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论文

2022-04-2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是校长。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也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由于校长在学校中地位的特殊性,就出现了“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的现象。也可以说,校长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论文 篇1: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者、实践者,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释北京市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实践与思考。

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特征和要求,深刻认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确立了教师工作的蓝图和总纲。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收到了积极的成效,有效地推进了教师队伍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师资源配置还不平衡,中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升,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为此,我们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

1.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特征和要求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和相关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这一系列措施旨在破解涉及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难题。

一是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这日益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竞争的首选战略。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要提高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好教师队伍,把解决教师的培养、补充、配置、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二是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反映了以人为本、教师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国家战略,符合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和发展方向,是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

三是全面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教育规划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思路和举措,主要解决怎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问题。以加强师德建设为重点,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核心,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完善体系,健全标准,创新模式,深化改革,开展质量评估,加强经费保障投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前提,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法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对农村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为重要途径。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部门依法履行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形成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四是学习借鉴国外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经验。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新加坡,为了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都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优先发展教育,把师范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重点。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新的时代动向:在学历要求上,向“高层次”型发展,追求实现教师资格的高学历化;在业务能力要求上,向“全能型”发展,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在教学水平上,向“开拓型”发展,促进教师能力的多样化;在教育研究方面,向“科研型”发展,促进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在教师发展方面,向“持续型”发展,实现教师教育的终身化。

2.深刻认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完成了“两基”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更大的挑战是“上好学”。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事实说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和表率作用;实现教育现代化,包括实现教育思想、制度、内容、方法、设施设备、管理等多项内涵,而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助推首都教育现代化进程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北京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首都人才战略和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先后实施了“首都名师发展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计划”“职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重点项目,为全面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不断创新首都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北京市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开展“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组织编写《铸就师魂》系列丛书,宣传人民教师的师德风范,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规范教师专业标准,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研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为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专业依据。坚持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定了培养优秀教师的方案,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团队建设和教师教育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健全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和制度规范的组织管理体制,采取市、区县、学校三级管理的办法,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服务急需”的培训思路,建立市级负责重点培训工程、区县实施全员培训,分层分岗、研训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四是健全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优化教师发展环境。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师引进、管理和发展服务体系,牢固树立“选英才”、“育人才”的用人理念,明确教师的遴选程序、标准,严把入口关,研究制定分层分类培养方案,构建规范、有序的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益。进一步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研究探索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确定报酬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层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高层次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在支援全国城乡教师的交流,城市教师支援农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与评价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2012年,国务院颁发的《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提出要对校长队伍建设情况,教师资格、职务、聘任等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实施教育督导。《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健全和完善了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制度,促进区县政府、教委和学校重视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北京市建立了以政府、教委、学校为一体推进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督导内容。到目前为止,对全市区县政府、教委和学校完成了三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督导评价,在督导过程中分别对政府、教委和学校所应承担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职责进行了督导评价,促进区县政府、教委和学校重视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健全和完善了专项督导检查制度,促进区县政府和教委重视并加强不同学段教师队伍建设。为督促区县政府落实相关教育政策,市教育督导室先后对区县政府落实高中课程改革、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校外教育、特殊教育等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在督导检查过程中,把不同学段教师配置、培训和管理等作为督导检查的重点,督促区县政府和教委全面落实不同学段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职责。

三是开展区县教育工作满意度入户调查,准确了解人民群众对首都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评价意见。自2009年开始,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北京教科院基教所和北京市统计局统计信息咨询中心,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区县教育工作满意度入户调查,把师德、师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作为重点调查内容。每年走进全市11600户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北京市区县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掌握第一手教育系统舆情,为市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支撑。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北京市教师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结构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为推动首都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是教师队伍总量不断增加,整体配置得到优化。2012年,全市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3.2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近9443人,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其中,幼儿教师26330人,小学教师人46783,初中教师19968人,高中教师37411人。

第一,教师队伍配置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幼儿园、初中、高中生师比比2005年进一步减小,小学生师比比2005年增加了2.9。2010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生师比分别比全国低13.2、4.5、4.8和5.9个百分点。(见表1)

表1: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生师比变化情况统计表

第二,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2010年,3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50.8%、47.2%、47.6%,比2005年明显减少;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87.5%、87.1%、86.1%,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5.2、5.9和0.5个百分点。(见表2、表3)

第三,教师职务结构总体上不断改善,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6.4%、58.7%、66.0%,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6.6、6.3和0.3,幼儿园教师比2005年下降4.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去年新增加11742名幼儿教师,未评职务比例增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比全国高6.0、3.3、3.9和0.6个百分点。(见表4)

表4: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变化情况统计表

二是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专科以上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占77.8%、95.3%、94.3%、12.6%,比2005年均有明显提高,分别比全国高出17.5、17.0、30.2、8.9个百分点。(见表5)

表5: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变化情况统计表

三是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综合分析四年教育工作满意度入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学生和家长对师资队伍的总体满意度逐年提高,从2009年的77.0提高到2012年的84.8。综合分析四年师资队伍所包含的六个指标的满意度均呈现出逐年提高。(见表6)

几点思考

一是教师教育改革有待深化,教师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各级师范学校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比较传统,师范性不强,培养和培训相分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管理职责不清,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开放多元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确立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厘清责任,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是教师资格制度有待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有待深化。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标准较低,一经取得,普遍适用,且终身有效,极大地制约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资格认证和考试亟待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的激励、流动、约束和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需要建立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与定期复审制度,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和中小学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编制核定的机制和办法,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努力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为适应首都教育发展需要,北京还将试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注册制度,逐步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和《北京市新入职教师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制度;实行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职务(职称)系列,完善聘用合同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教师职务评聘结合;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机制,将首次引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评议;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探索不同类别学校的薪酬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与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理论研究不足,实践探索不够。目前,我市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与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政府、教委和学校三个层面行政管理的职责和任务进行督导,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教师督导和教师评价研究与实践不够。需要系统研究,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督导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和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职责,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督导、评价制度与有效策略,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线联平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论文 篇2: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是校长

摘要: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是校长。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也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由于校长在学校中地位的特殊性,就出现了“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的现象。也可以说,校长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

关键词:校长 素质 素养 责任感

一、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个人品德修养

校长的个人品德修养对形成优良的学校集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就说明校长是师德崇高的人。因此作为校长必须有较高的品德修养素质。

(1)要有理论联系实际、一分为二客观看问题的态度。作为校长,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响应党的号召,要有个人的抱负,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公正、坚持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提升处理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2)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校长,首先要有高度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爱岗敬业,并且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要有为社会建设培养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校长要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教育事业,能与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悉心的交流沟通,密切配合,并且虚心接受别人的一些有益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克服私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假公济私的行为。

(4)对待领导、老师要一视同仁。作为校长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办事原则,威信是来自于秉公办事、不循私情,还要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光明磊落。遇事要对事不对人,和群众打成一片。

(5)要有领导的肚量和风范。校长要作风民主,多倾听师生的心声,取其利而去其弊,减少阻力,能让师生达成共识。千万不能一意孤行,越走越远。校长还要有容天下的肚量,胸襟开阔。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愉快,但是作为校长,切忌斤斤计较,要宽容诚恳,得饶人处且饶人,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领导和教师都能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

(6)要以身示范,能够严于律己。校长要正确认识自己,善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上级的批评、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好的建议,同时要严于律己,率先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在文明举止、业务水平等方面为人师表。

(7)要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校长肩负着开发人智慧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为此,校长要着眼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与时俱进,放眼未来。

(8)要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能力。作为一校之长,要办成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就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对业务精通,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才能赢得社会的赞誉和家长的信赖。还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使自己始终站在发展教育理论的前沿,培养出全面发展而又具有个性的人才。

2.专业文化素质

有人说:“如果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么首先就得成为一名好教师。”这就要求校长是教育的先行者,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有厚实的专业基础,掌握教育规律、掌握信息技术、熟悉教学业务,是教学骨干和学科教学研究的带头人。也就是说,校长必须精通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学方面能给教师起示范作用;必须长于课堂教学,善于课堂管理,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必须掌握最新的现代教育科研的动向和理论,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各学科的基本要求,了解所在学校各学科教材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必须善于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并可以随时将获得的新知识传授给广大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见多识广,博闻强记。

3.领导管理素质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这就要求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不能鲁莽行事,而要实行人性化教育。

(1)要有计划、决策、组织、指挥能力。校长在针对某一重要事情时,首先要对它的类型、程度、紧急性和重要性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提出相应的若干个实施方案,然后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群策群力、权衡利弊,敢于担当、善于决断,保证方案是科学可行的。方案一旦确定,要确保恰当实施,根据执行情况评价决策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要放手让大家去干,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事情做成。

(2)要有统观大局、协调的能力。校长要有处理好和上级领导关系的能力。要尊重上级,有重要问题主动请示汇报;当领导之间、同事之间出现矛盾时要及时想办法调解,不要挑拨离间。

校长要和学校中层领导搞好关系。校长要主动团结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放手让他们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多听取他们的一些反馈意见和建议,要依靠规章制度管理下属领导,要对班子成员的失误及时指出并帮助改正。自觉协调并理顺和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3)具有调动、协调教师的能力。作为校长,首先要发现人才,不能以貌取人,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来评价一个人才。其次要有育才之心,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要走出去、引进来,以新老教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措施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人才策略上就要知人善任、合理使用、用心培养、整体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跨世纪的师资队伍。

(4)要廉洁清正。作为一名校长,首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规范收费项目,严格收费标准,决不能明知故犯,触及“高压线”引发不安定因素。其次,要合理用财,对学校的开支事前有计划,开支要紧缩,切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禁止在账务上弄虚作假。第三要做到民主理财,提高透明度,设立财务监督小组,做好财务专题报告,清正廉洁,秉公办学。

(5)具有领导权威,奖罚分明。校长要有正确的权威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办事公道、奖惩分明,严禁弄虚作假、小肚鸡肠。

4.身心要健康

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都给校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要有健康的身体,首先要强化健康意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足够的重视,定期到医疗部门进行身体检查,注意劳逸结合,注重日常保养。同时,要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校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性格可以成为消除人际障碍、化解人际矛盾的必要手段。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师生员工要有爱心,面对持不同意见者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棒子打死,应该认真地倾听他人意见,合理的要接受,能包容他人的个性,对他人的长处无嫉妒心,宽容犯过错误的人,积极主动地帮助对方改正错误,对反对过自己的人要宽宏大量,切忌利用自己的权力公报私仇。只有具有宽容的心态,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校长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敢于面对一切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情况和问题,保持积极的心态、开阔的胸襟,乐观向上、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善于克制、沉着镇静。顽强的毅力和自信心也是校长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校长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方法,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学校管理事务中,要有自己坚定明确的目标,而且一旦目标确定下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轻言放弃,而是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战胜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二、校长的基本职能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具体来说,校长主要行使以下职能:

1.校长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它们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不良倾向,要依法行使职权,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执行上级的指示、决定,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2.负责学校的组织管理、行政决策,主持学校行政会议、校务会议等,向教师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组织、领导并监督制度的执行。

3.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学校工作,组织制订并实施学校工作计划,审批部门工作计划,做好督促、检查和总结工作,审查处理、答复各科室的请示报告。校长必须利用好规章制度和问责制,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的作用。

4.领导和组织教育教学。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搞好教学常规管理。认真研究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工作,对德、智、体、美、劳和课外活动负有全面责任,对学生人身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带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校长要重点抓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注意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合作,虚心接受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其次要带头研究并指导教育教学和教学改革,重视教研组活动的开展,必要时与会指导;第三要深入到教学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

校长要重视学生人身安全。校长要防止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出现,引导教师正确管理学生,要做好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好督促检查,要有严格的追究负责制,要有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和值班制度。

校长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全校师生的人格及道德走向具有导向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对师生及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具有约束和规范功能。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梳理、整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发扬强化,另一方面要学习其他学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案和经验,取长补短,同时还要考虑本校所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学校性质、学生年龄、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5.建立教职工的聘任、考核、培训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校长要正确评价教师,既要看到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成功,也要看到教师的缺点与不足,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给他们足够的施展空间,并且帮助他们成长。校长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要不断提高,教师必须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农村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原来的文化课教师转型而来,虽然经过“省培”或“国培”,获得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普遍存在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的问题。校长要将教师培训工作变成制度化、常规化的工作,要亲自抓,要将教师培训情况列入年度考核,要与职称、奖金等挂钩,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6.参与分管学校的财务工作,审理学校各项经费预算和基本建设计划,审批财务开支,要求总务人员管好、用好校舍、设备和经费,搞好校园管理和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7.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8.搞好学校的对外关系。校长要经常和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家长会、家长学校的作用,教会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成就和困难,倾听家长的心声。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还可以发挥家长的力量来办好教育。

总之,校长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灵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校长只有勇担责任才能有所作为。我会不断努力让自己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并且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成功的好校长,努力办好学校,让人民满意,请家长放心。

(作者单位:山西长安综合高中)

作者:折世宏

振兴教育希望在教师论文 篇3:

忠诚使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神州大地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怀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人们开始医治疮痍、重整河山。

是年岁尾,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天津教育工作者遵照全国教育会议精神,稳步而坚决地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

1950年初,天津市已建立了正规工人业余学校160所,小学已经吸收二万余名学生入学。教师们迫切要求学习,以提高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在这种情势下,天津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创办一本天津教育刊物。

1950年5月,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这,就是新中国缔造者们对教育报刊事业的满腔期待。

1950年4月,天津市教育局发出了《关于出刊<天津教育>的通知》。

筹办《天津教育》的内设机构是市教育局编审室,对外称天津教育社,办公地点在天津当时的十区湖北路14号。

时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长的著名教育家、物理学家张国藩和任副局长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梁寒冰,怀着对党的教育宣传事业的无限忠诚,带领一批刚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意气风发地迈出了创办《天津教育》的铿锵步伐。

《天津教育》创刊伊始,就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署名文章《新中国的文化和教育》,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副部长钱俊瑞为《天津教育》创刊号题词。

1950年5月1日,《天津教育》创刊,前辈先贤的殷殷期望与谆谆嘱托,永久地镌刻在《天津教育》的史册上。

《天津教育》在发刊词中明确地公布了办刊宗旨:遵照全国教育会议精神,宣传学校向工农开门、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交流教师们改造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经验,介绍苏联及东北的教学经验,以指导实际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贯彻教育政策。

市教育局要求每一阶段的征稿要点,都要根据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拟定,并经教育局局务会议通过,每月在编排目录前,由局长牵头,召集与本月稿件有关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商稿件,取舍内容。

这说明,《天津教育》自创刊之日起,就成为市教育局指导全市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发挥着机关刊的特殊职能。时任和后任天津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的张国藩、梁寒冰、刘冀农、张子光、张庆义、巩廓如等,经常为《天津教育》撰写文章、审阅稿件。

从创刊到1951年6月,《天津教育》共出版了13期,以后为适应当时客观情况的需要,以小学教师和职工、干部业校教师为读者对象,将《天津教育》改版为《天津教育·初等教育版》(半月刊)和《天津教育·职工教育版》(月刊)。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同志还为《天津教育·职工教育版》创刊题词。从1951年9月至1952年1月,初等教育版出版了9期,职工教育版出版了5期。1952年2月,《天津教育》因故暂停出刊。

1957年,天津市委文教部筹备成立文学、经济、历史、教育四个研究所。天津教育研究所筹备处又着手出版《天津教育》。1958年,《天津教育》以普通教育版和工农教育版分别出版了数期。年底,天津教育研究所筹备处撤销,刊物再次停刊。

早期的《天津教育》主要是协助市政府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帮助教师领会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廓清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确立人民教师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确立对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基本认识;着重阐述教学的基本原则;着重介绍职工业余教育和干部业余教育的组织领导及教学工作的基本经验,大量提供教师们迫切需要的补充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市教育局更是利用这块阵地,指导工作、传播经验,甚至由《天津教育》承担政策公报职能。

作为市教育局的机关刊物,《天津教育》吹响了扫除愚昧、迎接教育建设新任务的战斗号角,担纲起指导全市教育工作、传播社会主义教学经验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教育工作的指导武器”的庄严使命,用文字记录着对教育宣传事业的无限忠诚。

十年浩劫,国家之殇、教育之殇。教育变得基础薄弱、师资匮乏、秩序混乱。在此局面下,1972年5月,天津市教育局领导敏锐地意识到恢复《天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熟谙舆论阵地的作用,深知一线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于是,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挚爱,他们向上级请示,在局党委领导下成立编辑部,试办《天津教育》。1973年8月得到批复:同意试办。于是,天津教育社成立,为市教育局直属正处级单位。由天津市教育局主办、天津教育社出版、《天津教育》编辑部编辑的《天津教育》(试刊)1973年第1期于11月30日出版。天津市教育局党委当时规定,刊物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政策,交流教育经验,报道教育动态。从《天津教育》的主办单位、办刊宗旨、服务对象来看,前后的《天津教育》有着本质的历史渊源关系,“试刊”就是“复刊”。

接力棒就这样被传递下来,从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从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催人奋进的号角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雷在津沽大地激荡。天津市教育局党委重新讨论了《天津教育》的工作,提出的编辑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的转变,为提高天津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的质量服务。刊物的任务是: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教育科学理论,交流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经验,提供各科教学参考资料。

1984年,天津教育社更名为天津教育杂志社。

1984年以后,遵照天津市教育局党委的指示,刊物又在原有基础上把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作为办刊的指导思想,着重报道教育改革的经验和信息,热诚为普教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20世纪80年代的《天津教育》,宣传“三个面向”,开展教育改革讨论。《天津教育》开设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专栏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专栏。1981年12月,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阅读《天津教育》后激动地写道:“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必须从端正教育思想和改进教学方法入手。希望《天津教育》月刊在这两方面做出贡献。”

1985年10月,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同志召开“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现场会,天津教育杂志社记者随团采访,并作专题报道,报道产生强烈反响。

20世纪80年代的《天津教育》在“普及教育理论,指导教育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刊物介绍了国外教育家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等人的现代教育理论,持续多年宣传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全人生指导”理论和实践,在国内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刊物注重思想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开设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专栏,报道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教师事迹,报道了南开中学、岳阳道小学等学校的典型经验,至今人们仍然记忆犹新。

在经过蹒跚起步、发育成长、积累经验、发展壮大几个阶段后,20世纪90年代的《天津教育》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又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新发展。刊物提出了“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的口号,围绕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宣传政策,传播信息,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发挥了市教育局机关刊的舆论导向作用。刊物先后开设了“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素质教育研究”专栏,开辟了“区县教育专页”,报道了天津市普教系统实施素质教育争创“三A”学校活动、市教育局实施素质教育“六优工程”、天津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红桥区创建素质教育新模式、南开区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河北区办学体制改革等经验……这些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鲜活经验,在天津市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20世纪90年代的《天津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围绕市教育局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报道重点,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和喉舌作用。刊物的言论、理论类栏目,及时传达国家和天津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宣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经验报道类栏目,实施“铁榔头”战略,集中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教师的事迹。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天津教育》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天津教育》的办刊宗旨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继被写入《天津教育》办刊宗旨。新世纪《天津教育》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教育部、市教委和市新闻出版局年度工作要求,围绕教育中心工作,面向广大干部、教师,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普及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报道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传播最新教育动态信息,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多年来,作为天津市原教育局的机关刊,《天津教育》一直肩负着教育宣传的重要使命,发挥着新闻喉舌和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随着新世纪初天津市教育局并入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教育》成为天津市教委的机关刊,使命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天津教育》始终按照天津市教委和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年度工作要求,围绕市教委的中心工作,做好安排,搞好策划,服务市教委,服务广大教育工作者。

2000年,《天津教育》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题讨论,并对一些区县和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吸引了天津市领导关注的目光。时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为《天津教育》题词:“科教兴市,教育先行。”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盛霖同志在读完《天津教育》2000年第3期刊登的专题报道《渔阳春雷动地来》一文后作了批示:“蓟县一中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做法很好,值得推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得有真招、实招、新招。希望天津教育杂志社的同志们再接再厉,为我市的普教宣传工作再做贡献!”时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为《天津教育》题词:“坚持创新,多出精品。”领导的关怀、肯定与鼓励,成为《天津教育》不断前进与创新的动力。

此后,《天津教育》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刊物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期间,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广泛宣传;对“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等大事件及时地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评论;围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现代化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教育重点工作组织选题,进行专题报道,开展问题研究,推广典型经验,传播动态信息。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天津教育》始终站在教育理论的最前沿。李岚清、陈超英、张俊芳、何致瑜、靳润成、孟庆松、黄永刚等领导,朱永新、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沈德立、刘长兴、张武升、田本娜等教育专家,蒋子龙、航鹰等社会知名人士都在刊物上发表署名文章。天津市各区县教育局局长和知名校长几乎都在《天津教育》上发表过言论。《天津教育》更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朱兆林、袁滨渤、徐长青等一大批名师通过《天津教育》走出天津,走向全国。

《天津教育》有数以千计的文章被全国多家权威教育报刊转载,刊物也多次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并连续被评为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天津教育》的编辑在全国教育报刊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这是一条清晰的教育宣传工作发展脉络。伴随着社会对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天津教育》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拓展舆论阵地,宣传教育发展成就,打造多元信息网络,加强舆情引导工作。

在天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各个重大事件和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中,都活跃着《天津教育》记者的身影。

60年来,他们踏遍了津沽大地的山山水水,走遍了津门学校的角角落落,见证了天津教育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天津教育60年来的光辉历程。他们敏锐的政治目光和敏捷的新闻反应能力,源于杂志社几代新闻工作者薪火相传、长期锤炼形成的以教育宣传为己任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如果说,多年积淀下来的职业精神,是取得这些成绩的保证,那么,对教育宣传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流淌在他们血液之中、促使他们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作为天津教育事业发展的记录者,《天津教育》在履行教育宣传工作的光荣使命的进程中,凝聚了编者、作者、读者多少汗水和智慧。其中,有三个人我们不能不提及,并对他们以及像他们一样支持《天津教育》工作的人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第一位是南开中学第三任校长、亚太地区教育专家、曾任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的杨志行先生。他集编者、作者、读者三种身份于一身,在《天津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与《天津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至1986年,时任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的杨志行先生主管《天津教育》。作为《天津教育》的编者,他殚精竭虑,为刊物的发展把脉掌舵,指明方向。杨先生还是《天津教育》的骨干作者,从1979年到2005年,他共发表了署名文章24篇。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89岁高龄的杨先生接受了《天津教育》记者的采访。他认真准备了发言稿,并在2009年第10期上发表了自己的言论。杨先生还是《天津教育》的忠实读者,从《天津教育》创刊到现在,每期《天津教育》他都认真研读,精心保管,读《天津教育》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岁月如歌,当年风华正茂的杨志行先生如今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但他仍然离不开《天津教育》,他说:“《天津教育》是我一生的伙伴。”

我们向杨志行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第二位是天津市教育专家、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原副校长李荼晶先生。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李先生潜心研究,笔耕不辍。从1982年起,李先生就为《天津教育》撰稿,到2004年,他在《天津教育》上共发表署名文章41篇,为推动天津市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退休后,李先生担任《天津教育》的义务评刊员,为提高《天津教育》的质量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每期刊物,他都认真研读。他的评刊文章笔锋犀利,做到“只认文章不认人”。每期评刊反馈时,编辑们都抢着读李先生的评刊意见。

有两件事尤其令人感动。一件是李先生中风后,右手不能再写字,他就用左手学写字,坚持写评刊文章,一坚持就是几年时间。另一件是他在2005年猝然辞世时,双手还捧着正在阅读的《天津教育》。

因为有李先生这样的作者、读者和评刊员,《天津教育》才保持几十年长盛不衰。

我们对李荼晶先生表示深深的怀念!

第三位是天津市教育专家、蓟县一中原校长张景。作为校长,张景把蓟县一中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全国,“野鸭子理论”名噪一时,《天津教育》也持续对蓟县一中进行了跟踪报道。张景校长还是《天津教育》的重要作者,他在《天津教育》上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天津教育》特约评论员,他撰写的评论及时、客观、犀利。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不计名利,一些时评文章他只署特约评论员或笔名,读者并不知道是他所写。

正是有了张景校长这样有水平且不计名利的作者和读者,《天津教育》才能始终站在天津教育甚至全国教育宣传的前沿,才能始终保持刊物的质量和品位。

我们向张景校长表示由衷的感谢!

60年风雨历程,《天津教育》始终坚持为教育工作者服务的宗旨,着眼教师教育教学需要,对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发挥了良师益友作用。

精心策划选题,认真编校稿件,为读者奉献精品期刊,是编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时刻想着读者,为读者排忧解难、传递温暖,是他们60年不变的情怀。

缘于这份情怀,《天津教育》的学科编辑每月到学校听课几次,针对教师们教学中的疑惑,有针对性地编辑稿件;

缘于这份情怀,《天津教育》的记者到基层采访时,给学生开讲座,讲怎样学习、怎样读书、怎样树立理想,学生们听得如坐春风;

缘于这份情怀,《天津教育》的编辑走到幼儿中间,讲故事、做游戏,孩子们心里乐开了花;

缘于这份情怀,每逢年节,编辑们都要给骨干作者寄去一张贺卡,发去一条短信,用这种简朴的方式维系感情,传递真诚。

编辑们心里清楚,作者,是刊物的支撑;作者,是保证办刊质量的关键。

60年来,在编辑们的精心指导下,从《天津教育》走出了一百多位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名师。他们,带来了《天津教育》的枝繁叶茂;通过《天津教育》,他们也实现了人生价值。

在天津教育杂志社这个大家庭中,还有其他三本精品期刊——《同学少年》、《启蒙》和《家长》。

20世纪80年代,天津教育杂志社敏锐地把握教育领域的新发展和教育期刊的新动向,在办好《天津教育》的前提下,又于1985年1月创办了面向初中学生的《课内外辅导》。数学家华罗庚、诗人臧克家、科学家茅以升、语言学家张寿康、作家严文井、高士其等为《课内外辅导》创刊题词,数学家陈景润撰文《树雄心,立壮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表示祝贺。《课内外辅导》以“做学生的良师、教师的参谋、家长的助手”为宗旨,以广大初中生为主要读者对象,遵照教学大纲,紧扣课本,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归纳知识、总结规律,点拨思路、设法巧记,诠释疑难、编写练习,提供学法、指导复习,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很快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认可和亲睐。创办仅三年,发行量就达到40万册,为辅助中学生读者学习、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作家魏巍、沙叶新,文学评论家叶嘉莹,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等社会各界人士对《课内外辅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课内外辅导》逐渐成长为一本特色鲜明、广受好评的教辅读物。一大批中学生在《课内外辅导》的陪伴和激励下一步步走上成才之路。

1998年7月,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感召下,《课内外辅导》更名为《同学少年》,语出毛泽东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刊物秉持指导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以展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弘扬科学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鲜明的时代感为目标,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在伴随中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刊物始终与时俱进,读者队伍日渐壮大,影响力持续增强。编辑部出版的增刊《中考成败作文》和《高考成败作文》更成为拳头产品,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以《课内外辅导》“巧记妙喻”文章结集出版的图书为蓝本,编辑部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专题片《陈铎老师教我巧记》系列电视片(15集)在央视第一、二、七套节目中播出后,深得中学生观众的欢迎。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同学少年》也得到了业内人士认可: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入选首届“中国期刊方阵”,荣获华北地区“十佳”期刊称号,刊登的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少儿报刊奖、全国中学报刊作品编辑奖、中国“六一”编辑奖等。

1986年1月,亲子共读的学前教育期刊《启蒙》创刊,全国妇联原主席康克清同志为《启蒙》创刊题词。《启蒙》自创刊伊始就秉持“为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向家长、保教人员介绍国内外最新幼儿教育理论,交流科学育儿经验,普及科学育养知识”的办刊宗旨,融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集众家之精华,扬一刊之特色,使之成为“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刊物”。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慕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作家冰心和陈伯吹等都对《启蒙》投来关注的目光。《启蒙》的期发量达到近四十万册,逐渐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学前教育期刊。二十年来,天津市的幼儿基本都是捧着《启蒙》健康成长的。

2005年1月,《启蒙》改为每月两版,分为《启蒙》(0~3岁)版和《启蒙》(3~7岁)版,内容更细化,辐射面更大,社会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刊物连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2004年9月,被中国北方期刊奖评选委员会授予“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荣誉称号。2005年1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荣誉称号。2006年9月,被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天津市新闻出版局授予“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9年9月,再次被授予“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荣誉称号。

1992年11月,《中小学生家长学校》创刊,1993年更名为《家长》。《家长》的创刊,填补了国内义务教育学龄段孩子家教期刊的空白。刊物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为家长介绍科学的教子理论,传授行之有效的教子方法,总结家教失误和教训,交流成功的教子经验,解答家教中的难题,并帮助家长辅导孩子学习。这些内容深受为人父母者的欢迎,《家长》也被誉为“中小学生父母的贴心教子顾问”。老将军孙毅为刊物题词,冰心、方纪、慕凌飞、李鹤年、马三立、葛存壮、姜昆、冯巩、鞠萍等社会知名人士,都在刊物上畅谈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以及家庭教育的感受和经验。

1995年,《家长》编辑的《家长辅导必读》系列丛书正式出版,配合教科书,特邀名师逐课编写“课本辅导”。到目前为止,《家长辅导必读》系列丛书已再版十多次,涵盖小学全部学段,累积销售数百万册。

2005年,《家长》以“春晖在线”栏目为依托,开通了“春晖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心理辅导咨询公益热线”,邀请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专家每周双休日免费为广大读者解答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累计接听来电万余次,为全国各地的家长和青少年排忧解难。

《家长》多次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和“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荣誉称号。

为了幼儿、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了教师和家长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配合天津市教委中心工作,开展公益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天津教育杂志社义不容辞的职责。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天津教育》、《同学少年》、《启蒙》、《家长》等期刊为阵地,天津教育杂志社与天津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处室和重要社会团体,联合举办了“与语文大师相约在金秋”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天津市第三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启蒙杯”天津市首届幼儿教师创新大赛、“相信科学,战胜‘非典’”主题公益活动、春晖家长学校等多项主题教育公益活动。

这些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十年来,天津教育杂志社积极拓展教育服务领域,承担天津市教委大型图书的编写任务,先后精心编纂《天津教育发展巡礼》、《天津教育资讯博览》等。以四本期刊为依托,天津教育杂志社还陆续开发并出版了涵盖教育、教学、教辅多个领域的增刊十余种,如《天津市第三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天津市教委基础教育咨询委员会调研成果汇编》、《引领小学教育走向科学发展》、《中考(高考)成败作文》、《高考攻略——挑战高分》等,还策划开发了《高中文言文古诗词一本通》、《幼儿园启蒙课程》等书籍,并成功进军教材领域,编写完成了天津市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心理健康》和《学习智慧》。各类增刊和专业书籍,与四刊相辅相成,发挥各自不同的服务职能,形成了立足天津、面向全国的辐射效应和发展态势。

立社靠精品,发展靠人才。天津教育杂志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任用,打造了一支德高业精、敬业进取的专业工作者队伍。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政治理论,强化办刊的政策意识和大局意识;定期举办编辑职业技能培训、论文大赛等,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近年来,在天津市举办的编辑职业技能大赛中,我社屡获殊荣,取得团体第一名和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先后有四人荣获天津市“十佳”中青年编辑称号,有一人被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授予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称号。我社还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发行工作者队伍,他们同样为杂志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年风起云涌,60载春华秋实。杂志社的荣誉柜内,陈列着一个个金灿灿的奖杯和一本本鲜红的证书。“天津市优秀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荣誉的背后,是几代杂志社人的汗水与智慧,是天津市各级领导的帮助、引领与支持。

感谢每一个为天津教育杂志社做出贡献的人!

60年,有风起云涌,有岁月流晖。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思念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人们。风雨同舟,我们破浪前行;一路欢歌,我们携手走过。

如果说天津教育杂志社的60年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壮丽画卷,那几代杂志社人的坚守与奉献,就是一笔笔重彩,尽情地挥洒在这幅无限延伸的画卷上,从血气方刚到鹤发童颜,从五色斑斓到黑白相间……

60年,《天津教育》记录着与她同行的事业;60年,《天津教育》感恩着和她相伴的人们;60年,《天津教育》践行着与她共生的使命;60年,《天津教育》书写着对党的教育宣传事业的无限忠诚!★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论文下一篇:传统教育中网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