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县城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宜居宜业县城范文

着力旧城改造打造宜居宜业县城

着力旧城改造提升城市品位

各位委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空前加强,县城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的承载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强,城市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县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社会和城市自身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旧城区街道狭窄、管线乱布、市政设施落后、建筑立面形象差等现象较为突出,新老城区城市面貌差别较大,不利于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协调发展。为了促进县城加快发展,早日实现生态田园县城的建设目标,特提出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提升城市品味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旧城区改造的重要性,增强旧城改造的紧迫感。县城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县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旧城区建设面积为5平方公里,占县城区面积的38%,居住人口约8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61%,商贸流通繁荣,人口密度大,历史人文景观集中,是展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窗口;但是,蓬溪历史悠久,旧城建设年代久远,建设随意性大,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文化无特色。加快旧城的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1改善城市面貌,对促进我县商贸流通、旅游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科学制定老城区改造方案。旧城改造是关呼百姓民声的大事,关系到城市的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城区市民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需要政府统筹兼顾,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指导,既符合城市品位又突出城市特色,并将蓬溪革命老区、孝子故里和中国书记法之乡的文化融入其中。

一是科学设置好基础设施。城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应与蓬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旧城改造时要合理设置集贸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好城市功能划分,规范管网体系,引导经营者进入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切实解决好目前的“入厕难、停车难、入市难”等民生问题。

二是避免重复建设。在城区道路黑化前,组织天然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城市污水处理、电信、广电、联通、长话通信、军事通信等网线公司根据现实和长远发展需要,自行组织资金按照统一要求,提前进行管网规范化改造,建设规范完善的管网体系,避免今后反复开挖、重复建设。

三是提升绿化档次。对城区宜绿地块的普查、登记、规划,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的措施,搞好见缝

补绿、拆墙补绿工程。使城区绿化由单一化,变得多样化,做到乔、灌、花相搭配,色彩多样。对周边山头进行绿化提升,重点启动狮子山山体公园建设,既增加市民休闲空间,又增加城市绿地,达到生态田园城市要求。

四是树立城市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城区建筑物立面风貌改造既要体现蓬溪中国书法之乡的文化底蕴,又要体现市民健康向上、惬意和谐的精神风貌。县医院旧址拆迁后,建议不在原址上规划住房和商业建筑,而是新建具有蓬溪红色革命老区和孝子故里文化主题公园,这样既兼顾了对宋代白塔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又使之与清代奎阁和赤城湖旅游景点相呼应。并在狮子山公园上规划复建“九宫十八庙”、“钟鼓楼”等历史文化建筑,增加城市文化内容。

(三)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在旧城改造中我们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依法实施,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信访有关问题,以此来确保旧城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搞好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实施。应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旧城改造的重要性,以及对城市品位提升、树立良好形象等方面的作用,要选好施工队伍,让居民明白短痛会给市民带来长久利益,搞好施工组织,实施分段施工,要尽量减少施工期对人流、车流的影响;要加强现场监管,加快建设监督,严格工程质量;要做好群众工作,做好维稳预案,

引导群众自觉支持工程建设,真正把旧城改造工程建设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第二篇:创建宜居宜业新家园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精神之花,卫生是人类健康的基本需求,园林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风气,创建一个卫生的生存环境,构造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提升城市品位的呼声也越来越响。因此,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造优美人居环境,努力把龙南县建成独具魅力的赣南次中心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开展“三城同创”,就是要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文明有序、整洁靓丽、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生长在龙南,生活在龙南,龙南是我们幸福的家园。我们人人都是创建的主体,个个是创建的先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创建一个文明卫生园林的城市而努力。

一、开展“三城同创”工作的背景

1.城市园林绿化缺乏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统一机制。我县在搬迁建设中,一直都是先搬迁,然后插空绿化,整个城市园林绿化缺少合理的规划性,绿地分布不均衡,老旧城区、中心城区、商业区等绿地不足,与市民的要求仍然差距较大有的街道根本没有考虑绿化,没有留出绿化空区,如人民大道路段、商业街几条居民小区街道。流动板车、流动菜担占道兜售屡见不鲜,自行车、摩托车修理、看相算命占道经营问题严重,特别是城区各类市场的进出口和周边路段到处是占道经营的摊贩,市场秩序仍然较为混乱。缺乏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养护管理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与指导、服务,整个园林管理工作呈现的是:管理不到位,专业人员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2.卫生城市建设管理手段有待创新。近两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

城区卫生管理不是很满意,乱倒垃圾仍然比较普遍,一些单位和市民不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投放垃圾,一些门店垃圾桶仍然没有配齐,市民素质还参差不齐,乱泼污水、乱吐痰液、乱扔废弃物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3.市民素质提升需要强化教育引导。市民素质提升的宣传方式单一化,教育引导方式要多样化。人们谈起文明城市创建时,经常说到的就是市民素质低下,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应该说低素质的市民是极少数,关键是市民文明素质的教育引导力度极为不够,真正深入到每家每户、深入人心的教育活动极为不够。三城同创工作、城市文明宣传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乱堆乱占、乱搭乱建、乱停乱靠等现象屡禁不止,占道经营、交通不畅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与“三城”创建工作的标准格格不入,不但影响市民的工作和生活,还成为城市品位提升的最大障碍,有损龙南的整体形象。因此,开展“三城同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关于“三城”创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带领下,城市建设和规范管理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龙翔大道、龙翔广场、体育公园等建成以后,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县容县貌和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人口不断集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县“三城同创”工作处于2011年的第二阶段(对照标准,组织实施阶段),对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县城的标准,我们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一)积极落实四大工作

1.做好文明综合整治工作。要本着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以净化、美化为目标,下大力解决好县城主要街道、广场以及繁华地段车辆乱停乱放、摊点乱摆乱设、广告乱贴乱画、垃圾乱倒乱丢等问

题,进一步改善县城脏、乱、差现象,力求做到县城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清洁,下水道无垃圾堵塞现象,废物箱和垃圾收容器配置齐全,沿街没有临时、违章、破旧建筑物,街牌、站牌、广告牌匾等各种标志性设施规范统一,主要街道两侧整洁美观。特别是对于蔬菜、水果等露天摊点,要统一划区经营,集中管理;客运、出租等车辆要按照设定的停车场点进行统一停放;主要街道餐饮摊点实行限时经营,规范管理。

2.做好公共卫生和行业卫生整治工作。要按照《国家卫生县城建设标准》,下大力抓好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医疗卫生机构、农贸市场、餐饮场所、旅店、美发美容以及超市等公共场所的行业卫生整治整顿工作,确保公共场所卫生达标。对于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其它公共场所、农贸市场周边的小吃摊位,要坚决予以取缔。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做好县城园林绿化的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级园林县城绿化标准要求,坚持增加绿量,突出特色,创建精品的原则,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要突出重点抓好105国道、滨江大道、金水大道、县城住宅小区、周边企业的绿化,滨江广场、龙翔广场等休闲娱乐公园绿化建设。同时,要继续推进拆迁还绿、拆违还绿、拆围透绿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等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彻底改善县城生态环境。

4.做好其它基础设施配套工作。要围绕市场、交通、环卫等,下大力搞好县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提高县城服务功能。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通过建设集贸市场、便民市场、街道市场,规范市场管理,逐步取缔“马路市场”。要积极搞好停车场、交通站点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交通运行管理秩序。要加快环卫设施的更新

配套,积极推进县城垃圾处理厂和公厕建设,确保环卫设施符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各项标准要求。

(二)紧抓市民素质提升工作

市民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创建能否成功的关键。 提高市民素质,是“三城同创”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要常抓不懈,毫不放松。建议要以提升市民整体素质为抓手,努力提升县城文明档次。

1.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增强教育的广泛性、实效性,一是各教育部门把市民素质教育纳入幼儿教育,小学、中学教育范畴。以文明素质课,礼貌用语和市民文明行为守则课等形式以强化文明素质重要性认识;二是请专家、教授编写适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学习的教育手册,规定其学习时间,强化其文明市民素质;三加大对文明市民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广泛、持久的宣传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先进作法。同时也要以法制教育为重点,普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市民法制意识、道德责任,依法办事、依法诉求、依法维权,塑造民主法治的良好形象。

2.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三城同创”的过程对每个公民来说,既是思想上的净化,又是行为上的洗礼。广大市民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纠正不文明行为。大力度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市民”、“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示范街”、“文明单位”等评选活动,通过评比引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文明市民,共创文明县城。。

3.树立文明典型,弘扬文明先锋。要培育和挖掘各行各业的文明典型、文明标兵,开辟多种宣传渠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开展学习典型活动,弘扬文明

先锋。大力宣传在“三城同创”中涌现的典型先进事迹,通过多种形式对典型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学有榜样,做有行动。

三、实施“三城同创”的保障措施

实施“三城同创”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发展又涉及社会发展,既涉及政治建设又涉及文化建设,既涉及政府能力又涉及市民素质,既涉及经济社会又涉及自然生态,体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全县上下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扎实推进,确保“三城同创”目标的如期实现。

1.深入宣传,广泛发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要继续大力实施“三城同创”和文明礼仪知识“四进”活动(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村组),组织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结对创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创建工作需要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有效调动全县人民的积极性。要利用电视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创建目标和任务,及时向广大人民群众通报进展情况。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市民增强环保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意识,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2. 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三城同创”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得力人员,由一把手牵头成立专门机构,按照各自职责任务要求,做好创建工作,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在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亲自参与,抓紧抓实,确保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办公室要担当起参谋、组织、指导、协调、督导、考核等职责,确保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力量。城建、环保、林业、卫生、工商、城管等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管理,确实加大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

社会不文明行为等现象的执法力度,增强广大居民维护城市环境和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3.加强领导,积极落实。为确保“三城同创”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县已经专门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县委副书记任第二副总指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常务副总指挥,县城建、卫生、林业、环保、城管、公安、法院、检察院、工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城同创”总指挥部,组织、领导、协调全县“三城同创”工作。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宣传创建工作组、文明城市创建组、卫生城市创建组、园林城市创建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组、优良秩序创建组、诚信环境创建组、文明社区建设组、经费保障组、工作效能监察组、创建工作视察督导组等“一办十一组”,具体负责日常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推进。

开展“三城同创”工作,是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惠及百姓、顺应时代潮流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我们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团结一致,为早日实现“三城同创”目标,为打造“经济发展强县、宜居宜业新县、文化旅游大县,和谐平安名县”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1.“三城同创”活动调查问卷

附件2.“三城同创”调查报告

第三篇: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省会中心城市

昨日,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来到福州市,了解经济发展情况,察看城市建设管理,看望社区干部群众。

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走进闽侯青口投资区的福建奔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一座现代化工厂展现在大家眼前。察看生产流水线,登上新下线的商务车,与德方管理人员深入交谈,尤权、苏树林希望外方不仅要带来先进的制造流水线,也要带来一流的管理理念,共同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汽车企业。在福州高新区,看到园区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初步形成了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国脉科技,了解到企业立足自主创新,发展势头良好,尤权、苏树林要求福州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尤权、苏树林听取了福州市城市规划建设情况汇报,要求不仅要科学制定规划,更要严格落实规划,做到突出重点、开发一片、建好一片,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在仓山区福湾新城春风苑二期社会保障房项目,尤权、苏树林走进即将配租的廉租房里,察看工程建设情况,强调要抓好保障房配租配售,把好准入关、分配关、退出关,做到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真正把好事办好。

鼓楼区军门社区通过推广网格化管理和“135”党建工作模式,实现了社区管理科学有效。尤权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和困难群众家中,与干部群众坦诚交流。大伙纷纷告诉尤权,现在生活环境更好了、社区干部服务更好了,小区生活既温馨又安全。“看到你们生活好了,我们就高兴。”尤权对社区着眼群众需求、不断创新服务的做法表示满意。在庆城社区,尤权与正在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休闲的社区居民们拉起了家常,详细了解社区与社会资源合作推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在台江区宁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尤权与中心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在践行“马上就办”的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他希望中心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调研中,尤权充分肯定福州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他指出,福州是省会中心城市,人文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发展势头良好。希望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部署,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让城市环境更加美好;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城市实力;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努力把福州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省、市领导杨岳、叶双瑜、洪捷序、杨益民、徐启源参加调研。市领导徐铁骏、吴贤德、林瑞良参加了部分调研。

第四篇: 发展滨江特色文化 扮靓宜居宜业北塔

——北塔区文化建设定位和发展的思考 北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何同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市相继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把文化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文化建设从服务经济发展的“配角”走向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角”。在新一轮以文化发展为核心的竞争中,北塔区如何抢抓机遇,后发先至,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好文化发展定位,选准一条彰显北塔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立足北塔实际,纵观全国全省全市文化发展大环境,发展滨江特色文化,是推动北塔文化发展的不错选择。

一、北塔滨江文化的定位之道

“滨江文化”是滨水城市对文化发展的独特选择。环顾全国,上海黄埔新区提出了黄浦江滨江文化概念,安徽芜湖适应文化发展潮流,及时将其“镜湖文化”省级为长江滨江文化,重庆更是抱团嘉陵江流经的六个城区提出了“嘉陵江滨江文化”,而省内倚靠湘、资、沅、醴四水和洞庭湖提出的滨江、滨湖文化概念也层出不穷。相较于上述城市,北塔区既有滨水而居的得天独厚区位条件,也有滨江文化发展的原始积淀,更有打造“宜居宜业滨江新城”城市发展战略的支撑,发展滨江文化得天时,得地利,也有人和。

1、北塔是特色鲜明的临江之城。北塔区三面临水,全区54个行政村,半数以上依靠资江。广大群众生产运输也绕不开滚滚江水,目前,全区有跨江大桥三座,渡口4座,全区生产的工农业产品输出几乎全是通过桥梁和渡口。北塔区沿江村民有很大一部分还是靠水吃水,网箱养鱼、撑船摆渡、打渔等产业在沿江各村蓬勃发展,甚至还有小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内陆渔民。

2、北塔文化底蕴与资江结缘。探析北塔的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江是助推文化发展的核心。宝庆八景中的神滩晚渡记录的是我区神滩渡口的夕照美景。矗立400年的北塔是北塔文化的标志,而其建立的初衷是镇住资江水患,保一方平安。北塔先民在与资江的厮磨中,用歌声表达对资江的感谢,形成了“资江号子”、“放排歌”等以资江为内容的地方山歌,形成了划龙舟、拜河神等传统习俗,田江乡部分沿河村甚至修建了专门供奉龙舟的 “龙舟屋”。

3、北塔发展需要滨江文化支撑。北塔的发展特显着浓厚的江河之色,临水而建的资江防洪堤在不断延长,沿防洪堤一字摆开的城市建筑正在一幢幢长高,一座滨江现代新城正在脱颖而出。而如何文化的“短板”不能及时赶上来,没有文化支撑,城市的建设难以跳出高楼大厦、水泥森林的呆板形象,比如,一座房子没有装修那只是一个了无生趣的水泥空间,有了富含文化的装修就成了修身养性的诗意居所。一个社区没有文化凝聚只是一群人聚居在一起,有了文化才是一个文明和谐的“家”。

二、北塔滨江文化的发展之路

1、提炼北塔精神,铸就北塔之魂。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精神最求的内核,是地域文化的精华浓缩,体现着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特质。近年来,各地都在开展城市精神提炼活动,比如“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既体现了北京做为政治中心的庄严,又展示了现代北京的开放。深圳用“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展示经济特区的价值取向。 “北塔的滨江文化要入脑入心,提炼“北塔精神”尤为重要。北塔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路网拓城,工业兴区”的发展战略,并经实践证明是符合北塔发展的、受人民认可和支持的长期战略,在干部中形成了“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扎实刻苦,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成为北塔干部形象的标识,北塔区人民群众“强烈的求富意识,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成为北塔人的脊梁。这些为“北塔精神”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我们要利用“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的良好时机,广泛收集民意、征集意见,通过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整理形成“北塔精神”,并将其融入到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经济实践等社会各个层面,着力用城市精神树立对外形象,统一干群思想,传播价值观念。

2、发展文化民生,推进文化惠民。要把文化提升到民生高度,推进文化生活覆盖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要着力完善文化设施。近年来,北塔区聚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修建了蔡锷大型文化广场、江北休闲广场、资江风光带等大型公共文化场所6处;建成设施齐全的乡办文化站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农家书屋 29个,全区新增标准健身器材10套,各级文化站点图书总量超过6万册。但北塔没有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设施呈现地域散、规模小、档次低的局面,要利用国家鼓励文化发展的有力措施,上争外引,解决这一难题。要扶持发展群众文化服务。我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蓬勃发展,全区范围内现有群众文化队伍43支,打造了“江北激情广场”、资新社区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品牌,我们要通过资金引导、技术支持、联合演出等方式,培养锻炼一批精品队伍,挖掘创作一批能够彰显北塔“滨江文化”的特色节目,彰显文化特色,提升群众文化服务能力。要推进文化产品多样化供给。坚持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双驱动,推进公益演出下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公益文化培训、主题广场文化活动等工程,出台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引导礼仪、演出、文化培训、民间艺术等产业发展,联手打造“文化社区”,力求每个社区在文化建设上达到有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个群众文化广场、一名文体辅导员、一支文化义工分队、一个特色群众文化节目、一家技术服务公司的“六个一”目标。

3、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北塔区企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特色,我们要用足这一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北塔生产的产品注入文化价值。依托湘窖酒业,做强酒文化产业。突出白酒文化塑造,重点加快“白酒文化博物馆”、世博湖南馆重建等文化工程建设,加强酿酒生态园文化景点规划,建立酒文化长廊、历史文化长廊等三条文化长廊和酒之源历史展示区、酒之艺展示区、滨江休闲文化区、土家楼观光游览区等四个主题片区,把湘窖酒城打造成湘中地区最大最具诗意的酒城,推进酒城从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向4A、5A级别跨越。依托东方新绿洲和桂花湾等大型生态项目,做响滨水宜居品牌。东方新绿洲和桂花湾都濒临资江,以绿色为切入点,综合开展度假酒店、高档地产开发、生态民居连片开发,我们要因势利导,突出“滨水宜居”理念,统一开展文化规划、包装宣传,全面展示“滨水宜居”的神韵,用生态、文化吸引目光、吸引投资,让“在北塔有个家”成为市民幸福的标志。依托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市委、市政府拟筹建占地3000亩的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选址位于北塔与新邵搭界处。该项目以君子道德文化为核心品牌,以广播影视为产业龙头,集君子道德文化研发、旅游、商贸、创意、教育、艺术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我们要加强项目建设的服务和对接工作,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并配套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积极招商文化企业对北塔传统文化进行深层开发、入园开展,使君子文化产业园成为北塔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带动我区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网络服务、娱乐视听、现代物流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4、培育文化主体,打造“文化名片”。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滨江文化。立足北塔版图和文化资源分布,放眼二十年发展蓝图,规划布局“一带、一心、一核、二轴、五区”文化发展区,“一带”指依托资江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上至茶元头乡樟木村,下至田江乡响水村,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10公里滨江休闲带;“一心”指环蔡锷广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一核”指现代服务产业文化核,利用该区面江向林、水系环绕的地域特征,着重发展休闲商务、文化创意等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建设项目;“二轴”指魏源大道和蔡锷大道形成的城市发展轴;“五区”指围绕已建好或在拟建的七座大桥规划范围内带动发展的五个商住片区;打造北塔文化发展“路线图”。要加强本土文化“穿衣戴帽”,为已有的文化名片增色。我区目前较为被认可的文化名片有,以湘窖酒业催生的酒文化,以六十丹霞地貌、田江古渡等文化资源为特色的休闲农业文化,以“江北休闲广场”、“资新老年艺术团”为代表的社区文化。但这些名片还不够响亮,我们要立足当前,加强策划一批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植一批骨干企业,抬升现有文化名片的含金量,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优势“文化品牌”。要培养本土文化价值观,推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也可以做成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我区的夜宵文化、歌厅文化都是立足消费市场而发展壮大,成为北塔文化的一个符号。我区外来移民多,文化背景不同,在挖掘打造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开展本土文化价值观教育,向群众展示本土文化的亮点和特点,提升“滨江文化”吸引力,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认同,刺激文化消费。同时,要把文化消费和市场结合起来,鼓励群众从事文化经营,让群众既从文化消费者中获得精神享受,也从文化产品经营中获得经济利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文化脱贫、文化致富之路。

第五篇:(杨仲林 )打造宜业宜居遵义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日期:[ 2010年11月8日 ]

-- 大众论坛 --

版次:[ 07 ] 打造宜业宜居遵义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2010年9月14日,遵义市委召开常委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克志来遵调研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市委书记慕德贵指出:在增比进位突破中把遵义建成贵州发展一翼,要奋力实现六个加快率先突破。

六个加快率先突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体现了市委对上级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勾画出了遵义的发展远景。其中第二个加快率先突破是“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功能完善,率先在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上突破”。慕德贵同志讲话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特质,生态宜居宜业是城市的最佳发展目标。遵义文化积淀丰厚,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有条件在建设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上率先突破。”第六个加快率先突破是“加快推进‘一建双创’,率先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突破”。慕德贵同志说:“遵义已创下16个国家级城市品牌,‘一建双创’活动在各方面努力下进展总体顺利,有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率先突破。”

归纳慕德贵同志这两个加快率先突破,其核心是建设宜业宜居城市,其目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升遵义人民幸福指数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重提包容性增长问题,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又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是让更多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两个加快率先突破充分体现了胡总书记和温总理讲话的精神,完全符合遵义实际。

两个加快率先突破的核心是建设宜业宜居城市,这是加快遵义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

城镇化与城市化应为同义语,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则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发展,从而建成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新城镇。新型城镇化的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满活力,首先要解决宜业问题,也就是宜于创业、宜于就业问题。创业是带创造性质的就业方式,可能给个人和

社会带来较多的利益,也可能带来大的风险。而普通就业一般不存在大的风险。一座城市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宜业问题,仅仅是建一些街道楼房,用行政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强迫农民离乡进城,洗脚上楼,从而完成农村人口转移的指标,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获得所谓政绩,而不管农民以后的日子,那么,用这种办法建起来的城市则有可能贫穷充斥、暴力横行。这样的城市不是农民的天堂而是地狱。这样的做法不是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而是在制造城镇贫困化。从这一角度看,遵义市委打造宜业城市的提法做法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如何解决宜业问题,重点要求地方党委政府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贵州精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开就业门路,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实施相应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市民创业就业。无明文禁止的行业即应视为准入,其他地方不能做的遵义也许可以做,不必跟风。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人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绝对不能盲从,不能提倡奴隶主义。只要有利于促进市民创业就业,就要千方百计为之开辟道路。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在解决宜业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实效,得到了市民肯定。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满活力,还要解决宜居问题,也就是适宜居住问题。宜居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十分广泛,探讨的文章很多。有许多学者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情况,讨论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它划分为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性等五个方面。我们认为,宜居城市的标准,简单归纳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市民居住成本要低,二是市民生活质量要高。

所谓居住成本低,主要指创业就业成本低、房价低、日常生活物价低、家庭教育性支出低,医疗支出低、行政类收费低。一座城市创业就业成本高、房价高,不是产业政策失误就是腐败现象严重。如果居民日常生活物价及其他支出高,居住不易不宜,他就不会热爱这座城市。

所谓居住生活质量高,包括生态、健康、安全、舒适、方便、和谐等诸多方面。生态方面,要求城市要顾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保低碳;健康方面,要顾及市民身体健康,医疗卫生设施要到位,全民健身活动要落实,人的平均寿命要延长等;安全方面,要求在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住房安全等方面有保障;舒适方面,要求对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住宅及各类服务满意;方便,主要指交通方便、购物方便、水电方便、医疗方便、涉及政务类办事方便等;和谐,这里主要指政策公平公正,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低,贫富差距小,全体市民都有尊严感,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以上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党政努力,全民参与才能做好这方面工作。

近些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实效。遵义已创下的16个国家级城市品牌,大多与宜居城市的建设相关。正在进行的“一建双创”活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决策,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要打造宜居的新遵义。

综上所述,慕德贵同志中关于打造宜业宜居城市的讲话符合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大趋势,也为遵义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下了基调。我们依此目标不断努力,一定能够促进遵义经济包容性增长,提升遵义人民幸福指数。

在遵义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是牢记以人

为本的理念,并贯穿到具体工作中。要树立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切实让广大市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实惠。不能让少数人吞并城市发展的成果。第二,新型城镇化也可以借鉴多快好省的方针。多是讲数量,快是讲速度,好是讲质量,省是讲节约环保。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针,可以作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补充,值得我们借取。第三,城市规划要适度超前,但不能脱离实际、不自量力。第四,规划要全面协调,有风有水,不要把一座城市建成杂乱无章的乱石堆。第五,新建城镇要详查地质地貌,杜绝甘肃舟曲砂飞水走一类事故发生。第六,要依据遵义发展的实际来规划,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第七,要充分尊重市民意愿,要想到为民作主更要尽力让民作主。第八,要下大力气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四在农家”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城乡功能互补、发展互动。在这方面遵义有经验、有基础,可以早出成果,出好成果。

我们有一种共同的期待: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遵义人民连心携手,早日把遵义建成宜业宜居的生态家园。我们有一种共同的信念:遵义的城市必定会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和谐空间。

■ 杨仲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年级班总结范文下一篇:优美哲理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