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

2022-09-11

当代的学生正面临着“情感的死亡”。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河北某高校的大学生, 因为担心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笑话, 竟将从河北农村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校门口, 对母亲带来的一篮子粽子也让她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最后, 这位母亲不得不含泪离去。

我在任教经历中, 也曾看过这样几个场景:某女生, 有一次其父亲来学校为她送雨衣。当时正在上课, 老师让她出去见其父亲, 而她却一把夺过雨衣, 大声训斥父亲快离开, 父亲非常难过, 却无可奈何。

以上这两个例子, 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敢断言, 比这些镜头更严重的肯定还有。对于家长的这种种无奈, 我们语文教师能做些什么?

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 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都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开展亲情教育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一个良好体现。其次, 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素质概念, 它除了必要的语文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外, 更多地体现在其人文精神上, 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 他的语文素养不可能提升得很高。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教的写法是孝与文的结合, 正所谓不孝不教。学生体会不到这一点, 接受再多的教育也枉然。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的一些初步尝试。

1 创设情境, 触动学生爱的心弦

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 其中不乏孝敬教育素材, 这些都为我们开展亲情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陈情表》。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 人们常以“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相提并论, 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要想使同学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情, 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

首先, 课前放歌曲, 满文军的《懂你》。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 教师导入新课:“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一首《懂你》道尽了天下父母无私的奉献;“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言尽了天下孝子永恒的企盼。懂你, 难道我们都真的能读懂这分永恒的亲情吗?

然后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诵散文《一碗馄饨》:

那天, 她跟妈妈又吵架了, 一气之下, 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 看到前面有个面摊, 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 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 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 看到她站在那里, 就问:“孩子, 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 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 我请你吃。”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 刚吃了几口, 眼泪就掉了下来, 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 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 对面摊主人说, “我们不认识, 而你却对我这么好, 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 我跟她吵架, 她竟然把我赶出来, 还叫我不要再回去!”婆婆听了, 平静地说道:“孩子, 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 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 你就这么感激我, 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 你怎么去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 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 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 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 饭早就做好了, 你再不回来吃, 菜都要凉了!”这时, 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 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 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亲情是阳光, 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清泉, 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三个句子, 要求用比喻, 三个句子构成排比。最后, 再将自己对亲情的感受付诸笔端, 记下这瞬间迸发的思想的火花。

2 创造时机, 在交流中体会爱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了解亲情, 体验亲情的无私与伟大, 并让学生回报亲情, 把对父母的关爱付诸行动。我充分利用节日这一时机开展特色活动。

如当放假的时候我会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些特殊的作业:写一篇采访稿。采访对象是家长, 内容是他们工作的情况。又如, 在母亲节前夕, 倡议学生做“呵护鸡蛋, 体会母爱”的亲情实验, 即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要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生鸡蛋保护好, 在一天的时间内, 使它保持完好无损。

当我问起孩子们保护鸡蛋的感受时, 无论是鸡蛋破损了的同学, 还是鸡蛋完好无损的同学都喊一个字——“累!”

在课上交流时, 一位同学说:“当了一天鸡蛋的母亲, 把我弄得筋疲力尽。唉!当鸡蛋的母亲都这么难, 那么要当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的母亲该有多难?”还有同学说:“唉!我对鸡蛋可真是放在手心里怕碎了, 含在嘴里又怕化了呀!我简直像个妈妈似的, 累死了。”

等孩子们感慨发完后, 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 老师让你们体验了一下母亲的角色, 你们对鸡蛋的呵护不就相当于妈妈平时对你们的呵护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从孩子们明澈的双眸里, 我读出了温情和感动。同学们纷纷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将这次实验的感受和对母爱的深刻体会写下来作为母亲节的特别礼物献给了妈妈。

3 抓住时机, 以亲情呼唤亲情

古今中外, 以亲情为主题的题材的作品有很多, 这些书籍、文章、影视资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是非常的受用。读着这类文章, 亲情的温馨会扑面而来, 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 进行亲情熏陶, 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

如《俺爹俺娘》:著名摄影家焦波, 从给爹娘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作品集, 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两个世纪老人30年间的生活片断, 张张深情、段段精彩。这100多幅作品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编织出一个个游子想念爹娘、思念家乡的图片散文故事, 让学生完全陷入了一种感动的浓情之中。又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 度过了几十年坎坷的岁月。最困难的时候, 母亲甚至上街卖冰棍贴补家用。后来家境好转, 张洁一心期望给母亲一个舒适幸福的晚年。不想因为脑垂体瘤手术后引起血栓, 母亲丢下张洁, 离开了人世。她追念最后的日子里, 宽仁的母亲对女儿的顺从、依赖、忍让、刚强率真的女儿对母亲的体贴、埋怨、痛悔……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 一夜之间都不复存在, 只有这些椎心泣血的文字, 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

我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 使孩子们感悟出亲情的可贵。

为加强亲情教育, 培养学生拥有感恩之心,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做起, 努力将亲情教育落到实处。愿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

摘要:当代的学生正面临着“情感的死亡”, 对亲情的“视而不见”和麻木。针对这一现象,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亲情教育的重担, 在语文课上唤醒学生沉睡麻木的心,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亲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下一篇:流动性空间美学初探——以密斯·凡德罗的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