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月光启蒙范文

《月光启蒙》反思

陈秋萍

《月光启蒙》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化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

一、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

《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母亲的启蒙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

(一)读歌谣,感受内容美读第一首歌谣,想画面,感受画面之美,读第二首歌谣,酝酿情感,体会歌谣给予我的启蒙是爱劳动,爱生活。

(二) 听歌谣,体会音韵美听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三)悟情感,体会母爱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二、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在教学童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去读文中的三首童谣,想想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读?学生读得方式很多,用活泼的语气读,用舒缓的语气读,用拍手的方式读等等再由此想到小时熟悉的童谣。由熟悉的童谣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

三、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在教学完课文后,我又出示了《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读来。“„„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第二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

张泾实验小学 龚小敏 201604 说对教材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猜谜语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意境幽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在教学中要形象再现歌谣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这也是本科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把“美妙”一词作为整个课堂的灵魂,分三个板块展开教学:第一板块:“童年夏夜的美妙”;第二板块:“民间文学的美妙”;第三板块:“母子情深的美妙”。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在月光下给我的润物细无声的启蒙,感受母亲那无私的爱和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芳香”和两个“长”的特殊含义,体会课文中比喻句的精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夏夜的美妙;

3.联系上下文,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要形象再现歌谣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同学们,小时候读过民歌童谣吗?课前咱们先热热身,读读这些民歌童谣,喜爱的可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老师看到了你们脸上喜悦灿烂的笑容,一定勾起了你小时候的回忆吧。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含有这么多个童谣的优美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启蒙”是什么意思?

(“启”是启发、启迪,古人将还不懂事、不明理的小孩子叫“蒙童”。“启蒙”的意思通俗来讲就是——小孩子刚开始接受教育

2、 -----月光启蒙,柔柔的月光、淡淡的月色,该怎样读? ----月光启蒙

二、 检查预习

1、 检查字词

(1) 带生字的词语,开火车领读(了解三样农活) (2) 多音字“莲花落”理解,读准 (3)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短语

柔和的月色 如水的月色 最美的时辰 美妙的夏夜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2、这篇课文的作者孙友田,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理事,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杰出诗人。他的母亲不识字,可每当作者回忆往事时,他总是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预习过课文了,你们知道母亲在月光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

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基本理清了,看来大家预习的很认真。

三、感受童年月夜的“美妙”

1、在作者孙友田的记忆中-----(显示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能找出这句话中的中心词吗?(美妙----找的可真准!)“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到第五自然段,找一找让你感受到“美妙”的地方,画出关键的句子,体会一下美在哪。(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

(1)月夜的景色很美

说的真好,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2)母亲的形象很美

下一句你觉得美吗?特别是哪个字,让我们感觉特别的美妙?(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3、总结:柔和的月色,爱我的母亲,多么美妙的夏夜!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老师来给大伙配上音乐,----

4、学生配乐齐读。(配钢琴曲) 母亲的歌声美

交流,相机引导:三月的和风给你怎样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指名说)这两个比喻准确地把母亲那轻柔中带着一丝活泼的嗓音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四、感悟民间文学的“美妙”

※歌谣(第二至第五小节) 第四小节:

1、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这个被母亲搂在怀里的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2 那动听的歌谣呢?(想)那就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谣也飘出来了-------(课件播放歌谣的乐曲)

2、

3、 听着母亲的歌谣,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所以,母亲这么一唱,小院立即-----(生接着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的歌谣和花儿的芬芳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的音韵是“芳香” 对呀,这音韵优美动人,令作者陶醉,仿佛让我们感到她的歌声都是带着香味的,真是美妙啊!

美美的读 第五小节:

过渡: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母亲的心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歌谣呢?

1、

2、 静下心来,默读第五自然段,看谁的眼睛找得准。(生默读第五自然段)(家乡滋学生一般只找到后两个,教师引导 养 天资聪颖 亲人影响)

聪明的你读读这段第

一、二句话,想想:还与什么有关?

2、理解两个“长”字

(出示:两个“长”字点红)这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这两个“长”字的意思一样吗?五谷生长我们可以理解,难道歌谣也是生长出来的吗?

(1)学生交流 (前:生长;后:创造、流传) (2)教师总结

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从作者的家乡安徽流过,带来的不是肥沃的泥土,而是贫瘠的泥沙,种庄稼收成不好。但是,作者家乡的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消沉,没有被贫穷的生活压倒,而是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民歌民谣。所以说前一个“长”是生长庄稼,后一个“长”是创作歌谣的意思。

3、理解“混沌”和“豁然开朗”

(1)滔滔的黄河水让这些歌谣流传至今,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并通过传唱,用歌谣把(继续出示引读:母亲用歌谣„„童心豁然开朗。)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混沌 :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

(3)出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让我们读读母亲唱的其中两首歌谣。

4、出示两首歌谣:

过渡:你们读读看,母亲想通过这两首歌谣让我明白些什么?边读边思考,然后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交流:

勤劳(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勤劳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母亲用这首歌谣告诉我,即便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也不能放

3 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神话

1、(边出示,教师边范读)过渡: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板书:讲神话)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2、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在这句话中,作者又把母亲比作了什么?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

因为母亲在我心中是那么美丽、圣洁,所以作者把月光下的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那一则则神话故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过渡:母亲的这些神话故事让作者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想象的空间。这个时候,母亲又为我吟唱起幽默风趣的童谣(板书:吟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童谣(第七节至第几节)

1、唱童谣

其实这些童谣如果用拍手歌的形式来唱,你会觉得更有趣,不信我们一起来试试。 全班一起拍手唱童谣

你们喜欢这些童谣吗?喜欢它的什么呢?(幽默风趣,读起来非常的有节奏)(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2、一首首童谣听多了,作者还真有感觉了,什么句子工整啦,句末押韵啦,渗透几分风趣啦。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孙友田的诗歌。

3、出示孙友田的《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拍手齐读,像什么?(童谣)

2、

※谜语(第十节)

那么有趣的童谣读过,我再也睡不着啦,又缠着妈妈猜谜语。这一段,我想和一位同学合作,演一演。谁愿意?

1、

2、

3、

所以说,

母亲把用童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是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生演绎

从一开始的猜不出,到最后的越猜越顺利,这一则则谜语,让我有了什么样的变师:是母亲让他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 化?

小结美妙:

1、 在作者孙友田的记忆中(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吗? (学生交流)

2、小结:是呀,童年的夏夜不仅有美妙的月色,还有这好听的歌谣,动人的故事,有趣的童谣和谜语这些充满“爱”的启蒙,怎不美妙!

3、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五、体会母子情深的“美妙”

1、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结:(对照板书)母亲在月光下给我(指板书:唱歌谣,讲神话,吟童谣,猜谜语)这些启蒙教育就像月光那么柔美,启迪着作者的想象,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引读14小节)

2、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3、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时间的车轮却无情地碾碎了她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年迈的母亲因患老年痴呆症,而永远失去了记忆。当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上,却再也认不得我,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作停顿)

4、看着眼前的母亲,想起当年的母亲,你想,此时的作者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5、回到课题

柔柔月色,爱的启蒙,再读课题——月光启蒙。 同学们,读着这篇文章,你在想些什么?

(想自己的母亲,想母亲给予自己的启蒙,给予我的爱„„)

六、推荐阅读

一首母爱小诗

七、作业

1、搜集、阅读写母爱的文章,如:孙友田《母爱似水》。

2、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在班级里交流。

板书: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爱

唱童谣

猜谜语

第三篇:月光启蒙

18、月光启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

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 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9.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祝淑芳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人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意蕴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让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是智慧与情感共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自主探究,品味歌谣魅力

1.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凝聚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播放视频“小老鼠,上灯台”后板书:《月光启蒙》。 齐读课题——《月光启蒙》。启蒙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这一课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呢?)

2.学习课文内。

(1)轻声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他是怎样启蒙我的? (2)找出文中的歌谣、童谣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汇报学习情况:

(1)把自己喜欢的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2)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师,概括。(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的民间文化之一——民歌民谣是神奇的,有着神奇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语言之门。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感悟月光下母亲的启蒙

1.刚才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歌谣)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你能打个比方说说母亲的歌声像什么吗?

4.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那时的我,快乐、幸福、陶醉„„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设计意图: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这里,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传下来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指什么?第二个也作“生长”讲吗?联系上下文想想。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美,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教师深情叙述: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美,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

8.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9.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同学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师。 夏夜篱笆小院里,明月星光相陪伴。 声声歌谣母爱情,混沌童心豁开朗。 智慧才华母点燃,文学种子播心田。 从此踏上文学路,飞向诗歌的殿堂。 诗人感激母爱情,叙事散文寄深情。

[设计意图: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本环节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板块:升华拓展,表达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通过细细品味,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勤劳、聪明、疼我、爱我,一个令我骄傲、令我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此时你如果是孙友田,面对失去记忆的母亲,会怎么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用:“母亲啊!--------”的句式说一句话。或唱一首歌或朗诵一首诗。

师:有一个人,他永远占据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有一种爱,它让你任意的索取却不要任何的回报------“母亲”,一个多么响亮的字眼,一种多么深沉的爱,让我们感谢母亲,感谢他赐予我们的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无私的爱。请同学们齐声回答:如何感恩母爱,如何付诸以行动?(言行文明、尊师守纪、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3.作业:回忆母亲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给过你那些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一封感恩信。 4.板书:

月光启蒙 唱歌谣

情感

讲故事

想象

最美的母亲 唱童谣

语言

最深的母爱 猜谜语

智慧

5.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课文。播放周峰的“母亲,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3、联系生活,组织学生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4、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激发情感,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第四篇: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17课

[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以文为本,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情智并重,拓展学生课堂语文实践空间,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有效课堂。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品析夏夜的美妙,感悟母亲的启蒙。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题。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写母亲的诗呢?(生自由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是《游子吟》,喜欢吗?带着你们的感受背背吧!(背《游子吟》),儿子与母亲之间总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现代诗人孙友田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后来能在诗坛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离不开童年时不识字的母亲的启蒙,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他写下了《月光启蒙》。现在,让我们随着这篇文章走进他的童年。

2、板题《月光启蒙》

二、读题质疑。

1、读题。

2、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3、生质疑:(什么是启蒙?月光怎么会启蒙?怎么启蒙?„„)

4、“学贵有疑”,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一起走进课文。

三、初读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汇报自己喜欢的语段。教师相机大屏幕出示以下重点指导句段: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相机指导读句中的2个轻声词)

“小红孩,上南山,豁荆草,编箔(bó)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相机指导读句中的生字词) 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dùn)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重点指导字音:落(lào)、混(hùn) ②你知道“莲花落”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民间传唱的曲艺) ③结合句子推想出“混沌”的意思。

④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叫启蒙。(师指黑板上的课题)

3、整体感知。

作者围绕“月光启蒙”这个主题回忆了儿时的哪些经历呢? (相机板书:唱民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

是的,作者回忆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聪明的孩子还能把文章读成一个词,想想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感受。师生一起板书:美妙。(请你们用目光用心地看老师写这个词)

四、品读1-5自然段。

1、美妙的感觉不仅用眼睛看,更要用心灵去体会。我们就先来看唱民谣这部分,请大家默读1-5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让你感受到最美妙的地方,它可能是一个词,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画面。动笔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写在旁边。

2、同学们读得这样投入,一定有感触。谁愿意说说文中什么地方能让你产生美妙的感觉。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学习。

多媒体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指名读,别的同学边听边放电影)

①刚才你们听了他的读,在脑海仿佛能看到什么?(生说)(师:你看到了星光的灿烂/看到了月色的柔美/看到了恬静的篱笆小院„„)

这就是当时夜景的美妙(板书:景)

②刚才同学们都能从语言文字中想象出画面来,这种在脑海中放电影的方式是学习语文常用的好办法。谁能通过读把这景美的画面展示给大家。

③指读、评价(瞧,月色多柔和,你能再读得柔美一些吗?/你读出了梦幻一般的美/你的读好诗意„„)

④齐读。(用让我们一起感受吧!)

评:此时,你们一定都陶醉在柔美的月色中,才读得这么好。这也是孙友田眼里最美的时辰,因为不仅有柔美的月色,还有(点击)„„

多媒体: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指名读,看着这样的文字,听着这样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

②真用心,读懂了这样简单的文字背面包含的情感。这就是亲情的美妙(板书:情)请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达。(指名读)

③这景的美、情的美,让我们忍不住想再来看看这月夜下的一幕。(点击插图)你看到了这是怎样的一幕?(温馨、甜蜜、幸福„„)

④把第一自然连起来读出这打动人心的一幕,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你的声音。(齐读)你们把老师读醉了。 过渡:文章中还有什么地方也让你这样陶醉呢?

多媒体: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①指名读。(多媒体出示以上句子)哦,你醉在母亲的嗓音里。(板书:音) 母亲萦绕在我心中的嗓音像

,像

。三月的和风多轻柔,小溪的流水多舒缓,谁还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②真好,听了你的读,老师仿佛听到母亲甜甜的深情的吟唱。这声音使人宛如闻到花香一般令人(

),那你就(

)地读读。

(点击):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声音充满芳香令人(

),那你就(

)读读。

③这声音能有这么美妙的感受更因为母亲的吟唱里有她的爱呀!

师:爱什么?(爱孩子、爱歌谣„„)还爱什么?在母亲的吟唱的歌谣里走个来回,你会有更新的体会,你特别喜欢哪一首?(指名读)还有喜欢不一样的吗?(指名读)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生说:母亲很辛苦,但她很快乐„„。从中你能读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带着刚才的理解读(齐读)(板书:歌) 怪不得作者说(引读):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怪不得作者感叹(点击):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①句中有个特别的地方是(长),两个长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第一个“长”是指(生长),能给第二个“长”换个词吗?(产生、流传)

②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产生歌谣却用长歌谣呢?长歌谣的“长”里你能品出什么呢?(家乡是产生歌谣的地方,说明这里的歌谣„„)瞧,诗人用词用得多精妙呀!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善用词。(带着体会读句子)

③故乡有这么丰富的歌谣,生活在母亲吟唱里的我心门被打开了。因此作者深情地写道: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聪明的孩子还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月光启蒙。(读)

④书读到此,你读懂了月光下母亲用歌谣启蒙了我什么呢?让我明白了什么呢?(生自由说)

五、诗意小结:

1、就像作者说的那样,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回味起这节课的种种感受不就像一首美妙的诗吗?让咱们以“

是美妙的”为开头抒发抒发,我先说第一句──柔和的月色是美妙的,(生接下去联系板书有感而说)。

2、是的,美妙在景中、情中、歌中、音中,那么童年的夏夜还有怎样的美妙?怎样的启蒙?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童年的夏夜,还有怎样的美妙? 板书:

17.月光启蒙

美妙

唱民歌(景、情、歌、音)

唱童谣

讲故事

猜谜语

第五篇: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稿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4.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煤矿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2.(屏幕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勾起你怎样的回忆?交流齐读

3.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孙友田童年的夏夜又是如何美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去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精读课文

1.(显示画面:月色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 教师范读第一小节(显示第一小节内容)

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在夏夜淡淡的月色中,篱笆小院就是如此温馨,如此美妙,(显示填空)而 的情景(学生说,教师板书),更是令作者难忘。

2.朗读体会唱歌谣

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里就只有“我”和母亲,母亲搂着“我”,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这是母亲为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两首歌谣

看来,同学们是这样读的,孩子们,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就告诉我们这两首歌谣应该怎样来读,你能找到它吗?

2、生汇报,随机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

读完这句话,你觉得刚才的童谣应该怎样来读(生:深情的、动听的。。。。。。)(师评价:找到了一个关键词语)请你读给大家听 *甜甜的、柔柔地读(指名读)(师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能再轻一些,柔一些吗?)(师范读引)

齐读第二首(师:再轻一些,柔一些。)

3、多么富有想象的童谣呀!如果能走进课文的情境,我们的朗读就更有味道了,现在你们就是小孙友田正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去静静地感受。

课件出示:音乐+第1----4节(配乐《星空》

4、师: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母亲搂着孩子坐在皎洁的月光下,听到了动听的歌谣传遍篱笆小院)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温馨,这个词用得多好呀!)

孩子们,母亲仅仅是在为我唱歌谣吗?母亲通过歌谣向我传递的是什么? 师:从母亲的歌谣中,我们看到母亲那浓浓的爱。板书:母爱

5、师:孩子们,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芳香的音韵”(是的,“芳香”是用来形容花的香味的,在这里作者却说“芳香的音韵”,用错了吗?咱们小组讨论一下。)

小院里的音韵之所以变得芳香,那是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

师:多好呀,这么美妙的歌声,让人---------------这个词多好呀!

6、我沉浸在母爱之中,如痴如醉。你能把这种陶醉的感情读出来吗?自己尝试。 “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出示第四节,指名读(能读得再陶醉一些吗?)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教室也仿佛飘满了芳香的音韵。(齐读)

小结: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7.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生长/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8.慈祥的母亲,唱完歌谣讲故事,她让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 想象的翅膀也越飞越远,而此时,母亲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1)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明月已至中天说明夜深了, “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读出来,指名朗读。

(2)美丽圣洁的母亲教给我的这些童谣琅琅上口,指名读第一则。 (生读,教师相机正音)

师: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说说为什么喜欢?生:很风趣。生:读起来很押韵。

师:朗朗上口,是吧!那么,要读出童谣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办法吗?生: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

师:你本身就是孩子哦!你想说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感觉,对吧! 生:还可以配上动作读。生:可以拍手读。

师:是的,打节奏、配动作,等等。总之,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

(学生饶有兴致地尝试多种形式读童谣)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一生站起)想展示哪一首?生:第二首。(教师建议全班打节拍,一生津津有味地读起童谣)师:你还对哪个部分感兴趣? 角色表演猜谜语:猜谜语又给了我什么?师: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师:把课文相关的句子读读看。

生读: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师:你能想象一下母亲说这句话的动作、神态吗?边想象边读读看,相信你会读得更有味道。

(可以把“笨”字字音拉长,很有感觉) 师:咱们也请个男生试试。

师:你瞧,多么慈爱的感觉啊!你要是长大成了父亲,对待孩子肯定比他妈要来得温柔。(众大笑)

9、(猜谜要动脑筋,我跟着母亲猜谜语,又给了我什么?-----无穷的智慧)板书:智慧

师: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就这样,母亲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我”呢?一分钟小结一下,把它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的空白部分。(乐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响起) 多媒体出示:母亲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

师: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我”呢?谁来说一说? 生:母亲把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

生:母亲把知识给了“我”,让“我”不会害怕未来的风风雨雨。 生:母亲把她浓浓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生受用。 生:母亲把幽默风趣伴着月光给了“我”,使“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

生:母亲把勤劳的种子、文学的种子还有想象的种子伴着月光给了“我”,为“我”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我”智慧的启迪。 是啊,夏夜的月光下,母亲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受益匪浅,我满怀深情的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出示:最后一段放出声读,你能读出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感情?板书:感激

过渡:同学们,通过细细的品味,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勤劳、聪明、疼我爱我、一个令我骄傲、令我自豪的母亲!

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当作者回家看望母亲时,母亲却成了这个样子:同时出示:图片+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0、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

而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3、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当我再想起那些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为自己的吟唱的那些歌谣的时候,你们此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伤心,感激,心酸,悲伤„„)再读读吧(出示相应的文字)

4、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题目,在这篇文章中是母亲给了我启蒙,为什么不用母亲启蒙而用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把人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母亲在作者心中就像那一轮明月那样圣洁,用月光启蒙做题目,更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怀念,来得更含蓄、更深刻、更有诗意。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了,每当我看到那一轮明月的时候,心里就会涌起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作业: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后来他写下了《母爱三部曲》,我们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就是选自其中的一篇,你们课后可以上网找来读一读,并且搜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它们一定会给你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2、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你哪些关爱和帮助,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她说点什么?写封感恩信。(配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疗合作范文下一篇:学习行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