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在城市道路作用

2023-04-23

第一篇:行道树在城市道路作用

行道树的作用

行道树的作用: (一)补充氧气、净化空气。行道树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林木的叶面可以粘著及截留浮尘,并能防止沉积污染物被风吹扬,故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据研究指出,树木的叶沉积浮游尘的最大量可达每公顷三十至六十八吨,可减轻空气污染。

(二)调节局部气候。行道树的树冠可以阻截、反射及吸收太阳辐射,也会经由林木的蒸发作用而吸收热气,藉此调节夏天的气温。此外,林木蒸发的水分可增高相对湿度;环流影响使都市四郊凉爽洁净的空气流入市区等,使气候得以改善。 (三)减轻噪音。噪音是都市的公害之一,不仅使人心理紧张、容易疲劳、影响睡眠,严重的甚至危及听觉器官。行道树可藉由树体本身(枝、干、叶摇曳摩擦)或生活在期间的野生动物(鸟、虫)所发出的声音来消除部分噪音,或仅仅是借着遮住噪音源的视觉效果达到减轻噪音的心理感受。(四)提高行车安全。经过适当配置规划的行道树,具有诱导视线、遮蔽眩光等做用,使道路交通得以缓冲,增加行车安全。

行道树的定干高度,在同一条干道上应相对保持一致,在路面较窄或有大型车辆通过的地段,以3至3.5米以上为宜。在较宽的路面或步行商业街上,可降至2.5至3.0米,分枝角度小的树种可适当低些,但也不能低于2米以下。树体大小尽可能整齐、划一,避免因高低错落不等、大行道树的定义

种在道路两旁,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树种。落叶或常绿乔木均可作行道树,但必须具有抗性强、耐修剪、主干直、分枝点高等特点。 小粗细各异而影响审美效果和带来管理上的不便。

近几年来,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动了绿化苗木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以及西部大开发,绿化苗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投资“绿色银行”的苗圃生产,许多地区把苗木作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主要方向,苗木业在我国已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

行道树的实际应用,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树种、品种,选择合宜的树体、树形。如在规划种植带上方有电力、通讯线路等限制,应选择一个最后生长高度低于架空线路高程的树种,以节省定期修剪费用。如对树木的养护能保持高水平要求,则可选择高大乔木,采取正确的修剪方式规避上空线路的限制,以获得满意的使用效果。另外,整形栽植时,树木的分枝点要有足够的高度,不能妨碍路人和车辆的正常通行,不能阻挡人的视线。特别是在转向半径较小、转角视线不良的区域,更应注意。树体规格的选择要适宜,不能超出与街道两侧建筑的景观比例要求,其体量大小和生长形态应达到设计的特定要求,并能经受住时间推移的检验。

引进新品种要科学:苗木不同于花卉,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还要考虑到该品种是否适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就更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国家造林力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园林用苗量的激增,为苗木发展创造了机遇。但是国内园林绿化用苗品种单调,色彩也比较单一,如果能将国外的优良品种引种到国内,将极大地丰富我国现有的园林景观。

我们引种始终遵循三条原则:一是从植物抗性入手,二是从观赏性入手,三是从反季节角度入手,针对北方城市夏季开花植物品种少特点,选择了夏季开花的大叶八仙花、花楸等品种。

目前,我们完全是按照国外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的。例如,播种时要选择纯正优良的种子;生长一年的种苗一定要进行分级淘汰,每一批的淘汰率在20%左右;第2年进行芽接时,采条也要分等级;当叶芽长出后,使用芽子诱导器,让叶芽直立生长;同时,及时对幼苗采取绑竿等措施。这样生产出来的苗木虽然成本高,但质量和一致性非常好,我们就是要在国内倡导这样的生产模式,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苗木标准化生产的行列中来。

以科学的态度引进苗木,以科学的态度驯化苗木,以科学的态度培育苗木。

在所有成功的营销案例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成功因素,那就是企业自身从生产到销售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优于同行。从定义上讲,企业的个性化产品是市场的领头羊,是市场的开拓者,他们将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行业价值标准的准绳。

对于推广新产品的企业来说,无疑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只能以速度取胜。企业正是通过对市场流行趋势的分析、市场竞争态势的研究和判断,以及对消费心理的把握,做出准确的市场细分,从而确立新产品的营销体系。

平常心看待市场变化:

回顾走过的路程,我认为选择品种时,首先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不盲目跟风。特别是单一品种销量不大时,别人不生产了,我们仍保持一定的量。

其次是做到人有我精。当然,面对市场不景气状况,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变在家等客户上门为主动出击,除了在媒体刊登广告之外,还聘请销售员推广产品;二是有选择地确定一些工程大户,放宽付款方式,同时为部分应急的客户送货上门;三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种优势,采取合作生产的方式,在一些地区建立合作基地,去年7月,我们就与四川阆中市一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彩叶苗木生产基地;四是寻求出口的最佳产品和出口方式,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每一种战略都有一定的发展周期。如果现在不为下一步发展理清思路,那么今天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战略,明天就很可能带着他们走向失败。因此,即使在市场地位十分优越的情况下,他们也一直在讨论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无论怎样发展,有一点是十分可贵的,那就是他们永远用平常心看待市场。 大的生产商如果把一个品种上市时的价位控制好,那么这个品种就会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发展:从价位降低,工程使用量增加,被园林绿化市场普遍接受,到销售数量逐步扩大,形成良性循环。

立足“乡土”谋发展:

近几年来,苗木市场上的新品种层出不穷,但协会始终把发展乡土树种放在首位,特别是泡桐、法桐等几个拳头树种,几乎占全镇苗木总量的一半左右。

针对国内苗木市场普遍存在的品种结构性过剩、大小规格苗木价格差异大等现象,协会及时提出了“稀植、套种、立体种植”的发展思路。一方面是为培育大规格苗木打基础,另一方面是通过立体套种,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提高土地的最大利用率。

有特色又有卖点的花木产品,才能实现高效益。

协会的负责人通过事实告诉农民,造成目前这种局面,一是由于苗木生产者违背市场规律,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就一哄而上;二是因为在新品种引进及选育上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重引种轻驯化,重炒作轻推广,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无益于苗木产业发展的。在协会的带动下,李营的苗农认识到,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几个主打品种,就形不成规模经营,也很难做精、做细、做深。因此,在政府和协会的帮助下,他们不跟风,不炒作,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同时,大家合力打品牌、树形象。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少我多,人多我精”,这是占领市场的关键。也是苗乡、苗农组织起来,战胜“寒流”保持不败的诀窍。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 突破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针对行业发展对企业的营销策略建议

一般认为,树冠蓬密舒展(增湿、降暑热及截尘量大)、抗逆性(风、早、病虫害、污染等)优良,以及能散发出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芳香气味的为生态效果显著的树种。这类树种其实更容易获得利用和社会的认可。 在苗圃育苗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育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由于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要求工程竣工后,马上投入运行,园林景观能立刻见到效果才行,因此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在工程中比较受欢迎。此类苗木起苗时,要提前2年断根并进行适当修枝,故苗圃生产者要提前进行规划。

二、适当培育一部分容器大苗。当前的工程建筑项目竣工后需要接着进行绿化施工,而建筑项目不可能都赶到春季竣工,因此绿化工程反季节施工较多,采用容器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快速体现绿化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培育抗性强、适应性广、养护成本低的苗木。用于城市绿化的树种,要适应城市的立地条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不可能为了栽活一棵树或者让某一树种正常生长而改造城市的环境,使城市的立地条件适应该树种的生态特性,因此那些抗寒耐热、抗旱耐湿、抗病虫耐污染的树种在城市绿化中就占有一定优势。建议苗圃在选择树种的时候,着重培育一些耐干旱、节水的苗木,使其适应城市环境条件的需要。

四、培育非常规树种、品种的苗木。不要争着上热门苗木,可以改变策略攻冷门。再热门的苗木生产过多,也会造成互相压价,这种现象苗圃生产者要引以为戒。,苗圃生产者可以尝试从事稀有苗木的生产,这些花木品种目前在苗圃中培育的比较少,将来需求会逐渐增加。

五、苗木规格与培育密度要适合城市应用。一般说来,大乔木胸径为7厘米~9厘米和10厘米~16厘米,中乔木5厘米~6厘米和8厘米左右,小乔木2.5厘米~3厘米和4厘米左右,没必要培育再大规格的。 苗圃业者如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业外资本注入是把双刃剑;苗圃业的投资者要冷静对待目前的形势,认真作出分析判断,不要盲目跟风。对于中小苗农来说,利用自身优势,看准市场,与规模化的大型苗木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很重要,也能有力避免新建苗圃激增对现有苗圃和苗农的影响。二。新建苗圃拉动苗木销售;不同性质的新建苗圃,对产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农户跟风建设的苗圃,由于资金、技术有限,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引导。老苗圃的适当扩建,其积极作用较明显,促进了产业的整体升级。三.靠特色实现差异化经营中小苗圃在这种竞争出现以前就应该仔细思考未来如何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要跟风种植苗木,多做一些市场调研,做出自己苗圃的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多种盈利模式求发展新建的一些大规模苗圃与现有的中小苗圃在定位上、产品种类上都有一定差异,彼此的竞争不会太大。

四、公司化运作便于宏观管理 要使未来的苗圃业有序发展,关键要看如何调节。一方面通过市场调节,使大型苗圃和中小型苗圃各行其道,另一方面,相应的行业协会建设一定要跟上,以便对行业发展实施有效监管。

明确分工各行其道为了避免苗圃间恶意竞争,中小苗木生产者一般可以负责小苗到中型苗木的前期培育,然后把这些苗木提供给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也就是说小苗圃和大企业之间形成了差异化经营,甚至成为大型苗圃的供应商

近些年来,绿化苗木产业蓬勃发展,苗木市场不断发生着变化。一年又一年,绿化苗木品种也如流行时尚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停地变换着主角。 绿化苗木作为生长周期较长的产品,其本身持久的自然特性才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最有利因素。绿化苗木生产经营者切忌盲目随波逐流,而应该抓住苗木品种本身的最有利因素,以不变应多变,树立自己独特而长久的品牌,从容应对市场的变化莫测。

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要搞“节约型园林绿化”,节水是首位。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面积大,苗木能否节水、耐旱是第一要求。选择耐旱性强的绿化苗木品种来发展,方向不会错。

乡土树种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成功作品,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应该是苗木生产的一个不变法则。盲目引进国外奇花异木,不仅加大了投入成本,还容易造成“水土不服”,个别树种还有可能带来新的病虫害,无疑加大了投资风险。而乡土树种土生土长,大多可粗放管理,只要在适合区域种植,便完全能栽植成活,投资风险相对也少很多,市场的潜力总是存在的。绿化苗木生产经营企业不必一定要采取引种国外苗木品种的方式,而是可以选择种类繁多的乡土树种,来迎合用苗方求新、求异的口味。树立“乡土树种”这个品牌大有前途,也是可以持久的。 每个树种都有不同于其他树种的天然特性,苗木生产经营者大可不必过分追逐苗木市场中的所谓“时尚”,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好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苗木本身的“特长”,做大、做好这一方面的文章。同时,努力进行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使生产更专业、更集约,提高苗木质量,创立自己特有的品牌,从而在苗木市场上长期立足。

第二篇: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建档案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城建档案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在各地区都在新建开发工业园、住宅小区、大型公用建筑等,城建档案就是这个进程的真实记录,发挥着记录历史、把握现在、谋划未来的特殊作用。 所谓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字材料,它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不但有丰富档案学科内容,而且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呢?

1、认真宣传贯彻《档案法》,提高整个社会的城建档案意识,这是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前提。《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城建档案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的城建档案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就必须深入宣传贯彻《档案法》,提高整个社会的城建档案意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开设档案法制课,加大档案法制培训力度,为档案执法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发挥行政执法监督作用,开展城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

2、丰富馆藏,做好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这是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基础。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接收,二是收集。一方面,城建档案馆按城建档案馆的进馆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地接收基层档案室和有关单位重要的城建档案;另一方面,城建档案馆根据库藏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收集工作,充分利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现代化的各种手段,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图纸、声像等档案文件征集进馆。馆内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类方案、严格案卷质量标准、完善检索体系、加强鉴定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工作需要添置必要的装具和设备,逐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使之满足现代化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3、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实现资源共享,是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重要手段。在丰富馆藏的同时,要做好进馆档案的整理、编目、统计、鉴定和保管等工作。当前,档案部门要转变思想,依靠科学技术管理档案,要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培养一支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特别应利用微机来管理档案,改变我们传统、落后的手工检索和管理方式;要把好的城建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即优质工程、特色工程编入档案信息互联网,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自由选择、充分利用。这样既能让社会了解城建档案的作用和意义,又能突出反映城建档案的特色,使利用者资源共享,共同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管理。

4、开发利用档案信息,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为西部大开发

服务,这是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目的。众所周知,城建档案本身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它不能自动地实现,必须借助于人们的开发利用,才能充分表现其价值。为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你交我收,你要我查”的等客上门的传统做法,积极拓展新途径,主动提供服务,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 变“死档案”为“活档案”,科学管理,妥善利用。加强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对城建档案的处理;汇编成系列的城建经验和教训资料;利用计算机系统地整理出有利用价值的资料。通过档案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使城建档案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为社会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5、加强东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是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新途径。档案部门要在西部大开发中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其档案信息的资源作用,加强东西部地区档案工作的交流合作是很有必要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而档案部门在为当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服务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交流,加强合作,虚心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借鉴别人的长处,有助于我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时还可以引进东部地区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发展西部档案事业,服务于西部大开发。

6、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对城建档案馆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档案馆自身建设,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努力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促馆业发展,倡导爱岗

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职业道德,创造良好氛围,以适应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把城建档案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新阶段。

综上,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档案管理工作,积极主动地利用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结合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自身的特点,虚心学习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融会贯通,才能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第三篇: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

陈洪涛/王名

2012-11-19 16:21:06 来源:《行政论坛》(哈尔滨)2009年1期

【英文标题】The Effec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Constructing Urban Community Serving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作者简介】陈洪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 710063);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 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目前,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这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如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已成为当前社区服务建设的关键。居民参与型社会组织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或者参与的组织,这类组织对解决社区服务体系当前面临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为:比政府组织为居民提供服务更为便利,比企业更能发挥公益组织的特长,比一般社区社会组织在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方面更有优势。

【关 键 词】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体系/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全面转型,其中,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化,由于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能不引起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在内的全社会的关注。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问题提出到政策落实,已经成为学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社区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认识更为深入,同时也说明这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社区服务体系提出的时间都不长,诸多问题亟须深入研究。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激发居民的主动参与性,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分析后提出,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社区建设中应被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加以重视和落实。

一、中国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将其引进中国学界。据统计,迄今为止,有关社区的定义有一百四十余种,但共识的是社区应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辖区内居民是社区主体;第二,是地域性社会实体,具有一定的地理边界;第三,是利益相关的共同体,辖区内居民之间拥有共同的利益,具有共同的需求,面临共同的问题,因而会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第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辖区内居民因居住于此而产生社会交往,形成相互依存、互助互惠的内在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城市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主要以居民为主体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历史地看,社区建设往往与一国的现代化、城市化紧密相关。当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均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一个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建设重中之重的时期。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开展过社区行动。日本在二战后50年代兴起社区基础建设,在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从东京、阪神等大都市到一般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短时期内大量的公寓及私人住宅迅速建设起来。由于居民构成的变化,城市中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居民区:接近城市中心的老住宅区、仅由本地人组成的居民区,本地人和新来者兼有的居民区,郊区新建的只有新来者的居民区[1]。

通常情况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社区建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服务体系一般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经过社区建设之后,发达国家均实现了符合国情的、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在社区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作用。

中国的社区建设始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社区服务建设几乎与社区发展同时起步,主要是由民政部门主导推动、其他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根据时间与发展程度不同,社区建设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创立阶段(1986-1993年)。1986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要求。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市召开了部分城市社区服务座谈会,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内容、任务以及社区服务和民政部门的关系,总结、交流了武汉、上海、北京、天津、常州等近二十个大、中、小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1989年9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总结、推广了全国各地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形成了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的思路。

第二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4年)。1993年8月,国家计委、民政部、体改委、财政部等中央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社区服务业是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和居委会的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1994年底,民政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澄清了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重申了它的福利服务宗旨和坚持社区效益为主的基本原则。1995年,民政部颁布了《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在全国开展了创建示范城区的活动。1998年,民政部命名了46个“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2000年,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服务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阶段:大力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国务院要求民政部开始着手调研国内社区服务发展状况。2005年3月,由民政部为国务院代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并下发了征求意见函,该意见认为:“城市社区服务主要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托社区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利用各方面资源,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服务。包括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优抚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2006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加强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2007年5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民政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

中国社区服务建设历史虽然已有二十余年,但将社区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时间并不长,《“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谓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需要不断完善之处。换言之,由于中国社区建设的历史并不长,社区服务从概念提出到政策落实的实践更为短暂,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社区服务体系内容的文件规定与现实尚存一定差距;社区服务的行政化倾向与社区自治存在矛盾;资金缺口制约社区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尚未形成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亟须改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体系的程度各地很不均衡。

除上述问题外,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瓶颈。这与发达国家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程度相当高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例如,日本总理府的调查表明,约50%的日本国民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2]。

当前在中国,社区服务体系内容是指社区服务主体针对社区居民需要提供的服务类型。根据居民的情况,可把社区服务体系分成两大部分,即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服务与面向居民中特殊群体的服务。面向全体居民的服务主要包括:社区设施与环境方面,如居民委员会的办公场所、社区环境的维护保护、社区健身器材等;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如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社区居民卫生医疗服务,如日常疾病的诊治与生育医疗服务;社区文化生活服务,诸如知识培训,文化、体育活动的举办与组织。面向居民中特殊人群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再就业服务,主要针对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或其他需要工作的居民;老年人服务,针对社区老年居民的需求开展的活动;残疾人或者智障者服务,等。上述服务内容均与社区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利益相关,但当前中国多数居民对社区服务并不满意,一项对某省会城市社区进行题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和评价》的调查显示:“满意”或“很满意”的居民共占20%,“一般”为60%,“不满意”为19%,“非常不满意”有1%[3]。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目前虽然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但笔者在北京、杭州、深圳、贵州等地进行社区调研时,发现参加者往往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中以妇女居多。参与人群的青壮年居民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这固然是由于青壮年人群大多数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难以像老年人那样拥有充裕的空余时间,但时间问题显然并不能成为其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性不高的主要理由。

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区参与型社会组织尚未得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的宗旨未能完全落实,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社区服务成为政府单方面的作为,居民没有被广泛吸纳进来。

二、社区社会组织是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

在现代社会,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一起构成了三大组织体系,彼此联系,相互配合。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与社会组织构成社会管理的三大支柱。社会组织是指除政府与企业组织之外的向社会提供某个领域公共服务的各类组织。与政府与企业组织相比较,社会组织具有以下属性:首先是非政治性。这一点区别于政府,虽然社会组织在社会功能上有着与政府类似的公共管理职能,但社会组织的存在基础不同于政府。政府设立的宗旨主要是为履行国家公共职能,社会组织主要是由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定人群依据其共同兴趣、意志、利益、志向、愿望等自发组建的组织。其次是非营利性。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社会组织的根本属性。这一点主要与企业相区别。企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利润与积累财富,而社会组织的宗旨却是实现公共利益。再次是自治性。自治性是指社会组织作为独立的自治组织,在人事、财务等方面不依附于其他任何组织,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个人实现自组织的社会机制。复次是志愿性。基于志愿精神形成的志愿活动及其经常化,这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志愿性、服务的志愿性和活动的志愿性。最后是公益性。创立社会组织并非基于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惠及个人之外的其他人群,具有利他性质[4]。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一切社会组织几乎都分布在社区中,但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不同。社区社会组织是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社会自发组织。社区的社会组织不仅包括社区社会组织,还包括驻区的社会组织。

当前中国社会组织中就总体数量而言,社区社会组织为数最多。仅就民间组织的数量而言,根据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有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319 762个,其中社会团体171 150个,中央级社会团体1 688个,占0.99%;省级社会团体21 119个,占12.33%;地市级社会团体53 080个,占31.01%;县级社会团体95 263个,占55.67%。因为现行法律对社会组织的成立设置门槛过高,大量草根社会组织尚未登记,所以可以断定,社区社会组织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性社会组织和全国性社会组织的数量[5]。在数量上,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社会组织除具有非政治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一般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活动范围主要在社区,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活动影响主要限于社区。

当前,社区社会组织按照活动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社区福利组织,如社区托儿所、社区托老所与敬老院、社区公共活动场馆、社区服务中心等;第二类是社区文体组织,如社区老年大学、健身队、老年文艺表演队、艺术活动组、球类活动组等;第三类是社区居民权益维护组织,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社区妇女儿童保护协会、社区环境保护协会等;第四类是志愿活动组织,如社区志愿者与义工组织;第五类是为配合政府社会事务工作的组织,如计划生育协会、老年协会等;第六类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组织,其中包括为社区残疾人、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等特殊群体提供无偿服务的组织以及为社区普通居民生活便利提供低偿服务的便民利民组织,如社区卫生所、职介所、租售房介绍所等。这些不同的社区社会组织均有不同的服务内容,也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服务有的是无偿的,如志愿者组织、义工的服务;有的是低偿的,如社区活动中心的服务;有的则是有偿的(非营利服务也可以是有偿的,只是不能将收入分红,而必须用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6]。

按照人员的组织构成,社区社会组织通常可以分为居民参与型与非居民参与型两种。

非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是由非社区居民成立的,成员是由社区外来人员组成的社区社会组织。非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往往是由一些具备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及其他非居民成员。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一般指由那些掌握专业化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管理者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福利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专门社会工作。英美等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建立较早,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实施的《济贫法》。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工作(community work)逐渐成为以整个社区以及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推动社区工作平衡发展的一种专门的社会工作。与之相适应,专业从事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也应运而生。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均已实现了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工作必须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律师一样,没有获得执业资格,是不能从事社会工作事务的。社会工作者是专门从事社区社会工作的人员,而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主要在社区社会组织中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门工作,如老年陪护、卫生护理、法律援助等。此外,还有一些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但并非社区居民的人员。

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成员完全或者主要是社区居民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发达国家,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的主要力量。德国各级行政部门数量不多,但各种各类的非政府组织、社团组织、非营利性机构、志愿者组织比比皆是。这些中介组织起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种利益群体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公民需要提供多样、方便的服务。

三、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服务体系建立的作用

如前所述,当前中国社区服务体系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解决此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为:

第一,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比政府组织在为居民提供服务上更为便利。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证明,在社区层面,社会组织比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体系。日本冈山市的市民交往中心是一所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机构,建成后,曾经对由政府还是社会组织管理进行过讨论,最后日本政府决定还是由社会组织管理运作这一机构。因为论证中人们达成共识:市民交往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由政府某一部门去做不仅会牵扯政府精力,还会把中心管理得僵死,不如由社会组织去做,反而更为灵活、有活力[7]。这说明,应当根据不同层面公共服务的要求,来决定是以政府还是社会组织的方式介入,以便发挥组织的最大功效。社区层面的公共服务的供给,社会组织比政府组织更能发挥潜力与优势。

第二,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与企业相比,更能发挥公益组织的特长。企业是赢利性组织,追求利润是其天性。社区居民中诸如老年人、残疾人、生活困难者等特殊群体,在接受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希望获得优质低价或者免费的服务。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由于是居民自发组成,志愿性与公益性是其鲜明特征,提供的服务多是免费或者低费,显然要比企业具有优势。

第三,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与一般社区社会组织相比,在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方面具有优势。社会工作者所组成的社会组织通常提供的是专业服务,多是针对个案问题采取专业方法进行解决。社会工作者因为不是社区居民,对于居民需要的了解往往要经过一定时间方能制订出解决方案。而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由于是居民自发成立的,其工作者对于社区居民的需要十分清楚,无须了解过程或者了解过程十分短,在提供服务时更能符合居民切身需要。

当前,中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均须深入研究与探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必须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与支持。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有助于解决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这一难题。因此,在今后相当一个阶段,应当将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作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与任务。

注释:

①本文之所以使用社会组织而未用民间组织(NGO)概念,原因在于:(1)社会组织的概念比民间组织广泛,更能准确概括除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2)社会组织比民间组织更容易为中国社会所接受。NGO是一外来概念,社会组织是其本土化的表现。(3)社会组织比民间组织的指涉范围广,尤其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可将人民团体与事业单位囊括进来。(4)社会组织比民间组织更能为政府和社会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黑田由彦.町内会:当代日本基层社区组织[J].王佩军,译.社会,2001,(8):43-45.

[2]张立民.日本一半国民参加过社区志愿活动[J].社区,2002,(1):62.

[3]王萍,韦苇.西安市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实证和对策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5-70.

[4]王名.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15-22.

[5]赵学昌.中国社区民间组织法律治理机制探析[J].政法论丛,2006,(3):38-42.

[6]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5,(2):63-65.

[7]马伊里.日本的社区建设[J].社会,1996,(1)22-23.

第四篇:城市道路

1. 我国正处于经济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时期

2. 道路功能:交通、形成城市结构、公共空间、防灾、繁荣经济等

3. 按道路在路网中地位,可分为干线和支线

干线公路可分为:国、省、县、乡道

4. 按道路在道路网中地位、交通及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

5. 行人静态空间:成年男子所占面积0.21m2。短轴0.46m,长轴0.61m椭圆

6. 人均空间3.7m2,人活动自如

一般选取1.4——3.7m2人的空间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人通行道路最小净空高度:2.5m

7. 机动车设计车辆分类:小型汽车、普通汽车、铰接车(微型汽车、中型汽车)

8. 车辆总长:前后保险杠之间的距离

车辆总宽:车厢宽度,不包括后视镜

车辆总高:车厢顶或装载顶到地面的高度

9.车辆停发方式: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后退停车,前进发车;前进停车前进发车

10.车辆停放方式:平行、垂直、斜列式

11.机动车净高:汽车4.5m,无轨电车5m,有轨电车5.5m

12.机动车停放面积:地面停车场25~30m2/辆,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辆,路边停车带16~20m2/辆

13.自行车停车面积1.2~1.4m2/辆

14.车辆的自重: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

车辆的载重:车辆最大总重量,满载时总重量

15.汽车运动时克服阻力:滚动、空气、坡度、惯性阻力

16.交通流:道路上通行车流或人流统称

交通流必备条件:在道路上,在通行中

交通流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

17.交通量调查四个步骤:选定观测点、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设计统计表格、绘制统计分析图表

18.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设计依据的交通量。从大到小序号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

19.车辆在城市道路上的行驶特征:

由于城市道路有不同等级,可分为间断流、连续流

连续流一般出现在无平面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上

间断流一般出现在有平面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上

20.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行驶特征:启动加速、加速行驶、等速行驶、淌车、制动

21.公交车行驶速度:V行=I线/t行(之和)

公交车运送速度:V运=I线/t行+t停

22.自行车特征:摇摆、成群、单行、多变性

23.行车视距包括:停车、会车、超车、错车视距

停车视距:反应、制动、安全距离之和

24.平面线形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平面线形连续、顺势,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需求——满足行驶力学基本要求,视觉、心理上的要求

线形形式——保证平面线形的均衡和连贯,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25.断面线形设计原则:

安全高效——保证行车安全与迅速

经济环保——保证路基稳定、工程经济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相接近,

以减少路基土石方工程量,自然地理环境破坏度。

出入口衔接——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沿街建筑物出入口衔接平顺排水——应考虑道路两侧街坊和路面上雨水的排除

防洪——城市滨河地区,滨河道路设计标高要在最高洪水位以上

管道布置——应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埋设提供有利条件

标高设计——综合纵断面设计线形,妥善分析确定各竖向控制点设计标高

26.自行车适宜坡度小于2.5%,平板三轮车纵坡小于2%

27. 自行车行驶最小净空高度2.5m,其他非机动车3m

28. 道路最小纵坡0.3%~0.5%

29.城市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做的竖向剖面。包括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用地等

30.道路横断面根据交通组织方式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31.人行道布置:对称布置在车行道两侧并高出10~20cm

32.展线:当地面自然纵坡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的情况下,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

3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内容:

(一)城市道路景观总体构思:

道路景观总体风格定位

道路景观的变化与统一

城市道路与城市景观相结合

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二)道路景观分析与设计

(三)沿路园林绿化

(四)沿路建筑景观

(五)城市道路设施和小品:绿化与休闲类;标识、广告、展览;无障碍设计;市政、

卫生设施;便民设施;与竖向相关的;景观小品

34.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铁路相交部分

主要形式:平面交叉口

基本矛盾:分岔、交汇、冲突

35.交叉口设计车速可采用道路设计车速的七成

36.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法:

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线、标志、交通岛等,引导车流人流各行其道交通管制——在交叉口实行交通管制

自动化——采用自动控制的交通信号指挥系统,形成“绿波”交通

37.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原则:“三个有利于提高”

安全性,通行能力,高效率和舒适性

38.交叉口自行车道布置: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并列,非机动车停在机动车前

自行车在交叉口内绕行、左转,非机动车二次过交叉口

39.十字平面路口竖向规划基本形式:

坡——斜坡地形上的十字交叉口谷——谷线地形上的十字路口

脊——脊线地形。。。背——屋脊地形

鞍——马鞍形地形盆——盆地地形

40.环形交叉口交通特点:

冲突改变——几条相交道路平面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半径较大的中心岛,使所有经

过交叉口直行和左转车辆绕中心环岛逆时针方向行驶,将车流冲突点变为交织点。安全高效——车辆在同向行驶中通过交织或穿梭变换车道,比较安全,车速减少也

不多,又不用警力和信号灯管理,车辆可以连续不断地通过

优美环保——其平均延误时间短,车辆制动、停车侯驶、起动减少,尾气污染和噪

声降低,中心岛又能绿化,增加城市景观

41.环形交叉口适用条件:

车流量不大的城市主、次干路、支路

左转弯车辆较多的交叉口有利于车辆有序、顺畅通过

多条道路,尤其是奇数道路相交的交叉口,用信号灯管理难以配对,利用环形交

可提高其通行能力

有地形起伏的城市,为避免车辆在交叉口前的坡道上制动、起动,利用环形交叉口

可以连续不断地通行

42.我国立体交叉口设置注意问题:

不盲目追求规模大,形式多变

建设要有全局、系统的观念

考虑公交站的配置

第五篇:掌握城市道路构成

2K311011掌握城市道路构成(复习提纲)

城市道路主要大类,城市道路的主要构成,路基断面型式,路基按材料分类,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对路面材料的要求,路面的结构层次,路面结构层选择时考虑的因素,面层受到的作用和影响,面层应具有的使用性能,高等级路面面层结构层次,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热拌热铺沥青碎石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沥青贯入式碎(砾)石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沥青表面处治的作用和常用厚度,基层的作用,基层应具有的性能,基层材料主要分类,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的种类、特点和适用范围,路用工业废渣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性能要求,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的种类、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垫层的作用,垫层材料性能要求,路面设垫层的条件,垫层材料分类,粒料种类和技术条件,垫层一般厚度,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路基性能要求的主要指标,路面的使用要求指标,实现路面高平整度的方法,减缓路面平整度衰变速率应关注的重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复习提纲的每一个短语各指的是什么内容。 1)城市道路主要大类

城市道路主要分为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两大类,前者以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代表,后者以各种形式的沥青路面为代表。

2)城市道路的主要构成

城市道路主要由路基、路面和人行道构成。路基是在地表按道路的线型(位置)和断面(几何尺寸)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路面是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不同粒料或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3)路基断面型式

在地基上按设计要求修筑路基,断面型式有:路堤——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堑——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半填半挖——横断面上部分为挖方、下部分为填方的路基。

4)路基按材料分类

从材料上分,路基可分为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三种。 5)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

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6)对路面材料的要求

对路面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7)路面的结构层次 8)路面结构层选择时考虑的因素

绝大部分路面的结构是多层次的,按使用要求、受力状况、土基支承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在路基顶面采用不同规格和要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垫层、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

9)面层受到的作用和影响

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相接触的层位,承受行车荷载较大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又受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10)面层应具有的使用性能

面层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并且其表面层还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

11)高等级路面面层结构层次

面层可由一层或数层组成,高等级路面可包括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上(表)面层、中面层、下(底)面层。

12)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见表2K311011,可按使用要求结合各城市经验选用。 13)热拌热铺沥青碎石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

热拌热铺沥青碎石可用作双层式沥青面层的下层或单层式面层。作单层式面层时,为了达到防水和平整性要求,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沥青碎石的常用厚度为50~70mm。

14)沥青贯入式碎(砾)石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

沥青贯入式碎(砾)石可做面层或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下层。作面层时,应加铺沥青封层或磨耗层,沥青贯入式面层常用厚度为50~80mm。

15)沥青表面处治的作用和常用厚度

沥青表面处治主要起防水、防磨耗、防滑或改善碎(砾)石路面的作用。常用厚度为15~30mm。 16)基层的作用

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由面层下传的应力扩散到垫层或土基。

17)基层应具有的性能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强度和刚度。基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虽不如面层强烈,但沥青类面层下的基层应有足够的水稳定性,以防基层湿软后变形大,导致面层损坏。

18)基层材料主要分类

用作基层的材料主要有:(1)整体型材料(2)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 19)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的种类、特点和适用范围

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有: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石灰稳定砂砾、石灰煤渣、水泥稳定碎砾石等;其强度高、整体性好,适用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

20)路用工业废渣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性能要求

工业废渣混合料的强度、稳定性和整体性均较好,适用于大多数沥青路面的基层。使用的工业废渣应性能稳定、无风化、无腐蚀。

21)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的种类、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

级配碎(砾)石:应达到密实稳定。为防止冻胀和湿软,应控制小于0.5mm颗粒的含量和塑性指数。在中湿和潮湿路段,用作沥青路面的基层时,应掺石灰。符合标准级配要求的天然砂砾可用作基层。不符合标准级配要求时,只宜用作底基层或垫层,并应按路基干湿类型适当控制小于0.5mm的颗粒含量。为便于碾压,砾石最大粒径宜采用60mm。

泥灰结碎(砾)石:适用于中湿和潮湿路段,掺灰量为含土量的8%~12%。集料的粒径宜小于或等于40mm,并不得大于层厚的0.7倍。嵌缝料应与集料的最小粒径衔接。

水结碎石:碎石的粒径宜小于或等于70mm,并不得大于层厚的0.7倍。掺灰量为小于0.5mm颗粒含量的8%~12%。

22)垫层的作用

垫层是介于基层和土基之间的层位,其作用为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冻胀能力,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以减小土基所产生的变形。

23)垫层材料性能要求

垫层材料的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http:/// 阳光学习网) 24)路面设垫层的条件

路基经常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的路段,以及在季节性冰冻地区产生冰冻危害的路段应设垫层。 25)垫层材料分类

垫层材料有粒料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两类。 26)粒料种类和技术条件

粒料包括天然砂砾、粗砂、炉渣等。采用粗砂或天然砂砾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5%;采用炉渣时,小于2mm的颗粒含量宜小于20%。

27)垫层一般厚度

垫层厚度可按当地经验确定,一般宜大于或等于150mm。 28)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

(1)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及厚度应与交通量相适应。交通量大、轴载重时,应采用高等级面层与强度较高的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基层。

(2)层间结合必须紧密稳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应力传递的连续性。面层与基层之间应按基层类型和施工情况洒布透层沥青、粘层沥青或采用沥青封层。

(3)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大于或等于0.3;土基回弹模量与基层(或底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0.08~0.4。

(4)层数不宜过多。

(5)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轻反射裂缝。

29)路基性能要求的主要指标

路基性能要求的主要指标是:1.整体稳定性 2.变形量 30)路面的使用要求指标 路面的使用要求指标是:(1)平整度,(2)承载能力,(3)温度稳定性,(4)抗滑能力,(5)透水性,(6)噪声量。

31)实现路面高平整度的方法

依靠优质的施工机具、精细的施工工艺、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及经常性及时的维修养护,可实现路面的高平整度。

32)减缓路面平整度衰变速率应关注的重点

为减缓路面平整度的衰变速率,应重视路面结构及面层材料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从上述复习提纲中的短语与所对应的内容来看,有的短语所对应的内容已经是最小单元,如23)垫层材料性能要求 垫层材料的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有的短语所对应的内容却很丰富,如11)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常用厚度和适宜层位见表2K311011,可按使用要求结合各城市经验选用。出题专家可以在这张表中出好多题目出来,习题集中却一题也没有涉及。对于这种情况,应考人员只有以不变应万变,及早起步,做出系统复习的计划时间表,逐条认真阅读,归纳记忆要点,按记忆要点反复复习,直到记住为止。临考前几天,再按记忆要点复习2到3遍,以确保记忆准确,考试过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自查报告下一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