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23

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巴赫金

一、基于对话理论的主体性阅读

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一种人类的本质关系,必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对话必然存在于阅读过程中。就拿小说来说,“小说中的说话人,他的话语总是思想的载体”,“作为主人公的理念不可能与人彻底脱离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显然是一种对话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在涉及到文本阅读之时也就必然尊崇与文本的对话性。教学中之所以如此注重文本分析,是因为“我们感兴趣的是人文思想的特殊性,不管研究者的目的如何,出发点只能是文本”。可以说,语文素养全部承载于文本之上。

让学生进行对话式阅读是当下提升其语文素养最根本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亲近文本,强调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阶段有且只有学生和文本二者共处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避免第三方的干扰。否则无法达到内在的对话,对话就被异化了。

主体性阅读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在让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对文本有主体性阅读体验和相对完整的解读。因为语文阅读不同于单纯的读者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目的的这一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形态”。笔者将“对话式阅读教学”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如何与文本对话,二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形成了一个“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组成的对话系统。教师和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又是主体中的主体。对话理论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讨论就要从这几个对象着手展开。

二、基于主体性阅读的个性化解读

因为主体性阅读的发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不会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场,更不会陷入到别人的思维模式中去。萨特在他的《什么是文学》中讲到:“文学客体确实在读者的主观之外没有别的实体: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期待,这是我的期待,是我把我的期待赋予了他;如果没有读者的这种迫切的心情,那么剩下的只是白纸上一堆软弱无力的符号。”因此,只有通过读者转化过的文本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阅读过程也才是完整的。

但应当注意,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当读者沉浸于艺术中,思想便可在艺术所营造的世界中畅通无阻,从而形成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话会带给人一种狂欢的气质,但狂欢化的思维又很难与高中语文阅读分析完美结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不能与预设的教学重点完全重合,如果不能重合,又将如何处理?

主体性阅读经常会出现“跑题”的问题,教师需要好好思考,既不能用自身的“权威”使学生的主体性阅读被异化,又必须尽量让学生在文本思想核心中进行灵魂的对话。个性化解读是件好事,但进入到语文教学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处理好学生、文本和教师三者的关系,在保证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之上,发挥教师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三、基于个性化解读的对话式阅读教学

虽然学生个性化解读与预设教学重点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但若追求语文素养的实质提升,主体性阅读和个性化解读都必须坚持。其实,从2003年提出“对话阅读”到现在的十年间,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注意到了从“独白”向“对话”的转变,只是经常出现“对话的‘问答化’‘汇报化’‘舞台化’以及教师的‘失语化’”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由于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在此,笔者认为学生在对话阅读中的方式应该是“半自由”的,并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以下几步:

首先,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因为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情感体验会比学生更成熟一些,即便是在平等的交流中,教师也需要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出现。接着,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经验”,在充分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对话式阅读做出引导。第三,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珍惜他们的第一体验,“生成自我理解的创造性对话”,不要过分灌输教师的理念。最后是对话理论在教学中的延伸。从“人与文本”的对话拓展到“人与人”的对话。教师要提有意义的问题,留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并合理处理学生的回答。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学参与者都能够达成共识,对出入于教学设计但合情合理的解读应予以尊重,单靠任何一方的解读都无法触及到文本和作者的灵魂深处。

参考文献:

[1](苏)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19.

[2]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

[4](苏)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01.

[5]叶爱梳: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08).

[6](法)萨特.萨特文论选[M].施康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120.

[7]嵇云霞.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8]路世成.对话理论与语文对话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0,(11).

[9]梁燕.语境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11.

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学

传统的教学形式都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只是被动的听众,主观能动性很难调动起来,对话教学根本无法实现。 而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对话式的教学也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教师要学会去尊重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进入中学之前,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后续的学习中,教师会尝试不断的改变和同化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让他们逐渐地失去自我,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要有真诚的情感。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相对敏感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出现极端的分化,有的学生会表现得过于内向,有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极为不佳,有些学生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 因此,教师要以最真诚的心去触碰这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不断进步。 比如一个平时在朗读课文时总是怯怯懦懦、细声细语的学生,终于敢大声地在同学面前流畅的完成朗读的任务,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能够如此勇敢地展示自己,老师真替你感到高兴。 ”教师这句简单的话语已经触碰了学生的心灵,相信这位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表现得更加勇敢。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学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可以做到真正无碍的交流, 因为他们在学习上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 他们既处于提问的状态,也处于回答问题的状态。 比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收集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和与济南冬天有关的资料,然后组内推选代表汇报,最后评比出收集资料最多的小组、收集资料最有针对性的小组。 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资料中对老舍先生生平的介绍来推测其在《济南的冬天》中会寄予怎样的一种心绪;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写景文章的了解来推测老舍先生会采取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展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结合对济南冬天的了解来归纳总结济南冬天到底有何与众不同;如果自己是《济南的冬天》的作者, 又会采用哪些表现手法,又会表现出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 总之,学生在不断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将会对《济南的冬天》有一定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扮演了听众的角色,也扮演了演员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好奇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一节课下来都未能说上一句话,很多真实而独特的想法便逐渐地隐藏在心里,因此教师需要捍卫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编排成戏剧, 并通过对话式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故事的情节, 这种对话形式的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3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学

提到教师与文本的关系, 很多人都会觉得教师与文本的关系不就是“备课”吗? 诚然如此,但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备课中“过分信奉教材”的心态,教师要做的是尊重文本,而不是信奉文本。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真正的尊重文本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走进作者的心里, 而充满情感的朗读是体会作者心理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的备课要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主。 只有在大声地朗读中,教师才能更好地体会文中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 才能体会到祖国被侵略者占领的屈辱心情。 有的教师在朗读中流下了澎湃的热泪,我们可以想象到何等的情感共鸣才让这些教师流下感动的泪水。 此外在尊重文本的同时要避免以今人今事的态度来评价文本。 时过境迁, 当时作者写作的时代和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教师要学会以前人的眼光来对待文本,这样才能真正的走进作者的内心, 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学

学生与文本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互补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学生有必要从过度信奉课本的状态中走出来,学生要明白教材只是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全部。 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己质疑课本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学生大可质疑“范进真的疯了吗? ”、“范进变疯的原因真的是因为自己过度兴奋吗? ”、“如果范进没有变疯,那么他的仕途之路又会如何发展呢? ”等等,学生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此来培养质疑课本的能力。 另外学生也可以拓宽阅读的渠道,可以广泛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 比如学生在学习了《香菱学诗》之后可以选择阅读《红楼梦》;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之后可以选择阅读《水浒传》等,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能更深刻的理解教材的内容, 同时也能扩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的素养。

由上可知,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在教学中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弥补。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的教学理念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摘要:对话式教学是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中的对话环节,它不仅可以体现教学中的“互动”,更可以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研究目标,并在对话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 对话式最能体现师生互动为主体,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话式教学是最能体现师生间的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他主要体现在以兴趣为核心基础, 学生之间,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的对话形式, 这种方式是自由的对话, 在正确的引导下, 可以使得学习轻松愉快, 更加通俗易懂。对于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主动性被提高了, 不再是被动式的接受, 而是主动式的求知, 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收获更多的知识。初中英语是英语学习的一个基础, 也是现在所普及的。这门学科的更改, 从原本注重知识传授上转化到了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自主的学习上来, 使得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模式, 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化到如何自我学习, 如何体现自我的价值观的正确取向。这种转变, 我们教师也要从根本上加以巩固自身专业知识, 掌握现代英语水平, 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从口语, 笔试, 听力上都要试图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努力实现与现代教育方法向接近的模式, 使每位同学都能易懂, 由原来的“要我学”, 变为现在的“我要学”, 以达到最终可以创新的能力, 这才是最终课改的目的。

2 对话式的创新教学, 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

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学校的教育, 教师占有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学科的带头人, 是培养人才的首要功臣, 所以他们更应该创新, 这其中也包括对学生的无私的奉献和爱护。这种创新和爱护从根本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是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的改革, 是要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灵活的学习方式, 不再单一的传教授课解惑, 要转变这种老旧的学习模式, 发展到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钻研, 自主发现问题, 这才是改革的关键。这其中的改革, 就要求教师从教材, 传授知识, 课堂讲课等等几个方面都要进行完善, 对基础知识的整合系统, 知识结构的划分和整理, 教育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探索都需要教师来逐步改变。首先要对课本的整体框架知识做系统的分析, 分清轻重点, 使学生由单一的发展变成全面的发展, 由教师教学转变为学生回答, 或者学生来讲解简单的知识。

3 对话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对话式

英语教学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构建主导教学体系, 实现课堂学习, 室外学习和家庭学习, 都可以采取的一种模式。因此, 必须尊重社会生活, 注重教学规律, 让学生获取知识在对话中生成。教师必须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角色创新的塑造者, 应掌握对话式教学的发展性、情感性和多种性原则。

3.1 发展性原则

学习意味着理解力的成熟以及对某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缺点。学生的成长是个个性化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 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 就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有声有迹的, 只要教师善于察言观色, 就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真实的感受, 发现学生真正的问题。

3.2 情感性原则

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需要, 教师既可用富有表情的语言, 简明扼要地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也可以用小故事、猜谜语、放录音、唱歌曲, 或设问、讨论、质疑、制造悬念使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动愉快地推进课堂学习不断开展。伴随着学习欲望的产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高涨,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亦会随之提高。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 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 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阳光、是鲜花。

3.3 多种性原则

就是坚持不同的个性, 通过激活、生成乃至升华体验, 在成对话活动小组, 角色表演, 以及开展有关的英语课外活动, 如散文朗诵, 英语歌曲演唱, 英语故事会, 看英语书法展览, 英语口语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激励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进行知识交流、思想交流, 引导学生广泛的对话交流, 应根据生—本 (教科书) 对话;生—境 (物体环境) 对话;生—机 (计算机) 对话;生—师对话;生—生对话;生—己对话等等。让学生在课堂内, 课堂外, 家庭中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条件, 自己选择。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 给予学生公平的评价。

总之,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 学习也就变成自己的事, 自觉自愿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 而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 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学习也将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 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 提供更多的机会, 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 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一切天赋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

摘要: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 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 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 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积极性,对话,互动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彭秋荣.初中英语活动课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立非, 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

青岛版环境教育科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28-P30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时间发现环境问题,通过反思个人生活方式,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崇尚自然简朴生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一件衣服、一支笔、一度电、一滴水、一桌剩饭、一件物品的包装谈起,引发学生关于环境问题的思考。这些事例均为小事,却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1.了解铅笔的生产过程,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意识到生活中要自觉避免浪费、厉行节约,并能影响他人。

2.理解我们生活、学习用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知道浪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

3.知道生活中文具的浪费现象,并能找到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生活中文具的浪费现象,并能找到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试试吧?“小小身体瘦又长,五彩衣裳直心肠,嘴巴尖尖会说话,只见短来不见长”。(学生回答:铅笔,师顺势板书),奖励给大家的礼物,每人一支铅笔,喜欢吗?(生交流)这些铅笔啊是我们同学平时扔在讲桌上的没人要的铅笔,恭喜同学们成了这些铅笔的新主人!

2.铅笔跟我们朝夕相处,你对铅笔有什么了解?(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板书:学习帮手)(引导学生从铅笔的形状,作用,种类来初步的了解铅笔。)

3.同学们,你知道铅笔是怎么来的吗?老师找到了一家日本公司制作铅笔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课件展示)

看完了,你想说点什么?(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铅笔的制作流程(课件展示)小小的一支铅笔,真是来之不易啊!(板书: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

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铅笔的形状,作用,进而让学生明白铅笔的制作过程,通过铅笔制作视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小的一支铅笔,真是来之不易!”接着引出课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铅笔的欲望。

二、真实再现,探究明理

1.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铅笔,我们快去听听它们的对话吧?(课件出示:真实再现“铅笔的对话”)

2.听了它们的对话,你想说点什么?

生可能交流:太浪费了,生活中我也要爱护学习用品„„ 3.生活中你有过哪些浪费现象?

4.昨天咱们大家对铅笔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汇报内容:

(1)调查三年级铅笔的使用情况

调查对象:三年级

调查人数:

一个星期最多用铅笔( )支 一个星期最少用铅笔( )支 (2)计算三年级一学期使用铅笔数量

我们按每人每星期用一支铅笔计算一下,这样我们三年级10个平行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会用掉多少支铅笔呢?

一个班一星期使用( )支 三年级一星期使用( )支

一学期(按20周计算)三年级使用( )支

5.看了这些数字,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

师小结:算完帐,我们不仅感慨万千,心情也非常的沉重,照这样计算,我们一个学校,一个市的学生,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

6.课件出示“全世界每年要用掉120亿支铅笔,光我国使用铅笔的数量就达到95亿支,这就要用去26.5万立方米的木材,需要504000株树木”,读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

师小结:生活中我们要节约使用(板书)铅笔,光这一项支出,就浪费了大量的森林资源,不仅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还会导致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严重后果。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并用具体的数字来震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浪费铅笔就是浪费森林资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进而激发学生付诸于行动的动力。

三、身体力行,环保行动

1.铅笔来之不易,同学们你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节约有高招!(课件展示)

铅笔太短了不能用了——加长 断铅了,不愿意削——防止断铅 丢了,找不到了——放在固定位置

不想用了,丢掉——克制自己,想它是好帮手,来之不易。 2.环保铅笔(课件展示)

2006年3月6日,在“两会”上的报纸铅笔。(报纸铅笔的制作过程。) 3.课件出示:我国现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每人每学期节约1支铅笔,一学期可以节约2亿多支铅笔:按照一支铅笔0.10元计算,全国每年节约的铅笔钱可以建十几所希望小学。 【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到铅笔来之不易,做到生活中会节约用笔,做到不浪费,并通过全

国小学生节约铅笔的事例来震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节约铅笔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能从自身做起,并能倡议身边的人多使用环保铅笔,节约使用铅笔。

四、梳理知识,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生交流。

同学们,虽然环保铅笔微不足道,但意义深远,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木材和资源,同时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但能自己做到节约使用木杆铅笔,而且还能倡议身边的人节约使用铅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最后让我们在一首“节约歌”中结束本节课。

勤俭节约是美德

一滴水,一度电。

一粒米,一支笔。

小小铅笔来不易,

件件物品千把汗,

勤俭精神代代传。 【板书设计】

铅笔的对话

来之不易

节约使用

从我做起

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只重视对话气氛,而忽视情境体验

笔者曾观摩过一节课,教学李密的《陈情表》,讨论热烈,笑声不断。 评议时大多数老师认为此课相当成功,因为学生个个都能参与对话,体验文本。 特别是老师面带笑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而笔者提出了一点拙见:“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如果我们老师在讲课时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读出泪水,哪怕读出神情的凝重,学生是不是更能深入理解文本,体验李密的孝情呢? ”大家纷纷点头。

记得德国的克林伯格说过, 学习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既然是形形色色,那就说明每一次对话都应有自己的风格, 独特的体验。 但在许多对话中,对话者大都满足于讨论了多少问题,提出了多少看似有个性的见解,气氛有多活跃,而不针对具体内容,设计相关情境,让情境去感染对话的人,触动对方准确的情感体验。 读到写喜悦之情的要高兴;读到抒愤懑之情的要悲愤。 读到小人,可恨得咬牙;读到君子,应肃然起敬。 而不论什么样的文章,在进行对话时都是热闹非凡,甚至充满欢声笑语,这是否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某些文本的理解、感悟欠缺,与某些文本的交流肤浅,没有真正体验文本的思想呢?

2只重视学生地位,而忽视教师地位

体验式“对话学习”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特别是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心理安全自由的氛围下有主动参与对话体验的愿望和机会,产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和谐对话场面。 可是现实中有些学习过程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教师推到了学习过程的边缘甚至之外。

笔者在组织学生对必修一《我的五样》进行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活动体验时,除了倾听学生交流,指导他们互相评价外, 还告诉学生笔者自己生命里有哪五样重要的东西,并且说明了哪样最重要,谈了自己取舍的理由。 当时听课的一位老师指出, 这种活动体验课应该放手让学生体验,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体验去代替学生的体验,以自己的思维去干扰学生的思维。 听后, 笔者不敢苟同。 对话学习既然是师生平等参与对话,为什么不能让老师作出体验呢? 老师的体验是对文本的延伸,是继文本之后对学生的激发。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和学生一样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局外人, 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对话的方式怎么能叫代替和干扰呢? 那位老师的看法属于“教师不作为”类,“教师不作为”现象客观而且普遍存在着。 对于某些艰深的话题,教师如果不谈自己的看法,就不能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对于某些生疏的话题,教师如果不谈自己的看法,体验活动可能会半途而废。 教师在对话中适当发挥主体作用,以知识、能力、修养将自己融入对话中,会对学生产生榜样作用,激发学生体验的热情,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在各方面也会得到提升,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3只重视对话开放性,而忽视对话限制性

开放性原则既指对话形式的开放,即形式自由;又指对话内容的开放, 即在把握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主张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但重视对话的开放性原则并不是让课堂在讨论中处于无序的状态, 也不等于让学生无原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提出的所有观点作出鼓励。 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适当的导向作用。

曾见一位教师讲必修五的《渔父》时,将屈原的“择死”与司马迁的“择生”相比较,让大家进行角色体验,展开对话,探究生死观问题。 有学生认为屈原应该保全性命,他的“择死”说明了他是个愚蠢的人。 老师听后,说:“好,请坐下! ”这位老师的“好”字是否说得轻率了? 学生的体验虽然具有个性化,但说“屈原是个愚蠢的人”是否显得偏激? 是否违背了判定是非的基本准则? 我们老师是否应该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思想和感情的偏激而对对话作出必要的限制?

如果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自由交谈,体验式“对话学习”就会滑向学生的“独白”“篡位”,让学生发生无谓的争吵,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也会失落“体验式学习”原本的意义,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对话的开放性以激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要注意对话的限制性,以使教学有序而健康地进行。

克林伯格认为, 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语文体验式“对话学习”面对的是一个博大而深邃的世界, 希望在她能健康成长,使参与者的情感、行为和认知获得平衡发展。

摘要:对话式教学中的误区:只重视对话气氛,而忽视情境体验;只重视学生地位,而忽视教师地位;只重视对话开放性,而忽视对话限制性。

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1、了解题记定义及题记作用及类别。

2、学习并掌握拟写题记的方法。 【教学设想】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学会几种拟写题记的方法。 为作文拟写题记,力求达到自然、新颖、吸引读者。 【教学难点】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感悟拟写题记的方法,能为作文拟写精彩的题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开头犹如凤头,俊美灵秀、亮丽夺目;犹如爆竹,骤响易彻、撼动心弦;犹如破石出宝,精华绽出。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今天的微课是作文开头方法之题记法。

二、题记知识大点拨。

(一)什么是题记:

题记,即在作文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好的题记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思考。对题记的要求较为简单:短短的语句,美美的语言;淡淡的情感,浅浅的哲理。

(二)如何写题记:

1、题记的格式:

一般题记的格式是在题目下面写上一句话,后面破折号,写上题记两个字。也就是“开头空两格开始写题记的内容,写完后另起一行靠

右写"——题记"。

2、写题记的方法: (1)引用式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或现成的诗文作为题记,不仅使文章立意深邃隽永,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如《我的美丽乡愁》题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点评] 作者引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作题记,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让读者在未阅读正文之前就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张力。

《那时花开》题记: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点评]巧妙地用泰戈尔名言,与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非常吻合,不仅增加论证的可信度,更增添了文章的哲理性。

(2)交代式

借助题记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使读者能迅速进入角色。

如《母亲河》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我深爱的母亲,献给天下所有普存爱心的母亲。

[点评]题记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真诚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令读者动容。

(3)诠释式

借用题记,对文章题目内涵作具体的诠释,让读者对其内涵有更为清晰、准确的把握。

如《多彩的幸福》题记: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生活如梦,绚丽

多姿。

[点评]这一题记,美不胜收,运用博喻诠释出幸福的多样性,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4)点睛式

用题记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在点题中为行文定向,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明确的体味。

如《血浓于水,理大于情》题记:像有云常常就会下雨,像空穴常常会有来风。感情直接关系到认知,它常常影响着对事物的判定。感情与认知的关系怎样?

[点评]作者借助题记予以形象、贴切的描述,既为全文的写作内容规定了范围,又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5)悬念式

用题记创设一个富蕴悬念的氛围,吸引读者,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无悔的选择》题记:一个乡村女教师的命运为什么如此坎坷?她面对一连串的打击能挺住吗?假如她当初换一种选择,她的命运又将如何?

[点评]作者在题记中设置三个悬念,启发读者思考,让读者生发迫不及待阅读文章的感觉。

(6)比喻式

如《翻检日子》题记: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反顾。

[点评] 将日子比作滑滑的掌中细沙,这本身就很富有动感和美感,点出日子之本质,贴切而又饱含哲理。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题记: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

[点评]将人生喻为花朵,鲜明生动地亮出观点,统领全文,使文

章增加了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说理精彩,善于用诗化语言抒怀议论,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积累。

(7)反衬式

如《感动,点一瓣心香》题记: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

[点评]采用两组对比,客观而冷静地展示了残酷的现实,表现了物质空间与心灵空间双重狭小的处境。但作者高扬主旋律,看到了时代的亮色,“悲”而不“怨”,“暗”中有“亮”,在这样的危机之中,凸现了“感动”的意义,令人眼前一亮。文章用题记的形式,开篇即亮出自己的观点,为读者阅读全文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题记: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点评]为突出主旨,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层层推进,先言钱之重要,继而写健康之重要,最后一句用“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将作者的思想一目了然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便于读者宏观把握。

(8)层递式

如《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题记: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点评] 从形式看,采用了层递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语势;从内容看,将“庸者”、“愚者”、“智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智者的辩证与正确:庸者迷失自己,愚者迷信自己,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如山父爱》题记: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

[点评]从句式上看,简洁整齐;从内容上看,富有诗情画意;从修辞上看,全句构成排比,每个分句又是一个精美的比喻,它形象地道出了父亲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的尊敬与感激之情,排比造势,酣畅淋漓。

(三)小结:除了以上所列举,还有诸多形式的题记,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目的都是突出中心,提升品味,让人耳目一新,读有所获。因而我们在构思题记时,一定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确定,要有深刻的思想、广博的知识,要认真构思、反复推敲,力求表达恰切妥当、精练有力,让你的作文——靓丽夺目,光彩照人。

上一篇:第九课珍视生命练习范文下一篇: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