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搭桥手术范文

2023-09-20

心脏搭桥手术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在开展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病患为研究主体,2020年3月研究开始,并于2021年3月完成。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病患划分成(41例)的常规组以及(41例)的实验组,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护理干预,予以实验组病患基础护理以及护理安全管理。对比每组病患并发症;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病患并发症总出现率分别是4.88%、29.27%(P<0.05)。干预后1天实验组病患VAS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在开展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减少并发症,改善疼痛感,发挥一定干预效果。

关键词:并发症;冠脉介入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安全管理;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心脏肌肉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导致心脏功能损伤的一种急性病症,可对病患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多采用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手术后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患冠状动脉缺血情况,进而缓解其临床表现。但是因疾病病情复杂,同时冠脉介入治疗会对病患机体造成一定刺激,导致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血栓、尿潴留等并发症,对术后机体康复产生不利影响。伴随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发现开展安全管理能够减少并发症,提升安全性[1]。但目前临床在该方面还未能形成统一规范,仍需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实验组病患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现对研究相关内容作出以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开展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为研究主体,治疗时间开始于2020年3月,结束于2021年3月,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病患划分成(41例)的常规组以及(41例)的实验组。常规组与实验组中,女性病患例数依次是18例、17例,男性病患例数依次是23例、24例;年龄平均值依次是59.05±5.26岁、59.13±5.32岁;病变部位例数分别数前壁5例、6例,前间壁10例、9例,下后壁7例、8例,下壁19例、18例。将全部一般资料录入在统计学软件内并开展计算,P>0.05表明能够以该种分组方式继续开展研究。纳入标准:(1)全部病患在开展临床检查后均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2)所有病患均存在冠脉介入治疗适应症;(3)病患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自愿签署医疗文书。排除标准:(1)机体凝血功能存在严重异常情况者;(2)伴有严重感染情况者[3];(3)机体肝肾功能存在明显障碍者;(4)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5)病患存在精神功能异常情况,正常言语无法顺利沟通。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在审核研究内容后表示准许通过。

1.2研究方法

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手术前为病患讲解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内容,提升其对治疗方式的认知程度,引导病患熟悉医院环境,缓解陌生环境给其造成的紧张感,同时告知其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升其依从性;手术后严密监测病患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及时询问其有无气促、胸闷以及胸痛等不适表现,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等。予以实验组病患基础护理以及护理安全管理,其中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包含:(1)手术前,护理人员为病患和家属全面介绍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针对其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有效解答,协助其正确认知疾病和治疗措施,树立治疗信心。告知其在手术后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促使其提前了解,形成心理认知,防止在术后发生并发症时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2)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积极配合手术医师,严密观察病患有无早搏以及心动过缓等情况发生,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遵医嘱进行干预。大部分冠脉介入手术病患未采取全身麻醉方式,因此在手术期间护理人员还需主动同病患沟通,及时询问其感受,针对存在负性情绪者,可通过鼓励以及安抚,予以其心理支持。(3)手术后,针对常见并发症实施安全管理,①心律失常,手术后予以病患持续心电监护,了解其有无早搏、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发生,定期询问病患有无冷汗、胸闷以及心慌等症状。当发生上述情况时,需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处理。②血压异常,手术后病患容易发生血压异常情况,护理人员需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告知病患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障充足睡眠。针对血压水平显著异常者,可遵医嘱指导病患进行药物干预。③疼痛,护理人员定期对病患进行疼痛评估,询问其疼痛感受,针对疼痛较轻且能够良好耐受的病患,可指导其通过阅读书籍、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对于有剧烈疼痛或是耐受性较差的病患,可遵医嘱予以镇痛药物干预。④尿潴留,告知病患和家属开展膀胱按摩,刺激排尿反射,另外告知病患开展肛门收缩、阴道收缩以及尿道收缩训练,增强盆底肌功能。收缩10秒后嘱病患将大腿、臀部和腹部肌肉放松10秒,持续15分钟至30分钟。⑤血栓以及出血,告知病患和家属手术侧肢体按摩方式,严密观测皮肤温度和颜色等,了解穿刺部位有无瘀斑或活动性出血情况发生。若足背动脉搏动相较于手术前下降减弱,考虑为股动脉血栓,及时开展相应干预措施。

1.3观察项目

(1)对比每组病患并发症出现情况。主要包含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尿潴留以及出血和血栓。(2)对比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天每组病患疼痛得分情况。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开展判断,最终得分同病患疼痛感呈正比。

1.4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数据均使用SPSS22.0软件开展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表达,实施t检测;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实施 X2检测,当检测結果显示 P<0.05时,表明数据存在研究价值。

2研究结果

2.1对比每组病患并发症出现情况

常规组病患并发症总出现率高于实验组(P<0.05)。见下表1:

2.2对比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天每组病患VAS得分情况

干预后1天常规组病患VAS得分高于实验组(P<0.05)。见下表2:

3讨论

冠脉介入治疗对病患机体损伤较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促进术后机体恢复,是当前临床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式。但是其毕竟为有创治疗方式,在治疗期间会使病患出现不同程度应激反应,因此在手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对疾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故而,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安全管理将危机管理作为核心理念,并在其中融合预防管理有关措施,对于风险事件实施全面管理,进而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5]。本次研究中,在并發症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低;在手术后1天VAS得分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低。分析结果可知,冠脉介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属于风险事件,同时也是开展护理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目标,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针对常见并发症实施预防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6]。该种管理形式具有针对性以及预见性特点,能够增强并发症专科护理。另外,从病情、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等方面实施全面、强化观察,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前兆,进而及时开展预防措施,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综上,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缓解疼痛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周云英.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护理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2):196-200.

[2]左柳,林素清,朱秀娴.安全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2):135-136.

[3]贾少英.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0,27(6):701-704.

[4]李雪,钱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156-158.

[5]曹莹.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J].甘肃科技,2021,37(8):139-141.

[6]杨昊,康琪,林琪敏.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9):47-48.

心脏搭桥手术范文第2篇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障碍所致的疾病,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呼吸道护理是直接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小儿,解剖生理和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加上术中体外循环、手术等创伤,容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手术前后积极开展呼吸道管理,是预防和治疗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措施。现将我科2006年收治的116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的呼吸道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顾 潇

心脏搭桥手术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于我院进行心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患者共18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7例。年龄5~53岁。术前心功能II~III级。

1.2 麻醉方法

术前肌肉注射0.05~0.06mg/kg东莨菪碱、0.1~0.2mg/kg的吗啡。麻醉诱导采用0.1mg/kg哌库溴铵、10μg/kg芬太尼、0.03~0.05mg/kg咪达唑仑。入室后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心率等, 外周静脉通路开放后, 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等。气管内插管后行间歇正压机械通气, Fi O2为100%, 8~10m L/kg潮气量, 频率12~15次/min。主要采用吸入异氟醚畸形麻醉维持, 辅以芬太尼静脉注射。体外循环心肺转流时给予少量硝酸甘油、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维持循环稳定。麻醉采用持续泵注2~4mg/ (kg·h) 丙泊酚, 对照组静脉注射5~10μg/kg芬太尼, 研究组静脉注射1.0~1.5μg/kg舒芬太尼。术中根据循环反应、新功能状况、手术时间追加麻醉药。术中采用血管活性药物, 如阿托品、间羟胺 (阿拉明) 、硝普钠、多巴胺等调控血压、心率 (HR) 的变化。观察指标: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苏醒状况以及拔管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18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术后清醒时间为10~185min, 平均 (83.91±47.03) min。18例患者苏醒过程平稳, 无ABP、HR剧烈波动现象、无明显疼痛挣扎、清醒后安静。拔管时间138~328min, 平均 (251.09±59.31) min。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均在FTCA标准的时间范围内。

3 讨论

心脏手术的快通道 (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 FTCA) 要求住院患者尽量缩短重症监护病房 (ICU) 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FTCA要求采用复合短速效的肌松药和全麻药, 以及低剂量的镇痛药 (10~15μg/kg的芬太尼) [3]。在降低芬太尼剂量的同时, FTCA需要增加吸入麻醉药用量及输注丙泊酚来维持麻醉。

心血管手术麻醉的主要麻醉药是芬太尼。小剂量的芬太尼虽然苏醒过程较快, 但苏醒后的疼痛等刺激是其一个主要的缺点。而大剂量的芬太尼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但主要缺点是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较长[4]。

本研究结果显示18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18例患者苏醒过程平稳, 无ABP、HR剧烈波动现象、无明显疼痛挣扎、清醒后安静。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均在FTCA标准的时间范围内。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5~6]。

综上所述, 在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中采用中等剂量的芬太尼安全有效, 是较好的选择。

摘要:目的 研究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于我院进行心脏手术治疗的18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患者, 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时采用30μg/kg的芬太尼, 观察患者的清醒时间、复苏状况及拔管时间。结果 18例患者苏醒时间较早, 过程平稳, 拔管时间<6h。结论 在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中采用中等剂量的芬太尼安全有效, 是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芬太尼,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

参考文献

[1] Van Mastrigt GA, Maeasen JG, Heijmans J, et al.Does fast-track treatment lead to decrease of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patients?A meta-regres-sion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Crit Care Med, 2006, 34 (6) :1624~1634.

[2] 曾因明, 邓小明, 主译.米勒麻醉学[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978.

[3] Engoren M, Luther G, Fenn-Buderer N.A comparison of fentanyle sufentanil, and remifentanil for 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J].Anesth Analy, 2001, 98 (4) :335~337.

[4] 张富平, 徐美英, 胡序凯, 等.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手术快通道管理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7) :429.

[5] 周宁, 李辉, 何绍明.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影响[J].东南国防医药, 2007, 9 (4) :251~252.

心脏搭桥手术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胸外科收治的心脏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33例, 女性27例, 年龄2~20岁, 平均年龄 (13.5±6.0) 岁, 手术原发病:室间隔缺损23例, 房间隔缺损27例, 房室管畸形7例, 法洛四联症3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I组 (右腋下小切口手术组) 30例和治疗II组 (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组) 30例, 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手术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建立数据库, 进行比较观察, 均无明显差异, P>0.0 5, 提示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全麻插管, 浅低温体外循环进行手术治疗, 给予微流量的连续顺行灌注。治疗I组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 字右腋窝沿着腋中线做一个垂直的切口, 将胸大肌和背阔肌边缘充分的暴露, 将前锯肌进行分离, 从第四肋间隙进入胸腔。将右侧肺压向后外侧, 在膈神经前2cm剪开心包, 显露心脏进行相应的修复术。治疗II组采用胸部正中切口, 患者仰卧位, 在胸部正中做一个20~25cm的切口, 对胸骨纵向劈开, 纵向切开心包并且悬吊, 升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做插管, 建立浅低温的CPB, 阻断升主动脉, 顺灌心脏停跳液, 对心脏缺损进行相应的修补, 2组患者术后做好缝合和相应的抗生素消炎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表1)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于术后美观的关注, 心脏手术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其创伤程度、术后美观问题及疼痛等均引起医患的共同重视[3]。选择何种手术切口, 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继发性损伤成为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胸部正中切口需要将胸骨完全劈开, 对于胸廓完整性和胸骨后组织器官有一定的继发性损伤, 胸骨需要钢丝做内固定, 损伤较大、出血多, 患者术后恢复较慢, 同时容易形成胸骨过于凸出、鸡胸等畸形。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切口长度一般仅为6~10cm, 其手术视野正对心脏和大血管, 此切口是顺着胸大肌、前锯肌的间隙进行分离, 一般不需要横断胸壁肌肉和肋骨, 同时由于患者年龄较小, 肋骨弹性好, 能够充分的暴露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其切口原理乳腺和前胸肌组织, 减少了胸部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美容效果更好, 易于患者及家属的接受。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心脏手术患者进行观察, 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I组 (右腋下小切口手术组) 和治疗II组 (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组) , 结果表明, 治疗I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II组, 提示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时间短, 心脏在空气暴露时间短, 减少了术后感染和引流, 利于伤口更快的愈合。综上所述, 右腋下小切口进行心脏手术创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I组 (右腋下小切口手术组) 30例和治疗II组 (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组) 30例。结果 治疗I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II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进行心脏手术创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右腋下小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心脏

参考文献

[1] 朱勇军, 黎明, 谢冰峰, 等, 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4) :137~138.

[2] 李树斌, 李俊杰.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1, 33 (10) :1490~1491.

上一篇:五年级小学生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电力工作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