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复方治疗肝癌80例临床观察

2022-09-13

原发性肝癌 (以下简称肝癌) 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西医认为其主要是由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饮用水污染, 以及化学致癌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治疗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中医根据其症状和体征, 将其归属到“癥瘕”、“肝积”、“积聚”、“下血积”、“癖黄”等范畴, 治以健脾理气、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我院2006年2月至2009年5月采用化疗加肝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40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上制定的新的肝癌诊断标准[1]: (1) 病理学诊断:肝内或肝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2) 临床诊断: (1) AFP>400μg/L, 能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 并能触及坚硬及有肿块的肝脏或影像学检查具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者; (2) AFP≤400μg/L, 2种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或有2种肝癌标志物 (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及α-L-岩藻糖苷酶等) 阳性及1种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者; (3) 有肝癌的临床表现并有肯定的肝外转移灶 (包括肉眼可见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发现癌细胞) 并能排除转移性肝癌者。 (3) 体力状况 (KPS) :评分在60分以上。排除年龄在<18岁及>65岁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过敏体质, 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符合以上标准的80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 男31例, 女9例;年龄24~63岁, 平均49.7岁。对照组40例, 其中男30例, 女10例;年龄23~62岁, 平均50.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灌入化疗药物, 灌入药物为顺铂50~60mg、阿霉素30~40mg、丝裂霉素10~20mg、氟尿嘧啶1.0~1.5g, 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近端, 用40%碘化油加明胶海绵栓塞, 治疗后应用西药护肝及增加能量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复方肝复方水煎液,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桃仁、茯苓、柴胡、鳖甲、半枝莲、金刚藤、芍药、三七、莪术、香附、桃仁。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1;与对照组相比, #P<0.01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1, *P<0.05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疼痛、肿块大小, 血常规、肝、肾功能, 甲胎蛋白 (AFP) 等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其中恶心、呕吐评价指标采用WHO认可的标准, 分为0~4级[2];肿块大小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计算[3]。

1.5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 (CR) :肿瘤完全消失, AFP恢复正常;部分缓解 (PR) :肿瘤缩小超过50%, AFP恢复正常;稳定 (NR) :肿瘤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 AFP变化不明显;恶化 (PD) :肿瘤增大超过25%。

1.6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2组患者每次治疗后, 每个月复查1次, 以观察其近期疗效。治疗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其中0~1级29例 (72.5%) , 均在症状出现后的1~3d内缓解, 其余11例消化道反应症状较严重, 在3~5d后消失。40例患者疼痛缓解均明显。对照组共21例 (52.5%) 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均为2~3级, 5~7d后应用止吐药后症状缓解。14例疼痛缓解不明显。

2.2 近期疗效比较

治疗组40例中, CR0例、PR10例、NR23例、PD7例, 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40例中, CR0例、PR7例、NR16例、PD17例, 总有效率为57.5%,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肿块面积均有缩小, 治疗组更为明显 (P<0.01) 。2组治疗前后肿块面积比较, 见表1。

2.3 血液指标

2.3.1 外周血常规

治疗开始前2组病例外周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 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下降, 经过检验, 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3.2 肝功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后ALT、AST、γ-GT上升不明显 (P>0.05) , ALB虽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2组治疗前后TB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治疗后ALT、AST、γ-GT显著性上升, P<0.01, ALB上升明显 (P<0.05)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见表2。

2.3.3 AFP变化

治疗后1个月复查, AFP下降超过5 0%者治疗组77.5%, 对照组60.0%, 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 发现时多是晚期, 已失去手术机会, 中医药已成为治疗肝癌的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 肝癌“癥瘕”、“肝积”、“积聚”、“下血积”、“癖黄”等范畴。《医学正传》曰“大凡腹中有块, 不问癥瘕积聚, 俱为恶候”。《难经·五十五难》:“然积者阴气也, 聚者阳气也, 故积者五脏所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 上下有所终始, 左右有所穷处也;聚者六腑所成, 其始发无根本, 上下无所留止, 左右无所穷处, 其痛常移易也。”现代医学对中医治疗该病的医方及中草药也进行了广泛研究, 产生了不少有效的方剂和中药生物碱制剂, 并取得较好疗效[4]。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也引起人们瞩目, 并有广阔前景[5]。鉴于肝癌起病隐匿、迅速、进展快, 死亡率高, 并且对放化疗、局部插管化疗等项治疗均不理想, 尤其是晚期肝癌其中位生存期仅为2个月[6]。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晚期肝癌疗效, 减轻患者痛苦, 延长带瘤生存时间, 是目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癌的发病与其他肿瘤的发病机制一样, 表现为本虚标实, 晚期患者多为正气虚损, 治疗上应以扶正培本为主, 祛邪散结为铺。肝复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理气, 芍药、三七、莪术、香附、柴胡、桃仁舒肝理气, 活血化瘀;鳖甲、半枝莲、金刚藤软坚散结。现代药理证实, 肝复方对免疫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 可有效抑制AFP的表达[7]。

本组结果表明, 肝复方配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有效率达82.69%, 肿块面积缩小明显。可明显减少疼痛状况, 改善肝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摘要:目的 探讨肝复方在原发性肝癌化疗中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按常规化疗方案治疗, 治疗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服肝复方。随访6个月~1年。结果 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2.5% (33/40) , 对照组为57.5% (23/40) ,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肿块面积均有缩小, 但治疗组更为明显 (P<0.01) 。结论 肝复方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可减少疼痛, 改善肝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肝复方,原发性肝癌,化疗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3) :135.

[2] 韩锐.肿瘤化疗预防及药物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1:750~751.

[3] 于世英.肿瘤临床诊疗指南[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67, 412~413.

[4] 汤钊欧, 余业勤.原发性肝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9:378.

[5] 刘允怡, 赖俊雄, 梁惠棠.全身免疫化疗治疗肝癌的效果[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6, 13 (2) :129~131.

[6] 高水良, 马胜林.常见肿瘤的诊疗手段与评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25.

[7] 孙丽群, 王品发.肝复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 (6) :10~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于我国《物权法》第74条规定的建议下一篇: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