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财经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以应用英语专业为例,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范式的本质差异,指出高职院校沿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特色进行改革,而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新范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范式改革 毕业综合实践

[作者简介]王占九(1965- ),男,吉林敦化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浙江宁波315100)

一、引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职教育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保证。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仍然沿袭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所学课程与自身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为了顺利毕业,只好抄袭他人学术论文,造成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低下,抄袭成风,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因此,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有必要进行改革。

二、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与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本质差异

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探讨研究和解决本学科的实际问题,是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通过撰写毕业论文,首先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其次是使学生知晓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总之,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以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或担当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摒弃以往仿效普通高等院校那种以学科为基础,以专业学术研究为目标的范式。高职教育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贯彻落实这一原则。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岗位实践,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特色,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体现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三、高职院校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遇到的障碍及弊端

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是高职院校学制短,一般正常教学两年,顶岗实习一年;理论教学学时少,按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总课时的55%为实验﹑实训课时,45%为理论教学课时;学生所学课程不精﹑不广﹑不深;学生所学科目少,理论课程只有部分核心课程。这样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首先选题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一般都开设语言学类课程﹑英美文学课程﹑英语语法课程﹑英汉和汉英翻译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普通院校英语专业开设这些课程相比较而言学时较长,讲授内容精深,学生学得扎实,能主动拓展到相关领域,为深入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相比,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一般只开设英语语法课程(64学时)﹑实用英语翻译技巧课程(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训32学时)、实用英语写作课程(48学时);国际贸易方向还开设几门经贸英语相关的课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只在专业任意选修课中开设英美文学(32学时)﹑英美词汇学(32学时)﹑跨文化交际(32学时)﹑语言学概论(32学时)。不难看出,如此的课程设置,按照普通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来要求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实在是有巨大的困难。高职生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往往处于茫然之中,所选题目通常范围很大﹑空洞无物,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勉强完成选题。如我校2003级应用英语专业部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题目(见表1):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75%~90%,英语专业四级水平考试通过率为2%~5%,这就是说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大致相当于或略低于普通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的英语水平。而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为95%-100%。因此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要写出6000字以上的英语毕业论文普遍感到困难。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书籍或杂志中找到相关材料进行抄袭﹑剪辑和拼凑;也有的把找到的相关汉语论文用英汉翻译软件进行翻译,错误百出,文法不通,指导教师修改时苦不堪言。更严重的后果是这样使学生染上了学术论文抄袭的风气,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原著作者以及对学校﹑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本人,都是有百害无一利。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摒弃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找到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

四、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新范式

毕业综合实践的目的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毕业综合实践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相关行(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同时完成毕业综合设计。毕业综合实践应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岗位实践选择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通过在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操作实践,编写综合实践设计说明书,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与答辩。最后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岗位操作能力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程序包括布置选题,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学生进行岗位实践研究并收集资料、选题、开题论证、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答辩等环节。如我校2005级应用英语专业部分学生毕业综合实践选题题目(见表2):

1.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毕业综合实践工作应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如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在实践工作岗位上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问题,形成职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训练与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实践动手的能力。

2.毕业综合实践的选题原则及要求。毕业综合实践的选题应与所学专业和所在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突出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训练。选题应结合所在的行(企)业实践岗位,从所在工作实习单位或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中筛选。选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项目不宜过大,重点选择可以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选题要具备可行性和实效性。在毕业综合实践期间,如果有学生提出调整或更改选题,须有书面申请报告,须经指导教师和分管教学院长批准。学生在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填写“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在毕业综合实践正式开始前一周下达。任务书中应明确具体要求,包括:实践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岗位能力要求、毕业实践课题名称、课题任务及时间安排要求等几个方面。

3.毕业综合实践的开题报告。学生在接到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后,在通过充分的调研的基础上,须向指导教师提出一份毕业综合实践开题报告。毕业综合实践开题报告包含以下内容:毕业综合实践题目与任务要求;设计研究的目的;设计研究的依据及资料;毕业实践设计的进度计划;预期的阶段成果和最终结果。毕业综合实践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后实施。

4.毕业综合实践设计的撰写要求。报告(设计)一般分标题、目录、正文、附录四个部分。(1)标题。技术应用设计说明书的标题一般采用“XX设计方案”这种通用格式,其中“XX”部分为设计的对象名称,例如“XX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海外代理业务拓展设计方案”。(2)目录。目录编号一般采用国际数据化期刊编号的通用格式。(3)正文。正文一般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引言,主要写课题的来源与目的意义。毕业综合实践的设计课题一般都要求来自就业岗位或就业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课题的设计实践应该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应职应岗能力。二是设计任务分析,在深刻理解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中的任务与要求、给定条件的基础上,明确本设计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分清主次,认定关键问题或难点问题,并提出评价标准的大致要求。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表述分析思考过程,展示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等。三是方案初选,在明确问题及评价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初步方案。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表述思路方案的架构过程,罗列相应的初步方案,撰写技术经济简要分析,以及方案的比较过程及选定。四是方案的详细设计,方案的详细设计是确保其规范性、可操作性与实施质量的前提。这部分内容应按设计内容与过程顺序规范地撰写。五是设计总结评价,根据设计的任务要求,结合本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可靠性、实用性、经济性等相关评价要求,对本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如实的总结评价。六是参考文献,有关的参考文献应该尽数罗列。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参照技术应用性论文的撰写要求。(4)附录。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表格、原始数据附表等。附录的篇幅一般不宜超过正文。

5.毕业综合实践的评价。对毕业综合实践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毕业综合实践设计方案与任务的评价,主要包括设计方案与任务的岗位贴近度﹑专业贴近度和训练的实效性,这部分内容可占评价的20%。其次是对毕业综合实践的成果评价,这涉及毕业综合实践设计方案的质量与水平,如科学性与创新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也涉及毕业综合实践设计方案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完成毕业综合的态度,如钻研勤奋与否﹑与导师配合是否积极认真等,这部分内容可占评价的50%。最后是对毕业综合实践答辩的评价,这部分主要关于答辩论述思路和表达程度以及回答评委问题情况,如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回答内容是否深入和回答是否有很强的逻辑性等,这部分内容可占评价的30%。

五、毕业综合实践的优势

对高职学生来说,撰写毕业综合实践比撰写毕业论文有更大的优势。首先,毕业综合实践具有很强的岗位实践性。毕业综合实践是通过学生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或顶岗工作,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工作项目,并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写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设计方案。在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的工作中,学生需要对岗位工作的性质、特征、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分析;或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进行描述;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培养创新的能力,增强实践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综合实践突出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在完成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把岗位实践中的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设计的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方案,在实践中予以实施,然后总结评价。这就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中,积极主动并且独立自主完成相关信息收集、工作任务或项目分析﹑设计方案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和工作成果的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专业核心技能,拓宽了专业技术领域的范围,从而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最后,毕业综合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毕业综合实践的设计课题一般都要求来自于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在实践工作岗位上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问题,从而形成职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并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

六、结语

毕业综合实践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综合实践是高职教育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重要体现,是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重要体现。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岗位操作能力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戴娟萍.关于高职毕业论文改革的几点思考——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谢彩英,朱雪梅.高职院校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4]张玉廷,郑虎.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5]孙庆国.改革毕业设计完善高职实践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3(5).

财经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发展的需要,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实践教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等院校在财经教育方面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意味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更要具有远见卓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基础。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财经创新人才。作为培养财经创新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国际竞争、加入全球化的洪流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都认可的共识。然而,在初步参与了国际交往和实际竞争之后,人们发现我国高校以往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做到“与国际接轨”,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差距就更大,而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为满足面向21世纪、面对参与国际经济的需要,高校财经类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财经类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本科学生,除少数进八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经济方面的种种工作。也就是说,高校财经类专业所培养的本科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财经类专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各种问题也日渐显现,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尤其突出。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在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重定性轻定量等倾向。实践教学在财经类专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素质不高,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过时的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财经类专业课程实践主要集中在平时作业,有的课程是模拟练习,有的课程是小结、小论文的形式。实践课程仅有几个传统的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一个专业最多有两门实践课程,有的根本就没有实践课。全部是理论课。而大部分课程特别是理论课往往是由教师讲述。增加几个案例就是所谓的实践教学,平时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课程实践,课程结束多数以试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在教学形式方面,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实践课教学中,某些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就是让学生到相关部门、学校、公司、企业去参观一下,由于实践方案、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管理比较松散,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毕业实习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面对就业的压力,一些高校减少了毕业实习时间,甚至取消毕业实习,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放松了要求,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财经教育的教师一般都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经人才到高校任教的也不多。少数理论水平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副教授,教授又把精力主要放在硕士生、博士生的指导工作上,很少承担本科层次的讲课任务,更谈不上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一线的主要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讲台,从学生到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实践锻炼,缺乏财经实践经历。这部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引用实践案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不能用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在专业教学中,学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安排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岗位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一般不安心实践课程的教学。

(四)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上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单位最敏感、最核心的部分,单位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工作,由此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从学校自身来说,由于受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制约,对财经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很少,财经类专业一般很少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或完全没有。学生的实习变成了走过场,甚至干脆“放羊”,学生实践环节的实习包括最重要的毕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

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明确认识、落实制度。真正把实践教学变成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使实践教学成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以保证培养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构建科学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四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和计算机上机实践。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所开设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认知和验证性实践教学课时以及单独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的课堂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具体可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这部分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应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即组织学生在大三或大凹的一个学期到公司、单位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习,让学生与公司、单位正式员工一样按统一要求进行各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参加公司、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由学生向正式员工角色的转变。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具体可采取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暑假实践、社会调查、青年自愿者活动等。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更新内容,改进方法

培养财经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求他们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耍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采用传统的单枪匹马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也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随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更多地采取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考试形式可灵活多样,笔试、口试、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等相互结合,综合考核。

(四)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能够很好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1、学校要在人员编制、岗位配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稳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投身到本科实践教学中去。财经类教师一般应有从事实验教学的经历,每年要有一定的时间进实验室,指导、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2、可以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金融理财规划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3、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兼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师。

(五)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其中主要是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如会计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实习教学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为此,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龙成长,陈占葵关于财经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探讨[J]中国市场,2006(17)

[3]王春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专家学者论坛,2007(2)

财经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贵州财经大学于2008年成立了艺术学院,声乐专业的教育是艺术学院的专业课,也承担着通识课的教育,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根据麦可思-中国2015-17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音乐表演连续三届成为“亮红牌”专业,主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能否在培养方案、教育理念、教材使用等方面发力,更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教师的资源配置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和引人深思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针对目前财经类大学声乐专业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些改革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财经类高校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贵州财经大学在2008年成立了艺术学院,不但是专业教学分院,还承担全校学生的艺术基础教育和培养,截至2018年有音乐系、舞蹈系、环境设计系三个教育系。艺术学院致力于实现锻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精艺术、懂营销、善管理、能胜任艺术推广,具有高素质的艺术应用型人才”。但截至2018年,艺术学院就声乐来说,仍然存在一些规划或具体实施上的问题。比如,可以和贵州省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贴合得更紧密一些,牢牢把握自己本校经济背景的大优势,深入实践教学和优化上课模式,努力探寻一条行之有效,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做到教学和实践的双赢。

2 我校艺术学院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8年,贵州籍音乐考生在贵州省大学联考中是不需要考试基本乐理的,考生只需要准备专业主科和视唱练耳的考试。这对于考生来说虽然减轻了学习成本和考试负担,但缺乏对音乐技能系统的学习,直接导致考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甚至缺失,最终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降低,大量的贵州籍考生考不上经济发达地区的优秀音乐院校,影响他们接受进一步的音乐教育。此类底子薄的音乐考生只能大部分被贵州省本地高校消化,再经过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这几所专业性强的院校层层筛选,落到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的好苗子更是凤毛麟角。如果我们的声乐教学依然以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为标准,具体实施起来难度就相当大,稍显笼统又不切实际,也不符合贵州财经大学“儒魂商才”的定位。

笔者认为,财经类大学在培养学生自身音乐素养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财经”二字,要探索在财经背景下的音乐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贵州社会和经济发展为导向,制定经济类音乐人才的发展目标,声乐和经济类教学双管齐下,立足贵州,为社会输送带有鲜明财经背景的高素质经济管理音乐人才。

2.1 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向专业演唱方向看齐的,基本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以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为培养目标。这种人才的培养与财经类大学声乐专业的社会需求不相符。

2.2 老师教学方法保守与考试手段单一

首先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和提高实用经济管理与推销的课程,“多管齐下”,强调拥有财经专业的素质而不必强调其专业的精湛性;声乐专业学生要紧紧依靠贵州财经大学经济类学科优势,眼光不要局限在艺术学院,积极选修第二专业;经济背景的课程教育则要贯穿大学前三年,并在毕业前降低声乐考核难度,增加经纪人的相关考试,以保证毕业生可以胜任今后的有经济思维的艺术工作。

3 贵州财经大学声乐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3.1 紧紧依托贵州财经大学的办学特色

以前艺术学生只学艺术,声乐专业也只学声乐,闭门造车。现在贵州财经大学要更深层次地把经济和艺术根据贵州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声乐专业的学生能够从贵州财经大学的通识课和公选课中接触专业的经济思维和人文社科知识,能够具备一定的人文熏陶和经济管理头脑,对以后为人处世、价值观和认知观,甚至子女家庭的教育都会有很大影响,而且这些带有“儒商”特征的人文教育也更能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更符合我国的主流价值观。

3.2 整改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

(1)建立小组课与集体课的授课模式,考试实行末位淘汰制。笔者认为,要打破现在的僵局,就一定要出现新的授课模式。例如,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声乐水平,采取“高带低”(高年级带低年级),“老带新”(老同学带新同学)的授课方式。这种灵活的上课方式的好处是让低年级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和高年级同学一起上课时有前进或超越的目标,也让高年级的同学有不甘落后和竞争的意识。而且要求在每个学期的声乐考核中排名连续处于后5%的学生由艺术学院声乐老师汇总,进行集中和公开上课,帮助学生找出差距,并要求其专业老师拿出避免其“淘汰”的可行性方案。

(2)专业老师上课,不同的年级学生观摩。每位老师基本上都会有四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甚至每位学生的程度都不尽相同,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是如何诠释,同样的高音不同的人是如何演唱,同样的表演紧张不同的人是如何克服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同一“师门”下讨论和借鉴的。老师和学生在琴房中充分民主自由地沟通交流,切磋技艺,取别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也会把学习积极的目的性表现出来。而且在琴房里声乐教师把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讲解,学生练习的时候教师也能同步跟进,教学相长,大家都能受益,不但能把教学的内容范围扩大化,还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衍发.财经类高校艺术概论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反思——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艺术教学与实践,2016.

作者简介:袁冬,男,河南信阳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研究生在读,贵州财经大学艺术经管学院声乐系教师,多次在“金钟奖”“多彩贵州”“贵州专业文艺奖”等声乐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财经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种红薯也能成为大老板?很多人不以为然。然而,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东塘村委会东边组的农民付文平,把种植的红薯进行深加工,并借助互联网进行销售,去年,销售收入就突破180万元。不仅如此,他牵头成立的樟树众成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带动了周边80余户村民通过种植红薯致富。

今年40岁的付文平种过地、养过鸭。2010年,他承包了30亩地开始种植红薯,但是因为销路不畅,部分红薯不能及时卖出去而坏掉。看到辛辛苦苦创造的劳动果实白白浪费,付文平心疼不已但苦无良策。喜欢钻研问题的他开始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发现红薯制作成粉丝和粉皮之后,不但市场更广,价格也更高。这一发现,引发了他的创业灵感。

2013年,付文平远赴4个省的11个设区市,实地考察了10余家薯粉制作工厂,最终在河南购买回来一条生产线。同年,他注册成立了樟树市文平农业发展公司,开始从事红薯的深加工。由于他生产的粉丝和粉皮品相好、口感佳,产品销路很快就打开了,不但在当地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还卖到了南昌、宜春、新余等地。随着市场不断地扩大,付文平也开始扩大种植规模。2013年底,他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红薯和紫薯,并投资20余万元购置了起垄机、挖薯机、覆膜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红薯生产效率。

“传统的销售模式容易产生赊销,让公司面临资金周转困难。”面对难题,付文平苦苦思索着对策。

2015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知樟树市将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于是报名参加了。通过学习,付文平认识到电子商务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销售渠道多,便萌生了把红薯和红薯产品放到网上销售的想法。

说干就干。在樟树市电商协会的帮助下,他开办了一家淘宝网店,同时,还分别在众购商城、中国网库等电商平台推出自己的产品。半年不到,他的红薯以及粉丝、粉皮、红薯醋等产品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80万元。

“在网上卖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经营,不能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在谈到网销心得时,付文平说。由于付文平出售的红薯品质好,江西山峰薯业在下订单时还主动加价,每吨红薯由以前的840元提到了870元,并且一次就订购了3500吨,是以前的3倍。

创业成功后的付文平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不久前,他牵头成立了樟树众成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统购包销的方式,引导村民通过种植红薯致富。“希望借助自己的平台,帮乡亲们把红薯卖出个好价钱!”付文平显得底气十足。目前,该合作社共有社员17名,带动80余户村民种植红薯,种植面积达3500亩。

[作者简介]

熊诚诚,江西省樟树市民政局。

责任编辑:于龙广

财经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影响到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发展的需要,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实践教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等院校在财经教育方面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意味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更要具有远见卓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基础。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财经创新人才。作为培养财经创新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国际竞争、加入全球化的洪流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都认可的共识。然而,在初步参与了国际交往和实际竞争之后,人们发现我国高校以往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做到“与国际接轨”,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差距就更大,而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因此,为满足面向21世纪、面对参与国际经济的需要,高校财经类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是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财经类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本科学生,除少数进八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经济方面的种种工作。也就是说,高校财经类专业所培养的本科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财经类专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各种问题也日渐显现,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尤其突出。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在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重定性轻定量等倾向。实践教学在财经类专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素质不高,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过时的内容仍然出现在教材中。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财经类专业课程实践主要集中在平时作业,有的课程是模拟练习,有的课程是小结、小论文的形式。实践课程仅有几个传统的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一个专业最多有两门实践课程,有的根本就没有实践课。全部是理论课。而大部分课程特别是理论课往往是由教师讲述。增加几个案例就是所谓的实践教学,平时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课程实践,课程结束多数以试卷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在教学形式方面,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实践课教学中,某些专业实践环节一般就是让学生到相关部门、学校、公司、企业去参观一下,由于实践方案、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管理比较松散,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毕业实习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面对就业的压力,一些高校减少了毕业实习时间,甚至取消毕业实习,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放松了要求,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财经教育的教师一般都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经人才到高校任教的也不多。少数理论水平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副教授,教授又把精力主要放在硕士生、博士生的指导工作上,很少承担本科层次的讲课任务,更谈不上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一线的主要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讲台,从学生到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实践锻炼,缺乏财经实践经历。这部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引用实践案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不能用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在专业教学中,学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安排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岗位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一般不安心实践课程的教学。

(四)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上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单位最敏感、最核心的部分,单位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工作,由此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从学校自身来说,由于受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制约,对财经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很少,财经类专业一般很少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或完全没有。学生的实习变成了走过场,甚至干脆“放羊”,学生实践环节的实习包括最重要的毕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

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明确认识、落实制度。真正把实践教学变成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使实践教学成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以保证培养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构建科学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四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和计算机上机实践。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所开设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认知和验证性实践教学课时以及单独设置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的课堂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具体可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这部分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应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即组织学生在大三或大凹的一个学期到公司、单位进行3~5个月的集中实习,让学生与公司、单位正式员工一样按统一要求进行各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参加公司、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由学生向正式员工角色的转变。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具体可采取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暑假实践、社会调查、青年自愿者活动等。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更新内容,改进方法

培养财经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求他们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耍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采用传统的单枪匹马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也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随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更多地采取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考试形式可灵活多样,笔试、口试、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等相互结合,综合考核。

(四)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能够很好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1、学校要在人员编制、岗位配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稳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投身到本科实践教学中去。财经类教师一般应有从事实验教学的经历,每年要有一定的时间进实验室,指导、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2、可以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金融理财规划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3、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兼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师。

(五)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其中主要是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如会计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实习教学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为此,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龙成长,陈占葵关于财经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探讨[J]中国市场,2006(17)

[3]王春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专家学者论坛,2007(2)

财经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项目组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通过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手段,了解财经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现状,分析整理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财经类高校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提升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素养;大数据

一、提升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要素。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应该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职责所在,也是信息时代对本科生的素质要求。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严密的科学方法[1]。因此,本科生应具备良好的敏锐度和理解力,才能更好地掌握与密集型数据研究相关的数据收集、处理和综合评价的技能和方法,从而适应数据时代带来的社会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2]。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与处理数据的能力的提升速度渐渐落后于数据产生的速度。在各个学科领域出现的数据海啸、社会生活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剧增等现象宣告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迅速增长给财经类学科现有的培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在科研方面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财经类高校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科研素养能力方面更加艰难。

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3]。近年来,各高校也对研究型学习做出了一定改变,然而由于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体系不成熟、起步晚,其成果差强人意。与医学等学科相比,财经类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偏向理论,实践性较弱,然而其所培养的大部分本科生却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本科階段也是研究生进行深层次研究的科研基础,决定着后续系统性科学研究的发展。然而本科阶段真正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却不多,学生对撰写正规的学术论文的相关要求也一无所知。

其次,国家近年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专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素质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大学生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备力量。然而对于培养科研素养能力较薄弱的财经类院校来说,大部分大学生对科研素养能力的认识并不全面,不仅是由于受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限制,也有面对学术过于功利化的原因。同时,大部分关于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思考和探索是以医学、化学等学科为依托。因此,研究大数据时代下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提升对于财经类院校培养并提升学生科研素养能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现有基础上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薄弱

目前,现行的教育体制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和创造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灌输知识,传承思想,轻视创造、革新、应用,导致本科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客观实践分离。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科研实践指导和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和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的限制因素较多。同时,财经类高校所拥有的科研条件并不足以支撑本科生进行完善的科研创新训练。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本科生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现象。除此之外,本科生还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严峻的就业形势,诸多压力让本科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英语考级、从业考试等方面,以此增强自身简历丰富度,提升竞争优势。多数高校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工作的重点仍放在硕士生、博士生身上。根据对所在学校进行的初步调查,绝大多数本科生在校期间对实际的科研训练知之甚少,也极少学习相关的实践课程。

(二)校园文化有待发展,高校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现阶段多数本科生对大学学习目标并不明确,且学校的鼓励机制和科研条件并不完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是通过提升科研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本科生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严重不足,并且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处于散漫状态,不能完全投入学习,无法专注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调查结果中,回答学校开展提升科研素养活动的情况(如图1所示)时,选择“讲座”的人占21.11%,“第二课堂”的人占17.78%,“相关比赛项目”则占61.11%。同时,在回答参加学术讲座的问题上,选择“每次都参加”的人占2.22%,“经常参加”的人占21.11%,“较少参加”的人占63.33%,“几乎不参加”的人占12.22%,“从不参加”的人占1.1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类型来看(如图2所示),显然财经类高校经管类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较少,而艺术类、法学类学生对学术讲座的参与度较高。这些数据说明了财经类高校在基数较大的经管类学生科研素养教育中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导致其对科研认知不全,缺乏热情,表达能力欠缺,主动向老师请教的积极性不高。而艺术类或法学类学生由于专业特性,会有意识地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进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素养能力。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多数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科研管理没有形成包括目标管理体系、领导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成果评审机制和引导激励机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4]。同时,多数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衡量指标上存在误区——衡量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指标发生混同现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衡量包括两类指标,一类是从客观的成果产出角度衡量,包括已发表论文的数量、类型,已有专利数、承担课题项目数等,这类指标从过程、结果导向反馈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另一类是从潜能素养角度衡量,如研究生的学术自信等[5]。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衡量指标应该据研究生衡量指标进行一定改变,仅仅依靠简单的虚拟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衡量是非常片面的。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化,评价指标多样化,整体的评价流程应该透明化,其反馈机制应更加灵活多变,从而让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公平、公开。

(四)本科生科研意识薄弱

以本校为例,本科生学习的课程主要以通识教育平台、特色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为主,需要修满160学分。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本科生无暇参加科研活动,只觉得参加科研活动浪费时间。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盲区,如不知道不能一稿多投、学术论文投稿该如何寻找出版社等。另外,多数财经类高校会设置财会类基础性课程,如会计学、财务管理等“鸡肋”型课程。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此类知识的动力不强,且高校教师会适当减轻课程的学习深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科生的科研素养提升。同时,科研活动整体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在“能否熟练表达所参加的科研活动内容”这一问题上,选择“能熟练表达”的人占37.78%,“不能熟练表达”的人占62.22%,说明即便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写作课程,仍然收效甚微,本科生的表达能力有待加强。财经类本科生所学内容综合性强,弱化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不重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且经常出现特例,团队协作能力得不到良好的锻炼。一些本科生对自身能力的高低认知不全,缺乏自信,害怕甚至畏惧站在广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提升大学生数据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优化培养科研素养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校与社会应保持紧密联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结合,开阔本科生的科研视野,使其了解社会与科研发展前沿。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混合式教学,提倡教师灵活使用超星尔雅等教学辅助平台。优化课程结构,给本科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加强理论深度,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引导本科生了解掌握科研方法与科研手段,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改变考核方式,减少使用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增加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考查,合理设计评奖评优的制度,增加对个人意愿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资源的硬性要求。加强教学硬件建设,避免硬件限制科研发展,创造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机会,鼓励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典型科研训练。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导向作用,借助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新生入馆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组织与检索的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重视建设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合理设计图书馆主页栏目,便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構建完善的科研素养教育体系

学校应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6],合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并紧跟时代发展更新实践教学平台的相关设施和研究内容。同时,依据本科生的教学进程,开展相关培养科研素养活动。在本科一年级,可开展专家讲座来提高其对科研的好奇心和兴趣;本科二年级阶段可推荐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科研训练:了解科学常识、熟悉科研步骤、进行文献查阅、撰写论文;本科三年级应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宽的平台给学生,使其不盲目选题,不闭门造车。除此之外,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学业水平的综合检验。为了做好前期积累,可以开设学年论文分阶段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注重养成教育。高校各部门之间应协同发展,提高对学生科研素养的掌握程度,共同分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加快平台建设,积极推广培养科研能力的教学课程,并为科研素养的教学活动提供真实环境。根据学生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的差异性,开设不同强度的信息素养课程。

(三)加强本科生科研管理,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

本科生科研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1)成立管理机构,设立类似“科研办公室”的学生科研主管部门,负责大学生科研的指导、组织与服务工作;(2)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营造科研氛围;(3)实施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科研引导;(4)加强科研实践基地建设[4]。同时,建立与本科生科研管理相呼应的有效鼓励机制和科研创新评价体系,合理安排各类实验室和基地开放,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成效等纳入各学院绩效评估中,落实科研管理的各项转变并为科研创新提供稳妥的保障。适当采取激励措施,对于本科生自主科研活动,可以给予资金支持,设立科研课程学分等;对于指导教师,可以在职位晋升、教学评优等方面给予加分。最后,对于本科生的科研成果的展示可借鉴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尝试搭建本科生科研成果发表平台,通过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发现、与他人进行交流乃至辩论的机会[7]。

(四)提升校园的学术氛围,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应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学术成就感和表达水平。在科研素养培养过程中,书面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其研究智慧以论文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产出科研成果,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研究者就是最优良的教师,跟随这样的研究者才能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和科学精神。”[8]要优化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高校教师对本科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避免“放羊式”培养,增强本科生对所学学科的认知。另外,尝试探究型学习,通过案例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端正学习态度,抵制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课外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数据素养的了解程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认同感,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时代的进步让科技与时俱进,推动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给本科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要想提升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科研素养能力,一定要让科研实践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和重点,从而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和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途径。通过初步的调查研究可知,财经类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相关教育培养评价体系。高校应利用点面结合法、循序渐进法、层级管理法等培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并就不同阶段评估培养成果。提高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我们仍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江芳,张红雨,施维.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2):176-178.

[2] 黄欣荣.大数据的本体假设及其客观本质[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2):90-94.

[3]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J].江苏高教,2004(6):117-120.

[4] 季诚钧,黄昌财.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2):95-98.

[5] 刘燕,房雯,邓宇.交叉学科方向研究生科研能力优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9):69-73.

[6] 唐铁军,王平祥,王春潮.课内外结合,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9-22.

[7] 高桂娟,陈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如何促进本科生科研[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63-71.

[8]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152.

[责任编辑:刘凤华]

上一篇:小学语文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消化内科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