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渣循环农业论文范文

2023-09-23

沼渣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资源、环境和农产品再生利用的关键手段,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据统计,截至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82.47万人,占平凉市总人口的44.61%。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通过分析平凉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为推动平凉市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甘肃省平凉市

平凉市是甘肃省的农业大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式,瞄准高端前沿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平凉市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平凉市立足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探究平凉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努力把平凉打造成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1 理论基础

1.1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指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生产进行创新,将农业的线性增长模式改变为生态循环增长模式,将传统农业的高投入、低收入、高能耗的生产模式改变为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模式[1]。循环农业经济的目标主要是改变旧有的、高开采的单线流动模式,让农户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避免各种废弃物不经处理排放到河流、空气、土壤中,保持农业经济的精细化、循环性和可持续性,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建立起一种由农业资源到农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链式体系,对农业经济进行低成本开发、高度利用、低排放废弃物的改造,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1.2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带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快速发展的农业需要农民具有更高水平的种植理念和技术,传统的农业种植与经济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的要求。而循环农业经济是将国家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循环经济原则应用在生态农业上,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1)能够大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变传统农业利润率低、生产规模小、生产风险大的情况,使农业经济变得稳定而高效,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实现农村发展。2)循环农业经济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发展形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現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达到更高质量的环境保护效果[3]。

2 发展现状

2.1 平凉市循环农业发展总体布局

要建设循环经济,首先要建设完善的政策体系,从而建设起循环农业经济园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废弃物排放。现如今,平凉市正在打造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平凉市农业生产发展的质量,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规范科学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合理配置[4]。

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平凉市的农业发展,制定了《平凉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循环农业经济将作为平凉市农业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实现现代化新农村的必要环节,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型。为建立现代化新农村,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不断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善平凉市农业土地土壤,建设平凉市农业污染情况信息平台,提高平凉市农业环境监测能力;下一步,平凉市将提高自身站位,将《规划》拉到全国、全省盘子内谋划,对标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进一步明确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定位,聚焦谋划重大工程,围绕苹果、红牛等主导产业,打出平凉特色,为乡村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2 平凉市循环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平凉市农业资源利用并不充分,农业产业的循环结构还不合理。平凉市针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从而不断推动平凉市循环农业的发展。1)平凉市秉承以工业发展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相关的生产、经营体系,以牛、果为核心,打造品牌农业产业链条。2)平凉市采取了新技术、新模式的方法来加快进行果业的转型升级,认证了各类基地200 km2,有效推动平凉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建设了平凉特色农业品牌。3)平凉市先后开展了“黄河流域平凉林草”等生态扶贫项目的建设,在甘肃省率先启动了“互联网+植树”试点,每年新增造林333 km2以上。4)着眼绿色可持续发展,以推动循环农业发展为中心,不断提高平凉市循环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平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建立新型的农业发展体系,促进农村多产业联合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循环体系[5]。

3 发展对策

3.1 以循环农业为重点,构建龙头企业

平凉市以“高、新、外”为方向,加强政府引导、关注市场需求,利用龙头企业的投资,建立起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把农户和企业连接一起,从而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1)以可持续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经济管理模式为基础,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其可持续收入。2)进行绿色农业的培训,形成绿色农业规模群,进一步提高平凉市农业特色和乡村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当地农业的市场竞争优势。3)积极实施差异化策略,形成集合效应,提高农副产品在我国各类农产品中的市场占比。4)建立起一个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态系统,形成了由原料、深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新一站式农产品服务平台[6]。5)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先培育一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龙头企业,然后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2 提高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能力

目前,平凉市循环农业体系还不完善,循环农业经济所需的技术能力不足,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加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作,提高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能力。1)提高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建设农业合作社组织和产业化基地,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的收入,将资金、人力、物力统一规划起来,实现全组织的资源配置,为参与的农户提供市场导向和产业化的发展建议。2)建立健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经济管理制度,在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乡村农业经济特色相结合,建立起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3.3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循环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

要推动平凉市的循环农业产品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政府与市场之间要紧密结合。实现平凉市循环农业产品市场化的开发,建立健全的农业市场管理体系,改善循环农业市场的条件和环境,形成循环农业市场的良好风气,从而不断地推动平凉市循环农业产品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平凉市通过对具有长期运营能力的企业开展帮扶活动,发挥其企业核心功能和主导作用,完善平凉市循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平凉农业实现产业化和快速发展。

3.4 构建新型农业综合体和信息服务平台

1)利用新型农业综合体,实现农產品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联动,建立起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2)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服务平台,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更好地推动循环农业发展。3)利用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建设起来的农村互联网信息网络,搭建惠农助农智慧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和网络路径,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知识、信息和生产资料等资源上的帮助。解决农民提出的有关农业生产问题,打造智慧农业网络,实现技术助农。

4 结语

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平凉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了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要继续以循环农业为重点,构建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能力,提高循环农业的产业化开发,构建新型农业综合体,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芳梅,高志科.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体系研究[J].甘肃农业,2021(7):35-39.

[2] 吴寒梅.低碳视角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策略: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5):1587.

[3] 李象林.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推广应用关键技术[J].农家参谋,2021(10):69-70.

[4] 刘建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与评价标准化路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1,41(7):43-45.

[5] 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1):4-8.

[6] 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1):6-13.

(责任编辑:刘宁宁)

沼渣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十八大”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把“建设小康社会”改成“建成小康社会”[1];“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的是破解“三农”问题,加速农业由“大”向“强”转变,载入党章[2]。自此,新农村建设大放异彩的环境土壤条件已经具备。“文+农”融和发展,让新农村经济盈千累百,正是“三农”瓶颈破解之道,特色小镇业态架构的核心,是激发当地社会经济复苏、经济指标逐年提高、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的产业体系和服务系统。

关键词:新农村;“文+农”特色小镇;经济发展;研究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下,带领全国人民踏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七十一年的艰苦奋斗,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摆脱贫困。历经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让“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恢复国民经济贡献巨大;农业合作化发展,改变了生产资料非公有制,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再到人民公社,从挫折中积累经验,为未来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发展五个阶段,从建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神话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成就辉煌仍要砥砺前行。

目前相关国家新政如云,新机遇与新挑战摆在面前,洞悉大势综观全局静水深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者,可谓又逢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跌宕莫测,国内经济又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相互影响。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民生计为重,稳健持续奔小康为重,因而新农村建设涉及国本,新农村建设势必要符合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创新发展。

一、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

纵观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经了以平均地权为切入点激励农民的革命意识,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还权让利为切入点激励农民的改革意识,赢得了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现在应以赋权增能为切入点激励农民的创新意识,去赢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胜利[3]。综上,未来农业发展,激发调动广大“农民”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本文所指“农民”,不仅是传统农业劳动者,也包括围绕新农村建设,服务于“三农”的回乡大学生、复转军人和各类专业人才等。

从表面上看,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是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才流失、乡村农业粗放式生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教科文卫滞后、农耕文化失根、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民人居环境差等。

其实不然,因实际涉农层面局限性,所以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和现实存在的假象,换个角度来看真相各地区千差万别,深层次因素更尚未可知,岂能断言。新农村建设,如同人身体不适,需要解决,追求其未来健康“不病”的问题。现实社会却因把“健康”与“治病”混淆视听,仅用西医的方法应急罢了“治标不治本”,自然无果,还需探究“同病异因”之理。

当前,乡村振兴国策新政齐备,如何以多维视角因势利导“赋权”,因地制宜客观求实“增能”,构建属地新农村创新发展之路才是正道。

下面概述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瓶颈”:

(一)对“三农”认识狭隘和急功近利

现实经济社会中,特别是具体“三农”相关或从业者,无论基层政府、机构单位和农业公司等,大多过于主观以自身角度构想农事,局限在“事”本身,把关乎当地社会环境资源市场的问题,本位化为自身的利益得失,所以没有预期结果,只是昙花一现,这就是狭隘和急功近利所致。

其根源在于,农事必须从“三农”角度而为,多维视角看具体农事,首先认清“势”,包括大政方针、区域地缘和自然资源等;再找准“市”,主要是精准定位,布局业态、确定国际化或是国内市场等远景;最后确定怎样做事,完成技术、产能、产业链和产能出口等问题。而不是,自以为老大,想怎样干就任性做。当然,这些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志同道合的专业团队,更需要辩证的思维和精准的解决办法。

(二)对属地新农村建设定位不明

通常新农村建设,只要符合当地政府的规划前提,大多基于投资人的主观想法而确定。少有建设定位,自然成功无望或不能持久。即便有,定位也不能主观臆想,首先要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历史延续所赋予,据此再精准定位,这是根本。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时空距离变得越来越“小”,高效与变数,交融和复杂交织在一起瞬息万变,难于取舍。

因而,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创新定位。笔者认为,可从地缘战略、区域经济、产业链、行业趋势四个角度,实现精准定位。

1、地缘战略

从自然资源发展的角度,小镇发展与地缘关系不大,但从国际经济环境和全国经济战略安全发展角度,就涉及到政治经济地缘战略布局问题,要长远持续稳健发展必须依据地缘战略来定位,这是第一步。

2、区域经济

在全球经济波浪式发展的情况下,立足国内城镇一体化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正是乡村振兴发展下的第二步曲。

比如,陕西佛坪大熊貓国家公园(秦岭)特色小镇,以地域文化、历史遗产、自然风光、特色建筑等独特资源为依托,通过挖掘、融合、转化和创新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文化内涵,打造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科普游憩等多元民俗与山珍产能输出小镇,拉动属地经济整体发展。

当然,特色小镇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往往是多重的,比如地处西湖的云栖小镇[4],围绕新产业布局,既可以是信息经济产业主导,也可以是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特色文化、特色农业、特色手工艺等,拥有多种选择。

3、产业链

在地缘战略定位与区域经济定位基础上,产业链定位是特色小镇定位的第三步曲。笔者认为,合理的产业链定位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资源战略要素,二是以主产业构建集群产业链体系。

(1)资源战略要素。深入发掘“一村一品、一镇一牌、全县强力打造“龙头”产业品牌的资源战略发展思维。构建“满足城乡各自需求的供需产能通路和服务系统”。

(2)以主产业构建集群产业链体系。在“龙头”产业品牌资源战略发展基础上,延伸和孵化各类地方经济产能等,引进科技创新,提高附加值等,带动当地和周边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4、行业趋势

行业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是眼光视野问题,判断失准可能步履维艰发展缓慢或徒劳无功或全盘皆输。

以上述三步曲定位行业趋势,为第四步曲。从行业预测的角度,甄别筛选发展具有良好前景、潜力的朝阳产业,并指导行业的创新方向和转型升级,融合前三部曲,最终构成一个科学、合理、完整的特色小镇定位战略。

比如:智慧农业国内潜在市场[5],2015年规模已达137.42亿元;2017年增长至175.73亿元;2018年突破200亿元,达到了203.06亿元,增长趋势强劲。

二、“文+农”破解“瓶颈”

为什么“文+农”破解“瓶颈”?

“文化”,本身具有广泛传播性。独特性在于发掘体验价值、感受价值和使用价值等,内生无限育人乐趣和力量。

“文化”又是一种能变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最终结果是形成了一群人的集体意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融于生活常态过程。因而生生不息,自然发展永续,比如祖国各地春节习俗、节庆、婚庆和餐饮文化等。

人人明白,在生存权得到解决以后,精神诉求自然排在第一位,而且欲望强烈无止境。而精神表达就蕴含文化内涵,拥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的力量和价值源泉。

中國文化上下5000年,各地富有独特的历史、内容和故事,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关键在于策划设计为启发、感动和受用的文化品牌产品或项目,发掘其无限力量和使用价值,这就是本人研究和悟道的成果。

(一)“文”

此“文”,不是在重复文史符号,而是基于属地文脉,提炼升华富有认同感的文化元素和原型,专业策划设计成为品牌文化产品或不同业态项目,目的是帮助今人、服务今人解决各自的需求,由此构建其文化产业链体系和服务系统。

更重要的是,本人认为,现实社会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过于笼统模糊,分不清楚辩不明文化、文化人、文化项目或文化事业,自然一知半解浮在水面游离,抓不住文化生生不息的灵魂属性。所以,文化力量和源泉不在,只表达了躯壳业态步履维艰难以为继。

其实,现实社会文化表达大多是学术文化、知识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等,特别是城市文化表达基本上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关系不大,有些已经偏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轨。

目前,大中城市的改造与发展建设,让遗存文化根脉已面目全非,高速运转的市场化节奏,更让绝大多数人无暇参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商业建筑群比比皆是,传统文化阵地被无端侵占,空间所剩无几,因而世风日下。

岂不知,只有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和无限内生力量而生生不息……此刻笔者疾呼,传统文化弘扬需要其哺育的环境沃土,比如文化根脉承传、众多文化参与者和文化表达空间场所等,而能满足这些环境条件的目前只有乡村集镇可为。

原因在于,乡村集镇自古以来就延续着诸多文化民俗、节庆、商业街区、集市等习惯,拥有传统文化表达的空间和众多参与者,广大农民农闲时,有充足的参与时间,民间文化艺人广泛等,周边山好水好人更好,风景宜人适宜休闲游乐。

(二)“农”

“农”指,基于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思想为前提,构建智慧生态科学三农数字经济于一体的独特闭循环农业产业链体系和服务系统。

实践证明:“三农”发展必须与新农村规划定位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属地社会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确定纲举目张的“龙头”经济产业集群,形成榫卯万物互联的区域专业产业链分工体系。其前提,首先要理清与“三农”密切相关的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三主体的排序和相互关系。否则,无法搭建成本、价值、管理、经营和服务等完善的产业结构、运营和分配体系,导致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过多,主观能动性动力不足,缺乏归属感和粘性,未来预期只能“听天由命”没有结果。

“农事”当以农民为第一主体,让其首先得到尊重,并保障应有价值,自然保证了“物”源品质;其次应以消费者为第二主体,满足“上帝”的需求,确保“物”有所值,实现消费买单;其他加权在一起为第三主体,旨在分别为第一主体、第二主体服务至上,形成智慧生态科学三农数字经济于一体的独特闭循环农业产业链体系和快速便捷服务平台系统。一句话:让农民“种”得踏实,消费者“吃”得放心,如此良性循环,“三农”稳健持续发展指日可待。

(三)“文+农”

“文+农”的有机融和,不仅是1+1的经济体量增加,更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结合双丰收的保障,将激发当地社会经济整体复苏;百姓收入倍增,并影响和带动周边更广阔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三、“文+农”的现实意义

“文+农”的核心在于为构建国人向往的美丽生活乐园;生态之美的休憩田园;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注入灵魂和力量,延绵永续生生不息,让多元属地产能输出涌流。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收入倍增并富起来,又让传统文化复兴发达。让国人在体验感受中,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人可以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重新认识和了解中国。

四、“文+农”特色小镇之星火燎原

“文+农”特色小镇,将呈现参与人员辈出、形式多元异彩、造血功能丰富、经济动力强劲、市场消费旺盛、内生发展永续、区域经济整体拉动、共同脱贫创富确定无疑的生态发展形态。

基于以上综述,笔者坚信:“文+农”特色小镇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文+农”特色小镇=人文经济+精准定位+合理规划+产业集群思维=成功发展。可以预见,“文+农”之星火燎原,势必助推民富国强,为伟大祖国强盛添砖加瓦,有助于地方百姓和游人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提升。

本文旨在为中国“文+农”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种普适性、框架性的参考,一种战略性的思考方式,一种可发展的方向性指导。除此之外,对已落地的特色小镇,也可参照本文所提出的理念和要素,进行对比,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查漏补缺。

(西安美术学院校级课题:新农村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理论研究,项目代号:2019XK008)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8日。

[2] 《十九大报告》,2017年10月18日。

[3]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研究员》,2019年10月21日。

[4] 京钟雁:《特色小镇专辑七|云栖小镇:中国科技创新新生态 》,载《人民日报》,2017年3月7日。

[5]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智慧农业趋势前瞻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报告》,2019年5月30日。

沼渣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逐渐对县城经济的发展重视起来。众所周知,县域是当前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县域整体经济的发展会带动整个社会发展,所以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工作不容忽视。需要强调的是,加强县城建设是拉动相应县域经济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而随着县域经济以从传统宏观层面转换为现代微观层面,在进行经济研究时应该以之前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并以实证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为辅进行具体县域经济研究。加大县城经济、文化各领域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县域文化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本文针对当前县城建设发展现状,对县城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相应评价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我国的乡镇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县城建设 县域经济 拉动作用探究

广义来讲,县城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良好纽带,同时县城也是人才以及物流的主要聚焦点,其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整体带头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党和政府就将县城建设作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建设环节,同时也对其加大投资力度,并对政治传播和文化教育等工作也都高度重视。加强城镇建设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坚持规范化县城建设和把好县城发展责任关以及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三者共同完成县城建设工作的。在进行县城建设规划的规程中应该聘请经验和资质相对较高的专家和学者来共同协助完成县城具体规划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县城领导监督机制和县城领导干部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和推动县城经济快速发展。综上所述,加强县城建设是退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并且拉动相关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应该从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取和县城建设能够成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原因以及县城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刻探讨。

一、县城建设对相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选取概述

1.县城建设对相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种类

在进行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构建的过程中,不同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言论各不相同,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政府和机构都会依据县域指标和县域经济计算方法等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较为整体且全面的比较和评价。其中一种常见的状况就是,将县域GDP和县域GDP增长率以及县域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三项指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标准。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是以县域经济总量指标和县域经济结构指标以及县域生态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其中县域经济总量指标是指县域地区经济生产总值和县域地方经济收入两个具体方面,而县域经济结构指标则包括城镇化比例和相关县域经济劳务输出两种,我们所说的这种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内容相对来讲较前者相比较为全面,但是其主要缺陷就在于当我们进行县域经济数据信息收集时会受到一定阻碍,并且在确定县域经济剂量方法上也具有较大难度。图为县域经济发展中评价指标曲线示意:

2.有效评价县城建设对相关县域经济发展指标选取概述

以上述内容为主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种类选取依据,按照上已提及指标体系对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进行具体且全面的经济反映,之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可行性原则和数据可等性要求等充分考虑个人能力问题,在对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指标、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指标和县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指标四种作为主要县域经济指标评价标准。

(1)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指标

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包括县域经济GDP总量和县域经济财政收入以及县域经济增长率三种。同时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指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出县域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和县域地区发展潜力等。

(2)县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指标

在进行县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指标衡量的过程中其主要是依靠县域经济社会商品具体零售额和销量来进行准确衡量的。广义来讲,县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出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县域内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图为县域居民消费水平占总体县域消费水平比重示意:

(3)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机构指标

主要运用县域第三產业站县域经济GDP比重来进行衡量,合理运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指标进行衡量可以有效反应出当地县域产业结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态势加以辨别。

二、县城经济建设拉动相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探究

1.拉动县域经济成本投资增长

就县域发展而言,进行县域经济建设投资是促使县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同时对县城加强经济建设也会带动整个县域发展,因为县城经济投资能和县城经济投资潜力都决定着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程度,所以加强县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县城经济建设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从基本资本理论方面进行研究,马克思理论中资本论这一理念就有效的阐述了劳动价值的重要性,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合理利用去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之后在此基础上扩大地区经济资本积累。

2.拉动县域消费水平增长

县城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拉动县域经济水平增长,其同时也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县城消费水平就会提高,二者经济水平提高便会促进整县域经济水平提高,起到相应拉力作用。需要了解到,我们会应用到消费乘数理论,此种较为科学的数学表达方式能够准确且全面的反映出县城消费水平对县域消费水平的拉动作用。

通过进行县城经济建设可以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随着县城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县城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其相应居民消费收入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会达到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得农村整体消费水平得以提高。县城人口增加会带动相应工业产品需求增加和带动居民住宅需求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使居民消费档次上升,此时便会形成较为完整居民消费示范效应,这就会在优化县城第二产业的同时也会使增加其在县域经济GDP中的比重。

三、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详述

1.县城建设拉动县域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规模化生产模式是当期农业生产主要特征。现阶段县域农村土地呈零碎式发展状态且分散不均,这样就会早成人均用地减少。通过加强县城建设可以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县城,并使这些农村人口投入到第二产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中,此种方式能够有效进行土地流转并可讲有限徒弟进行连结。实施土地集中规范可以为县域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应经济效益,这也是县城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策略中的重点。县城建设可以使县城交通运输和县城供水供电以及县城物流部门等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图为县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结构示意:

2.县城建设拉动县域城乡统筹发展

县城建设中经济部门主要以相应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身缠规模相对较小,此种积极部门多数用于市场交换并采用先进科技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县城建设的优越条件可以促进县域企业制度规划和县域企业组织生产等。县城经济建设已成为生产县域商品和能源以及相应聚集拉动力的有力基础,分别可对县城经济和县域经济二者之间做权衡考虑,在共同促进城乡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乡统筹规划侧率得以实现。在加强县城经济建设过程中,第三产业会迅速得到提升,并且一些新型产业也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应该了解到,第三产业的产生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会带动就业,并在增加人员就业的基础上使得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县域居民消費水平以想成良性消费循环以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县城居民消费增长代表着县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此种状况还会使得县域投资增长和县域消经济消费水平提高以致促进城乡统筹规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当前县城建设发展现状,对县城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相应评价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加强城镇建设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坚持规范化县城建设和把好县城发展责任关以及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三者共同完成县城建设工作的。县城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拉动县域经济水平增长,通过进行县城经济建设可以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致拓宽县域消费市场。加大县城经济、文化各领域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县域文化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应该了解到,县城建设会拉动县域农业发展和县域产业需求以及相关城乡统筹规划等,在进行县城基础建设时会受到人口影响,所以应根据此种发展趋势制定出合理解决方案。县城经济建设成本投资增加,此时县城居民消费水平也会增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整个县域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珊.江苏省县域城镇规模变动及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2]王东升.河西走廊绿洲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3]姜联兵.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 [4]侯全华.小城镇规划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D].长安大学.2006

沼渣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的模式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对农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本文从法治化的视角,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进行构建,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创新,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农业循环资金的合理投入,对农业生产技术模式进行变革,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1农业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主要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推动资源产品污染的零排放和低排放,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转变,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项循环的发展模式,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投入,获得更高的产能,形成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宏观层面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涉及到各个环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利用,拓展生产链条。循环农业经济在农业中进行具体的实践,采用循环生产的模式,对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农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动态机制,加强对有害物质的严格控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循环中。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生态资源问题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态资源问题。首先,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利用率不断下降,同时,一些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会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后土壤裸露,使得土壤的肥力不足,無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缺水情况较为严重,导致生态资源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2产业化经营不足

在调查的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没有对农业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控,缺乏对废物的循环利用,甚至部分乡镇缺乏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加工的水平较低及整体管理效果较差。因此,要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3产品质量下降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对于产品安全缺乏认知,没有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缺乏对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没有完善的监测体系,导致市场中的农产品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这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技术模式较为落后,在生产和种植方面采用传统的模式,导致农作物的营养缺失,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3.1从法治化角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1.1加强对现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落实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当前的法规标准进行落实,要结合实际的发展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农业经济实践产生推动力,以循环型的立法理念作为基础,更好地推动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部分薄弱的立法进行完善,要更好地对法规政策进行综合的利用和开发,涉及到开发利用的资源以及替代资源的有效性。

3.1.2促进对缺位法规规章的有效补充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中心法规进行完善,对于明显缺位的法规规章,要集中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方面进行补充,对农业清洁生产领域进行优化,加强废弃物循环的利用。尤其针对技术创新方面的立法,要加强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为非法制化建设明确方向,更好地推动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3.1.3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政策建设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基础政策进行探讨,主要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经济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等不同类别。在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的过程中,要对循环经济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绿色贸易政策进行优化,要对环境保护进行产权制度的完善;其次,在激励制度中,要对绿色财政税收价格制度进行制定;最后,在考核制度方面要涉及到绿色会计制度与审计制度,对于基础性政策进行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3.1.4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

在法治化的视角下,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要构建法律保障的方案。要从农业循环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转为新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缺乏农业循环经济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基层地区,开发资源循环利用的优质产品,严禁滥用有害物品。对于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逐渐明确各主体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产品的准入机制,显示性绿色农产品标识制度,进一步推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农业生产的清洁,加强对生产者责任的延伸,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3.2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2.1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树立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优势,可以有效的对资源进行利用,加强废弃物的应用,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进一步对资源消耗和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逐渐提倡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形成环保意识;最后,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人们进行教育,加强对垃圾的处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3.2.2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有效创新

农业循环经济更注重对传统农业经济的改变,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加强,对资源采取综合利用,对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应用,要推广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技术,推动绿色生产和农业资源的转化。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重点在清洁生产、生物防治、绿色栽培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沼渣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以苏州五峰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在分析基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提出了规划思路,即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景观营造和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对苏州五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以期为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规划设计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Ecology; Planning and design

1 基地现状分析

1.1 项目区位

苏州五峰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苏州市木渎镇五峰村,北枕龙池风景区、天平山风景区,东依灵岩山风景区,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人杰地灵,总面积约为13.7 hm2,南接穹灵路,交通便利,群山环绕,资源充足,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较强的发展潜力。

1.2 现状分析

1.2.1 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五峰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位于江苏省旅游重镇木渎镇,被风景区环绕,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能与其他风景名胜区形成功能互补,提升地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②交通便捷;③背山面水,气候宜人,利于种植优良的花卉蔬果等;④基地内部景观基础条件较好,山体背景轮廓线优美。

1.2.2 劣势分析。①基地面积有限,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生产;②土壤低洼且肥力不足,需平整土地,进行复垦来增强地力;部分土壤需要进行置换,造价较高。

2 总体规划

2.1 规划思路

综合基地的现状分析,基于现状提出了新型理念下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措施,即集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景观营造和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的规划方案。

2.1.1 科技研发。

本园将与相关政府部门及相关专业地方高校合作创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重点研发种质资源,推广无土水培等高科技栽培技术,为地方农业建设提供补充与技术支撑,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一线实验实习基地;同时,以农业科技建設为契机,旨在与高校联合申请国家课题,建立国家农业重点项目,进而获得国家政策扶持。

2.1.2 示范推广、农业生产。

由于园区面积限制,规划本区块内以示范推广为主,农业生产为辅,在外设置标准化农畜牧产品生产养殖基地的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2.1.3 景观营造和观光科普教育。

在景观上通过适宜的地形地貌、植物、竹木结构的建筑、不同形式的水体等造园材料,因地制宜,体现江南地域特色,创造充满自然野趣的魅力环境空间,高度的人文关怀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因为区位的交通便捷,该园区宜展开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2.2 规划原则

2.2.1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原则。

充分考虑园区区位条件,利用场地原有的自然条件,扩大水面,营造地形,丰富园区的景观元素;并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生活习俗等,将这些文化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突出场地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以示范推广为主,农业生产为辅的园区规划思路的指导下,合理规划示范场地和生产用地的划分,做到既分隔又有联系。

2.2.2 生态农业原则。

园区在多个功能区示范新型的种植及养殖方式,即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种植业与水产业结合,废物综合利用,节约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安排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1]。

2.2.3 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原则。

在充分考虑园区自然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把人的行为心理、环境心理的需要落于规划设计之中[2],同时减少对自然的干预,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创造一个既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美化功能,又能满足人们回归质朴自然需求的园区。

2.3 景观规划布局要点

在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的导向作用下,结合场地特点进行了景观规划(图1)。要点如下:①发挥区位中背景山体的景观优势,设置入口景观轴线,主入口对准背景山体最高山峰,形成中心轴线,构成全园骨架;②在原有道路骨架基础上,对全园路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人车分流系统;③合理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减少空间的破碎与浪费,从而为经济效益打好基础;④借背景山体设置瀑布,开挖湖面与水库贯通,形成“仙岛意境”主题景观区;⑤设计木结构建筑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规避用地冲突,同时木结构掩映在绿林中更为协调统一(图2)。

3 分区规划

园区共分为入口景观区、生态养殖示范区、农作物科技示范种植区、蔬果新品种展示区、农业研发中心、智能温室栽培示范区、观赏植物景观区和仙岛意境主题景观区(图3)。

3.1 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包括进入园区的入口广场、入口大门、奇石标识、中心假山水景、办公管理建筑等,形成起始转承高潮的中心景观轴序列,统领全园。入口建筑采用新苏式建筑风格,对江南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应用在花窗指示牌等装饰小品中,色彩以黑白灰为主;景观置石采用当地盛产的金山石,体现地域特色;而办公管理建筑群则运用了庭院围合的布局形式,构成内部院落空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办公区域,方便管理。

3.2 生态养殖示范区

生态养殖示范区位于园区西北角,主要养殖羊、野鸭、鸡、大雁、鱼等农畜牧产品,包括畜牧业与种植业种植示范。草鸡养殖可结合山边果林进行套种,综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而鸭舍则设在水边,将临水草坡设计成小型湿地,充分显示自然感觉,让水禽感受到“野”的味道,同时设置木栈道和木质平台,可以方便游人的参与进入,结合垂钓项目,近距离观察水禽的生长,让人与自然更近一步。

3.3 农作物科技示范种植区

农作物科技示范种植区为生态农业稻萍鱼立体种植示范区,构建“立体生态农业”种植业和水产业结合,节约土地资源。同时结合物联网控制农作物生长,展示木渎农业科技高端的发展水平。除水稻区块,其他选取的品种可同时结合景观效果,如玉米、花生、油菜花、向日葵等。

3.4 蔬果新品种展示区

蔬果新产品展示区主要为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研制的新产品提供种植和展示的基地,同时结合良种蔬果采摘,让游客进入园内采摘蔬果、休憩、品尝,从中享受田园乐趣。同时,本园摈弃了传统的农田式果树种植模式,以游园的形式来配置果树的种植,游客可欣赏现代农业 种植方式(如喷灌、滴灌技术),接受科普教育,让游人体会到

农业乡村景观的别样味道。

3.5 农业研发中心

农业研发中心属校政企联办,为相关政府部门及相关专业地方高校的教育研发推广基地。主要致力于农业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生产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优良品种和科研保障,加强地方和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为高校师生提供一线产业实验基地,推广生产,引领江苏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潮流。

3.6 智能温室栽培示范区

智能温室栽培示范区位于全园东南部相对独立的地块,主要采用全智能控制温室大棚技术,引进国际时令瓜果蔬菜优良品种,进行立体栽培;包括精品葡萄温室生产、立体蔬菜无土栽培和冷库,主要功能是进行推广示范。

3.7 观赏植物景观区

观赏植物景观区将以江苏省相关科研中心为技术依托,主要种植在生态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广闊应用前景的球宿根花卉新品种。种植上摆脱传统苗圃的林植种植方式,从景观观赏角度出发,根据园林景观需要进行搭配,考虑景观疏密和前后层次种植,旨在展示植物的景观效果,作为推广示范。

3.8 仙岛意境主题景观区

仙岛意境主题景观区(农牧禽产品展厅+茶艺馆)位于园区最东侧坎上,东侧垂直山体设置瀑布,设计周围开挖水面并与水库连通,结合形成四面环水的仙岛意境。岛上建筑设计成木质苏式院落,主要功能为园区开发的农牧禽产品展销、茶艺表演和饮茶体验,客人不仅可以参观和购买高科技农产品,更可以感受苏州古典院落的氛围,避开城市的喧嚣,体验农业和品尝农产品的快乐,同时享受一份清闲和宁静。

4 结语

苏州五峰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融入苏州木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体现区域特色。通过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景观营造和观光科普教育,使游客亲身感受农业景观、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加快了城乡文化交融,促进了农村文化发展,形成文明的乡村新风尚。同时该农业科技示范园主导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营造绿色氛围,体现环境保护,突出生态特色。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将起到展示、示范、带动作用,并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桥梁[3],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科技含量,推动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42卷17期 梁铮等 苏州五峰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吴艳文,漆晗东. 论生态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开发途径[J].农业经济,2004(3):32-34.

[2] 王浩,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 张乃颜,张战峰,葛慧莉.天津宝坻农业园规划设计[J].中国乡镇企业,2012(8):72-74.

沼渣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核心内容,同时,它也成为了我们国家现实的选择,通过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对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有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困难:第一,农业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不足。由于我们国家严重的缺少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所以,经常发生旱涝情况。第二,有些农业资源在开发使用的时候利用率很低,例如,有些秸秆资源在开发利用的时候利用率很低,一般都作为燃料,而且还污染环境。第三,农业污染十分严重。由于大量的使用农业和化肥以及一些农业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第四,农业生态和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例如,由于受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以及草地碱化面积的影响,有些湖泊受到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一些地表的水不符合灌溉水质的标准,出现了生态环境脆弱和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第五,农业产品的品质严重下降。有些农业产品的品质很低,这主要就是由于在产品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受到农业化学品的超量使用,导致营养成分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第六,有些农业的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发挥。农业是人类通过将太阳能进行转化,目的是在生产的活动中主要获取更好的农产品。种植业的目的就是固定太阳能,利用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光合利用率很低,所以说,农业的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发挥。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很低,直接影响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懂文化和农业技术,同时还要回经营,这样才会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反之,农民的素质低,不懂文化和不懂农业技术,就会影响其发展。

2、缺少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的意识

在农业经济循环发展中,有些农民缺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意识,由于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个别地区的政府不注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设,对其缺少宣传的力度,就算对其进行了宣传,但是采用的宣传渠道和宣传形式很单一。正是因为他们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意识低,最终导致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环境污染受到严重破坏等现象发生。这些都是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业技术研发落后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靠科学技术的支撑,要想使得农业循环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细致、复杂的科学技术。当今,根据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其发展中有些急需的科学技术没能得到满足和体现,即使有推广的让科学技术,但是应用的也不到位。由此可見,农业技术水平比较低,推广和使用率也很低。

4、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支持的力度不够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导致满足不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和施行者中,很多都是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用户,依靠这样用户个人的力量很难维持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资金的要求。因此,要想促使农业循环经济顺利的发展,一定要得到政府的的帮助和支持。

三、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

1、要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目的是把一些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培养成为最新型的、有文化科学技术的农民,主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生产经营的能手对其进行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达到使他们的农业生产的水平要得到提升。另外,对一些不出外打工的农民对其进行务工职业技能上的培训。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一些有文化的毕业生和城市的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这样的话,不仅为农村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更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也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要高度的重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农业经济循环人才。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想方设法来提升农业的科技投入,同时还要调动科技投入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意识

大力的宣传农业循环经发展的理论,要根据农民的特点,加强树立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意识,让农民正确的认识农业循环经济对自己带来的好处。让全民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将传统的农业经济观念转化成农业循环经济观念。

4、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体系

政府要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体系,同时还要落实到位。鼓励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尽量的把资金投入到农村或农业当中,这种对农业多渠道的投资更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总的看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就要正确的、从分的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同时还要高度的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正确的解决思路和对策。这样才会使得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进而来提升和发展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李闯.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西部地区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高松,汪建明.基于系统分析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3]冉珑,田义文.试论循环经济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的法律地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4]霍尚涛,叶全盛,陆志明.浅论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王树义,陈晓玥;关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6]欧阳丽伟,何德文,柴立元,姜文英.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上一篇:全球贸易摩擦试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世界形势政治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