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启示传统建筑论文提纲

2022-09-27

论文题目: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研究

摘要:西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在适应生活环境的普遍特征下,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也表现出独有的特性,彝族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发源于与中原文化并行发展的古羌部落,在地域分布上横跨多个气候带和地理单元,与西南地区土著文化相互融合后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彝族族系,对该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多元文化,复杂地理地貌、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的综合影响下,促成了地域差异显著的传统聚落景观。同时,其营建过程中也积淀了丰富的人地协调经验,是西南彝族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然而,随着城镇化向西南地区纵深推进,大量彝族传统聚落被“千村一面”的“新寨”取代。在此过程中,对文化价值、空间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忽视,严重威胁着西南彝族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利用现存的传统聚落,探索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实现对其景观价值的再认知,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以分布于四川凉山高寒、滇中温和与云南红河干热三个典型地区的彝族传统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整体性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以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为基础,综合利用空间分析、实测分析、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结合聚落景观的研究范畴,从文化智慧、环境适应智慧和生产生活智慧三个方面对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过程中蕴涵的生态智慧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区域环境、聚落周边环境、聚落景观要素和聚落传统建筑等多个层次深入剖析自然环境与聚落景观文化内涵、社会结构、资源利用和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揭示聚落景观营建的环境适应逻辑和“人-自然”协调的根本内涵。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是聚落景观空间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并通过传统文化表现、聚落景观空间营建和生产生活实践得到反映。具体而言:传统文化记录了聚落景观营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过程,以祭祀文化、社会关系、信仰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代表,构建了“环境-传统文化-空间”关系;聚落景观空间表达了其与自然环境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协调结果,以聚落布局、景观要素、建筑空间和材料应用等为代表,构建了“环境-空间”关系;生产生活实践揭示了聚落景观营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目的,以持续生产、生产灌溉、生活用水、生产方式为代表,构建了“环境-生产生活-空间”关系。此外,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过程中蕴涵的生态智慧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体现在系统性、两重性和多维性等方面。总结论文研究,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在不同地区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环境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导因素。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表现在文化智慧、环境适应智慧和生产生活智慧三个方面,并反映于文化、社会、资源和空间四个维度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当中,其中“环境-空间”关系是其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生态智慧的多维性特征可对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传承和发展及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彝族;聚落景观;西南地区;生态智慧;传统聚落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2.3 概念界定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研究

1.3.2 生态智慧相关研究

1.3.3 既有研究小结与本文研究重点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的环境特征解析

2.1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现状调查

2.1.1 对象筛选

2.1.2 调查过程

2.1.3 调查内容

2.1.4 调查结果

2.2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的文化环境

2.2.1 文化起源

2.2.2 碰撞发展

2.2.3 社会结构

2.2.4 祭祀信仰

2.3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3.1 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3.2 凉山高寒地区

2.3.3 滇中温和地区

2.3.4 红河干热地区

2.4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周边环境及景观要素特征

2.4.1 聚落周边环境特征

2.4.2 聚落景观要素特征

2.4.3 聚落传统建筑特征

2.5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内容架构

2.6 小结

3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文化智慧

3.1 祭祀文化

3.1.1 祖灵信仰主导下的“天-神-人-地”关系

3.1.2 毕摩个体智慧主导下的差异化选址

3.1.3 “蒙格”与祭祖需求主导下的开敞空间边缘化布局

3.2 社会结构

3.2.1 等级制度下的土地管理智慧

3.2.2 社会公约下的森林管理智慧

3.3 信仰崇拜

3.3.1 中柱宇宙观与聚落的立体空间层次

3.3.2 火崇拜与火塘的空间组织

3.3.3 虎崇拜与“格菲”建筑的形成

3.4 自然崇拜

3.4.1 “神山”崇拜-对生存载体的敬畏

3.4.2 “水”崇拜-对稀缺资源的重视

3.4.3 “神林”崇拜-对生产生活资料的保护

3.5 小结

4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环境适应智慧

4.1 地形适应特征

4.1.1 高山地区聚落景观空间自由灵活

4.1.2 浅丘坝区聚落景观空间紧凑丰富

4.1.3 浅丘河谷聚落景观空间复杂立体

4.2 气候适应特征

4.2.1 聚落景观要素的微气候调节作用

4.2.2 高寒地区的搧架板屋聚落

4.2.3 温和地区的版筑合院聚落

4.2.4 干热地区的邛笼土掌聚落

4.3 乡土材料应用

4.3.1 与社会经济关联的地域材料

4.3.2 与自然环境适应的乡土材料

4.4 小结

5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产生活智慧

5.1 生产生活功能与林地资源的协调智慧

5.1.1 农田-树篱-农田的镶嵌景观格局

5.1.2 聚落-林地相协调的空间格局

5.1.3 林地-农田-牲畜圈的资源持续利用格局

5.2 生产生活需求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智慧

5.2.1 聚落景观营建与水系的协调智慧

5.2.2 生产生活与自然协调的水资源管理

5.2.3 分井分类的生活用水智慧

5.2.4 刻木分水的生产用水智慧

5.2.5 水田彝族的坡地蓄水智慧

5.2.6 高山彝族的“雷打田”智慧

5.3 生产生活方式与土地资源的协调智慧

5.3.1 烤烟农业

5.3.2 稻作农业

5.3.3 旱作农业

5.4 小结

6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系统梳理

6.1 基本内涵

6.1.1 文化智慧

6.1.2 环境适应智慧

6.1.3 生产生活智慧

6.2 内在联系

6.2.1 系统性特征

6.2.2 两重性特征

6.2.3 多维性特征

6.3 相关思考

6.3.1 普适性与特殊性

6.3.2 与现代生态技术的关系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1.1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有三种表达方式

7.1.2 自然环境是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主导因素

7.1.3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由四个维度构成

7.1.4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生态智慧的本质是“环境-空间”关系

7.1.5 西南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传承与发展建议

7.1.6 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7.2 创新之处

7.3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C.与研究相关的资料整理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观论文提纲下一篇:集团税务标准化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