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重点

2022-08-16

第一篇:中学美术教学重点

中学作文教学重点

从一些资料看,有不同的一说法。有的说“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文体训练,文体规矩训练,文体格式的训练.也就是文体章法的训练;”有的说,重点是“驾驭常用文体”和“掌握表达方法”;还有的说,重点是抓七种能力的培养子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地整理材料的能力,安排文章体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权威的当然是1980年修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重点的具体说明,其总的指导思想就是看重培养学生记叙、说明和议论的能力,使他们的文章达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带整、条理清楚、语句流畅。 以上这些对中学作文教学重点的确定。都很好,很有道理。这里想说的是,在这些重点中,更应该突出抓好以下三个问题: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写文章,作文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提笔就文句不通.就写错别字和不会用标点,则无法认为他已经具有写作能力,语言文字基本功在作文中的极端重要性、在作文能力中占的极端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如果忽略了这一条.整个作文教学便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要达到“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会用常见的10种标点,可是到高中毕业仍有多数中学生写的作文时有病句和错别字,标点运用多有错误;以致中学毕业生中进了大学的这部分优秀者、如果是进文科大学,写作教师还得把语言文字的墓本功列为写作教学的重点来加以解决!这就是说,小学作文教学就应该完成的任务,拖到大学的写作教学才算勉强完成,甚至仍然没有完成! 这种现象的产生跟某种认识有关。不少人都认为语言文字标点之类是枝节问题,是不值一提的,作文教学应该抓“观点鲜明,主题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会记叙,会议论,会说明”等大问题,高难度问题,哪能在这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上费功夫?的确,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记叙议论说明等方面是应该抓好的,但这看法把“大问题、高难度的问题”刚好弄反了。如果不从“高、精、深、新”之类去要求,那么,主题正确、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和会记叙议论说明等比之于语言文字基本功符合要求(通顺、正确等),究竟谁是“高难度的问题”呢?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一所普通的中学,抽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作文,几乎人人都能做到“主题正确”, “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能达到“内容充实”,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也已经足以使他们对一般的事物事件和道理作一番说明、叙述和议论。那么他们的作文就很好了吗?不,可能很潜一-主要就糟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上头!一所普通的(一般水平的)中学,无论抽查哪一个班级,几十个人中。又有多少学生作文的句子没有毛病,标点符号运用正确、书写规范正确没有错别字呢?毫无疑问,很少!这不正说明语言文字基本功要达到符合要求难度比那些更大,它才是作文教学中真正的“高难度”问题吗!叫一个学生掌握举例说明的方法或倒叙之类的方法,20分钟可以办到,要他把这段说明或这篇倒叙写得一句句通通顺顺、清清楚楚,标点不搞一逗到底,不来不明不白的小圆点,而要每处都标得准确无误,这又需要多少时间呢?很难说,多则几年,十几年(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搞清楚),少则一年半载,绝对不是几十分钟就能学到的本领.这是每个有写作能力的人和每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可以证实的。可见语言文字基本功比之于作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它的确是“高难度”的问题。至于说它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其他方面才是大事情,从文章的角度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培养作文能力的角度看则如前述,它才真正是大问题。必须指出,如果一个人句子都写不通,错别字又多,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你对他讲怎样提炼主题,怎样使文章结构严谨.议论说明叙述有哪些方法之类,那是没有多尖实际意义的:他尚且未掌握书面语言,哪谈得到写文章中的这些事情?奇怪的是,不少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方面毛病百出,文章却主题正确,结构完整,表达方法也会用—可是,这样的文章拿得出手吗?能用吗?这不是说要把字词句标点的文字功夫彻底解决好了才能讲写文章中的这些道理、而是说它决不是小问题,切不可以忽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个环节。反过来,学生如果能把作文写博文从字顺,一句一句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他们的作文也就过关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合用,能够用书面语言处理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了—这不正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么?可见,语言文字基本功既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最大难点,抓好它也正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上边说到学生解决这问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毫无疑问,那是教学中对它重视不够造成的,如果切实下功夫去抓它,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问题在初中阶段一般都是能得到解决的。

作文教学都比较重视指导学生观察,但观察的对象一般局限于外在客观事物,不大讲观察体验内在的心灵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欠缺。其实,对于写作来说,相比较而言,对心灵世界的观察体验比对外在事物的观察还重要得多。这重要性在于:心灵世界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原因—无论对个人或群体都是这样。因为人的所作所为都出自某种’目的,而目的就是心灵的东西,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所以,如果不去观察体验内在世界,便不可能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提笔作文便难有深刻的思想感情。此其

一、其二,文章对外在事物的描述一般都不会是纯客观的,或已涂上了心灵的色彩,或是为了揭示心灵的什么,总之除了科技文章,少有离开心灵内容而存奋的。更确切地禅,在一般文章中、外在事物是宾,是手段,内在心灵是主,是目的;外在事物之所以有资格进入文章,在这些情况下都是因为表现心灵世界的需要。可见只重视“宾”而忽略“主”,只记住“手段”而忘记“目的”,显然难以把作文水平提高。所以外在事物要观察,内在心灵更要观察。其三,海涅有句名言,“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不仅比天空和海洋更广阔,而且也更深遂,更复杂多变。如果说对外在世界没有认真的观察便不可能有真正了解的话,那么对内在世界没有认真的观察更是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它了。总之,中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泛,肤浅,缺乏新鲜感,以及拿到题目找不到话说等常见的毛病,的确跟他们平时观察生活不够有关,但是,是他们观察什么生活不够呢?我以为主要不是由于对外在事物的观察,而是由于缺乏对内在心灵生活的观察所致。随便举个例子吧,如柯蓝的这首有名的散文诗《车轮》: 如果可能,我要象一个车轮,不停地向前,向前而去。 那运载着一切重任的车轮呵,你沉重而又坚强地运转,你平凡而又不倦地运转。 即使是短暂的停顿,甚至是烧道而去,或者,时而缓慢,时而迅猛,但仇也是为了向前向前! 你,运载一切,运载一切历史而又运载未来的车轮啊!我永远赞美你:为了向前,暇碎一切困难,冲玻一切阻力…不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车轮向前运转的形象引起了诗人心情的激动。这激动意味着什么呢?是一些什么样的心理内容呢?诗人琢磨了它,品味了它,提练和提升了它,于是写出了这首歌颂车轮精神的散文诗。所以,说这首散文诗是诗人观察体验内在心灵世界的成果是不过份的。现在的问题在这里:车轮怎样运转,怎样工作,决不能说中学生没有观察过,不了解,应该说,柯蓝写的车轮的这些情况绝大多数中学生是知道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呢?很简单.他们对于不停地运转的车轮可能没有什么感受。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有感受又将怎样呢?由于作文教学很少强调要观察内在心灵世界,他们即使产生了丰富的、很有意味的感受也1自生自灭地在心灵的原野上流失个,没被发现、更没被逮住!不是鸣?青少年活泼敏感的心,如果说对车轮没有在意,没有什么感受,那么对他们生活天地中别的许许多多他们很在意的事情常常是很有感受的,可是,这些感受被引进作文中去的有多少呢?几乎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会回答:学生作文中的真切感受实在是太少了!这是怎么造成的?不是跟忽略了观察自己的内在世界大有关系吗!作家的高明之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经常观察内在心灵世界,只要发现新鲜的、有意味的东西,就把它抓住、写出来。中学生要向他们学习,应该这样去作。" 明代诗论家谢棒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观则同于外,感乒组异于内”,意思是说外在的事物在大家的眼中是相同的,但是它们引起的心灵上的感受却因人而异。如果只注意观察外在世界忽略了对心灵世界的观察,那么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与别人的日常所见相同,还有必要写吗?还有多少写头?勉强写出来,怎能不让人感到一般化、肤浅、老套、没有新鲜感?要紧的是“感则异于内。”如果把他们的观察也引向内在世界,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些人所共知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物,事件,.景物,在他们的心中所引起感受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各个不同,里边包含了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啊!无数的好文章就会从这里涌现出来。所谓观察内在世界,就是观察客观事物在心中引起的反应:所请“观察”,这里当然不是指用肉眼看,而是用心去体会,去咀嚼,去把握那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心灵的反应。如果引导学生去这么作了,就为他们的作文开辟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的新领域—真正的好文章必然从这里出来,也只能从这里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凡写作上的观察.主要都是指超越个人功利的观察。如果是在个人的功利之内,·那么每个正常的人都是在认真地观察的;不然,他的事情就办不好,他的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行。学生自己功利范围内的观察用不着语文教师去强调。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强调的观察,着重是超越学生个人功利的;但也正因为超越了他们个人的功利范围.他们会认为这种观察与已无关,是“多管闲事”,是白操心。对这就是他们缺少认真观察的主要原因。要使学生克服这个缺点,自觉地进行“写作观察”,就必须让他们懂得写文章是为社会贡献精神财富,社会的需要总是超越个人功利的 (包括与个火功利的一致),如果柯蓝那段心理感受的观察只是服务于他个人的功利目的,“不停、地向前、向前而去”的车轮形象对广大读者没有启发鼓舞作用,文章就.不会受到社会欢迎,也不必写了。所以.文章的社会性决定了写作观察必然是包括和超越了个人功利的范围。这就是说,这种观察不是“管闲事”.、“白操心,而是作文的份内事。

作文是创造性的劳作,写好作文必须要有创造精神。中学生写文章难免模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把他们往创造的道路上引.使他们的作文逐渐地有所创新:或者有新的思想见解,或者有新鲜的感情体验,或者有新的选材角度,新的表现形式,等等。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新意,没有新鲜感,只是人云亦云地弹老调子,讲老一套,不能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增添新东西,严格地说,这文章就没有写的必要。中学生的作文虽然属于练习,不送出去发表,不强调对社会的作用,但也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的文章有新意,能给人新鲜感。这是因为,文章是否老套,是否人云亦云,是个文风问题,不可小看。如果在中学没有养成好的文风,以后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为养成好的文风和克服不良文风都不是一夭一日的事情。更重要的,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中所指出的,八股调会窒息生动活泼的创造精神,中学生如果只会作人云亦云、‘跟人学样的老套文章,反过来他们的创造精神也被窒息了。学生没有创造精神,不能独立思考,只能人云亦云地讲话,只会跟着别人的脚后跟做事情—如果我们把年轻的一代培养成这样的人,他们又怎么能承担起四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呢?所以,作文教学中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强调作文要有新意,要有新鲜感是不行的。但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对一二类试卷都要求要“有新意”,可是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全部语文课本中没有哪册的作文知识短文讲到作文要怎样写才“有新意”、才有新鲜感。平时对学生的作文不作这方面的要求和增养,评高考作文卷子又一直把这一条列为判分标准,这不是奇怪的事吗?但是t,评分标准虽然超出了教材内容,却不是它定错了、定高了;这件事只说明“作文要有新意,要有新鲜感”还一直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盲点。也正因为它一直是盲点,所以就贵州而论,每年四万份左右的高考作文试卷中,有新意有新鲜感的作文实在是太少了,大量的都是平庸、老套、人云亦云的文章!这表明克服作文教学中的这个盲点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是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把握住什么样的文章是创新的?也就是要从这个角度去对范文作透彻的分析,以便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对文章的创新问题有切实具体的理解和把握。创新无非是两个方面,即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作者都有新的东西,前者叫做“育新意”,后者可叫做“有新鲜感”。文章千变万化,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得纷繁复杂,不是一下子可说清楚的,这里只能简单地提一下。表现形式方面有新鲜感的,如上边提到的柯蓝的散文诗《车轮》,从思想内容方面说它并没有提供什么新东西,它只是告诉我们:不管有多少困难曲折和坎坷,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朝着历史指引的方向一直走下去!但是,用车轮的形象来表达这一思想却从未有过,这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诗人独创精神的表现。因为它采用了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主题,而且抒发了一种很美好的感情,所以尽管主题有些老,文章仍然能给我们新鲜的感觉,读来仍然是感到高兴的。通常所谓文章给人以“新鲜感”,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思想内容方面的“有新意”,且以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上的《谈“从菜篮子看形势”》一文来说明。文章开篇就说,“‘从菜篮子看形势’,这话不假。”那么作者从菜篮子中看出了怎样的形势呢?文章在扼要的剖析中逐一指出:看见“东西涨价了”,人们的“副食结构向良.t4发展了”;看见人们“钱包的票子多了,家底比过去厚了,购买力提高了”;看见买东西不用排队,可见市场供应形势好了,生产者积极性提高了,社会前进了;也看见几十年来“城市居民吃菜难的问题”在今天终于得到了解决,可见改革收到了成效,我们必须搞改革才有出路”

二我们也常从菜篮子看形势,但看得简单、肤浅:东西涨价了,便说形势不好了;菜篮子的东西便宜了,便说形势好了;供应的东西不多,便说形势不好,供一应的东西多,便说形势好,如此而已。不能说这样看没有一定道理,但对比一下这篇文章所讲的,人家看出了多少东西,而我们看见的就比较贫乏。文章的“新意”虽然与看问题深、看见的东西多有本质性联系一但讲“新意”的着眼点在于与一般的看法祖比较它超越了通常的看法而带来了新的认识,有新的思想见解,有新的体会或心得。象《谈“从菜篮子看形势”》这样能给人们带来新的思想认识(当然是正确的认识),就叫做“有新意”。学生懂得了新指的是什么。就为发挥创造精神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也就有助于创造精神的发挥。这需要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方法:

记录灵感的方法。人们平时的思维都是在常规思想认识的范围内运行,都没有写出来的价值;常常只有在灵感爆发之际才使起们冲破常规思想认识的藩篱而获得一种新鲜的意思,这种意思有时就很值得写出来。但灵感来得突然,去得迅速,稍不注意就跑得无影无踪,再也找不回来。而且即使注意了,它来的时候多半都是在我们没有条件写的时候,(或在做到别的事,或条件不允许坐下来写,等等)。所以要随时带上纸笔,一有了灵感就简要记下,待有了时间再将它详细写出来。这种灵感记录可以是片断的,也,可以是成篇的,但都有新东西,都可贵。学生作文的时候,如果平时记有这样的灵感材料作参考.就比较容易写出富有新意和新鲜感的文章来。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造性思维是超常规的思维,因此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也就是突破常规思想认识的藩篱获得新鲜意思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跟常规思维方向作相反方向的思考(逆向思维),与常规的结论作对立面的思考(求异思维),用解释甲的道理来解释乙(类比思维今,等等。总的说来,与常规思维方法的直线性、单面性、封闭性、框定性布J比,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网状性、多面性、开放性、、随机性等特点。因此,进行创造性思维也就是避免常规思维的直线性、单面性、封闭性和框定性,而使思维多向的展开、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不受已有认识局限,并能随实践的发展寻求新结论。上边提到的((谈“从菜篮子看形势”》一文就是作者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思考“菜篮子”的结果。作者不是单面的、直线的认为菜篮子里的东西涨价了形势就不好,便宜了形势就好,而是突破流行议论的“框定”,对事鬓作了多向、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他由东西涨价但消费量上升看见人们。钱包里的票子多了”;他由菜篮子里的高档次东西多了看见人们的“副食结构向良性发展”的事实;他从供应的东西多看见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在提高”,“社会在前进”并进而看见了改革的正确,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一。这样看,就比“站在自家的门口只注意一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原文语)的常规思维方法所看出的东西要多得多、深得多、也全面正确得多了,所以能在“菜篮子”这个很寻常的话题上为读者提供一些新鲜的认识。至于《车轮》一文;则是以创造性的类比思维为基础,作跨类思考,赋予车轮以象征的含义而获得的一种新颖构思的结果.这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的,不必多说了。

第二篇:中学教学设计复习重点

第一章

【1】六大理念:

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③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 ④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⑥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2】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① 初步学会看天气预报,简单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出行等 ② 学会运用地图 ③ 学会在野外确定方向 ④ 初步知道根据各地的农时,安排各地的农业生产 ⑤ 知道主要旅游胜地,初步学会旅游地及线路选择 ⑥ 知道我国各地基本特征,了解其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 ⑦ 知道自然灾害的类型及预防 ⑧ 了解人类与地理的关系,树立基本的地理观念

【3】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核心是学会生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争取生存的权力,二是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力、

【4】地理对人终身发展的意义: ① 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是人生活的基础 ② 具有迁移价值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业:如政史地的联系 ③ 地理学研究具有区别与其他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 地理观念:“三观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 ⑤ 养成良好的人为精神与审美情趣:周游世界

【5】改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广义:知识经济;中义:民族复兴;狭义:地理知识的有用性

【6】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① 学习的主动性:内驱力

学习兴趣

我要学 ② 学习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

我能学 ③ 学习的独特性: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④ 学习的体验性: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感受

愉悦 ⑤ 学习的问题性:好奇心与探究能力

“问题”伴随学习的始终

【7】自主学习:

1、定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的转变。 基本特征: ① 师生关系 ② 教师角色 ③ 学生地位的转变 ④ 媒介作业的转变 ⑤ 教学过程的转变

2、什么是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我要学

需要 ②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我能学

信心 ③ 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能够学

自我控制

3、基本问题: ① 自学能力特别是其中的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②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③ 计划性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④ 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4、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①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② 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学” ③ 加强学法知道,让学生“会学”(学会确立学习目标、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调控、善于总结) ④ 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坚持学”(毅力、信心和决心)

5、引导自主学习五戒律: ① 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不讲 ② 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不教 ③ 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结论的,就不操心 ④ 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代劳 ⑤ 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免开尊口”

【8】探究学习:

1、定义:指学生以类似或模仿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是指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2、基本模式:

①“创设情境—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模式 ②“遇到问题—收集问题—论证探究”模式 ④ 综合模式

3、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① 营造开放、民主、融洽的良好探究环境,使学生乐于、敢于探究 ② 善于捕捉产生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找好探究的切入点 ③ 尽可能展开探究过程,激活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探究过程 ④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顺应学生,推进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4、基本程序: ①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② 学生获得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问题的证据和材料 ③ 学生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④ 学生自我评价

5、基本特征: ① 参与性 ② 实践性 ③ 开放性 ④ 创造性 ⑤ 过程性

6、意义和作用: ① 探究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 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③ 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④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必然要求

7、注意问题: ① 为探究而探究,探究教学形式化 ② 探究问题无实际意义 ③ 只重视过程,忽视结果

【9】合作学习:

1、定义: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 基本要素: ① 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② 要有一种合作意识 ③ 尊重与欣赏他人 ④ 宽容的心态与彼此的信任感 ⑤ 积极互赖,相互支持和配合

体现集体智慧

2、几种方法举例: ① 小组分层记分法(STAD) 能力异质4人组 ② 小组促进教学法(TAI) 原有水平4人组

3、意义: ① 为学生提高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 ② 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③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4、注意问题: ① 抓好合作的时机,避免流于形式 ② 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 ③ 确定适当的合作问题和内容 ④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5、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① 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小组学习模式;团队调查模式 ② 科学划分小组:异质分组 ③ 明确合作目标:合理分工与合作 ④ 掌握合作技巧:社会交流技能

6、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① 课程目标的开放性(结果性目标,是评价课程效果的标准;表现性目标,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②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新观念、新科研成就、新技术、新研究思路) ③ 课程资源的开放性(人力资源、物质与场地资源、社会资源(博物馆、研究所)信息资源) ④ 课程形态的开放性(选修、必修;国家课程、乡土课程;综合学科或单独学科的形式;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 ⑤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10】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主要功能: ① 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② 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③ 提供反馈相信,提示学校的办学效果

【11】新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与形式: ①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 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③ 过程的评价 ④ 注重个体差异的评价 ⑤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⑥ 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12】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时空性、战略性、预见性、实践性等。 【13】地理课程的性质:综合性(真、善的有机结合)、基础性(提高素质)、应用性(有用的地理知识)、科学性(严谨、客观)、时代性(现代气息)、开放性(过程与结果)

【14】地理课程的价值: ① 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②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③ 建立健全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④ 培养良好的人为精神与审美情趣

【15】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通过课程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它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 大目标: ① 教育目标:国家制定 ② 培养目标:教育部制定 ③ 课程目标:课程专家制定 ④ 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制定

小目标: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过程和方法)、思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6】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

(一) 总目标

(二) 分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方面 ② 过程与方法方面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④ 三个维度的关系()

【17】课程标准的分类目标: ①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适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② 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性目标动词、机能性目标动词、情感性目标动词

【18】教学大纲的结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附录

【19】教学大纲的简要评价:

① 在教学内容方面,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② 在教学知识点方面,大纲规定过细,统的过死,缺乏弹性 ③ 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④ 规定了教学最高要求(天花板要求),束缚了教学的发展

【20】课程标准的内涵: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21】课标的含义: ① 课标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 ② 课标要求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做出要求,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③ 课标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④ 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⑤ 课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22】课标的作用: ① 指导教材编写,编写者 ② 指导教学,施教者 ③ 指导课程评价,管理者

【23】大纲改成“课标”的背景: ①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②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 国家进一步下放课程管理权力,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国家课程是课程的最低要求(地板要求);地方课程反映出地域差异;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特色)

【24】“课标”是对“大纲”的超越: ① 目标要求的出发点与着重点不同 ② 更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两种类评价方法:过程性、终结性 ③ 从关注教学(教师)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学生) ④ 教学大纲以学科为中心,而课程标准以学生和社会需要为依据来确定教学内容 ⑤ 课程标准提供了多元评价建议 ⑥ 课标的内容更丰富,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5】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体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26】学习方法: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所使用的一切可行手段及其运用程式。具有相对灵活性的特点。

【27】为什么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

(一) 问题的提出:学生对学习地理有兴趣吗?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① 让学生对地理“一见钟情” ② 让地理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③ 给学生开启地理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做到“三会”(会想问题、会表达问题、会解决问题)

(二) 地理学习方式的现状:被动接受型、主动接受型、模仿再现型。

【28】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① 从哲学的观点看,主体与客体; ② 从构建主义观点看:主体的积极建构

【29】地理学习方式的引导与构建: ①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差异,不要“一刀切” ② 实施匹配策略,构建高效的学习方式:匹配策略,情趣相投型;错位失配策略,优势互补型

【30】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实现学生发展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3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2】教学设计的基本类别:

①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连结-认知”理论为基础,研究如何帮助教师备课。优点:有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利于组织教学; 缺点:制约或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 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基本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学习环境设计。

【33】导入方法: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原有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34】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区别: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实现学生发展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备课的指钻研大纲,研究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学方案。其教学方案的主要内容有,确立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小节反思、练习和板书设计等。

两者的差别体现于:理论基础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教学目标的起点不同。

【35】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① 确定教学目标 ②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③ 设计教学内容呈现顺序 ④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⑤ 制定教学策略 ⑥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优化教学媒体 ⑦ 进行教学评价,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

特点:传统教学设计具有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较强的可操作性,为规范教学,促进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轻“学”。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6】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步骤: ① 确定教学目标 ② 创设情境 ③ 设计信息资源 ④ 设计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⑤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问题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⑥ 设计学习效果评价 ⑦ 强化练习设计 【37】写教学目标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 目标要全面 ② 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③ 目标的大小要适中

【38】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教学环境(物质、文化)被称为第五要素)

【39】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①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是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 ② 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③ 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④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写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40】一般教学过程设计项目: ① 研究课程目标 ② 研究教材 ③ 分析和研究学生 ④ 制定教学目标 ⑤ 确定教学策略 ⑥ 设计教学过程(编写教学方案) ⑦ 准备教学媒介 ⑧ 实施教学方案 ⑨ 教学监测、反馈与矫正

【41】新授课的设计:

1、 组织教学(一分钟)

2、 导入新课(3~5分钟): ① 问题导入(学生关注的,与问题相关的) ② 复旧引新(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起质疑) ③ 从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 ④ 情感渲染导入 ⑤ 直接导入法

3、 教授新课(30分钟)

①“灌输式”模式的基本程序(讲授式)

明确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教师讲解教学内容;针对教学主题,学生复习巩固教学内容 ②探究模式的基本程序:提供情境材料、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小节与整理知识、应用与发展

③互动模式的基本程序:确定主题、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整理提升方法、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4、 效果检查,提问(2~3分钟)

5、 教学小结:突出目标、突出重难点、铺垫下节课

6、 布置作业(能力拓展)

7、 铺垫下一节新课

【42】常见地理教学事件: ① 教学疑难 ② 自身失误 ③ 学生学习不良行为 ④ 教学媒介失灵

【43】处理教学事件的原则: ① 爱字当头,严中有爱 ② 细心观察,防患于未然 ③ 以强化适当行为为主,惩罚不当行为为辅 ④ 沉着冷静,避免滥罚

【44】处理教学事件的方法: ① 因势利导 ② 随机应变 ③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④ 用幽默的办法处理一些事件 ⑤ 随机调整

【45】地理教学媒介可分为:地理图表、地理标本与模型类型、地理电化设备类。

【46】教学媒介的原则:服务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47】“三板”(板书、板图、板画)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① 增强教学刺激,引发学生注意 ② 体现动态,强化学习,加深了解 ③ 培养观察、读图、绘图、用图能力 ④ 增强想象,活跃气氛 ⑤ 符合学生4知心理活动规律

【48】多媒体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一) 功能与作用

1、 创设逼真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2、 增加教学内容

3、 利于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二) 多媒体应用中的误区

1、 多媒体仅仅只是教学媒介

2、 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 教师开发与运用的技术水平低

4、 作秀现象比较普遍

【49】地理教学方法: ①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法) ②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板图法、示意图法) ④ 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究法)

【50】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可分为问答式谈话法,启发式谈话法(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它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教学) ① 创设问题情境 ② 提示出矛盾,设置悬念 ③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大胆进行传统教育薄弱的求异、发散创新思维的训练)

【51】“谈话法”要注意哪些技巧: ① 谈话的语言要亲切、简洁、幽默 ②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③ 问题的设计难易要适当,注意先易后难,层层递进 ④ 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启发性 ⑤ 要注意及时的评价、归纳、总结

【52】讲授法:指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成功的关键是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形象生动的语言能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饱含激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克服疲劳,增强记忆,简洁明快的语言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提高概括能力,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帮助学生理解。

(一) 优点 ① 讲授法能将地理信息,简洁、快速地传授给学生 ② 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 ③ 好的讲授法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提供思维方法的示范

(二) 不足及改进 ① 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 ② 讲授法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③ 要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的方法辅助讲解

【53】纲要信号图示法的特点: ① 直观,帮助记忆 ② 系统化,利于掌握知识体系 ③ 逻辑性强,便于知识的顺利传递 ④ 学生逻辑性动手,强化记忆

【54】板图法:获得地理信息、用图来展示成果 【55】示意图法:图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56】好课的基本特征:

① 教学目标追求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和谐发展,并把目标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境之中。 ② 科学使用教材,恰当设计教学内容,恰当体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发展性、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与应用性等地理学科特点。 ③ 恰当设计教法,将接受式学习、直观想象学习、体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有机整合,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④ 学生学得好,学得主动积极。 ⑤ 注意有效学习方式与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⑥ 重视课堂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 ⑦ 适时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提出学习困惑,提出教学建议。 ⑧ 建立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 ⑨ 以激励性为原则,恰当评价学生表现。

【57】地理教师素质评价: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反省与计划性、身体素质

【58】教师评价的方式: ① 教师自评 ② 他评

【59】教师的角色: ① 教书育人 ② 教会学生终身学习 ③ 研究者 ④ 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 ⑤ 集体的领导者和团队的管理者 ⑥ 心理辅导者

【60】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评价建议(地理课程标准) ① 评价学生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② 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 ③ 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 ④ 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61】评价方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 克服五种不正常的现象 ① 注重书面测试(纸笔测试),也注重其他测试手段 ② 注重容易量化的目标,也注重不易量化的目标 ③ 注重记忆,也注重形成性评价 ④ 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起点和进步 ⑤ 注重分数名次,也注重起点和进步

(二) 注重演绎法,也注重归纳法。注重灌输,也注重问题意识。

(三) 克服三种严重的后果。 ① 缺乏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 ② 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实践 ③ 荒废杰出人才——培养杰出人才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重点

倦墨专用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重点(最新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因此,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

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3、社会需要。

4、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4、重在打好基础。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

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育。

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

1、智德启迪。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

3、语言积累。

4、知识扩展。

★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国文百八课》中的108“课”,实际上就是108个单元。 ★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抓住要点)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教科书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根据:

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

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所谓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

1、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

2、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

3、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

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1、把握好整套书和一册书;

2、一册书和一个单元;

3、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总之,“总揽全局,点面统筹”就是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来驾驭教科书。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

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

1、

倦墨专用 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语文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以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可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进行“个别——一般——个别”的思维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教学实例《范进中举》: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P89)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教学实例《皇帝的新装》P97)《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运用了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地分析,运用了讲述、提问、讨论、批注、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够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移情”。

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认读;

2、了解课文大意;

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

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

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心智技能。

★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倦墨专用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

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

3、明确学习目标;

4、获得成功的满足;

5、共同讨论的影响;

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

★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

1、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2、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文教学的要求:

1、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从实际出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模仿到创新,从易到难。

2、与听、说、读相结合。

3、同生活密切结合。

4、严格训练,注重实践作文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

★积累材料的问题包括:

1、定向性积累材料,就是引导学生在确定了写作对象后,按照一定的序列,沿着一定的方向,去调查,去采访,去阅读,从中发现问题。这种定向注意的对象,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能够给人以新的认识;②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③能够给人以教育的事物。

2、随机性积累材料的训练:预先没有确定好积累的对象和范围,因生活的触发,情思的敏感,随机适时地产生观察的动机的一种训练。许多教师在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写观察笔记,写“日知录”,写“忽然想到集”,写“生活素描”等。

★中学作文技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构思。

★作文育人的训练:作文如做人。作文育人的训练应贯穿于上述各项训练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1、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

4、培养学生优良文德文风。

5、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常见的作文训练方式:

1、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是在一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构思成文的能力,它需要“成文”,需要“构思”,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

1、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所谓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作文中情境的创设有三种方式:一是展现,二是捕捉,三是提供。

★作文指导是教师依照作文教学计划,出示作文题后,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取材、构思、修改方面的指导。包括:①作文前指导;②作文时指导。

★作文批改可遵循下列几个原则:①内容兼顾形式。②多就少改。③多批少改。④多表扬少批评。⑤因材施教。

★认真写好作文批语:

1、批语要实事求是。要在批语中使学生体会自己作文的价值,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2、批语要突出重点。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倾向。这里说的重点,是指学生在提高写作水平中的突破口。

3、批语要有启发性。教师在作文批语中教给学生以作文的思想方法和写作方法。 ★听说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听说与说话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听说与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

3、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教师在听话方面上应当准确、敏锐,善于领悟,辨析力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简练、畅达,努力做到生动而略带幽默感,并将语病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以鼓励为主;②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 ★把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分为“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四类。

倦墨专用 对语文基础知识,大纲作出了具体提示:

1、汉语知识: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2、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3、文学知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 知识短文是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或文段)。这种知识短文,有的附在单元后,有的放在一本书的末尾。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

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的特点。 ★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的功能:

1、促进学习的功能。考试通常都伴之以复习,复习不应该是所学过内容的简单重复和记忆,而应是系统化的归纳、整理和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是一种能够引起行为反应的刺激。

2、选择的功能。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选拔性考试(如升学考试、求职考试或职业定向测试等)的选择功能最为明显。社会影响很大的选拔考试势必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3、反馈功能。考试的结果可以提供各种反馈信息,一是对试题、试卷自身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考试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考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下面只介绍与教学关系较大的几种。

1、学业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诊断性考试。

2、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以解释分数的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两类。

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这种考试有明确的及格标准,应试者可以百分之百通过,也可以一个也没有通过。

常模参照考试是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它通过建立百分位的常模来起选拔的作用,所以称为常模参照。通常采用的所谓“排名次”的做法,就是一种常模参照的方法。

3、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根据考试的要求,可以分为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根据考试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 ★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区分能力。 ★阅读的能力因素:感知;筛选;解释;综合、归纳;推导、联想。

★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评分的差别是评分摆动幅度极大的主要原因。构成误差的教师方面的主要因素:A、思维定势。B、风格偏爱。C、第一印象。D、位置效应。E、光环效应。F、在大规模考试中最容易出现趋中倾向。一是打“保险分”;二是连续作战容易疲劳,反应的灵敏程度降低,对作文优劣的区分能力减弱。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思维科学的理论。

3、传播学理论。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的明确,讲究实效;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

(二)、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媒体,从视、听、触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三)、及时反馈、调控;多媒体教学从要求及时的反馈以进行调控。一是学生对教师“教”的反馈,一是教师对学生“学”的反馈。①教师要从各种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信息量越大,判断就越准确。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

(四)、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1、教师方面: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

2、学生方面。

★道德情操修养:教师对社会文明的承前启后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理应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道德情操高尚。

1、热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

2、遵纪守法,情操高尚。

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

第四篇: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三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第

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第

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目前教学设计有多种模型及其变式,例如过程展开型、问题解决型等。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标是国家或地区颁布的指导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它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与规定。语文课标集中体现和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语文观是当下国人语文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学科自觉。具体而言,语文课标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语文课标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建构新的语文观

3、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具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能的观点,并以此指导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关键。第

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第

二、最近发展区;第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 (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它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本技能。其次,了角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度。)

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第

一、教学效能感,只有中等强度的教学效能才是最有利于教学实施的。第

二、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及其相关内容的感悟、体验与沉醉。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应有资源意识,将自身作为开发课程与教

1 学资源的内容之一。)

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对策略教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过程展开型还是问题解决型,都要强化师生的策略意识。第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联系教学情境,把策略运用的内部思维过程,借助相关的媒介外化出来,以便于学习者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内化、为后续的自觉应用提供支持。第

三、注意总结、归纳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善于发现,收集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丰富策略包的内存。)

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阶段——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效果预测、) 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 狭义的理解有三种:其一,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其

二、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其

三、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技术的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含义的界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整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目前整合的重点是在课程实施层面,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种整合不仅包括学科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还包括构建新型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立足点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关注的焦点是语文课程而非计算机。

有研究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2 合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飞速以展推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

(二)、培养现代人必备的“读、写、口语交际和信息”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潮流;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是随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石”,传播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信息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为课程整合搭建了“桥梁”。这些理论从不同层面共同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二节

语言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发语文课程五大质变:

(一)、教学环境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且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等”要素。)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单一的班级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假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四)教学媒体的转变(传统的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转变)

(五)、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老师、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

二、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亟待转变

3 (

1、阅读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数据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2、写作工具由纸笔到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写作方式由单一的文字手稿转向图文并茂、声形并蝐的多媒体写作;写作过程由传统的构思、成稿、修改的线性的静态结构转向超文本,任意流动的网状动态结构。

3、交际方式已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走向远程交流,虚拟空间对话,网上各式各样的交谈、讨论区,可以随时自由平等地即兴交谈。)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何克强教授主持的语文“四结合”和“跨越式”教学改革试验等,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一)、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各地探索出了许多阅读整合模式如“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支架法教学模式”、“互动拓展阅读模式,这些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基本都包括这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建构应用;效果测评”)。

(二)多媒体、网络与写作教学整合(强调思维加工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式”;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作文教学模式”;以及“看图作文三维教学模式”、“命题作文三维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多由“创设情境、搜集素材、表达修改、评议发表”环节组成。)

(三)多媒体、网络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

总之,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于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及时、迅速地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 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当然,实践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形式、忽视过程和结果;教学模式的结构大同小异、表述基本雷同;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过于笼统,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模式适用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有些教学模式中,多媒体网络更多的是

4 发挥演示功能。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空间。

(一)个别化语文教学——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二)电子化语文教材

(三)虚拟化教室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它有自身优势,如提供可快速提取的大量教学信息,并实现教学信息的优化组合;提供互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要让机器主宰课堂,甚至走向唯技术主义,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网络写作教学,为师生建立起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为写作教学插上了翅膀。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写作张扬个性、发表见解、互通信息、互相学习等。一旦写作有了读者,具备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教学系统的建构,《这样作文》系统按写作学习的一般过程设计,分为感受积累、思索求新、表情达意三大块。其间贯穿了观察、联想、想象等能力点的教学板块,并打破了年极界限,按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分为基础和提高两级。每个教学板块又细分为“引你入门”、“指点迷津”、“实践提高”、“习作借鉴”、“名篇欣赏”。

二、资料库系统建构:资料库按景、物、人、事、理、情、技、体八部分展开。

三、网络互动系统的建构(实现功能:学生分组、我的文稿、学生授权、查看作文、双人交流、多人交流、信息发送、查看信息、查看计算机名、资源管理、远程控制。)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 (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

5 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语言教学范式界定为: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传统语文即接受范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独白式教学,它承认并维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力中心地位,学生则以知识“容器”的身份存在。这就造成了“满堂灌”、“满堂讲”的封闭、孤立、静止的教学方式,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被忽略。

三、对话范式出现的必然(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是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话教学的理念成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和前提

一、对话的概念: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到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那里认为对话是一种方法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对话不一定通过言语来进行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可能都在进行着对话。隐喻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精神与品质,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行为方式与效果等。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促进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实际意义上的对话以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为指引。

二、对话的类型:(

1、从对话主体间平等的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独白式对话、主客式对话和平等式对话

2、从对话的效用性可以把对话分为有效对话和无效对话

3、从对话的真假程度来分,可分为真对话和假对话

4、从对话的言语活动方式来分,可分为显性对话和隐性对话

5、从对话的适用场合来分,何分为日常对话、教学对话

6、从对话程度的深浅来分:深度对话、浅层对话

7、对话声音不同的质:单调对话、复调对话

8、是否具有反思性:反思性对话、非反思性对话

9、对话的表现形成:作为隐

6 喻的对话、作为实然的对话

10、从对话者的态度与情绪方面来分:对抗性对话、合作性对话

11、从哲学方面分:作为本体论的对话、作为认识论的对话、作为方法论的对话

12、从对话的规模来分:微型对话、中型对话、大型对话。)

三、对话的前提

(一)巴赫金的对话前提(

1、对差异性存在的确认。

2、对存在未完成性片面性的确认。

3、对人的社会性的确认

就对话的具体情境而言,对话需要一种共同统觉背景。对话的进行需要说者和听者有共同的统觉背景。)

(二)弗莱雷的对话前提:(爱与谦虚的态度。

所以在教学对话中师生每个人都应该以爱、平等、谦逊、信任的态度投入其中,而不能采取相反或破坏性的态度。)

(三)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解前结构指的是,人们进行理解活动的背景知识的总和。此“理解前结构”由三前构成,即前有、前见、前设。)

巴赫金的对话前提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对话存在的必要。教育的前提是差异,如果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差异也就不需要教育。有差异就需要有对话。所以对话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并且是本质需要。弗莱雷的对话前提对我们创设对话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对人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和师生对话以及自我对话都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

语言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对话式教学由于其反思性,摆脱了教育仅仅向外的指向,而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与内部需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旨归。

对话式教学并不排斥追求外在的知识与能力,但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总之,对话式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到自我对话上的。老师 和学生通过自我对话最终实现自我确认、自我认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自我实现。)

二、教学合作观(在对话式教学里面,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他们在本质上一体两面的。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内在追求,也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所在,这样教师与学生

7 就内在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他们合作的基础所在。学生的发展是师生的共同目标。)

三、交往生成方法论(对话式教学所用的教学方式是交往生成的方法,交往生成最大的特点是打破教师权威所制订的既定教学设计或教学程序,给予新生思想以充分生成的机会与空间。交往生成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悬置”的,而不是“实现”的。交往生成的方法具有两端性。一端是教师的指导,一端是学生的学习。在交往中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在交往中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的品质,生成对话的精神、态度、能力、品质等。)

四、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教育成功的表现不仅在学生习得了知识与能力,也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是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所以师生关系的建构并不是教育 的附属而是教育的本体追求之一。

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性格、态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深入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师生之间情感的逐渐加深。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生命的相遇,而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相遇。对话教学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真诚、合作、理解、宽容、关心等品质,为建构深度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阅读教学对话则是指师生之间展开的课堂教学对话。语文教学对话可以从阅读对话、教学对话和自我对话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阅读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另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相关的对话。

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何以可能(1)、言语的模糊性和意会性(2)、文本空间(3)、意义空间(文本空间是可以确定的,但意义空间却是无限敞开的。换言之,文本空间是由作者有意无意留出的,意义空间却由作者呈现出来,甚至由读者创造出来的。)(4)、读者空间(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充电的过程,是读者获得知识与意义的过程,也是读者知识结构、内心深处不断提高、调整、调适的过程。)

2、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第

一、进行相关知识的针对性指导,第

二、随课文举

8 例,教会学生提问。第

三、帮助学生清除阅读对话障碍。)

3、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首先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其次,是读者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对话。 还有一层对话是读者通过文本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

(二)课堂教学对话

这五种课堂教学互动分别是:(1)、教师和学生个体间的互动(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3)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5)、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我们以对话的内在空间存在形式把对话教学的结构理解为以下几种:

1、上下互动式

2、对等互动式

3、交错互动式(上下式和对等式结构交错出现)

4、视域融合式(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对话都理解为视域融合式。对话者之间所具有的是差异,是各不相同的视域。对话以一种视域融合的结构方式存在。你不断进入我的视域,我不断进入你的视域,对话者之间不断进入对方的视野,互相弥补,最后达到共同视域。)

(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也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的对话不仅包括自我对过去之我的反思性理解,在与他人对话中进行反思性理解,还包括在这两种反思的相互作用中反思理解自我。)

二、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一)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A在教师权威压力下,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真实意图,这就很容易说言不由衷的话。B在老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真正的教学对话的 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对话的一个追求是真诚、真实。)

2、游离主题的对话(有主观游离和客观游离两种情况)

3、不具实质的对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假对话(无效对话)主要是教师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引导性问题所致,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所致。)

4、独白式对话(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根本没

9 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根本没有理解的试图。而对话的本质就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三、语文教学对话思考(对话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它并不是一直在同一个对话层次上进行的,但无论在何种层次上的教学都具有对话性。对话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都应学会并具有对话品质。对话讲求平等、民主、开放等,但并不是说只有对话才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追求对话教学同时也要允许其他教学的存在。) 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一、传统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考试的形式主要是回忆式的纸笔测验。这种考试丢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内涵,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以及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等)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一)、评价目的片面(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二)、评价范围狭窄(把评价范围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强调知识和技能取向。而现在拳课标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的,因此评价也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进行。)

(三)、评价手段单一(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在,而忽视定性的研究。)

(四)评价主体局限(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以主体培养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课程标准中的几个重要评价思想(第

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

二、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第三,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第四,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

10 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外,“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的原则、方法,与重视定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改革趋势相适应。)

第二节

关于完美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考试,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它至少应体现下列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水平。二是有利于突破旧有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依据。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平日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目前条件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试改革至少可以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从一分语文试卷来说,它离不开局部测试与整体测试,但应加强整体测试。)

二、 语文考试要加强综合性(语文考试有单项性测试与综合性测试,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就阅读测试而言,所谓综合性,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材料应该具有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二是测试的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和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

三、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四、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应更重视主观式试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在一份试卷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客观式试题和主观式试题的不同编制上。主观式试题的本质特点就是注重过程,注重语言应用,因此校之客观式试题,它更容易检

11 测学生的语文的实际水平。)

五、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也不可能创新。考核语言文化的积累要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考试评价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第三节

国外语文考试举隅

一、英国:对高中生的考查主要侧重于能力,而非需要大量记忆的知识,内容也要宽泛很多。语言占60%文学占20%口头表达占20%,英国的语文考试,着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它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病,有三大显著变化:一是从内容上看,基本上取消了语法知识方面的考试,从形式上看,既有笔试,还有口试,而且是被作为正式考试内容确定下来的。二是把考试与平时大量的练习结合起来。三是教师可以参与对本校学生的考评。英国最新的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把听说读写的要求具体化为十级,作为衡量学生达到某种水平的标志。

二、法国:法国的语文考试非常重视毕业阶段的考试,如高中分会考前考试 和会考两种。会考前考试,笔试4小时,试题3个供考生任选:分析辩论性文章;文学评论;写一篇以文学为主题的论文。会考前考试还有口试,时间20分钟。毕业会考也分为口语考试与书面考试两种形式。总之不管是采用侧重于平时作业与考试结合的模式,还是采用侧重于毕业阶段考试的模式,语文考试突出了考查语文实践能力,反映了听、说、读、写都重要的教育思想。

三、美国:ACT是由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公司主持的大学入学考试。ACT组试由四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语言分测验”和“阅读分测验”的内容及一些方法与我国语文考试有相似之处。(

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组成

1、分测验的组成及其考查范围(新版本的测验分为语言、数学、阅读、科学推理四个分测验。这些分测验各自由“测量方面”、“试题项目”“试题”三个测量层次构成,测量结果除了报告测验的总分之外,还要报告“测量方面”层次的子分数。ACT语言分测验分成两个测量方面:a、应用方法,指对标准书面英语惯例的理解b、修辞技能。ACT阅读分测验是以测验所用文字材料的学科范畴来划分“测量方面”的,分成a社会研究b自然科学c艺术d文学四个方面。)

2、试题编制与考查水平:(ACT语言分测验所有的试题分别来自于五篇短文,它们对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上下文语境关

12 联的要求比较高,一些试题的答案选项包含了书面表达惯例的多方面要求,另一些试题则是对整个一节文字或一篇文章而论的。ACT阅读分测验的试题自称不考查短文之外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记忆力,不考查词语和逻辑规则。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测量均采用多项选择题题型。)

3、测量与时限:ACT语言分测验共有75个试题,时限为45分钟,包含读通、读懂和检查的时间。ACT阅读分测验共有40个试题,时限为35分钟。

(二)ACT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学能测验的启示:第

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并不局限于中学课内教学的内容,它凭借各种学科“全域式”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设计了新的问题情景,增强了学能测验鉴别和预测的效用。第

二、ACT抓住了“语言”、“阅读”能力测量中有效的考查项目。这些项目在学科课程中是具有统摄力量的,又是可以分解的,是简约而丰富的,因此便可以分量表的方式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与组合。第

三、ACT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单纯的“短文+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考查“语言”、“阅读”中多种技能和综合程度较高的能力水平。它在短文与问题之间、题干与选择项之间的命题思路对我国语文考试是颇有启发的(首先,ACT挑选的短文往往带有“研究性”的色彩。其次,ACT的短文与问题的有机组合造成了“活”的能力题。)第

四、ACT具有充分的题量,这既是能力测验在时间强度上对被试的一种要求,又提高了测验的信度。第

五、ACT不考查作文,不直接考查“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

六、ACT没有提供能力因素的定义,以及这些因素的结构描述。 第十五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得出的重要命题,又是语文教师应对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也是他们获得专业成长必然的策略选择。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含义为:

1、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

13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目前我国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主要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

1、更新观念,加深教师对专业化意义的认识

2、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

3、建立建全教师教育制度

4、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语文教师在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时应做到: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其它材料。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究,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

教师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那就是: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自我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教师、同事和职业团体一员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判断教师专业发展性质和结果的标准:首先,教师专业发展要以用教师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来衡量;其次,教师专业发展也可用其专业团体所作的贡献来衡量;再次,教师专业发展还要用教学工作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来评判。

当前世界教育学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归为如下

14 三类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具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主要目的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于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促进所谓“反思性实践”为追求。)

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即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以终身学习为发展的坚实基础(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如下新原则:

1、连续性原则

2、一体化原则

3、可发展性原则。终身学习思想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培养三段制: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教师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思考,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成长。)

二、以自我反思为发展的重要方式。(反思性教学具体说来,具有三个特征:第

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

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

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

教师的反思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努力:第

一、教师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专业行为和活动作反思。它的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益。(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

1、把课前设计的期望目标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反思。

2、把学生的需求、收获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反思。

3、利用各种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第

二、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作反思。

三、以校本教研为发展的主要依托。

(一)、语文校本教研的概念(所谓校本教研,指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所谓校本教研,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

15 “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二)、语文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第

一、语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语文教师;第

二、语文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第

三、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则语文教师自己的问题;第

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

(三)、语文样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语文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语文校本旗帜鲜明地强调以下在三个基本理念:

1、学校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

2、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

3、师生共同发展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考察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结起来。))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

(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离不开三个方面:

一、富有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其次、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

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

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

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化是教学方法的大忌。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积累、总结、提高和创新。教师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和处理上,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再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第五篇:重点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美术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教学任务:(1)欣赏的基础知识。(2)中外美术作品欣赏及各艺术流派的艺术特征。(3)建筑艺术的鉴赏学习

2、教学目的要求:(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2)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实践练习,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完善人格,提高艺术文化修养。(3)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美术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1)

部分学生对美术学科认识不够,思想意识浅薄。(2)学生艺术经验非常薄弱,艺术感受单一。(3)大部分学生积极向上,有着提高自身艺术文化修养的美好愿望。

2、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阶段性地纵向、横向的联系与对比,以更容易理解作品。(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开展作品的比较讨论。(3)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得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文明礼仪方案下一篇:中心小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