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范文

2024-08-11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范文第1篇

4月6日下午,兴义市水井小学举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水井小学全体教师参加了培训,会议由该校校长赵玖国主持。

此次培训活动以“关注未成年人,促进健康成长”为主题,首先赵玖国校长传达了参加贵州省“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的培训会议精神,深入阐述了当今社会对未成年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接着赵玖国校长紧紧围绕贵州省未教所教育科李婧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考”讲座,认真分析现状并深入剖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对策探讨;贵州省团校副教授、贵州省团校青少年工作教研室主任李志东的“教师礼仪”讲座阐述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熏陶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展开。最后,赵校长强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不断深入开展各队室的德育教育工作,培养未成年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此次活动是贵州省“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的贯彻和落实,对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范文第2篇

【摘 要】自2012年教育部修订并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现实问题。秦淮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充分利用行政力量,形成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方法与内涵,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在区域性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心理辅导中心;区域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王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校区(南京,210002)教师,一级教师。

一、区域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

2010年6月,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发布了《大力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这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在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下将启动。中央文明办明文指出,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是中央文明办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文明委和省文明委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评选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的前置条件,进一步督促各区县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步增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学习压力、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青春期问题、心理行为障碍等困扰着他们。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也成为文明城区建设的指标之一。文明城区建设的要求和各区心理辅导中心本身进一步开拓发展的愿望,促成了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

因为南京市有“陶老师”工作站这个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所以各区县开展建设工作相对来说驾轻就熟,有相应的参照模板。

二、秦淮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设运行情况

1.硬件建设。

2013年,秦淮区文明办与教育局将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列为全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经过对全区学校及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摸底调研,发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很大,尤其是社区,因缺乏专业教师和社工的指导,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困难。因此,文明办决定依托南京三中文昌初级中学心理咨询室成立秦淮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下文简称“中心”)。中心建设面积220平方米,分4大功能区:接待办公区、宣传介绍区、功能测评区、户外放松区;内含6个功能室,配设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软件、生物反馈压力管理系统、音乐反馈放松治疗椅、智能呐喊宣泄仪等专业设施。

2.机构设置。

成立中心的同时,在15个街道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站,和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形成了一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三级网络系统。(见图1)

低级系统包括学校层面和街道层面。学校层面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德育主任为主,将心理健康普及、辅导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筛查和基本的疏导;对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及时识别,进行有效干预;不能解决的向区级中心转介。社区层面以设立在街道或社区的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主,由街道负责人组织开展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儿童,对于需要进一步心理辅导的个案,转介至秦淮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中心在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各学校建设心理咨询室、培养心育骨干教师、发展专业的志愿者团队,充分发挥本区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并为他们的能力提升提供支持。通过培训和招募,建成热线咨询、个案面询、团体辅导、社区宣讲和危机干预等专业团队。中心针对街道工作站开展专业的业务指导、社区宣讲和个案接待工作。

中心根据本区学校和社区的情况形成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及运作机制,由区文明办和教育局提供运行资金,区教师发展中心心理教研员统筹安排相关的工作。

3.主要工作。

中心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及管理工作,主要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性原则:“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发展性任务与补救性任务,以发展性任务为主。”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指导,这是中心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放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及检测平台,设立心理邮箱、在线心理测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然后整合热线和在线咨询平台的数据,动态监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回访,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通过对数据的梳理,中心、学校以及社区工作站组织专题活动,立足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及实际需求,解决未成年人的各种现实问题。如:针对中学生学习压力问题,首先通过家长课堂“大国母亲”课程缓解家长的焦虑;之后提供区域内班主任班队会课程的培训,让班主任掌握压力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为他们研发相关课程,在班级范围内解决学生的基本问题,缓解班主任的管理压力;最后通过筛查和访谈,使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进入中心进行生物反馈或沙盘游戏的相关辅导。这样一个流程的操作,效果明显优于心理健康教师的个别辅导。 三、秦淮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运行的几点思考

1.行政力量对推進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梳理文献发现,国外的心理咨询中心虽然相对而言专业化程度高、独立性强,但也必须与学校各方面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所以,行政力量是尊重专业发展、助力专业发展的有效武器。

大量的工作实践也表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需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全方位参与,构建未成年人成长生态环境的整合,而文明办和教育局等行政力量可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文明办可以协调社区及一些民非机构的资源,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以及高校的专业心理老师可以指导社区的普教工作;教育局的参与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个人成长平台,督促学校领导切实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了行政力量的支持和带领,整合学校、社区专业资源,加上社会专业机构的配合,才能将发展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中心形成“行政主导、各部门配合、专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中心、学校、家庭、个人的多方互动。

2.形成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颇高,一般需经过长期系统培养并积累大量实践经验,最好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及医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秦淮区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分批培养不同层次的心育人:初级要求——所有近三年内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必须完成区级168学时的心育教师资格培训,具备基本的心育教师素养,拥有科学先进的育人理念,可以在自己的教育管理中适当运用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技巧进行工作;中级要求——班主任、德育主任等参加南京市心理健康管理骨干教师培训,掌握学生发展成长规律,学习团体辅导课程,学会德育融合处理一些简单的学生问题;高级要求——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的实践培训,成为中心的核心成员,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危机干预工作。

中心还聘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以及医院的心理科主任作为督导顾问,带来心理健康教育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结合实践工作共同研发更适合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策略。此外,中心还有一批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中心完成实习任务,参与基本的数据整理及社区调研、课程研发等工作。

3.丰富健康教育实践的方法与内涵,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性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开展工作意义重大。利用已有经验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参考模板并迅速复制发展,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南京第五高级中学的杨静平老师是我区心育工作的领头羊,她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中心核心成员共同研发了一系列家长课程。参与学习的家长因为收获颇丰,又成为课程传播的志愿者,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宋梅老师,作为区心育名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帮助一线教师研课磨课,形成了具有秦淮特色的心育课程。文明办联合社区街道工作站,利用寒暑假开展社区宣讲和心理拓展活动,丰富社区的心育工作。

秦淮区是由原白下区和秦淮区合并而成,学校和社区数目很多,层次区分也很大,在区域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通过分片合作的思路,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人而异、因需献策,在大的統合基础上又分为4个小片区,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心育工作策略。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区域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为一个公益组织,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利用行政力量,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切实做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生态环境,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范文第3篇

前言

讲课之前,我要向大家先介绍以下三个概念,即“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的划分为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少年”,是指已满14周

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中特定的一个年龄段。“青少年”是一个笼统的、习惯性的称呼,既包括成年人,又包括未成年人,它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称你为未成年人、少年或青少年时都不算错。但是在适用法律时,我们的提法都是用“未成年人”,这一点很重要。那么说到这里在,我们有的同学会说了,温叔叔,别在这里骗我们小孩子了,我知道: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那么,请问:未成年人“干点坏事”真得“没事”吗?在这里,温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郑某,男,15岁,初中尚未毕业就辍学,在外东游西逛,偶然结识了周某(男,19岁,无业青年)俩人成了铁哥们,俩人干过小偷不摸的事儿,甚至进行盗窃,刚开始,郑某很害怕,但周某说:“小孩干点坏事没事,最多被派出所叫去批评一下就放了。”郑某抱着这种想法,胆子愈来愈大,逐渐萌发了没钱就去偷、就去抢的念头。2001年3月18日,郑某因偷盗被拘留,后因涉嫌抢劫而被逮捕并判了三年有期徒刑。怎么会被判刑呢?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慢慢说明的。

一、什么是违法和犯罪。

违法和犯罪这两个词,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同学们可能不是很了解。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分析,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无知。我给同学们讲两个案例,一个是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2004年的七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感觉好玩,将自已买来末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装入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已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今年4月发生的案件,,江津市警方快速破获一起命案:两个14岁少年预谋后,持马刀和绳索杀害一名13岁学生,动机仅是为今后闯社会“练胆”。他们杀害小健的原因仅是给今后闯社会“练胆”。从刚才两起案件的发生和发展看,很清楚地说明了那几位同学对违法和犯罪认识的不清。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懂得什么是违法和犯罪,对规范自已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相当重要的。

接下来,我就给同学们讲讲什么是违法。

违法,是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之一。它指违反法律,不履行法律义务(举养老事例说明不履行法律义务)。那么什么是我们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呢?我们通常所讲的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严重不良行为,即: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上述列举的行为中,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这一行为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同学们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但这也是违法行为;还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在学校也是时常发生的,据我们了解,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会向低年级的同学强行索要钱财,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过,受害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要敢于检举揭发,同这些违法行为作斗争。那么对具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如何处理呢?一方面对违法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一般由其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和学校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如果未成年人具有上述违法行为,且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因不满14周岁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予处罚的,可以予以训诫。

再讲讲什么是犯罪。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河源某社区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入户调查。并将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165人对干预组病人进行 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评工具对两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①干预前两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1;人际、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P<1;②心理干预后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强迫症状、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分值与干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值均高于常模。结论: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普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老年人 心理健康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生活适应能力、身体状况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就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本课题随机抽取河源市某社区6岁经上无严重精神疾病的老年人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由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对筛选出的老年人进行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其基本情况躯体患病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在河源市某社区随机抽取6岁以上老年人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65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 年龄6~85岁;②住在社区。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而不能参加活动者;②有严重精神疾病者。两组病人干预前的年龄、性别、婚姻、慢性疾病及文化程度有均衡性。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采用SC-9量表[],此表共9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采用~级评分制。分别于入组时和干预结束时将上述研究工具由心理测试专业人员统一指导进行集体测试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测试后当场收回。

干预方案: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研究组进行为期个月的精神卫生服务分别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老年期所面临的社会、家庭、职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老年期应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其相应解决方式等内容每周进行1次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进行个体心理干预利用倾听、解释、保证、指导和建议、疏泄、鼓励、促进自助等基础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内容包括老年期角色转变、慢性病的应对、 应对不良生活事件、培养兴趣爱好、改善睡眠质量、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增加日常生活活动、增加人际交往等。

统计处理:采用SPSS11 统计,样本组与常模组平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 果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间SC-9各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而人际关系、敌对分值显著低于常模。见表1。

干预组在为期个月的心理干预后SC-9因子中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常模;强迫症状、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分值与干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值均高于常模而人际关系、敌对分值显著低于常模。见表。

讨 论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已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而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圈子之一社区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名6岁以上无严重精神疾病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相关研究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了解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正常人群差 其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常模与周敏娟、刘金光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支持性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在为期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后干预组老人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其中抑郁、焦虑、躯体化分值较

[]

干预前显著降低。

老年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躯体健康状况的下降、经济问题、婚姻问题、离退休等生活事件可能都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我国已面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而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研究发现消极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利用度等构成了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5]而其中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难以改变从而提示只有从认知、应付方式等层面进行心理干预是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通过支持性心理干预显著提高了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角度来看支持性心理干预主要提高了研究对象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健康水平 而对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导致的躯体不适和病感等方面的改变不大与刘向红[6]等研究结果相符。

国内外学者多将支持性心理干预应用于某些慢性病人的康复而支持性心理干预对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尚比较少。社区是国内老年人退休以后的主要生活范围维护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和进行精神康复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不能忽视的职责。因此,本研究应用支持性心理干预技术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干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在社区对普通老年群体进行初级预防切实可行从而为心理卫生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在开展老年人工作中提供了新思路。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范文第5篇

1.1 孤独感

城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心理不像年轻人那样斗志昂扬凡事都充满激情。特别是遇上老人丧偶事件的发生会对老人的心理构成更大的心理创伤。这就迫切需要老年人从室内走向室外。在户外空间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和同龄人多进行交流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

1.2 恐惧感

人到老年往往会更加注意生与死的问题, 比如身体上有些什么毛病就会想到死亡等一些不好的事情。没有一个好的户外场所而是一个人静静的呆在室内会加重内心的恐惧感。所以多与其他人交流会让老年人的心理更健康。

1.3 固执心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常表现为性格倔犟, 脾气暴躁、有病不去看医生、和子女关系不和等问题。因此多于同龄的老年人交流可能会得到一些感同身受。因此需要打造一个优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吸引住宅中的老年人走向室外、互相交流。

2 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老年人一般体弱多病, 比年轻人更加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因此, 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应该尽最大可能的保障老年人的安全。

2.2 功能性原则

居住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设计应该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比如设计桌椅满足老年人休息的需求。可以在老年人活动中心设计一些紧急救助设施。

2.3 趣味性原则

老年人最害怕的是孤独, 因此在设计上趣味性原则也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地方。所以可以设计一些运动场地。比如打羽毛球, 跳舞、练太极的场所, 景观观赏的场地。与人交谈的静景等等一些场地设计。

2.4 创新性原则

设计都需要创新, 一个没有创新的设计就不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老年人活动中心设计如果有创新性的加入就意味着它的独特和与其他场所不一样的特征, 因而会更加吸引老年人在此处娱乐休闲的时间。

3 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景观设计方法

3.1 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植物造景设计

同时这样的设计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也像是一种标识设计一样。同时运用灌木的设计围合成私密半私密的空间供老年人休息娱乐。植物设计上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设计, 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增加色彩。

3.2 景观总体方案的设计

可知在老年人说动中心的景观设计时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整体性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上应该采取整体的原则, 设计不能松散让人觉得没有归属感与空间尺度感, 同时再整体的设计上应该注意重点的突出, 比如文化氛围的设计就可做为一个重点设计, 让人们在此处集中, 一般是设计一个雕塑或者喷泉或者参天大树的设计法则, 这样整体中有侧重点设计才产生了韵律与节奏。其二, 局部设计, 在整体的基调把握之后, 应该深化设计, 这时候就是局部与细节的设计。

结束语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该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优质的老年人的活动空间的设计会推动老年人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老年人的内心比其他年龄人群更为敏感。因此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设计应该更加注意细节设计。同时把握设计的整体基调。使设计又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这是我们设计师以后还要继续深入讨论的问题。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 老年人一般拥有很多的闲暇时光。因此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老年人活动娱乐的身影。居住区一般会设置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消除内心的孤独感, 你经常可以看见老年人结伴而行, 集体性的活动越来越多。因此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探讨老年活动中心的景观设计。从老年人心理特征、老年人景观活动中心设计原则、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设计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设计提出一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活动中心,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朱延斌.兼顾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素研究[J].中央美术学院, 2014.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范文第6篇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宝鸡市4个辖区 (渭滨区、金台区、高新区、陈仓区) 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养老机构共13所, 总床位数3000余张。于2018年1月-4月在其中抽取6所养老机构, 选取15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由神经科医生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 (DSM-V) 中诊断为老年痴呆。老年照护者纳入标准:在养老机构工作照护老年人1年及以上, 语言表达清晰。本研究经研究者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同意, 并取得养老机构的知情同意。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老年痴呆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痴呆程度及自理能力。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从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活动、家务和业余爱好、个人自理能力六个方面评估痴呆程度, 将六项能力的评分综合成1个总分, 0~1为正常, 1~2为可疑, 2~3为轻度, 3~4为中度, 4~5为重度。

进食行为清单:由Durnbaugh等于1996年设计, 包括4个方面 (抵制紊乱行为、不正确口腔行为、不适当摄入方式、用餐方式改变) , 用于协助照顾者识别痴呆患者进食问题。该清单可以调查老年人异常进食发生情况。

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 选取老年照护者进行小组访谈, 研究人员在照护者同意的情况下录音,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访谈资料及录音妥善保管并保密。访谈提纲: (1) 您目前照顾的老年人异常进食行为是什么? (2) 分析可能的原因。 (3) 您觉得老年人进食需求是什么?

2. 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研究者均来自临床护理及教育一线, 深入养老机构调查, 在进餐时间观察老年人每日三餐的进食行为, 观察至少1周, 每次观察约半个小时, 与照顾者确认后进行记录。对于质性资料, 将录音转化成文字, 对有意义的观点语句进行编码, 将编码后的观点归类, 详细记录和研究目的有关的资料。

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分类变量资料计算率及构成比。

二、结果

(一)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85例养老机构老年人, 其中有39例 (45.9%) 出现过异常进食行为。年龄为 (80.15±5.24) 岁。其中男17例, 女22例, 有子女为15例, 无子女24例, 痴呆程度为:正常0, 可疑1, 轻度13, 中度14, 重度11.本研究中照顾着与老年人均为非亲属关系。照顾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 主要为农村妇女, 文化程度偏低, 未经过相关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照顾老年人时间为1~2年。

(二) 异常进食行为

在39例进食异常的老年人中, 异常进食行为出现频率第1位 (71.8%) 的原因是对进餐产生抵触情绪。总是说“不想吃”或“不饿”之类的话, 第2位 (53.9%) 是吞咽障碍, 第3位 (48.7%) 并列有三项条目:不能专注于进餐, 吐出食物及拒绝张嘴。见表2。第4位 (38.5%) 不能正确使用餐具。还有一些不适当地混合食物、进食过快过大、吃非进食物品。

(三) 老年人进食心理需求

通过访谈了解到, 老年痴呆患者记忆力减退, 智力下降, 随着痴呆程度的变化, 老年人的孤独感、抑郁愁闷、万念俱灰、食欲不振、极度疲劳、精神涣散会表现非常强烈。老年人受传统勤俭节约思想的影响, 在衣食住行方面一般都是能简则简, 能省就省。部分老年人由于丧偶以及缺少子女照顾等原因, 产生孤独、悲观、抑郁等情绪, 更加剧了进食困难。

居住在敬老院里的老年人与在家里的老年人相比, 缺少亲情尤其是家人的陪伴, 常常感到孤单, 不良的情绪影响了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偶尔有时老年人会将养老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误认为是自己的家人, 进食异常情况会有所改善。痴呆老人缺乏交流和互动, 当身边没有人的时候, 就孤独, 想要吃东西。当养老护理员多陪伴老年人时, 他们进食时的情绪会安定一些。痴呆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渴望尊严和独立。他们不愿别人协助进餐, 自己能吃得更舒适。但随着痴呆程度的加剧, 也不得不需要陪护人员的帮助。很多痴呆老人有闲暇时找食物的癖好, 用身边留有食物来获取心灵上的安全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三、讨论

老年人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其身体健康、抗病能力和寿命的长短, 合理的营养是保证老年人健康的基础。养老机构应针对老年人生理代谢特点配备营养师, 提供适合老年人情况的饮食, 以满足老年人各种营养需求。因痴呆老人藏匿食物现象普遍存在, 陪护人员要检查食物效期, 确保食物安全。同时, 建立老人的心理支持系统。家人、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排除老年人心理问题, 让老人保持学习成长, 降低认知减退, 体会更多的价值感。社会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 保证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 让老年人感到社会的温暖, 人间的真情, 心理得到宽慰和满足, 使老年人在祥和的气氛中安乐地生活。

摘要:目的调查宝鸡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进食困难及心理需求状况。方法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对老年人痴呆程度进行评定, 采用进食行为清单调查老年人异常进食发生情况。并与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者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 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 获取定性资料。结果本研究共观察85例养老机构老年人, 其中有39例 (45.9%) 出现过异常进食行为。结论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因素, 护理员应与老年人多沟通, 对老年人应多陪伴与照顾, 社会也应加强对独居孤寡老人的关爱, 避免老人出现过重的消极情绪, 从而引起老年人进食困难。

关键词:进食困难,养老机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超豪.让大学生做好老年人“护工”[N].文汇报, 2017-4-16 (1) .

上一篇:团组织标准化建设汇报范文下一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题库范文