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优势探析论文范文

2024-07-28

对话教学优势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1情景教学法的含义和特色

英语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教学中,将英语课当做是社交的场所。教师将学生带入到创建出的一个真实情景,使学生能够进行现实的言语沟通,将英语课上学过的知识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具有实战性、环境具有模拟性、条件具备真实性的特色。

情景教学中情景对话就是最基础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情景对话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在学习效果方面,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的改善也有助于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2当前中职英语教学状况

2.1教学模式和理念僵化落后 ,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提高

大多教师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因为教学进度、课本教材、学生考试等各方面的约束,盲目地以“满堂灌”的形式完成自己教学任务作为原则。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高分而努力,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是听只是看只是从书上学,机械地学。合作机会很少,学习模式僵化,死板。学生只是学习,而不是“会学习”,不注重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意识弱,不利于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学的最终意义,而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目前教学目标的一大问题,过度的注重了学习的成绩而非学习的能力。

2.2教学过程枯燥缺乏创新 ,学生兴趣不高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教师的陈述,学生则成为学习的机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获得不了学习的乐趣,也就没有达到很好学习效果。死记硬背现在已经成为了英语学习的最笨的办法,课堂的意义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点点的浪费掉。学生也在这样的环境里慢慢丢失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思考和感悟才能进步, 不然就会迷茫。

3情景教学法对中职英语教学的作用

结合现实场景模拟学习环境,在实际的环境中结合当时的情景在学习内容中找到合适的内容对情景中的情况进行处理。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了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小组对话方便学生使用英语,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伙伴就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变现,能够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3.1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在备课时就根据学生需要掌握和应用的英语技能来创设特殊的情景环境, 在随后的讲课环节中加以运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环境中将所要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得到运用,通过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此种根据特殊情景设定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通过在实际中的应用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理解也更为透彻。在反复练习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自身的自学能力。

3.2可以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情景教学的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通过特定的情景进行交流。情景教学主要是利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英语的实践。所以,情景教学法可以对学生的听说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英语中听说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 而情景教学正是通过听说来提高英语能力。其中听说能力是得到提升最明显的。

3.3方便教师因材施教

中职英语教学中通过情景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各种角色互相交错有助于彼此之间的影响。也有利于检测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教。也能从其中看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发现和调整教学的方法。情景教学中的角色交错活动对于中职英语教学特别重要, 可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4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对话的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中的优势还表现在了中职学生的学生更加容易对这种别具一格教学方式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也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语言的交流也充满现场感和可操作感,抽象的书面表达变换为具体形象的情境,帮助学生直接感受到英语的具体运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因英语本身的特点和生活化的表现形式而被激发,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得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学,享受成功滋味树立英语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英语技能。

4结语

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和实际环境进行联系, 使得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相联系。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在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实效性上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在教育发展趋势的引导下,情景教学中的情景对话必定会被更多的教学过程所采用。因此,情景对话也必定成为以后英语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一直就是中职生学习的热门,而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就离不开英语的情景教学。近年来英语情景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重视起来,英语情景对话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的教学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使得学生在短时间能够增加英语的学习热情,在就业的时候也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情景教学指的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将教学任务与符合教学任务的情景相结合。情景教育法要秉承真实、专业、灵活、实践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使之发生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对话教学优势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是一种对话性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也是体现主体间性思想的一种教学。长期以来,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缺乏发言权,学习处于被动、服从的“失语”状态。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激情?如何唤醒学生历史学习的潜质?如何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催生学生的历史想象?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对话,重建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范式。从“独白”到“对话”,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型。对话教学,让高中历史教学有序而高效。

创设对话情境,构筑对话平台

情境是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师生、生生高效互动的关键,是链接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纽带。对话不是独白,独白是教师的专制,是一种教学灌输,是一种说教填鸭;而对话是师生的一种探寻,对历史史实的探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史证,从而获得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奠定学生历史史识、形成学生史观的根基。

对话是一种多向度、开放性的历史交流、研讨,不仅能实现师生的思维活动,而且能形成师生的情感互动。如教学必修二的《罗斯福新政》,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掉书袋”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是创设了一个平台,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知识等进行对话。笔者让学生模拟“罗斯福智囊团”来思考:如果你是罗斯福智囊团的金融委员会的成员,你将采用怎样的措施恢复银行信用,让金融业稳健发展?如果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的成员,你将采用怎样的措施恢复农业生产,调整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如果你是智囊团的成员,你将采用怎样的措施,恢复生产,或降低生产过剩?这样的对话平台,能促进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质。学生一个个犹如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纷纷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献计献策,力图将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从危机中拯救出来。

对话教学,让学生对历史素材进行零距离思考、探究,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借助于对话,那些历史长河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就不再陌生,而是变得触手可及。教学中,师生还可以借助网络、微信群、QQ群等,努力构筑对话平台。借助于对话,学生就会努力去研究历史,探究历史。

加強对话引导,构成对话机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要加强对话引导,构筑对话机制。平等的对话机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规约” “控制”走向“引导”“交流”。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辩。只有构建了对话机制,才能让学生的历史学习真正走向自主。否则,学生的史识、史观还是容易为教师、教材所绑架。教师通过对话,才能真正将话语权、思考权、探究权交给学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力。

如教学《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单元中的《文学的繁荣》,许多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不是激发学生的历史思考、探究。从浪漫主义文学到现实主义文学,从20世纪的世界文学到后现代的比如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的演进、发展与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等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交织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史实。但这样的历史史实却不应由教师进行机械讲解,否则会让学生生厌。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部分典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探究,如《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等待戈多》等。借助于网络,学生认识到典型文学的诞生不纯粹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展开自主交流、对话。如有学生认为,了解一个作家,了解一部文学作品,关键是了解它所属的时代精神;有学生认为,还与作家所在地的风俗有关;等等。这样的探究、对话为后续的《美术的辉煌》和《音乐与影视艺术》等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丰富对话内容,完善对话形式

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对话应当真诚、真实、真正。对话的落脚点是“对”,对话的载体是“话”。只有基于“三真”基础上的对话,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催生学生的历史想象。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对话史料,对学生的对话策略和对话形式进行引导。比如,可以采用沙龙的形式,可以采用剧场的形式,可以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等。在对话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给学生提供对话平台。在这里,正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却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力。”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观点、视角看待。如在《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中,如何理解德意志日益强烈的统一呼声?笔者在教学中选取了电视片《大国崛起》中的“帝国春秋(德国)”中相关片段让学生观看。电视片的介入,给学生创造了可能性的对话内容,开拓了学生的对话空间。有学生认为,德国哲学家用“绝对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有学生认为,德国诗人们用诗句探寻国家统一的未来;还有学生认为,德国音乐家用他们的音符激发人们的意志等。所有这些,都为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下的普鲁士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成为德意志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样的对话,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历史知识,更让学生培育了解读历史的能力。

对话教学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样态。作为教师,要俯下身子,努力站到学生立场上来,去倾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刻分析、发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对话教学优势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要素当之无愧是文本。学习语文最终要落实到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上来,而教学中提供言语实践的载体就是“文本”。

当然在天然的原始的文本中融入了师生的体验后就形成了“对话的文本”、“读者心中的文本”。这一“对话的文本”的形成,是对话过程与对话结果的统一,其中闪现着作为文本的阅读者,即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体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不仅是享有“对话阅读教学”成果的要素,也是提供资源的要素。

所以,提供对话资源的要素有三个:文本、教师、学生。

(一)文本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文本是师生特殊的对话者。作为教学中的文本“教材”是师生展开对话的客体,同时也是与师生进行对话的主体。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也是一个对话者,它不再是神圣的范例,它以自身包含的视野与师生一起在平等的关系上进行对话。同时它是一个潜在的文本,只有在对话中师生与教材文本的融合才能促使它形成真正现实的文本,并且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再做统一的权威的解释。所以这种新的教材观确立了文本与读者的双主体地位。这种文本重在对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充分地以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在对话中读出真实、自由、个性。同时,这种文本也对语文教师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任务是:用感动来激发感动,用感悟来唤醒感悟,用思考来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静静沉睡着,它以自身的丰富和厚重等待我们共同去发现。

(二)学生作为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传统的学生地位处于一种接受信息的被动状态,教师多数时候是提供和传递信息的角色。学生个性的声音往往被压制住,出现了“学生的失语”。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也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体之一,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表达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挥。

对学生来说,文本不是简单地被动地等待他们去阅读的对象,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与教材中的文本对话、与权威真理对话、与大师对话、发问、交谈、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独特的精神力量,学会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塑造自己的生命灵性。

(三)教师:角色定位的重构

作为对话者: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不会淘汰,但在新课标理念下它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应该确立“对话人”这一观念,在平等的对话里和学生共同进行文本的解读,尊重学生这一另一方“对话人”,改变原先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的权威角色。以民主意识、人本意识来构建“对话者”的角色。民主意识,是基于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人本意识,是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地看待学生的智力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并且在对话中以文本为基点从多个维度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解读教材,评价学生时,多一点自由的本真的态度,多一点幽默和谐趣,允许学生自在酣畅地展现个性。

作为课程的创造者:

教师不只是对既定的教材被动的执行,而应该将创造性精神发挥出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或者重组。阅读不是没有选择的自由,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根据本校、本班的情况做出适当的“篇目增删”或者对一篇文章进行“剪裁”;可以组织活动,成立课外阅读小组,适当地由教师组织材料并加以检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突破课堂阅读教学的封闭性,自主建构与社会和日常生活广泛的联系,从而使既定的有字之书和鲜活的外界现实同化,将对话教学的文本资源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作为全面新型的评价者:

过去的评价总是过分地强调选拔功能,往往通过学业成绩(主要是考试)来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片面性的、以结果好坏为主的评价。而新课程要求我们注重整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与他们共同介入,注意情感性原则。全面地看待学生的表现,不能只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对学生独特的、有建设性和创新性意见给以适当的评价。从整体上来说既不忽视对当前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又不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发展的潜力。在整个课程的开始、进行过程、结束的每一个阶段全方位考察和关注学生,并在纵向的观察中去比较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变化,在尽量客观的分析里对学生的进步和不足进行有效的评价,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

对话教学优势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原则,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合作,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过程、感受历史知识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学生对学习的历史概念、历史事实等知识的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对话意识 问题意识

一、对话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意义

对话是一种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达成默契,形成“意义溪流”的黏合剂,是人们认真倾听与真实表达从而使真理脱颖而出的深层机制。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对话”可以划分为与客观历史的对话、与观念历史的对话、与历史学习者的对话三类。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目前还不够成熟,关于对话的涵义有多种理解。不管何种理解,都突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对话教学看成是建立在教学的多主体之间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交流基础之上的教学形态。

传统历史教学也有对话沟通,但这种对话的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为“框架”,学生的回答必须在这个“框架”内,这种对话沟通使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等方面缺乏交流融合、主体建构、认同感,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和积累知识,还要使学生具有总结、归纳、推理等能力和运用这些能力的机会。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对话教学”这种手段,本文从“与历史学习者的对话”这个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对话教学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面对认知对象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意识。历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知识的静态占有,还需要动态的思考过程。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节课中,由于历史时间跨度较大,概念较多,课时紧张,成为学生和老师比较头疼的一课。教学中我针对三个目录分别提出三个问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是为了解决什么矛盾?中央政府通过设置哪一级别的官制,解决这个矛盾?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这一目录讲的是哪一对矛盾?皇帝又是通过改变哪一级别的官制,解决这个矛盾?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包含了一个隐藏的问题,即是为了加强皇权还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这三个问题的解答都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中央通过改变地方官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实现了对相权的削弱;而选官制度的变化则是把选官、用官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隐含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路顿时打开,摆脱了机械式的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节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内阁的性质,我提出一个问题:明朝内阁权力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此问题一出,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前面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但是内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只是从课文中画出一些关键词,如票拟权、批红、司礼监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内阁→皇帝→司礼监→内阁。看到这幅图学生恍然大悟,也就理解了,内阁机构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的权力系统,它只是皇权的附属物。

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时,由于知识背景的遥远、历史概念的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死记硬背三个改革家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两个问题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这三位政治家改革措施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概括指出这些举措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解决核心问题的?”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起来,第一个问题很快就被学生自己解决,即“如何削弱贵族特权和扩大平民权利的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学生没能回答出来,不过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被点燃,课堂气氛已经被激活,学习的兴趣产生。借助这样的“对话”,学生被拉回到学习的中心地位,变为主动学习、思考,并可能提出问题的创新者,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三、对话教学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

著名学者袁振国说过“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没有问题”。而“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释、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看,考试成绩和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试题重视基础和灵活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所以知识面宽、会思考分析,会举一反三、会提问的学生在以后的高考中越来越有优势。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自主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参考文献:

[1]李森,伍叶勤.有效对话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5).

[2]陈蒋平.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7).

对话教学优势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理论和对话式阅读教学成为新的热点,但要很好地推动这一理念的进行,需要对其构成要素有一个清晰的料了解。

第一要素当之无愧是文本。学习语文最终要落实到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上来,而教学中提供言语实践的载体就是“文本”。

当然在天然的原始的文本中融入了师生的体验后就形成了“对话的文本”、“读者心中的文本”。这一“对话的文本”的形成,是对话过程与对话结果的统一,其中闪现着作为文本的阅读者,即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体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不仅是享有“对话阅读教学”成果的要素,也是提供资源的要素。

所以,提供对话资源的要素有三个:文本、教师、学生。

(一)文本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文本是师生特殊的对话者。作为教学中的文本“教材”是师生展开对话的客体,同时也是与师生进行对话的主体。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也是一个对话者,它不再是神圣的范例,它以自身包含的视野与师生一起在平等的关系上进行对话。同时它是一个潜在的文本,只有在对话中师生与教材文本的融合才能促使它形成真正现实的文本,并且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再做统一的权威的解释。所以这种新的教材观确立了文本与读者的双主体地位。这种文本重在对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充分地以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在对话中读出真实、自由、个性。同时,这种文本也对语文教师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任务是:用感动来激发感动,用感悟来唤醒感悟,用思考来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静静沉睡着,它以自身的丰富和厚重等待我们共同去发现。

(二)学生作为主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传统的学生地位处于一种接受信息的被动状态,教师多数时候是提供和传递信息的角色。学生个性的声音往往被压制住,出现了“学生的失语”。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也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主体之一,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表达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挥。

对学生来说,文本不是简单地被动地等待他们去阅读的对象,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与教材中的文本对话、与权威真理对话、与大师对话、发问、交谈、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独特的精神力量,学会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塑造自己的生命灵性。

(三)教师:角色定位的重构

作为对话者: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不会淘汰,但在新课标理念下它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应该确立“对话人”这一观念,在平等的对话里和学生共同进行文本的解读,尊重学生这一另一方“对话人”,改变原先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的权威角色。以民主意识、人本意识来构建“对话者”的角色。民主意识,是基于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人本意识,是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地看待学生的智力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并且在对话中以文本为基点从多个维度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解读教材,评价学生时,多一点自由的本真的态度,多一点幽默和谐趣,允许学生自在酣畅地展现个性。

作为课程的创造者:

教师不只是对既定的教材被动的执行,而应该将创造性精神发挥出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或者重组。阅读不是没有选择的自由,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根据本校、本班的情况做出适当的“篇目增删”或者对一篇文章进行“剪裁”;可以组织活动,成立课外阅读小组,适当地由教师组织材料并加以检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突破课堂阅读教学的封闭性,自主建构与社会和日常生活广泛的联系,从而使既定的有字之书和鲜活的外界现实同化,将对话教学的文本资源尽可能充分的发挥。

作为全面新型的评价者:

过去的评价总是过分地强调选拔功能,往往通过学业成绩(主要是考试)来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片面性的、以结果好坏为主的评价。而新课程要求我们注重整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与他们共同介入,注意情感性原则。全面地看待学生的表现,不能只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对学生独特的、有建设性和创新性意见给以适当的评价。从整体上来说既不忽视对当前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又不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发展的潜力。在整个课程的开始、进行过程、结束的每一个阶段全方位考察和关注学生,并在纵向的观察中去比较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变化,在尽量客观的分析里对学生的进步和不足进行有效的评价,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

对话教学优势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教育改革要深入,教育理论要先行。”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新生事物,在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诸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平等的民主思想;体现双向互动符合教育规律的课堂运作模式;体现合作的互助精神等。但现实教学中也碰到一些不和谐、不着调的地方,这些问题都是前进途中的问题,只能在途进中使其不断自我完善。笔者就一些实际中显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旨在与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对话教学 语文课堂 形态 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断然摒弃了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逐步确立“以人为本,注重人精神价值”教育理念的同时,与之相配套,许许多多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逐步确立和完善,形成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推动着教育事业蓬勃向前发展。笔者有幸身处第一线语文教学,敏感地触摸到教育教学改革强有力的的脉搏。借此机会,笔者就“对话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与应用等相关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

“对话教学”是与“一言堂”或“满堂灌”相对的概念[1]。“一言堂”“满堂灌”是单向传承式的,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容器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受动状态,课堂成了老师的留声机而绝少有音箱的共鸣。与此相反,“对话教学”是开放式的课堂上,教学的主客体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来完成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对话教学”有着这样一些显著的进步和鲜明的特点。

1.1 对话教学体现民主、平等[2]

传统文化中,师生地位是不平等的。“一言堂”便是这一不平等的代名词。师生关系平等,确立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是对话教学的基础[3]。师生从属关系一经冲破,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相互配合的对话氛围就有了实现的前提条件。而一旦形成这样的良好氛围,就能使对话的各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成为师生、生生展现个性,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平台。特别是进入高中的学生,最是个性意识的成长期,认知结构的优化期,最最需要有个心理诉求的平台。对话平台的搭建,无疑满足了学生这一内在需求。对话实践中,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入阅读文本,互相对话,互相倾诉,直面的是生动而又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是“一言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1.2 对话教学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4]

对话的交流,是靠彼此言来语去的互动来实现的。互动,是语言的交锋,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这正是对话教学的要求所在,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历,认知达到一定程度,但思想往往深度不够,视角单一,视野狭窄,对话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较为理想的选项。教学中,经常一个正确的结论,都是师生,生生历经数堂课的反复折腾得出的,都是由一串串零碎的,偏执的,非理性的片段组成的。这正如你我手里各有一个苹果,放在一块再拿回去还是一个苹果。而两个人的思想放在一块再拿回去就完全不一样了。双向或多项互动,对于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思维的连贯,思想深度的挖掘,情感的蕴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对话教学体现合作、互助的精神[5]

既然对话是个互动的过程,说明对话是高度的群体性行为。个体处在群体中,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也为个人社会意识提高提供平台,这是传统课堂,在刻板压抑的氛围下很难做到的一点。传统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师生陌生,生生不熟现象比比皆是,但对话互动的课堂,情景则大为改观。轻松愉快的话题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严肃认真的话题拉开思想的交锋,言来语去的交流沟通必然内化为合作、互助。学生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内心世界大都呈开放状态,今后走向社会,“合作”“互助”不仅是他们的内在素质,更是他们身上的符号。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识到,对话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领者进驻教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确立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学的功能始终落实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所以,从宏观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或教学形态,它是以一定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文化导向为具体内容的实体,而不仅仅是手段。

2 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 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6]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设置必不可少。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7]。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习文本的前提[8]。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 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9]

对话教学中,设置提问是一个环节。巧妙预设问题,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简单进入复杂,由浅显入及深奥。但现实中,有些对话教学确不尽人意,笔者也有相当多的失败纪录。现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几条:(1)所提问题没有连贯性,缺乏内在联系;(2)所提问题深浅失当,学生无所是从,造成思维混乱;(3)所提问题不具实际意义,典型的“无效提问”。随之认识的到位,经验的积累,逐渐走出误区,步入正轨。现在总结起来,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预设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推进,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逻辑;(2)预设问题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做到看人发问,心有定数;(3)预设题目,宁少而精,勿多或杂。只要教师做到熟悉文本,专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学生,就不难预设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2.3 对话教学中不注意整体连贯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或兴起,总是要么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风;要么全盘否定现有,全盘接受新鲜。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之失去整体连贯性。在教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对话教学刚刚兴起,有的地方凭着一股热情,不分青红皂白立马照搬,结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专题讲座法,特别是语文课堂上的讲读法等,还适应目前尚不发达、开放,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教学。但这些地方新方法一来,原来行之有效的就靠边站,而新的东西一时又难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师教学被动,学生学习无所适从,教学质量下降。我以为:对话教学以整体机制引进为宜。初期,师生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宜应新旧教法互用,互补长短。适应成熟后,逐步推广。但即使这样,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弃,可作为辅助方法相机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连贯。

3 结语

教学改革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大量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问题,仅仅凭着一股热情不够,还需要我们拿出政治智慧和理论能力。其中提到的“理论能力”就是我们当下要尽快把丰富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成熟一点,总结一点,使之尽早自成体系,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注入动力。一切热心支持教育改革的同仁,携起手来,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为着我们教育事业这个千秋大业贡献力量吧!

参考文献

[1] 赵洁.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 庞鑫.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张吉恩.思想政治课民主性教学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 林阿娟.高职高专教学语言艺术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 张晓丹.关于语文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6] 蒋开明.生命生成与多边互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7] 孙娟.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实施现状及其改进策略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 于重扬.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9] 平丽雯.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机制的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11.

上一篇:道德冷漠事关善恶论文范文下一篇:课堂教育实验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