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2022-08-27

第一篇: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像三毛一样生活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一直喜欢三毛那种温柔而又质朴的文字,每次翻阅都仿佛呼吸到一股纯净的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

三毛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写的是三毛与荷西两人挑战撒哈拉的故事,我无法想象三毛的热情,我也无法想象三毛的坚强,我只是由衷的赞美,我眼中的她笔下的撒哈拉,让我敬而远之,又心向往之。

三毛的文字是温柔的,温柔的滴出水来。即便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读《撒哈拉的故事》也能感受到一丝清凉。我不敢说三毛是用怎样的心情来叙述那种严酷的环境,我透过那文字仿佛看到了一颗慈母的心。她怜悯所有的可怜,原谅所有的无知,她满是容忍和爱护,撒哈拉和撒哈拉的居民都像是她的孩子。

三毛的活泼开朗仿佛是在纸上跳跃。就算是一颗死气沉沉的心也会被她感染。三毛的生活就是在创造欢乐。她为一切可以欢乐的事欢乐,不应该欢乐的事也会被她转化为欢乐,她让自己欢乐,也把欢乐慷慨的与所有人分享。她用红酒给山羊治病,用指甲油给当地人补牙,给无知的当地人分发药物,甚至毫无经验的帮助别人分娩,虽然最后还是由医生分娩。她满怀着热情,乐于助人,她戏称自己是个“巫医”,她对丈夫荷西说粉丝是“春天的雨”,一个骆驼的头骨对她来说是最棒的礼物,一个无名艺术家的质朴雕刻是她最宝贵的收藏。我深刻的记得她和荷西结婚时的忙碌和欣喜,她的喜悦感染了身边每个忙碌的人。一无所有的他们在贫瘠的撒哈拉搭建了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家。

《撒哈拉的故事》也像一本寓言。有时候我觉得读这本书就是读三毛本身,三毛在这本书中留下了许多有着深刻寓意的语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得捷径。”“爱情是一种奥妙,在爱情中出现籍口时,籍口就是籍口,显然已经没有热情的籍口而已,来无影,去无踪。如果爱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这,正如强收覆水一样的不明事理。”“朋友之义,难在义字千变万化。”„„读着这些句子,谁又能说没有为这个女子着迷呢?我不曾看过三毛的面容之前,我便坚信他是个美丽的人!

我们一生会读许许多多的书,但《撒哈拉的故事》必然不是像其他众多书籍一样只是在脑海中飘过,它会深深留在你的心里,连同它的作者三毛,成为你的精神财富。不管你以前如何生活,我想,你都愿意像三毛一样生活!

第二篇: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走吧

走吧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作者:汤敏英

她的故事像鸟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着我。

他的电报长的像信,她的结婚礼物是一副豪华的完整的骆驼头骨。他穿着深蓝的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她找了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一把香菜别在草编的阔边帽子上。他们步行去结婚,笑笑地看着年轻的法官发抖的手,又步行回沙地吃那可贵的新鲜奶油蛋糕,补戴那忘交换的戒指。

荷西是个苦恋的男人,三毛是个随性的女人。她是一匹黑羊,找了一个丈夫来一起走走人生的路,跳脱了自己的圈,1974年跳入了黄沙温狂的撒哈拉,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你的沙漠,现在你在它怀抱里了。

生性极度敏感的三毛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偏执、认真与敏感,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万水千山地流浪。人生世相,悲欢离合,大千世界。她懂得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走出了旷达、洒脱的三毛。她开始有情有致的去爱人,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有滋有味的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如一瓶很冰的啤酒、一碗很香的牛肉饭、一次煮得很成功的番茄汤、一包味道特别的浴液,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算什么呀,但三毛和荷西,这两个把沙漠坟场装饰成波普罗马的人,就会真诚地善待并感激着生活给予的每一个乐趣。

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埋在立领的风衣里,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是否也算是三毛对荷西隐晦的表白?

《撒哈拉的故事》——“走过”与“历程”流转着浓淡皆宜的生命情调。她的文章就是她的生活。她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死在这片荒原里。”她在迷宫山寒冷的夜晚独自甩掉了趁人之危的撒哈拉威嬉皮,从泥淖中救起了快被冻死的丈夫;她遇到了拘谨孤单年轻的沙仑,他舍得这片沙漠,舍得撒哈拉威人的根去不顾一切追逐抓住爱情,即使仅是沙伊达情欲上的给予,是金钱的讨要,是假的爱情;他们有很多借了东西却不愿出借的芳邻,他们做素人渔夫,她差点因毛里塔尼亚的巫术符咒而死,她遇到了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只为换取他仇恨的撒哈拉威人的生命的沙巴军曹;有一阵,她把讨来做家具的木箱看的比自己还重要。她和荷西白手成家,也有声有色地打发着漫长而苦闷的岁月。

居住沙漠,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人生存在这儿只不过是拌在沙里面的小石子罢了。她奔走进荒凉的沙漠,做着从没做过的事,其实生命的意义不就在于去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去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去等待自己没有想像到的未来?我们经历着突然降临的一切,像演员进入初排,一些东西我们没有把握,但是如果我们去尝试,就有机会去把握。人生总是伴随着种种的得到与失去,其实,东西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的过程。

《哭泣的骆驼》是最后的章节,也是最悲剧的结尾。沙伊达在巴西里死后在人群中被撕扯掉裙子与前襟,在骆驼嘶叫的悲鸣中被强暴后死去。“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但是野蛮、粗暴、无知也在三毛的心中凌虐,像沙伊达与哑奴这些底层的人,这些受到三毛尊敬的人,受着折磨与煎熬,他们跌跌撞撞地跑向自己的家,头发在大风里翻飞,沉没在了大漠的夕阳里。

作家司马中原曾经提到过,如果生命是一朵云,他的绚丽,她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用她云一般的生命,无论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是精神的文明,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就像有温度的张爱玲一样,人情冷暖,她是温热的三毛。

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自然没有第二个三毛一样的只能臆想而不能触摸、灵魂骑在纸背上的流浪者。

那是自然,是洒脱,是一颗百转千回的心。

风里带来了她的笑声和小河般流满了面颊的泪。

记着她,行走着却孤独着的人。

太阳像融化的铁浆一样洒下来,我看见她对我说:“异乡人,走吧!”

第三篇:《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三毛,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以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刻地描写沙漠中的人情风俗。

金色松软的沙滩表层上似乎总留有三毛一串吹散不去的足迹,虽只是片浅浅凹陷的足印留痕,却是承起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因为喜爱,所以追求.无数爱好旅游的人们穿梭时光追随三毛的足迹紧紧跟随,步调一致.是三毛引领着热崇的我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神秘撒哈拉,使我们也开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心灵之旅. 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情趣,当我们驻足于三毛的撒哈拉世界,鸽灰色的天空,沙丘山峦,风土人情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她超逸豪放的意性勃发飞扬.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三毛对撒哈拉神往的最后解释.

她就是这样心血来潮,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为自己的理想勇敢闯荡,这是作者三毛给我的启示,在一个常人不想去的地方,她卻完成人生的梦想。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虽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是三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一袭长裙,一头长发,带着风尘落处的昨日故事,带着执着,带着对沙漠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她毅然走向自己的选择。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丈夫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

现在的我们是在为温饱而奋斗着,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我们停滞了追求理想的脚步,心中的“撒哈拉”也永远只是存在于理想的心中。

为自己的理想而勇敢闯荡的心应该整装待发,与其浑浑噩噩随大流过着循规蹈矩,可以预见未来的日子。还不如寻求自己的那片“撒哈拉”, 让理想在沙漠里开出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

.

撒哈拉的生活对三毛意味着从头开始.撒哈拉沙漠是美丽的,但是这里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适应.全新环境的新来乍到,三毛并没有因而采用入乡随俗的屈服态度.而是倔强的延续自己对原有生活习惯的忠贞.对待眼下撒哈拉这块土地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她甚至激发出了心底藏有的那份桀骜不驯,也许正是这份桀骜不驯使得三毛没有顺从下来,而在壮美的沙漠里日复一日为生计进行着磨盘式的生活,沦落为这里一名普通的“撒哈拉威”.

三毛选择成为撒哈拉生活下的非主流,她白手起家,悬壶济世...... 她的个性情趣使她可以在平淡的生活水面上激起层层波澜,在金黄的沙丘上独步天下.静静的领略撒哈拉沙漠的伟大美丽,细细的咀嚼撒哈拉生活的人中妙趣.

标新立异也好,另辟蹊径也好,总之三毛使自己撒哈拉的家从一间陋屋,日新月异,最终竟在沙漠里别开一格,将迂腐的统统事物重重的关在了屋门之外.三毛向这里所有生活在撒哈拉的人们诠释了她与众不同却又自得其乐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她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而对于其间三毛构建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

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也许这就是三毛选择撒哈拉生寄托乡思的初衷.,一切撒哈拉梦想的最终交集.

读完了《撒哈拉的故事》,好像一位迂缓于沙漠中口干舌燥的人,畅饮了一杯清凉甘甜的白开水.

第四篇:读《撒哈拉的故事》对爱情的感悟

姓名:宣文菊学院:外语学院

年级:大二班级:经英09-1班

看《撒哈拉的故事》对爱情的感悟

爱,是什么?是生死相偎?是有缘无份?是飞蛾扑火?从古至今,不同国度的人们都在探索着,爱到底是什么?

在《撒哈拉的故事》——《爱的寻求》这一章节中,沙仑对沙伊达的爱却是沙仑这一生所缺乏的东西的集合,亲情、爱情、家的温暖,当一颗年轻拘谨的心,碰到一点即使是假的爱情,也不顾一切地用尽所有力量试图去抓住。

沙仑,一个朴实、敦厚的沙哈拉威人。他拿着父亲留给他的遗产——30万元去进货时遇到了沙伊达,三毛对她的描写为:骗子、妓女。其实这样描述已经算是客气了,沙伊达利用沙仑的善良和单纯欺骗了沙仑,骗了他的钱、他的感情和他的希望。她,算得上一个魔鬼。她说她要和他结婚,把沙仑的所有财产三十万骗走后,她告诉他,她三天后就回来找他,而沙仑竟然相信了她的话,两手空空地回家了。从此以后,沙伊达在没有来找过他。

情感内敛而羞涩的沙仑还一直在期待,他去恳求三毛帮他写信给了沙伊达,然后就开始了等待。每天三毛去他的店里,他都要问三毛有没有他的信,即使每次接踵而至的都是失望,他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后然三毛没去他店了, 他就每天去三毛家门外徘徊,直到每一次三毛告诉他,没有信,他才会回家。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为沙仑的坚持而心疼心碎,他已经把对沙伊达的渴望和眷恋看成了生活的目标和希望。

当得知有沙伊达的回信后,沙仑的一连串反应“他人在发抖,眼睛发出疯子似的光芒” “他轻轻的问。深怕大声了,这个美梦会醒。”我想,他一定很想通过这封信来证实,他没有被骗,他拥有爱,拥有温暖,拥有幸福,拥有希望。然而,沙伊达在信中又想索要10万元,她说她没有来找沙仑的路费。三毛和荷西都知道这是一个骗局,然而,沙仑呢?他不知道吗?我觉得三毛的认识很深刻“他从开始到现在,心里一直明明白白,只是不肯醒过来,他不肯自救,谁能救他。”从此,沙仑开始更加卖力地工作,做很多份工作,几乎不睡觉整个人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他就像一个为了抓住救命稻草的人,死死拽住最后一线生的希望,以命相搏。对工作的过度疯狂使他精力不支,在烤面包时,严重烫伤了手。再一次三毛帮他换药时,忍不住说出沙仑知道却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事实 “沙伊达只是个婊子”。沙仑,终究还是被迫面对现实了,这句话像根大棍子重重地击倒了他,他想说话,却没有说出一个字。瘦得像鬼一样的脸上没有愤怒的表情,他将那双烫烂的手举起来,望着手,眼泪突然流泻下来。他一句话没讲,夺门而出,往黑暗的旷野中跑去。

他被迫接受了现实,他的幻想像泡沫被戳破一样,无力辩解、无力面对和承受,他被迫走出了自己用谎言编织的世界。

第二天,他偷拿了他哥店里进货的钱,又拿了面包店收来的帐,逃走了。在沙仑心中,沙伊达是他的太阳、他的希望、他的光,认定了,便不顾一切地往上撞,就算知道沙伊达是骗他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找她了,就算他是恶魔,她是烈火,他也义无反顾地扑上去了,就像飞蛾扑火。然而,飞蛾扑火时,一定是幸福的。

爱是什么?我想爱应该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应不应该,没有合不合适,它让人变得脆弱,它也让人变得强大。就像沙仑,虽然平时木讷、拘谨,为了爱,他疯狂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搭上了,他犯了罪,他背叛了亲人,他背叛了朋友,也背叛了自己。

然而,沙仑这种爱值得吗?我不认为。近年来,多个高校情杀事件发生得越来越多,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承认,事件里面的主角,他对她或者她对他的爱很深很浓,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也或许深到我不理解的程度。但是,最后,为什么还要把挚爱的人推进深渊呢,把双方的亲人推入深渊呢?爱,可以是单方,也可以是双方,这是两个人之间的感觉,相知相惜。如果有一天,她或他不爱了,那么她或他也是自由的,你可以去挽回,但你无权干涉或伤害。你伤害了你爱的人,你会幸福吗?同时,这种行为也会造成你的亲人的痛苦,造成朋友的伤心和社会的恐慌。

因而,我们每个人都都要学会理智地爱,冷静地爱。在面对爱人不再爱你时,要么用正确的方式挽回,要么放弃这段爱,去寻找新的幸福,又或者用仓央嘉错的方式默默去爱,不管对方爱不爱你,你的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觉得,这才是爱的最高境界。

第五篇:读《撒哈拉沙漠》有感(定稿)

守望孤独

——读《撒哈拉沙漠》有感

杨沫

现代社会座座写字楼拔地而起,信息传播飞速发展,人们也在有意无意之时陷入了怪圈中: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时间安静的自我对话,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活在一个大圈子之中。于是内心也不免有些焦虑。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自由的生活,像三毛一般,流浪着。三毛在人生一半的时间里,踏过了五十九个国家的土地。流浪,像是命中注定般成为三毛人生的宿命。而流浪的原因,是渴望自由。

可是那样的自由为什么只能被我们渴望却不能被我们直接效仿呢?为什么几十年里没有再出现第二个与她一样自由的三毛呢?我想,我们只是看到她摆脱尘俗的自由,却不曾想到背后隐藏着莫大的孤独。

当三毛走在荒芜的撒哈拉大沙漠上时,我们可能坐在昏暗的KTV包厢里尽情欢唱,享受人生;当三毛的心飞向那片原野之时,我们的心可能正飞向一天没登的QQ、微博,想快点儿发发心情;当三毛隐居在孤岛的房子里看书时,我们可能正与亲人朋友煲电话粥,聊得正起劲。我们很多人也想与广袤中见识一下沙漠的神奇,却只是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从不愿背上简单的行囊独自旅行。

有人认为三毛很软弱,因为她总是流着悲伤的眼泪,写着悲伤的文字,诉说着感伤的爱情。可我觉得那并不是软弱,相反地,那是勇敢的表现,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孤独寂寞。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住在用空心砖搭建的破旧小屋,每天与没有文化的沙哈拉威人打交道。白天,太阳像融化了的铁浆一样倒在她的背上;晚上,冷风从房间的每一处漏缝中飕飕地窜进来。在这里,她要一个人提十公升的淡水;她也曾因为带上一块小铜片而差点"中邪"死去;也曾为了一小块化石而差点失去了荷西,自己也险些被人强暴??这些事如果换作我们,或许早就哭着回家了。三毛也哭过,哭过不只一次,可是,哭完了,三毛还是继续着她的梦想,坚持着她的自由。

三毛曾说:"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对于他人的生活,我们充其量只是一份暗示、一种鼓励、启发、还有真诚的关爱。这些态度,可能因而丰富了他人的生活,但这没有可能发展为——代办他人的生命。我们当不起完全为另一个生命而活——即使他人给予这份权利。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

三毛很爱荷西,可她从没有为了荷西失去过自我,她是她自己,她是完整的。

为了自己,三毛孤独着。

周国平曾说,孤独源于爱,无爱之人不会孤独。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爱之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摆脱孤独了吗?三毛与荷西有着那样炽热的爱恋,也便生有更深重的孤独。同时,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三毛历经千辛万苦与荷西喜结连理,可幸福日子不足六年,荷西就意外地不辞而别了。

荷西走后,死亡对于三毛更不再是可怕而遥远的事,她觉得,结束自己的生命只能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三毛欣然接受死亡的抉择,决定了她余生面对孤独的宿命。她回到两人住过的迦纳利群岛,守着那栋美丽的白房子,每天只是洗衣服、擦地、铺床、种花草、看书、写字,偶尔与朋友相聚,多数时间还是一个人独处。后来又搬了新家,不远,就在旧家的对面。一个人布置着家里所有的一切,接电灯、拌水泥、运沙、搬砖……她骄傲于自己的孤独,虽然荷西不在了,她仍然坚持守护着这个家,不许外人来打扰,不许扰乱她与荷西心灵的对话。

犹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般,三毛仿佛就是那些守望者,立在田边,张开瘦瘦的双臂,任凭风吹雨打,执着地微笑着守护内心那片孤独的麦田。

(本文摘自历届"读者活动月"作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三毛经典爱情语录三毛经典语录大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数据行业调研报告下一篇:读书活动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