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茶文化范文

2022-06-24

第一篇:唐诗中的茶文化范文

唐诗中的花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菊花

(一)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亲睐。唐诗中有许多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诗篇,品读这些浓情四溢、思想飞扬的诗篇,可以使我们对唐代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情怀有一个真切的了解。下面挑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篇分类赏析,以飨读者。

(一)、幽人高士之花。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尘外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二)、感时伤怀之花。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抒发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二句说自己身逢战乱登高无酒的凄情落寞,暗含对时局动荡,佳节不幸的不平不满。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全诗怜悯菊花,感伤时世,离乱苦恨,揪人心痛。杜甫的《九日》也是对花发慨,思亲念乡,忧国忧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前四句说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也无心赏菊,故而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天真任性的话语折射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困苦。五六句对比思乡。漂泊异地是残阳如血,黑猿哀啼,自己不免泪下沾裳;回想故园是霜天秋晚,白雁南来,令人倍感亲切。对比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思亲怀乡之感。最后两句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哀愁叹老,寄托漂零寥落之感。“干戈”点明诗人身逢战乱,流落天涯的悲苦处境。全诗悲病叹老,伤时忧国,抒离乱之苦,发愤慨之思。菊花,被染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忧苦愁思,不赏心悦目,却可以惊心动魄!

(三)、坚贞高洁之花。

- 1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梅花

(二)

梅花以其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傲霜斗雪的精神倍受诗人亲睐,梅花也以其暗香盈袖的气韵和素艳高雅的风姿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唐诗中有许多咏梅诗,它们或托梅言志,赞凌寒独放的风骨;或描形摹态,抒身世坎坷之悲;或点化生情,发思乡怀人之慨。下面择取部分咏梅诗,稍加类析。

(一)、傲霜斗雪之花。

张谓的《早梅》描写近水先放的寒梅,形神兼备,自成高格。“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首句绘丰姿,早梅洁白如玉,凌寒独放。次句写环境,寒梅远离村路,临近溪桥。一“迥”一“傍”构成对比,暗示了早梅地处偏僻,其位幽微,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爱。

三、四两句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迎风傲寒风采。齐己的同题诗作则托梅寓意,状志传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首联以寒冬腊月万木凋摧与梅树孤根独暖、生意复苏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颔联以山村野外白雪皑皑作背景,映衬梅树“一枝独放”的精彩。雪掩山村,孤梅独放,苔枝缀玉,其景奇丽,其情惊喜。颈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上句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四溢,下句说梅花外貌素艳,高雅芳洁。齐己早年曾热心功名,抱负远大,然而科举不第,不为他人赏识,故有怀才不遇之慨。写梅花长于山村野外,与风、禽作伴,内怀“幽香”,外现“素艳”,不戚戚惨惨,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独放异彩,实际上是隐喻作者不甘平庸,不畏困厄,傲然独立,大展宏图的心愿。一株自信满满,光华四射的梅映射出一颗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心。

(二)、伤时感怀之花。

李商隐的《忆梅》描写梅早秀先凋,抒发诗人坎坷不幸的身世之悲。“定定住天涯,依依向华物。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的后期之作。开篇即写诗人漂泊天涯,滞留异乡的孤独苦闷。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在异乡,寄身幕府,已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即“死死地”、“牢牢地”的意思,让人感到投身异乡,地老天荒,永无出头之日。无可奈何的悲哀,难以名状的厌烦,全在其中。次句落笔眼前,写百花争艳,春光明媚,倾吐诗人悲极而乐,因春而喜的心情,感情和第一句相反。

三、四两句诗境一转,情意顿跌。面对姹紫嫣红的“华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望春而凋,诗人遗憾不已,不免对它怨恨起来。着一“最”字,可见怨恨之深,悲痛之大。实际上,写自己怨梅恨梅,乃是为了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悲。诗人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中、晚年大多心灰意冷,精神颓唐,这不正与“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颇为类似吗?“寒梅最堪恨”的嗟怨中透露出诗人暗自神伤的痛楚和沉沦羁泊的不幸。

(三)、思乡怀人之花。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抒写诗人访友不遇,闻梅思春的万千感慨。“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一、二两句分别以繁华故都洛阳与蛮荒苦地

- 3由自在。桃花,为环境添色,为人格增辉。张旭的《桃花溪》表达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起笔画远景,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山溪之上,长桥横跨,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似飘浮而动,如临空而飞。意境幽深神秘,朦朦胧胧。发问绘近景,涉“目”成趣:水中岩石,如岛如屿(石矶);清溪之上,桃花飘流,源源不尽,绵绵不绝,如红霞映水,似赤袖拂风。诗意美妙空灵,恍恍惚惚。天真有趣的一“问”引出一溪桃花流水,激活一份飘渺幻想,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直写桃花而桃花传情。诗歌写得象桃花源一样扑朔迷离,令人神往,张旭是高手!

(二)、悲愁苦恨之花。

杜甫的《南征》抒发诗人老迈多病,漂泊天涯的悲苦之情。“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诗歌后面六句抒悲情,有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有年老体衷、疾病缠身的无可奈何,有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愤愤不平,还有百年歌苦、知音乏绝的沉痛喟叹。前面两句描乐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眺,枫树成林。好一派美妙迷人的春江景色!如此欢快明朗的色调,如此生意盎然的景色,如此光艳灿烂的桃花,反衬出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的忧郁愁苦。桃花亮人眼目却伤人魂魄。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一)以花喻人,揭示宫女的悲苦命运。“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一、二句以凄清画面见长。高墙大院之内,一个暮春的早晨,宫女在桃树下徘徊,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少;瞧瞧“树底”,“残红”越来越多。春风阵阵,桃花飘零,满地狼籍,“惨”不忍睹。这种伤春惜花的描写隐含着宫女对自身年华逝去、命薄桃花的嗟伤。

三、四两句以议论取胜。桃花凋谢,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来,自然自在,不怨风,不怪雨,可是,宫女的命运却远远没有桃花结子那般幸运、自由,滞留深宫,青春不在,幸福无缘,只有老大徒悲的苦叹。纵观全诗,不管是写宫女惜花恨风,还是写宫女羡花妒花,跌宕转换的诗情深深地暗示出宫女凄惨悲苦的命运,也揭露了封建制度剥夺宫女幸福,扼杀宫女青春的罪恶。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抒写流人之愁和逐客之恨。“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在唐肃宗时期曾因事被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就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的。

三、四两句说愁言恨,上句怨东风无情,不为遣愁,以见诗愁重难遣;下句怪春日惹恨,把恨拉长,足见诗人度日如年。

一、二两句描柳绘花。上句说春草丛生,柳丝飘拂,以显盎然生机;下句说桃李争春,芳香四溢,可见明媚春光。这两句写良辰美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三)、爱恋惆怅之花。

崔护《题都城南庄》写诗人寻春遇艳的惊喜和重寻不遇的惆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而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先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比喻城南女子,言其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可见诗人目注神驰、意乱情迷之态和女子温婉可人、脉脉含情之姿。两句诗文一幅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再说重寻不遇的失落和遗憾,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去往何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笑对诗人。诗人想起了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那番凝眸含笑、脉脉含情的风流,而今,桃花依旧,人面杳然,除了惆怅和失落,涌上诗人心头的还能有什么呢?全诗爱恨喜忧全由一树桃花映照而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二)借桃花易谢痛斥男子的薄情负心,表达女主人公的忧患愁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歌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的形象,峦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一、二句言喜。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红红火火,春意盎然;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潺潺流淌,情意绵绵。两句

- 5

(二)、青春意趣之花。

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

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三)、相思愁苦之花。

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一、二两句远眺近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

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第二篇: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是中秋节的灵魂。月圆人也圆,明月寄托着人们渴望亲人团聚,万家团圆的美好期待和向往。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从海

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此时一定和自己一样在仰望着它,在将情思投向它。而将这层意思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无疑首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空灵活泼的笔触,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

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将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与月夜美景糅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神奇瑰丽的艺术画面,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 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但明月不止在中秋节担任主角,它还构成秋天的神韵和灵气。“春花秋月”并举,代表着四季中最美好的景物。秋因月而生辉,景因月而增色,明月成了秋天诗情画意中的 “点睛之笔”。但明月又不仅仅属于秋天,古往今来,明月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和厚爱。咏月诗词长盛不衰,代有名篇。在这些诗人笔下,明月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不仅 有春月、夏月、秋月、冬月的不同,还有弦月、残月、圆月的变化,以及山月、江月、湖月、海月的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明月在诗人笔下不再是客观的景物, 而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印记。

明月是乡愁的驿站,月光中盛满了浓浓的乡情,大诗人李白的“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浩叹曾经触动过无数游子的神经。“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孟浩然更让月生出了与众不同的清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建德的那个晚上,船靠岸的当儿,他极目所见的是高高的、有些遥远的灰色的天空,在空旷的野地里, 树低低地像诉说着夜的语言。当一切都变得朦胧时,只有明月清清亮亮地洒下光辉,静静地铺成了一江月色,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羁旅之思于是一点点揉碎,散在水里,溶开了。 也只有这一轮月,才这么亲切,才这么触手可及!

月,就这么不经意间染上浓浓的愁绪,把夜笼得有些凄清。不仅仅是作客他乡的无奈,也有对人生的前路的失意,彷徨。它们淤积在心中,顶多也只是酒浇的块垒,一轮月的 渲染,一切便不同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 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 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但明月不仅是情的象征,还是美的化身,明月代表着优美,与太阳的阳刚之美相对。“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人以月喻江南女子的美,收到人与月交辉的效果。明月 还是崇高圣洁的象征,代表着伟大崇高的人格。李白在“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中,即以明月代指友人,称赞友人品行的高洁。

更多的时候,月夜作为一种美好的氛围、意境,激发着诗人的遐思和诗兴,诗人借月传情,借月抒怀,诸如“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之类。

而明月作为一种永恒的事物,在怀古诗词里,更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发散着思古之幽情。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张若虚的《春 江花月夜》。它将游子思妇的哀愁置于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中,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良辰美景来反衬相思离愁的痛苦,用江月的永恒来与人生的短暂作 对比,表达出对生命、青春和美好年华的珍惜,境界开阔。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和夜这五种事物展开,而月则是中心,从月之初升开始,写了月下的江水、花洲和思妇的情 怀,最后以月落作结,抒发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感慨。诗人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技巧和视角,营造出一个五光 十色、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闻一多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第三篇:唐诗宋词中的民生问题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压榨、掠夺,使得百姓生活举步维艰。广大民众为维护其基本的生存权与统治阶级进行过生死博弈,但新王朝不但承袭了旧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往往对广大农民实施着残酷的封建剥削,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常态。

【关键词】中国古代 民生 历史状况

民生的基本内涵

中国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民生”语出《左传·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为人民只有勤于劳作,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才有保障,其要义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尚书·五子之歌》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视“裕民”为仁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①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②《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先贤无不把重视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民生的历史状况

自有人类,衣食住行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物质生产不丰富,民生问题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大家如何团结起来保证生命安全、共同劳动以获取食物和保证食物共享。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压榨、掠夺,使得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统治阶级围绕土地,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变化。

安史之乱是唐朝重要的历史事件,杜甫以自己的诗作,见证着历史的真相。“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为了躲避战乱,杜甫远走他乡,受尽熬煎。安史之乱的叛军曾将杜甫虏获,在目睹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萧条景象后,杜甫依然竭忠于大唐朝廷,始终不忘国家命运,期望天下太平,并非总是演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民生影像。杜甫由于战乱所迫颠沛流离,后来落脚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总算有了自己一间可以遮风避雨的草堂。翌年夏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痛苦的生活体验使得杜甫迸发出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并对与己一样的天下苍生未来产生美好的想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从悲惨的自己推及天下寒士,将生活不如意的愤懑,升华为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而展现出杜甫胸怀天下关心民生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理想。 当平复安史之乱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扫战乱之苦的阴霾,重新拾起回归长安开始新生活的希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官僚花天酒地、百姓食不果腹的人间苦难,是对封建时代制度吃人的强烈控诉。杜甫个人的不幸遭遇,并未使其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对于当时发生的安史之乱极其关注,很多的诗作都是围绕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无穷灾难,以及百姓忍辱负重参军作战的爱国行为而写,其中最著名便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石壕“一男附书至,两男新战死”,潼关“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安道”,无不是战争对民生的极度摧残;“暮婚晨告别”,“席不暖君床”,以至于“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新婚别,“生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甚而于“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的无家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并且还“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的垂老别,“满目悲生事”,数不完的生死别离,感不尽的民生沧桑。

如果战争尚属人祸的话,干旱当属天灾。面对大旱之灾,杜甫《夏日叹》“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夏夜叹》“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盛世繁华难掩天灾之年百姓的艰难生计,字里行间彰显悲天悯人的民生情怀。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唐诗人李绅,他写了两首《悯农》诗,“悯农”就是怜悯农民的意思。诗很简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在地里锄禾苗,盛夏之际,赤日炎炎,农民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到禾苗根部的泥土里。谁知道我们盘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的千辛万苦才换来的啊!另一首具有类似功能的唐诗,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也是同情农民的。它本来有八句话,前面四句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是说农民太贫穷了,捉襟见肘,只好寅吃卯粮。后面的四句是写的什么:“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人,也就是晚唐的聂夷中,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君主关注社会上的穷苦百姓,希望皇帝出面来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诗人没有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起来推翻封建制度。即使拿到今天的社会来,后面四句诗也依然有意义。当然我们今天希望的对象不是君主,而是社会上比较强势的人群,就是公务员、企业老板、新闻媒体的大腕等等富裕的人,有权力的人。你们的目光不要光盯着香车宝马,盯着豪华的宴席,你们应该多看看社会的弱势群体,多看看贫穷落后的农村,看看城市里那些贫困的角落。也就是说,今天的强势人群也应该让自己的心变成一根根光明的蜡烛,也应该“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总而言之,唐诗中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篇,有很多都非常优秀。尽管唐代诗人所揭露的那些具体的内容,像安史之乱,早已成为历史了,有些现象也许永远不会重现了,但是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有它本身的问题或弊病,都需要诗人或其他有心人来予以揭露,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唐代诗人针对民生疾苦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也许是迂腐不切实际的,但是他们通过这类主题所传达出来的仁爱精神,那种关注社会上的穷苦人群,同情社会上的不幸人群的精神,却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民生疾苦主题的唐诗,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中蕴涵的仁爱精神。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这是由时代的条件决定的。宋朝比之以往的几个统一王朝来,是中央集权最为集中的朝代。这一方面对巩固宋朝统

一、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和抵御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侵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军权集中带来了宋朝军队训练不良,战斗力削弱,政权集中带来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无能,财权集中又刺激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享乐。所以开国不过三十多年,宋太宗时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人数达数十万。正是在积贫积弱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中的有些改革家就出来倡导“变法”,改革弊政,形成了变法运动。王安石就是杰出的代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现实主义倾向,都和这种社会政治情况有关,跟变法运动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如梅尧臣《汝坟贫女》、《田家语》;欧阳修《食糟民》、《边户》;王安石《兼并》、《省兵》;苏轼《荔支叹》等一批作品。但是如同变法运动只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缺乏远大的政治前途一样,在宋诗中也缺乏唐诗中积极昂扬的政治进取精神,往往悲慨多于壮歌。这是一。其次,宋朝从开国之初直到灭亡,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不断侵扰和威胁之中,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朝代中最缺乏抵御力量的软弱王朝。宋王朝对他们一再割地求和、输币纳绢、称臣称侄。但是,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官员,尤其是广大汉族人民群众,是不能忍受这种受侮辱、被奴役的处境的,他们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因此宋代诗歌中(包括词)所反映的爱国思想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宋初路振《伐棘篇》对国耻国难的慨叹,苏舜钦《庆州败》对败于西夏的“羞辱中国堪伤悲”,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和子由苦寒见寄》等所表达的“与虏试周旋”的决心,都是例证。而在北宋灭亡以后,更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伟大诗人陆游正是在南郑戎马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生命,为苦难的祖国歌唱了一生;在南宋灭亡前后,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彩。这是唐诗中所没有的。 整个封建时代,也或多或少地出现过统治者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现象。在封建制度下,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少量的生产生活资料,但是这远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民阶级需要依靠租种地主阶级的土地来维持生计,这样,封建社会的民生问题出现了,就是解决减租和农民吃饭的问题。在建朝之初,统治阶级对农民基本都是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策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的太平景象。但是大多数时期,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一样,他们最关心的是从农民身上如何榨取更多的血汗。唐朝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宋朝王安石变法等政策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实属难能可贵。但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关系下,解决农民耕者有其田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减租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是增租和苛捐杂税,给广大农民造成极大痛苦。民生希望彻底破产的时候,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下去,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上梁山”,演绎了不知多少次波澜壮阔的起义。尤其是两宋时期的“均贫富”和明末时期的“均田免粮”等农民起义的口号,都直接表达了农民阶级渴望获得土地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了,但新王朝的统治阶级又重新卷入了封建制度的漩涡。每个新王朝不但承袭了旧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往往变得更加专制。

结 语

通过翻检历史典籍,我们发现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少受到过统治者真正的重视,无论是封建盛世和还是农民起义都无法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也就无法彻底解决封建时代的民生问题。

第四篇:【释名】唐诗宋词中的寺庙名称

说明: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寺的别名极多,《僧史略》载灵祐法师指出寺有十种名称,分别是: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

但是,你知道唐诗宋词中的寺庙都是怎么称呼的吗?本文罗列几种唐诗宋词中常见用词,粗粗一数,已超十数。这些名称都是寺的意思,你知道吗?

1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其义即空净闲静之处。也作为寺院的总称。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游云门寺】唐·宋之问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唐·王维2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又称僧伽蓝,伽蓝等。译曰众园。僧众所住之园林也。也作为寺院的异名。如:

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人中出烦恼,山下即伽蓝。——【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唐·沈佺期日本孝谦太上皇御题唐招提寺匾额3招提:梵语,四方之意。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魏太武帝造寺,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名。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唐·綦毋潜 塔庙出招提,登临碧海西。不知人意远,渐觉鸟飞低。——【登西灵塔】唐·陈润4祇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经记载由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为佛所建。祇园后为寺通称。

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题东武丘寺六韵】唐·白居易祇园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题豫章西山香城寺】唐·陈陶5绀园:寺之别称。绀指青而含赤之色,经典中称佛绀目绀发,故称寺庙为绀园,绀殿、绀宇均属此类。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游少林寺】唐·沈佺期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宴兴德寺南阁】唐·李白6精舍: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佛祖所曾居的祇园精舍而来。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

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冬中至玉泉山寺】唐·张九龄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闲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龙门八咏·远公龛】唐·刘长卿7塔庙:早期佛寺以佛塔为主要礼拜对象,因此塔庙也是寺的异称。

云天宜北户,塔庙似西方。林下僧无事,江清日复长。——【西郊兰若】唐·羊士谔荆州本自重弥天,南朝塔庙犹依然。——【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唐·刘禹锡四川乐山乌尤寺正觉禅林8丛林:也是寺之别称。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

曲径绕丛林,钟声杂梵音。松风吹定衲,萝月照禅心。——【访请上人】唐·牟融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唐·柳宗元 9仁祠:佛寺别称。释门正统三曰:“精舍所踞,号曰仁祠。”

仁祠表虚旷,祇园展肃恭。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送舍利宿定普岩】唐·孔德绍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秋晚游普耀寺】唐·宋之问10刹:梵语,译做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佛刹、宝刹、梵刹也用来代指佛教寺院。

金园宝刹半长沙,烧劫旁延一万家。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唐·张谓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石梁卧秋溟,风铃作檐语。——【游南明山】唐·唐彦谦11净居:伽蓝之地也。旧唐书高祖纪:“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隐咏不夸俗,问禅徒净居。翻将白云字,寄向青莲书。——【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唐·孟郊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李適12金地:又名金田。佛寺之别称。取佛经中给孤独长者布金买祇园的典故。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从驾幸少林寺】唐·武则天老僧趺坐入定时,不知花落黄金地。——【题山僧水阁】唐·施肩吾13宝坊:寺院之美称。欲界色界之中间有大宝坊,佛于此说大集经。又据,给孤长者布黄金为地买祇园,故寺宇号为宝坊。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祇园寺】唐·綦毋潜季月启重阳,金舆陟宝坊。御旗横日道,仙塔俨云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马怀素

第五篇:唐诗与酒文化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从唐诗看

唐代的酒文化

摘要:酒这个意向在唐诗中频繁出现,我国古代的酒文化发展可谓繁荣,我们直到今天仍受其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唐诗了解唐代的酒文化。

关键字:唐诗 酒文化 诗人

引言:酒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相传夏朝的杜康是发明酿酒的人。而最早出现的酒是水果酒,其次奶酒,最后出现的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酒——粮食酒。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农业文明社会,粮食是主要的食品,粮食放久了,有时剩下的馊饭也发酵成酒。自此,随着酒的品质的升级,酒文化也在我国发扬光大,深远地影响着文化的进程(尤其是唐诗)。

而唐朝,便是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唐诗中的酒文化,是请、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的。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唐诗中写酒的诗作可谓多矣,从它对酒和酒器的称谓便可探知一二。诗酒中酒的别称丰富多样,且区分细致。清酒叫“醥”,浊酒为“醪”,苦酒作“圣”,红酒作“醍”,白酒当“醙”;未过滤的酒可称绿蚁、浮蚁、椒浆、烧酒、腊酒、壶浆、酒醅和醽醁等;而酿造材料不同,酒名也不同,葡萄酒、菊花酒、黄花酒、桂酒、竹叶春和梨花春等等,不胜枚举。与酒相配的酒器也是纷繁多样,盛酒之器有缸、瓮、尊、罍、瓶、缶与壶等,饮酒器具有杯、盅、壶、卮、盏、钟、觞和碗等。

就唐诗中与酒相关的诗句,酒这个意向一般出现在以下几个场景中:

一、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张继《春夜皇甫冉宅欢宴》)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轻舟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王维的这首《临湖亭》就表达了与朋友小宴的轻松愉悦之情。似乎,在唐朝的酒席之间无诗不欢。崔颢与人在黄鹤楼上宴饮,观黄鹤楼而写下《等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一代诗仙李白,后来看到此句,只能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之诗在上头”的喟叹。可见,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

好友将远行,作为其挚友,为临行客设饯行宴。此间共同回味两人之间的美好友谊,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会都有的饯行之举。“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因为离愁,我痴痴地守望友人离去的方向,直到再也见不到他的背影,只能看到奔涌不息的长江水。

三、犒飨将士,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

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用酒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美酒、玉杯、琵琶催发,激起征戍将士无限感慨。于是,诗的后两句转入言情:休笑战士醉卧沙场,自古以来,远赴边庭征战的能有几人生还?“古来”句虽然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边陲战争的激烈残酷,但诗的基调仍然是雄壮高昂的。它不仅表现出战士开朗、达观的性格,也书法了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坦荡胸怀。其中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

四、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

唐朝诗人们或感慨人生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生命旅程的坎坷艰难,或发泄放荡不羁的情怀,所有的感情最后都付诸于杯酒之中,以酒抒情,托物言志,咏成许多千古诗酒作。白居易的这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是我最喜欢的饮酒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诗渲染了温暖的氛围。在这熏熏的情态之中回忆友人,悠然之态尽显于前;李白有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见一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少侠之气颇具感染力;诗圣杜甫晚年病中也不忘饮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若论饮酒,还是诗仙的诗更纯粹:“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似乎,诗仙的气质与酒更配。

五、思乡之酒。

戴叔伦有诗《对酒示申屠学士》:“三重江水万重山,山里春风度日闲。且向白云求一醉,莫教愁梦到乡关。”渴望喝醉梦回故乡的,恐怕不止是这位戴叔伦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而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怀念的不仅仅是故乡,更是故乡的佳人吧;“年长归何处?青山未有家。赏春无酒饮,多看寺中花。”姚合的《春日游慈恩寺》表达的思乡愿归之情,也巧妙地借赏春饮酒表达出来,令人伤感。

除此之外,杜甫更有一首《饮中八仙歌》。此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用追叙的方式,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对唐朝的酒文化,可从中窥探一二。诗曰:“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对这首诗,《杜诗镜铨》引李子德语:“似颂似赞,只一二语,可得其人生平。”我们又何尝不能体悟到酒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呢?

总之,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促就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能从唐诗中看出唐朝酒文化的空前繁盛,真可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参考文献:(1)、《唐诗中的酒文化》,来源于网络; (2)、《关于唐诗中酒文化的研究》,新浪博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诗歌与爱情两样范文下一篇:手工课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