1.1 发病因素

常有某些原发疾病存在。支气管-肺疾病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多见, 约占80%~90%, 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肺间质纤维化、过敏性肺泡炎、结节病等。肺血管疾病中以原发性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炎、过敏性肉芽肿肺病多见。脊柱后侧凸及其他胸廓畸形、胸廓改形术后、胸膜纤维化、神经肌肉疾患、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均可引起缺氧、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 发展成慢性肺心病。

2.1.2 临床特点

起病缓慢, 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患的症状及体征外, 主要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脏器损害的征象。功能代偿期, 患者可有咳嗽、咳痰、气促, 活动后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 急性感染后症状加重。体检可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及紫绀等;心音遥远、P2>A2, 3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剑突下心脏收缩期搏动增强等右心室肥厚的征象。可有颈静脉充盈、肝界下移等体征。功能失代偿期的患者, 因肺组织严重损害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发生呼吸和/或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多发生于呼吸道急性感染后, 严重者出现肺性脑病。心力衰竭常与呼吸衰竭并存, 且以右心衰竭为主, 患者颈静脉怒张、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肝大且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甚至腹水。少数可出现肺水肿和全心衰竭的体征。此外, 患者常可伴发肾功能不全、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及心源性肝硬化等。

2.2 鉴别诊断

2.2.1 冠心病

慢性肺心病和冠心病均多见于老年人, 且均可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 少数患者心电图的胸导联上可出现Q波。但前者无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 其酷似心肌梗死的图形多发生于急性发作期严重右心衰竭时, 随病情好转, 酷似心肌梗死图形可很快消失。

2.2.2 风湿性心瓣膜病

慢性肺心病相对性3尖瓣关闭不全与风湿性心瓣膜病的3尖瓣病变易混淆, 但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 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等检查所见, 不难作出鉴别。

2.2.3 其他

原发性心肌病时 (有心脏增大、心力衰竭以及房室瓣相对关闭不全所致杂音) 、缩窄性心包炎 (有颈静脉怒张、肝大、浮肿、腹水及心电图低电压) 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胸廓畸形时, 均需与慢性肺心病相鉴别。一般通过病史、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进行鉴别诊断。

摘要:肺源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 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 继之产生肺动脉高压, 导致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心脏病。通常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 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 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上一篇:社区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方案范文下一篇:责任与担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